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练习题

心理学第八章练习题
心理学第八章练习题

第八章-----第十章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为中介的。

A、体验B、动机C、刺激D、需要

2.遇事缺乏主见,是因为缺乏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主见性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目的性

4.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意志 B 认识C情感D个性。

5.意志力最能体现在()中。

A、动机斗争B、确定目标C、选择行动方法D、执行决定6.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

A、动机斗争B、确定目标C、采取决定D、执行决定

7.智力通常是指()。

A、一般能力B、思维力C、特殊能力D、记忆力

8.智力是以()为核心。

A、观察力B、思维力C、注意力D、记忆力

9.不属于按功能分类的能力是()

A、一般能力B、交往能力C、认识能力D、操作能力10.()将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A、荣格B、卡特尔C、吉尔福特D、比纳

11.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A、气质B、性格C、动机D、能力

12.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

A、气质B、性格C、动机D、能力

13.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A、幼儿园B、学校C、工作单位D、家庭

14.对人的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教育B、学校C、社会D、家庭

15.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教育B、学校C、社会D、家庭

16.“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

A、迁移B、定势C、想象D、感染

17.智商是100的儿童,他的智商是()。

A、有缺陷B、正常C、较优D、超常

18.一名8岁的儿童,其智力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应是()。A、80 B、100 C、125D、140

19.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编制的。

A、韦克斯勒

B、比纳一西蒙

C、瑞文D、吉尔福特

20.当前最常用的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是由()编制的。

A、韦克斯勒

B、比纳一西蒙

C、瑞文D、吉尔福特

21.非文字智力测验量表是由()编制的。

A、韦克斯勒

B、比纳一西蒙

C、瑞文D、吉尔福特

22.能力测验的目的不在于()。

A、选拔人才

B、因材施教

C、鉴别智力D、预测性格23.晶体智力受()因素影响较大。

A、家庭

B、遗传

C、环境D、素质

24.流体智力受()因素影响较大。

A、社会

B、遗传

C、环境D、教育

25.能力的个体差异不包括()。

A、类型差异

B、水平差异

C、表现早晚差异D、性别差异26.通常群体智力呈()分布。

A、正态

B、线性

C、偏态D、偏常态

27.最先使用气质一词的人是:()

A、艾宾浩斯B、冯特C、马斯洛D、盖伦

28.最具天赋性的人格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D、兴趣

29.最具核心意义的人格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D、兴趣

30.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D、兴趣

31.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哪一心理特征():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

32.勤奋、懒惰反映的是性格的()特征: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

33.自卑是性格的:()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34.积极乐观反映的是性格的()特征: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35.创新思维反映的是性格的()特征: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36.科学的气质学说是:()

A、体液说

B、体型说

C、激素说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3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是()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马斯洛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38.强而平衡、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39.强而不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40.强而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41.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42.对气质的不正确判断是:()

A、不决定人的价值B、不决定人的智力C、不分好坏D、不可改变

43.某初中同学,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该同学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44.某初中同学,常常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该同学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45.情感发生快而多变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6.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A气质B性格 C能力D世界观

47.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所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

A性格 B人品 C人格D心理

48.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特殊意识倾向,表现为一个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是:()

A动机B需要 C兴趣D信念

49.“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的心理现象是:()

A个性差异B条件反射C气质天赋性 D动机与效果不一致

50.“好心人办了坏事,或歪打正着”说明的心理现象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动机与效果不一致

51.“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的心理现象是()

A、个性差异

B、气质天赋性

C、性格差异

D、能力差异52.个体的生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

A需要B动机C气质 D兴趣

53.直接推动(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

A需要B动机C气质 D兴趣

54.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是:()

A能力 B性格C气质 D个性

55.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调控是:()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意识

5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A能力 B性格 C气质D个性。

57、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58、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59、获得性需要就是()。

(A)自然需要

(B)社会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6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缺失需要

(D)自我实现

61、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C)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2、定势的作用其实就是()。

(A)原始动机

(B)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

(D)无意识动机

63、内驱力其实就是()。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64、()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A)人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6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是在描述他的()。

(A)性格

(B)习惯

(C)气质

(D)能力

66.人们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称之为( )的个别差异。

A.气质

B.性格

C.能力或智力

D.意志行动

67.( )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A.认知风格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

D.认知监控

68.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 )方面的差异。

A.性别

B.发展速度

C.发展水平

D.类型

69.离差智商是指( )。

A.一个人的智力实际达到的年龄水平

B.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C.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

D.随着个体实际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智商分数

70.对智力测验的信度要求一般要达到( ),信度太低的测验是不能使用的。

A.0.80

B.0.84

C.0.90

D.0.96

71.对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较少依赖,取决于个人的票赋,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是( )。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创造智力

D.操作智力

72.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上,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他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B.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C.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D.可以根据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73.根据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二因素说,当活动中包括的一般因素较多时,( )。

A.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高

B.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低

C.各种作业成绩之间相互独立

D.各种作业成绩取决于特殊因素,而与一般因素无关

74.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下面不属于能力发展差异的是( )。0

A.天才儿童

B.大器晚成

C.多愁善感

D.过目不忘

75."高分低能"说明( )。

A.知识与能力无关

B.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高的成绩

C.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

D.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

多选题

1、以下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无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C)层次较低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所以又叫生长的需要

(D)层次较高的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又叫缺失的需要

2、人口渴了要喝水体现的是()动机。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3.意志具有的品质有( )。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力

E.决定性

4.在智力测量中,可以用( )来代表个体的智力水平。

A.智龄

B.比率智商

C.EQ

D.离差智商

5.只有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才能真实、准确地度量出人的智力,因此一个好的测验需要具备A.编制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B.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C.施测过程标准化

D.评分过程标准化

E.建立适合的常模

6.下面对晶体智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B.它在发展到人的申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

C.它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D.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E.它依赖于流体智力

7.能力的发展受( )条件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和教育

C.实践活动

D.人的主观能动性

E.机遇

12.下面属于认知风格的是( )。

A.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B.冲动型一沉思型

C.内倾型一外倾型

D.继时性一同时性

13.自我调控系统包括( )子系统。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更新

14.人格测评的方法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人格测验的方法有( )。A.自陈量表

B.投射测验

C.情境测验

D.自我概念测验

E.特殊能力测验

15.在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中,他提出人格由( )因素组成。

A.开放性

B.外倾性

C.宜人性

D.神经质

E.精神质

16.巴甫洛夫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对人格气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A.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平衡性

E.灵活性

判断题

×1.定势对问题解决只具有消极的作用。

×2.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3.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4.知觉是多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5.刚穿上皮鞋感到鞋重,过几天便觉不出来这是错觉现象。

×6.有意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动机强度越大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8.“人逢喜事精神爽”表明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9.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看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10.人的个性一经形成,是不可改变的。

×11.能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唯一条件。

×12.气质类型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价值。

√1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14.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15.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并且是均匀的。

×16.客观事物引人入胜,使人感兴趣,这是间接兴趣。

√17.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

×18.实足年龄超过智力年龄,表明这样的儿童比较聪明。

√19.气质类型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

×20.过度学习是越多越好。

×21.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起阻碍作用。

×22.感觉的适应都会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23.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始终把注意指向同一对象或活动。

×24.人的很多心理特性如活泼、热情、沉静等都与完成活动任务有关,因此属于能力范畴。

×25.“有志者,事竞成”就是说人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万事可成。

×2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随之越高。

27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力的影响(对

28气质一般可分为“黏液质”,“多血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对)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集中练习 B.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集中练习 D.分配练习 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6.绘画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认识策略 7.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8.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写字 C.解应用题 D.笔算 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结构上具有简缩性

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操作整合 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指()。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或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叫()。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8.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9.下列活动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20.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这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1.主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2.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3.完成一个动作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常感到疲劳紧张,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4.学生在几何课上学会用圆规画圆,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言语信息C.操作技能学习D.辨别学习 25.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这说明动作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6.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多余动作消失,该动作处于()。

心理学与生活思考题

联系实际事例说明简答3 问答2 论述2 1、你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学到了什么. 描述、解释(在生理、心理、行为与社会四个层次上理解原因)、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通过研究来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对个体的意义: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社会适应. 心理学对社会的意义:生产、销售、管理、教育 2、毕生发展. 1心理的发展是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过程 2心理的发展顺序存在着有条理的发展顺序 3人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4青年期人格发展的主体是自我认定的寻求 5个体的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怎样看待代沟的问题. 1、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彼此不喜欢对方,经常争吵. 2、青年与同伴的关系同伴可以相互理解,也是青年寻求自主独立的支持. 3、代沟主要由社会因素造成,对青年的成长有积极的一面. 4、睡眠有哪些阶段,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入睡阶段.从昏昏欲睡开始,逐渐入睡,不再保持觉醒状态.这时候,呼吸变慢,肌肉张力下降,身体轻度放松,此时属于初睡状态,睡眠者较易被外界声音或触动所唤醒. 第二阶段:浅睡阶段,或称轻度睡眠阶段.本阶段睡眠属浅睡或轻度至中度睡眠状态,睡眠者已不易被唤醒,此时肌肉进一步放松,脑电图显示梭状睡眠波. 第三阶段:深睡阶段,这时候睡眠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肌张力消失,肌肉充分松弛,感觉功能进一步降低,更不易被唤醒. 第四阶段:延续深睡阶段,本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但不是每个睡眠者都能达到本阶段,也不是每个睡眠周期都可达到这一阶段.有的人睡眠不够深,就不能达到这一阶段,或只有很短时间的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 5、怎样看待意识现象. 意识(consciousness)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水平,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一般定义为一个人的内外刺激的觉知. 意识的活动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知觉2、对内部刺激的知觉3、对自我的觉察4、对有些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知觉 6、感觉阈限,错觉现象.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量.影响因素1内部噪音2反应偏向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错觉:当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形成错觉.大小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垂直—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月亮错觉左氏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 物体对比与大小知觉卷曲的不可能三角图形的镶嵌知觉定势 7、什么是学习(在你身边发生的学习形式,强化在学习中起【提高反应概率】作用,常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一)学习方式:1. 接受学习 2. 发现学习 3. 意义学习4. 机械学习 (二)学习内容: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 一、组织策略含义:对有意义材料的深入加工作用: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融会贯通 类型:群集:归类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列提纲画关系图写概要

心理学史思考题

心理学史思考题 2015年夏学期 第一章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 2、简述我国古代对心理的器官的有关论述。 3、简述我国对心理测验的探索。 4、试述你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看法。 第二章 思考题 1、简述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简述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3、简述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4、简述有关Molyneux问题的争论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简述法国感觉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6、简述德国哲学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三章 思考题 1、简述19世纪神经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评述19世纪有关大脑的机能定位说与机能统一说。 3、评述19世纪对感觉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 思考题 简述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及其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莱比锡心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工作。 简述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五章 思考题 简述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简述马赫有关感觉的观点。 简述阿芬那留斯的心理学观点 简述斯顿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简述意动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符茨堡学派的主要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第六章 思考题 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高尔顿关于心理遗传与个别差异的研究。 第七章 思考题 1、简述铁钦纳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 2、简述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 3、简述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美国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4、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学观点。 第八章 思考题 1、简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试评述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3、简述新行为主义与经典行为主义的区别与共同点。 4、简述托尔曼的主要观点。 5、简述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第九章 思考题 1、简述完形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及其影响。 3、简述完形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4、简述完形心理学有关思维的理论。 5、简述勒温的拓朴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十章 思考题 1、简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2、试评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简述新旧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附答案和重点 2016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l、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B 】P105 A.本能行为 B.活动方式 c.知识 D.习惯动作 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 】P106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3、下面哪一项是心智技能的三个特点【 A 】P107 A.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b.客观性、内潜性、简缩性 c.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4、操作技能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之一是主要靠何种感觉控制【 B 】P109 A.动觉 B.视觉 C.听觉 D.触觉 5、操作技能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之一是何种控制增强? 【 D 】P111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动觉 6、动作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各个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减少,这个动作阶段是【 C 】P110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 C 】P118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8、在练习的中或后期,进步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D 】P111 A.练习曲线 B.负迁移 C.学习干扰现象 D.高原现缘 9、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 C 】P111 A.示范与讲解 B.模仿 C.练习 D.有效反应 lO、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停顿期。这个时期称为【 B 】P111 A.过度学习期 B.高原期 C.疲劳期 D.潜伏期 11、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A 】P111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12、吹拉弹唱属于。【 C 】P106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13、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D 】P114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14、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B 】 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15、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D P111】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的对象

第一、二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将为进一步学习学前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是: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应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任务,初步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本章练习题 一选择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3.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4.局外观察是指()。 A.利用专门的实验仪器控制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儿童的心理变化 B.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 C.有重点地观察儿童在某时期内的活动 D.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心理变化 5.参与性观察的优点是()。 A.使儿童意识到自己在被观察,所以会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 B.可以得出详细、精确的资料 C.能严格控制条件 D.能使儿童表现自然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只需记录行为本身 B.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简略的、成人化的语言 C.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不能采用除笔记外的其他任何辅助手段 D.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7.实验室试验法的缺点在于()。 A.幼儿在实验室环境中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使得实验结果有局限性 B.实验室内的条件控制得过于严格 C.不能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重复观察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

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 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 答:社会认知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来进行。分为以下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 答: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叫自我知觉。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印象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基本特点:1、间接性;2、综合性;3、固执性。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B.内在动机C.需要D.诱因(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B.口渴C.寻求水源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心理学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3.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是() 4.人的心理的物质基础是()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6.人的心理实质是() 7.发展是个体心理从()到()的整个成长过程 8.遗传和环境对心理的作用体现了发展的()与()之间的辩证关系 9.年龄特征是() 10.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二、选择 1.A冯特B华生C艾宾浩斯D弗洛伊德 (1)将心理分意识和无意识来研究的是() (2)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的是() (3)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人的行为的是() (4)“心理学历史很短,但有漫长的过去”是()说的 2.A吮吸B吃食分泌唾液C异物入眼流泪D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三、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心理现象的划分是什么?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4.现代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什么? 5.大脑两半球的差异是? 6.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7.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因素的作用有哪些? 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部分思考题: 1.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桑代克2.小狗第一次练习拍皮球,是学习吗?3.学生第一次和每一次找教室上课,都是学吗? 4.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吗?为什么? 5.学习的概念,学生学习的特点,行为派、认知派、社会认知派对学习过程的看法。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 思考题 一、动机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动机的种类,内外部动机的概念和作用的性质。 二、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认知内趋力、自我提高的内趋力和附属内趋力的内涵。 三、动机和活动效率的关系,需要的概念、种类,需要层次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三种理论的代表人物 四、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避免学生焦虑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对心理学的整体概貌有所掌握,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懂得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自觉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 (一)记忆目标 1.说出心理学的概念,界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记住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3.列举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阐述其基本观点。 4.简述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理解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心理现象的结构,说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 2.解释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充分认识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分析、综合目标 1.分析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2.严格分清心理学与唯心主义、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3.树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 1.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任务的规定,也影响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原则及方法,所以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2.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及西方心理的主要学派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较难,讲授时要注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掌握。

3.在进行“为什么研究心理学”内容的教学时,可联系中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结合当前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实例说明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以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阐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中,可重点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教师易在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为师范生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教学中、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可适当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如中国古代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学发展现状等,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心理学意义的认识。 2.关于心理现象的教学,由于后面章节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具体内容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心理现象的整体性,着重阐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3.采用多媒体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教学,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采用讲解法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心理现象的结构,指导学生自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等。 4.适当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实验或研究事例,对学生理解、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有所帮助。 四、讨论与研究课题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2.如何正确地理解心理学? 3.应如何有效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 五、参考资料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一词导源于希腊语,原指关于灵魂的学问。我国古代,许多学者也提到过“灵魂”“心”“思”“神”等类的词语,也都是指心理的含义。“心理学”这个专门术语,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德国沃尔夫(C.Wolff,1679—1754)的《经验的心理学》(1732)和《理论的心理学》(1734)问世后,心理学一词便得到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了。1879年,心理学获得了新的界定和地位,心理学被定义为关于心理的科学。今天,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要求从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而“说明”则要求揭露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因此,我国心理学教科书多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西方教科书常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行为、心理现象的科学。

大学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1、举例说明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看到一张桌子就是知觉现象。拍打桌子产生痛感就是感觉。 联系:两者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两者合称“感知” 2、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是指感受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望梅止渴 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之后而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大量的文字校对工作有时难以发现句中的错误。 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教师为字迹清楚,使用白色粉笔书写板书。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同一个花瓶在任何角度、光线下,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具备观察事物和想象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在教学中老师如何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根据学生感知活动的规律,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通常采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第三章、意识与注意状态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黑板” 注意在人类的信息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 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 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 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 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 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 (1)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 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 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 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 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 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 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类: (1) 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7.操作技 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 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3)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 (4)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 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 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7心理学第七章复习重点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 B.内在动机 C.需要 D.诱因 (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 B.口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 D.两者无关 (2006.4 名词)诱因 (2009.7 名词解释)24.动机 (2008.4 ,2007.4简答)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n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n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二、成就动机: n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n 成就动机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6.【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7.【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8.【多选题】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成功恐惧 D.交往需要 正确答案: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对应章节第三章 3.【单选题】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学校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学生用) 1

事例分析题 1、试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是什么心理现象?举例子说明。考点: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 答: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感觉适应导致感受性下降从而不能闻到香味。 例如,白天从阳光灿烂的大街,走进黑暗的电影厅,开始时会什么也看不见,慢慢才能辨认出过道和椅子的轮廓这是对弱光的适应,称“暗适应”,是弱光的持续作用引起感觉能力的提高;反之,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强烈的阳光几乎使人睁不开眼,过了一会才感到不眼花,这是对强光的适应,称“明适应”,是强光的持续作用引起视觉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现象。“戴着眼镜找眼镜”是触觉适应现象。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的菜会越来越咸,这是味觉适应现象 2、为什么某些人被称之为“神童”或者“英雄出少年”,而另外一些人被称为“大器晚成”,试从能力的角度说明并举例子。考点:能力个体差异中的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答:这就是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性.大器晚成的人可能是由于早年没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也有可能是早期生活道路的坎坷,又或者可能是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而英雄出少年则可能和教育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系,所以,能力反站是有其早晚的差异的. 3、有位大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并且常常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根据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考点:应对挫折的方式答: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消退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 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 4、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图片。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教具放在讲台上或挂在黑板上,然后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她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她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 你认为林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请运用所学的注意规律说明理由。考点: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答:林老师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法尔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学习的效果。根据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 林老师眼里的新衣服,过多直观教具、过早呈现教具、格外醒目的黑板边缘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另外宣布了其中考试的成绩,点名批评,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5、这是某学生写给一位化学老师的信:化学老师,您还记得吗?我一直都很自卑,从来不敢向您请教问题。怕自己学习不好,问的题目太简单,您会笑我、骂我笨。我知道不懂装懂对自己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再说书上总是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和蔼认真的态度。我想您一定也是这样的老师。于是那天我暗暗下定了决心,准备好新的笔记本和最好的钢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您面前:“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