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赏析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巴赫是一位德国作曲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风格,包括管弦乐、室内乐、声乐等。
他的无伴奏小提琴曲系列被公认为小提琴音乐中的巅峰之作。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曲一共有六首,分别是E大调、a小调、C大调、D小调、c小调和E小调。
这六首曲子是小提琴家和音乐爱好者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经典之作。
它们展示了巴赫的作曲天赋和对音乐的理解深度。
在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中,最著名的要数E大调曲子。
这首曲子以其丰富的旋律和灵活的音乐结构而闻名。
它被认为是小提琴曲的巅峰之作,也是最难演奏的曲子之一。
小提琴家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和表现力,才能完美地演绎这首曲子。
除了E大调曲子外,a小调曲子也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富有深情的旋律,展现了巴赫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a小调曲子显示了巴赫作为音乐家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的丰富性,让人对他的音乐天赋赞叹不已。
C大调曲子则展示了巴赫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精准把握。
这首曲子以其清晰的音乐线条和完美的和声结构而著名。
C大调曲子显示了巴赫对音乐理论和构成的深刻认识,使听众对他的作曲才华感到震撼。
D小调曲子则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中的最具戏剧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充满了情感和冲突,展示了巴赫对音乐表达能力的极致追求。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小提琴家能够展现他们的个性和音乐才华,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体验。
c小调曲子则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中的最具技术性的曲子之一。
这首曲子要求小提琴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灵活的手指动作。
它的演奏难度很高,需要小提琴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功底和表现力。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展示了巴赫作为作曲家和音乐家的卓越才华。
通过演奏和欣赏这些曲子,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巴赫对音乐深沉理解的体现。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
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
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
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巴哈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专辑曲目:Disc 1Sonata No. 1, BWV 1001, in G Minor/g-moll/sol mineurg小调第一奏鸣曲,BWV 10011 Adagio 柔板 4:422 Fugue: Allegro 赋格曲:快板 4:413 Siciliano 西西里舞曲 4:054 Presto 急板 3:24Sonata No. 2, BWV 1003, in A Minor/a-moll/la mineura小调第二奏鸣曲,BWV 10035 Grave 壮板 3:376 Fugue 赋格曲 5:597 Andante 行板 5:388 Allegro 快板 5:15Sonata No. 3, BWV 1005, in C/C-dur/ut majeurC大调第三奏鸣曲,BWV 10059 Adagio 柔板 3:5010 Fugue: Alla breve 赋格曲:每小节二拍 8:4011 Largo 广板 2:3712 Allegro assai 极快板 4:35Disc2Partita No. 1, BWV 1002, in B Minor/h-mpll/si mineur b小调第一组曲,BWV 10021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532 Double 变奏 2:213 Courante 库朗舞曲 2:434 Double 变奏 4:005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2:446 Double 变奏 1:457 Bourrée 柏雷舞曲 2:528 Double 变奏 2:53Partita No.2, BWV 1004, in D Minor/d-moll/ré mineurd小调第二组曲,BWV 10049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3:1110 Courante 库朗舞曲 2:4211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3:0512 Gigue 吉格舞曲 3:4713 Chaconne 夏康舞曲 12:53Partita No. 3, BWV 1006, in E/E-dur/mi MajeurE大调第三组曲,BWV 100614 Preludio 前奏曲 3:1215 Loure 罗瑞舞曲 4:1016 Gavotte en Rondeau 嘉禾舞曲 2:4117 MenuetⅠ 小步舞曲Ⅰ 1:2818 MenuetⅡ 小步舞曲Ⅱ 2:0719 Bourrée 柏雷舞曲 1:2520 Gigue 吉格舞曲 1:48。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
巴赫是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巴赫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被认
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为小提琴无伴奏创作了三部无伴奏奏鸣曲,
即BWV 1001、BWV 1002和BWV 1003。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是小提琴演奏家的经典曲目之一,也是演奏者技巧和表现
力的一项重要考验。
这三部作品包含了各种弹奏技巧和音乐元素,例如全音阶、按比例增
长和递减的音符、复调和对位法等。
巴赫通过使用这些技巧和元素,创造了一种独特而丰
富的无伴奏小提琴音乐风格。
第一部无伴奏奏鸣曲BWV 1001是三部作品中最早完成的,也是最为广为人知的一部。
它由四个乐章组成:前奏曲、序曲和两个舞曲。
这个作品展示了巴赫对音乐结构和音色的
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不同音乐形式和风格的灵活运用。
第二部无伴奏奏鸣曲BWV 1002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调式,即巴赫专用的"调子"。
这是一种特殊的调式,使用了一种保持音频有序的音乐结构,以及一种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模式。
这个作品有三个乐章,包含了一系列的变奏和赋格。
第三部无伴奏奏鸣曲BWV 1003是这三部作品中最为复杂和技巧性最强的一部。
它有四个乐章,包括一个快速的前奏曲、一个舒缓的舞曲、一个快节奏的舞曲和一个快速的赋格。
这个作品运用了许多技巧性的演奏技巧,如弧、和弦、分解和连奏。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简介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音乐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地影响了音乐史上的后来之辈。
他的作品包括了教堂音乐、管风琴音乐、管弦乐和室内乐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小提琴无伴奏曲集。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是巴赫创作的一系列小提琴曲,它共包含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六首无伴奏小提琴赋格曲。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小提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曲集包括了以下十二首曲目:1.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 BWV 10012. 小提琴赋格曲第1号 BWV 10033. 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 BWV 10044. 小提琴赋格曲第2号 BWV 10065. 小提琴奏鸣曲第3号 BWV 10056. 小提琴赋格曲第3号 BWV 10067.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 BWV 10078. 小提琴赋格曲第1号 BWV 10099. 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 BWV 100810. 小提琴赋格曲第2号 BWV 101011. 小提琴奏鸣曲第3号 BWV 100912. 小提琴赋格曲第3号 BWV 1012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突破性,而且在技术难度上也极高,被广泛地认为是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境界之一。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中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和第2号。
小提琴奏鸣曲第1号是巴赫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曲之一,它被誉为小提琴音乐中的“圣经”,被无数小提琴演奏家和学习者视为必修的曲目。
而小提琴奏鸣曲第2号更是成为了小提琴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恩格利斯曲”更是成为了小提琴曲目中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中的小提琴赋格曲也是不容小觑的。
这些赋格曲之所以被称为无伴奏,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赋格的曲式,而这种曲式使得一只小提琴便可演绎出整个曲子。
这些曲子不仅在构思与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技术与表现力上也非常要求演奏家的技巧和理解力。
除了在技术和音乐表现力上要求演奏家的极高要求外,小提琴无伴奏曲集也因其宗教内涵而被广泛地关注。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恰空》

他 作 品 , 听过 它 , 能 使 你 感 到 巴赫 的 只 也
奏 艺术 推 向 了一 个 新 的 高 度 。 专 业 小 提 琴演奏 者对 其 进行 研 究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伟大。 演奏 < 空> ¨ 恰 这部 作品 的关键 ,
是 保 持 在 复 调 中 主 题 台 单 一 性 和 从 属 主 勺
动整个音乐 情绪。 演奏 这个 变奏 的前 8
比 , 能 匆 忙粗 糙 。 不
小节 , 度 可 稍 放 宽 但 不 能 奏 得 太 慢。 速 换弦时保持肩 、 、 肘 手腕 等整个右 手弹簧
中, 二 首组 曲 的第 五 乐章 < 空> 第 恰
( hcne 舞 曲最 为 著 名 , 谓 经 典 中 C aon ) 可
成, 随着音 符 的密集 、 奏 的加快 , 乐 节 音
的 力 度 可 随 之 加 强 , 谨 地 组 成 一 系 列 严
经典。本 曲是 以古老的“ 空舞 曲” 恰 曲调
巴赫 无 伴 奏 小 提 琴 曲
《 恰空》
熊 然
( 贵州 民族 学院音 乐舞 蹈学院 贵 州贵 阳 5 0 2 ) 50 5
巴赫 的许 多作 品在 当 时 都 没 有 得 到
摘 要 : 翰 ・塞 巴斯 蒂 安 ・巴 赫 写 约
为 主题 经 过 三 十 二 次 变 奏 写成 的 提 琴 独 奏 曲。 在 这 部 作 品 中 , 示 了 巴赫 驾 驭 显 音 乐语 言 的 才 能 。 巴赫 使 用 复 调 主 体 与
演 出和 经常演 出 , 这六首 曲子 得到推 使
广 。 此后 , 国 曾 陆 续 出 版 过 如 : 阿 希 各 约 姆版 , 尔 曼 版 , 尔 梅 斯 贝 尔 格 版 , 黑 黑 罗 赛版 , 尔 版 , 莱 希 版 ( 行 谱 】 费 尔 奥 弗 两 , 德版 等各 种 版 本 。 如 今 , 赫 的 这 六 首 作 品 已 成 为 近 巴 代 专 业 小 提 琴 演 奏 者 所 必 须 学 习 的 曲 目。 演奏 巴 赫 的 这 些 作 品 , 须 对 复 调 必 音 乐 特 征 等 方 面 进 行 全 面 地 分 析 , 深 在 入 了 解作 者 意 图 的 基 础 上 才 能 准 确 诠 释 作 品 。运 用 复 调 手 法 写作 的 这 六 首 作 品
《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运弓法研究

《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运弓法研究作者:金艺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小提琴是一种旋律性的乐器,其音色的表现主要在于运弓。
弓子的接触点、运弓的速度、运弓时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演奏一首作品的成败。
巴赫在他的奏鸣曲中,赋予了小提琴演奏十分复杂的对位形式、并列的旋律和大量的和声变化。
在这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巴赫打破以往旋律乐器的极限,使用了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对位法。
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在演奏多声部和声时所出现的弓法问题,并研究了运弓法的难点。
如何运用现代的弓子来演奏出更接近于巴赫时期音乐风格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运弓法;多音奏法;分散和弦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99-02巴赫所写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是世界小提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作品促使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小提琴家和学者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它、探索它、解释它,它也代表着高层次的小提琴演奏能力。
本论文将对巴赫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弓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首奏鸣曲是无伴奏来进行演奏的,所以一把小提琴要担当起旋律和伴奏的双重角色。
因为巴赫在他的奏鸣曲中使用了复杂的对位法形式,有三到四个音组成的并列和声,所以给演奏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一点就是巴洛克时代乐器和现代乐器的不同(其实在小提琴琴体的结构上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弓子),所以演奏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
两个时期弓子的差异是巴洛克时期的弓杆是向上供起来的,张力比较大,所以和现代的弓子相比在演奏三或四声部的和声时会更容易一些,发音效果也是更好一些。
如何运用现代的弓子来演奏巴赫时期的这首无伴奏奏鸣曲并且接近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课题。
通过反复的练习,反复视听和分析不同的影像资料,对技术处理上存在的弓法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在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中上下弓的合理分配,弓子的平衡及连贯性等,并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解决了在实际演奏中所出现的弓法问题。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是巴赫于1720年创作的一套六首小提琴独奏曲,是小提琴独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套曲目包括了《降E大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B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C大调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Es大调第四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C 小调第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C大调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这些作品曲风各异,旋律曲调优美动人,技巧华丽而充满挑战性,展现了巴赫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降E大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这套曲目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它以其优美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每一声音符都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整首曲目结构完整,包括了若干个不同的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B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作品。
它以其复杂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而著名,曲中充满了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巴赫无与伦比的技术和艺术水准。
《C大调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是一首极富灵性和优雅的作品。
曲中的旋律平稳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宽慰的情绪。
《Es大调第四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是一首更为复杂和深沉的作品。
它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和声进行,展现出巴赫深刻的音乐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C小调第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这套曲目中最为充满挑战和技巧的一首。
它以其复杂的技术要求和技巧性的音乐表现而闻名,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C大调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这套曲目中唯一一首以带有连奏和重奏性质的双音作为主题的曲子。
它充满了巴赫独特的和声处理和旋律发展手法,展现出他对音乐结构的深入理解和精心构思。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必修曲目,也是一份宝贵的音乐遗产。
无论是听众还是演奏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巴赫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和深刻的情感世界,为我们带来一种独特的音乐体验和艺术享受。
巴赫第三小提琴组曲解析

巴赫的第三小提琴曲解析
巴赫的第三小提琴无伴奏组曲(BWV 1005)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该组曲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要求。
下面是对这四个乐章的解析:
1. 阿勒曼舞曲(Allemande):这是组曲的第一乐章,以慢速舞曲节奏为基础。
在这一乐章中,小提琴需要展示丰富的音色和动态变化,同时保持清晰的旋律线。
乐章中的音符富有层次感,体现了巴赫对音乐细节的敏锐把握。
2. 库朗特舞曲(Courante):第二乐章以快板舞曲节奏呈现。
这一乐章要求小提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快速音符与和弦的交替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活力和激情。
同时,这一乐章的和声处理富有创意,展示了巴赫对音乐结构的深入理解。
3.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第三乐章以慢速舞曲节奏呈现,富有神秘感。
这一乐章的小提琴部分充满表现力,优美的旋律线和对位处理使得音乐充满魅力。
此外,这一乐章的低音部分采用了独特的拨弦技巧,为整个作品增色不少。
4. 吉格舞曲(Gigue):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呈现出活泼、欢快的氛围。
在这一乐章中,小提琴需要演奏出高度技巧性的音符和和弦,展示出音乐的轻盈和活力。
这一乐章的节奏变化丰富,音乐形式紧凑,为整部组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来说,巴赫的第三小提琴无伴奏组曲是一部展现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杰作。
它不仅对演奏者提出了高水平的技巧要
求,同时也为听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这部作品堪称巴赫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赏析
摘要: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是巴赫创作的众多优秀音乐作品之一,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作。
巴赫在其中融人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
本文通过对该曲的研究分析以及对作者巴赫的了解,以达到更好的欣赏理解该曲所表达的乐思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小提琴 ;多声部复调音乐;赏析;感受
一、巴赫简介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属于图林根州边远小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祖祖辈辈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十五岁起,巴赫也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卢内堡一个教会附属的圣咏团当歌童(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一所新教堂(1703年)和缪尔豪森的教堂(1707年)弹管风琴,然后又到魏玛任公爵侍从管风琴师兼宫廷音乐师(1708年),在刻顿一个没落小宫廷任乐队长(1717年),最后在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年).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1750年7月28日,他在莱比锡逝世,他遗下的子女很多,由于家境困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农民战争时曾说过:"在历史上德国也曾出过能和他国最优秀的革命人物媲美的人才.……如果是在一个中央集权化了的国家,说不定会创造出多么伟大的成果.在历史上德国农民和平民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巴赫就是这样的人才之一.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巴赫还不可能像在他之后法国的狄德罗和博马舍那样,具体塑造出像雅克和费加罗那样的文学典型,直接为平民---第三等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大喊大叫;他也不可能像后来的贝多芬那样,用英雄性的交响乐公开提出斗争的主题.他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德国平民的"理想和计划",在德国民族处在灾难和分裂的状态中奠立了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石,开创了德国古典音乐的纪元.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三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
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音乐诞生在巴洛克的大时代背景中。
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宫廷中创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
这一时
期,他对管风琴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钻研了意大利的弦乐音乐。
1717-1723年,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室内乐作品,成为他新风格的形成期。
此时期的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平均率钢琴曲集》等。
1723-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职,创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如《狩猎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
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潜心完成了《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西方音乐之父”的美称。
巴赫全面地继承吸取了前辈和同辈大师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地加以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内容严肃深刻,技术完美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将复调创作推向了顶峰。
对此.贝多芬曾评价“巴赫是大海”。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
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
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在巴赫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那就是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巴赫在其中融人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
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
同时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音乐思想内涵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学诉求与哲理思辨,使其具有重大的训练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巴赫的小提琴复调巨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写于1720年。
这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
是年5月.他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不幸去世,使巴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思索中。
这一年,巴赫完成了这六首为小提琴而作的、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经典作品——《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这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万方数据组曲》经约阿希姆演出传播,引起很大轰动。
各国都出版过不同的版本,到现在为止.约有50多种版本问世。
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手稿的复印版,对研究巴赫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六首。
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将第一、
三、五首称为奏鸣曲(sonata),将第二、四、六首称为组曲(partita)。
前者较为庄严深沉,由“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组成。
而后者则与当时流行的组曲有密切关联,采用组曲的舞曲结构和乐章结构。
这六首分别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b小调第一组曲》、《a小调第二奏鸣曲》、《d小调第二组曲》、《C大调第三奏鸣曲》、《E大调第三组曲》,其中贯穿了巴赫的复调创作手法.以和弦的演奏为主,旋律优美、音响宏大、技巧艰深,内涵深刻,使小提琴这一具有主调音乐特质的旋律性乐器演奏出气势庞大的不可思议的复调多声部音乐,
三、《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为巴赫这六首乐曲的开创性的第一首,很有研究价值,堪称无伴奏小提琴艺术的典范。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Adagio(柔板),Fuga(赋格),Siciliano(西西里安舞曲)和Presto(急板),四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第一乐章柔板是ABA单三部曲式,旋律优美、布局均衡,调式为g小调;第二乐章赋格是ABA复三部曲式,由一个节奏鲜明的短小动机开始.到第三小节的三声部主题呈示,向人们展示了个性鲜明、性格活泼的主题形象,调式为g小调;第三乐章西西里安舞曲是二部曲式。
主题动机由bB大调开始。
采用了与前两个乐章不同的调:第四乐章急板是ABA复三部曲式。
周期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调式回归到g小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对《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安排采用类似起、承、转、合的手法,在第三乐章采用了不同于其它乐章的调式,在第四乐章调式又进行了回归;采用了近关系调的手法,即关系大小调——g小调与bB大调。
这四个乐章的整体布局,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均衡性。
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的鲜明对比反映出18世纪初奏鸣曲式的特点:在调式的转换与回归上也充分地反映出巴洛克时期功能性调性布局的匀称性、均衡性。
巴赫就像位工程师对待他的建筑一样对他的作品进行精心布局,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音乐殿堂。
对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要能充分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还需饱含感情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欣赏作品不能仅仅只用耳朵,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聆听,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乐思最完美的领悟出来。
比如,如果没有对巴赫所处时代以及这部作品全面的了解,不知晓巴赫是在爱妻逝世后创作的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就不会了解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凝重与忧伤,在哀伤的段落体会出不巴赫当时的心情。
如:
在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开篇的第1小节。
和弦一出,那暗淡忧伤仿佛叹息般的音响便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悲壮而肃穆。
小提琴随即奏出歌唱性的流畅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间流转。
乐曲看似平静.其实内部蕴涵的思绪已如大海般汹涌,充满了哀伤。
每次听到这首曲子,都让人感到很
兴奋,手指情不自禁的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给我的感染力很大,寒冬的夜晚,温暖的琴声,绵绵的回响在房间里,乐曲时而轻快明朗,如冬日的阳光,又如春日的阵阵微风,使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去想太多的其他,不去努力辨听巴赫在试图表明什么,只是静静的听,听琴弓在弦上来回跳动带来的天籁质感。
通过对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的分析和对巴赫本人生平的了解,我对音乐作品鉴赏这门课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们欣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不只是用耳朵听,记得住曲谱这么简单,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要提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乐思等等......,这对我们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光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每一个意境。
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对音乐作品的赏析。
四、参考文献
[1] 刘姣娇著新经典唱片赏析[M] 四川辞书出版社
[2] (俄)莫洛佐夫著,汪逢熙,张璐译巴赫传[M] 海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