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解析

・
1 5 0・
2 0 1 4 年9 月
第3 3 卷 第3 期 S e p . 2 0 1 4 V o l 3 3 No . 3
巴赫六首 《 大提琴无伴奏缎 曲>解析
I 部 分充 当乐 曲的呈 示 与 再现 部 分 ; I I 部分 充 当乐 曲的展 响亮并结合大段的音阶式进行,两首舞 曲在织体、音量上 开 部 分 ,并 且 I 、 I I 部 分在 调 性上 形 成 了 同主 音 大 小调 有 着 明显 对 比。最 后 重复 演 奏 小步 舞 曲I 作 为 结尾 ,构 成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 1 4 9 9 - ( 2 0 1 4 ) 0 3 - 0 1 4 9 ・ 0 5
・冯 小 桐
巴赫六首 大提琴无伴奏组 曲 解析
( 西安 音乐 学 院 ,陕西 ・ 西安 ,7 1 0 0 6 1 )
摘
要 德 国音 乐 家约翰 ・ 塞 巴斯 蒂安 ・巴 赫 是 巴洛克 时期 最 伟 大的作 曲 家 ,他 的创 作 达到 了 巴洛 克 时期 的顶峰 ,对 欧洲 音 乐的 发展起 到 了重要 意 义和 深 远影 响 ,被 称 为 “ 近 代 音 乐之 父 ”。 六 首 《 大提 琴 无伴 奏 组 曲》是 大提 琴 创 作 中的 杰 出代 表 ,被 誉 为
窘
响 西 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季 刊 交 J i a i a J o l o f Xi ' a n Co
—
oX
n g
-
u rna
nse
r v a t o 。 M
2 0 1 4 年9 月 第3 3 卷 第3 期 S e p . 2 0 1 4 V o 1 . 3 3 NO . 3 中图 分 类 号 : J 6 2 2 - 3 文献 识 别 码 : A
巴赫的总结

巴赫的总结引言巴赫(J.S.Bach)是18世纪德国巴洛克音乐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器乐、合唱和教会音乐等多个领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巴赫的创作风格、主要作品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进行总结。
一、巴赫的创作风格巴赫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而严谨的特点,他的作品融合了各类音乐元素。
以下是他创作风格的几个主要方面:1.对位法(Counterpoint):巴赫是对位法的大师,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多个独立声部同时进行的情况。
巴赫善于将不同的声部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地进行演奏,形成严密的音乐结构。
2.复杂的乐曲结构:巴赫的作品结构严谨而复杂,常常包含多个乐章。
他的作品不仅有完整的主题发展,还含有多个对位曲段以及变奏等元素,这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深度和内涵。
3.激情与内省的结合:巴赫的音乐充满了内在的激情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态度。
他的作品既充满了节奏感和活力,又包含着内敛的思考和寻求。
二、巴赫的主要作品巴赫的创作涵盖了多个音乐领域,以下列举了他一些主要的作品:1.《平均律钢琴曲集》:这是巴赫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由两卷组成,每卷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
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参考,也是音乐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之一。
2.《马太受难曲》:这是巴赫最著名的教会音乐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包含了复杂的赋格和合唱曲,以及弦乐和管乐等器乐配器。
3.《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是一系列由六首组成的大提琴独奏曲,体现了巴赫对单独乐器的运用和对位法的运用。
这些曲目以其技巧性和音乐性成为大提琴家必学的经典作品。
4.《音乐的奉献》:这是巴赫为弗里德里希大帝创作的一部作品,包含了赋格曲和协奏曲等多种形式。
这部作品展示了巴赫卓越的作曲技巧和对位法的运用。
三、巴赫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巴赫的音乐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1.对位法的推动:巴赫的作品对对位法的运用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欣赏巴赫的音乐

如何欣赏巴赫的音乐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如何欣赏巴赫的音乐,欢迎阅读。
复调与抽象阐释巴赫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处,不得不从复调与主调音乐的区别说起。
主调音乐是一元的,以其中某一个声部作为旋律(即“主调”),其余声部以和声或节奏等手法,作为陪衬和伴奏。
主调音乐的基本创作理论是和声学。
复调音乐是多元的,每个声部都是地位相等的旋律,并互为彼此的和声与节奏。
复调音乐的基本创作理论是对位法。
而对位的各个旋律之间的速度,节奏,调性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就变化的可能性,对位法比和声学更为复杂艰难。
主调音乐的旋律通常较为歌唱性和情绪化,勾勒出具像,其和声则是色彩。
以主调音乐类比视觉艺术,如同一幅写实画,画面的主题现实而具体,可以是意象(命运的敲门声),景物(伏尔塔瓦河),或故事(悲伤圆舞曲中与死神共舞)。
主题突出,情绪饱满,明暗强烈,色彩丰富。
复调音乐的旋律不具歌唱性,通常也不情绪化。
以复调音乐类比视觉艺术,这旋律似乎勾勒出有一定规律的图案,但这图案并非现实物体的具象。
对位法构成的织体在和声上绝不浓墨重彩,而是以线条和图案的交织重叠构成一种形式美感。
这美来自在不断变化中达成的契合,对称,平衡,让人联想起康定斯基的点线面。
直观的展示复调音乐,可以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中的第一首赋格曲为例:《赋格的艺术》曲式分析赋格的主要结构是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Subject),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主题从而形成答题(Answer),这时原先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对题(Counter Subject),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在这一首赋格曲中,主题和答题先后在四个声部上出现,因此是一首四声部赋格。
赋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Exposition),发展部(Divertissement和Development)和结尾(Coda)。
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用主调和属调将主题一一呈现一遍,然后各自展开成为不同的发展部,主题在发展部中仍会在各个调性上呈现并变化,最终在结尾回归。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篇一:《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欧洲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话语权的作曲家。
他是罗马式音乐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G弦上的咏叹调》也是脍炙人口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
巴赫的音乐是无情地德国的德国风格的音乐,和严肃的德国人一样,其作品风格也是庄重深沉,甚至可以直言是充满散发出怀旧色彩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副歌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烈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
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
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
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意境和氛围。
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颇具咏叹调明快歌唱性、长于抒发感情的特色。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构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夏斯利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或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
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让人联想到起伏的海浪,在风吹拂下的林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女孩子感到安宁和舒适。
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列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
好像罪孽深重的人分数人正在祈求上帝的宽恕,而上帝也用悲悯的姿态使人得到内心的救赎。
难怪有人评价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画作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小说一样,善良、崇高。
歌德曾这样评价英文歌曲:“G弦上的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真主创造世界之前,观念在心中的流动。
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可能需要用它们,心灵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我来说,G琴弦是有独特意义的,它拉动着我走过六期了生命的黑暗期。
我曾在失眠的夜晚听着它安详的曲调入梦,也曾戴着耳机在它的服侍下在操场上跑音箱过一圈又一圈。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
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浅谈我对巴赫以及这首名曲的赏析与体会。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旋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
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
从第一段开始速度级缓,由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带出,意境悠远抒情,旋律庄重悠长,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感情起伏较大,不断向上推,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旋律逐层上推至高音,乐曲进入高潮,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
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

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标题:探索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音乐的华丽传世之旅第一部分:引言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下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其中以他的十首最著名曲子最为经典。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些曲子,以了解它们的背景、音乐结构和巴赫独特的风格。
第二部分:《G大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为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G大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复调和技术难度而闻名。
本节将从曲子的结构、动态变化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其音乐特点,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第三部分:《平均律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其中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曲覆盖了所有调性。
我们将深入研究几首代表性曲目,解析赋格的复杂性和对音乐结构的探索。
第四部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最具知名度的键盘乐曲之一,以其华丽的变奏技巧和和声处理而闻名于世。
本节将对曲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体验其中独特的音乐魅力。
第五部分:《B小调弥撒曲》《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之一,以其庄严肃穆的音乐风格和对信仰的深刻呈现而著称。
我们将探讨曲子中的音乐形式、对位法和宗教主题,并回顾其在巴赫创作和受众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部分:《D大调哥德堡变奏曲》《D大调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最具技术难度和演奏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我们将深入了解曲子的结构和音乐特点,并探索其中隐含的情感和艺术价值,以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第七部分:《C大调大提琴组曲》《C大调大提琴组曲》是巴赫为大提琴独奏创作的杰作,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情感深度而受到广泛赞誉。
本节将分析曲子的五个乐章,并解读其中融合的风格和巴赫对大提琴技巧的精妙应用。
第八部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协奏曲》《巴赫的平均律钢琴协奏曲》是巴赫为键盘乐器和管弦乐队创作的杰作,奏鸣曲和赋格的完美结合使其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大提琴独奏曲集。
该组曲是巴赫在1720年左右为其它器乐作品集《六组曲(六大提琴组曲)》中的第一首组曲。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包括以下几个乐章:
1. 序曲(Prelude)- 这是一首快速的开场曲,以连续的八度音程和伴奏音符的运用为特点。
2. 萨拉珠舞曲(Allemande)- 这是一种德国舞曲,以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为主。
3. 库兰特舞曲(Courante)- 这是一种法国舞曲,以快速的二拍子节奏为主。
4. 萨拉珠舞曲(Sarabande)- 这是一种古老的西班牙舞曲,通常以缓慢的三拍子节奏表现。
5. 二重唱(Double)- 这是对前一乐章的小变奏。
6. 科朗贝尔舞曲(Courante)- 这是在法国舞曲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装饰音符和复杂的节奏变化。
7. 吉格舞曲(Gigue)- 这是一种快速的舞曲,以与前面乐章相比更为活泼的四拍子节奏为特点。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是巴赫最著名的大提琴作品之一,其曲式和音乐结构都表现了巴赫极高的作曲技巧和对音乐形式的精确掌握。
其音乐风格充满了古典的庄严与优雅,演奏时需要大提琴演奏家对技巧和表现力进行较高水平的驾驭。
因其音乐优美动人,已成为大提琴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巴赫与《英国组曲》

文化探索130摘要: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以及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从传统中来,又超越了传统,其中《英国组曲》作为其最有代表性的组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篇通过分析《英国组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结构及其弹奏方法,从各个方面来赏析这首经典之作。
关键词: 巴赫;《英国组曲》;巴洛克一、组曲组曲是一种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形式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组曲最早出现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
萨克逊作曲家J.J.弗罗贝格尔的组曲曲集出版于1693年,它的舞曲排列的次序,被认为是古典组曲的模范。
之后,巴赫的同时代作曲家以阿拉曼德、库朗特和萨拉班德为主体,巴赫又加上了基格,从而形成了四种节拍和速度都不相同但调性统一的舞蹈组曲形式。
组曲中的各乐章相对独立。
古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舞曲性质,所以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
古组曲中各舞曲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是调性是统一的,在速度和风格方面也有很大的对比,速度一般按照慢-快-慢-快来进行。
二、《英国组曲》的创作背景1707年,巴赫接受了管风琴师一职。
去到那里的不久之后,他就迁居到了魏玛,因为米尔豪森是虔敬主义者的地盘,他们敌视音乐,这对热爱音乐的巴赫来说是万万不能忍受的。
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巴赫工作的繁忙,所以这一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英国组曲》就写于此时。
《英国组曲》是《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三套组曲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是17世纪的键盘名作。
关于它的命名,则有很多种说法。
首先因为它沿袭了英国用前奏曲开始的模式,而且它第一组曲的调性和亨德尔的A 大调组曲相同,更由于这部组曲的前奏曲主题和柏塞尔等一些英国作曲家的主题相似。
另一种说法是它受英国人所托而作,将此曲献给了英国贵族。
而其实,巴赫对于这套组曲的真正命名是“带有前奏曲的组曲”。
三、作品剖析《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延续了古组曲的风格,又更加强调了其音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
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在1717-1723年的黄金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他生活如意,爱情幸文章来源于/article-4526-1.html福,因此作品也颇丰富。
除大提琴组曲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上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还有不少奏鸣曲、帕蒂塔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
我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世俗性的器乐作品大大超过了宗教性的声乐作品:
2、复调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
3、创作技巧的手法大胆扩展。
这种创作内容和技术之问的扩张,实质上是巴赫精神世界发展的结果。
作品更强调人类感情的深入描绘,组曲是巴赫非常喜欢使用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器乐套曲形式,是由民间的、宫廷的舞蹈音乐集合而成,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非常盛行。
德国古典组曲的基本形式由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基格(Gigue)四首舞曲组成。
它们自成一体,又各具特点:
1、阿勒曼德(Allemande)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
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2、库朗特(Courante)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性的器乐曲。
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通常两种方式混用。
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3、萨拉班德(Sarabande)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
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拍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
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
4、基格(Gigue)是英格兰的民间舞曲,急速活泼,用6/8和12/8拍。
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指的是结束剧场演出的活泼性的歌舞节目;18世纪时成为古组曲中的最后部分。
此外,作曲家们还经常会在阿勒曼德之前加上前奏曲(Prelude),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加入嘉禾舞曲(Gavtte)、布雷舞曲(Bourree)、波兰舞曲(Polonaise)等。
有时在组曲前冠以前奏曲或托卡塔,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插进小步舞曲(Menuet)、布列(Bourree)、加敖特(Gavotte)等等舞曲。
除了前奏曲,所有的舞曲结构都是二部曲式。
我们在演奏组曲时,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性的练习曲,要充分考虑到巴赫在写作作品时的时代与舞曲的具体风格特点。
二、怎样在演奏中把握巴赫大提琴组曲风格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这部作品的原始版本上没有表情记号和速度记号,这可以看出巴赫是有意给予演奏者一个二度创作的表现空间。
因此,一百多年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演绎模式。
在具体演奏时,怎样才能把握巴赫的风格呢?矛盾是很多的。
例如:在大提琴组曲中,关于使用顿弓和跳弓的问题。
有些演奏者认为:在巴赫时代只使用弯弓,不熟悉直弓,我们今天演奏应该避免使用顿弓和跳弓,否则会导致风格走样。
电有认为:时代前进了,乐器和演奏技术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展,简单的模仿古典形式是不正确的,而真正的模仿古典形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出演奏巴赫的作品关键在于把握作品的精神,而不局限与当时的某些表现手法。
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条件,电应该根据今天的时代精神去理解和演奏好巴赫的作品。
西班牙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就非常重视“直觉感受”,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
他在大提琴组曲的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不要机械的托音符,而要表达巴赫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
他认为巴赫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
他自己在演奏时,无论是库朗特、小步舞曲、布列、加散特、基格都有栩栩如生的舞曲形象。
他十分强调从一个舞曲向另一个舞曲的过渡变化。
他认为必要时,从不讳忌跳弓和顿弓的使用。
再如:强调巴赫的音乐不一定都要用庄严肃穆的基调来演绎。
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米沙一麦斯基说:“对于这部作品,我感觉通常人们总是把巴赫作为一个圣人——当然,巴赫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圣贤之一,但我相信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还不仅仅如此——18世纪的人们也像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拥有许多感情,巴赫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
他一生养育了20个孩子,我相信他也喜欢佳肴和美酒。
如果人们谴责我演奏的巴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认为那是对我的赞赏。
”
精彩纷呈的演绎正如西方现代音乐美学大师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哲学释义学的基本特征》中提出的“视界融合”的新境界中所说——历史上的艺术作品的作者与现今的理解者各自有各自对意义的判断,各自有各自的“视界”,历史上的视界已摆在那里,而现今的理解者的视界既受自身历史性的局限,但又具有一种非封闭的开放性和变动性。
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应该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去追求作品的那个历史的视界。
相反,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岂术作品中所体现
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整个理论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即人对对象的理解中包含着自我理解。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我们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是不同的。
但是从古至今,艺术家们对人性的探索,对美的创造的执着追求却从没改变。
作为演奏者,要演奏好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既要准确的体现巴赫作品的时代特征,又要充分的表现演奏者的精神个性,两者郁是不可偏废的。
只有用心去探寻、体验,才能在与巴赫的共鸣中跳出一段属于自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