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

合集下载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广斌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年第02期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它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甚至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师的教。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既能充分发挥授课时间的效益,又能省时省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方法之一。

我以义务教材第五册的小说和第三册的说明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尝试比较法的几点做法。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抓住“三要素”不放,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文的异同:(一)主要共同点是:①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无反抗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②都用人物的语言摹状人物的心态,如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几十层地狱”的谈笑,“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夸张;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显示出鲁迅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③人物动作用词精当。

如胡屠户接银两时的“攥”、“舒”、“缩”、“揣”等动作,像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排”、“摸”,如银幕上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研中的巧用作者:涂桂珍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12期[摘要]语文教师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语文教研工作中去,可以显著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研和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研活动;比较法;提高效率比较法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方法之一。

教师通过比较,可以求同,可以求异,比较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新的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同教材异教法的比较在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而且各种不同的教法又有长短之异、优劣之分。

为了寻求最佳的教法,扬长避短,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同教材异教法”为专题的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

同年级的几位教师各自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研究教法。

组织教师逐一听课,然后集体评课,评课的重点是比较教学方法的异同点及其效果。

例如,初一年级教《卖炭翁》这篇叙事诗,一位教师以“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基本教法。

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

接着指导学生将全诗分为两部分,并分别指导两名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虽然“衣正单”,却又“愿天寒”,这样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境遇。

“夜来”“晓驾”“辗冰辙”“日已高”,既反映了卖炭翁为了赶车卖炭,冒着严寒,一夜未睡的情况,又反映了驾车时间之久,路途之长之艰。

“牛困人饥”,写出了人畜俱已疲惫不堪的情景。

“泥中歇”,更显示了卖炭翁歇不择地的困态。

另一位教师则以利用板书和插图,用对比手法来理解课文。

一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鲜明的外貌对比;二是“可怜身上衣正单”与“心忧炭贱愿天寒”构成心理对比,三是“晓驾炭车辗冰辙”与“翩翩两骑来是谁”构成生活贫富对比;四是卖炭翁的“一车炭,千余斤”与宦官的“半匹红绡一丈绫”的轻重对比。

比较教学法在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和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和运用

教育教学研究比较教学法在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和运用侯圆圆(光锈撬逛裹职校,汪苏光镑214000)摘耍:比较教学法能够使教师在施教过程申发挥其与焱幂同的效用。

本文结合苏教版高职语兜教材,谈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课本实施灵-活多样、不拘一棒的比较方法。

关键漏:语支教秘纯嫒教学臻琨遗搠骈谓比较语文教学法.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网索加以比较.求其异I司,找出规律.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I f I f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叶1使用比较法,往往能收到意愚不到的奇效: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潺文的兴趣,疆敬拳生浆愚维。

还熊创造葵好的教学气鬣程获痔。

舞辆学生学习语文翔谖的视野。

一、比较教学法在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巾的体现1.比较教学法在单元编排组合中的具体体现商职语文教材“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在课本编排缀合}:力求把唧I{,有弹的渫史及其它各项内容组鍪{成为一个个毒税魏,l、综合嚣。

冀侮来说,京|I是将不秘文体按小类籍弗。

}e叙文可分为:叙搴类记叙文(第一册锵一单元),写入为嫩的记叙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的汇叙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序、跋和读后感(第一册第四单元);议论义可分为:杂文(第一册第三单元)、驳论文(第=册第三攀元)、文艺评论文(蘩二瓣第墼警元>,跋论文《第■瓣第二攀元),稀学论义(第三j l|}第三擎嚣);说鞠文可分为:震物滋懿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事理|兑明文(第二册第二糖死);古文可分为:历史散文(第-册第瓦单元)、游记散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人物传记(第二册第五单元)、先潦诸子散文(第三册第四单元)、古代议论文(第■册第五雄觉)。

这样分类。

“繁疙”内骞朝联系受鸯紧密,友晕l r魄鞍教学舜襞,氇蠢稠于学鼍系统建攀援辑学的糍谖。

受驻永着澎较教学法的优势。

在游缴版高职语文第pq册的文学欣赏课中.这种优势就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往往流于宅泛,~螋义学史教材只悬解雄地灌输结论.没叙|做感性的分摄。

浅谈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
叙两 种 结 构 形 式 进 行 比较 , 学 生 在 比较 中领 略那 完 美 的 艺 术 结 构 , 使
深冬 , 而空间上 , 只能写 山东济南市 ;海滨 仲夏夜 》从时 间上看 仅限 《 ,
于仲夏 的夜晚, 而空 间上看 只限于海滨 ;香 山红 叶 》时 间限定为秋 《 , 天, 空间限为j 京香 山, E 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 红叶” 。 二 、 单 元课 文 的 比 较 法教 学 同 课文的单元组合 , 由专家 精心设 计的 。同单元 的课文一 般体 是 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 同类 的 将 单元 里 的课文进行 比较 , 常常能起 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如 : 故宫博 物院 》《 伟 的人 民 《 、雄 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 内 自读课 , , 我就 先引导 学生 阅读 这两篇课 文 的“ 自读提示”然 后辅 导学生 根据 “ , 提示 ” 计一个 对 比表格 , 设 内容 有:事物特征” “ 明重点 ”“ 明顺序” “ 明方法 ” 上课 时只 “ 、说 、说 、说 等, 抓住说睨的重点进行教学 , 使学生 了解 了故宫、 大会堂这两建筑群 的
规定 ;春 》 《 的时 间 和 空 间最 大 , 时 间 上 看 , 以从 初 春 写 到 暮 春 , 从 可 从 空 间上 看 可 写 整 个 大 地 ; 济 南 的冬 天 》 从 时 间 上 看 , 从 初 冬 写 到 《 , 可
结构是文章内容 的表 现形 式, 采用 什 么结构 , 要取 决于 文章 内
张锁 生
教 书 育 人 是 教 师 的天 职 , 文 道 结 合 ”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遵 循 的 教 “ 是 学 原 则 。实 践证 明 运用 比较 法 教 学 还 能 强 化 课 文 的 思 想 内 容 。 如 在 教 学 《 文 一 月 四 日风 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作者:李卫东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10期比较教学,能够将知识彼此联系,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不断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现就如何进行比较教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比较关键字词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音、义往往不易把握和理解,讲述新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孤立地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可能不长时间就忘了。

如果联系一些已学知识,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真正掌握其意义,则不仅加深了印象,还能举一反三。

如解释“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shuò多次),笔者援引了“数(shù数量)以千计”和“数(shǔ列举)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来比较,学生对其音义的了解就明确多了,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课。

二、比较同一题材的篇目同样的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思想上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拿来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和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有关片断进行比较。

四篇课文都写荷花的高洁,但各不相同,《荷塘月色》是散文,重在通过描写荷花的秀美恬静以创设意境;《爱莲说》是小品文,重在以荷花象征高洁的品格;《芙渠》是说明文,介绍荷花的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荷花淀》是小说,片断中的象征性描写,赋予了荷花以战士的刚强。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懂得了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文体、从不同方面进行写作的道理。

三、比较相同主题的篇目作品的相同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表现。

鲁迅先生的《故乡》、《药》和《阿Q 正传》,其主题都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其形式、题材各有特点。

《故乡》主要通过对比描写使主题得以表现;《药》则通过反映老实善良的华老栓一家对革命不理解,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为药的可悲现实,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通过一个对革命不理解而又要求革命,最后走上刑场的没有觉悟的农民的悲剧来表达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最终导致失败的主题。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第 4卷 (0 0 ) 21年
第 1 5期 第 6 — 0页 9 7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d r c o r iu mu Co c i Te c i g Re e r h e on a y S ho lCu rc l a hng・ a h n s a c
这 样 的一 幅 精彩 白描 图 画和 景 致 当 中 , 你感 受 到 作 者 怎 样 的情 感 世 界 呢 ? 学 生会 又 一 次结 合 全 文 , 至 结 合作 ” 甚 者 生 平 、 作 本 文 的背 景来 进 行 更深 入 的 思考 。 样 , 写 这 作 者 的 写作 意 图 、 文采 与 情境 的独 特 意蕴 等 难点 问题 就 会 很 顺 利地 突破 了 ! 二 、通 过相 同或 相 近 文体 的两 篇 文 章 的 比较 , 受 感 不 同 的经 典 文章 的不 同意蕴 1 经 常性 地选 择一 些 相 同体 裁 或相 近文 体 的文章 进 . 行 比较阅读 , 肯定 能 高效地 提 高学 生 的阅读 训 练能 力 ; 同 时. 还能 学 习到 风 格各 异 的语 言表 现 风格 。 例如 , 《 在 爱莲 说 》 《 和 陋室 铭》 基本 教 学 任务 完 成 之 后 . 引导 学 生 进行 “ 中求 异 ” “ 中求 同” 比较 品 可 同 和 异 的 读 , 两文 的表达方 式 、 从 表现 主题 、 文体特 征等 多角度进 行 比较 . 可 以把 两篇 短文 的理 解 和领悟 引 导 向更深 入 。 这 同中求 异 : ) ( 从表 达 方式 上 看 , 1 两文 都 是 集 描 写 、 抒 情 、 论 于 一体 , 《 议 但 爱莲 说 》以下 简 称 “ 者 ”对 “ ” ( 前 ) 莲 进 行 的是人 格 化 的描写 . 写 出 了“ ” 描 莲 的高 洁 、 质朴 、 正直 、 馨 香 、 纯 与 高贵 , “ ” 为一 种 高 贵 品质 的 象 征 , 清 使 莲 成 在 作 者表 明 自己 “ 莲 ” 爱 的议 论 中 , 透 字里 行 间的 是其 高 浸 尚的 情 操 。 《 室 铭》 以下 简称 “ 者 ”是通 过 具 体 描 而 陋 ( 后 ) 写 “ 室 ” 静 、 致 的 环 境 和室 主 人高 雅 的情 趣 , 陋 恬 雅 表达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对比、比较的方式来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意义和范畴。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和范畴。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思想和文学技巧,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比较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或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比较法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赏眼光。

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比较法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对比可能会让学生陷入陈规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避免陷入机械记忆和模仿的窠臼。

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和关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较法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0 1 3 年第 1 期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
徐 加 健
( 宝应县 汜 水镇 中心初 级 中学 ,江 苏 扬 州 2 2 5 8 9 9 )
【 摘要 】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有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在教学实践中效益显著,此法可从 不同角度 ,采用不
【 文献标识码 】 A
譬 如分 析 文言 文 中表示 被动 的词 语 ,可 先举 出一 些有 关 的句子 :① 信 而见 疑 ,忠 而被谤 ,能无 怨乎 ? ②见欺 于 王而 负赵 。 ③吾 不 能举 全 吴之 地 ,十万 之众 ,受制 于人 。 ④今 不速往 ,恐 为操 所先 。然 后 让学 生 翻译 各句 ,通 过 翻译 比较 ,就容 易 发现 以上 各句 虽用 词不 同 ( 加点 词 ) ,但 它们 有 相 同的表 达作 用 ,即都 用 来表示 被动 。这 样 学生 会 较容 易记 住这 些词 、特点 和规 律 。
同形 式进 行 实施 。
【 关键词 】比较教学法含义;比较教 学法作用;比较方法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比较教学 法在 具 体 的语文 教学 中随处 可见 。例如 记叙 文 中的 用 来 起 衬托 作用 的对 比描写 ,说 明 文 中起 比较作 用 的说 明方 法 ,议论 文 中起 正 反对 比的论 证等 。大 部分 作 用 已经被 大 家所认 识 ,但 这是 比较教 学 法 中较肤 浅 的认 识 。 比较 教学 法 的深层 意 义 ,是 从一 定方 向 ,借 用 一定 的研 究 成果 ,向人 们提供 比较丰 富 的评 价 、看法 、教 育 信息 和建 议 , 能在 实践 与教 育理 论方 面 ,向大 家提供 丰 富的认 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
摘要: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得法的话,会有助于语文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用比较法
比较法既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作为作文写作的一种有效技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能力,因此比较法于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比较法而有所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写作中巧用对比,提高写作水平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教会学生用它来构思文章,不但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

这对那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是一种福音。

实践证明,各种文体都可以用对比。

记叙文中的对比可以使文章反映的面更广,主题更深刻。

说明文中作比较是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明确。

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说中用对比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散文中对比是最好的陪衬。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

下面继续以课文为例介绍对比在学生习作中的运用。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就用了三组对比:北平的冬天刮风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比,伦敦的冬天多雾与济南的冬天响晴对比,热带的冬天太阳毒辣与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对比之后引出“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很有说服力。

我们写同类型的作文如《家乡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北方冬天的寒冷、南方冬天的温暖无雪与扬州的冬天少寒却又不失冬的情趣对比,以展示扬州冬天的神韵,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这样篇幅长了,内容又丰富了,一举多得。

说明文也一样,《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就以中国传统的砖石结构的围墙与世界各地的风格各异的以绿色植物为
主要材料建成的围墙对比,以突出绿墙的优势,提倡环保。

学生在介绍学校、教室、家乡……时就可以用现在的情况同过去进行对比,用这里的现状同别处的状况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展示变化,歌颂进步。

议论文《纪念白求思》论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时都拿白求恩与有些人对比。

这样白求恩的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学习他的精神就更有必要。

如我们写“诚信”这个话题时,完全可以用不守诚信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与守诚信而名垂千古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论述诚信是立身之本,就很有说
服力。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在具体运用时要因地制宜。

二、阅读中比较质疑,培养鉴赏能力
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历来是难点,下面就以鲁迅的文章为例。

1、在比较中把握主题。

比如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找出文中的三组对比: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单调乏味的生活对比,三味书屋学生读书似懂非懂与老师忘情读书对比;三味书
屋后小花园游戏之乐与读书无味对比。

从对比中可以发现“我”对百草园乐园生活的热爱,对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厌恶。

那么通过对比要表现什么呢?是批判三味书屋吗?当然不是。

作者要批判的是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

通过梳理对比,对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深刻准确的认识了。

2、在比较中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的塑造就是比较法使用的典范。

少年时的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兴。

跟“我”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

中年时的闰土外貌已与少年时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
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见到“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与往日的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

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

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对比分析,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在比较分析中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

但它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镣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

《孔乙己》是以乐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

通过比较分析,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好比较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
立自主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升鉴赏能力。

比较法确实是一种神奇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差距,确立榜样,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又是语文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教会学生在语文园地中用好比较法,让比较法在语文大花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