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1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3

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4

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5

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6

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7

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8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9

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10

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1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12

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13

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14

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15

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16

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17

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18

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19

度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20

么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21

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22

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23

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24

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25

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

26

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在考虑疾病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27

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

28

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模29

式转变中解决医患矛盾的润滑剂为医患间构筑一个合理的沟通平台,为医方告30

知医务和患方知情同意权之间搭建了一座人性化、个性化的桥梁。在沟通中让31

患者看到医务人员的服务、听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医务人员的服务,从而32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医患关系,促33

进医学模式转变。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适应新的医学模式34

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质量的提高有诸多影响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保35

证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必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从及36

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疾病同时通37

过病史采集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38

治疗,有助于疗效改善,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助于提39

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服务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诊治疾病。除此之外,40

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1

医疗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工作,以医生为主体,病人为客体的关系。在病人信42

任,认可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予病人以尊重,通过我们的交流来缓解或43

消除其心理负担,以便于更好的开始医患之间的合作。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必44

须保护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权力,不强迫病人做一些他们45

不愿做的治疗,保护他们的知情同意权。所以对于即将步入医务工作的我们来46

说,必须学好如何与病人沟通,尊重和保护他们,得到病人的信任与认可,营47

造一个好的医患环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保护好自己。作为学生,48

在未进入医院工作之前必须要学好专业知识,充分的装备自己,同时学校更应49

该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从一开始就训练以人为本的医疗行为思维50

模式。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应

51

用,让其替代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主要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摘要]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同哲学结合而产生的概念,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逐步转变人们对于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性地考查疾病与健康。当今社会下,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1]。医学模式的产生,必然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的,在医学模式中,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知,同时医学模式也是对例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概括[2]。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1、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诸如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3];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4],这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生物医学模式,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5]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第四个阶段既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上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6],这种医学模式概念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发展体现了两次医学发展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以感官和实地观察为手段获得对人体生命现象、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古代经验医学,变为通过有目的地实验、进行科学论证,立足于科学实验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现代实验医学;第二次飞跃是充分认识到人类除了自然的生物属性外,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在考虑生物致病因素的同时,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模式[7]。 这四种医学模式历时性的转变深刻反映出了人类对生命认识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对医学模式的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到现如今,虽然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且在某些医学领域有进一步深化的倾向,但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除生物因素之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影响疾病的重要性,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开始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8],这一医学模式被誉为“现代医学模式”,是对科学医学的补充与完善。也就是说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还包括人的心理问题、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9]。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Word版

姓名: 班级:临床11班 学号: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 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三,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为了应对人们健康的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四个扩大,强烈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卫生系统不失时机的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5、考虑遗传,家族病史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 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 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贝克的认知曲解的几种类型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 2、任意推断; 3、选择性概括; 4、过度引申; 5、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 6、个人化; 7、选择性消极注视; 8、情绪推理; 9、应该倾向; 10乱贴标签。 贝克歪曲认知的七种逻辑错误 1、主观推断 2、选择性概括 3、过度概括 4、夸大或缩小 5、个性化 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7、极端思维 阳性强化法的适应症: 1、认知偏差、 2、负性情绪、 3、情感障碍。 阳性强化法的操作步骤:

1、明确治疗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1、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2、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应症: 1、认知偏差、 2、焦虑抑郁 3、行为不良。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源: 1、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原理: (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程序: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 (2)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Rational Self-Analysis)。(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目标:包含两层含义——(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终极目标) 具体达到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纳,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敢于尝试,参与,宽容。 系统脱敏法 1、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么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在考虑疾病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 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中解决医患矛盾的润滑剂为医患间构筑一个合理的沟通平台,为医方告知医务和患方知情同意权之间搭建了一座人性化、个性化的桥梁。在沟通中让患者看到医务人员的服务、听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医务人员的服务,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模式转变。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质量的提高有诸多影响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必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从及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疾病同时通过病史采集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有助于疗效改善,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服务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诊治疾病。除此之外,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工作,以医生为主体,病人为客体的关系。在病人信任,认可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予病人以尊重,通过我们的交流来缓解或消除其心理负担,以便于更好的开始医患之间的合作。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权力,不强迫病人做一些他们不愿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1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3 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4 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5 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6 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7 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8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9 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10 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1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12 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13 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14 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15 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16 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17 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18 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19 度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20 么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21 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22 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23 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24 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25 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

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与健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一、概况介绍 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利于人们健康的因素,人类每天都暴露于这些因素中,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耐受,就会导致疾病,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目前,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越来越有效的控制,影响人类死亡的疾病谱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猝死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1]。 慢病,在WHO(世界卫生组织)叫做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卫生部称它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NCD),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且长期不能自愈疾病[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NCD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3],NCD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首位死因[4]。 它具有以下特点: ●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隐匿,潜伏期长; ●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 ●一体多病,一因多果,相互关联,共同依存,骨牌效应; ●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它能够造成一系列对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损害: ●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根据对中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见图1)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