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刘凤珍【内容提要】:新课程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下教师该如何构建轻松和谐的新型课堂,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本人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下面几方面提出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轻松和谐新型

新课程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会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以一定成就感与时代感,而非老学究似地照本宣科,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切实拉近学生与文本和教师的关系,在这样的“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式地学习,我想,无疑是成功的,也是愉快的。那么该如何构建,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一、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渐成为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学生的情绪与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前提,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法多样,呈现协调统一课堂

和谐的基本特征是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各个要素的个性或差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教学实际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再如,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法。

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语文课往往上得千篇一面,缺乏个性和变化,甚至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这种课表面上看起

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其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自然也就无和谐而言。要克服这两种倾向,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激发情感,创设轻松愉快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亲密合作呢?我认为:

1、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既要尊重个

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又要鼓舞士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小故事或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我上《塞翁失马》的时候,学生问:为什么“堕而折其髀”一句中“堕”不能换成“坠”。我让学生查字典了解了“堕”和“坠”的含义后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迂腐的读书人,走到一条有水的沟边,踌躇徘徊,不知该怎么过去。这时来了一个农夫,他向农夫请教,农夫说,一蹦就过去了。读书人听了,琢磨了半天,口中喃喃有词,单脚为跳,双脚为蹦。于是他机械地搬用农夫的话,双脚并拢一蹦,结果掉进水里了。学生听了笑得好开心,我适时地告诉他们,要灵活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不要生搬硬套。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大增。上《口技》一课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讨论看过的口技表演和著名的口技演员,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热烈,士气高昂,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伴着铃声敲响,我们一起走过一节节和谐的课堂,我们身心舒畅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感悟生活。诚然,一堂课不能一味地泛滥开去,教师必须及时点拨、调控、归纳,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2、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睡觉、说话等等),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待。我经常对学生说:“请来试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说出自己思考过的见解,说错了没关系”。“谁

来挑战一下自己,朗读这一段话”。“他(她)讲得很有道理,望继续加油!”《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说得很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

教师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运用艺术性的言语和热情、温和的神情、亲密无间的动作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指正和点拨,使学生感受老师评价的真诚,产生学习的兴趣、情趣。如轻轻摸摸学生的头:“你吟诵的很有韵味儿,老师自叹不如!”,或发出由衷的赞叹:“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个人见解,言之有理,谁的发言比他更有信服力呢?”“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求答案的过程!”……

教师鼓励多元、尊重个性、赏识性的评价,创设出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自由氛围,学生有了安全感与自由感,才能真正沐浴在一种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中,沐浴在一种幸福、和谐的尊重与关爱中。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乐园。

教师应依据课文内容,大胆创设情景,唤起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一旦学生兴趣盎然,就会“情动而辞发”。如:讲授《小巷深处》(语文版七上)一课时,母爱的故事的讲述、诗歌《游子吟》的引入,音乐《懂你》的播放,使语文课富有了情趣。由于老师的激发,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启了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学生的情感升华了,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了链接,更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四、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境界。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

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

例如,在教《小溪流的歌》(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一文时,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②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③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④

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不仅学好语文,而且喜欢学,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05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3、张念宏主编《教师必读》

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假“对话”现象开始纷纷涌现。比如,从对话内容上看,有“空谈式”和“预设式”。“空谈式对话”就是没有主题的对话,学生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种对话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预设式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了走向预定目标的路子,教师围绕某一话题拼命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感悟”,“启发”少数尖子生回答预设的答案,获得教师既定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学生成了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加深学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生:舍不得。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生:大家每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彭德怀的心里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摘要:走进新课程,我们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正如叶澜教对受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让我们成为开发者,创造者,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教育的理念,也是理想的教育,是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我们新的追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多维互动的课堂 多维互动是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多维”是指改革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教学中师生认知互动、师生情感互动、师生实践活动等。要转变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认识,学生是生命体,一群充满情感、富于想像、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终究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教师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个性张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多。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师,首先必须建立同学或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同学或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心理认同,获得了心理自由,由此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向师力”。所以,我们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轻松快乐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和谐精神的摇篮。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学得轻松没压力、师生开心没矛盾的课堂就是和谐的。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应该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互动交流充分,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 一、和谐课堂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教学遭遇冷落,是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标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识字教学要“识写分开,多认少写”。于是许多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听写、组词、造句、写片段等书写练习一并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语文课成了开心课。“双基”不落实,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不和谐的。语文这种工具,没有一定的训练和实践是不能掌握的。语文课堂要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只有开展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材料,才谈得上感悟和运用;要从学生身心发展实

际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把着力点放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表达等训练上,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上,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改革的具体目标。 二、和谐课堂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是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和谐的课堂呼唤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时,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相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打破一言堂。教师起好指导、辅助和点拨作用。二是要运用多种课型,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对课本上写的,对教师和同学们讲的,持有不同的意见,敢于提出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我们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引导。 三、和谐课堂应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现代教育正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相信每一个”、“尊重每一个”、“研究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张扬,使其兴趣爱好得到个性化发展,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发表时间:2014-06-16T11:57:59.26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2期(上) 作者:熊玲玲 [导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熊玲玲(达州市通川区西罡学校达州 635000)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②给予学生鼓励。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 课堂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都倡导我们追求一种和谐的语文课堂。正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完美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和谐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和谐探求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增强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首先建立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础。师爱又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在态度上和蔼严肃,在行动上细心关怀。 其次建立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平等是和谐的基础,体现了对人的尊重。马斯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真正达到自主、自尊、自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尊重,才会轻松地投入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和恐惧。因此,教师在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课堂上老师不能误解学生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南宁市仙葫学校覃小艳 【摘要】 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有效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形成新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然而,根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案,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以致学生消极应付,甚至当众逆反、公然顶撞等等,也谈不上和谐课堂了。构建“和谐课堂”的形成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以和谐师生关系为特质的和谐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生态平衡。 我们认为,“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关系中,我们要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人格的感召。师生间的和谐教育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的关系。这种融合关系是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挚友,而非慈母;是忘年交,而不是一般的长者和幼者的关系,真正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友爱的氛围。在这样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形成“对话式”的沟通、交流。这种对话区别于居高临下的“训话”,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还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在合作和竞争中,“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一定要分清。正确的定位应该是合作为主。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性格互补,思维共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能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索语文学习规律,能够主动互相交流,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优点和长处,这样的相互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实现了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目的。 (2)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学习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优秀的语文学习品质是学生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条件,其核心就是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尊自信,能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能自觉自理;其次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生活中观察学习,将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胆略,敢干怀疑、敢于批判,善于实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寻找自己思维的独特性;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 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发展,形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不仅关注学生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已势在必行。正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标签:语文课堂教学和谐 一、把握命脉——敲开生态和谐课堂之门 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这条航道行驶中的船只也许就会南辕北辙。把握语文的本质,于读书处尽情地读,于写字时认真地写,于品位时深入地品,于交流时大方地交流,于背诵积累时朗朗地诵,大胆地表达,无疑能给学生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学习空间。瞧《古诗两首》的教学,一个“凉”能让学生品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清凉、凄凉、悲凉;一个“泪”让学生悲切地感受到山河的破碎、城市的萧条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一个“醉”又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昏庸无能。短短56个字,字字真情,教师惜字如金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敲的字眼,把语文教学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抓住语言文字,把握语文的命脉,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学习可以如此出彩,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如此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二、解读文本——走进生态和谐课堂的基石 面对新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去年的树》是一篇文质精悍意味深长的小短文,如果不多读几遍、多揣摩揣摩回味回味,我们很难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悲伤的别离之情,那种对人类乱砍滥伐的声声控诉以及朋友间的那种真挚之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 三、寻找策略——构建生态和谐课堂的抓手 1.引导与自主协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进行的交流,精神相遇,

构建良好的和谐语文课堂

构建良好的和谐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5-07-16T09:15:34.80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高云翔[导读]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四川省南营山县东升小学高云翔 6377001 【摘要】: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应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调融洽,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形成教学的合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和谐教学创始人王敏勤先生所主张的。“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我在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猜猜他是?,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落花生》一课中,我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 三、尊重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异众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生活?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即异众,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老师的巧妙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看法。 四、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的优秀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市中心小学 新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见仁见智,不少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下面是笔者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题研究中获得肤浅的体会。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气氛,实现对话、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教学资料

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 设教育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要以课改理论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把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落实到教与学的实处。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下面结合相关经验的理论和文章,来谈一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布卢姆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方式。”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校领导的推门听课,怎样上课的效果好,你就怎么上。提倡大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大家都知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不必因为改革就反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的传统教学方式。因为多少年来积淀下来的许多传统的东西是丢弃不得的,比如说老师的讲授法。就农村孩子而言,与城市孩子相比读的书少,额外的辅导训练少,接触的外部文化影响少,如果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新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就好比医学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病一样,一定会取到良好的效果。如孙丰老师在上学期区域研讨交流课时,讲授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利用大屏幕观察流体在连通器内流动和机翼截面图,同时加上对硬币跳高

等实验的讲解,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加上适时的精当的讲解,使课堂即实在又高效。还有刘清权等几位教师在课堂上既用了自己设计的教学挂图,又用简单的简笔画和电教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课堂的和谐高效,且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抓纲务本,按自己独特的教学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二是教学方法手段多变,课堂效课好,认真落实了课改教学新理念。 二、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形成充满生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参与度要面向全体,形成一个紧张、有序的整体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处于紧张的、激烈的思辩学习氛围,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度高。 第二、课堂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如果把课堂当成军营,一味强调铁的纪律,个个正襟危坐,人人战战兢兢,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相互争辩,只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无形枷锁,不利于学生发展,因而课堂上给学生一定自由,引导他们自学、交流、讨论、思辩,并及时加以引导,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介休市义安中心小学宋清荷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和谐课堂。这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养分,让教育也日益出色。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欣赏学习语文的美。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扼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这种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闻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注重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讥讽、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假如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宾县居仁中学肖红英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理念是新是旧,我们不应只看宣言,更应看课堂教学。”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执教之初的目标教学法到新课改的尝试、探索和实践,到今天初步尝试的语文课堂上的生态体验,让我感受着不断创新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很想把我的快乐、我的体验与同行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成为这一时代语文教学的风潮,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态体验,在与同行切磋的过程中,在学生的个性飞扬的快乐体验中,感受着自主创新、注重生态体验的课堂带来的快乐! 一、生态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有穿越时空的快乐体验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文人墨客更多地用文学作品展现着古国的千年文化,“文史不分家”已成了不变的主题,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虽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我们学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培养的也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任,在我们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非常强,让我们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我带着学生们直接模仿着圣人讲学的模式,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对话式完成本文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体验得更为真切,还提前布置学生在服装和道具上进行自行设计,使讲学的课堂更为真实,孩子们如同穿越到三千年前的圣人私塾,聆听圣训,荡涤思想和灵魂。 学习现代文《王几何》,那幽默的王几何老师是怎样赢得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我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将课文情节以课堂剧形式表演了出来,剧本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写,台词以课文为蓝本,可以有自己的想像和发挥,当学生真实演绎了这位普通的几何老师后,当台词在“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相互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时,整个课堂没有我预想的掌声一片,而是如文中描述的鸦雀无声,学生们被一位普通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而且后来收到的效果是:学生对老师平日的教导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