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导学案2

诗歌导学案2
诗歌导学案2

即墨市市北中学导学案

学科:语文级部: 高三编写:吴迪审核:高三语文组 2012.12.23编号38

课前预习案

一.读懂诗歌

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课堂探究案

二、掌握诗歌题材

(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内容范围: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多。

★分析重点: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基本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3分)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2分)

2.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分)

【答案】(6分)同意。(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

(二)咏物言志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整体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意描摹。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典型题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 咏史怀古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

★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典型题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4分)

(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2分)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4分)

(3)、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四)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斗志昂扬、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常见意象:边关、玉门关、黄河、长城、阴山、黑山、烽火、大漠、黄沙、鸿雁、雪、琵琶、胡琴、羌笛、战鼓、金柝、胡笳、号角、落日、朔风、关山月、羌笛、胡人、胡马。★基本主题:①建立功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山河沧桑的痛苦;

④久居边关的乡愁;

⑤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⑥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

★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物、心理。

【典型题例】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饮马泉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既包含收复的喜悦,又透露出昔日国难的感慨。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3分)

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⑶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4分)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婉转,诗人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地不再落入胡人之手。

课后巩固案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题: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 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刘碧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考纲要求 2、明确考题方向和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2、掌握是个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三、预习: 1、品析: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 2、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 3、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4、赏析孟浩然《春晓》 5、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赏析刘辰翁的《忆秦娥》 7、赏析郑域的《昭君怨》 四、教学过程: 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鉴赏评价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怎么考 研透全国卷,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1、研读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 2、讨论探究: (1)、都问什么?涉及什么考点? (2)、考什么体裁? (3)考什么题材? (4)、命题形式有何特点? 诗歌怎么研读赏析? 《一》、看题目 1、题目内容似乎无关联,不看题目,猜不出诗歌内容: 试读品析:诗歌赏析,从一首诗开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酬朱庆馀》:猜猜他告诉朱庆馀什么信息?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试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由题目入手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是写景的吗?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似乎没怎么写读书,他是用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2、题目能反映诗歌情感内容 (1)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因什么出名?怀古怀的是谁?什么事情? (2)、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猜猜看,题目内涵。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3)、赏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题目无法看出内容情感—看内容 (1)、以《无题》为名的: 例如李商隐的系列《无题》诗。 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烛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只有词牌名的-怎么办? 格式:词牌名·题目无题目时,只有词牌名。 例1、去年期中考试题:刘辰翁的《忆秦娥》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例2、今年期中考试题:郑域的《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五、作业 用本节所学方法,试着鉴赏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 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 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 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 (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 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诗歌鉴赏情感导学案--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 3.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 【学习重点与难点】 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课前导学】 一、阅读并掌握《一本》P292~293相关内容。 三、完成下面的练习。 1. 【10江苏卷,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后的孤寂与感伤。

2. 【1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3.请结合上述两首诗,尝试概括感知诗歌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请试着用整齐的短语概括) 明题材、抓诗眼(蕴含情感的关键词)、知背景(知人论世,借助注释)、析典故、品意象、悟意境。 【课中导学】 一、考向探究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典例分析 【14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河南省宝丰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李玉萍授课学生班级 题目: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要求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划分诗歌节奏。 第一课时 自学交流案 一、教材助读:诗歌相关知识简介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 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 府。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 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五律、 七律 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我们通常所称的“元 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二、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完成问题,看哪组又快又好)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 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 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 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七言律 诗的节奏一般为或。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 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 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 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 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 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 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 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 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 ____。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临:碣()石: 沧海:何: 澹澹(): 竦峙():竦峙 萧瑟( ):洪波: 日月:若: 幸甚至哉:志: 客路:青山: 行舟:绿水: 潮平:阔: 风正:悬: 残夜:春:入旧年: 乡书: 达:归: 展示点评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 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 二、明确设问方式: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 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总结归纳: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三、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 授课时间: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沧海,即。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 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字。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 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 读“题目解说”,回答: “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 王湾,代诗人。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 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解释下列词语: 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钱塘湖”,即。“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 白居易,字,晚年又叫。代诗人。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等。 读诗的一般方法 下面我们以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切入点作阐述。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 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 第6页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的线索;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颠倒语序 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3)主宾换位。(4)定(状)中倒装。 3.词性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4.互文见义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会关联。明确典故出自何处,原本表达的是何种意义,才能体会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详见《核按钮》专题第5讲)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有想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情感。 读懂诗歌的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等,找出其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带着这些信息,再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会从容得多。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本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殆尽的春草、古碑、苍山、残阳、昏沉的绿树、黄沙等凄凉的景物,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来表现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指在诗歌中被重点塑造的人物,诗人往往通过诗中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二)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第2 页,共6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