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时间2014年6月

毕业 任务书

一、题目: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航天器轨道机动已经广泛应用在航天器入轨和轨道保持等领域,但随着空间科学的不断发展,多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与轨道机动已经成为技术上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本课题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该毕业设计,学生能达到:

1. 掌握Hohmann 转移、Lambert 转移的原理与实例。

2. 能用MATLAB 仿真出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3.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攻关能力。

三、主要技术指标:

(1) 学习二体力学、Hohmann 转移、Lambert 转移在航天器轨道中的应用。

(2) 熟练掌握MATLAB 软件,并能应用MATLAB 编写航天器轨道程序,仿

真出轨道轨迹,利用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出如何才能使航天器更节省能源,找出航天器最优轨迹。

(3) 翻译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一篇。

(4)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篇。

四、进度与要求

第01周----第02周: 参考翻译英文文献;

第03周----第04周: 学习Hohmann 转移和Lambert 转移的原理;

第05周----第08周: 研究二体轨道力学和Hohmann 转移的算法;

第09周----第14周: 应用Matlab 编写航天器轨道机动程序;

设计

论文

第15周----第16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杨嘉墀.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宇航出版社,1995.

[2]赵钧.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竺苗龙. 绕地飞行航天器最佳发射轨道理论及其他问题的研究. 中国宇航

出版社,2011.

[4]薛定宇、陈阳泉.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2.

[5]周军. 航天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6]袁建平. 航天器轨道机动动力学[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7]杨乐平,朱彦伟.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2010.

[8]刘鲁华.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3.

[9]张志涌,杨祖樱. MATLAB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10]唐国金,罗亚中,张进.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王忠贵,罗亚中.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最优交会控制器设计[J]. 弹箭与制导学

报2004,24(3):14-17.

学生指导老师系主任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航天活动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探索精神越来越浓厚,人类活动的领域也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宇宙空间,航天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将航天事业的成就作为评比国家科技的发达程度,航天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轨道机动研究是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重点对二体系统、Hohmann转移、Lambert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二体问题即研究两个天体(质点)在其相互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在二体问题中只研究某一个对空间飞行器运动产生最大影响的天体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天体对飞行器的影响。二体系统是轨道机动的理论基础,它是研究两个天体不考虑其他天体的影响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它是天体力学中最简单的,唯一有精确数学解的问题。

其次,两个高度不同的轨道间转移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是Hohmann转移,Hohmann转移所用的轨道是一近地点在较低高度、远地点在较高高度的椭圆轨道。利用这一轨道航天器可以实现从低轨道到高轨道的转移,或从高轨道到低轨道的转移。Hohmann转移虽然所用到的能量最小,但它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需要半个转移轨道的周期。在实际的飞行中,采用Hohmann转移还是快速转移实现轨道转移是由任务决定。

最后,Lambert变轨是一个双脉冲问题,即给定航天器初始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目标航天器在初始时刻位置和速度,要求给定飞行时间,以使航天器和目标航天器达到交会状态,然后计算得到航天器在初始和终端时刻两次点火的速度增量。

关键词:轨道机动,二体系统,Hohmann转移,Lambert转移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aerospace activities, people's spirit of explor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trong and the range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expanded into space from the ground. As a result, nowadays the space industry has been booming and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regard achievements of aerospace industry as a symbol of how develope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over,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erospace technology. Especially, orbit maneuver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at research and this thesis focus on this problem, including two-body problem, Hohmann transfer, Lambert transfer problem.

First of all, the two-body problem studies two celestial bodies (particle) movement problems in their mutual gravitational effect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wo-body problem only focus on the one celestial body which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movement of the spacecraft while ignoring the gravitational effects of other celestial bodies. Thus, orbital maneuvering in the two-body proble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studies the movement of the spacecraft perturbed by only on celestial body without consider other celestial bodies. Therefore it represents the easiest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the two-body problem is the only one model which has exact mathematical solution.

Secondly, one common orbital transfer between two different orbits around Earth is the Hohmann transfer. In fact, the Hohmann transfer orbit is an elliptical orbit used to transfer between two circular orbit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same plane. The orbital maneuver to perform the Hohmann transfer uses two engine impulses, one to move a spacecraft onto the transfer orbit and a second to move off it. Moreover, Hohmann transfer always needs less fuel consumption but more flight time which is one half of the orbital period for the whole ellipse. In the actual flight, using Hohmann transfer orbit transfer or rapid transfer is always determined by the task.

Finally, Lambert transfer is two-impulse problem. When given the initial time and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spacecraft, as well as the finial time and the finial state of the spacecraft, the spacecraft reach the intersection state once given the flight time between

the initial and finial state. As a result, the velocity increment can be calculated with those given parameters.

KEY WORDS: orbital maneuver, Two-body systems, Hohmann transfer, Lambert transfer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

1.2 轨道机动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第二章二体系统 (8)

2.1二体系统的模型 (8)

2.1.1二体问题 (8)

2.1.2轨道根数及其几何意义 (10)

2.2时间系统 (11)

第三章Hohmann转移轨道设计及其仿真 (14)

3.1 Hohmann转移概念 (14)

3.1.1 Hohmann转移简介 (14)

3.1.2 Hohmann转移公式 (15)

3.2 Hohmann转移事例 (16)

3.3 Hohmann转移仿真 (23)

第四章Lambert转移轨道设计及其仿真 (27)

4.1 lambert转移概念 (27)

4.1.1 Lambert转移概念 (27)

4.1.2 Lambert转移公式 (29)

4.2 lambert转移事例 (31)

4.3 lambert转移仿真 (33)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39)

参考文献 (41)

致谢 (43)

毕业设计小结 (44)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从1996年10月7日,江泽民主席在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获得了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新基点和新条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人类最早于1957年由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即Sputnik-1卫星,从此人类开始对太空展开了不断深入的探索[1]。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大大的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和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对空间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各国相继研制发了大量面向不同需求的飞行器,飞行器的结构、组成日趋复杂。为保证空间飞行器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更加持久稳定的运行,空间在轨服务技术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自古以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以外的物质,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国际航天活动正在蓬勃开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空间操作(空间营救,来袭目标规避,空间攻击,交会对接,编队飞行及在轨服务等)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类特殊的轨道机动已经无法满足空间任务要求,基于开普勒理论的脉冲变轨、霍曼转移等已无法胜任。随着空间应用领域的扩展,轨道机动幅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快速性要求越来越强、过程越来越复杂,对于航天器而言,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功能发挥和水平,因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为了适应国际航天领域发展趋势,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我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其发表的题为5中国的航天6的白皮书中指出,根据科学研究和提高综合国力的现实需求,我国明确提出了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的发展目标,包括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以及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近期月球探测正在实施当中,以后将陆续开展行星际的深空探测和研究[4]。

因此,对卫星进行仿真研究,用于航天任务的设计与分析以及最终任务方案的验证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卫星进行仿真,不仅可以节省财力物力,尽可能早地暴露设计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能否实现总体目标、满足约束条件等进行评估。

本文正是基于国家航天战略发展需求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需要,以空间科学与探测任务论证支持平台项目为实用背景,对深空探测器的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具体科学探测任务案例给出详细分析。为了便于后续工作,初步构建一个深空探测轨道方案资料库,日后不断扩充和完善其内容。

1.2 轨道机动

轨道机动(Orbital MaNeuvers)是指航天器主动地改变飞行轨道的过程。这里指出了三层含义,分别说明了轨道机动的目的、过程和属性。首先,轨道机动是航天器的主动行为,是有目的的、面向应用的飞行,这就排除了某些干扰因素引起的漂移性轨道变化;其次,轨道机动是要改变飞行轨道的,亦即航天器的机动飞行要打破已有的惯性飞行,不再遵从开普勒定律;最后,轨道机动是一个“过程”,是航天器的一个飞行历程,不同于脉冲变轨[1,6]。

轨道机动的这一定义是一个逐渐明晰的结果,同一个词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实际上轨道机动的概念先于人造卫星的出现就已提出来了。在人造卫星发展的初期,轨道机动主要是指入轨时的变轨、轨道提升和轨道转移等,是基于脉冲推力下的开普勒轨道飞行。随着空间应用领域的扩展,轨道机动幅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快速性要求越来越强、过程越来越复杂。载人飞行实现后就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如果载人飞船出现故障,营救飞船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机动到飞船所在的任意位置,与之对接并实施救援。因此,当前对轨道机动就有了新的诠释,即大范围、快速、自

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_分类及控制

第35卷 第4期2009年8月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Aer os pace Contr ol and App licati on 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分类及控制3 孙承启1,2 (11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190; 2.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 要:给出了航天器开普勒轨道(K O)和非开普勒轨道(NK O)的来源、定 义、分类和特点,阐明了K O和NK O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相关的轨道控制与轨 道确定、制导与导航的涵义. 关键词:开普勒轨道;非开普勒轨道;轨道分类;轨道控制;轨道确定 中图分类号:V4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579(2009)0420001205 Spacecraft Kepler i a n O rb its and Non2Kepler i a n O rb its: D ef i n iti on,C l a ssi f i ca ti on and Con trol S UN Chengqi1,2 (1.B eijing Institute of Control Engineering,B eijing100190,China; 2.N ationa l L aboratory of Space Intelligent Control,B 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s pacecraft’s Kep lerian orbits(K O)and non2Kep lerian orbits(NK O) including their origins,definiti ons,classificati ons and characteristics,exp lain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K O and the NK O,and intr oduces briefly s ome issues related t o orbit contr ol and orbit deter m inati on, guidance and navigati on. Keywords:Kep lerian orbits;non2Kep lerian orbits;classificati on of orbits;orbit contr ol;orbit deter m inati on 3本文是作者在2008年8月30—31日国家863计划“空间非开普勒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专题讨论会”上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收稿日期:2009203216 作者简介:孙承启(1943—),男,浙江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空间交会对接(e2mail: sunchengqi@s https://www.360docs.net/doc/e57455226.html,). 人类科学认识天体运动是从哥白尼(1473— 1543)开始的,开普勒(1571—1630)根据前人的天 文观测资料总结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三大定律, 被后人称为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和伽利略 (1564—1642)之后,牛顿(1642—1727)提出了万有 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后人称之为牛顿 三定律),以此为基础的牛顿力学是天体力学的基 础,也是航天动力学的基础.开普勒定律给出了行星 (也适用于航天器)轨道运动规律的运动学描述,牛 顿力学则是对这种轨道运动规律给出了动力学意义 下的解释.开普勒定律可以用牛顿力学得到严格证 明.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的提出到牛顿力学的建 立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次飞跃[1]. 二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 ? 1 ?

航天器总体设计答案总结(新)

航天器总体设计 (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 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 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1)成熟技术:已经过在轨飞行考验,沿用原有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2)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技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需要进行少量修改设计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3)不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和试验(攻关)后才能在卫星上应用的技术。 4)新技术(关键技术):尚未在卫星上使用过的技术。 6、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1)用户使用要求及技术指标要求的确定。 2)总体方案的确定。 3)总体技术指标的分析、分配及预算。 4)分系统方案及技术指标的确定。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本文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航天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 ,阐述了航天器的分类,并对三种载人航天器做了简单的对比,重点概括了航天器的发展历史,包括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和国际空间站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了各种航天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最后 ,对航天器的发展目标和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航天器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发展历史 【引言】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技 ,是许多最新科技成就的集成 ,对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有宏观促进作用 ,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是其特点,航天器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航天器的发展是人类的对外太空奥秘探索的进步,是人类发展和认知的进步。航天器的发展是紧紧依赖于各学科的发展的,材料、动力学等自然学科对它们的发展有直接的关键的影响,航天器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标志着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的发展日趋成熟。 1航天器基本介绍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载具等,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航天器大多不携带飞行动力装置,依靠运载火箭,通常为第二级火箭提供的初速来运动。运载火箭在燃料耗尽后就自动分离,向地球下落;航天器或者进入绕地球轨道,或者在给以动量情况下,继续飞向太空目的地。在极高真空的宇宙空间航天器靠惯性自由飞行。航天器的运动速度为八到十几公里每秒。 绝大多数航天器为无人飞行器,各系统的工作要依靠地面遥控或自动控制。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器各系统的工作能够参与监视和控制,但是仍然要依赖于地面指挥和控制。航天器控制主要是借助地面和航天器上的无线电测控系统配合完成的。 航天器的电源不仅要求寿命长,比能量大,而且还要功率大,从几十瓦到几千瓦。[1]它使用的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燃料电池和核电源系统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半导体和核能等项技术。航天器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系统不仅采用了很多特有的敏感器、推力器和控制执行机构以及数字计算装置等,而且应用了现代控制论的新方法,形成为多变量的反馈控制系统。 2航天器的分类 [2]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 2.1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它按用途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卫星,按是否专门用于军事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3]军用航天器包括军用卫星、天基武器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有许多应用卫星是军民兼用的。 2.2 空间探测器 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各种

实验一 航天器轨道计算

实验一航天器轨道要素与空间位置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航天器轨道六要素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2.掌握航天器轨道要素的含义。 二、实验设备 安装有Matlab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航天器的六个轨道要素用于描述航天器的轨道特性,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它们决定轨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方位,同时给出航天器运动的起始点。这六个轨道要素分别是: ①轨道半长轴(a):它的长度是椭圆长轴的一半,可用公里或地球赤道半径或天文单位为单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长轴与运行周期之间有确定的换算关系。 ②轨道偏心率(e):为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偏心率为0时轨道是圆;偏心率在0~1之间时轨道是椭圆,这个值越大椭圆越扁;偏心率等于1时轨道是抛物线;偏心率大于1时轨道是双曲线。抛物线的半长轴是无穷大,双曲线的半长轴小于零。 ③轨道倾角(i):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用地轴的北极方向与轨道平面的正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量,轨道倾角的值从0°~180°。倾角小于90°为顺行轨道,卫星总是从西(西南或西北)向东(东北或东南)运行。倾角大于90°为逆行轨道,卫星的运行方向与顺行轨道相反。倾角等于90°为极轨道。 ④升交点赤经(Ω):它是一个角度量。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有两个交点,卫星从南半球穿过赤道到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升段,这时穿过赤道的那一点为升交点。相反,卫星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降段,相应的赤道上的交点为降交点。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中,太阳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时穿过赤道的点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升交点对地心的张角为升交点赤经,并规定从春分点逆时针量到升交点。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共同决定轨道平面在空间的方位。

航天器轨道力学实验一

实验一卫星轨道参数仿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K的基本功能; 2、掌握六个轨道参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典型轨道的特点。 二、实验环境 卫星仿真工具包STK 三、实验原理 (1)卫星轨道参数 六个轨道参数中,两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大小和形状,两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平面在空间中的位置,一个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指向,一个参数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 轨道大小和形状参数: 这两个参数是相互关联的,第一个参数定义之后第二个参数也被确定。 第一个参数第二个参数 semimajor axis 半长轴Eccentricity 偏心率 apogee radius 远地点半径perigee radius 近地点半径 apogee altitude 远地点高度perigee altitude 近地点高度 Period 轨道周期Eccentricity 偏心率 mean motion平动Eccentricity 偏心率

图1 决定轨道大小和形状的参数 ?轨道位置参数: 轨道倾角(Inclination)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 升交点赤经(RAAN)赤道平面春分点向右与升交点夹角 近地点幅角(argument of perigee)升交点与近地点夹角 ?卫星位置参数: 表1 卫星位置参数 (2)星下点轨迹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时,航天器的星下点轨迹直接用赤经α、赤纬δ表示(如图2)。直接由轨道根数求得航天器的赤经赤纬。

图2 航天器星下点的球面解法 在球面直角三角形SND 中: ?? ???+==??+Ω=+==)tan(cos tan cos tan )sin(sin sin sin sin f i u i f i u i ωαα αωδ (1) 由于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相邻轨道周期的星下点轨迹不可能重合。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E ω,t 0时刻格林尼治恒星时为0G S ,则任一时刻格林尼治恒星时G S 可表示成: )(00t t S S E G G -+=ω (2) 在考虑地球自转时,星下点地心纬度? 与航天器赤纬δ仍然相等,星下点经度(λ)与航天器赤经α的关系为: ???=---=-=δ ?ωααλ)(00t t S S E G G (3) 将(1)代入上式,得到计算空间目标星下点地心经纬度()?λ,的公式,即空间目标的星下点轨迹方程为: ? ???=---?+Ω=)sin arcsin(sin )()tan arctan(cos 00u i t t S u i E G ?ωλ (4) 其中? 为星下点的地理纬度,λ 为星下点的地理经度,u 是纬度幅角,ωE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由(4)中的第二式可知,i =90?时,? 取极大值?max 。i =-90?时,? 取极小值

临近空间飞行器细分领域详解及市场发展潜力..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四、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用途

轨道力学分析

轨道力学分析 2007-05-25 00:00:00 来源:中华铁道网 轨道力学分析(mechanicalanalysisoftrack)以保证列车行车安全、舒适和延长轨道设备使用寿命为出发点,分析轨道结构在机车车辆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以及轨道结构病害对轨道破坏及列车运行的影响,为设计轨道结构,制定轨道管理标准提供依据。 轨道结构承受机车辆的荷载,并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逐渐改变轨道的几何尺寸(如轨距、水平、方向、高低、三角坑等几何形位),也称轨道变形,形成轨道不平顺。这种不平顺会影响行车平稳和旅客舒适,甚至会造成脱轨等,影响安全运行,并加速轨道状况变坏。因此,轨道的设计、养护和维修都需要进行力学分析。 尽管铁路运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轨道设计方法实质上还是静力强度设计。到目前为止,轨道设计还是根据钢轨承受的轴重用弹性点支承或连续支承梁模型计算出钢轨位移、弯矩及轨枕压力,再乘以反映动力影响的速度系数、偏载系数及横向水平力系数,就得到选择和设计钢轨、轨枕、道床和路基的依据。 列车向高速和重载发展对机车车辆和线路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要求机车车辆具有低动力作用、轨道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和隔振公能、车轮和轨道具有良好的平顺性。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于进行接轨系统的动力分析,分析轨道不平顺引起的动力响应,优化轨道结构各部件的动力参数,使轨道结构各部件相互匹配协调,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较强的抗振抗冲击性能,并制定合理维修标准,减少与严格控制轨道结构的不平顺引起的动力响应。为此,近年来轨道动力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并有较大的进展。参见轨道计算参数,轨道竖向静力分析,轨道准静态计算,钢轨强度检算,轨枕强度检算,道床及路基顶面的强度检算,轨道横向静力分析,脱轨,轨道动力学及桥上无缝线路。

航天器的基本知识

航天器发展史 专业:10-221 学号:3042010039 姓名:王东航天器的基本知识 “在太空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具有一定功能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称为航天器。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和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三大类。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苏联 1957 ”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 1号”,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第一个兼有运载火箭、航天器和飞机特征的航天飞机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至今,航天器还都是在太阳系内运行。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 90%以上。空间探测器,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类。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既是航天器又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航天器在天体引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环绕地球运行和飞离地球在行星际空间航行。环绕地球运行轨道是以地球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或以地心为圆心的圆轨道。行星际空间航行轨道大多是以太阳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的一部分。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在空间运行,必须获得足够大的初始速度。在地球表面的环绕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高度越高,所需的环绕速度越小。航天器在空间某预定点脱离地球进入行星际飞行必须达到的最小速度叫做脱离速度,又叫逃逸速度。预定点高度不同,脱离速度也不同。在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从地球表面发射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所需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一、火箭技术 火箭是人类实现航天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载人飞船还是人造卫星,都需要火箭作为运输载体。中国三国时期就出现一种带火的箭,即在箭杆前部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出,称为火箭。后来火箭在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为多种构造,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

航天器的姿态与轨道最优控制

航天器的姿态与轨道最优控制 董丽娜唐晓华吴朝俊司渭滨(第八小组)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49) 【摘要】从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学方程出发, 运用线性离散系统最优控制理论, 提出了一种用于航天器轨道维持与轨道机动的最优控制方法, 建立了相关的最优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算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最优控制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 【关键词】航天器轨道保持轨道机动最佳控制 Optimal Control of Spacecraft State and Orbit Dong LiNa,Tang XiaoHua,Wu ChaoJun,Si WeiBin (EE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nnxi province, 710049)【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optimal control method for orbital maintenance and maneuver ,which begins with the kinetics equation of spacecraft and is based on the linear discrete optimal control theory , establishes the relative optimal control model and gives its solu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iven optimal control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correct and feasible. 【Key word】Spacecraft ,Orbital keeping ,Orbital maneuver ,Optimal control 1 引言 一般地,常见的航天器有: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宇宙飞船、空间站等。宇宙飞船也称太空飞船,它和航天飞机都是往返于地球和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如空间站) 。

低轨道空间带电粒子分布特征与航天器安全

低轨道空间带电粒子分布特征 与航天器安全 王春琴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 100190) 摘要: 许多科学实验卫星、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高度大都为几百公里,为空间近地轨道。近 地空间存在着各种成分、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以不同方式对航天器的安全构成威胁。虽 然已有辐射带模型用以适应航天器的设计需要,但模型在反映带电粒子动态变化上存在局 限性。利用我国1999年-2007年期间低轨道部分卫星探测数据,总结近几年低轨道空间 粒子辐射特征,充分认识低轨道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不仅为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及航天器最 佳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字:低轨道;带电粒子;航天器安全 0前言 许多科学实验卫星、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高度大都为几百公里,为空间近地轨道。近地轨道空间 存在着多种成分、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在轨道空间分布不均匀、随时间变化复杂多样, 它们会对轨道上的航天器及其内部电子设备,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影响其在轨正常工作,甚至会对宇航人员造成辐射损伤,危及宇航员的生命。近地轨道空间带电粒子主要来自辐射带 捕获粒子、高纬极区沉降粒子、太阳宇宙线及银河宇宙线。自6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NASA就根据 卫星观测资料开始编制辐射带的模型,并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辐射带质子、电 子模型,以满足适应航天器设计的需要。但模型不反映带电粒子的瞬时扰动变化,且在数据覆盖区域、观测对象范围及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航天器的最佳设计需要更多的现时探 测数据结果提供参考,同时模型需要更多的现时探测数据进一步发展完善。 本文主要利用国内低轨卫星高度约580~800km左右轨道上运行的星载空间环境监测器获得的带电粒子探测数据,分析讨论低轨道空间粒子分布特征,深入了解低轨道空间粒子环境。数据时间范围在1999年5月至2007年近一个太阳活动周期。 1辐射带捕获粒子分布特征 内辐射带位于赤道上空,海拔约 600-10000km 之间,其纬度边界约40o。内辐射带在南大西洋上空(西经40o),由于那里的磁场强度弱,磁力线的磁镜点高度低,其下界降到海拔200km左右,形成负 483

课程名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课程名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一、课程编码:0100035 课内学时:32学分:2 二、适用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天器自主技术 三、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掌握航天器轨道的基本运动特性和航天器轨道设计与优化相关工具,能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初步的航天器轨道设计,提升数学建模,分析和解决航天器轨道控制与优化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基本理论2学时 1.1轨道动力学中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1.2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模型 1.3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2.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中的二体问题与多体问题2学时 2.1二体问题的解析解和轨道根数 2.2二体问题的轨道状态与轨道根数 2.3多体问题与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 3.航天器轨道摄动理论与方法6学时 3.1航天器轨道摄动方程 3.2中心引力场非球形摄动 3.3日地月引力摄动 3.4太阳光压摄动 3.5大气阻力摄动 4.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轨道设计6学时 4.1航天器同步轨道设计与控制 4.2航天器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 4.3航天器冻结轨道设计与控制 4.4航天器编队飞行轨道设计与保持 4.5航天器星座轨道设计与保持 5.航天器轨道机动与轨道转移4学时 5.1航天器的霍曼转移轨道 5.2航天器调相轨道机动

5.3航天器共拱线非霍曼转移轨道 5.4航天器最优脉冲转移轨道 6.航天器借力飞行轨道的设计与优化4学时 6.1借力飞行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6.2借力飞行的轨道特性分析 6.3多天体借力飞行序列设计 6.4航天器多天体借力飞行轨道设计 7.航天器基于动平衡点的轨道设计与优化6学时 7.1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模型 7.2三体系统轨道动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7.3三体系统轨道动平衡点附近周期轨道 7.4三体系统中的转移轨道设计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40%包括3-4次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提问与考勤 期末考试:60% 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 教材: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上)[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 参考书: 1.崔平远,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下)[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1. 3.Howard D.curtis,轨道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章仁为,卫星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6. 九、大纲撰写人:乔栋

基于STK的航天器轨道仿真与设计

《基于 STK 的航天器轨道仿真与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 341511班 组长 :王楷 组 员 :邹希、赵俊杰、聂秋华 日期 : 2007年 12月 20日

目录 一、介绍STK的应用背景和主要功能................................- 1 - 1. STK 应用背景.............................................................................................- 1 - 2. STK 主要功能.............................................................................................- 1 - 二、嫦娥奔月的设计过程.........................................- 2 - 1.各国的探月计划............................................................................................- 2 - 2.设计要求.......................................................................................................- 4 - 3. 设计思路.....................................................................................................- 5 - 4. 设计中使用的参数......................................................................................- 5 - 5. 地球停泊轨道分析与设计..........................................................................- 5 - 6. 地月转移轨道分析与设计..........................................................................- 5 - 三、基于STK模型描述语言的航天器三维造型及动画制作.............. - 13 - 1. STK/VO 模块简介....................................................................................- 13 - 2. STK/VO 设计要求....................................................................................- 13 - 3. STK/VO 设计模型选择............................................................................- 13 - 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介............................................................................- 14 - 5.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模型设计....................................................................- 14 - 6. 动画制作...................................................................................................- 16 - 四、收获与体会 ............................................... - 17 - 五、参考文献 ................................................. - 17 - 六、成员分工 ................................................. - 17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航天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力学基础和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强度分析、试验技术等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科研与技术管理等,也可在其它领域从事产品机电一体化设计和控制等方面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飞行器设计学科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与分析设计、大型先进通用计算软件的应用能力及相关的处理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 3.具有飞行器设计的工程能力; 4.熟悉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有关规范和设计手册等; 5.了解飞行器设计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飞行器设计问题具备系统表达、建模、分析求解、论证及设计的能力; 8.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10.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航空航天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三、主干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四、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工程、空气动力学;空间飞行器设计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总体设计;导弹及运载火箭设计方向主干课程: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航天技术概论复习大纲及参考答案 (大连大学)

1.二体运动:在初步分析中,往往可以把天体运动简化并抽象为两个m、M的质点(位于天体质心)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这就是“二体运动”。 2.星下点轨迹:航天飞行器运行时,它和地心连线与地球表面交点的集合叫做星下点轨迹。 3.等离子鞘:再入体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激波。再入体表面与周围部分气体呈粘滞状态,表面热量散发速度降低。在激波与再入体之间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度的高温区。高温气体和再入体表面材料的分子分解、电离和重新复合的结果,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它像鞘套一样包围着再入体,故称等离子鞘。 4.轨道控制:对卫星的质心施加外力,以改变质心运动轨迹的技术称为轨道控制。 5.被动式姿态控制:其控制力由空间环境或卫星动力学特性提供,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如利用气动力、太阳辐射压力或重力剃度可实现卫星的姿态控制和轨道被动控制。 6.章动:当陀螺的自转角速度w不够大时,则除了自转和进动外,陀螺的对称轴还会在铅垂面内上下摆动,即q角会有大小波动,称为章动。 7.姿态捕获:是各类卫星一种需要经常执行的控制模式,其捕获方式可分为全自动、半自动和地面控制,根据姿态捕获的目的和星上能源情况确定。 8.比冲:比冲是发送机每秒钟消耗1kg推进剂所得到的推力值。比冲记为Ie,其大小表示了发动机性能的好坏,是火箭发送机最重要的性能参数。 9.平动点:在由飞行器m、小天体M2及天质量天体M1构成的三体问题中,若M2相对于M1作圆周运动(如月球和地球),则在M2的运动平面上有不同的5个点。若飞行器m进入这些点时相对于M1的运动速度与M1至M2的向径垂直,并且角速度与M2相对M1运动的角速度相等,则此后m在M1与M2的引力作用下,将继续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即m与M2以相同角速度绕M1作圆周运动。因此,在以M1为原点,以M1和M2的连线为坐标轴的旋转坐标系中,m处于静止状态。这5个点称为“平动点”。 10.微重力:在实际的航天飞行中,航天器除受引力作用外,不时还会受到一些非引力的外力作用。例如,在地球附近有残余大气的阻力,太阳光的压力,进入有大气的行星时也有大气对它的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航天器在引力场中飞行时,受到的非引力的力一般都很小,产生的加速度也很小。这种非引力加速度通常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或更小。为了与正常的重力对比,我们就把这种微加速度现象叫做“微重力” 11.遥控:遥控是一种上行信号,有时也称为前向链路信号,它是根据下行(或返回链路)中的遥测信号分析、判断、决策后作出的一种响应,响应变为命令,发送给过境的航天器,航天器上有相应的遥控接收机、解调器和译码器,译码器恢复出来的命令,用来启动执行机构干预航天器的轨道、姿态、调整内部分系统的工作状态、运动参数或更换备份分机。 12.轨道根数:是对选定的二个质点,在牛顿运动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确定特定轨道所必须的参数。确定卫星空间位置的参数叫做轨道要素。 13.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必须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1km/s)。 14.地形匹配制导:利用地形轮廓特征获取导信息,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 15.GPS制导:GPS(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 16.轨道倾角:轨道倾角,简称倾角。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轨道动力学发展概况(打印)

简要发展历史 一、国外情况 1)20世纪40年代,铁木辛柯和沙湖年慈开始探讨单自由度集总参数轨道模型分析正弦及余弦荷载作用下的轨道位移响应问题。 2)六、七十年代,佐藤裕和佐藤吉彦曾经采用集总参数模型和连续弹性基础梁模型研究了轨道的动力效应。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所渭Sato“半车一轨道”模型。 3)美国Ahlbee曾提出与Sato模型相仿的“半车一轨道”集总参数模型,所不同的是轨道部分增加了一个基础参振量,并且考虑了钢轨接头因轮轨冲击变形而引起的刚度削弱影响。 4)20世纪70年代,英国Derby铁路研究中心以轨道不平顺作为激励源并将机车车辆和轨道的相互关系引入模型中。 5)Lyon和Jenkins等(1972)建立了低接头轨道动力分析模型,并由此定义了高频冲击力P1和低频响应力P2,并推荐了简化计算公式。 6)1979年Newton对该模型作了局部改进,以Timoshenko梁代替Euler梁描述钢轨,从而可以考虑梁的剪切变形和截面旋转惯性对轮轨垂向力的影响。 7)在此基础上,英国Derby中心的研究入员进一步采用了弹性点支承连续梁模拟轨道,并考虑了轨枕的振动影响。 8)Clark(1982)等为研究车辆在波浪型磨耗钢轨上行驶的动态效应,采用了弹性点支撑连续梁模拟轨道,并单独考虑轨枕的振动影响,使模拟更趋于实际。 9)加拿大Cai和瑞典Nielsen等为研究车辆与轨道相互动力作用问题,采用了“转向架一轨道"分布参数模型,轨道为二层离散支撑连续梁,并用此模型分析了车轮擦伤引起的轮轨冲击作用问题。 10)早在1926年Carter即开始研究机车动轮与钢轨间的蠕滑现象,给出了切向力与蠕滑率间变化的关系式,用来分析机车沿平直轨道运行时的稳定性问题。 11)60年代和70年代,Kalker的蠕滑理论研究已能针对轮轨间同时存在蠕滑和回旋的普遍情况,确定作用于车轮接触面上的蠕滑力和蠕滑力矩,并且开发了避开弹性力学的椭圆函数为系数而形式上更易于应用的“Kalker’’系数cii和蠕滑系数Fij。可以综合地分析轮轨间蠕滑和回旋对车辆横向稳定性、曲线通过和对轨道不平顺的响应问题。 二、国内情况 1)周宏业和叶翔(1963)采用单自由度集总参数轮轨碰撞模型计算轮轨冲击力; 2)徐实儒(1985)采用了这一模型并做了相应的改进: 3)吴章江(1982)提出了包含摩擦阻尼力的轮轨集总参数三自由度模型来计算轮轨冲击力。 4)20世纪80年代后,李定清(1984)采用阻尼和弹簧系统来等效轨下基础, 5)陈道兴(1984)在其基础上又建立了包括车辆悬架、轮轨接触、轨道支撑弹性非线性影响的轮轨动力分析模型。 6)张丁盛又从研究挚板隔振的角度出发,考虑轨下挚板和道床的影响,建立了轮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秘板的减振效果。

课程名称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

课程名称: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 一、课程编码:0100037 课内学时:32学分:2 二、适用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博士 三、先修课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解,学习航天器智能任务规划与优化技术,了解未来航天器在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对航天器前沿自主技术的理解,掌握智能任务规划和优化的核心思想及基本算法,提升智能控制软件编程能力,并能够使用相关知识建模方法和规划技术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求解。 五、教学方式 授课 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导论2学时 1.1智能任务规划技术定义 1.2自主任务规划技术研究内容及发展 1.3自主任务规划及优化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 2.经典自主任务规划原理4学时 2.1经典规划知识表示方法 2.2状态空间规划 2.3规划空间规划 2.4常用的智能规划方法 3.航天器任务规划知识表示方法4学时 3.1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 3.2规划知识表示内容和描述逻辑 3.3时间区间和约束表示 3.4航天器规划知识表示情景实例 4.航天器任务规划中的时间处理及规划技术5学时 4.1时态参照和关系 4.2定性时态关系 4.3定量时态关系 4.4时间约束处理原理及方法 4.5基于多时间约束的航天器任务规划方法 5.航天任务的启发式规划技术4学时 5.1启发式概念 5.2规划中启发式信息设计 5.3规划空间规划的启发式信息 5.4组合启发式任务规划技术 5.5启发式航天器任务规划系统设计 6.航天器多智能体规划4学时 6.1多智能体规划问题

6.2规划智能体协商技术 6.3多智能体规划方法 6.4多智能体规划应用及发展 7.航天器接近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4学时 7.1轨迹规划问题描述 7.2接近轨迹规划方法 7.3时间最优的交会轨迹规划 7.4基于遗传算法的接近轨迹规划与优化 8.自主姿态规划与优化方法5学时 8.1多约束姿态规划问题 8.2姿态约束描述 8.3基于RRT的航天器姿态规划方法 8.4多约束自主姿态规划与优化方法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航天器任务规划系统设计与实现(50%),平时成绩(50%) 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 1.Malik Ghallab,Dana Nau,Paolo Traverso.Automated Planning:Theory and Practice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姜云飞,杨强,凌应标等译) 2.谷文祥,殷明浩,徐丽等.智能规划与规划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S tuart Russell and Peter Norvig.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rentice hall,2010. 九、大纲撰写人:徐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