气象灾害评估技术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模板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录 Contents
•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概述 • 气象灾害监测技术 •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 案例分析
01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概 述
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气象灾害定义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大气圈异常变 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暴 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
总结词
长期积累、经验丰富
详细描述
该地区长期开展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 实践经验。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不断优化监测站点布 局和设备选型,提高预警准确率。此外,还定期开展应急 演练和培训,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提高应对能力。
台风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总结词
全方位监测、多手段预警
详细描述
针对台风灾害的特点,该地区采用卫星遥感、雷达、地面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监测,实时获取 台风的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等信息。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 信息,确保覆盖到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人群。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准确监测和预警有助于政 府部门和救援机构快速响 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灾 害。
保障公共安全
确保公众及时获取气象灾 害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安 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技术发展
遥感技术的应用
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多样化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大 面积、高精度监测。
利用手机短信、社交媒体、广播电视 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确保覆盖 更广泛的人群。
台风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总结词
科学分析、精准预测
详细描述
该地区建立了专业的气象分析团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对台风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预测台风可能经过的路径、强度变化和影响时间。通过精准预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夏玉米气象灾害鉴定评价规范:渍涝

夏玉米气象灾害鉴定评价规范:渍涝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夏玉米渍涝灾害等级、渍涝灾害指标和科学的渍涝灾害损失率计算方法。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XX省夏玉米渍涝灾害鉴定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752—2016农田渍涝气象等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渍涝灾害waterIoggingdisaster当农田土壤相对湿度290%时,土壤含水量处于过湿或饱和状态,土壤大孔隙充水,缺少空气,作物根部环境条件恶化,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作物产量下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降水量precipitation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单位为毫米(mm)。
田间持水量SoiIfie1dcapacity(SFC)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单位为百分率(%)。
土壤相对湿度re1ativesoiImoisture(RSM)土壤中实际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率(%)O降水日precipitationday日降水量(或夹有雾、露、霜量)20.Imn1时为一个降水日,单位为天(d)。
3.6降水日数precipitationdays一定时段(旬、月、年)内降水日的和,单位为天(d)。
XX时数sunshineduration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地面观测地点受到太阳直接辐射辐射度2120Win?的累计时间),单位为小时(h),取一位小数。
可能XX时数maximumsunshineduration一日(旬、月、年)中,最大可能的XX时数,即白昼的总时数,单位为小时(h),取一位小数。
注:它决定于一地的纬度和季节。
可通过地面气象观测常用表查算求得。
气象局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案

气象局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案第一章概述 (3)1.1 编制目的 (3)第二章风险评估方法 (4)1.1.1 目标与任务 (4)1.1.2 识别方法 (4)1.1.3 识别结果 (4)1.1.4 目标与任务 (4)1.1.5 分析方法 (4)1.1.6 分析结果 (5)1.1.7 目标与任务 (5)1.1.8 评价方法 (5)1.1.9 评价结果 (5)第三章气象灾害类型 (5)1.1.10 定义与特征 (5)1.1.11 影响与危害 (6)1.1.12 定义与特征 (6)1.1.13 影响与危害 (6)1.1.14 定义与特征 (6)1.1.15 影响与危害 (7)第四章风险评估流程 (7)1.1.16 数据来源 (7)1.1.17 数据预处理 (7)1.1.18 数据加工与分析 (7)1.1.19 风险评估模型选择 (8)1.1.20 模型构建与验证 (8)1.1.21 风险评估结果展示 (8)1.1.22 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8)第五章预警系统 (8)1.1.23 目的 (8)1.1.24 预警指标确立原则 (9)1.1.25 预警指标内容 (9)1.1.26 目的 (9)1.1.27 预警级别划分原则 (9)1.1.28 预警级别划分 (9)1.1.29 目的 (9)1.1.30 预警发布流程 (10)1.1.31 预警发布要求 (10)第六章应急响应 (10)1.1.32 响应级别划分 (10)1.1.33 响应级别判定 (10)1.1.34 信息收集与报告 (11)1.1.36 应急响应启动 (11)1.1.37 应急响应终止 (11)1.1.38 组织领导 (11)1.1.39 预警信息发布 (11)1.1.40 人员转移与安置 (11)1.1.41 救援与救治 (11)1.1.42 基础设施抢修 (12)1.1.43 物资保障 (12)1.1.44 社会动员 (12)1.1.45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2)第七章资源保障 (12)1.1.46 人员配置 (12)1.1.47 人员培训 (12)1.1.48 人员激励 (12)1.1.49 硬件设施 (13)1.1.50 软件资源 (13)1.1.51 数据资源 (13)1.1.52 经费保障 (13)1.1.53 经费使用 (13)1.1.54 经费管理 (13)第八章监测与评估 (13)1.1.55 监测目标 (14)1.1.56 监测设备 (14)1.1.57 数据传输与处理 (14)1.1.58 常规评估 (14)1.1.59 临时评估 (14)1.1.60 报告编制 (15)1.1.61 报告发布 (15)第九章培训与宣传 (15)1.1.62 气象部门工作人员 (15)1.1.63 部门相关人员 (15)1.1.64 社会救援力量 (15)1.1.65 其他相关人群 (16)1.1.66 气象灾害基础知识 (16)1.1.67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响应流程 (16)1.1.68 气象灾害救援技能 (16)1.1.69 气象灾害信息发布与传播 (16)1.1.70 传统媒体宣传 (16)1.1.71 网络媒体宣传 (16)1.1.72 线下活动宣传 (17)1.1.73 公众参与宣传 (17)第十章持续改进 (17)1.1.74 建立改进机构 (17)1.1.76 改进流程 (17)1.1.77 完善预案内容 (18)1.1.78 提高预案执行能力 (18)1.1.79 加强预警监测 (18)1.1.80 评估指标体系 (18)1.1.81 评估方法 (18)1.1.82 评估周期 (18)第一章概述1.1 编制目的本预案的编制目的在于规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预测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及时预警和发布各种气象灾害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综合系统。
其原理是通过监测大气环境的各种参数,分析气象数据,利用气象模型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避险。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监测与数据收集气象监测包括对大气环境中各种参数的实时监测,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等多种手段获取。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系统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气象数据,为后续的预警工作提供基础。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被传输到气象预报中心,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
利用气象模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可以对气象参数进行预测,包括气候变化、风暴、降雨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样就可以在恶劣天气发生前提前做出预测和预警。
三、预警发布一旦发现有可能引发气象灾害的事件,系统会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可能引发的影响,以便公众做好防范和避险准备。
四、应急响应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疏散、关闭学校、停课、转移人群、加固建筑、提供紧急救援等。
五、评估和反馈预警发布后,还需要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
包括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公众对预警信息的响应情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为今后改进预警系统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是通过监测、数据分析、预测和发布预警信息等环节,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减少损失,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一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需要集成多种技术和资源,对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着严格要求。
同时,预警工作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和应对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
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
针对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对策。
一、在极端天气时,领导带班时需加强带班管理及带班巡查。
密切关注并接受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加强作业现场跟班带班管理,督促和部署防范措施落实和处置突发异常情况。
二、强降雨天气
强降雨天气时,公司值班人员应加强公司重点部位重点装置的巡查和检查,如:罐区排水通道是否畅通,输送管线的防泄漏情况。
加强防汛物资的准备。
三、雷电天气
雷雨天气是我公司作业敏感时间,雷电天气时首先必须停止作业,待天气稳定时再作业,作业前对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后再作业。
大风天气时加强作业监护。
同时要采取措施确保各区域防雷、防静电设施完好、有效。
四、高温天气
夏季高温天气是危化企业相对比较危险的时期。
因此在高温天气时期公司应该加强管理,值班人员及保安人员加强公司巡查,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对其进行处理。
尤其是加强中控室高温报警仪的检查,一旦发现罐区储罐温度接近高温报警时应立即开启罐区喷淋设施,对
其进行降温。
同时备好防暑药品。
为保障人员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做好各季节预防工作,确保公司安全生产。
做好培训教育、宣传工作。
让大家认识到季节性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章国材

致灾危险性的度量(续)
• 变异强度和灾变可能性是时空不同的两个 物理量 • 风险源的灾变强度是一个物理问题,研究 的是致灾临界条件 • 风险源的灾变可能性则是一个概率问题, 是风险区划要研究的问题
• 二者物理意义完全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必 要组合成一个物理量。
时空错乱的表达式
D F ( I , P)
第1章 自然灾害风险 1.1自然灾害风险定义 虽然“风险”没有统一的严格定 义,但是各家定义的内涵基本相同: (1)韦伯字典:面临着伤害或损失的 可能性; (2)保险业:危害或损失的可能性; (3)环境问题:未来对人类社会造成 不利影响的程度
(4) Swiss Re(2005)词汇表:真实世 界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状态 (5)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局(1991 年):特定地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于 灾害的打击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 破坏和经济活动中断的预期损失
承灾体的脆弱性
• 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指风险载体受自然灾变破坏 的可能性和对这种破坏或损害的灾损敏感性, 是风险载体一旦遭受自然灾变打击时所表现出 来的可能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一种度量 • 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承灾体自身的属性。
• 对于同一风险源,不同承灾体的脆弱性是不同 的,因此,应当对每一种承灾体进行风险评估; • 同一承灾体,对于不同风险源表现出的脆弱性 是不同的。
• 风险源不但在根本上决定某种灾害风 险是否存在,而且还决定着该种风险 的大小。 • 当自然界中的一种异常过程或超常变 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风险便可能发 生。 • 这个临界值我们称之为致灾临界条件。
风险源致灾危险性的度量
风险源致灾危险性用两个量度量 • 一是灾变超常程度或自然灾害强度 灾变强度或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它 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就可能越强烈, 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 • 二是灾变频率或灾变可能性 灾变频率或灾变可能性越大,它给 人类社会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的技术手段有哪些

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的技术手段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气象监测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震监测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水文监测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地质监测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卫星遥感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物联网监测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数据分析在预警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人工智能辅助预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气象监测技术气象监测是自然灾害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气象监测技术包括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等。
气象卫星能够从太空对大范围的气象状况进行观测,获取云层分布、温度、湿度等信息。
气象雷达则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探测降水区域、强度以及风向风速等。
地面气象观测站则负责对当地的气象要素进行精确测量,如气温、气压、降雨量等。
111 气象卫星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全球范围的气象信息,具有宏观性和连续性。
但受分辨率限制,对于局部小范围的气象变化监测可能不够精细。
气象雷达则在短时间内对局部地区的气象变化有较高的监测精度,但其监测范围相对较小。
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最为准确,但站点分布有限,难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监测。
112 为了提高气象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常会将多种气象监测技术结合使用,并通过数据融合和分析,实现更精准的气象预报和预警。
12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主要依靠地震台网和相关的监测设备。
地震台网由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多个地震监测台站组成,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来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常见的地震监测仪器包括地震仪、强震仪等。
121 地震仪用于记录微小的地壳运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可能的地震活动迹象。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英文回答: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zoning is a process that involves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risk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agricultural areas and dividing them into different risk zones. This process helps in identifying areas that are more prone to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enables appropriate measuresto be taken to mitigate the risks.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zoning typically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1. Data collection: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data, such a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humidity,are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ources. This data is crucial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risk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2. Data analysis: The collected meteorological data is analyzed to identify patterns and trends.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nd models are often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s.3.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analyzed data, a risk assessment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s, floods, frost, hailstorms, and heatwaves. The assessmen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vulner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the likelihood of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events occurring.4. Zoning criteria: Zoning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to classify different areas into risk zones. These criteria may include thresholds for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such as rainfall intensity,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wind speed. The criteria are usually based onhistorical data and expert knowledge.5. Zoning process: The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andzoning criteria are used to divide the agricultural areas into different risk zones. These zones can be represented using maps or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The zones are typically categorized as high-risk, moderate-risk, and low-risk areas.6.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The results of the risk zoning process are communicated to relevant stakeholders, such as farmers, agricultural authorities, and policymakers. This helps in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enables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land use, and disaster preparedness.For example, let's consider a region that is prone to droughts.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zoning in this region would involve collecting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data, such as rainfall patterns and temperature records. This data would be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ev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criteria would be established to classify different areas into risk zones,such as high-risk areas with frequent and severe droughts, moderate-risk areas with occasional droughts, and low-risk areas with minimal drought occurrences. The results of the risk zoning process would then be communicated to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authorities, who can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such as implementing drought-resistant crop varieties or improving irrigation systems, to mitigate the risks.中文回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一个涉及评估农业地区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并将其划分为不同风险区域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姜绪彬 农业推广硕士Z09470106032 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灾害之一,我国每
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作物受灾面积大、经济损失多。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危害加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是研究灾害规律,进行灾害区划、灾害管理和灾害风险预测的基础。准确及时评估农作物在遭受农业气象灾害后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是当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准确及时的灾害损失评估结果,可以科学认识灾害、了解灾情、提高灾害意识,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及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通常以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为依据进行评价,尤其是2O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以人工控制条件和大田试验以及灾害资料统计分析为基础,形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使灾害评价由定性逐渐向定量发展。其研究对象涉及干旱、洪涝、连阴雨、热带气旋、晚霜冻、干热风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许多学者也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强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应用以及作物模型的13趋成熟,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在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程度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主要包括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作物产量损失、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等方面。 综合模型评估一般从灾害的强度、灾害覆盖度、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抗灾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入手,构建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回归分析 、模糊数学方法 、灰色聚类分析 ]、层次分析法 和BP神经网络 等多种数学方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定性或定量评估。 经济损失评估是综合评估模型的另外一个重要评估内容。李翠金 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干旱指数确定了华北平原单站及区域的干旱等级,并依据干旱指数建立了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评估模型以及经济损失评估模式。王守荣等 把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分解为时间序列趋势项、气候异常影响项和随机波动项,建立了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统计预测模型。王镇铭等 根据受灾面积、经济损失、GDP值等资料,对浙江省重大旱涝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袭祝香等 根据统计资料及受灾面积,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吉林省历年洪涝损失序列和洪涝损失评估模型。吴蓁、吴富山 等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暴雨洪水灾害损失进行了预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农作物受灾机理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作物模型在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作物生长模型在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的优势在于机理性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作物生育进程、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温度、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关系,实现不同年型下的动态决策和气候应变管理。目前的作物模型主要有荷兰de Wit学派的系列模型、美国DSSAT模型、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以及我国的CCSODS模型。其中荷兰模型强调作物光合作用,主要考虑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作用,是一个通用性强的模型,不同作物可以通过改换作物参数和土壤、气候数据而共用一个模型框架。美国的DSSAT模型每一种作物都有其独立的模块,考虑了品种遗传特性、土壤、天气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土壤碳循环,考虑相同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特性,在气候影响评价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澳大利亚的APSIM模拟系统的核心突出的是土壤,而不是植被、天气和管理措施引起的土壤特征变量的连续变化。国内高亮之等发展的CCSODS模型具有机理性和通用性,同时也注重实用性,面向基层农业管理者和农田管理者,提供作物优化栽培体系。 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代表的评估模型开始应用于农业管理,其应用范围也逐渐从单一的病虫害诊断转向生产管理 经济决策分析、生态环境评估等。伴随着作物模型的进一步发展,CERES系列模型也逐渐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作物估产、干旱评价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国内农业评估模型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后金之庆等 采用作物模拟模型与气候变化情景耦合的方法,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豆产量和灌溉量的影响。王石立 利用水分胁迫的后效性及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研制出实际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干旱进行了动态、客观评估。孙宁等 利用APSIM—Wheat模型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北京地区干旱造成的冬小麦产量风险。张雪芬等利用WOFOST模型,选取干物质重、穗重、茎重等模型输出量定量评估了黄淮平原晚霜冻对产量的影响。马树庆应用改进后的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采用新的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和参数,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发生及损失程度。张建平等 借助WOFOST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实现了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的定量化评估。灾害风险是指各种危险因子未来若干年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在灾害危险性、灾害危害性、灾害预测、社会承灾体脆弱性、减灾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处置灾害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已逐渐成为灾害科学、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前沿课题 。 灾害风险分析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我国大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灾害风险分析技术方法探索研究为主,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后来逐步发展到以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方法为主,构建灾害风险分析、跟踪评价、灾后评估、应变对策的技术体系。王石立等 分析了小麦各发育阶段在有限灌溉条件下的干旱指标及发生概率,计算出了干旱引起的减产率,得出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干旱风险度并进行分级定量评估。邓国等 以风险理论为指导,初步探讨了粮食生产中的风险问题,并从粮食产量序列人手采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积分的方法,着重粮食产量的波动情况,定量地反映该地区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高低状况。针对农业生产中大范围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评估需求,霍治国 、李世奎 等将风险原理有效地引入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丰富和拓展了灾害风险内涵,建立了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灾害风险的量化评估。 薛昌颖 、王素艳等 利用北方冬小麦近50 a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和综合风险区划指标。刘荣花等 从冬小麦产量的实际损失角度出发,对减产率、发生概率及产量的变异系数等因子分析,构建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产量损失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华北平原冬小麦进行了灾损风险区划。罗培 从干旱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载体的易损性三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干旱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成灾体__易损性等数学模型,得到了重庆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目前,综合模型评估研究多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性模型(不涉及系统内部运行机理)或静态模型(不含时间变量),常常存在统计样本量的不足和气候变量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等问题,对灾情很难达到动态、快速、准确的评估。在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研究方面,多采用离散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对极端天气气候引发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强度和发生区域迁移的影响研究甚少。其次从适用的空间范围上,这些模型往往只适用于统计数据的特定环境,存在地区适应性差,起不到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评估农业生产状态的作用。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其效果将受影响。作物生长模型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利用作物模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也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复杂性,至今在农业气象业务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现有模型的许多部分还有较多的经验性成分,诸多生理生态过程仍需要深人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与模型应用相匹配的参数获取、估算与计算方法仍很不完善,灾害损失评估效果在区域尺度上仍有待改进。其次,由于作物模型的模拟时间步长一般是以1 d为单位,而对于危害持续时间小于1 d,或者只有几个小时的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另外,有关作物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模型的建立研究较多,而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开展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大多是基于气象和作物资料,通过计算灾害概率、灾损统计、变异系数等分析灾害的风险性,没有考虑概率风险模型对灾害不确定性的描述,在实际风险评估中势必引起一定的误差。气象灾害风险识别研究较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较少;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关于自然属性的研究较多,关于社会属性的研究较少;单一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较多,综合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较少。不易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因素在评估中如何体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