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

摘要:翻开法兰西的历史,一位有着白色络腮胡子的老人成为无法忽略的存在,他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凭借对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超凡的艺

术感染力,用文字描述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的黑暗现实,又以浪漫

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他梦中陈曦微露的天堂——一个有着仁爱、宽恕、

和人道主义铜墙铁壁的天主教堂。这部“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的伟作,表现了“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

到天主。”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

一:人物百端尽诉人道主义

——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的身上,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杰出代表”。

冉阿让是整部作品中的主线,也是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悲惨世界》中最为现实的部分。这个人物形象诠释的是作者在他所处的社会中自身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让我们回顾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的成长过程:十九年备受煎熬的奴役只因为为了给外甥吃一块面包,当他准备“洗心革面”自食其力的时候却又饱受歧视、排挤。当他拿着那对银烛台仓皇出逃时,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火焰已经几近熄灭,然而当卞福汝主教将银烛台赠与他,并说“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他确实被救赎了,灵魂已经堕落如斯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而人性复苏,并将人道主义精神奉为自己终身准则,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在作者的理想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拯救这些灵魂堕落的人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他们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如同冉阿让一样——获得了新生的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冒死在火海中救了两个孩子,而后他作为前瞻者进行了工业上的改革,成为发达的企业家,行善造福,经市民请愿成为市长。这位众望所归的市长雇佣穷人,资助医院、学校,开设免费药房,开办救济储金,等等,做尽了一切一个人道主义者需要做的事情,他改变了这个城市恶浊的社会风气,消灭了贫穷与饥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前边说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有很多地方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而冉阿让的政绩正是雨果认为的,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人物形象上,不仅是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光芒,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直面现实生活,发现时弊,探索改革方法的勇气。

而卞福汝主教是第一个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是作者虔诚膜拜的浑身沐浴

这人道主义光芒的基督教神明,也是作者心目中最高的法律准则——遵循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行善终生。那么,作者塑造的卞福汝主教又是怎样践行人道主义准则如烛火般的温暖了黑暗呢?他用道德感化凶残,用宽恕战胜敌人,用仁慈温暖穷苦。卞福汝主教说,“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些制造黑暗的人。”他说:“医生的门,永不关闭;教士的门,要永远保持敞开。”所以主教的房子面街的门从来都是不锁的,他自己的房间向来也是虚掩的,任何过路的人从外面都可以推开——穷人,也可能是盗匪。他的一生是奉献给人道主义精神的,他愿意用他的一切来实践他的人道主义,甚至生命。正如他准备孤身到被强盗占领的乡里巡视时所说的那样,(乡长说:“唉!天啊!您要是碰上他们该怎么办呀?”)“我会求他们救济我的穷人的。”就是这种为了“拯救灵魂”而“活在世上”的精神,使匪盗将“战利品”献上,使决心复仇于社会的苦役犯因为一对银烛台而转变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卞福汝主教无疑是《悲惨世界》中一个具有崇高品德、标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角色,他的思想是全书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他的这些品质,无疑是作者坚信可以改造这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正是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隐约看到了雨果心目中的的乐土——没有纷争,没有压迫,没有苦难,没有饥饿和寒冷的人道主义天堂。

关于一个不得不说的反面形象,一直觉得作者对他的称呼很有意思也很贴切:沙威——这匹“由狼所生的狗”,我们先从这个称呼入手,这个比喻有两层意思,一是狼,狼指什么呢,理性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冷冰冰的法律,还有就是当时残酷统治的资产阶级,而这只狗,就是统治阶级的忠实爪牙,如果说冉阿让和米里哀主教是终身奉行人道主义原则,那么沙威是资产阶级法律的狂热信徒,也是统治阶级最坚固的碉堡——他对冉阿让的抓捕执着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在雨果的笔下,碉堡最终还是被炸掉了——冉阿让的以德报怨(还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方面)使这个冷血的杀人机器最终人性复苏,最终精神分裂自杀去了。我们可以隐约看到雨果认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拯救的界限,因为黑暗而堕落的人,就像冉阿让,可以通过人道主义救赎而最终为善。而沙威所代表的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缺乏人道精神,心肠冷硬,盲从于上层社会的国家机器,可以用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审判,而对于那些制造黑暗的,其下场就无从得知了。

我们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命运,可以看到,在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用下,可以感化人,可以改造人,可以惩罚人,几乎如同法律坚硬。这也正是雨果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它是奴役穷苦人的,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而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就是在这样一种法律约束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和谐的世界。

二:现实画布上的浪漫色彩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

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1]《悲惨世界》中雨果采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这部著作中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序言所说的,那个时期法国的一切都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恐惧,压抑,和饥寒交迫的现实。

我们可以分别从作者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韵味的描写中一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具有现实主义韵味的描写中,莫过于巴黎人民起义——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起义这一部分最精彩,最激动人心,最荡气回肠。在这一篇章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这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一系列的英雄被作者完完全全赋予了人道主义的色彩,他肯定了革命暴力,但是他认为,“人道主义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而革命斗争只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不得已采取的手段。”[2]他通过安若尔拉斯表现出来他所认为的革命是通往人道主义天堂而“必须缴纳的通行税”雨果有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

《悲惨世界》中虽然不乏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是仍出出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最明显是情节安排上出处透着这位法兰西作家的浪漫,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而在这些情节的安排中又处处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最后的一章中,德纳弟化名像马吕斯“出售”秘密,却弄巧成拙刚好让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就是当年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决定将冉阿让接来与他们同住,而他们所见到的弥留之际的冉阿让临终说的那句“我不知道,那给我银烛台的人在天国是不是对我满意。”让人潸然泪下。而最后的最后,我们为那位人道主义的圣徒而感到安详。

雨果不论是在绘制法兰西历史长卷,还是将浪漫主义色彩涂抹于其上的过程中,都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始终。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他灵魂中人道主义的圣地。

三:诗人般人道主义的白色圣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的空想性

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幻想用人道主义来改造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来缓和阶级斗争和替代革命。他所描绘的革命,是被心目中的人道主义美化了的革命,他在《悲惨世界》中所写的,街垒战中这些英雄的的形象之所以是光辉的,是因为他们的革命史要来实现人道主义的,正如书中安若尔拉斯所说的,“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跟你们说话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付出这可怕的代价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须缴纳的通行税”所以,在作品中尽管他对人民革命进行了讴歌,但革命的结局是失败,革命的暴力只是造成了流血和牺牲,而慈爱和宽恕却能征服最凶恶的敌人。在他认为,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感化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改造这种“悲惨世界”的唯一手段就是“不使用暴力的、温和的、改良的道路——海滨蒙特猗的道路。”冉阿让——在这座城市里散播着人道主义精神、恩泽广被。使这里所有人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欣欣向荣,失业和苦难都已经被消灭。在这里已经“没有一个

空到一文钱也没有的衣袋,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

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雨果给我们指出的这条道路是多么的无力。现实中怎么可能让冉阿让——受尽资产阶级压迫的穷苦民众在主教的感化下立地成佛?怎么可能让沙威——统治阶级忠实走狗、冷血杀手在冉阿让的感化下良心发现去跳河自杀?让马吕斯——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束缚的年轻人在冉阿让的感化下翻然忏悔?好像这个世界时这样的,只要遵从人道主义准则,以德报怨、仁爱待人任何社会罪恶都可随之消逝从而建立起雨果追求的人间天堂。就好像宗教一般,通过禁欲,、忍让、就可以解决一切。来追求来世的永生。这一切充分表明雨果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解决阶级的矛盾,作为对付社会痼疾的武器。然而,这种思想不会解决人民的苦难,只会像宗教一样,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悲惨世界》中体现出来的雨果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没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对暴力通过人道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实际上诗人般的空想诗歌,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改良主义。雨果是真的真诚而单纯地希望用它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他认为矛盾是可以这么解决的:穷人通过自己踏实的劳动换来财富,富人要一心向善关心穷人。很明显,这种调和的方案是不会起什么效果的。当然,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一些批评家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是空泛的,不切实际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但是,绝不失历史与现实的积极作用和意义。雨果始终关注这他所热爱的这片名为法兰西的土地,关注着他所深切热爱的民族和国家,关注这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其他文学史上的泰斗不同的是,他不仅是文学史的泰斗更是文学界的斗士,他与革命者一起呐喊,一起奋斗。正如高尔基所说:“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象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

带着人道主义光芒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以及他的《悲惨世界》必当作为一座高山,伫立于文学艺术的最高端。

参考文献:

[ 1]: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M ]. 潘丽珍译译林出版社,第1版2001年1月1日中文版译者序:柳鸣九

[ 2]:朱维之赵醴崔宝衡.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雨果《悲惨世界》名言名句

雨果《悲惨世界》名言名句 成功是一件相当丑恶的事。它貌似真才实学,而实际是以伪乱真。 一般人常以为成功和优越性几乎是同一回事。成功是才能的假相,受它愚弄的是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名言,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1、慈悲也不过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法律而已。 2、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3、苦难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被某种邪恶的冷漠所征服。 4、不吃就得被吃——做牙齿总比做草料好些。 5、天命不是一直都是笔直的,它们在命运已经注定的人面前展开的不是一条直的路;有绝路、死胡同、黑暗的拐弯、令人焦急的多岔道的交叉路口。 6、爱情本是人干的蠢事,却又是上帝的智慧。 7、那些刚离开上帝的灵魂趁着晨曦来到人间,当它们看见自己是那么幼弱,那么赤身露体时,它们会想到些什么呢? 8、心灵高尚的人啊,你们要冒多大的风险啊!你奉献的是一颗心,而别人所取的 往往是**。 9、永远也不要害怕盗贼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险,小危险,还是害怕我们自身吧,偏见,就是盗贼,恶习,就是凶手。 10、如果因我的过错,您还继续尊敬我,那我就不是诚实的人;现在您鄙视我,我 才是诚实的。 11、这世上只有生物,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12、一场战役,总要有一场暴风雨干预。 13、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 为思想也是劳动。 14、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15、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只有接纳赤裸裸灵魂的坟墓才一清二楚。 16、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 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明 天 又 是 新 的 一 天 系别:11级人文系 专业:语文教育2 学号:44 姓名:袁路亚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概述: 《飘》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嘉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们读者为之倾心。无数男女为之侧目,伤感,流连不已。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贵族的优雅生活被新生的强大的北方资产阶级打败,个人命运溶进了时代的变革中,庄园、骑士、佳丽、奴隶主、奴隶、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闲暇安逸……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南方庄园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评述: 横看全书,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似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杨绛 自我评述: 凄美动人,语言细腻,人物形象刻骨铭心:有血有肉有性格。精神之高尚,毅力之坚强,是无数少男少女的模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深刻的道出了倔强的背后总有一句话支撑着脆弱时的人。 关于故事: 这部小说描写的就是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南方的一位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一个敢恨敢爱让人着迷的经典女性,有点叛逆,但很坚强。为所爱的事、为所爱的人执着奋斗。她有一双宝石似的绿色眼眸,木兰花般的洁白皮肤,两道触目惊心的剑眉,还有“自私的叛徒”“大无畏小姐”的个性。她美丽而任性,并不是一个被大家欢迎的人。她会耍手段,但很坚强,很热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喜欢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虽然她有点任性、有点叛逆、还有一点自私,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正是她的这些缺点,让我感到她是那么的真实存在于生活中,而在她的身上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她说过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从现在开始,我和我的家人不会再过一天没有东西吃的日子,我最讨厌饥饿。”这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们的生活一点点地恢复起来,然而为了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她和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瑞特)结了婚。但到失去他的时候,她才发觉这个人原来就是她最爱的人。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院—系:数学学院 科目: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班级: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A班 姓名:沈铁 学号: 200805050149 上课时段:周五晚十、十一节课

奋斗了,才有出路 ——读《鲁宾逊漂游记》有感小说《鲁宾逊漂游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读完这篇小说,使我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奋斗历程而受益匪浅。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绝境的时候,还能够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和挑战生活,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使我认识到,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当今社会只有努力去奋斗,才会有自己的出路!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的去面对它。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是冒险了,就连小小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活都不会做,你能在那里生存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宾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得救吗?恐怕我早已经被大海所淹没;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洗自己的衣服还笨手笨脚的。”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宾

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含冤入狱,可它依然在狱中完成《史记》一书,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书,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不断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爱迪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科学方面的天赋。长大后爱迪生着力于电灯的发明与研究,他经过了九百多次的失败,可它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第一千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鲁宾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他自从大船失事后,找了一些木材,在岛上盖了一间房屋,为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以后,鲁宾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一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鲁宾逊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果;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宾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宾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宾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善能胜恶”上,更凝聚在“爱能消恨”方面。雨果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一种纯朴的爱惜、同情、怜悯的“心灵关系”,即“恻隐之心”;在他看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只要得到怜悯和同情、得到爱的滋润,生命力便会旺盛、灵魂便能得救。出于对外甥们的真爱,冉阿让才在无奈之下偷了面包;但长期无情的苦役生活扼杀了他的爱心,是米里哀主教的嘉言懿行消除了他积聚的仇恨,重新点燃起他心中早已熄灭了的爱,使他从一个善心汩没的恶棍变成了择善而从的正派人。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精神传递到他身上,使他也成为爱的源泉,并促使他将这种同善结伴而生的爱施于芳汀、割风以及他工厂里的工人们身上;成为海滨小城蒙特猗的市长后,又广施厚爱于市民身上,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蒙特猗乐土”。在解救和抚养珂赛特的过程中,爱逐渐上升为冉阿让生命的第一需要。他与珂赛特的父女之爱净化了他的灵魂,充实了他的生活内容,使他的善行有了物质力量,推动他坚定地走完为善的道路。在冉阿让性格发展的阶梯上,起点是苦役犯,然后是“感悟向善”的慈善家马德兰市长——高尚的逃犯冉阿让——慈爱的“割风”老爹,终点是真善美的极致、超凡出世的圣人冉阿让。一个人心中有了爱,任何邪恶都不能滋生。雨果阐明的这种爱是浪漫主义的至上之爱、理想之爱,他正是把这种爱赋予了小说人物。起义领袖安灼拉曾在街垒上向即将赴难的战士们说:“爱,你就是未来。”这句话代表了作家对爱的最明确的概括:对爱的追求就是对未来的追求,就是对光明的追求。 警探沙威的放人与自杀,也许最能体现“爱能消恨”了。沙威是封建王朝权力的维护者,他是统治者忠实的走狗和爪牙。他奉公守法,谨严刚毅,他代表的是

外国文学论文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单的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哈姆雷特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哈姆雷特》这部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到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它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为它惊奇,被它吸引。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的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是为这位可怜的王子而心痛,更是为了人类丑陋的灵魂感到心痛。 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的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哈姆雷特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可当他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被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界地虎视眈眈试图请略。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的担子。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的。他只好去实施,于是他装疯卖傻,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然而这个复仇的任务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完成的。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于是就

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姆雷特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与此看来主人公既是戏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哈姆雷特本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格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他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同时,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简单框架)(大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

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公元前 5世纪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 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 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 “突变”推动剧情。 4、 130个剧本, 7个流传至今。 三、但丁《神曲? 地狱篇》 (13-14世纪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 3、两个形象: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 主观抒情色彩强烈。用意大利文写成; 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 ---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 ---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 ---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 ---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地狱第二圈。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层。惩罚神职人员。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 、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 、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 、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 、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四、薄伽丘《十日谈》 (14世纪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人物形象【摘要】 《飘》的创作凝聚了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的心血,它一经面世,立即轰动美国,随后又飘扬过海,飞向国外,成为世界性的畅销读物。多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却始终众说纷纭,其女主人公郝思嘉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郝思嘉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孤单一人,在这十二年间,她经历了别人不曾经历的一切,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她始终能够沉着应对。在此过程中,她坚强的性格和直面困难的勇气,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她所表现出的性格的复杂性,也让郝思嘉成为了学界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郝思嘉复杂性格成因典型人物文化性格女性主义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book "Gone with the Wind" costed th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ten years of effort, as soon as appearing on the market, it immediately hi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flied over the sea to be a worldwide best-selling books. For so many yea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an’t have a consistent evaluation about the book .The novel hero Scarlett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mage of female in the nove molded by the author. Scarlett liv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ivil War, from mounting the life stage in 16-year-old to being alone when she was 28-year-old, she experienced everythig that other people hadn’t experienced in the twelve years .The commendabl e thing is no matter how many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ppear, she has always been able to calmly deal with. In the process, her resolute character and courage to face difficultie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every readers.At the same time she has shown the complexity of her character, which let Scarlett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debate. 【Key Words】:Scarlett Complex Disposition Origin Typical Character Cultural Disposition Feminine Princip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 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 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

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 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

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本文是一篇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论文题目:《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 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 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 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 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三、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

外国文学的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 范文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多,外国文学作品的 选文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逐渐增强。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 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的分析,提出对改善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增加,成为我国高中语 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外国文学作品丰富 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教材内容,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 类型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还是教学上, 都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 当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人教实验版、苏教版、沪教版和山东版这四个版本, 有学者对这四个版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范围、体裁和题材进行过统计和分析,发现外国文学选文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15%至25%之间,选文大多数是来 自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选文比较少见,但是所选文学作品的体裁比较丰富,包含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演讲词、序言、书评等形式。同时选文题材丰富,大 多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了拓宽,陶 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统计数据还表示,我国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选文除了比较集中在 某些地域内外,还比较集中在某些时间范围内,比如有一半左右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写于20世纪,还有超过1/3的外国作品是写于19世纪,其他时代的文学作品较为罕见;当前的高 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的选文和编排方面,缺乏一定的时间顺序,即没有按照西方文学的 发展历史来编排,文章之间缺乏联系,思维过于跳脱,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教学整体 性和系统性的表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二、对高中语文选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思考与建议 有教育学者曾指出,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过于单调,视线过于集中在有 限的文章上,视野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缺乏通观古今,放眼世界的目光。笔者 认为在进行外国文学的选文时要注意扩大选文的渠道,放眼世界,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 精神需求和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由于语文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进行外国文学的选文时,注重文学作品的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张如怡201300051104 中文2班 【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 导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还有数十篇期刊论文同样作了相关讨论,但就角度和深度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篇文章。本文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并在一些环境、人物细节上体现出的哥特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哥特小说的起源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中的“哥特”(Goth)一词来源于古代北欧条顿民族(即古日耳曼族)的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原是游牧民族,“曾以野蛮剽悍、嗜杀成性而著称”。大约公元5世纪条顿民族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称哥特人为蛮族、未开化的民族。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l——1574)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哥特式建筑”曾风行于12至15世纪的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隘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这样,“哥特”的派生词“Gothic”就具有了“野蛮的”、“粗野的”,“中世纪的”、“黑暗的”等多重意义。而瓦尔马认为,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8世纪,主要具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 到了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名称最初来自1764年贺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发表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其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k Story)——发生在中世纪古堡里的关于家族败落的故事。随后,哥特小说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于英国,佳作频出,影响深远。“英国哥特小说,简言之,即一种恐怖和神怪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的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的不寻常故事。在这种小说中,一切都被夸张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

外国文学史论文

圆形人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人生哀歌 “圆形人物”理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他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分为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所谓“圆形人物”简单地说就是性格丰满、复杂、有多层面并且含有动态变化的人物。韦勒克将“圆形人物”称作“动态型或发展型的”,并认为这种“圆形人物”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小说所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而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福斯特对文学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他是一个十足的圆形人物。在他那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之外,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也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内在的导致了他的人生哀歌! 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从那位靠拿破仑战争年代供应粮食起家的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算起,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已经是第三代人了。他的祖父开设了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3)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全城的“顶儿尖儿”(3)。到了他父亲布登勃洛克参议这一代之时,家族经济虽没有祖父时那么景气,但是家族地位却依然显赫,父亲去世时依然给他留下了70万马克的财产,论经济实力,论家族地位,在吕贝克这座城市也是上等社会中的一流人家。 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赫地位,托马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加之布登勃洛克的家族血统,以及他“生来就是一个商人,注定为公司的未来继承人”(57)这一内在特质,使得托马斯从骨子里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帮助你父亲”(62),未来完成这句祖父临终前的遗言,托马斯十五岁就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为的只是让家族事业更辉煌,为的只是帮助父亲分担家族的重担。他对公司的粮栈非常熟悉,和粮栈的搬运工也相处的很融洽,当然,他们也很尊重托马斯。他的父亲英年早逝,家族的重担便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于是他开始东奔西走,这时他才23岁。随着岁月的消磨,“托马斯的模样长得跟祖父一模一样,特别是他那圆圆的,紧绷的下巴和那轮廓秀丽的笔直的鼻子更像祖父”(65)。他天生就和祖父一样为家族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婚姻是一场带有商业交易性质的婚姻,他和盖尔达之间缺乏真实的感情,有的只是彼此的忍让。他的妻子盖尔达是汉堡的名门望族,家族财产过百万。他们的结合,盖尔达给托马斯带来了30万马克的陪嫁费,一下子就为不登勃洛克公司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这似乎是他为了家族事业而事先预计好了的。晚年时,盖尔达和少尉之间存在明显的暧昧关系,而他却不想家丑外扬,只能“静静地坐在那里,两手捧着头,痛苦不堪地倾听着。他知道的很清楚,‘欺骗’、‘通奸’都不是用来称呼楼上那种歌唱或者深沉无底的寂静的恰当字眼”(583) 托马斯的弟弟克里斯蒂安是个“左边身体神经稍短”的家伙,是个只会说笑话的哗众取丑之人,托马斯把他安排在自家公司里工作,然而他却天天消磨时间,没有认真工作过一分钟。不仅如此,他还在俱乐部说了一些没有脑子的话。用托马斯的话说就是“只有你这蠢驴才会说那样的话”(288)。克里斯蒂安给公司和家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托马斯以一家之长的名义把他派到汉堡去了。 为了家族的荣誉他鞠躬尽瘁。在竞选议员时,他拉拢彼得·多尔曼参议,邀请他参加布登勃洛克家的宴会。他还精心列举了一下这座城市的名流,对比了自己与赫尔曼·哈根斯特罗姆的优势。另外,他虽然表面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却十分认真的“听取了佩尔曼内德太太对宪法上有关议员选举的每条每款”(372)。当他真正选上之时,他情不自禁的抱住了佩尔曼内德太太。 浓烈的虚荣心。“我们的愿望和行动是基于我们神经系统的某些需求而产生的,这种需求很难言辞精确的说出来。譬如说吧,我们称之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虚荣心’”(256)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的 分析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比较先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而且两部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在当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作用。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一个为了打击骑士文学的文学形象,作者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描写,生动的说明了骑士文学给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主义者,他以失败告终,哈姆雷特的失败向人们揭示了人文主义时代的悲剧。 Abstract: Hamlet a nd Don Quixote were the advanced literar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fter read the two nov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 reflected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And they all expressed the ideas of humanism. These two images also brought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t that time .Don Quixote is one of which Cervantes’s molds in order to attack the knight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Don Quixote, vivid explain ed that knight literature brought a serious of bad influence to the human beings, thus gives the knight literature by the fatal attack. Hamlet is a lonely humanism, he is end in failure .His failure has indicated the tragedy which in the Humanism Era. 关键词:人文主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堂吉诃德、现实意义、悲剧 Key words:humanism; Hamlet; characters; art features; Don Quixot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ragedy 前言: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是文艺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题目:局外人 学院: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授课老师:高顺洁 学号:1503602066 姓名:董文举

摘要:加缪是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局外人》展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来告诉我们对于荒诞的正确态度是在爱中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而莫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字】局外人悲剧荒诞冷漠反抗 引言: 小说《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翻开他的《局外人》,

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默尔索也是他的兄弟。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张如怡 201300051104 中文2班 【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 导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还有数十篇期刊论文同样作了相关讨论,但就角度和深度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篇文章。本文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并在一些环境、人物细节上体现出的哥特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