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的“留白”
中国画“留白”艺术探析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的“留白”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
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这与中国画的发展是同步的,也与东方美学的哲学意义是相融的。
基于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需求,“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追求构图和意境的必要手段,中国画家利用“留白”,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画面的虚实关系,完成画面构图,从而使画面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不论是从传统绘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当代中国画的角度来看,“留白”都是中国画独有之意味,也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一、中国画“留白”的定义中国画的“留白”,实际上是一种气的运用。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会引导观众体会画面之格调,气息之流动,形成“气局”。
“留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品“气局”之高低。
对于中国画而言,“气局”的大小不在画幅的大小,而是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功底有直接关系。
正是“留白”所产生的“气局”,造就了我们东方美学独有的意境。
什么是中国画的“留白”?“气”的说法可能不甚明了,下面我们分别从基本技法和创作思想两个方面来解释什么是中国画的“留白”。
(一)从基本技法来讲“留白”一直被视作中国画的一种布局章法,是一种构图的安排,作为画面空无一处的背景而存在,起衬托画面主体的作用。
但这种说法又不十分准确,因为“留白”往往还关乎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表达。
(二)从创作思想来讲“留白”又称之为“布白”,是艺术家主观创作,是刻意留出的白。
“留白”也是对画面内容的“置陈布势”,也是一种“经营位置”,符合中国画自古以来追求的意境和审美法则。
关于“留白”,古代画论家对其有着精辟的阐述。
清代的张式在《画潭论画山水》云:“空白,非空纸。
空白即画也。
”此句明确了中国画画面中的“留白”也是画本身的一部分,并非无意义的留空。
二、中国画“留白”的意义“留白”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是其画面元素位置的经营,更是玄而知觉的“气”的安排。
国画留白的哲理

国画留白的哲理自古以来,中国国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国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留白。
留白并非真空,而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在虚实之间自由徜徉,发掘出更多的内涵与哲理。
留白的哲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留白是一种艺术的修养。
在绘画中,留白并不意味着空白,而是对画面的精心安排。
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美感,给人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正如文人墨客常常追求的那种“意境”,留白能够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
留白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人生就像一幅画,而留白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生命中的留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刻意的选择和安排。
留白就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让思想和灵魂得到净化,使得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留白的人生也是一种修行,它能够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留白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中国国画中的留白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部分,更是一种审美上的追求。
留白是对形式和内容的抽象,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它让人们在欣赏国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觉。
正因为留白的存在,国画作品才能够引发观者的无限思考和联想,使得艺术的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留白是一种内心的寄托。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
而留白则是一种寄托,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无论是通过欣赏国画作品还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留白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让人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真谛。
国画留白的哲理是多方面的。
它是一种艺术的修养,一种人生的哲学,一种审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内心的寄托。
留白不仅仅是国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对于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追求。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留白中得到启示,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滋养和净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一、前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更是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根基。
中国画文化的传承发扬与中华文化精神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画留白是中国画作艺术表现的一种特殊手法。
留白注重将画家的想象与实际的景象相融合,使画作更富有生命力,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也是赋予中国画灵魂的方式,使其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
二、留白的转变及相关理论(一)留白画史的发展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见的绘画表现形式。
自宋朝开始,留白就被多数文人应用,在绘画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自然和对生活的向往以空白的形式处理,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留白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也给了观者更多想象空间,成就了中国画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
正是这种特别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中国画够区别于其他画作,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留白主要建立在画家主观处理上,是对现实和虚拟的融合,留白的地方能够让观众自由想象,是意象的表达手法,也是对美学更高层次的追求。
因此,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大都虚实相生,无画之处亦皆成妙境。
(二)留白的理论中国留白画艺术也是不断发展的,站在哲学理念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画中的“留白”,即是留有空白,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也就是虚无的。
在画中以虚无的景象表现出来,起初留白是无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中的彩陶文化,这种无意识的留白创作是具有共通性质的。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审美的需要,在创作中运用留白艺术已成为中国画的特殊表现,之后也被各国效仿,留白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兴起,究其主要原因还应从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展开分析,中国理念中的“道”与“气”拜运用到绘画当中。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早在先秦就有所表现,例如“错彩镂金”到“出水芙蓉”都体现出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后在唐朝时期逐渐成长,到了宋朝,画家更是对留白进行更深一步研究,使得留白逐渐兴盛。
自此,留白画成为中国艺术审美标准中的必须。
三、留白的美学意义(一)以虚衬实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将画作的艺术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只有二者相结合,才使绘画创作表现出虚实结合的效果。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白意指画面未涂色的空白部分,虚实、浓淡、明暗、纵横、斜直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美术语言。
留白是一种有形的无形,它有形于画面上的不同程度的空白,无形于纸张呈现出的空灵之美,由此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情感。
一是“空”,空白是中国画留白的最鲜明特征。
空白与画中的内容和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加强了画面的内在张力。
空白有不同的大小和形态,定义了画面的结构,增加了艺术韵律、节奏感和美感效果。
它不仅是画面的填补之外,更是美的凸显之剂,它弃去了不必要的部分,减少视觉干扰,强化了主题的表现。
二是“呼吸”,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能在画面中呼吸,在制造一种画面的空灵之美的同时,对气质的塑造也最为重要。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通过画面的边缘焦点,形成层次的构成,营造细腻空灵感觉,创造出富含个性明显的画面。
三是“微”,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十分注重画面的“微观”和“宏观”效果。
所谓“微观”是指画面细节的细腻程度,所谓“宏观”则是指画面整体的视觉感官。
四是“隐”,留白是中国画的另一堂课程——默契运用留白来表现主体。
通过做到“全显则无隐”、“全隐则无显”,显示了主体与留白之间的相互渗透、互补互成的关系。
“隐”在这里的含义就是不突出,不强调,而是默默地藏于画面角落中间,不敌主题表现,不妨碍自然流畅的、隽永自远的气息,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画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具有深刻内涵和特殊的审美功能,不仅是美学的重点之一,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美的代表性符号。
留白的运用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美术语言,它既可以表现夸张的神韵,也可以表现简约细致的意境,为中国画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形成了属于中国艺术独有的气质。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作者:牛田爽粟小玲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2期[摘要]“留白”是一种含蓄的艺术,有着深远的意境,可以使画面主体形象明确、突出。
中国画中的“留白”之处是以虚为实,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立体感,可使画面更加空灵,也是对艺术的追求。
“留白”可以使画面主“空”而不空,得当的“留白”可使意境表现得更加深远。
本文以山水画为例,详细地剖析了中国画“留白”的内涵以及中国画“留白”技法产生的思想渊源、视觉渊源和情感渊源。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留白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笔墨所到之处,画面栩栩如生;笔墨未染之处,让人浮想联翩,无声胜有声。
空白之处与染墨之地相得益彰,使画面充满意境和层次感,这便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从古到今,“留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也是美学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不同的画家对“留白”有着各自的理解,因此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千姿百态。
为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以山水画为例,试着从中国画“留白”的内涵和特点着手,从视觉、情感、美感三个方面探析中国画“留白”的渊源,分析其表现意义。
二、中国画留白的内涵“留白”不是简简单单在画面上留出空白,好的“留白”艺术,能使画面中空白之处与染墨之地相得益彰。
笔墨所到之处视为实,空白之处视为虚。
中国画中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展示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境界。
“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中国审美观念的产物,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表现手法,这种艺术以突出形式感、层次感、空间感为主要目的。
通过虚实结合,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传递出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给欣赏者创造出一个视觉盛宴。
“留白”通常有两种表达技巧。
第一是运用“留白”的地方表现景象,也就是眼睛直接看得到物体。
例如,中国山水画中通常将“留白”的地方画作水、雾、风等景象。
这种表达技巧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更加内敛含蓄。
浅谈中国绘画的“留白”艺术

浅谈中国绘画的“留白”艺术作者:耿惠茹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在漫长的发展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有无相生,创造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
中国画注重意境创设,“留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所谓“留白”,就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视觉心理学与美学的结合,它既与具体物象息息相关,又衬托着主体,是画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意识的巧妙布局。
关键词:意境;留白;虚实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27-01留白,是中国绘画空间结构的需要:“亦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遮几潇洒。
若充人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
”李成在《山水诀》中也说:“上下烟石取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左右林麓铺陈,不可太繁,繁则堆塞不舒。
”也是强调留足空白,使空间扩展,否则就会散漫无神,拥塞不畅。
所以空白之有无、或所留空白之大小与位置,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需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
所谓空,是指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比如齐白石画鱼、画虾从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观赏者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就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之澄明;郭熙《梅石溪凫图》里突兀的峻石,几株从崖石里伸出的梅枝,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任凭你想像。
留白是中国古典艺术里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与以无形写有形,以形写神,以实写虚等美学原则是一致的。
有这样的故事,某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测试画工,大多数画工画的是郁郁葱葱的深山老林,在林荫之间微微露出寺庙的一个屋角来切合题意。
唯有一幅画的构思新颖别致,备受赞赏。
这幅画压根就没画什么古寺,而只画了一条山间小溪,两个和尚提着水桶来担水。
山水留白的意思

山水留白的意思
山水留白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指画家在作品中故意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以突出主题或者表达一种意境。
山水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审美观念,主张通过删繁就简,以简化的手法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在山水留白的绘画中,画家会将山水元素的描绘简化到极致,将自然景观的形象减少到最基本的构造,以便突出表达一种意境或者情感。
通过空白的处理,画家让观者在留白之中感受到无限的遐想与想象空间。
山水留白的意境主要通过空白的布置和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空白处的留白是画家表达主题和意境的一种手法。
山水留白的意义在于强调画面的空灵、深远和意境的开放性。
通过留白,画家可以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观者在留白处感受到自然的广阔与深远。
山水留白还可以让观者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来丰富画面的意义。
留白的处理也能够给观者一种静谧、宁静的感觉,让人心生宁静与舒适。
在山水留白的绘画中,画家通过构图的布置和线条的运用,将空白与实物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山水留白的艺术手法还可以通过创造虚实的对比,表达出一种虚实相生、相互依存的哲理。
留白处的空白给人一种清晰、明朗的感觉,与实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山水留白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空白的处理和线条的运用,画家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山水留白的艺术手法让画面更具深远和意境,给观者带来一种宁静、广阔和想象的空间。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浅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作者:李佳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底蕴,而留白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白简而言之就是画面中的"空白",而这种空白在国画的画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它来很好的渲染作者的情绪,起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赋予画面以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魅力。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虚实结合;意境美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91-02前言:中国画中的"留白"自古以来就是许多画家研究的方向,"留白"即"计白"或者"布白",它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是指国画构图中的无画之处。
"留白"艺术在国画作品的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留白"艺术其实也就是画面中黑与白的对比,这种对比处理的得当就能使画面起到一种虚实相生、互为依存的作用,这样也可以使画面有了无限的内涵与可能。
1."留白"的定义"留白"即"计白"或者"布白",它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是指国画构图中的无画之处。
在国画的画面中有白的,淡的空白,也有黑的、暗的空白,它在画面中以大面积的纯色而存在。
留白在画面中也起到了烘托画面,渲染情感的作用。
在画面整体构成中利用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更是历代画家创作经验成功的总结。
中国画的空白之所以被称之为"计白当黑",是因为空白的运用,是"置势布势"与"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形式和内容融而为一的意象形态。
2."留白"的法则在中国画中"留白"就是画面中大面积的纯色,它可以是茫茫的天空、潺潺的流水、广阔的土地、层层的迷雾,但它不是随便留出的空白,它是经过画者精心设计的,与画面紧密的结合起来的,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的“留白”提要油画自清末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美术家与美术工作者依照中国画的审美观与哲学观,对油画表现特色与表现技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具备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其中,尤其是“留白”的运用,更彰显出中西审美观合璧的特点。
“留白”在现代风景油画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构图,丰富黑白灰效果与色彩效果,以及增强画面节奏感,体现东方哲学与审美的精髓。
留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因具体情况而异。
中国现代风景油画中留白表现,注重中国式的诗意化的“留白”表现,以及用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丰富“留白”表现。
中国现代风景油画中留白所表达的韵味、意境,主要有以虚代实,以少道多,以气守形。
现代风景油画中的留白技法,是中国风景油画中的一个标志性亮点。
关键词:风景油画;留白;意境;情趣目录提要 (1)一、中国风景油画中“留白”的演变发展 (3)二、“留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应用 (4)(一)云 (4)(二)气 (5)(三)山石 (5)(四)光 (5)(五)雪景 (6)(六)水 (6)(七)树、屋舍、人物 (6)三、中国风景油画中留白的表现手法 (6)(一)中国画式的诗意化的“留白”表现 (7)(二)注重用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丰富“留白”表现 (7)四、中国风景油画中留白所表达的韵味,意境 (8)(一)以虚代实,以少道多,用“留白”表现虚无的宇宙观 (9)(二)以气守形,用“留白”强化画面的感染力 (9)五、“留白”在风景油画中的价值和意义 (9)(一)完善构图,丰富黑白灰效果与色彩效果 (9)(二)有效地增强画面节奏感 (10)(三)体现了东方哲学与审美的精髓 (10)六、结论 (10)参考文献: (10)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以每小时10.8 亿公里的光速传递着信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扑面袭来。
就目前来讲,我们正处于文化交融空前繁荣的时代,这种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情况造成了当代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
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它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那么就必须有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是艺术家积淀学养、陶冶情操的根本保证。
中国油画应当以油画艺术的发展形态为背景,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创作与理论的精华。
本文以中国油画中“留白”现象为着眼点,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风景油画中“留白”的演变发展油画自清末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美术家与美术工作者依照中国画的审美观与哲学观,对油画表现特色与表现技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具备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其中,尤其是“留白”的运用,更彰显出中西审美观凝聚结合之后对中国式油画的创作理念之改观。
中国式油画既具有严谨的透视与结构,又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灵缥缈之美,画面意境较为含蓄淡雅,虚实相得益彰,绘画者的主观意趣尽得彰显,有天人和一、自然洒脱的韵味。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刘海粟先生最早提出“油画民族化”的概念,对于油画风景画等,充分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的留白等技法。
如,刘海粟先生风景油画作品《顶散绮》,在这幅作品中,刘海粟先生既汲取了后印象派及现代派艺术的技术精华,又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写意特色十足,笔触间有意多处留白,可以看出是受塞尚画风和中国写意画的气韵连贯、分黑布白等特点的双重影响;意到笔不到,却给人以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之感,同时,“留白”对构图上的黑白灰分布起了的重要作用。
①中景留出的房屋,有点睛之效用,如果填上色,无疑会气韵尽失。
全画痛快潇洒,气韵生动,一气呵成,非常整体,毫无草率之感,是刘海粟先生关于“油画民族化”的精髓之作,也是留白油画的代表性作品。
在被称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的徐悲鸿的引领与倡导下,中国式油画在留①夏可君;;修性_基督化_自由感_当代中国艺术宗教精神的三种可能性[J];国画家;2010年01期白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徐悲鸿在其油画作品中,也有留白的尝试与运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油画家与油画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留白特色的作品,油画留白,已逐渐成为很多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绘画观与西方油画技法融合为一体的中国油画家与油画工作者的自觉尝试。
如陈丹青的风景油画《西藏组画》中,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都有十分精妙的留白运用。
兼融中西画风的吴冠中先生,兼绘油画国画,探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这件《鲁迅的故乡》的风景油画中,运用了自然的留白技法,将该画面中的房子表现得自然简洁而颇具神韵,同时使此画呈现出强烈的国画韵味。
二、“留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应用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是山水画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比对传统与现代山水画,通过对留与白的研究,研究留与白的关系和黑白关系。
中国画中白的概念,含有纸体之白和创意之白两个方面。
黑与白,是辨证而统一的。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思想。
最初,山水画具有“以形媚道”和神气通贯评判标准,宗炳《画山水序》理论基础,加上老庄的关于自然之色的认识,使中国山水画留白形成了理论基石。
石涛“一画论”,提出“一”是万物之始,是简化留白的依据。
近现代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的探索发明,使留白向多元化发展。
贾有福、卢禹舜、白云乡、林容生当代画家留白的探索,使中国山水画留白内涵达到新阶段,留白理论研究研究进入深层次阶段。
中国山水画中在表现技法方面对的留白内容的应用主要有:(一)云云,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典型物象。
云本身是白的,乌云,虽然黑暗,但一般画家也不去表现,这是积极“畅神”的传统审美意识所致。
山水画中留云,清白纯洁与洁身自好,皆可实现。
有的云,为突出树木、山势、人物等而留白;有的云的表现,以线界边,留白而成;有的云的表现,象画山石一样分出三面(明暗调子),更实写,具有体积感与层次感,厚深而轻盈。
在构图上,云属于虚多实少的物象,表现它是表现自然与表现画面的需要。
在实际绘画时,先从白处着手,依势让云烟富有色与形的变幻,或空出云烟的位置,在绘制山树等形象后,以顺其自然之势表现云烟。
云烟留白,在意境表达上,注意虚实、大小、形态贴切生动。
注意依势留白,以清水笔由云脚向云身涂画,至云头处,笔已半干,继续揉擦,并选用淡色墨,需要融浑处,趁湿用清水笔染渍。
干透后,以染法用清水,对深远处染一二遍。
(二)气气的运用,要清,不可有黑气。
气属于浅层次的留白运用,所谓“气韵飞动”,要注意线条的柔美,注意凸显纯白的纸质。
气升空,积多成云,云即为气,气即为云。
二者处理方法有更多的相似。
留气的留白,是作者气质的自然流露,需要心胸开阔,能容让,日常修炼,不断充实,这样,所画山水气势就大。
画中气势与作者本人气度密切相连。
(三)山石山石留白的应用,要注意因白而峻岗峦之姿,峰岭之貌,坡崖之态,丘陵之形,使势态各有特色,如,山巅有平夷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等。
龚贤画石块,上白下黑。
沈周的《庐山高》,最突显于眼的,是正中一块白山,层次脉络逼真,结构分明,十分厚重,留白处理的很好。
留白的应用,可贴切表现石质凹凸与山形起伏,阴阳错布是山石相背的主要表达方式,落笔时注意高下参差关系,尽量使效果如自天成。
②(四)光光的留白应用,与阴阳理论密切相关。
在西方明暗技法传入中国后,对于光的表现,有传统的“白”与西画的“白”两种。
天下事物,不外乎阴阳。
留白表现光,也要依循明为阳而暗为明的原理。
以宇舍论,外曰阳,内曰阴。
以物而论,高处曰阳,低处曰阴。
以土丘物象而论,凸处为阳,凹处为阴。
人的脸面受光部与背光部也以阴阳相论。
笔有虚实,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虚者从有至无渲染,实者见迹见痕,虚是阳之表,实是阴之里。
高低凸凹全凭虚实留白。
欲使某种物象醒目,应从留出最纯最白的纸的底色开始,以墨色调水因势表现光、反光、阴影、留白等物象。
李可染的榕湖夕照图,画面中某些地方画得黑一点,符合光的原理,感觉舒服,光影存在反衬出留白重要性。
中国山水画不是素描稿,要通过留白突出光影重点。
(五)雪景雪景的留白应用,在中国山水画中应用较多,所占绘画面积往往比较大。
干净寂静,是历代画家对雪景描绘的精神主题。
白雪是即白,以斑斑驳驳表示露裸的土层、岩石,体现了黑白对比。
白的面积要有对比,有主次,若不如此,满山遍野都用留白处理,恐怕就是白纸一张了。
画雪景留白要有合理性,需要依照层次去深入,如,阴面的雪与阳坡的明度不同,纯度不同,描绘形式语言也不应相同,笔墨语言尤其留白的语言要协调合理。
雪,有风雪,有江雪,有雪雾。
留得好也就得到雪的精神。
(六)水水的留白应用,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最多,十之八九皆为水、为白。
水属于阴凉之物,纯净、白洁,把石头山体树木用墨表现形体画黑,用黑厚重到位后,留挤出白纸,以外形留为水口,水边,水花及其它。
水属于脉气,穿插于画面之中。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与道家“无为”相联系,“水”之特性正好是“无为”,没有意志和主动行为,依地形而动笔势,用绘制纷繁物象倒影之方法来表现水的特质,用纷繁物象在水中的倒影变幻来表现水的动静与清浊。
(七)树、屋舍、人物至于树屋舍人物等,在中国传统画中均有很多巧妙运用,均深含东方哲学的精华,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探讨。
纵观山水画发展历程,每一幅作品都有留白,不管画境有多少,“对比”与“气韵生动”都作为品赏山水画的首要条件。
中国山水画由散点透视关系发展到今天,受西方绘画素描、形体造型及明暗光影等影响,在构图、笔墨方面,使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产生新的涵意。
“留白”概念,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
儒、道、法、老诸家学说,传统的西方文化皆对其有影响。
“留白”一直贯穿于中国山水画创作之中,尤其当代审美意识被西方观察表达方式影响时,产生了新的矛盾,如何“留白”成了美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只有把“留白”问题认识透彻后,才能把传统山水画与当代审美思潮有机融为一体。
三、中国风景油画中留白的表现手法说起来,风景油画留白,非国人首创。
在野兽主义绘画大师德朗的《科里乌的渔夫》作品中,画家将天空、海水与灯塔等各种对比色触点于白底的画布上,笔触间又留有许多空白,不经调和的对比色,在白色底子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鲜亮,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盛夏悠闲的幸福之感。
而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中对“留白”的理解和应用,更注重对意境的表达。
(一)中国画式的诗意化的“留白”表现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曾提出,以虚代实,用“留白”表现虚无的宇宙观。
他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在蒙胧中显现某种意象,虚无中泛起某些联想,自然而然中形成的意境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对客观真实形态的要求,从有限的空间进入广阔的无限天地。
如图,作品《邻家屋子》,吴冠中先生在画中将留白的表现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在画面中表现拂晓时淡薄柔和的光,简洁完美的作品形式,正是这种画面因留白而形成的未完感”,营造出时间与空间融合的意境,给人以安静祥和、超脱无忧的美妙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