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之模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何尔松(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㊀350300)摘㊀要:高中物理教学注重物理模型建构ꎬ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情境的认识与理解ꎬ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ꎬ而且有助于其更加高效地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ꎬ提升其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做好物理模型的总结ꎬ并积极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ꎬ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ꎬ提高其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意识ꎬ为其物理解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词:高中物理ꎻ模型建构ꎻ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2)12-0077-03收稿日期:2022-01-25作者简介:何尔松(1970.1-)ꎬ男ꎬ福建省福清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高中物理设计很多的模型ꎬ主要有弹簧模型㊁轻杆㊁管道模型㊁传送带模型㊁碰撞模型㊁磁偏转模型等.实践中应做好这些模型的建构ꎬ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模型的推导过程ꎬ更好地理解相关物理模型本质以及不同物理模型适用的题型ꎬ使其在以后的解题中少走弯路ꎬ有效地切入.1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1.1弹簧模型弹簧是高中物理中非常常见的对象.为更好地解答有关弹簧类的物理问题ꎬ构建弹簧模型尤为重要.构建弹簧模型主要从受力以及能量两个方面考虑.其中在受力方面ꎬ弹簧既能产生拉的作用ꎬ也能产生弹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胡克定律可知F=kΔxꎬ弹簧拉伸长度以及压缩长度相同时产生力的作用大小相等ꎬ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ꎬ平面光滑ꎬO为弹簧原长且OM=ONꎬ则在M㊁N两点物块受到弹簧弹力的大小相等.另外ꎬ弹簧形变变化需要一定时间ꎬ因此ꎬ弹簧的力不能突变.从能量角度来看ꎬ弹簧是一种储存能量的装置ꎬ即ꎬ当物体压缩弹簧ꎬ弹簧储存能量.当弹簧恢复的过程中能量被逐渐释放.如不考虑摩擦力作用ꎬ弹簧可在保持物体能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如图2所示ꎬ平面光滑物块以速度v向左压缩弹簧ꎬ弹簧恢复原长后物块以速度大小v向右运动.图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1.2轻杆㊁管道模型这里所说的轻杆管道模型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境.因轻杆和管道在最高点ꎬ既可以对物体产生拉的作用ꎬ也可产生向外的支撑作用.由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F向=mv2/R可知ꎬ在最高点当满足mg+F弹=mv2/R时轻杆会产生拉的作用ꎬ管道对物体的弹力竖直向下.当满足mg-F弹=mv2/R时轻杆产生支撑作用ꎬ管道对物体的弹力竖直向上ꎬ需要注意是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可以是零.这一点与轻绳连接下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境不同ꎬ如为轻绳ꎬ在最高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为vmin=gR.1.3传送带模型77传送带模型是高中物理难度较大的一类模型ꎬ包括水平传送带ꎬ倾斜传送带两种情境.为更好地解决传送带问题ꎬ构建如图3所示的传送带模型:图3另外ꎬ究竟物体何时与传动带共速以及共速后还能运行多长时间ꎬ需要结合物体和传送带的运动速度运用匀加速运动规律计算确定.1.4碰撞模型研究碰撞模型ꎬ主要运用动量守恒定律ꎬ机械能守恒定律ꎬ探讨碰撞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以及速度大小.平面上存在A㊁B两个小球ꎬA球的质量为m1ꎬ速度为v1ꎬB球的质量为m2ꎬ速度为v2且(v1>v2)ꎬ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ᶄ1ꎬvᶄ2ꎬ若无能量损失ꎬ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1v1+m2v2=m1vᶄ1+m2vᶄ2ꎬ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ꎬ12m1v12+12m2v22=12m1vᶄ21+12m2vᶄ22ꎬ联立解得:vᶄ1=(m1-m2)v1+2m2v2m1+m2ꎬvᶄ2=(m2-m1)v2+2m1v1m1+m2.显然两球碰撞后的速度情况和其质量大小有关.具体可由学生自己分析.1.5磁偏转模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因受到洛伦兹力的影响而做圆周运动.其中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以及周期分别为R=mv/qBꎬT=2πm/qB.磁偏转模型中确定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是解题的关键.确定圆心后结合几何便可求出其运动的半径ꎬ其他参数便不难计算出来.2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方法2.1注重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互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ꎬ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实践中为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ꎬ应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ꎬ尤其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应注重灵活运用相关的工具ꎬ并做好与学生的互动ꎬ激活高中物理课堂ꎬ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模型学习中.一方面ꎬ围绕要讲解的模型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ꎬ降低其理解难度.另一方面ꎬ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其中ꎬ围绕模型情境设计相关问题ꎬ把握模型细节ꎬ提高其在解题中应用的正确率.2.2给予模型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高中物理模型较多ꎬ仅仅靠死记硬背相关的模型结论是不行的ꎬ因此实践中应注重给予学生模型学习过程中的引导ꎬ使其真正地学会学习ꎬ将学习到的模型理论转化为解题技能.一方面ꎬ与学生一起完成物理模型构建后要求其做好物理模型的整理ꎬ分析相关结论成立的条件ꎬ分享对物理模型的认识ꎬ及时纠正理解上的误区.另一方面ꎬ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模型分析㊁解答物理问题的意识ꎬ尤其注重总结不同物理模型解题的相关细节.2.3做好课堂例题的优选与精讲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模型解答习题的意识与能力尤为关键.一方面ꎬ注重筛选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题目.另一方面ꎬ讲解例题时先给学生预留时间ꎬ要求其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解答ꎬ而后与学生一起剖析解题过程ꎬ详细地展示解题过程ꎬ尤其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ꎬ认真揣摩列出的物理方程ꎬ真正的吃透与理解.例如ꎬ如图4所示ꎬA㊁B是光滑足够长的水平轨道ꎬ右侧和足够长的传送带平滑相连(物体经过此处无机械能损失)ꎬ传送带的倾角θ=37ʎ.左侧和半径R=0.05m竖直光滑半圆轨道相连.使用轻绳连接可视为质点的甲㊁乙两物体ꎬ质量分别为m1=872kgꎬm2=1kgꎬ中间夹一被压缩的弹簧ꎬ弹簧和两物体不连接.起初两物体均静止在水平面上.传送带和乙物体的动摩擦因数μ=0.5ꎬ重力加速度为10m/s2.图4(1)固定甲物体ꎬ传送带静止ꎬ烧断细线ꎬ乙物体在传送带上滑动的最远距离s=0.3mꎬ求弹簧压缩时弹性势能大小.(2)固定乙物体ꎬ松开甲物体ꎬ烧断细线ꎬ甲物体进入半圆轨道ꎬ求物体甲运动至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传送带顺时针运动速度v=1m/sꎬ甲㊁乙两物体均不固定ꎬ烧断细线后乙物体沿传动带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问题(1)符合弹簧模型.弹簧伸长后储存的能量均转化为乙物体的动能ꎬ由能量守恒可知Ep=12m2v21ꎬ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2gsinθ+μm2gcosθ=m2aꎬ由运动学公式可知s=v12/2aꎬ联立代入数据得到:Ep=3J.问题(2)由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ꎬ可求得物体甲获得的动能ꎬ即ꎬEp=12m1v22ꎬ从B到D由机械能守恒可得ꎬ12m1v22=2m1gR+12m1v2Dꎬ设轨道对甲物体的弹力为Nꎬ由圆周运动规律可知ꎬN+m1g=m1v2D/Rꎬ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ꎬ物体甲对轨道的压力Nᶄ=Nꎬ联立代入数据解得Nᶄ=20N.问题(3)符合传送带模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得到:m1v甲=m2v乙ꎬEp=12m1v2甲+12m2v乙2ꎬ联立解得v乙=2m/s.v乙>vꎬ物体乙和传送带共速之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2gsinθ+μm2gcosθ=m2a1ꎬa1=10m/s2ꎬ共速运用的时间t1=(v乙-v)/a1=0.1sꎬ其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Δx1=v乙t1-12a1t12-vt1=0.05m.共速后以a2继续作匀减速运动ꎬ则m2gsinθ-μm2gcosθ=m2a2ꎬ解得a2=2m/s2ꎬ减速至速度为零时t2=v/a2=0.5sꎬ相对传送带的位移Δx2=vt2-v2/2a2=0.25m.则物体乙运动至最高点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Q=μm2gcosθ(Δx1+Δx2)=1.2J.㊀2.4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ꎬ举一反三ꎬ灵活地运用物理模型解答各种物理问题ꎬ应注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ꎬ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犯错㊁纠错过程ꎬ逐渐地澄清对相关物理模型的深入理解ꎬ积累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技巧ꎬ促进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为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ꎬ做好物理模型的汇总ꎬ结合具体教学进度与学生一起完成物理模型的建构ꎬ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ꎬ而非死记硬背相关结论.同时ꎬ围绕经典例题展示物理模型的应用过程ꎬ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活动ꎬ趁热打铁ꎬ提高学生应用意识ꎬ使其积累丰富的应用经验.参考文献:[1]赖晓静.高中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研究 以 动量 专题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ꎬ2021ꎬ50(26):33-35.[2]陆玫琳ꎬ桑芝芳.高中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发展趋势分析[J].物理与工程ꎬ2021ꎬ31(02):69-78. [3]张永刚ꎬ朱巧萍.高中生物理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ꎬ2021ꎬ42(06):2-4+9.[4]韩志祥.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模型构建[J].物理教师ꎬ2021ꎬ42(02):17-20. [5]杜彦丽.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建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ꎬ2020ꎬ6(01):67.[责任编辑:李㊀璟]97。

教育学的教育模型

教育学的教育模型

教育学的教育模型教育是培养人类智力与素养的过程,而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在教育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模型被提出和研究,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实施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育模型,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行为主义教育模型行为主义教育模型是从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和习惯。

该模型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过程,学习者接受教师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模型主要关注教学的目标设定和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然而,行为主义教育模型存在一些限制。

这种模型忽视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内在心理活动的重要性,强调纯粹的机械反应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度思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行为主义教育模型通常需要与其他模型相结合。

二、构造主义教育模型构造主义教育模型是基于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理念而发展的。

该模型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内心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我发现和构建来理解世界和获得知识。

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提供问题、激发思考和组织学习环境。

这种模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习者进行合作和探索。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有不同的背景、需求和意义构建方式。

构造主义教育模型强调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教育模型社会文化教育模型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而发展的。

该模型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他们鼓励学习者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社会文化教育模型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它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

这种模型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社交技能,通过社会互动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六大类教学设计模型

六大类教学设计模型

六大类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一种系统性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们常常借助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

本文将介绍六大类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型,包括行为主义模型、认知模型、建构主义模型、社会文化模型、情感主义模型和差异化教学模型。

1.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型是以学习者外在可观察的行为为基础的。

这种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产生学习,强调熟练度的形成和学生的正确行为。

常用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模型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型。

经典条件作用模型强调将无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刺激结合,通过重复和加强来建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型则通过给予学生正面的奖励或消除负面刺激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认知模型认知模型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意识活动。

在这种模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新概念、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结构和发展元认知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常用的认知模型包括图示学习和思维导图。

图示学习是通过图形化的表示方式来帮助学习者组织和记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则是通过图示化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理解新知识。

3. 建构主义模型建构主义模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

在这种模型中,教师更多地扮演指导和支持学生学习的角色,鼓励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常用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包括问题解决模型和项目学习模型。

问题解决模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学习模型则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4. 社会文化模型社会文化模型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

教师在这种模型中扮演社会文化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合作学习、设立情境和提供文化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运用

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运用

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运用作者:黄丽娟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第07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有利于教师将化学实物变得更加抽象化,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师生研究复杂化学关系中的规律性.因此,模型方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的具体含义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形式对化学物品的原型进行再现.模型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在教师获得一系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思维模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能够对化学实物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并有效揭示化学实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说,模型方法是一种抽象的科学,有利于师生通过观察和研究等进行化学学习.通常情况下,模型方法将需要研究的体系称之为客体,并将研究者称之为主体.化学模型主要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主体进行研究的主要手段.化学模型与原型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是形状相似,也可能是观念相似.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所选用的化学模型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1)化学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性.化学模型需要与原型在物质变化、性质以及化学物质的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学习氢原子合成氢分子的过程中,会遵照价键理论,将共用电子相关理论应用其中,并设计了H2的模型,从而清晰地描绘出原型的结构.(2)化学模型具有替代性.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要比较全面地体现出化学原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变化规律,从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利用模拟的操作完成化学原型的实际操作.(3)化学模型的可预见性.在化学教学中,对化学模型进行研究,能够得到各种信息,从而通过这些信息来获取原型的信息,并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判断.比如,在氢原子合成氢分子时,氢原子之间会相互吸引,这种吸引导致在生成氢分子时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同时,氢分子中的两个原子始终处于平衡距离附近,进而能够达到稳定状态.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1.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物质模型.所谓“物质模型”,就是利用实物对化学原型进行替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想象和加工,将物质制作成实物.在化学教学中,化工生产的模型都是以典型的化学设备和化学工业生产为原型的.这种原型能够体现化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化工生产的流程、规模以及相关的生产原理.高中化学中的很多实验都是模拟性实验,这种实验类型具有一定的验证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人为地制造条件和因素,对实际的化工生产进行模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实验结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并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想象模型.人们思想中的抽象物对原型的反映,被称为想象模型.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多的是想象模型.在物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为了适应化学教学的各种要求,需要对化学理论进行人为的加工,进而抽象成为化学概念.例如,在讲“分子结构”时,笔者利用分子结构的想象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子内部的空间结构,使化学理论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想象模型在表达和认知的过程中都比较直观.但是,这种模型是对原型的简化,其大小和形状结构都与原型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很多化学分析模型都是带颜色的,这不能作为原型的模型,只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3.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符号模型.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化学符号的组合来代替原型,进而对化学原型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揭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符号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等.其中,化学式能够对化学物质的物种以及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显示,化学方程式能够对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以及它的变化规律进行揭示.符号模型能够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物质的本质规律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符号已经形成一整套通用、简明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符号不断得到充实.现阶段,化学符号模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化学和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符号模型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不仅让学生会读、会写、会用,还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符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总之,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需要教师积极研究,掌握化学运动的规律及研究方法,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化学问题.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模型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教育模型的区分及其应用

教育模型的区分及其应用

教育模型的区分及其应用教育模型是指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理论或方法。

针对教育模型的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一、传统教学模型传统教学模型是指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消化吸收来实现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但缺点在于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行为主义教育模型行为主义教育模型是指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响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行为上的改变。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于简单的任务和定量的结果,但是不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高级思维能力。

三、人本主义教育模型人本主义教育模型是一种注重个人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种模式适合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其缺点在于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四、认知主义教育模型认知主义教育模型是一种强调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过程。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场景和情境,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学生深层次的学习,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教学技能,有一定的难度。

以上四种教育模式各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场合和学科内容进行选择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模型的应用也非常丰富,它可以用于教学设计、教学评估、课程改革和学科研究等方面。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模型可以用来指导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评估方面,教育模型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在课程改革方面,教育模型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帮助。

在学科研究方面,教育模型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和方法支持。

总之,教育模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只有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教育模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教师如何设计并使用教学模型

教师如何设计并使用教学模型

内容整合原则
知识系统化
教学模型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 系和认知结构。
跨学科融合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方法多样性原则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教学模型的设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 的教学进度计划,确保教学按计
划进行。
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 教学评价方案,包括平时成绩、期 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以便全面评 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准备教学资源
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如课 件、教案、学生名单等,确保教学 顺利进行。
多样化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5
教学模型效果评估与改进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
设计问卷调查
01
针对教学模型的不同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等,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建立师生关系
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 感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发言
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和观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
达能力。
倾听学生意见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满段
讲解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确定学生的兴趣

assure模型下教学方法

assure模型下教学方法

assure模型下教学方法
ASSURE模型是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旨在帮助教师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根据ASSURE模型,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目标来确定。

以下是在ASSURE模型下的一些常见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Activate Prior Knowledge):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或小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前知,帮助学生回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

2. 展示教学(Teaching Strategies):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展示新的知识或技能,例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讨论等。

3. 运用教学(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或问题解决任务,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加强理解和记忆。

4. 整合教学(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在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或技能整合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以促进知识的长期记忆和迁移。

5. 评估与反馈(Evaluation and Feedback):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供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以及可用资源等因素。

在ASSURE模型的每个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基于数学模型教学方法浅析——————以“手拉手”模型为例

基于数学模型教学方法浅析——————以“手拉手”模型为例

基于数学模型教学方法浅析——————以“手拉手”模型为例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难题经常用到模型,借助模型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但随着知识的扩展,同一个模型衍生出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抓住本质进行延伸,从不同的观点总结模型特点。

本文以“手拉手”模型的应用为例,探讨“手拉手”模型在全等和旋转两个不同章节中的应用。

关键词:“手拉手”模型,模型教学,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基于模型的解题思路是初中数学教学最常见且最有效的解题思路之一,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应用于难题的破解更是行之有效,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同一个模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深对模型变形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

下面用一道以“手拉手”模型为变式的题目为例,通过解题分析,分析模型特点,便于广大教师更好的后续教学和研究。

一、试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D=30°,∠BAD=60°,AB=AD,BC=8,AC=10,求DC的长。

这是一道学生在学习完旋转之后的常见题型,题目表面看上去完全没有跟旋转相关的信息,辅助线也无从下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条件挖掘更多潜藏信息。

二、解法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的角度及边长关系,学生容易联想到△ABD是等边三角形,并且题目中给出的已知角度互补。

解法1: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以AC为边构造等边三角形AEC,连接BE。

因为AB=AD,AE=AC,∠EAC=∠BAD所以∠EAB=∠CAD,所以△EAB≌△CAD,设∠AEB=∠ACD=∠1,所以∠ACB=30°-∠1,∠BCE=60°-(30°-∠1)=30°+∠1∠BEC=60°-∠1,所以∠EBC=90°。

因为EC=AC=10,BC=EB=8,所以EB=DC=6.解法2: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以BC为边构造等边三角形BEC,连接D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 的 皮 肤 上 碾过, 在你健 康的身 体上碾 过,再 聪明的 大脑有 什么用 呢?演 讲稿
爸 爸 妈 妈 就 曾经告 诉过我 这样一 个真实 的故事 :有一 位母亲 ,天天 在晚上 九点都 在
20
21
耗时较长,过程比较复杂;
3
2.构建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失误的本质特征的模型。 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概念模型能够实现有效归纳和总结 已授课程的的目标。这样构建的概念模型有助于学生把握生物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如何沟通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学的这样内容 在于阐述生命运动的形势及规律,而生命运动属于自然界中最为复 杂的运行形势,只有将其纳入一个系统或者模型之内才能正真理解 其中各元素的联系。
5
模型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 能立体的显示结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 • 能显示生命活动过程的关键环节及特征 • 能显示生物界发展变化过程 • 能反应生态学关系 • 容易说明生物体的三维空间结构 • 可以拆卸、重组
6
缺点
• 不能作为全真替代物 • 常带有非真实性的特征 • 细微之处演示效果不好
8
• 3、用于突出教学重点 • 用时间保证、用语言强调、用板书体现、用教
具帮助学生理解、用重复强化、用练习巩固。简 约化、形象化和模式化的直观模型可以生动、形 象和逼真的显示教学重点。 • 4、用于突破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是指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 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的途径之 一就是加强模型教学。
匀,不能过密集或者过稀疏,线条均匀、圆滑优美,直线和曲线衔接流畅。
3.在绘图时要注意色彩 绘图时应注意,要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方式时,
可简单地在黑板上勾勒出鸟类的形态特点,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环境中生物运动的方式。
4.在绘图的同时要配合实物、模型或挂图 黑板绘图是简图,不是实物,不是生物,同时让学生观察实物或者模型,可使
采用黑板画教学,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原理等关键内容理 解和体验,加深记忆,便于复习,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同步记录在笔记本 上。
18
1.要强调教学重点难点,和黑板画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和记忆的困 难。并指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记住了简图就能记住其功能;
2.告诉学生黑板画绘制方法简单易行,人人皆可完成。 对于一部分学生对于绘图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可以不断提示
10
• 7、用于巩固知识 • 用挂图绘制的“人类遗传病系谱”、可拆卸的
“心脏结构”模型等等,都在进行知识的梳理、 复习和总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11
教学模型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1、演示的环境条件 • 2、出示教具的程序 • 3、出示教具的时机 • 4、传统教具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12
二、黑板画教学
小 学 生 交 通 安全伴 我行演 讲稿一 :
尊 敬 的 老 师 ,亲爱 的同学 们:
大 家 好 ! 我 今天演 讲的题 目是“ 交通安 全伴我 行”。
有 这样一 则笑话 ,不知 道大家 有没有 听过: 一个年 轻人在 英国结 交了一 位女朋 友, 但 是 他 们 没 有多久 就分手 了,原 因是这 位年轻 人过马 路时闯 了红灯 ,英国 姑娘吃 惊 的 说 : “ 连红灯 都敢闯 ,还有 什么违 法的事 不敢做 。”这 位年轻 人回国 后,又 结 交 了 一 位 中国姑 娘,结 果小伙 子却因 过马路 没有闯 红灯, 而和中 国姑娘 分手。
4
3.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有死 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曲 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放映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 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 数学模型构建步骤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并且可培养学生相关的生物制图的技能。
14
黑板画在生物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1.要做到黑板画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运用黑板画要做到黑板画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充分地准备材料,而且要参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图片。
2.要注重美感和整体布局 画图时线条要优美,粗细要均匀,该直的地方直,该弯的地方弯,点的分布要均
中 国 姑 娘 评 价小伙 子说: “连红 灯都不 敢闯, 还有什 么出息 ?”
当 然 , 这 仅 仅是个 笑话, 但它说 明了一 个问题 :中国 人在遵 守交通 规则方 面的意 识 淡 薄 。 下 面我想 问大家 一个问 题,健 康的身 体、聪 明的大 脑和汽 车哪一 个更贵 重 。 我 想 大 家一定 会毫不 犹豫地 说,当 然是健 康的身 体和聪 明的大 脑。这 个小孩 子 都 知 道 , 但是我 想问的 是,为 什 么 总 有 人 无视 交通法 规的存 在 , 依 然 我 行我素 ,在马 路上横 冲直撞 呢?试 想一下 ,那沉 重的黑 橡胶车 轮,在
7
模型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 1、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引导观察的
直观式”是用呈现的教具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观 察中产生思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用于引导学生突出问题 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常有疑问, 才能常有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教具 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9
• 5、用于揭示机理 • 生物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其抽象性、隐约性、
连续性、变化性、复杂性,而模型的展示可以使 学生产生正确的感知和表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建立对生物活动机理的理性认识。 • 6、用于设置悬念 • 生物教学中用模型设置悬念能使学生产生猜想、 期待的心理,悬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 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学生,教学黑板画是简笔画,坚定、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决心。
3.交代基本几何图形在笔记本上的大小和位置。 讲课时,具体要求学生起稿时的位置及大小。
4.指导学生绘图的同时配合语言强调核心概念。 绘图毕竟不是主要目的,记住理解核心概念才是教学的关键。教
师在指导学生绘图的同时配合指导学生理解或记忆知识的语言。
19
LOGO
教学方法之模型、黑板画教学
1
一、模型教学
模型构建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一 种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 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 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常使用 大量的模型,五力模型如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细胞 三维结构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利于学生理 解。这是比较传统的模型,此外还有概念模型,如负反 馈调节、中心法则等。
画黑板画是生物教师应具备的教学专业技术。所谓 黑板画,是教师随着课堂的教学进度,边讲解边将所涉及 的有关形态、结构、模型等以简笔画的方式及时、准确、 简洁地反应在黑板上,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黑板画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作用。
13
黑板画的优点
(1)黑板画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识图能力,并且在不断积累 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黑板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在记忆相 关知识时配合黑板画,能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3)黑板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1.以矩形为基本型的黑板画 2.以圆形为基本型的黑板画 3.以其它几何图形为基本型的黑板画 4.以线条为基本型的黑板画
17
黑板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用黑板画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时要考 虑黑板画的频度,生物课毕竟不是美术课。使用次数过多,会使一部分 对于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失去练习和记笔记的动机,产生厌倦。
学生生动地了解生物的真实形象,不会产生误区。
15
黑板画的画法
画黑板画基本步骤,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用简单几何图形,将要画的物体的位置、比例和大小固定下线,进行修饰整理; 第四步,结合重点内容,注明各部位名称和功能等。
16
黑板画的类型
2
模型构建的类型
1.构建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教材中最著名的就 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此外还有生物膜 的流动镶嵌模型,制作生态缸等。 优点 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为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留出了充分的空间;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