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肉瘤的分子诊断进展

合集下载

脂肪肉瘤与滑膜肉瘤影像表现

脂肪肉瘤与滑膜肉瘤影像表现

粘液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CT:质地不均的软组织肿块, 呈骨骼肌密度, 增强中 等强化,其内见坏死灶
➢MRI:T1与肌肉信号相似,T2表现为略高、等混杂 信号,增强可见强化
多形性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CT:混杂密度肿块(脂肪灶、实性肿块及钙化 影等),增强实性肿块明显强化。病灶可侵犯 临近组织器官,发生钙化或骨化代表肿瘤异源 性分化或化生,预后更差
➢MRI:脂肪信号为主,脂肪成分与软组织肿瘤 成分间分界清楚,分界处呈突然中断征象
去分化脂肪肉瘤
2017-06-12Leabharlann 去分化脂肪肉瘤鉴别诊断
➢ 畸胎瘤:腹膜后畸胎瘤较少见,成分复杂, CT/MRI可见脂肪、液体成分,脂液平,及线 状或块状钙化
➢ 脂肪瘤: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几乎完全由脂 肪组成,常有明显包膜,可见纤细、均匀的间 隔(<2mm),增强间隔明显强化
易位,并融合形成SS18-SSX融合基因(金标准) ➢温和无痛,缓慢生长,中至高度恶性,局部复发和
远处转移常见
滑膜肉瘤
X线:软组织肿块,局部骨质 破坏,可见钙化或骨化,呈 斑点状或斑片状,有的形成 不连续骨壳
滑膜肉瘤
CT:等或稍低密度,可坏死囊变/出血,可 见边缘性钙化,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
滑膜肉瘤
脂肪瘤样 硬化型
分化性脂肪肉瘤
脂肪瘤样 硬化型
粘液性脂肪肉瘤
➢ CT:水样低密度肿块,内见点状、地图分布状 脂肪密度影及粗细不均分隔,增强呈网状、云絮 状或片状强化,囊性及脂肪成分无强化,内见小 分叉血管走行
➢ MRI:T1低信号,T2显著高信号,内见短T2的 纤维间隔,T2压脂呈高信号,增强不均匀渐近性 强化
➢ 骨外骨肉瘤:成分复杂,可见钙化、瘤骨,无 脂肪组织,延迟期密度明显减低、发病率很低, 易复发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

质谱分析
抗体芯片
对蛋白质进行质荷比分析和鉴定,用于蛋 白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将抗体固定在芯片上,用于检测肿瘤组织 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活性。
代谢组学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
通过分析肿瘤组织中代谢产物的变化,了解 肿瘤的代谢特征和能量代谢状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分离和鉴定挥发性代谢产物,用于检测和鉴 定代谢物。
RNA-seq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RNA分析技 术,可全面分析基因转录本的 表达和变异。
qRT-PCR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技术 ,用于验证和筛选差异表达基
因。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
2D电泳
通过研究肿瘤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 ,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药物治疗反应 。
分离蛋白质的二维平面分离技术,用于蛋 白质表达谱分析和差异显示。
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问题
总结词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关键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由于不同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使用的检测方法、试剂和仪器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 不一致。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对实验室和医疗机构的检测过程 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提高肿瘤分子
06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案例 研究
案例一:肺癌的基因突变检测
总结词
通过检测肺癌组织中的基因突变,为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 后评估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通过对肺癌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发现肺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 ,如EGFR、KRAS等,这些突变与肺癌的发病机制、药物敏 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指导肺癌患者的 靶向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的分子检测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的分子检测

ORR (%)
71.2 vs 47.3 84.6 vs 37.5 62.1 vs 32.2 73.7 vs 30.7
83 vs 36 58 vs 15 61 vs 22 66.9 vs 23.0
PFS (月)
9.8 vs 6.4 8.4 vs 6.7 9.6 vs 6.6 10.8 vs 5.4 13.1 vs 4.6 9.7 vs 5.2 11.1 vs 6.9 11.0 vs 5.6
ROS1 、 RET基因重排
ROS1重排见于2%肺肿瘤;少吸(<10包、年)/不吸 烟患者;年轻患者;腺癌。临床对克唑替尼敏感。 对EGFR TKIs不敏感。 RET基因融合见于1.3%肺癌,腺癌。
临床检测方法:FISH,RT-PCR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扩增与肿瘤发生有关。肿瘤体积大 ,无病生存期 短 ,对CMF等方案耐药, 对蒽环类药物比较敏感,50% 患者为ER或PR阳性。
检测:定量PCR或测序。
ALK基因重排在NSCLC中…
发生率: 3-7% 临床特点: 少吸(<10包、年)/不吸烟
年轻患者 腺泡或印戒细胞癌
融合特点: 主要与EML4存在 至少9种融合方式,其他IFGALK, KIF5B-ALK 与其他癌基因变异不共存
靶向药物:克唑替尼
临床检测方法:FISH,增强免疫组化,RT-PCR
EXON
Genet Med 2009:11(1):21–34
胃肠道间质瘤与格列卫
c-kit/PDGFRA突变类型预测伊马替尼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疗效最佳 PDGFRA D842V突变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 检测方法:DNA测序
基因重排

肿瘤分子预测诊断新技术及其进展

肿瘤分子预测诊断新技术及其进展

收稿日期:2005-03-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N o.30430720)作者简介:叶青海(1966-),男,江西丰城人,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肝癌外科临床与转移复发研究.肿瘤分子预测诊断新技术及其进展叶青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上海200032)关键词:预测;肿瘤;DN A ;复发;核酸杂交;基因组;肿瘤标记,生物学;蛋白质类/遗传学中图分类号:Q 7;R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05)04-0286-04 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每年新发病1090万人,死亡670万人。

及早预测诊断肿瘤及其转移潜能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从临床到基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肿瘤的预测诊断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已从较早的组织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特别是为适应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 me Pro ject,H GP)的需要,近年先后涌现了一系列包括比较基因组杂交(com 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mRNA 差异展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基因芯片技术(genechips )以及蛋白质芯片技术(pro -tein chips )等在内的高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肿瘤的分子诊断预测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并从传统的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如south-er n blotting 、no rthern blotting 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单因素研究模式逐步发展到全基因组(蛋白组)、多因素模式,因而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已经成为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下面就目前常用的一些肿瘤分子预测诊断新技术及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滑膜肉瘤,中医可延生存期

滑膜肉瘤,中医可延生存期

滑膜肉瘤,中医可延生存期作者:储真真石可金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7期前段时间因为“魏则西事件”,有一种少见疾病被人们所了解。

此次,我们邀请到中医肿瘤方面的专家,主要从该病的中医治疗、预防保健方面作一权威介绍。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引起很大关注。

从医学领域来讲,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什么是“滑膜肉瘤”,到底该如何防治等。

现代医学认为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具有滑膜分化的间叶细胞。

它好发于15岁~40岁青壮年,常表现为四肢大关节附近的无痛肿块,可出现关节周围肿胀,肿块可沿软组织伸展至整个肢体。

其病程长短不一,多为2年~4年,一般生长缓慢,后期在肿块皮肤表面可有静脉怒张和不同程度的疼痛。

少数患者局部肢体活动受限。

中医则认为是生于体表的肉瘤,是瘀血、痰饮、浊气停留在体表组织的赘生物。

痰、瘀两大因素不可忽视现代医学认为滑膜肉瘤的发生与化学致癌、物理致癌、生物致癌、激素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失宜,情志失调,思虑过度或劳逸失调所致。

饮食失宜最先伤脾;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脾气自虚;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液运行失常,日久聚液成痰,痰阻气机,久而成瘀,痰瘀互结于肢体局部。

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总之本病多由于浊气、痰饮、瘀血阻滞经络、肌肤发为肉瘤。

中医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滑膜肉瘤在治疗上,西医常采用手术治疗,配合化疗,放疗等方法,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而中医讲究人的整体调节,注重气血阴阳的平衡,通过辨证论治,运用汤药内服和中药外敷等方法,达到调理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以及软坚散结消癥(指包块)的效果,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行气散结适于早期患者。

气滞可以导致血瘀,使津液凝结聚而为块,常用行气散结法治疗,用药如青皮、陈皮、木香、香附等。

散瘀消肿气滞不散,痰凝不化,以致血瘀阻络,肿瘤难以消散,常用药物如三棱、莪术、穿山甲、丹参等。

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快速地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首先,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十分显著。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蛋白质表达等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例如,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胃癌细胞中存在的HER2基因扩增,从而决定是否使用靶向HER2治疗药物。

另外,利用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可以实现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早期监测,有助于及早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以传统生长培养为基础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结果,并且对细菌的特异性较低。

而利用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来快速准确地检测感染,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此外,通过分析细菌、病毒等感染源的基因组序列差异,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们更好地理解和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和预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性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通过探测个体基因组的变异,可以及早发现携带疾病相关基因的人群,做到早期预测和干预。

例如,利用肽核酸探针和测序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变异情况,为有家族史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

总的来说,分子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它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分子诊断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诊治中的分子诊断技术越来越受到注重。

分子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蛋白质、DNA等分子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肿瘤以及肿瘤的类型,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肿瘤诊治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内的分子来诊断肿瘤的技术手段。

目前在肿瘤诊治中主要应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芯片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下一代测序(NGS)技术等。

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免疫标记物来确定肿瘤类型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蛋白质芯片技术则是一种可以同时测定大量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不同肿瘤类型的蛋白质表达功能,并且为医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FISH技术是一种可以检测肿瘤细胞内基因缺失、基因扩增等命名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遗传变异情况。

qPCR技术则是一种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及通路活性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

NGS技术则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肿瘤生物组分析的技术,能够发现潜在DNA突变和融合基因,为医生提供更为详尽的肿瘤基因组信息。

二、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扩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监控患者的反应情况和病情进展。

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分子诊断技术已经成为常规的诊断方法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检测乳腺癌细胞内的HER2基因扩增情况,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HER2靶向治疗。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测试也是常规检验之一,EGFR基因扩增使患者更容易对药物治疗产生反应。

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肿瘤是一类严重的疾病,每年会有数百万人因肿瘤去世。

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诊断肿瘤的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

但这些检查只能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和形态,不能提供关于肿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详细信息。

因此,分子生物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分子生物学以分子层面解析生命现象,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开发成熟,有望实现全基因组水平的肿瘤筛查。

基因芯片可以同时检测上万个基因,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的基因表达模式,从而更好地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基于分子诊断的液体生物标志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液体生物标志物指的是可以通过血液或尿液等体液发现的生物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等。

与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利用液体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以更加方便、简单、无创,并且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体活检指的是通过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的DNA、RNA等分子标志物进行肿瘤诊断。

液体活检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较早地发现病变,从而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度。

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领域不仅限于肿瘤的诊断,在肿瘤的治疗中也能够提供帮助。

肿瘤的治疗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或细胞靶点的治疗方式。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之间存在许多基因和代谢通路的差异,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利用这些特点,针对癌细胞中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

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能够在较小程度上影响正常细胞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难 。 目前 , 内滑膜 肉瘤 的病 理诊断 主要建立 在 临 国
胞遗传学方法在任何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及纤维肉 瘤 中均未 检测 到 t 1) l .q 1 1 S T S X融 ( 8( 1 ;l . 及 Y — S x; p 2 2 合 基 因…2 ] 。因此 , 目前 比较 公 认 的 看 法是 :X1) t ;8 (
根 据 杂 交 靶 的差 异 ,IH 可 以分 为 中期 FS FS IH 与间期 FS 中期 FS IH。 IH的杂 交靶 是 中期 染 色体 , 与
显带技术结合 ,可以将信号定位于某条染色体的某 个 区带 。但是 , 在细胞 周 期 中 , 多数 细胞 的绝 大部 大 分 时间处 于间期 ,获 得 间期 细胞要 比获得 中期染 色 体容易得多, 间期 FS IH的应用空间更大。初期的间
固定 、石 蜡包 埋 组织 中提 取全 基 因组 D A非 常 困 N
易位及 S T SX融合基因。Ldni 对 0 Slvn Y —S aay㈣ ’u i la 等 的结果 提 出了强烈 质疑 ,因为依据 组织形 态学 及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能有效地鉴别滑膜肉瘤与纤维 肉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 因此 O Slvn ’u i 等选择 la 的 “ 维 肉瘤 和恶性 周 围神 经鞘 膜瘤 ”可能 就是 滑 纤 膜肉瘤 ;另外 ,不能排除 O Slvn ’u i 等研究 中 P R la C
( 天津 医科 大学肿瘤 医 院病 理科 , 天津 市肿瘤 防治重 点实验 室 , 津 30 6 ) 天 0 00
[ 关键词 】 滑膜 肉瘤 ; 诊断 ; 染色体 易位 ; 融合基 因; 荧光原位杂交 ; 逆转 录一 聚合酶链反应 [ 中图分类号] 7 8 R 3.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6 84 (0 9 0 — 7 4 0 10 — 17 20 )4 0 3 — 4
理 是 使 用两 种 颜 色 的荧 光分 别 标 记 1 染 色体 和 8号
方法快速、 简洁、 背景干扰很少 , 但杂交信号较弱。 间 接 标记法 是采用 一些 中间分 子标记 探 针 .杂交 后再 用 中间分 子对应 的亲和物 或抗 体进 行 检测 。 目前 采 用 的 中间 分子 有 : 物 素 、 高辛 配 基 、一 生 地 2 乙酰 氨基
规的缺 口平移法 、随机引物法 、C P R或 R A体外转 N
录法进 行标记 , 最为 常用 。 故 根据标 记荧 光素 的产 色 数 量 ,IH可 以分为单 色 、 色 和多色 FS FS 双 IH。 目前 ,
许多 FS IH探针 已经商 品化 , 大大加速 了 FS IH在临 床诊断 中的应 用 。
染 色 体 计 数 探 针 crmoo eeu rtnpoe ho sm nmeao rb, i C P , 用 于 检 测 非整 倍 体 。 () 点 特 异 性 探 针 E )常 3位 ( cs pc cdnie r eL I, 1 u ei et r o ,S)又称 单一 序列 探 o s fi f pb i i 针 (ige eunepoe , 用 于 检 测 特 异 性 染 色 s lsqec rb )常 n 体易位 和基 因异常 。探 针 的荧光标 记 包括 直接 标记 法和 间接标记 法 。直接 标记 是将 荧光 分子 直 接标记 于探针 上 , 杂交 后可 直接 在荧光 显微 镜下检 测 。 这种
异 性 探 针 (e t m r seicie t e rb ) 又 称 c nr ee p c ni r o e , o i f d f p i
体更易进人细胞核 , 使用蛋 白水解酶如蛋 白酶 K 胃 、 蛋白酶消化标本 , 通过去除细胞浆和部分核蛋白, 可 增加探针、 抗体与靶 D A的结合机会而产生良好 的 N 杂交信号 。近来 ,一些研 究者也尝试 在组织芯片 ( s e cor y 上 进 行 FS 取 得 了较 理 想 的效 ts rar ) i u mi a IH,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 0 7 3529 ) 作者简介 : 孙燕( 9 8 )女 , 师 , 士, 究方 向: 17一 , 讲 博 研 肿瘤病理 ; 孙保存 ( 90 ) 男 , , 15 一 , 教授 硕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肿瘤病理。
难 ,难 以在常规病理诊断工作中推广应用 。因此 , FS 和 R — C IH T P R检 测 t ;8(1 .;l . 及其 导 致 ( 1) 2q 2 X p1 1) 的 s T SX融合转录体有望成为诊断滑膜 肉瘤的 Y —S
滑 膜 肉瘤 (y oi ro ) 占软组 织 肉瘤 的 sn va s cma 约 la
污染 的可 能 , 因为他 们不仅 在 滑膜 肉瘤 、 恶性 周围神 经鞘膜 瘤 和纤 维 肉瘤 中检测 到 S T SX, Y — S 而且 在先 天性纤 维 肉瘤 、恶 性纤维 组 织细胞 瘤及 神经纤 维瘤 等肿 瘤 中也 检 测 到 S T SX。但 是 均 未使 用 R — Y —S T P R以外的方法证实 ;而其他研究者用多种分子细 C
t n p lm rs h i at n R — C i — oy eaec a r ci , T P R) 和 基 因 组 o ne o
文献报道 , %以上的滑膜 肉瘤 中存在染色体 9 0 易 位 t ;8(1.;l. , 致 位 于 1q 2的 S T ( 1) 2q 2 导 X p1 1) 8 l. 1 Y
芴、 二硝基 苯酚 、 汞分 子 和硫化 基 团 。前 两者 以标 记 核苷 酸类 似物 的形式被 渗 入探 针 , 因此 , 以采用 常 可
x染色体 , 与细胞杂交后 , 通过两种荧光信号 的数量
来 判 断是 否发 生 了染色 体 易位【。 因为涉 及 x染 色 J 5 1 体 , 在 性别 差异 , 析起 来 比较麻 烦 。s T双色 断 存 分 Y 裂分 离探 针 的出现 ,使 FS IH结 果 的判读更 加 容易 。 它 使 用 两 种颜 色 的荧 光 素 分 别 标 记 S T断 裂 位 点 Y 的 5 端 和 3 端 , 无 S T异常 的 细胞 中 , 在 Y 两种 颜色 的信 号 是邻 近 或部 分 重叠 的 : 出现 S T断裂 易位 在 Y
基本 步 骤包 括 靶样 本 的制 备 、 性 、 变 与探 针 杂交 、 杂 交后洗 涤 、 复染和 观测 。
第4 期 孙 燕 . 滑膜肉瘤 Fra bibliotek分子诊断进展 等.
75 3
FS 探针 的类 型 十分 广 泛 ,大 小 可 以从 几 百 IH b ~ Mb 探 针 的获 得可通 过 克隆 、 p几 。 酶扩增 及化 学方 法 合成 。目前 , 应用 比较广 泛 的探针有 以下 3 :1 种 () 染 色 体 涂 染 探 针 crmoo epit gpoe , 称 ho sm a i rb )又 nn 全 染色 体探 针 (hl crmoo epoewc ) 常用 w oe ho sm rb , P , 于检测染 色体结 构 畸变和标 记染 色体 。 2 着丝 粒特 ()
果, 节省 了时间 , 降低 了费用 【】 7。 f 1 4 探 针与靶 细胞 可 以各 自变性 或 共变 性 ,然后 杂 交 。 适 的变性 、 最 杂交 条件 主要取 决 于探针 与靶 的性 质 。 交结 束后 , 本 经杂交 后清 洗去 除非 特异性 杂 杂 标
交或 未发 生杂 交 的探针 , 然后进 行荧 光检 测 。 显微 镜 的质量及 滤 片的选 择 , 对满 意结 果 的获得 至关 重要 。 应严 格按 照所 用 荧 光 的激发 / 光 波 长 , 择 最适 发射 选
74 3
第 1 卷 4期 5 20 0 9年 1 2月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耵 AN I MEDI JN CAL UNI VERSTY I
V 11 , . o . 5 No 4
De . 0 9 c 2 0
滑膜 肉瘤的分子诊 断进展
孙 燕 综述 . 孙保存 审校
7 ~ 0 具有高度恶性。近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滑膜 % 1%, 肉瘤并 非起 源 于 滑膜 。最 新 的 WH O组织 学分 类将 其 归为组 织起 源未 明的软组 织肿瘤 『 滑膜 肉瘤 的重 】 】 。
要 特征是 能够 向间 叶和上 皮方 向分 化 。 由于上 皮样
与梭形肿瘤细胞的比例、 分布和分化程度存在差异 , 所 以滑膜 肉瘤呈 现多 样性 的组 织学形 态 .导致 诊 断
有效 的辅 助工具 。 21 FS . IH在 滑膜 肉瘤诊 断 中的作 用
21 FS . 1 IH技术 .
FS I H技术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核
酸分子作为探针 , 经变性解链后 , 在适当条件下与细 胞 内互 补 的核酸 分子进行 杂 交 。从 而检 测后 者存在 的情况以及数量、 结构等变化的一种方法。FS I H的
的激发/ 阻挡滤片组合 。 摄影记录系统由于固态电荷 耦联扫 描装 置及 图像 分析 仪 的应 用 ,可 以使背 景着 色很大程度的减低。最后 ,使用分析软件或人工计 数 。 断 FS 判 IH结 果 。 21 滑 膜 肉瘤 的 FS .. 2 IH检 测 在早 期 的滑 膜 肉瘤 FS IH检测 中, 主要应用双色荧光的 C P E 探针。其原
D A聚合 酶链 反 应 (eo i D AP R) 。G显 带 N gnmc N C 等 需要 培养 细胞 , 显然 不适合 临床病理 诊 断 。Suhr oten 印迹分 析 和 基 因组 D A聚合 酶 链 反 应 的研 究对 象 N 为全基 因组 , 以从新 鲜组 织 中提取 , 可 但从 福尔 马林
(1.;l. 与 S T SX融合 基 因是 滑膜 肉瘤 的分 p 2q 2 1 1) Y —S 子遗传学 特征 ,可 以用 于滑膜 肉瘤 的诊 断和鉴 别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