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

一、一些概念与常识

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

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

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

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

8.地震序列

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

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

a.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

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

球的20%左右。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

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

应用)

宇宙演化

1. 距离

光年天文单位(AU/UA)

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周年视差:一个天文单位对某点所夹的角。

2. 多普勒效应与哈勃常数,引力红移

太阳系

1. 从里到外:水、金、地、火、(小行星环带)、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其余为类木行星。

轨道近圆、同向、共面

2. 小行星的形成原因(课堂提问):(根据回忆整理)本来可以形成大行星的。但由于

位置特殊,木星引力和太阳引力的共同作用将其撕裂。(引力作用是关键)

3. 天体物理常识

4. 恒星的结局(红巨星—白(黑)矮星—核炸超新星—中子星、超新星—黑洞。略)

5.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6. 彗星(来源于Oort云)

彗核、慧发、慧尾。

彗星有光芒是因为太阳风的影响。所以彗星头对着太阳,尾背着太阳。

7. 地球的早期演化

8. 火山的熔岩来自地壳下部和地幔上部。地震同地层断裂相联系,大陆地震主要发生在地

壳的上部和中部。火山和地震是地壳不停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而海陆变迁则是地壳不停运动的缓慢表现形式。

二、地震波

1.惠更斯原理

2.费马原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Fermat定理是地震波的高

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f->正无穷时,能量束成为射线。在

非均匀介质中,地震射线会弯曲。

4.体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存在纵波(P波),横波(S波)。前者速度约为后者sqrt(3)

倍。液体中不传播S波。

5.面波:在有界弹性介质中,存在Love波、Rayleigh波。前者走蛇形,振动方向为水

平横向;后者轨迹为沿着波行进方向的垂直平面内的逆进椭圆。在半无限均匀介质中无Love波且Rayleigh波没有频散。而地震记录中有Love波和有频散的Rayleigh波,说明地下介质非均匀或成层。

6.地震中先来体波,再来面波;体波中总是纵波先到。距震中远的地方,仍然先感觉到

上下颠簸。因为体波有折射。

7.地球的自由振荡:(驻波)。球形震荡、扭转型震荡。

8.波序:从先到后P,S,Love,Rayleigh。详见讲义p18。

9.地质构造对地震波的影响。建筑物所在地地质越坚硬,受到的破坏越小。但盆地存在

两种可能。详见“地震盆地效应”。

三、地震仪及基本参数的测定

1.候风地动仪:不是地震仪,因为它不能记录时间。

2.震中定位方法。见第一次作业。

3.震级:里氏震级M L定义。

面波震级M S:lgE = 11.8 + 1.5M;

能量单位为尔格。全球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8.9(智利,1960-5-22)。

体波震级m b矩震级M w。

4.强震加速度及加速度计。

四、地震机制

1.物理补充知识:应力(了解即可)

2.断层和结合。地震发生在断层上。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

3.断层几何术语:断层上盘/断层下盘

断层面与地球表面的夹角叫倾角。范围为0—90度。

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

断层面和地表的交线的走向方向与正北的顺时针夹角叫断层的走向。

范围为:0-360度。

滑移:描述断层的上盘相对于下盘滑动的方向。

4.四种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左旋、右旋的定义)、斜滑断层

5.三种主应力作用在断层上,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如果垂直压应力:

最大-正断层

最小-逆断层

中等-走滑断层

6.板块构造学说。

灾变说、均变说、槽台说(垂向运动)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熔融的岩浆从地球的深部沿着洋中脊流出产生新的洋壳,并向两边扩展,最后在海沟处消失,回到地球内部,形成洋壳的不断更新和循环。

所以海洋地壳的沉积层薄,海洋地球年龄不大

板块构造地球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主要由三层构成:地壳、地幔、地核七(六)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

(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

7.弹性回跳理论内容略

地震能

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应变能转化为热能(克服摩擦力而消耗掉了),只有百分之几的应变能转化为地震波。

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地震能

=7.5~15%

8.震源辐射图案左旋断裂与右旋断裂地面升降初动(由于图多,以上内容详见讲义)

课堂提问:如何识别地下核爆炸。(初动无象限分布)

9.课堂提问:转换断层(中间易发生地震,原因是介质运动方向不一致)

10.深源地震机理(见讲义p41页中部)

五、地震波传播理论

1.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

2.Snell定律与射线参数p(角度正弦除以速度。对于给定的射线,p是常数)。首波,

侧面波:角度为90°,故p=1/v(类似掠入射)

3.根据计算,介质中存在低速层时,地表会出现没有地震波到达的区域(阴影区,shadow

zone)。详见ppt。

4.震相:地震图上记录到的不同振动类型或通过不同途径的波所引起的一组一组的振动。

远震震相

P和S:表示从震源发出、经过地幔到达地面的纵波和横波。

c:表示P波或S波在地核界面发生反射。(外)

K:通过外核的纵波。(横波不能在液态的外核传播)KK表示纵波在外核界面反射(内),依此类推。通常用P’表示PKP。

I:通过内核的P波

J:通过内核的S波。

i:在内核界面的反射

p,s:反射点比较靠近的震源纵波和横波(适用于从震源发出的波在地球表面两个地点反射后到达同一台站的特殊情况)

六、地球内部的结构

外核:流体内核:固体

莫霍面(M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G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L面:外核与内核的分界面

七、地震预报

1.预测:不是预报。精度低,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不是基于地震前兆的识别。

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如:中国,日本,欧洲,美国加利福尼亚。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就差。

2.地震空区: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

3.概率预报:利用概率来预测将来的地震。

4.地震预报: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

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

5. 已经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

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等。

6. 地震是高度非线性过程

迄今地震学家仍未探索出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7.地震预报困难的关键:地震物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8.地震预报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问题。地震预报一般由省、自治区级人民政府发布。

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出现地震预报的小道消息,只要不是上述有发布权限部门发布的消息,可初步判断为地震谣传。“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跨国地震预报是谣传。

9.防震准备。“女儿墙”。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

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10.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

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震时如在平房或楼房一楼,应全力往外冲。

11.震后被埋:遇人搜身,装死……

八、宏观地震学

1.常识:近震对低矮建筑危害大,远震对高层建筑危害大。(与共振原理有关)

2.构造地震:92%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

震。据统计,构造地震占90%以上。

3.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

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4.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

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5.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6.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

快,200-1400m/s。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

7.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

倍。课堂提问:地震台测得震幅提高10倍,释放能量提高32倍地震,地震波能量提高100倍。

8.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

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用Ib表示。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9.震级-频度关系式lgN=a-bM。N地震频数,M震级,a为地震总次数有关的统计常数,

b值代表一个地震区或带内不同大小地震频数的比例关系,是lgN=a-bM曲线图上的斜率,b值愈小震级较高的地震所占的比例愈大。是一个重要参量。

九、勘探地震学

1.石油勘探:地质、物探、钻探。地震勘探属于物探。

2.反射地震学与折射地震学

十、汶川大地震

1.延迟线:“(长),地震影响越大,汶川比唐山延迟线长。”就是地震断层的深度,就

像冰缝。震源十个点,是标记开始破裂的点,后来裂成一个断层面,所以称之为地震延迟线。一般说来,延迟线越深

2.柔底层破坏:一层扭断力(剪切力)最大,店铺等有效墙体支撑少,从而导致地震时

一层容易垮塌。

3.汶川大地震成都受灾较轻的原因:1.地质较硬,因四川盆地古老。2.逆冲型地震,西

边上盘主动。成都在东边下盘被动。3.右旋。成都往西南方向冲,位移小,受灾小。

十一、海啸

1.三个条件:深海、大地震、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本节内容较为简单。详见ppt

地震工程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 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 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 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 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 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 震 诱发地震:主要用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如兴建水库)所引发的 地震,一般不太强烈,仅有个别情况(如水库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 天 然 地 震 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次数多,占地震发生总数约90%, 释放的能量大,影响范围广,造成的危害严重。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所引起。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空洞突然坍塌而引起。 强度低,影响范围小。 地震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构造地震。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大1下学期选课指南

大一下学期选课指南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7班李一龙 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选课的时候了~本学期,大家要在2月15日之前进行完所有科目的选课,之后即可见到选课结果,在三周内完成补退选,确定下最终的课表。这里对于大家的一些选课情况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讲解。 培养方案里的平台课 在选平台课之前,大家必须要明确的,就是自己现在的选课方向——大部分同学在大一的选课都是相似的——也就是所谓的宽口径方向,不过有些同学可能在第一个学期,没有学习力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课程;有些同学没有学习计算概论(A),学习了电子、微电子的强物理方向(我不知道咱班有没有);还有些同学可能要学习电子系的通讯直通方向……这些同学在选课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大类平台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数学 绝大部分同学必须要学习的数学科目是《高等数学(B)(二)》(5学分),授课老师是刘建明老师或者孙文祥老师。 学习计算机科学方向、智能科学方向课程的同学,也就是没学力学的同学,本学期必须要学习的数学科目是《数学分析(II)》(5学分),授课老师是李伟固老师;以及《高等代数(II)》(4学分),授课老师是高峡老师。 当然,对于上学期学了物理和数分、高代的同学,这学期学习高数或者数分都可以,高代可以自己根据情况选学。不过数分一和高数上册知识上应该会缺少多元函数微分学的知识,注意要补上哦。 物理 信科本学期学习的物理科目是《电磁学》。如果你上学期不是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必须选修。如果选择了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可以不修(当然也可以选)。 对于大部分宽口径的同学,学校建议选修“电磁学(B)”,开课院系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这一点大家会在elective里看到)。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复习整理

地震概论复习材料 1、课件 2、笔记 3、计算题和时间 4、往年样题 5、讨论报告ppt 震级、体波、地震延迟线、LOVE面波、球对称介质的射线参数和垂向变化介质中的射线参数、秒差距求法、圣安德烈斯到洛杉矶的距离(纬度差)、计算内核半径Rcos(θ1/2)、各种震相、反射波直达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和曲线、春季试题最后几道论述题、走滑断层、 ?绪论 1、秒差距(pc):恒星间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亿公里。 2、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决定地球演化的能量来自引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能。 4、金星是启明星。 木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小行星带。 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小: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 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5、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是它不具备行星的性质,而并不是因为它周围无小行星物质. 6、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一、地震学研究范围和历史 1、气象灾害是频度最高的,而地震灾害(突发性、毁灭性)是损失最大的。 2、唐山地震或汶川地震与日本福岛地震的比较,结合09考题与台湾差别。 二、地震波 1、控制地震波传播的最基本定理是牛顿定律。 2、地震学中的费尔马定理(高频近似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反比于频率,f→ +∞,d→0. 4、弹性波基本的有纵波和横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纵波的速度一般是横波的根号3 倍。 5、面波类型:Love波(像抖毯子一样前进),Rayleigh波(回旋前进)。 6、自由震荡:环形震荡(上下两半球不同向转)、球型震荡(像瘪了的皮球、不规则)。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横向非均匀性。 7、地震波的波序: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仪和基本参数的设定 1、现代地震仪 2、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3、地震定位:震源、震中(震源之上,确定震中十分重要)、

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8T10:29:24.6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汤茂立1 臧秋霞2 [导读] 摘要: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较为频繁且强地震也时有发生,对我国民众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22000; 2.灌云县应急管理局 222200 摘要: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较为频繁且强地震也时有发生,对我国民众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地震工程学是一门防震减灾的学科,本文对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地震工程学的发展,降低地震的危害。 关键词:地震工程学;防震减灾;发展趋势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的地震常常会给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的地震地域宽广且分散,地震频繁且强度较大。20世纪,发生了10次以上的8级以上强度地震,如唐山大地震对唐山地区的建筑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损毁;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必须积极地开展地震预知工作并做好结构建筑物的防震工作,地震工程学正是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一门学科。 1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所谓地震工程学,指的是一门研究地震理论、工学结构、地震响应、结构抗震性的学科。其中,地震动的研究包括地震地质学的背景、强震观测、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地震动的模拟、地震受害现象的解析等;结构物的地震响应包括实验性的观测和理论解析的2个部分,抗震、防灾的理论包括抗震设计理论、结构物振动控制理论以及地震风险分析理论。 关于地震动的地震工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概括地壳运动规则、地震动特性和地震受害现象,并结合地震工程学的其他研究内容,从工学的观点探索减少和控制地震灾害的方法。抗震、防灾理论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结构物的地震动和动态性能,来减少和控制地震灾害。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比如唐山、汶川等强地震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于地震灾害,首先应该实施预防措施,最基本的对策是在强化抗震方面设施,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地震工程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地面运动规律、地震动特性以及震害现象的了解,结合地震工程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从工程学角度来探寻降低与控制地震灾害。 2地震工程学的特点 从其内容上进行分析,地震工程学涵盖了地震学、工程学和社会学(包括地震学和结构抗震)。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震源区域的区分,潜在的震源区域的地震活动的规律,地震工程学参数的选择和参数的预估等。地震工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研究的重点是对强震观测、地震受害经验以及相关实验进行研究。强震观测是地震动研究的基础,也是构造动态试验的主要基础。(2)研究的焦点是地震活动。结构物的地震作用与自身的动作特性密切相关。地震活动的随机性反映了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位置、强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必须依赖结构物延性的抗震设计中,不再有确保结构强度安全性的概念。结构物的支撑力不仅仅给予屈服水准,还需要作为概念设计中的“设计地震力延性”设计基准的结构物的延性能。(3)研究热点是结构非线性和复杂的地震动输入。由于地震活动的不确定性,结构在今后的强烈地震可能会进入弹-塑性强迫震动过程,从而使得建筑物结构出现非线性损坏。同时,随着地震记录数的增加和实验技术的开发,考虑到复杂的地震动输入(多维多点输入)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成为了这个课题的新热点。(4)开发方向广泛应用概率论、控制理论以及规划理论。建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建立与结构物分离、制振技术有关的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把基于灾害预测、系统运用研究和系统控制理论的防灾计划理论融为一体,从而使得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大规模系统方面展开了方向性和可控制的研究。 3目前地震工程学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强震观测方面 1932年美国开始进行强地震观测。现在,数以千计的地震记录在世界上可以被利用。自1950年初以来,中国在强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中国地震工程学领域虽然发表了一系列的地震观测报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只有约300个固定站点对地震进行预测。由于网络密度太低,很多强震都未能达到近距离主地震记录,活动观测可靠性明显不足,所以事前地震观测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地震后观测不能得到主要地震记录,现场土壤质量数据未完成。中国很多的地震观测所都没有土壤记载。在构造物的动态响应分析中,将与构造物相同或类似的地壳条件下得到的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使用,最终生成强震记录。中国现在使用的强震观测设备很早以前,其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另外,观测小组不稳定,人才严重老龄化,年轻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新的地震研究需求。 3.2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面 在地震反应分析方面,通常都会选择时程分析法,然而该方式虽然可以对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进行再现,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旧出现了一些问题:(1)给定的滞回性模型应当能够反映“层”或“成员”的实际的机械特性,但通常需要在反映机械特性的精度与计算机的容量及时序之间进行选择。(2)每种结构输入地震动记录,只计算地震时的结构物的响应时间。因此,一方面,为了反映建筑物的耐用年限可能受灾的地震特性,需要判断、决定选择怎样的地震动输入方式。另一方面,为了从计算结果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构响应,需要一定程度的多波输入。因此,如何捕捉响应状态,有必要输入地震波的数量进行合理选择。(3)动态分析需要了解结构物全部断面的几何学参数,因此时程分析法是以断面尺寸和配筋为前提的检查计算法,不能作为设计方法直接使用。 3.3结构抗震设计方面 当前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法,即响应光谱法是基于从过去的地震加速度记录中选择的统计数据,通过确定性分析法计算响应光谱。另外,部分地考虑了地震响应的随机性,但平均响应光谱基于确定性分析法,这种方法依然是定性分析方法的范畴。但是,由于实际的地震记录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以平均响应光谱为基础的地震记录数目较少,仅使用平均值无法反映设计时间值的可靠性。譬如,对EL-Centro地震记录来讲结构是安全的,但是,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来讲,该结构却不一定是安全的。因此,不能认为响应光谱法是令人满意的方法。 4地震工程学的几个发展趋势 4.1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向右就是右旋 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正如第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 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 么感觉. 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 第四章震源辐射图案 很简单的,因为两盘相对错动了,所以断层面和其垂面把地球分为四个区域,两个是挤压区,初动方向向上冲,用黑色记;另两个是舒张区,初动向下凹用白色记。图案就像 . 上学期试卷填空题第题.看懂书页的图和那段话 ,先画两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 ,画出小圆的一条半径 , 做出此半径在小圆圆周那一点的切线 ,小于度的那个小圆的圆心角记为(约等于度) ,应用三角函数关系搞定 ,结果为*() 地震仪记录的是位移,也就是地面运动量,这个量是矢量,相当于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矢量。三分量记录是指地震仪分别记录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地面运动量的投影,即东西分量,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解答这道题需要些空间思维,但是不难,相信你可以搞定。 .下面这句话问什么是错的?“年月日时分旧金山(西八区)附近发生里氏 级地震,位于东三区的地震台发布的报告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月日时分。” .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是否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一种是『扩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么? ,东三区当时的时间是月日时分 因为西八区和东三区差个时区,即个小时 再因为东区在前(左西右东),因此时间早一些 即时但天数多了一天 得证。 ,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这个需老师确认一下 、勘探地震学只要求大概知道。课堂说的很清楚。

北大通选课介绍(1.2.1版)

A类 地震概论(授课老师:赵克常老师):这个课很火,一学期要开两个班,一个班500人……而且老师讲的也很好,前几个学期,我的几个同学选了的都是九十七八分,不过上个学期据说得高分的难度有所增加,不知道这个学期什么情况……总之,算是比较理想的A类课程; 环境生态学: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另一个是三宝),成绩主要根据两部分,一个是上课的随机点名,另外就是一个大论文,很大很大,最起码要一万五以上才有可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而且环生的论文要求很高,尤其是格式什么的,不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而且在BBS环生的版上也有说明,不过目前的一种风气是借师兄师姐写过的环生论文改一改拿来交上……不做评论;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俗称三宝,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其实不想大家想的那样的……),闭卷考试,给分一般,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算是学起来相对容易的一门A类课;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上过的人不多,目前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上过,不过上课还比较轻松,给分也不错; B类 美国文化与社会(也属于E类):一门很高级很丰富的课,前一个学期,我有个同学选了,上课方式是每一节课请一位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授,很像听讲座,不过具体考试和最后的给分则没有什么特点可说,如果对于美国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选一下; 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还挺有趣的,辜老师是辜鸿铭先生的后代,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不过考试要记的东西很诡异,有些难记; 晚清历史人物及外交(授课老师:李扬帆老师)(具体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选过这个课,所以现在不显示了,也不知道这个学期还开不开)这个课很轻松愉快,两篇论文,几次点名,而且李老师蛮有趣的,虽然有点WS…… 中国政府与政治过程(授课老师:徐湘林老师)(我忘记是不是B类了……):也是一个很轻松的课,我上的时候,这个课招100人,但是只报了20多个,所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地震工程学

从汶川地震探讨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交通学院徐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分别从其基本要求、教学楼的抗震以及如何识别结构的规则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合工程建设和设计方面知识给出在场地选择、抗震设防、鉴定加固、抗震技术和科技投入等几方面的建议,本文也对地震高发地区如何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今后工程设计和研究积累经验。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则性;场地,工程设计,农村房屋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给四川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宏观对房屋震害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强地震作用力直接导致房屋倒塌毁损,其中汉旺镇是最典型的单纯受地震作用力破坏的地区;二是由于除强地震作用力之外,大面积山体滑坡的次生灾害给房屋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如北川县城山体滑坡使老城区1/3 几乎被埋没,新城区将近1/4埋没;三是地基液化,部分地区座落在河滩松散的堆积物上,地震发生后,引起强烈的砂土液化,比较典型的是映秀镇;四是地表开裂或隆起,发生在地震中心区域或临近断裂带区域,如北川县。通过对震灾的反思,普遍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同时,这次地震也给我们的地震工程学带来许多启示。 1 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思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作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同时还对建筑方案的各种不规则性,分别给出了处理对策。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建设部建质[2006]220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第11 条(以下简称超限高层审查技术要求),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1)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2)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群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3)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要求。(4)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5)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文献[2]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6)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7)规则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依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有所区别。

地下水科学与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 一、专业代码:081404T 二、专业名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三、标准修业年限:4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知识和扎实的化学、地质学学科基础,系统掌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运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技术和方法,在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领域或部门从事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相关的勘察、监测、评价、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六、基本要求: (一)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理论知识和素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有道德,有思想,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的科学研究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具备工科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科研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等工具性知识,了解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行业需求、应用领域和前景。 (三)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地质学基础,并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技能,建立地学思维观。 七、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规格 1、资源水文地质:从事该专业方向工作的学生,应该具备水力学、水文学、地下水数值计

算方法、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野外工作方法。 2、环境水文地质:从事该专业方向工作的学生,具备环境学概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环境地质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地下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水土污染控制及修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评价与治理的基础理论、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测试及分析、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修复相关的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3、地震及灾害水文地质:了解全球地震灾害现状及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发展趋势,掌握弹性力学、岩体力学、地震学导论、地震水文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与数据处理分析、土力学与土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等基本理论知识,增强综合防灾减灾意识,具备开展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能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勘察、评价及防治。 八、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九、主干核心课程简介: (一)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岩石的空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目的是建立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地下水动力学: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讲授渗流基本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地下水向河渠运动,地下水向井运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初步分析地下水运动问题、建立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对地下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 (三)水文地球化学: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和条件、地下水中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规律、迁移富集条件等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及其演化机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地下水中各种化学元素迁移作用,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分布的区域性规律、地下水在地球壳层各带中的地球化学作用、人类活动对水文地球化学场的影响及水化学动态预测方法等。 (四)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污染场地调查,地下水污染的评价、模拟与预测,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防治四个方面,以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模型和技术方法。 (五)专门水文地质学: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地下水调查的目的和技术方法,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 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 5.分类: 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 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 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 第二章地震波 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 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 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 第二节地震波 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2.频率上限:波长 < 分子间距: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上限。(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具备连续性,不能传播弹性波)

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18年上期地震概论笔记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球物理学就是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问题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和地质学密切相关,无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都截然不同。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 天然地震的分类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称为浅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