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_任葆华
浅谈郁达夫小说的沉郁抒情风格

2021年第2期(总第145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r'.'J.«:Apr.2021No.2(Serial No.145)浅谈郁达夫小说的沉郁抒情风格何辉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525200)摘要:纵观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遵循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的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风格可以发现都呈现出沉郁苍凉的特色。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个人的经历,同时也夹杂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郁达夫小说沉郁风格的探究分析,从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特点三方面着手,希望能够加深对于郁达夫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郁达夫;沉郁;创作理念;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70(2021)02-0119-03郁达夫本人在提及沉郁感伤作品的内涵时,指出“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尤其是国破家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也解释了郁达夫小说为什么大多具有沉郁色彩的问题,因为作 者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其创造的作品在整体情调上自然以沉郁感伤为主。
郁达夫相信感伤主义是文学的重要催化剂,其所创作的小说通常是对现实生活悲惨的正面揭示,通过毁坏美好事物以及美好情感的方式来展现悲惨,例如《薄奠》《微雪的早晨》等。
一、从创作理念看郁达夫的沉郁风格郁达夫的小说对于情绪的表现十分看重,而其中又以沉郁苍凉最为凸显。
之所以如此,源于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前往日本留学期间,其创作风格深受克罗齐“艺术独立”“表现是自然流露”主张的影响,十分重视文学中对于主观因素的表现,将其定义为最根本的内容,这在他的自叙传中一览无遗。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所代表的是郁达夫人生中某个阶段性格、气质、情绪的集合体,并非作者写作时的真实人生经历。
郁达夫的大多数小说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情绪,都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对其影响较大的当属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等文学作品,这种哀怨凄凉的特质在其所创作的浪漫抒情小说中尤为明显,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达夫的小说被视为颓废代表者的原因所在。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在文学界广为称颂。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呢?
一、郁达夫的文学风格
郁达夫的文学风格极具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揭示出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矛盾。
其小说《春蚕》、《废都》等都充满了浓郁的象征意味,反映了一个破败衰落的社会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滑坡,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领了新的方向。
二、郁达夫的思想深度
除了文学风格上的独具特色之外,郁达夫的思想深度更是让人记忆深刻。
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都是深入探讨的。
例如在《伤逝》中,通过使用叙事的手法和人物的塑造,描绘了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反映出一
种封建秩序被打破后,农民阶层生活急剧恶化的局面。
这部小说
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几乎达到了文学的巅峰。
三、郁达夫对文学的贡献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在小说创作方
面引入了西方小说的思想和手法,并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其写作更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
他还曾经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以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推动了更多的作家和读者参与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
总之,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学风格、思想深度以及对文学的
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doc】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

【doc】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2009年l0月第5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J0umalofJianiScience&TechnologyNomalUniversity0ct..20D9No.5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刘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市200234)摘要: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关键词:主观抒情;自我暴露;理性节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7—3558(20o9)o5—0o87—03 在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中,郁达夫是以标新立异而开一派潮流的.他吸收l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私小说,创立了以大胆暴露私密生活与变态心理为特点的自叙传小说.写于1921年作者留学日本时的《沉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一场夏日的暴雨.作者的情绪从黑得透不出一口气的天空中,无保留地猛然倾泻下来.而相比之下写于l932年的《迟桂花》更像雨后的天空,伴着一阵阵凉风,和婉地缓缓露出阳光的影踪,在这篇小说中,美好的人性得到了颂扬,展现了一幅和美的图卷. 在《沉沦》中作者大胆地自我暴露,他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身处异国, 苦闷绝望,找不到人生目标的青年,青春期的性苦闷与个性的自卑封闭构成了他病态的心理.他渴望异性的爱,祈盼着"伊甸园内的伊扶",但对异性的怯弱使他沉溺于自渎以满足情欲的冲动,过后的负罪感又将他的灵肉撕裂,一面是肉体的诱惑.一面是精神上的忏悔惶恐.在灵与肉的冲突中主人公感到身体的衰弱和精神的罪恶,"他觉得身体一天一天的衰弱起来,记忆力也一天一天的减退了"."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竞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由此他更加自卑敏感,由身体的自渎走向了精神的自虐,在内心世界的分裂中加剧现实的苦闷——他总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虚构一个欺侮自己的环境.女学生的眼波,侍女与客人的调笑都会让他臆想自己正受到伤害.在这种敏感和想象中,主人公体味着莫须有的委屈与创伤,幻想自己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就连长兄也是要害他的,衍生出复仇的情绪以及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关怀:"象你这样的善人,受世人的那样的虐待,这可真是委屈了你了",甚至玩味着精神的胜利,"赦饶了!赦饶了!你们世人得罪于我的地方,我都赦饶了你们罢".主人公不敢追问这种苦闷的由来,而一厢情愿地将其归咎为国家民族,"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他在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弱国子民在异乡饱受欺凌的景象.用国家的贫弱作为逃避和自轻自贱的借口,在他的身上暴露出"五四"时期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的卑弱.对个人命运的自省实际上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麻痹. 《沉沦》是一篇主观抒情的小说,虽然用大段的篇幅展开情节,描述场景,但情节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开头第一句就已经确定贯穿其中的是主人公的感觉:"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无论是内心的独白,还是作者对情状的描摹,都紧扣住主人公的情收稿日期:20o9—04—25作者简介:刘畅(1982一),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师范大学2o08级博士研究生,江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OO9年绪,对故乡的回忆,异国的生活,性的压抑,偷窥和妓院醉酒都是苦闷抑郁的:在同学之中他"总觉得孤独得很".性的冲动以及犯罪感让他"又渐渐的生了一种怕见人的心思,见了妇人女子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对自己已经绝望."我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作为作者的自叙传,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感觉到作者情绪与主人公情绪的合拍,这种阴郁的,惘然的情绪.拥堵在胸臆之间,一旦得到宣泄,就喷薄而出. 在作者看来,"在常人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艺术家所感到的痛苦.非要增加十分或二十分不可","非要把这一层不满,反抗,或苦闷叫喊出来,表现出来不可"IlJ. 所以,作者选用了独白的形式,让主人公在情欲的折磨下将心中的悲苦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他赤裸裸地表达对爱欲的渴求:"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另一方面也袒露在欲望面前自我的诘难:"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而这种全凭个人心理分析来表现人生的独自.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尤其是矛盾挣扎的自我提供了方式和途径,郁达夫们以深入内心世界的"自叙传"的形式勾画出心灵的真实状况.从而完成了对时代和个人的完整展现. 如果说《沉沦》抒写的是青春期自然本能受到压抑造成的人的病态,那么《迟桂花》则是情欲的升华和理性的节制,彰显出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和谐. 应当看到,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主观抒情的特质并没有改变,他追求的是抒情诗的意趣,以流动的情感带动小说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说: "历来我持以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隋调'两字"嘲.但作品中流淌的情调已经改变了."我"这个与《沉沦》中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由病态的自我暴露变为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由苦闷抑郁转而宁静达观,从而也使得小说的叙述从感性的放纵走向理性的内敛.与《沉沦》相比,《迟桂花》仍然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叙传,但小说的叙述者"我"毕业十多年,不再是《沉沦》中那个饱受青春期压抑的青年,也就没有了青年人的浮躁与情感的泛滥."我"去参加老同学翁则生迟来的婚礼,遇见他守寡的妹妹莲,被她健美的身体引起了情欲的冲动,却在她的天真质朴下控制了自己的情欲,将爱欲转化为纯洁的兄妹之情. 同是被异性激起情欲,《沉沦》的主人公将其深藏起来,蜕化为越发阴郁的变态心理;而在《迟桂花》"面对莲时,"我将我的邪心说了出来,我对于中,"我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向着"率真而自然"的莲敞开了,这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对于异性是大方的,自然的,可以"伸上手去, 向她的下巴底下拨了几拨."小说中的人物,在作者看来,都是具有人情美的.莲有着"洁白得如同白纸似的"心灵,"是一个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懵懂于 "我"萌发的情欲.而翁家一家人也在不经意中显露出和睦的人伦与真挚的情性,如翁则生担心妹妹触景伤情而又怕"假使是你陪她出去玩的话,那是形迹更露,愈加要使她难堪",话语之间细心的体贴关怀已跃然纸上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极力渲染的自然美.带着作者的诗情,以景传情,以情化景,"山下面尽是些绿玻璃似的翠竹.西斜的太阳晒到了这条坞里.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对于这样的图画,作者认为: "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而"归向自然"就是"回到天真"【3】.在郁达夫看来,自然风物使人得以回归本真,从而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净化.所以,《迟桂花》里主人公的情欲,不是在《沉沦》中"千仞的绝壁"和鬼火似的渔灯中无节制的泛滥,而是在桂花的香气中萌动又消退《沉沦》时期的郁达夫是在以恣肆的情感发泄胸中的苦闷,这是"五四"个性主义精神的回响.也是由于他与创造社的同人们从回国前的悲哀怀念到回国后的悲愤激越,对国内外感到了双重失望.从个人来说,自幼体弱多病和家境的落魄对郁达夫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也有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他离开家乡求学日本后长期沉迷于酒色,使他越发颓废忧郁,这样的个人经历也是造成《沉沦》晦暗偏激风格的重要原因.而《迟桂花》时期的郁达夫,生活相对安定,又受到爱情婚姻的影响.加之大革命失败后滋生的避世思想,使他不复少年意气,风格渐趋理性节制.他的小说中性苦闷与变态心理的描写大大减少.代之以清新的格调和情欲的升华.不仅是《迟桂花》中的莲, 写于l923年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同样刻画了一个在纯洁的陈二妹面前以理性克制住情欲的主人公. 2oo9年刘畅:从《沉沦》到《迟桂花》89 虽然结尾依然露出浓厚的哀愁,但它表现的不再是《沉沦》般的绝望自戕.而在《迟桂花》中,尽管翁家人的生活依然有他们的苦恼,但小说以"开得愈迟愈好"的"迟桂花"为象征,用清香耐久的迟桂花象征着对于生活的信心,发出了"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的祈愿.在主观抒情上,作者不再使用《沉沦》式强化情感,反复咏叹的大胆独白,由铺陈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而转向更多地渲染外部情状如莲的言行,环境等.在荡漾着美好情性的人与物交织的氛围里传达恬静澄澈的情调,前期那种紧张,凌厉的自我折磨淹没在舒缓淡雅的笔调中.两相比较下,《沉沦》真诚地燃烧着作者全部的热情,《迟桂花》则传达出退尽火气之后宛转流丽的诗情.然而.作者前后期的创作都展现了作者真诚的创作个性,也都具有一定的缺失.以《沉沦》为代表的作者前期创作虽勇敢地袒露自我,达到了与时代精神的交融,那一种苦闷以至绝望的情绪更是道出了"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的心声,但作者情感的夸张与泛滥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他肆意地表现人的动物性本能,使得小说显得放纵而颓废.《迟桂花》以及作者的后期创作追求以理性的节制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的空间,弥散着人性之光,却也因此缺少了《沉沦》感应时代的深切.不过,与前期相比,作者的后期创作显露出更为成熟的技巧,在文字上更加圆润含蓄.正如迟开的桂花一样,久而弥香.参考文献:【l】郁达夫.《鸭绿江上》读后感.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l982:251.【2】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3】郁达夫.艺术与国家.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O.[4】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Fr0mDecadencet0LateosmanthusFragraIls—theC0mparis0n0fYuDafusStyleBetweenEarlierStageandLaterStage LiuChang(ShanghaiNorn1alUniversity,Shanghai20o234,P.R.China)Abstract:ThestyleofYuD,snovelsinhiseadierstageisa1Jt0bi0gmphicalna?lativ es0fself—exposureand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uchasinDecadence.However,hisnovelsinlaterstageinclu dingLate0smaJ1thusnagranspursue山ebeautyofhumannatureandtllerestrictionsofrationalism.Thecontnlstbetweentheses tagesrenectsthechangeofYuDafu,swritingattitude.1【eyw0rds: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elf_exposure;restrictions0fmtionalism。
沉沦

从力求自由到甘愿沉沦—评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他的代表作《沉沦》中的主人公受日本民族的歧视,因而多愁善感、孤独自卑,有着变态的心理和言行。
同时,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求内心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异国知识分子,最终甘愿沦落成颓废人,引人同情和无限深思。
小说《沉沦》含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注重心理分析,大胆地暴露主人公真实的心理状态,而且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屡受歧视还时刻不忘祖国的情怀,在当时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艺术特点上表现为自叙式的形式、独特新颖的结构和带有“时代病”的色彩。
但是,这部短篇小说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中还有比较浓厚的颓废色彩和忧郁的感伤情调。
沉沦曾被认为是色情小说,这是“五四”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一种表现。
有人认为这将对后代的身心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纵观郁达夫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带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作品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将“自叙传”的特点在短篇小说《沉沦》中便显得淋漓尽致。
郁达夫曾经说过“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可言的”。
无论作家的作品多有特点,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相互联系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小说以日本留学生的“他”所经受的压抑、孤独、愤懑为全文线索,揭露了那个时代中国留学生苦闷的经历。
真实的反映了他们渴望自由解放、渴望幸福爱情的心理。
其实,小说里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正是郁达夫本人的生动写照,表现了他悲痛与苦闷心情。
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的文坛具有相当大的时代意义,正好验证了当时“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其次,艺术特点表现为“时代病”的色彩。
郁达夫的多数作品中的人物,都带有感伤、压抑、孤僻、苦闷的病态性格,尤其是变态的性心理。
把青年知识分子的性苦闷作为一种时代病症来表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郁达夫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在日本引进的西方思潮的民主、科学,包括性心理学的有力冲击下,他深受西方颓废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如尼采、卢梭、歌德、王尔德、道森、屠格涅夫、果戈里、佐藤春夫等都给郁达夫的创作带来缴费、大的影响,因此,他就显得束手无策。
悲怆与诗意──郁达夫小说分析

作者: 王秀琳
出版物刊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页码: 106-112页
主题词: 郁达夫小说;失业知识分子;主人公;《薄奠》;意境;《沉沦》;情绪变化;诗意美;作品;
情绪和情感
摘要: 悲怆与诗意─—郁达夫小说分析王秀琳郁达夫的小说是典型的自叙传。他以自己的
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为主要描写对象,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个文弱的伤感的知识青年形象。这些
人物,无论是于质夫,Y君,伊人,还是黄仲则,文朴等,实际上不过是郁达夫自己在不同时
期的变体。在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疾病并不意味着疾病本身,它在人们的意识中具有超越疾病本身的隐喻意义,从中往往可阐发出某种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
在文学这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世界中,疾病就常常被写成一种对社会关系已经发生的偏离状况的表露,并把这种偏离视作疾病的本源,或者疾病是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疾病的隐喻提醒我们,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它确实是一个自然事件;但在文化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荷载着价值判断的。
郁达夫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就不单纯只是人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术思维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判断。
本文试图探究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意义。
一“疾病”无疑是郁达夫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他一生共创作小说40余篇,然而写到“病”的,据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篇。
他作品中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是疾病患者。
肺结核、胃病、脑溢血、伤寒、肺炎、疟疾、神经衰弱和忧郁症……人类所能有的疾病差不多都让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患上了,而且是一病就是一年半载的光景。
因此,医院、疗养院也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最具典型性的场景。
《南迁》中,伊人因疗养肺结核与同样患肺结核的O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但在肺结核这种冷酷无情的疾病面前,一切只是虚幻,O的结局只有死去,伊人也因伤风住进了医院;《银灰色的死》中伊人的妻子也是个肺结核患者,她临终吐血吐到气绝的时候,口中还叫着“伊人”的名字,以致后来伊人一看到陌生女子苍白的脸色,就想起亡妻的面容,伊人自己后来也因脑溢血不治身亡;《茫茫夜》中的主人公于质夫因异性的爱不可得而产生对同性的爱,而有着温柔、细心、苍白、文弱等特征的肺结核患者吴迟生则成了他填补情感空白的不二人选;《蜃楼》中陈逸群亦因肺结核复发,不得不住进了松木场的病院疗养;《烟影》里的主人公文朴“吐血吐了一个月,豪气消磨殆尽,连伸一个懒腰都怕脊背脱损”,穷愁潦倒,想回浙江故里休养休养,也还是靠朋友救济才得以成行;《过去》中的李白时先生“为疗养呼吸器病的缘故”,在南方各港市里流寓,与故人不期相遇,旧情复燃,但最终未能如愿,只好又开始那浪迹天涯的人生征程;《杨梅烧酒》开首就写道“病了半年,足迹不曾出病房一步”;《东梓关》也是写病,写文朴因肺病不得不上东梓关徐竹园先生那里看病的经历;《采石矶》的主人公黄仲则也是个肺病患者,《沉沦》中的主人公于质夫则是个忧郁症患者,……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疾病就是人物的命运,疾病就是人物的生存状态。
“病态人物”是郁达夫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郁达夫一生何以如此钟情于疾病叙事呢?难道因为郁达夫本人曾患过肺病?疾病心理学家认为,长期的疾病会在患者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并直接影响他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
郁达夫二十岁左右就患上了肺结核病,这种病伴随了他十数年,“这使他不胜艰巨”[1][P320]作为一个肺结核患者,对疾病有着我们健康人所没有的真实体验,他把自己那种对疾病个体性体验灌注到小说中人物形象地塑造中,自然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郁达夫小说中出现最多的疾病是肺结核。
他有9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患有此种疾病,分别是:《银灰色的死》、《南迁》、《茫茫夜》、《烟影》、《纸币的跳跃》、《蜃楼》、《东梓关》、《迟桂花》、《过去》。
肺病几乎成为郁达夫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
他笔下患有肺病的人物,鲜有治愈的,很多人因肺病而死,因肺病而发疯,肺病既是他笔下人物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个病魔,也是郁达夫本人生活中难以消解的一个阴影。
他似乎总在疾病的忧虑之中,带着永恒的痛苦与人生的伤感。
他的许多感觉,都是因为那有病的身体。
他小说中人物身上那种神经质般的亢奋活力,就是由于他自身病弱导致的歇斯底里式的爆发。
正像病人总是不愿承认自己有病,精神受挫的作家也多半意识不到自己从事写作时的潜在病理学因素。
郁达夫可能也是在不由自主地被倾诉或写作的冲动牵着走,通过倾诉或宣泄缓解了精神的压抑。
笔者认为,长久的疾病在郁达夫的精神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而他面对这一切又无可奈何。
这种只能返回内心的精神折磨,迫使他寻找可以合理发泄的通道,以满足自我心理疗治的需要。
而文学作为苦闷的象征、内在欲望的升华,对个体心理可起到放松、排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摘要]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既满足他自我心理治疗的需要,又隐喻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封建文化和殖民文化双重压迫之下建构现代主体性过程中的尴尬境遇。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疾病叙事 现代主体性 隐喻遣、镇静、消解、娱乐等作用,进而促使人体在生理机能上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文学的这一心理治疗的功能,恰好满足了郁达夫此时的需要。
美国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中说:“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需求,而是源于病的需要,源于陷于困境之中的人的需要。
”[2](p345)郁达夫试图通过诗性的语言来克服疾病,使他的病为人知晓,亦可为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并以此来缓解了精神上的重负,宣泄了内心生活上的苦闷,暂时维持了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健康均衡的关系,也正是如此。
郁达夫执著地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并且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这一创作主张,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其自我疗治的内在需要亦不无关系。
也只有从这样的层面来认识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的个人化意义。
遗憾的是,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关注。
二郁达夫的小说为我们寻找到了一个在现实中不大容易得到的观察视角,他提请人们对观察对象予以特别的注意。
他笔下的疾病叙事一方面是弱者自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他企图以此唤起人们的情感关注,从而在这样的关注和宣泄中获得一些心理补偿;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由于五四文学的启蒙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走向,许多现代文学作家拿起笔描绘千疮百孔的社会和病态的人生时,实际是在反思中国社会历史的悲剧本质,文本中缤纷繁复的意象系统也都服务于这一总主题。
因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诸多疾病意象,就不单纯具有生理学、病理学层面上的意义,而具备更加深广的社会、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阐释意义。
疾病本身就是值得解读的社会、文化症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通过服装与疾病来探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价值观的变化:“十八世纪发生的新的社会流动和地理流动,是财富和地位不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必须有待确认的东西。
确认的方式,是凭借有关服装的新观念(“时髦”)和对待疾病的新态度。
服装(身体的外部装饰)和疾病(身体的内部装饰)双双变成比喻,来喻示对待自我的新态度。
”[3](P27)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也可视作是“对于自我之新态度的比喻象征”,在小说人物颓废、落魄、病态的外表下暗含着一个新的自我,一个零余者(多余人)的形象。
[4] 他们既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无力也无能坚持自我的存在。
郁达夫在《蜃楼》这篇小说中,曾借主人公之口自我分析道:“自己的一生……是既做了中国人,而偏又受了些不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二者的同归于尽。
世纪末的思想家说:——你先要发现你自己。
自己发现了以后,就应忠实地守住这自我,彻底的主张下去,扩充下去,环境若要来阻挠你,你就应该直冲上前,同他拼一个你死我活,All or nothing!不能妥协,不能含糊,才是人的生活。
——可是到了这中国的社会,你这唯一的自我发现者,就不得不到处碰壁了。
”我们大家知道,五四时期是一个“人的觉醒”时期,但是,人的自我意识虽然觉醒了,醒来之后却发现现实中无路可走,个人也在社会秩序的迅速崩溃中失去了情感归属,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主体性的建构努力遭到重创。
郁达夫小说经常出现的零余者“破碎、无目的的、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旅程”,一再咀嚼的“凄切的孤单”,反复感慨的“人生一切都是虚幻”,以及人物病态的生存状态就是现代主体归属感缺失的一种表征。
“疾病是通过身体说出的话,是一种用来戏剧性地表述内心情状的语言:是一种自我表达。
”[3](P41)诚如斯言,疾病的症状不是别的,而是那些被压抑的被克制的内在欲望变相的显现。
郁达夫的病,是他个人乃至五四一代人在封建文化和殖民文化双重压迫之下,未能满足欲望被扭曲之后的一种变相表达或言说。
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是一种个人主体性与民族主体性的双重危机。
《沉沦》中的主人公于质夫蹈海自尽的象征性死亡就是这种主体双重缺失必然结果。
小说结尾主人公的独白:“祖国呀祖国,我的死亡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5](P52)个人主体性的崩溃被小说主人公归因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它反映着中国现代主体的建构过程与民族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的危机必然反映为个人主体性的危机。
郁达夫的颓废正是一种危机时刻主体性漂泊不定的反映。
人物的病体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因生病导致的死亡正隐喻旧的制度的崩溃、旧的文化精神的衰落。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是在遭遇西方现代话语,同时参照西方现代话语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的,所以面临着既要从封建文化中解脱出来,同时又要在承受外来的侵犯感、压迫感中完成自身的社会转型。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正是表现了中国人在现代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尴尬处境。
这也是郁达夫笔下作为隐喻的疾病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1]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选集:卷二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吴晓东.一片被蚀而斑斓的病叶——疾病的文学意义[J].书城2003,(4).[5]郁达夫.郁达夫选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项目名称与编号: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7JK041)作者简介任葆华,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