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临床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力衰竭基本发生机制是心室重塑。地高辛是惟一不增加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物

β阻滞剂已从禁忌证转变为主要用药。ACEI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

目前新的标准治疗:ACEI+β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

肯定为标准治疗的药物ACEI、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制剂

利尿剂的适应症:所有心力衰竭患者,有液体潴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均应给予利尿剂。NYHA心功能Ⅰ级者一般不需应用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控制,临床症状稳定,但不能将利尿剂作为单一治疗。一般应与ACEI和β阻滞剂联合应用。ACEI适应症:全部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须使用ACEI,包括无症状性心衰,LVEF<45%者,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①50%~81.2%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闷不适,活动后心悸、气急、烦躁等前驱症状。②心绞痛发作:其中以初发型、恶化型、自发性心绞痛最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因不明显。③疼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或伴有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下降等。④可有心电图的改变,ST段的一过性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或增高。应及时处理,可免于发生心梗。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有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3、T波倒置

?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急诊PTCA。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或提示AMI伴有LBBB(影响ST段分析),起病时间<12h,年龄<75岁(ACC/AHA 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对前壁心梗、低血压(SBP<100mmHg)或心律增快(>100次/min)患者治疗意义更大。虽有ST段抬高,但起病时间>24h,缺血性胸痛已消失或仅有ST段压低者不主张溶栓治疗。高危AMI,就诊时SBP>180mmHg和/或DBP>110mmHg,颅内出血的危险性较大,应权衡溶栓的益处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应首先镇痛、降低血压(应用硝酸甘油、β阻滞剂等)将血压降至150/90mmHg时再进行溶栓治疗,但能否降低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尚未证实。

?阵发性AF或持续性AF的治疗有两种:

?恢复窦律,维持窦律——节律控制、保留AF、控制心室率——室率控制

AF室率控制的标准: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等运动时在90~115次/min,既认为已达到满意控制。

室率控制常用的药物

?洋地黄β阻滞剂钙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胺碘酮:室率控制的二线药物

?非药物治疗:房室结消融+起搏器

WHO要求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是公认的抗凝的合理指标,此时出血率最低而抗栓效果最好。高龄患者适当减低INR在 1.6~ 2.5。

AF的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有两种:抗凝药:华法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AF复律的方法:DCC、药物

急性心力衰竭的概述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骤降,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

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临床表现急性肺水肿

?典型症状:极度呼吸困难频频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极度烦躁不安等

临床表现急性肺水肿

体征:呈端坐位、两肺满布湿罗音或哮鸣音,心音被罗音所遮盖,心尖部S3奔马律、P2亢进或分裂。

诊断1、根据典型症状2、体征3、病史4、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和休克

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1、血浆脑利钠肽(BNP)2、心房利钠肽(NT-ANP

急性肺水肿抢救措施

?1、体位:半卧位或坐位2、高流量吸氧:3、吗啡4、快速利尿:

?5、血管扩张剂:6、强心剂:7、氨茶碱等:

体位: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高流量吸氧:6-8升/min,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并通过30%酒精或有机硅消泡剂,使泡沫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的改善。

吗啡:是治疗急性肺水肿的有效药物。它减弱中枢交感冲动,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其镇静作又可减轻病人的烦躁不安。用药注意事项:严密观察疗效(肺水肿是否缓解)和不良反应(有否呼吸抑制),有颅内出血、神志障碍、慢性肺部疾病时禁用。老年体弱者减量。抢救措施

快速利尿:是抢救急性肺水肿的主要治疗方法。用速尿20-40mg静推,速尿尚有扩张静脉作用,而且此作用对肺水肿的缓解早于利尿作用。也可用新药丁脲胺1-2mg静注。

硝普钠: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尤其是伴高血压者应首选。伴心原性休克者应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合用。注意事项:从小剂量开始,直至达到所需效果。避光;每6小时更换一次新配液体,减少氰化物产生,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滴用量,停药时宜逐渐减量。

硝酸甘油:用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所致的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注意事项: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根据血压心率调整滴速;间歇给药,每天要有8-12小时无硝酸酯期,以免产生耐药性。

强心甙:适用于快速心房颤动或已有心脏增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原已用洋地黄如无中毒可能者仍可应用。禁用于严重单纯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率者。急性心肌梗死头24小时最好不用。毛花甙丙心率快者用。毒毛花甙K 心率不快者用。

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特别有效,另外它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有正性肌力、扩张血管和利尿作用。用于急性肺水肿早期伴有支气管痉挛者。

有条件时可应用漂浮导管监测肺毛细血管锲嵌压指导治疗。

重点总结

?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

?急性左心衰的诊断

?急性左心衰出现急性肺水肿的抢救措施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

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4a型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b型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性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一定义年 ACC、AHA、ESC 及世界心脏联盟(WHF)专家组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在我国推荐使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可从与临床、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病理特征相关的几个不同方面定义。 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 或) 收缩带坏死。 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心肌梗死一词应该用于临床上有因心肌缺血致心肌坏死证据者。 (由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二分类1 型(自发性 MI) 由原发性冠状动脉事件(斑块侵蚀和/或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 2 型(继发缺血的 MI 由心肌供氧减少或需氧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 3 型(突发心脏性死亡) 常伴心肌缺血症状/新发 ST 段抬高或 1 / 3

LBBB/冠脉造影或病理证实的新鲜血栓证据。 4 型(PCI 相关的 MI) 4a 型: 伴发于 PCI 的心肌梗死 4b 型: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5 型(CABG 相关的 MI) 伴发于 CABG 的心肌梗死三 AMI 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 1. 【1】+【1/4】诊断标准标志物(>上限) 1 项缺血证据: ①症状②新缺血 ECG (ST 或或 LBBB )新③新 Q 波④影像( 丧失/ 运动异常) 2. 突发心脏死亡+缺血证据或冠造、尸检(血栓) 3.PCI 术+生物标志物>3 倍上限 4.CABG 术+标志物>5 倍+ECG/ 影像/ 冠造 5.有有 AMI 的病理学发现 AMI 生物标志物选择与标准首选:肌钙蛋白(T 或 I):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次选: CK-MB: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再梗死:再次出现症状,检测较前升高20% 且>正常上限(即测、3-6h 复测)没有明显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肌钙蛋白升高心脏挫伤或其他外伤,包括外科手术、消融和起搏治疗等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心肌损伤导致横纹肌溶解,肺栓塞、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肾衰竭,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侵润性疾病(如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更新时间:2013-05-06 |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心肌梗死定义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 缺血症状; (2) 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文献】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2013-07-08 05:58:24| 分类:冠心病|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ESC/ACC/HAH/WHF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工作组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世红教授译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551–2567 内容表 缩略语和词头语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既往心肌梗死的定义 引言 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 心肌损伤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检出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自发性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 继发于氧供需不平衡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 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死亡(3型心肌梗死) 与血运重建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 既往心肌梗死 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相混淆的情况 成像技术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成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像 应用于心肌梗死晚期表现的成像 伴随PCI的心肌梗死诊断的诊断标准(4型心肌梗死) 伴随CABG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型心肌梗死) 对拟行其它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梗死的评估 与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脏梗死

再发心肌梗死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 在临床试验中心肌梗死的应用和质量保证 方案 调整心肌梗死定义的公共政策意义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看法 利益冲突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和词头语 ACCF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AHA 美国心脏病协会 CAD 冠心病 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KMB 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Tn 心肌肌钙蛋白 CT 计算机体层摄影 CV 变异系数 ECG 心电图 FDG 氟脱氧葡萄糖 HF 心力衰竭 L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 LV 左心室 LVH 左心室肥厚 MI 心肌梗死 mIBG 间碘苯甲胍 MONICA 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PS 心肌灌注闪烁扫描术 MRI 磁共振成像 mV 毫伏 Non-Q MI 无Q波型心肌梗死 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Q wave MI Q波型心肌梗死 RBBB 右束支传导阻滞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1(精)

指南与共识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 钟光珍,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1089(200903-0070-02doi:10.3969/j .issn .1008-1089.2009.04.030 2007年,全球有名的四大组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一致通过了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首先,2007年新指南就指出,拟定统一的心肌梗死的新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以下2点:①心肌梗死发生率可用来估计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供冠脉疾病相关方面的信息。②出现了更特异、更敏感的生化标记物、更精确的影像学技术平台,因此就可以检测到更小量的心肌坏死。所以,目前临床实践、健康管理系统、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等各个方面均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心肌梗死的定义。 文中对心肌梗死定义如下:若临床上存在与心肌缺血一致的心肌坏死的证据,则应该应用“心肌梗死”这个词来描述。 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如下: 若检测到心肌生化标志物(首选肌钙蛋白的升高和(或下降,并且至少其中一个值的升高超过参考正常上限的99%,再结合以下任一项证据即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症状;提示有新发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的改变(如新发的ST 2T 改变、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心电图中逐渐出现的病理性Q 波;存活心肌出现新的丧失的影像学证据,或新发的室壁运动异常。

心源性猝死,包括心脏骤停,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有新发的ST 段的抬高或LBBB /新发冠脉血栓[冠脉造影和(或尸检];同时死亡发生时没 有来得及采血化验,或者死亡发生时心脏生化标志物还没有升高。 对基线肌钙蛋白正常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 时,若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升高的值超过正常上限99%的3倍时,提示PC I 相关心肌梗死。 行C ABG 术的患者,其肌钙蛋白基线水平正常,出现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99%以上,则提示可能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5个99%,同时有新鲜的病理性Q 波生成,或者同时有影像学发现新的存活心肌的损失时则被认为是C 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 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定义如下: 以下任一条皆可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无论有无症状,新发生的病理性Q 波。在没有非缺血原因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发现某处心肌变薄,丧失收缩能力。痊愈的和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的病理发现。 其实,在2000年,ESC 和ACC 两个组织已经在心肌梗死的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与2000年相比较,2007年指南中心肌梗死的定义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更加细化。总的来概括,2次指南有以下不同: 2000年也有1个心肌梗死统一的标准,但是有 所不同:2000年指南提出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必须为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降变化,或者变化较快的CK -MB 。而2007年并没有提出一定要肌钙蛋白 的变化曲线典型,而是只要超出正常99%上限即可。即新的指南比以往心肌梗死定义标准更放宽 ?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张峰葛均波 关键词:2008ESC 张峰葛均波心肌梗死定义分型 编者按: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为心肌梗死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以及临床实践等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且全球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以来,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和以肌酸激酶(CK 及其同工酶(CK-MB 为主的血清心肌酶学改变。随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cTn 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更加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心肌梗死有了新的认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欧洲高血压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这一新的定义是临床、检验、心电图(ECG 、介入和公共卫生等专家共同组成的全球多学科协作团队所达成的共识。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及分型 新的定义对以往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 (1检测到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最好是 cTn 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 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缺血性症状、ECG 提示新发的缺血性改变(新发的 ST 段变化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心电图提示病理性 Q 波形成或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的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 ,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新发 ECG 缺血性改变或 LBBB 和(或经冠状动脉 (冠脉造影 (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 但死亡常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发现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 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有利于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规范》对我国重大疾病保险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并且将其中6种疾病规定为“重疾险”的必保疾病。《规范》的推出不但使每种疾病都比较容易进行专业和权威性的解读,也方便了消费者理解、比较和选购重大疾病保障产品,有效减少了相关投诉和纠纷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6种必保重疾之一,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尽管《规范》中对其定义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在理赔实务操作中仍然经常会看到责任认定尚未十分明确,便草率作出理赔决定的情况,而客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尽管可能对理赔决定存在异议,也往往很难提出有力的抗辩。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详细解读,对理赔实务操作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是否可能存在改进空间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理解 按照《规范》的定义,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它至少必须满足下列四项条件的三项: 1.有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在分析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几个条件的具体含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是一过性概念,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个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活下来都会演变成陈旧性心肌梗塞,反过来每个陈旧性心肌梗塞也都是由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而来。因此,个人认为在心肌梗塞的理赔事务中不应该过分强调“急性”这个概念,而应该更为重视“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这一根本特征。很容易理解,两个心肌坏死程度相同、都比较严重的心肌梗塞患者,一个因为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做了相应的检查,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就能够得到理赔,另外一个可能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并没有及时的诊治,而是在急性期过后由于症状持续存在或者出现了心肌梗塞的某些并发症才诊治得知已是陈旧性心梗,于是便不能得到理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并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险的本意。 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四个条件的描述比较准确,不易产生歧义,但由于医学概念和含义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广大消费者甚至一些初级理赔人员如要对其准确理解仍然具有一定难度。结合医学和保险原理对条款的含义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理赔实务操作和避免理赔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逐款分析如下: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在2000年首次使用生物化学和临床方法对心肌梗死做出了统一定义。随后进行不断地更新改进,2018年8月ECS年会上,公布了《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以下简称《新定义》)。其以大量循证医学新证据为基础,尽管整体内容较前没有太大变化,对心肌梗死的定义没有大的改变,更多是进行局部的更新,其中包括有3项重大变化,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老概念,同时增加了6个部分的临床相关内容,其核心是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区分。 在新定义中明确区分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的概念。尽管心肌损伤是心肌梗死诊断的先决条件,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概念。同时本次新定义特别制定了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的鉴别流程。在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作为与心肌梗死相区分,强调了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在新定义中强调了cTn,特别是高敏cTn的重要价值。对于cTn动态变化的仔细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确诊和排除,以及与慢性心肌损伤相鉴别。对于心肌梗死的分型,仍延续第3版的5种分型方法,但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了局部的调整更新。新定义明确了1型心肌梗死的机制是冠脉脂质沉积、斑块破裂继而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2型心肌梗死的将自发冠状动脉夹层(伴或不伴有壁内血肿)纳入其范畴,并且将以往的“内皮功能紊乱”扩展为“微血管功能紊乱”。扩充了2型心肌梗死部分的内容。强调心肌损伤与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国际疾病分类(ICD)也将于明年增加心肌损伤的代码。同时明确了3型心肌梗死的概念,有助于与心脏性猝死进行区分。对于4型和5型心肌梗死,与第3次定义无明显变化。 本次新定义认为心脏记忆是一种电重塑现象,强调在异常心室激动时如出现复极异常,应考虑电重塑的可能性(心脏记忆),此时不能仅将心电图变化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依据,而应进一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确诊。新定义首次增加了两种与前降支闭塞相关的心电现象。同时强调了aVR导联的意义,可能与30d死亡率相关。在影像学方面,新定义强调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和钆延迟增强CMR(LGE-CMR)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肌损伤中的重要价值。新定义还提出冠脉CT可以作为cTn正常患者的诊断方法之一。 最后新定义还对Takotsubo综合征、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和无症状/未识别的心肌梗死等概念进行了单独章节的描述,首次对慢性肾病和房颤等相关疾病进行了论述,并对临床研究中心中心肌梗死的标准界定进行了说明。 制订通用定义的目的应当是为更好地方便临床工作,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一个科学实用的工具。当前新定义对于临床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较上一版共识更加科学完善,在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完善。

心肌梗死全球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术语“急性心肌梗死(MI)”应该使用于有与急性心肌缺血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以下这些情况,任何一种标准均满足MI的诊断: ●心肌标志物的升高或降低【尤其是肌钙蛋白(cTn)】,至少一种高 于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并至少有一下情形之一: ◆缺血症状 ◆新的或假定的新的有意义的AT-T波改变或新的左束支传到阻滞(LBBB) ◆心电图(ECG)有病理性Q波进展 ◆ ◆造影或尸检有内部斑块血栓的形成 ●伴随心肌缺血症状提示的心脏死亡和假定新的缺血性ECG改变或 新的LBBB,但死亡发生于心脏标记物检测之前,或者发生于心脏标记物将要升高之前。 ●与MI相关的经皮的冠状动脉介入(PCI)被武断的定义为cTn值 (>5倍的99%分位的参考范围上限)超过正常值的基线(<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或者cTn升高超过20%如果基线值升高并且稳定或下降(?)。并且,无论是1心肌缺血的提示症状或者新的缺血的ECG改变或者3血管造影发现持续的并发症状或者4影响学证据法学新的活心肌的丢失或者需要新的异常室壁运动 ●冠脉造影或心肌缺血部位尸解发现与MI相关的血栓栓塞,并且 有心脏标志物的升高或降低,至少有一个超过99%分位的参考范围上限。 ●与MI相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AVBG)被武断的用心肌标志物 定义(超过10倍的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正常人群cTn基线

值为低于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并且无论是1新的病理性Q波或者新的LBBB,或者2血管造影证明新的移植或新的冠状动脉阻塞,或者3影像学证据新的心肌丢失或者新的异常室壁运动。心肌梗死前的标准 一下任何一条均符合梗死前状态的诊断: ●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无非缺血诱因的症状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区域性的心肌层丢失,变薄或传导失败,无非缺血诱因●MI前的病理发现 引言 心肌梗死(MI)能通过临床特征识别,包括心电图(ECG)发现、心肌坏死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影像学或者病理学的定义。它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MI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主要表现,它也会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反复出现。

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解读(精)

2012年8月45-29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ESC大会上公布了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现就更新版的主要内容和更新点作一个简单解读。 1 有关心肌梗死定义的更新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缺血症状; (2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ECG病理性Q波形成; (4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1型: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如冠脉痉挛、心律失常、贫血、呼衰、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疑似为心肌缺血的突发心源性死亡,或怀疑为新发生的ECG缺血变化或新的LBBB 的心源性死亡。由于死亡已经发生,患者来不及采集血样进行心肌标志测定。 4型(4a和4b: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其中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1型心梗患者的冠脉内膜是不稳定的,血栓形成是心梗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溶栓、抗栓和抗血小板等积极治疗;2型心梗则没有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氧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4型心肌梗死与PCI相关,现在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4a型心梗定义为PCI 过程所致的心肌梗死,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标准是:术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99%参考值上限的5倍,并且有其中之一:心肌缺血症状、新的ECG缺血变化、造影所见血管缺失、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新的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4b型心梗定义为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标准是:冠脉造影或尸检所见有缺血相关血管有血栓形成,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 5型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梗死与CABG有关,患者的肌钙蛋白要超过99%参考值上限10倍,并伴有一下之一:ECG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LBBB、造影证实新的桥(静脉桥或动脉桥内堵塞、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3 诊断定义与技术指标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 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 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 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 年10 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 最佳)水平升高和(或) 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 百分位值, 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 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 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 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 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3 倍被定义为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5 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 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 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 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 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 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 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 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4a 型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损伤+缺血证据才诊断心梗 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内容明显更为充实,毕竟页数从原先的17页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3页。但是从定义本身来讲,新一版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并没有有太大的改动,可以算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定义的稳定也反映了目前对心梗的认识是相对全面和准确的。 新一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1+1”诊断策略,仍然将肌钙蛋白(cTn)的动态变化,且至少有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作为急性心梗(1型和2型)诊断中那不可缺少的“1”,并将这种cTn的变化明确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即急性心肌损伤(acute myocardial injury)。 ESC2018上,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发布。《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较2014年版共识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概念,增加了6个临床相关内容。 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损伤:是否存在缺血是关键 心肌损伤:当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是心肌损伤。 慢性和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和或下降过程,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 图1 急性心肌损伤(实线)和慢性心肌损伤(虚线) 在那些就诊较早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要症状和心电图典型,并不一定需要等到cTn升高才能确诊急性心梗,才能按照心梗进行血运重建,所以在急诊有时并不需要死扣诊断标准。 其次,对于那些就诊较晚的心梗患者,初次cTn已经超过99%参考上限了,可是连续的2次cTn检查结果有可能刚好落在曲线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称的点,此时两次cTn可以并没有动态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心梗的诊断,此时需综合其他临床情况,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还有对于那些就诊更晚的患者,初次cTn就已经处于曲线下降支,然而曲线下降支较为平缓,此时连续两次检测的cTn有可能变化不明显,达不到20%,但是依然不能据此而排除诊断。 所以,心梗定义可能最适合的就是处于曲线上升支这一较窄时间窗的心梗患者,但是我们在处理其他时间窗的心梗患者,此时有可能cTn小于99%参考上限或无动态变化,此时仍不可以排除急性心梗,应综合患者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且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心肌缺血证据包括:1心肌缺血症状; 2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3出现病理性Q波;

2018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中文翻译版)

2018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 Kristian Thygesen* (丹麦), Joseph S. Alpert* (美国), Allan S. Jaffe (美国),Bernard R. Chaitman (美国), Jeroen J. Bax (荷兰), David A. Morrow(美国), Harvey D.White* (新西兰): 代表ESC/ACC/AHA/WHFMI通用定义联合工作组的执行小组。 作者/工作组成员/主席:Kristian Thygesen* (丹麦), Joseph S. Alpert* (美国), Allan S. Jaffe (美国), Bernard R. Chaitman (美国), Jeroen J. Bax(荷兰), David A. Morrow (美国), Harvey D.White* (新西兰),Hans Mickley (丹麦), Filippo Crea (意大利), Frans Van deWerf (比利时), Chiara Bucciarelli-Ducci (英国), Hugo A. Katus (德国), Fausto J. Pinto (葡萄牙), Elliott M. Antman (美国), ChristianW. Hamm (德国), Raffaele De Caterina (意大利), James L. Januzzi Jr (美国), Fred S. Apple (美国), Maria Angeles Alonso Garcia (西班牙), S. Richard Underwood (英国), John M. Canty Jr (美国), Alexander R. Lyon (英国), P. J. Devereaux (加拿大), Jose Luis Zamorano (西班牙), Bertil Lindahl (瑞典),William S.Weintraub (美国), L. Kristin Newby (美国), Renu Virmani (美国), Pascal Vranckx (比利时), Don Cutlip (美国), Raymond J. Gibbons (美国),Sidney C. Smith (美国), Dan Atar (挪威), Russell V. Luepker (美国), Rose Marie Robertson (美国), Robert O. Bonow (美国), P. Gabriel Steg (法国), Patrick T. O’Gara (美国), Keith A. A. Fox (英国) 文件审查员: David Hasdai (临床实践指南审查协调员) (以色列), Victor Aboyans (法国),Stephan Achenbach (德国), Stefan Agewall (挪威), Thomas Alexander (印度), Alvaro Avezum (巴西), Emanuele Barbato (意大利), Jean-Pierre Bassand (法国), Eric Bates (美国), John A. Bittl (美国),Gu ¨ enter Breithardt (德国), He ′ ctor Bueno (西班牙), Raffaele Bugiardini (意大利), Mauricio G. Cohen(美国), George Dangas (美国), James A. de Lemos (美国), Victoria Delgado (荷兰), Gerasimos Filippatos (希腊), Edward Fry (美国), Christopher B. Granger (美国), Sigrun Halvorsen (挪威), Mark A. Hlatky (美国), Borja Ibanez (西班牙), Stefan James (瑞典), Adnan Kastrati (德国), Christophe Leclercq (法国), KennethW. Mahaffey (美国), Laxmi Mehta (美国), Christian Mu ¨ ller (瑞士),Carlo Patrono (意大利), Massimo Francesco Piepoli (意大利), Daniel Pi~ neiro (阿根廷), Marco Rof? (瑞士), Andrea Rubboli (意大利), Samin Sharma (美国), Iain A. Simpson (英国), Michael Tendera (波兰), Marco Valgimigli (瑞士), Allard C. van derWal (荷兰), StephanWindecker (瑞士) 关键词:专家共识文件?MI ? 1型MI ? 2型MI? 3型MI ? 4a型MI ? 4b型MI ?4c型MI ?5型MI ?心肌肌钙蛋白?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既往MI ?无症状性MI ?复发性MI ?再梗死?心脏手术心肌损伤?应激性心肌病?冠脉非阻塞性MI(MINOCA)

第三版心肌梗死定义英文版

Clinical Biochemistry Volume 46, Issues 1–2, January 2013, Pages 1–4 Thir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lan S. Jaffe, Introduction The Thir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was recently published conjointly by the major cardiology organiz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in the journal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his definition builds on two previous two iterations which were developed to make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more consistent. The efforts started originally in 1999 in the conference in Nice stimulated by the innovation of Dr. Kristian Thygesen and Dr. Joseph Albert who had recognized this problem and who developed a task force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ACC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the 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to attempt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of MI [1]. This major step led to the first document which moved the field from the epidemiologically oriented definition of MI which had been developed by the WHO to track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disease and therefore was oriented towards specificity to a more clinically oriented definition which relied on biomarkers as a key feature of the diagnosis. This resulted in a paradigm shift where the diagnosis required documentation of myocardial necrosis with biomarkers and especially cardiac troponin (cTn) which was emerging at the time in the proper clinical situation. A second iteration in 2007 [2] updated the guidelines and the 2012 definition refines the definition still further particularly as it relates to biomarkers [3] which have in the past decade become progressively more and more sensitive. Intrinsically, increases in sensitivity of this sort tend to result in a diminution of specificity since increasingly sensitive measurements often unmask new etiologies for in this instance, elevations of these sensitive cTn biomarkers. Areas of the 2012 definition that remains important but unchanged The definition of MI from the pathologic circumstance obviously is not going to change. The definition mandates the finding of cardiomyocyte necrosis defined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 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 (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 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 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 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 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 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