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脑积水


【概述】
脑积水是指大量脑脊液贮积于颅腔内,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7岁小儿。临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存有差别,若能根治其病因,有可能完全治愈,智力发育也良好。部分患儿病情可自然静止,不再发展。本病中医称“解颅”。

【病因病理】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胎元禀赋不足,肾虚骨弱,髓海空虚,水液无以气化,可致颅囱逾期不合,头颅增大。或因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心之火上炎,蒸灼脑髓,髓热而使颅为之开解。后天失调,脾运失常,水湿停留,上泛于脑,水积脑髓而头大颅解。若外感时邪,热毒壅滞,上攻于脑,脑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要点】
1.颅囱逾期不合,颅骨缝分离、增宽,头颅增大,额部宽大而面部较小,眼球向下呈落日状,头皮静脉怒张,可有烦躁,呕吐,惊厥等症状。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3.头颅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CT扫描提示脑皮质变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辩证分型】
1.邪热壅滞症状:头颅逐渐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青筋暴露,囟门高突,发热面赤,气促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出现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时邪热毒灼伤脑络,火热之气壅滞于脑,气血流通不畅,故头颅渐增大,颅缝开解。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便干搜赤,舌红苔黄等。邪毒内炽,引动肝风,则可惊厥。
2.脾虚水泛症状:头颅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叩之破壶音,目珠下垂,睡时露睛,两眼无神,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少食,大便稀塘,音质淡,苔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湿内生,凝而上泛于脑,故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等。脾虚气弱,则睡时露睛,两眼无神,纳果面黄等。脾虚运化失司,则大便稀塘。舌淡苔白,脉细儒,均为脾虚水泛之象。
3.肾气亏损症状:生后囟门逾期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颈细体瘦,神情呆钝,面色眈白,烦躁不宁,甚至呕吐,惊厥,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脑髓不充,故国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脑髓虚亏,则神识呆钝。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烦躁不宁,肝风内动则出现惊厥,肝木犯上则见呕吐。

【分型治疗】
l.邪热壅滞治则: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主方:犀地清络饮加减。
加减:发热面赤,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6~10克(后下)、生山桅10克;抽搐者,加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犀地清络饮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剂。方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即组成犀角地黄汤的药物,起清热凉血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桃仁活血化瘀,富蒲化痰开窍,竹沥清化痰热。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处方举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连翘10克知母10克 生山桅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桃仁10克 菖蒲10克 钩藤10克(后下)
2.脾虚水泛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汤、五菩散加减。
加减:面黄形瘦,加黄芪10克、当归10克;纳果食少,加神曲10克、麦芽15克;大便稀溏,加山药10克、车前草30克;头皮光亮,加丹参10克、地龙10克。
主方分析:附子理中汤,即理中汤加温补脾肾的附子组成,有温阳健脾的功效。五苓散为温阳利水之剂,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化湿,桂枝通阳利水。
处方举例:
熟附子6~10克(先煎)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猪菩10克 泽泻10克 丹参10克 干姜3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
3.肾气亏损治则:补肾益髓,温补元阳。
主方:补肾地黄九加减。
加减:气血虚弱,加黄芪10克、当归10克;头大颈软,加杜仲10克、续断10克;四肢抽搐,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白芍10克;面(白光)神呆,加灵芝10克、菖蒲10克、紫河车粉3克(吞服)。
主方分析:补肾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而成。方中六味地黄丸补益肾气、健脾固精,鹿茸补肾益精,牛膝强壮筋骨。
处方举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女贞子10克 杜仲10克 山药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鹿角10克(先煎)牛膝1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