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

一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一部分只是通过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略回顾,重点论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 古代报刊

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当它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100年,在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属官方公报性质。从广义上说,可算是欧洲报纸的雏形。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据新闻史学家考证,邸报出现在唐朝却是有据可查的。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朝报”、“边报”、“杂报”、“条报”等,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邸报”,可能是迄今世界上保存年代最早的“报纸”了。
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2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2.1 新闻事业产生的萌芽时期
(1)手抄新闻的含义和产生的背景
“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 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应运而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所谓“手抄新闻”,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消息报道。
它产生于15世纪的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雏形状态。在中世纪末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航海业发展起来。威尼斯成了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当地的商人、银行家等为了做生意,需要了解船期和各地行情以及一些社会情况。这时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专门替他们打听这些情况,然后写在纸上以书信形式寄给需要的人,收取一些费用。后来,需要的人多了,他们就把同一内容抄很多份分寄。这就是所说的“手抄新闻”。
(2)“手抄新闻”的特点
“手抄新闻”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形式多为一张单张新闻纸,不编排;其二,内容多是轮船启航、到达时间和各地行情,也登一些影响贸易的政治情况和战争消息;其三,服务对象主要是商人、银行家和一些有财势的贵族。
(3)出版“新闻书”
商品经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使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出现了手抄新闻。到17世纪,手

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期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首先出现了刊期为半年、以书籍形式出现的印刷品-----新闻书。
2.2 新闻事业产生的成熟时期
取代手抄新闻和新闻书的是周报和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周报由邮局发行,既零售也可订阅。读者可以综览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办报人可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1660年,以周刊形式在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新闻》,三年后由周刊改为日报,这是新闻史学家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英国直到1702年才出版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
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正式诞生。
其特点是:以刊登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2.3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纸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内容大量是经济新闻以及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政治、军事新闻。
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资产阶级内部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自觉地运用报纸作为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武器。出现了“政党报纸”。进入“政党报纸”时代——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
2.4 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报纸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大众化报纸有的被挤垮破产,有的被收买兼并,垄断报团(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近20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20年前,美国共有报纸约1760家,到1998年,报纸只有1500家,减少了260家。其中,发行量不足5万份的有1300家,发行量5-10万份的有125家,发行量10-25万份的有40家,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不足30家。

2.5 中国的近代报刊
我国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第一个用中文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联系的,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宣传西方民主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机关报是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


3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3.1 世界上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报纸
1848年至1849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莱茵省的主要城市科伦市创办大型日报:《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简称《新莱茵报》。该报虽以民主派机关报名义出版,但它处处“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是世界上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报纸。马克思恩格斯在主持该报编辑出版事务的同时,还为它撰写大量文章,他们的办报实践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无产阶级机关报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群众共呼吸。
19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产生了。《北极星报》(1837年)和《人民报》(1852年)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莱茵时报》出版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列宁在1900年12月创办了《星火报》。《星火报》是俄国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纸。1912年5月5日创刊的《真理报》是俄国第一张群众性的工人日报。

3.2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是以《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1920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1922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
1925年6月4日,中共中央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上海出版。
1937年1月,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华社。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大量创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报刊和人们广播电台的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新闻机构,对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96年又出现了报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或少、大或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
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二 新闻事业的性质

1.1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济基础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它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
一、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新闻事业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仪式形态相似,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比文学、哲学、宗教更为密切和直接。
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
新闻事业每日每时都在向广大受众报道客观世界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但在报道和解释新闻的同时,它也每日每时有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影响。
三、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1.2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
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
四、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

1.3 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一、两种新闻事

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一)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三个显著特点
1、报纸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形成了新型综合信息产业集团
3、信息传播网络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
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的新闻报道都不会损害本阶级的利益。(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仅规范、指导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制约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实践、价值追求。
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
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
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4 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为确保新闻事业各项工作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它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出版发行体制等许多具体体制。
1.5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其主要功能: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关于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我们将在新闻媒介与社会一讲中具体探讨。

1.6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和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
(1)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新闻媒介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

新闻媒介的特性
(1)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有私营、公营和国营三类;
(2)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有官方新闻媒介和半官方新闻

媒介两类;
(3)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有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两类;
(4)从办报(台)方针上看,有商业性、政治性和政企合一型三类;
(5)从媒介的内容上看,有严肃的高级报纸(台)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台)两类。

新闻媒介的个性
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1.7 新闻媒介的双重性和其产品的商品性

新闻媒介的双重性
(1)作为具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2)“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关于新闻媒介产品是不是商品的问题,在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看法不一,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不应当具有商品性,否则,就会削弱或否定它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报纸也要牟取利润,因此,强调经济效益、强调报纸的商品性是必要的,有的甚至认为新闻本身也是商品。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报纸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它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
过去的教科书,大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新闻不是商品。乃至现在有的教科书,干脆回避这个问题。
其实,能否正确认识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对于更好地办好新闻事业,或者还其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选用的这本教材,能正视这个问题,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也是一种商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8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最高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新闻事业是以党报(台)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
新闻事业普遍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1.9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
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在我国,它是党、政府

和人民的喉舌。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闻事业产生于阶级社会,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形成舆论;
指出了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发言的机关。
特别说明的是: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在我国,新闻事业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与充当人民的喉舌是一致的。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支持的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据统计,他们共写了1700篇(部)文章(著作),其中政论、通讯和消息约750篇,占总数的45%;论战性文章260篇,占总数的16%。
1848年,马克思担任了《新莱茵报》总编辑,无产阶级报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办报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看出的办报方针、口号、原则,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党的报刊的宣传活动是工人阶级政治行动的一部分,党的政治性机关报必须由党来领导。
(2)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进行宣传的最高准则,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以及党的其他出版物必须阐明党的立场,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
(3)无产阶级党报必须处理好党报和党的领导机关以及无产阶级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4)无产阶级党报必须依靠人民,由工人自己提供资金,坚持作为无产阶级的群众性舆论工具的独立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党报思想,从政治领导、编辑队伍、出版方针、资金来源等方面规定了党报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独立自主原则。这些办报思想体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1.2 列宁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列宁把报刊活动和革命活动结为一体。他一生参与创办、编辑的报刊有20多种,为报刊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列宁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
(1)列宁提出,党报应当成为党的思想中心。列宁在创办《火星报》时宣布:“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地,我们将本着严正的明确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

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要求党报进行思想上的领导,但这种领导不是通过发号施令来实现,而是建立在宣传真理,说服群众的基础之上。
(2)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党报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教育工人群众,反对崇拜自发性。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之后形成的科学理论。因此,必须向工人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机关报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原则问题上,党报必须旗帜鲜明,保持高度的政治坚定性,不能降低水平,更不能随波逐流。
(3)列宁提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的论断,长期以来一直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指针。
(4)列宁最早完整地阐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这就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新闻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它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党所开动的社会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党的一切报刊,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领导。
(5)列宁还提出了依靠群众办报的新闻工作方针,提倡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工作者的结合。
(6)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报纸应当成为组织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工具,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群众性的舆论监督的工具。

1.3 中国共产党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在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他们也是卓越的报刊活动家。
1919年,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并任主笔。
建党初期,他先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为党的刊物《向导》撰稿,继而担任《政治周报》的主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新闻稿及评论文章,超过200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仅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述就有20多篇。
此外,刘少奇、周恩来等也撰写和发表了不少关于新闻与宣传工作的讲话、指示、文章,亲自指导了新闻工作。

4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新闻学理论的产生历程;二是陆定一、毛

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主要新闻观;三是改革开放后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4.1 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
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及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4.2 陆定一、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主要新闻观
一、陆定一的主要新闻观。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1)新闻本源问题。文章论述:“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2)新闻如何才能真实。文章认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文章针对当时的实际,提出了保证新闻真实的三点意见:①要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起来,发动组织和教育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记者,积极为报纸工作;②专业记者必须时刻勉励自己做人民的公仆,不能以为有了一些新闻技术而自满。在报道时,一定要向那些亲自参加或领导这件工作的人请教,以便真正求得忠于事实;③办党报的人千万要有群众观点,不要有“报阀”观点。
毛泽东的新

闻工作思想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中共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工作人员作了一次谈话。这个谈话整理成文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题为《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学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关于党报的作用和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还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任务。
(2)关于全党办报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路线。1944年,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总结改版后的工作经验时就说过:“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由于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的脉搏就能与党的脉搏呼吸相关了,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与集体组织者的作用。”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不仅重申了“全党办报”的主张,而且提出了“群众办报”的路线。他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办报路线。
(3)关于办报人员的思想学习问题。毛泽东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毛泽东在这里告诫党报工作者不要脱离群众,而要善于从群众中吸取养料。这是党报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原则之一。
(4)关于党报的战斗风格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主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这种战斗风格是由无产阶级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表现。
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1948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为了改进和加强新闻工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在这个学习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的这个谈话提出了许多很重

要的新闻思想:
(1)提出了报纸作用的两重性问题。刘少奇说:报纸“出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散布落后的东西、错误的东西,而且会引导他们分裂,引导他们斗争,引导他们互相磨擦。因此,新闻事业,新闻工作,它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是平常的一件事情。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很不好,就要受历史的惩罚。”
(2)提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的办法。刘少奇说:“我们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即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它是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人民代表会议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刘少奇的这个论述,阐明了党的新闻事业在党的整体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而且要考察党的政策的思想。宣传党的政策,是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一贯要求。到群众的实际中考察党的政策,则是刘少奇首次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来的。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你们的创造性了。”“党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允许你们去考察,允许你们提出问题。如果你们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有这个权利。不仅如此,如果你们看到党的政策大体上是对的,但是还有缺点,也允许提出来。……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群众中考查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这有你们的自由,没有限制你们的。你们对中央的政策可以怀疑,你们根据许多材料,证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来,这是好的。”
(4)提出了记者修养的四条要求。刘少奇说:“马列主义的记者,要有马列主义的工具,要了解党的政策,有接近劳动人民的本事,有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要不怕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不怕多想,不怕想得几夜睡不着觉,不怕多跑腿。有了这些条件,就能做好工作。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有四条:①马列主义的修养;②政策路线知识;③正确的基本态度;④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邓小平的主要新闻观。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江泽民的主要新闻观。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著名的“祸福论”。他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因此,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
与此同时,江泽民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必须打好“五个根底”、坚持和发扬“六大作风”的具体要求。“五个根底”是:
(1)“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2)、“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要牢牢掌握中央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新闻工作纪律。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懂不熟悉,那就宣传不好,甚至出现误导,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写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来。
(4)、“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

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多出一些既懂政治、学识又渊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5)、“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新闻工作,无论编辑、采访,都需要有业务能力,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现在,报纸上刊登的许多报道,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很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要大力提倡新闻工作者苦练基本功。”
江泽民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管和管理体制,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4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遵循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这是因为:
(1)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新闻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分配形式,从

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的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若是能为经济基础服务,它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并终将被经济基础所摒弃。
(2)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社会生产资料的掌握者和支配者,同时,它也掌握着作为社会精神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事业。一切新闻媒介——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属于人民所有,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服务的对象。

如何贯彻“两为”方针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1.5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树立新闻工作的群众观
(1)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实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工作路线,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2)新闻工作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
(3)从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上看也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性质是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反映就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

我党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主要形式
(1)建立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
挑选通讯员、培养通讯员。
(2)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3)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
通过社会调查形式——问卷、抽样调查、电话了解、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4)联络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织他们发表真知灼见


比如:911、美伊战争、飞船飞天、体育竞赛等,都请专家现场评点。
(5)从内容到形式,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6)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的情感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