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材料工程基础

?概述

?热传导

?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

?综合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2.4综合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复合传热过程

?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计算?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计算

?流体与固体壁面,同时不仅存在有对流换热,而且还有辐射换热,常称为复合传热过程,因而热流量与热流密度分别为c r

Φ=Φ+Φ()()()4

4

100100s r w f r w f //C T T A h T T A

??Φ=-=-??

εb c r q q q =+()c c w f h T T A

Φ=-()

c c w f q h T T =-()()()

44

100100s w f r w f //C T T h T T ??

-??=

-εb 对流传热系数,W/(m 2·K)

辐射传热系数,W/(m 2·K)

c r ∴Φ=Φ+Φ()()w f w f h t t A h t t A

=-+-c r ()()()

w f w f t q h h t t h t t =+-=-c r t h h h =+c r

()()w f h h t t A =+-c r ()t w f h t t A =-()t w f h t t A

∴Φ=-复合传热系数或表面传热系数,W/(m 2·K)

同理,热流密度可写成:

?在炉内热流通过炉墙传到周围的空气中,这一过程包括炉气以对流和辐射方式传给内壁,内壁又以传导方式传到外壁,外壁则以对流和辐射方式传给周围的空气,如图所示。

()

11

12

f1f2t1t2

W/m n

i i i t t q h h =-=++∑δλt f1

t f2

1

1t h 2

1t h 11

δλ22

δλ33

δλq

()

11

12

f1f2t1t2

W/m n

i i i t t q h h =-=++∑δλ()()

f1f2 W K t t A Φ=-11

1t1t2

1

n

i i i K h h ==++∑δλ综合传热系数,W/(m 2·K)

111

1t t1

t2n

i i i r K h h ===++∑∑δλ综合传热热阻,W/(m 2·K)

?管内热流通过管壁与保温材料传到周围的空气中,这一过程包括热流以对流和辐射方式传给内壁,内壁又以传导方式传到外壁,外壁则以对流和辐射方式传给周围的空气,如图所示。

1111

f1f2

i+1t1i n+1t2

1ln 2n

i i t t d d lh l d d lh =-Φ=++

∑ππλπt f1

t f2

111t d lh π42

1t d lh π21112ln d l d πλ322

12ln d l d πλ43312ln

d l d πλΦ

1111

f1f2

i+1t1i n+1t2

1ln 2l n

i i t t q d d h d d h =-=++

∑ππλπt f1

t f2

111t d h π421t d h π211

1

2ln

d d πλ322

12ln d d πλ4

33

1

2ln d d πλl

q

2.4.3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计算

()1n+f1f2d lK t t Φ=-π111

n+1n+1i+1t1i t2

1

ln 2n

i i K d d d d h d h ==++∑λ以圆筒的外壁面作为计算面积,有:

()1n+f1f2l q d K t t =-π()

1f1f2d lK t t Φ=-π1111

1i+1t1i n+t2

1

ln 2n

i i K d d d h d d h ==++∑λ以圆筒的内壁面作为计算面积,有:

()1f1f2l q d K t t =-π

作业

P.196~197

2-23

2-29

1.试求以下两种情况下锅炉壁(壁厚δ=20mm,热导率λ=58w?m-1?℃-1)两表面的温度和通过锅炉壁的热流量。已知烟气温度为1000℃,水的温度为200℃。从烟气到壁面的综合换热系数为116W?m-2?℃-1,从壁面到水的综合换热系数为2320W?m-2?℃-1。

(1)新的锅炉

(2)锅炉用过一段时间后,在烟气一侧的壁面上附有一

层烟炱(厚δ

1=0.2mm,热导率λ1=0.1W?m-1?℃-1),

在热水一侧的壁面上附有一层水垢(厚δ

2=2mm,热

导率λ

2

=1.16W?m-1?℃-1)

2.一蒸汽管道内径为200mm,管壁厚为8mm,管外包有120mm厚的热绝缘层,其导热系数λ2=0.12W?m-1?℃-1),

管壁导热系数λ

1=46.5W/(m.℃),蒸汽温度为T f1=300℃,

周围空气温度为T

f2=25℃,管内外两侧流体与壁面间的对

流换热系数分别为h

∑1=116W/(m2.℃),h∑2=10W/(m2.℃),

求单位管长的热流量q

l

及绝缘层外表面温度。

计算传热学-传热基本原理及其有限元应用

1. 传热学的发展概述 18世纪3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热学这一门学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成长起来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热量传递方式早为人们所认识,第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则是在1803年发现了红外线才确认的,它就是热辐射方式。在批判“热素说”确认热是一种运动的过程中,科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实验起着关键作用。其一是1798年伦福特(B .T .Rumford)钻炮筒大量发热的实验,其二是 1799年戴维(H .Davy)两块冰块摩擦生热化为水的实验。确认热来源于物体本身内部的运动开辟了探求导热规律的途径。1804年毕渥根据实验提出了一个公式,认为每单位时间通过每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量正比例于两侧表面温差,反比例于壁厚,比例系数是材料的物理性质。傅里叶于1822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热的解析理论”,成功地完成了创建导热理论的任务。他提出的导热定律正确概括了导热实验的结果,现称为傅里叶定律,奠定了导热理论的基础。他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出的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问题正确的数学描写,成为求解大多数工程导热问题的出发点。他所提出的采用无穷级数表示理论解的方法开辟了数学求解的新途径。傅里叶被公认为导热理论的奠基人。在傅里叶之后,导热理论求解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样,自1823年M. Navier 提出流动方程以来,通过1845 年 G.G. Stokes 的改进,完成了流体流动基本方程的创建任务。流体流动理论是更加复杂的对流换热理论的必要前提,1909和1915年W. Nusselt 开辟了在无量纲数原则关系正确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1904 年,L. Prandtl 提出的对流边界层理论使流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简化,1921年 E. Pohlhausen 基于流动边界层理论引进了热边界层的概念,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的理论求解建立了基础。在辐射传热研究方面,19世纪J. Stefan 根据实验确定了黑体辐射力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的规律,1900年M.Planck 提出的量子假说奠定了热辐射传热理论基础。上述传热理论为传热分析解析、数值以及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用数值方法对传热问题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一个新兴分支—数值传热学。近年来,数值传热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4]。 2. 传热分析计算理论 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传递形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两个相互接触良好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或一个物体由于其自身温度梯度而 引起的内部能量的传递。其遵循傅里叶定律[5]:dT q dx λ=-,其中λ是热导率, dT dx 是温度梯度,q 是热流密度。热对流是指在物体与其周围介质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热对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用牛顿冷却方程描述为()w f q h t t =-,其中h 为表面传热系数,w t 为物体表面的温度,f t 为物体周围流体的温度。一个 物体或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电磁波形式进行的能量传递交换称为热辐射,通常由斯

换热器计算步骤

第2章工艺计算 2.1设计原始数据 表2—1 2.2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基本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由热平衡计算的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l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N T (11)校核管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 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i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2.3 确定物性数据 2.3.1定性温度 由《饱和水蒸气表》可知,蒸汽和水在p=7.22MPa、t>295℃情况下为蒸汽,所以在不考虑开工温度、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壳程物料应为蒸汽,故壳程不存在相变。 对于壳程不存在相变,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其壳程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420295 357.5 2 + =℃(2-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310330 320 2 +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2.3.2 物性参数 管程水在32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参考物性数据无机表1.10.1】 表2—2 壳程蒸气在357.5下的物性数据[1]:【锅炉手册饱和水蒸气表】 表2—3

传热过程的计算

第五节 传热过程的计算 化工生产中广泛采用间壁换热方法进行热量的传递。间壁换热过程由固体壁的导热和壁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组合而成,导热和对流传热的规律前面已讨论过,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传热的计算问题。 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传热过程计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计计算,即根据生产要求的热负荷,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计算,即计算给定换热器的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等。两者都是以换热器的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为计算基础。 4-5-1 热量衡算 流体在间壁两侧进行稳定传热时,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应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 Q=Q c =Q h (4-59) 式中 Q ——换热器的热负荷,即单位时间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的热量,W ; Q h ——单位时间热流体放出热量,W ; Q c ——单位时间冷流体吸收热量,W 。 若换热器间壁两侧流体无相变化,且流体的比热容不随温度而变或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时,式(4-59)可表示为 ()()1221t t c W T T c W Q pc c ph h -=-= (4-60) 式中 c p ——流体的平均比热容,kJ/(kg ·℃); t ——冷流体的温度,℃; T ——热流体的温度,℃; W ——流体的质量流量,kg/h 。 若换热器中的热流体有相变化,例如饱和蒸气冷凝,则 ()12t t c W r W Q pc c h -== (4-61) 式中 W h ——饱和蒸气(即热流体)的冷凝速率,kg/h ; r ——饱和蒸气的冷凝潜热,kJ/kg 。 式(4-61)的应用条件是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离开换热器。若冷凝液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则式(4-61)变为 ()[] ()122t t c W T T c r W Q pc c s ph h -=-+= (4-62) 式中 c ph ——冷凝液的比热容,kJ/(kg ·℃); T s ——冷凝液的饱和温度,℃。 4-5-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 图4-20为一逆流操作的套管换热器的微元管段d L ,该管段的内、外表面积及平均传热面积分别为d S i 、d S o 和d S m 。热流依次经过热流体、管壁和冷流体这三个环节,在稳定传热

传热基本方程及传热计算

第三节传热基本方程及传热计算 可知,要强化传热过程主要应着眼于增加推动力和减少热阻, 也就是设法增大 t m 或者 增大传热面积A 和传热系数K 。 在生产上,无论是选用或设计一个新的换热器还是对已有的换热器进行查定,都是建 立在上述基本方程的基础上的, 传热计算则主要解决基本方程中的 Q ,A,K, tm 及有关量的 计算。传热基本方程是传热章中最主要的方程式。 、传热速率Q 的计算 冷、热流体进行热交换时,当热损失忽略,则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热流体放出热 量Qh ,必等于冷流体所吸收的热量 Qc ,即Qn Qc ,称之热量衡算式。 i.i. 无相变化时热负荷的计算 (1) ( 1)比热法 Q m h c ph T 1 T 2 m c C pc t 2 11 式中 Q ――热负荷或传热速率, J .S 1或W ; mh , mc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 kg.s -1; Cpc,Cph ――冷、热流体的定压比热,取进出口流体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下的比热, k J . (kg.k ) -1; T 1 ,T 2——热流体进、出口温度,K(° C ); t 1 ,t 2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K(° C )。 (2) 热焓法 Q m(l 1 I 2) (4 — 13) 式中 丨 1 ――物料始态的焓,k J .kg -1; I 2 ――物料终态的焓,k J .kg -1。 2 ?有相变化时热负荷计算 Q Gr (4—14) 式中 G ――发生相变化流体的质量流量, kg.s -1; r ---- 液体汽化(或蒸汽冷凝)潜热, k J .kg -1。 注意:在热负荷计算时,必须分清有相变化还是无相变化, 然后根据不同算式进行计算。 对蒸汽的冷凝、冷却过程的热负荷,要予以分别计算而后相加。 当要考虑热损失时,则有: 从传热基本方程 或 Q kA t m t Q m 1 kA 传热推动力 传热热阻 (4-11) (4-lla) (4-12)

第五章 传热过程基础

第五章 传热过程基础 1.用平板法测定固体的导热系数,在平板一侧用电热器加热,另一侧用冷却器冷却,同时在板两侧用热电偶测量其表面温度,若所测固体的表面积为0.02 m 2,厚度为0.02 m ,实验测得电流表读数为0.5 A ,伏特表读数为100 V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200 ℃和50 ℃,试求该材料的导热系数。 解:传热达稳态后电热器的加热速率应与固体的散热(导热)速率相等,即 L t t S Q 2 1-=λ 式中 W 50W 1005.0=?==IV Q m 02.0C 50C 200m 02.0212=?=?==L t t S ,,, 将上述数据代入,可得 ()() ()()C m W 333.0C m W 5020002.002 .05021??=??-??=-= t t S QL λ 2.某平壁燃烧炉由一层400 mm 厚的耐火砖和一层200 mm 厚的绝缘砖砌成,操作稳定后,测得炉的内表面温度为1500 ℃,外表面温度为100 ℃,试求导热的热通量及两砖间的界面温度。设两砖接触良好,已知耐火砖的导热系数为10.80.0006t λ=+,绝缘砖的导热系数为20.30.0003t λ=+,W /(m C)??。两式中的t 可分别取为各层材料的平均温度。 解:此为两层平壁的热传导问题,稳态导热时,通过各层平壁截面的传热速率相等,即 Q Q Q ==21 (5-32) 或 2 32212 11b t t S b t t S Q -=-=λλ (5-32a ) 式中 115000.80.00060.80.0006 1.250.00032t t t λ+=+=+?=+ 21000.30.00030.30.00030.3150.000152 t t t λ+=+=+?=+ 代入λ1、λ2得 2.0100)00015.0315.0(4.01500)000 3.025.1(-+=-+t t t t 解之得 C 9772?==t t ()()()C m W 543.1C m W 9770003.025.10003.025.11??=???+=+=t λ 则 () 221 11 m W 2017m W 4 .0977 1500543.1=-? =-=b t t S Q λ 3.外径为159 mm 的钢管,其外依次包扎A 、B 两层保温材料,A 层保温材料的厚度为50 mm ,导热系数为0.1 W /(m·℃),B 层保温材料的厚度为100 mm ,导热系数为1.0 W /(m·℃),设A 的内层温度和B 的外层温度分别为170 ℃和40 ℃,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若将两层材料互换并假设温度不变,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又为多少?

4-4-传热过程计算

知识点4-4 传热过程计算 【学习指导】 1.学习目的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在传热计算的两种方法中,重点掌握平均温度差法,了解传热单元数法及应用场合。 2.本知识点的重点 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用平均温度差法进行传热计算。 3.本知识点的难点 传热单元数法。 4.应完成的习题 4-4 在某管壳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冷却热空气。换热管为φ25×2.5 mm的钢管,其导热系数为45 W/(m·℃)。冷却水在管程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为2600 W/(m2·℃),热空气在壳程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为52 W/(m2·℃)。试求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以及各分热阻占总热阻的百分数。设污垢热阻可忽略。 4-5 在一传热面积为40m2的平板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溶液,两流体呈逆流流动。冷却水的流量为30000kg/h,其温度由22℃升高到36℃。溶液温度由115℃降至55℃。若换热器清洗后,在冷、热流体量和进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升至40℃,试估算换热器在清洗前壁面两侧的总污垢热阻。假设: (1)两种情况下,冷、热流体的物性可视为不变,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4 kJ/(kg·℃); (2)两种情况下,αi、αo分别相同;

(3)忽略壁面热阻和热损失。 4-6 在套管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油,油和水呈并流流动。已知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40℃和90℃,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32℃。现因工艺条件变动,要求油的出口温度降至70℃,而油和水的流量、进口的温度均不变。若原换热器的管长为1m,试求将此换热器管长增至若干米后才能满足要求。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在本题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油和水的比热容为常数。 4-7 冷、热流体在一管壳式换热器中呈并流流动,其初温分别为32℃和130℃,终温分别为48℃和65℃。若维持冷、热流体的初温和流量不变,而将流动改为逆流,试求此时平均温度差及冷、热流体的终温。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在本题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冷、热流体的比热容为常数。 4-8 在一管壳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将常压下的纯苯蒸汽冷凝成饱和液体。已知苯蒸汽的体积流量为1600 m3/h,常压下苯的沸点为80.1℃,气化潜热为394kJ/kg。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20℃,流量为35000kg/h,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 kJ/(kg·℃)。总传热系数为450 W/(m2·℃)。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试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4-9 在一传热面积为25m2的单程管壳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有机物。冷却水的流量为28000kg/h,其温度由25℃升至38℃,平均比热容为4.17 kJ/(kg·℃)。有机物的温度由110℃降至65℃,平均比热容为1.72 kJ/(kg·℃)。两流体在换热器中呈逆流流动。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试核算该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并计算该有机物的处理量。 4-10 某生产过程中需用冷却水将油从105℃冷却至70℃。已知油的流量为6000kg/h,水的初温为22℃,流量为2000kg/h。现有一传热面积为10 m2的套管式换热器,问在下列两种流动型式下,换热器能否满足要求: (1)两流体呈逆流流动; (2)两流体呈并流流动。 设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在两种情况下相同,为300 W/(m2·℃);油的平均比热容为1.9 kJ/(kg·℃),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kJ/(kg·℃)。热损失可忽略。

传热过程的计算

1 总传热速率方程 如图所示,以冷热两流体通过圆管的间壁进行换热为例,热流体走管内,温度为T,冷流体走管外温度为t,管壁两侧温度分别为T W和t w,壁厚为,b,其热导率为λ,内外两侧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分别为αi和α0。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及傅立叶定律分别列出对流传热及导热的速率方程: 对于管内侧: 对于管壁导热: 对于管外侧: 即 故有 令(4.6.1) 则(4.1.1) 该式称为总传热速率方程。 A为传热面积,可以是内外或平均面积,K与A是相对应的。 2 热流量衡算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m h,m 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 ph,C 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为:一侧有相变化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r,r1,r2--------物流相变热,J/kg; 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3 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1)传热系数K和传热面积A的计算 传热系数K是表示换热设备性能的极为重要的参数,是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K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物性、传热过程的操作条件及换热器的类型等,K值通常可以由实验测定,或取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也可以通过分析计算求得。 传热系数K可利用式(4.6.1)进行计算。但传热系数K应和所选的传热面积A相对应,假设和传热面积A i、A m和A0相对应的传热系数K分别为K i、K m和K0,则其相互关系为:

传热过程的计算16页

第五节 传热过程的计算 化工生产中广泛采用间壁换热方法进行热量的传递。间壁换热过程由固体壁的导热和壁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组合而成,导热和对流传热的规律前面已讨论过,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传热的计算问题。 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传热过程计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计计算,即根据生产要求的热负荷,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计算,即计算给定换热器的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等。两者都是以换热器的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为计算基础。 4-5-1 热量衡算 流体在间壁两侧进行稳定传热时,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应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 Q=Q c =Q h (4-59) 式中 Q ——换热器的热负荷,即单位时间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的热量,W ; Q h ——单位时间热流体放出热量,W ; Q c ——单位时间冷流体吸收热量,W 。 若换热器间壁两侧流体无相变化,且流体的比热容不随温度而变或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时,式(4-59)可表示为 ()()1221t t c W T T c W Q pc c ph h -=-= (4-60) 式中 c p ——流体的平均比热容,kJ/(kg ·℃); t ——冷流体的温度,℃; T ——热流体的温度,℃; W ——流体的质量流量,kg/h 。 若换热器中的热流体有相变化,例如饱和蒸气冷凝,则 ()12t t c W r W Q pc c h -== (4-61) 式中 W h ——饱和蒸气(即热流体)的冷凝速率,kg/h ; r ——饱和蒸气的冷凝潜热,kJ/kg 。 式(4-61)的应用条件是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离开换热器。若冷凝液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则式(4-61)变为 ()[]()122t t c W T T c r W Q pc c s ph h -=-+= (4-62) 式中 c ph ——冷凝液的比热容,kJ/(kg ·℃); T s ——冷凝液的饱和温度,℃。 4-5-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 图4-20为一逆流操作的套管换热器的微元管段d L ,该管段的内、外表面积及平均传热面积分别为d S i 、d S o 和d S m 。热流依次经过热流体、管壁和

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危险性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危险性分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588-89 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危险性分析(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传热,即热量的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论在化工、能源、宇航、动力、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军工等行业中都涉及到许多传热问题。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无论生产中的化学过程(化学反应操作),还是物理过程(化工单元操作),几乎都伴有热量的传递。传热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方面为: (1)创造并维持化学反应需要的温度条件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例如:合成氨的操作温度为470~520°C;氨氧化法制备硝酸过程中氨和氧的反应温度为800'C等。为了达到要求的反应温度,先必须对原料进行加热,而这些反应若是明显的放热反应,

热量计算(传热)

传热过程的热量衡算 热量衡算是重要的化工基本计算,不仅化工设计必须进行热量衡算,而且日常生产操作也经常要计算各个工序、设备的热量消耗和载热体的用量,目的是准确掌握能耗现状,考核各车间、班组的耗能水平,挖掘生产中的节能潜力,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 1.热负荷Q的计算方法 生产工艺上要求换热器具有的换热能力,称为换热器的热负荷。一台能满足工艺要求的换热器,应使其传热速率等于或略大于热负荷。所以知道了换热器的热负荷,便可确定其他的传热速率。要注意,热负荷与传热速率,其数值相同或相近,但含义并不一样。 热负荷是指生产上要求换热器应具有的换热能力,传热速率则是换热器本身具有换热能力。 针对传热过程中有无相变,热负荷的计算方法有以下三种。 (1)温差法当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无相变而只有温度的变化时,则热负荷计算用温差法,公式是 Q=M*C*(T2-T1) 式中M――流体的质量,kg Q――在换热中的热量,kJ C――比热容,kJ/kg.K T2、T1――流体换热前后的温度,K (2)潜热法当流体在换热过程中公有相变化时,热负荷计算用潜热法。这种情况所传递的热量是潜热,沸腾汽化吸收的热量为汽化潜热,冷凝放出的热 量为液化潜热(即冷凝潜热)。汽化潜热的符号为R,其物理意义是质量1kg 的某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由液体完全转变为同温度的蒸气所吸收的热量, 单位为kJ/kg;反之,则为该物质的冷凝潜热。同一种物质的冷凝潜热和汽 化潜热数值是相等。潜热法计算公式是 Q=M*R 式中Q――同温相变时所需的热量,kJ M――流体的质量,kg R――物质的汽化潜热或冷凝潜,kJ/kg (3)焓差法焓,也称热焓,物质在某一状态下焓值,就是使物质由基准状态变为现状态时所需的热量。在热量计算中,物质在某温度下热焓的数值, 一般就是指1 kg流体由273K加热至某一指定温度(包括相变)时所需的 热量。热焓的符号为H,单位为kJ/kg。在热负荷的计算过程中,不论有无 相变都可采用焓差法。特别是在既有相变又有温度变化时,用焓差法计算 很方便。公式是 Q=M*(H2-H1) 式中Q――换热的热量kJ M――物质的质量kg H2、H1――物质在最初、最终的热焓,kJ/kg 2.传热过程的热量计算的步骤 (1)弄清题意明确衡算的目的要求,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根据冷、热流体有无相变,确定采用哪种方法计算Q值。 (2)画示意图把所有数据都要标在图上,用箭头表示流体进、出方向,哪些数据属于进方或出方。

换热器计算步骤

换热器计算步骤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2章工艺计算 设计原始数据 表2—1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基本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由热平衡计算的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倍 l (9)选取管长 N (10)计算管数 T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 i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由《饱和水蒸气表》可知,蒸汽和水在p=、t>295℃情况下为蒸汽,所以在不考虑开工温度、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壳程物料应为蒸汽,故壳程不存在相变。 对于壳程不存在相变,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其壳程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420295 357.5 2 + =℃(2-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310330 320 2 +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物性参数 管程水在32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参考物性数据无机表】 表2—2 壳程蒸气在下的物性数据[1]:【锅炉手册饱和水蒸气表】 表2—3

传热学数值计算

传热学数值计算作业

数值解程序: tw1=40 %三边温度 tw2=100 %一边温度正弦变化幅度l1=40 %板长L1:40厘米 l2=20 %板宽L2:20厘米 m=41 %分划成40*20的网格 n=21 k=2 dx=l1/(m-1) c=ones(n,m) for i=1:m a2(i)=tw1+tw2*sin(pi*dx*(i-1)/l1) c(1,i)=tw1 ,c(n,i)=a2(i) end for j=1:n c(j,1)=tw1 c(j,m)=tw1 end while (abs(c(j,i)-k)>0.0001) k=c(j,i) for i=2:m-1 for j=2:n-1 c(j,i)=0.25*(c(j,i-1)+c(j,i+1)+c(j-1,i)+c(j+1,i)) end end

end 数值解中各网格点的温度值:

数值二维温度分布图像:

解析解程序: tw1=40 tw2=100 l1=40 l2=20 p=40 q=20 x(1)=0 for i=1:p x(i+1)=x(i)+1 end y(1)=0 for j=1:q y(j+1)=y(j)+1 end for i=1:p+1 for j=1:q+1 n(j,i)=tw1+tw2*sinh(pi*y(j)/l1)*sin(pi*x(i)/l1)/sinh(pi*l2/l1) end end 各网格点用解析式得到的温度值: 50 L1/cm numerical calculation 2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L2/cm t e m p e r a t u r e /c e l s i u s d e g r e e

第九章 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第九章 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在这一章里讨论几种典型的传热过程,如通过平壁、圆筒壁和肋壁的传热过程通过分析 得出它们的计算公式。由于换热器是工程上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其中的热交换过程都是一些典型的传热过程。因此,在这里我们对一些简单的换热器进行热平衡分析,介绍它们的热计算方法,以此作为应用传热学知识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实例。 9-1传热过程分析 在实际的工业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热量传递过程常常不是以单一的热量传递方式出现,而多是以复合的或综合的方式出现。在这些同时存在多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热传递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传热过程和复合换热过程作为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对于前者,传热过程是定义为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把热量传给冷流体的综合热量传递过程,在第一章中我们对通过大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了计算传热量的公式 t kF Q ?=, 9-1 式中,Q 为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热流量,W ;F 为传热面积,m 2 ;t ?为热流体与冷流体间 的某个平均温差,o C ;k 为传热系数,W/(?2m o C)。在数值上,传热系数等于冷、热流体间 温差t ?=1 o C 、传热面积A =1 m 2 时的热流量值,是一个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物理量。在这一章中我们除对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之外,还要讨论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包含传热过程的换热器进行相应的热分析和热计算。 对于后者,复合换热是定义为在同一个换热表面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以上的热量传递方 式,如气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就同时存在着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对流换热以及因气体为透明介质而发生的固体壁面和包围该固体壁面的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如果气体为有辐射性能的气体,那么还存在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辐射换热。这样,固体壁面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复合换热过程。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典 型的复合换热过程,即一个热表面在环境中的冷却过程, 如图9-1所示。由热表面的热平衡可知,表面的散热热流应等于其与环境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热流加上它与包围壁面之间的辐射换热热流,即r c Q Q Q +=,式中Q c 为对流换 热热流;Q r 为辐射换热热流。它们分别为: ) (f w c c T T A Q -=α和 ), ()(44 0f w r s w r T T A T T A Q -=-=αεσ式中, f w s w r T T T T --= ) (440εσα 称为辐射换热系数。如果包围物体距离换热表面比较远,可以将 其温度视为与流体温度相同,于是有: ))((220f w f w r T T T T ++=εσα。于是总的换热热流可以写为:

冷凝器换热过程的数学计算模型

冷凝器换热过程的数学计算模型 发表时间:2019-06-26T09:41:09.9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作者:陈军伟1 张珂2 [导读] 摘要:本文根据测试机组的冷凝器形式进行建模,机组采用的冷凝器为风冷式翅片冷凝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空气在管外翅片侧流动,由于工程有冬夏之分,所以翅片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是在夏季工况下的应用,冬季由于热泵系统循环与夏季逆向,翅片式换热器则转变为作蒸发器用。 (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392;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摘要:本文根据测试机组的冷凝器形式进行建模,机组采用的冷凝器为风冷式翅片冷凝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流动,空气在管外翅片侧流动,由于工程有冬夏之分,所以翅片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是在夏季工况下的应用,冬季由于热泵系统循环与夏季逆向,翅片式换热器则转变为作蒸发器用。因此本冷凝器模型的论述主要针对夏季工况。但值得指出的是,冬季工况时翅片管作为蒸发器,其传热机理同夏季作为冷凝器时是类似的,因此冬季翅片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模型时的传热机理笔者将不再赘述。 关键词:冷凝器;状态参数;模拟;参数模型 1.冷凝器逻辑计算过程介绍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是相变换热。一般来讲,在装置稳定运行时,制冷剂以过热气体状态进入冷凝器,逐渐冷却到气液两相状态,并进一步冷却到过冷液体后离开冷凝器。为了充分反映冷凝器特性,建立冷凝器数学模型时,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于冷凝器的特性研究,常用的有三种模型:动态集中参数模型,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和稳态集中参数模型[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机组稳定运行时的状态,采用稳态分布参数模型[2]。 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假设[3]: 1)制冷剂在管道中为一维均相流动; 2)忽略重力对流动的影响; 3)不考虑制冷剂在管路中的压降损失; 4)换热器各路分液均匀; 5)流体视为不可压缩流体; 6)冷凝器为逆流换热器; 7)管外空气的流动视为一维流动; 8)管壁热阻忽略不计。 冷凝器与空气的换热为逆流换热,本文基于上述假设,将冷凝器物理模型进行适当简化。 在模型中,将冷凝器分三个区来考虑:过热区、过冷区、两相区。冷凝器模型的收敛判据是冷凝器换热面积,由于冷凝器的结构参数是已知的,冷凝换热面积也是可以求的。程序中关于冷凝面积的计算,主要是基于能量守恒,见公式2-1,公式2-2和公式2-3。 对于过热区的计算,由上文压缩机模型求得的压缩机出口状态参数(温度,焓)即为冷凝器的入口过热状态参数,将其作为冷凝器模型计算的输入参数,另外空气的入口温度、流量是已知的,则可以根据公式2-2和公式2-3求制冷剂在过热段出口焓和空气出口温度参数,在由R-K-S方程求得制冷剂的出口温度因此就可以求得 ,而综合传热系数确定(见下文)后,冷凝器的面积就可以通过公式2-1计算求得。对于过冷区的计算与过热区类似,而两相区计算作为换热的主要阶段,由于两相区干度随着冷凝器长度是变化的,因此需要分段处理,将两相区分为若干微元,每个微元进行上述换热计算后得到每个微元段的面积之后再进行叠加,得到两相区换热面积。最后进行叠加则可以计算冷凝器的换热面积。 2.冷凝器基本换热方程

传热过程常用计算方法

传热过程常用计算方法 6.2.2.1 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 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为传热方程式和热平衡方程式。 (1)传热方程 (6-12) 式中,Δt m为换热器的平均温差,是整个换热面上冷热流体温差的平均值,它是考虑冷热两流体沿传热面进行换热时,其温度沿流动方向不断变化,故温度差Δt也是不断变化的。它不能像计算房屋的墙体的热损失或热管道的热损失等时,都把其Δt作为一个定值来处理。换热器的平均温差的数值,与冷、热流体的相对流向及换热器的结构型式有关。 (2)热平衡方程式 (6-13) 式中 G1,G2: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1,c2:热、冷流体的比热,J/(kg·℃); t1′、t2′: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t1″、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G1c1,G2c2:热、冷流体的热容量,W/℃。 即各项温度的角标意义为:“1”是指热流体,“2”是指冷流体;”′”指进口端温度,”″”指出口端温度。 6.2.2.2 对数平均温差法 应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计算的基本计算公式如式(6-12)所示,式中平均温差对于顺流和逆流换热器,由传热学可得,均为: (6-14) 由于温差随换热面变化是指数曲线,顾流与逆流相比,顺流时温差变化较显著,而逆流时温差变化较平缓,故在相同的进出口的温度下,逆流比顾流平均温差大。此外,顾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必然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逆流则不受此限制。故工程上换热器一般都尽可能采用逆流布置。逆流换热器的缺点是高温部分集中在换热器的一端。除顺流、逆流外,根据流体在换热器中的安排,还有交叉流、混合流等。对于这些其它流动形式的平均温差,通常都把推导结果整理成温差修正系数图,计算时,先一律按逆流方式计算出对数平均温差,然后按流动方式乘以温差修正系数。 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计算虽然较精确,但稍显麻烦。当Δt′/Δt″<1.7时,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的误差不超过2.3%,一般当Δt′/Δt″<2时,即可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这时误差小于4%,即 Δt m=(Δt′+Δt″)/2 6.2.2.3 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法) 换热器热工计算分为设计和校核计算,它们所依据的都是式(6-12)、(6-13)。这其中,除Δt m不是独立变量外,如将KA及G l c l、G2c2作为组合变量,独立变量也达8个,

传热学第三章答案杨世铭-陶文铨分解

第三章 思考题 1. 试说明集总参数法的物理概念及数学处理的特点 答:当内外热阻之比趋于零时,影响换热的主要环节是在边界上的换热能力。而内部由于热阻很小而温度趋于均匀,以至于不需要关心温度在空间的分布,温度只是时间的函数, 数学描述上由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大大降低了求解难度。 2. 在用热电偶测定气流的非稳态温度场时,怎么才能改善热电偶的温度响应特性? 答:要改善热电偶的温度响应特性,即最大限度降低热电偶的时间常数hA cv c ρτ= ,形状 上要降低体面比,要选择热容小的材料,要强化热电偶表面的对流换热。 3. 试说明”无限大平板”物理概念,并举出一二个可以按无限大平板处理的非稳态导热问题 答;所谓“无限大”平板,是指其长宽尺度远大于其厚度,从边缘交换的热量可以忽略 不计,当平板两侧换热均匀时,热量只垂直于板面方向流动。如薄板两侧均匀加热或冷却、 炉墙或冷库的保温层导热等情况可以按无限大平板处理。 4. 什么叫非稳态导热的正规状态或充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物理过程及数学处理上都有 些什么特点? 答:非稳态导热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初始温度分布的影响就会消失,虽然各点温度仍 随时间变化,但过余温度的比值已与时间无关,只是几何位置(δ/x )和边界条件(Bi 数) 的函数,亦即无量纲温度分布不变,这一阶段称为正规状况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学处理十分便利,温度分布计算只需取无穷级数的首项进行计算。 5. 有人认为,当非稳态导热过程经历时间很长时,采用图3-7记算所得的结果是错误的.理由 是: 这个图表明,物体中各点的过余温度的比值与几何位置及Bi 有关,而与时间无关.但当时间趋于无限大时,物体中各点的温度应趋近流体温度,所以两者是有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物体中各点过余温度的比值不变 但各点温度的绝对值在无限接近。这与物体中各点温度趋近流体温度的事实并不矛盾。 6. 试说明Bi 数的物理意义。o Bi →及∞→Bi 各代表什么样的换热条件?有人认为, ∞→Bi 代表了绝热工况,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答;Bi 数是物体内外热阻之比的相对值。o Bi →时说明传热热阻主要在边界,内部温度趋于均匀,可以用集总参数法进行分析求解;∞→Bi 时,说明传热热阻主要在内部,可以近似认为壁温就是流体温度。认为o Bi →代表绝热工况是不正确的,该工况是指边界热阻相对于内部热阻较大,而绝热工况下边界热阻无限大。 7. 什么是分非稳态导热问题的乘积解法,他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杨世铭陶文栓传热学第四版答案

第 10 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 算 课堂讲解 课后作业 【10-3】一卧式冷凝器采用外径为25mm 壁厚1.5mm 的黄铜管做成热表面。已知管外 2 冷凝侧的平均传热系数 h o 5700W/(m K),管内水侧平均的表面传热系数 2 h i 4300W/(m K) 。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下冷凝器按管子外表面面积计算的总传热系数 (1) 管子内外表面均是洁净的 (2) 管内为海水,流速大于1m/s ,结水垢,平均温度小于50E ,蒸汽侧有油。 【解】 【10-13 】一台 1-2 型壳管式换热用来冷却 11 号润滑油。冷却水在管内流动, 2 t 2 20 C ,t 2 50 C ,流量为3kg/s ;热油入口温度为60°C, k 350W/(m K)。试计算: (1) 油的流量; (2) 所传递的热量; (3) 所需的传热面积。

【10-17】在一逆流式水-水换热器中,管内为热水,进口温度t,100 C出口温度为 t” 80 C;管外流过冷水,进口温度t 2, 20 C,出口温度t2” 70 C;总换热量350KW,

共有53根内径为16mm壁厚为1mm勺管子。管壁导热系数40w/ m* k ,管外流体的表 面传热系数h o 1500w/m *k,管内流体为一个流程。假设管子内、外表面都是洁净的试确定所需的管 子长度。 【解】计算管内平均换热系数 t f - 100 80 90 f2 C u 314.9 10 6Kg / m* s , 0.68w/m*k,Pr 1.95 t m 80 20 100 70 ln 60/30 43.28 c A 8.38m2,A n dL, J ? 本题中冷热流体总温差为43.3 C,管外冷流体侧占68%,管内侧约占32%,故不必 考虑温差的修正 【10-22】欲采用套管式换热器使热水与冷水进行热交换,并给出 t1 200 C, q m1 0.0144kg/s, t2 35 C, q m2 0.0233kg/s。取总传热系数为 2 2 k 980W/(m K),A 0.25m,试确定采用顺流与逆流两种布置时换热器所交换的热量、冷却水出口温度及换热器的效能。 【10-27】一台逆流式换热器刚投入工作时在下列参数下运行:t 1, 360 C,t「 300 C, t 2 30 °C,t2” 200 C , q m1 C 1=2500W/K K=800 W m k 。运行一年后发现,在、 q m2 c 2、及t1,、t2,保持不变的情形 下,冷流体只能被加热到162C,而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则高于300C。试确定此情况下的污垢热阻及热流体的出口温度。 【解】不结垢时,

换热器计算步骤

第2章工艺计算 设计原始数据 表2—1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基本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由热平衡计算的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倍 l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N T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 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i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由《饱和水蒸气表》可知,蒸汽和水在p=、t>295℃情况下为蒸汽,所以在不考虑开工温度、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壳程物料应为蒸汽,故壳程不存在相变。 对于壳程不存在相变,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其壳程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420295 357.5 2 + =℃(2-1)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310330 320 2 + =℃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物性参数 管程水在32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参考物性数据无机表】 表2—2 壳程蒸气在下的物性数据[1]:【锅炉手册饱和水蒸气表】 表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