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是否存在?

李伟利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对有效应力原理提出质疑,并从本构模型、孔隙水压、

渗透固结、进行分析,认为:有效应力原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巨大缺陷,

是经不起实践和检验的,有效应力原理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有效应力原理;本构模型;孔隙水压力;渗透固结

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核心自诞生的那天起,一直被世界各国地质学家们所推宠。仅管其间,也曾有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怀疑、并提出批评,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原理的应用、推广。如“1935年秋,太沙基回到奥地利,而等待他的,却是对他的土力学基本原理持怀疑态度的同僚们的猛烈批评文章。太沙基与付略里希。联名发表了三十三页的答复文章,

充分地论证了土力学原理是正确无误的”[1-26]。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却被认为是“有意或者无意推翻或者改写有效就力原理”[2]。那么;有效应力原理究竟有没有问题?能否作为土力学的基石?能否引导土力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岩土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确切地说,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引导着土力学也快接近百年了。它既不象传统的经典理论,象万有引力那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变永恒的魅力;也不象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前287年-212年)那样简单、明了、适用;所更具个性的是“自Roscoe与他的学生(1958~1963)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极少,严格地说尚没有”[3]。而今;更有人把有效应力原理应用到混凝土、煤层、沥青路面。继续幻想着它、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难道有效应力原理真的那么有效?以我看、就目前地质界的普遍认可、信赖的基础上,

不断发现有效应力原理、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如果要以审视、质疑的眼光、看待有效应力原理,那问题可就大多了。规结起来可以得出:有效应力原理,是不存在的;是不能真实地反映、无粘性饱和土体、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有效应力原理,在模型的设计上有缺陷,环境条件的假设、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推理不严谨,表达式、概念、违背基本的物理学常识;似是而非的想当然、多于理性的实践;事实上、有效应力原理,只讲了砂土(无粘性土)在渗透过程中,砂土的自重与浮容重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地下水的静力学问题、是阿基米德定律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的一般现象。如果把它的作用加以放大,再将这一现象、赋予复杂的土力学应力-应变关系、或单纯的以此建立土力学模型,可能是土力学本构模型理论,难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可能对岩土力学的研究、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有效应力原理及力学模型

1.1有效应力原理(本节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有效应力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所属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岩石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土力学(水利)(三级学科)

太沙基(K. Terzaghi)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碎散颗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这是土力学区别于其他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我们知道土是三相体系,对饱和土来说,是二相体系。外荷载作用后,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而通过孔隙中的水气传递的孔隙压力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没有贡献。这可以通过一个试验理解:比如有两土试样,一个加水超过土表面若干,我们会发现土样没有压缩;另一个表面放重物,很明显土样被压缩了。尽管这两个试样表面都有荷载,但是结果不同。原因就是前一个是孔隙水压,后一个是通过颗粒传递的,为有效应力。就是饱和土的压缩有个排水过程(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只有排完水土才压缩稳定.再者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水是没有摩擦力的,只有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应力)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土抗剪强度的一部分)

Terzaghi从试验中观察到在饱和土体中土的变形及强度与土体中的有效应力σ′密切相关,并建立了有效应力原理:

σ =σ′+μ

式中:σ为平面上法向总应力, kPa;σ′为平面上有效法向应力, kPa;μ为孔隙水压力, kPa。

有效应力原理阐明了碎散颗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有效应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总应力保持不变时,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可以相互转化,即:有效孔隙水压力减小等于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加。

1.2有效应力原理力学模型及文本参考

为了准确的对有效应力原理、进行描述。根据有关专家的推荐建议,本人采用了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第248-250页。和赵明华2003年《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年1月第22次印刷出版的版本第63-67页,两个版本,以确立对有效应力原理描述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下图1、是杨英华主编的《土力学》·地质出版社·1987年·高等学校教材,有效应力原理,假设的力学模型示意图。图2、是土的渗透固结模型图。

Figure 1 图1

Figure 2图2

2对有效应力原理质疑的讨论

2.1有效应力原理与本构模型的探讨

2.1.1有效应力原理及本构模型是否存在?

有效应力原理的数学表达式:σ=σ'+u ;式中,作为有效应力的σ'是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的和。在传统的土压力理论均有表述;孔隙水压力u在饱和的无粘性土中,性质与水力学中的静水压,并无本质区别;而总应力σ,是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和。那么;总应力果真存在吗?

如果式中σ=σ'+u ;以重力平衡的形式存在,如:饱和土体中,任一平面上的总重量=岩土颗粒的重量+水平面以上水质体的重量;这种重力平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应力平衡的形式出现,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作为应力的应力面积,是否确定?作为数学等式,运算、是否附合数学运算规律,这里有必要进行分析:

①σ'和u,是两个应力面积相差极大的数。在相加前、作为分母的应力面积必须一致、必须先通分,后相加。而有效应力原理自诞生的那天到现在,没有人对此式,以数学的形式相加过,却一直说:σ'的应力面积如何小、而孔隙水的应力面积如何大。不管如何大、如何小,作为数学等式必须要有个确定的数。如没有、那么;此式的存在必须怀疑。

②孔隙水压力,到底与所谓的接触面面积,有没有关系?按有效应力原理的说法,是有关系的,有等式为证:

σA=σs A s+u w A w+ uɑAɑ;在饱和砂土中“uɑAɑ”为零[4]

P=σs A s+u w A w+ uɑAɑ;[5]

那么;也就是说:“A w”面积的大小、或是多少,能影响孔隙水压力的大小。

这种依靠水力学为基础的孔隙水压理论,不知是要发展经典的水力学,还是要挑战经典的水力学。因为经典的水力学认为:水压力与水位差相关,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是这么认为。并且一直得到实践的应用,一直到现在天天验证。那么;推宠或认为有效应力原理正确的学者,有没有人能够作出水(可以流动的水,不是冰)压力,与接触面积相关的试验?去验证、象有效应力原理那样,孔隙水压力必然与接触面积密切相关?

据我所知;仅管崇拜有效应力原理的学者很多,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作出,孔隙水压力与接触面积密切相关试验。

因此;因接触面积大小而改变水压力的理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等式σ=σ'+u是不存在的;而有效应力原理,也是不存在的。

2.1.2有效应力原理在模型设计推理过程中,有相悖于物理学的基本常识

有效应力原理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重力平衡基础上的,如表达式:

σA=σs A s+u w A w+ uɑAɑ;在饱和砂土中“uɑAɑ”为零

P=σs A s+u w A w+ uɑAɑ;

在物理学中,力是基本量,而应力是导出量,没有基本量、就没有导出量;用导出量去建立基本量的平衡关系,不附合物理学的基本常识。而这个导出量、却是从来没有直接验证过的量。到现在,没有人用A s、A w去验算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仅管认为土粒间的接触面积非常小、接触点的作用力非常大,谁也没有明确过、这些量值到底是多少。也没有根据应力的量值,还原其作用面积、和施加的作用力。按赵明华主编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说法,“利用σ' =σ- u 返求σ'”[6]。那么“A s”、“A W”是否也能反求呢?如果不能,又怎样去建立σA=σs A s+u w A w的重力平衡等式呢?

其实;重力平衡等式σA=σs A s+u w A w+ uɑAɑ;(在饱和砂土中“uɑAɑ”为零),仅仅是一个假借重力的平衡。对于应力平衡,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运算、验证过。早在太沙基(K.Terzqghi,1925)之前,人们就确立了三相土体的质量平衡等式:把岩土体取出秤重、烘干后再秤重,把前后得到的重量相减、就得出水的质量。其质量平衡为:土体总质量等于土粒质量加土体中水的质量。这个平衡等式至今、每天频繁地应用,没有任何人对此怀疑。但应力与质量、重力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应力面积、作用力还未搞清楚的情况下、用应力去建立重力的平衡等式,是令人质疑的。

确切的说,有效应力原理,其自身的应力平衡、还未解决。用无法验证的导出量,去建立基本量、重力的平衡等式,是不附合一般的逻辑推理规律的。“根据粒状土的试验工作认

为A S/A一般小于0.03”[7]。到底是多少,凭一个不能验证的试验,能否建立附合实际的力学模型是值的质疑的。

2.1.3有效应力原理的力学模型,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瞬间状态。是不能够解决静力平衡问题的。

依照有效应力原理的力学模型,我们可作以下假设:

设A—A,断面以上为1米厚的无粘性土颗粒单元体(类似于图1单元饱和土体),当水位下降到A—A,断面附近时,对于第一个尺寸约为50mm的卵石(为便于模拟点荷载受力,假设的尺寸)颗粒,其重量约为0.1Kg ,而在其上部1米厚的土层中,约有20个大小相近的土颗粒,重量为0.1Kg×20 = 2 Kg ,其重力为:2 Kg×10 = 20N ,即水位以下第一个土颗粒所承受的土体自重力为20N(牛顿),如果上下两个土颗粒之间的接触支承面积为1mm,那么;此时A—A,断面下第一个卵石体所承受的上部压力为:20N/mm ,即:20 Mpa 。这个力基本上达到了、或超过了通常点荷载所承受的破坏应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单元土体,是在没有附加应力作用时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附加应力是自重应力的数倍以上。

另外根据黄文熙教授《土的工程性质》一文中有关有效应力原理的描述:“在工程问题所涉及的压力范围内,ɑ值是极小的,可以认为(1-ɑ)→ 1;但土颗粒接触面之间的应力σs却非常大,可能等于材料的屈服应力”[8]。可以看出,有效应力原理在最初的模型建立时,并不是一个稳定的、静力平衡的力学模型。而是在一个不稳定的、动态的、不平衡的、动力下的瞬间状态。这种模型,是不能够解决静力平衡问题的。

2.1.4关于应力面积A、A s、A w的分布和(1-ɑ)→ 1的讨论(ɑ=A s/A)。

在有效应力原理的模型单元中,A为模型单元断面面积、A s为岩土颗粒的粒间接触面积、A w是位于粒间接触点在同一水平面的、孔隙水压力所对应的断面面积。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及其后来的研究成果:在饱和砂土中,认为A s很小、使A s小到很A S/A可以略去不计,即

(1-A S/A)→ 1;或(1-ɑ)→ 1 。

根据平衡等式:σA=σs A s+u w A w+ uɑAɑ;对于饱和砂土中uɑAɑ忽略不计,有σA=σs A s+u w A w。

可认为对于饱和砂土,总面积A=A s+A w;如果A s很小、使A s小到很A S/A可以略去不计,那么可认为:A≈A w;

那么对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呢,下面试验将是一个佐证:

根据岩土颗粒的形型特点、沉积过程中的运动、位移,动力、及稳定平衡规律。要达到诸如有效应力原理所假设的、岩土单元颗粒排例模型图4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根据常士骠主编的《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理论等粒径球状体”[9]模型,进行摸拟岩土颗粒排列,证实了图4的情形,在岩土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岩土颗粒间的接触点、是一条高低错落的曲线,而并非所有的接触点、都在一条水平线上。颗粒排列的情形、对于图4任何人都可作这个有趣的实验、去验证这个不可能的现象。而验证的大多数情况是图3的情形。因为A-A断面是一个水平面,必然穿越岩土颗粒体的内部截面,而并非沿颗粒间接触点形成的曲面、斜面。图3,是在一容器中随机不断地加入玻璃球,摸拟“理论等粒径球状体”。可以看出它们的排列的多数情况,近似的以摸拟岩土颗粒排列的基本规律。

Figure 3 图3 Figure4 图4

根据经验数据,“理论等粒径球状体”,在松散状态,其最大孔隙比e max≈0.91。(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193页表3-1-19)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岩土颗粒的面积份额约占59%,即便是岩土颗粒因各种情况造成排列的不均匀、局部孔隙较大,将其颗粒的面积份额59%减少一半,则剩余部分0.41+0.59/2×100%≈71%。如果在断面上、将剩余部分71%都当作孔隙部分所占居的面积,那么颗粒部分所占居的面积也还有29%的份额。这与有效应力原理的相关试验、得出的约3%相差很大,接近10倍。因此;“在工程问题所涉及的压力范围内,ɑ值是极小的,可以认为(1-ɑ)→ 1”是不能得到实践验证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

再者;还有人认为A-A,断面不是一个水平面、而是一个曲面。引入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沿ɑ-ɑ截面取脱离体,ɑ-ɑ截面是沿着土颗粒间接触面截取的曲线状截面,在此截面上土颗粒接触面间的作用法向应力为σs,各土颗粒间接触面积之和为A s,孔隙内的水

压力为u w,气体压力为uɑ,其相应的面积为A w及Aɑ。由此可建立平衡条件:σA=σs A s+u w A w+ uɑAɑ;”[10]与此看法相同的,也包括介玉新、李广信等学者[11]。

在曲面上,高度位置不同、压力(静水压、颗粒自重应力)随之不同、受力面还能否确定。等式:σA=σs A s+u w A w+ uɑAɑ;中的A、A w及Aɑ怎样确定、计算。曲面上的应力方向(法向应力)如何确定?是垂直的吗?能否建立等式σA=σs A s+u w A w+ uɑAɑ;更是令人质疑的。

因此;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在饱和砂土中,认为A s很小、使A s小到很A S/A可以略去不计,即(1-A S/A)→ 1;或(1-ɑ)→ 1的说法,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2.2关于孔隙水压、孔隙气压的讨论

2.2.1孔隙水产生的机理、与孔隙水压变化特点及规律

为了感性认识孔隙水及孔隙水压、我们可作一试验,摸拟砂土环境中孔隙水的一些特点及规律:

试验1孔隙水产生机理与孔隙水压变化特点及规律

在一岩土环境中,假设岩土颗粒是不可压缩变形的(在小于某个压力范围,压缩变形量很小的),我们用玻璃球代替无粘性土颗粒。

设在一个容器中,盛入约1/3的水。此时;空容器盛入水后,容器下半部分被水所占居,并认为水体具有最初的水压力或孔隙水压力,即:孔隙水压就是纯净水体的静水压力。随后加入第一个玻璃球时,水压力上升(即孔隙水压增加),量值为第一个球体的体积所排开水体的重量、即水位上升的高度差。当这个玻璃球体沉入底部、对容器底部产生一个有效压力,其大小为玻璃球的天然密度减去排开水体的密度。我们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N遍,当玻璃球加至N=100个、或1000个时,当第一个玻璃球的一部分露出水面,此时的孔隙水压力上升,并等于N=1000个球体的总体积所排开水体、使水位上升的高度差。如果加上最初没有加入任何东西、纯净水的水压力,就是整个水体所具有的孔隙水压力值。这种随机投入的玻璃球在水体中的排列位置,可能有局部密度值大小不均的现象。如果对整体容器进行震动,可能使容器内的玻璃球的分布密度、趋于均匀,使第一个玻璃露出水面的高度有所减小、或浸没

在水面下。这个过程的孔隙水压,是1000个球体所排开水体积的重力密度、加最初纯净水的静水压。

我们在容器内玻璃球面上加一个力,这个力不管有多大,如果玻璃球不变形,那么孔隙水压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如果玻璃球破碎,不管玻璃碎到多少块都不会影响所谓的孔隙水的压力变化。只是破碎瞬间的动力现象、会使水压力有所波动的现象,但随着破碎停止而趋于平静。

试验2 静水压在渗透过程中形成的孔隙水对持水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先在空容器内装入玻璃球至容器的2/3,然后从外部施以一个高度为H(H≤容器高度的2/3)的静水压,由容器底部向容器内渗透孔隙水,当容器内水位与外部供水源水位在同一高度时,处于静水压平衡状态。由于玻璃球个体的结构环境、处于自重多点支承稳定状态。静水压H产生的压力值,仅管比个体玻璃球体的自重应力大很多,但因承受上部传递的应力之和仍大于静水压H,因此;不会发生玻璃球体随水的渗流而移动;如果容器内有少量的、小于玻璃球体数10倍以下的微小颗粒,沉入容器底部。那么在外部静水压渗流作用下、可能发生微小颗粒的向上悬浮移动,是因为微小颗粒的自身应力较小、没有承受上部颗粒的压力,且小于渗透水的静水压力;要想使容器内底部多数颗粒,随静水压的渗透水流整体移动,那么必须使静水压H大于容器底部玻璃球,个体之和的自重应力(在地下水位以下,大于玻璃球体的浮容重应力)。

从上述试验看出,一个外部的静水压,在向无粘性砂土的渗透流动过程中,是尊循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的基本规律的。并得出孔隙水在无粘性砂土中具有以下特点:①孔隙水压力的性质特征与静水压的性质特征完全一样,所不同是孔隙水压力强调了空间分布的环境位置而已。②因为岩土体的天然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在同一水平面上,处于稳定状态的孔隙水压力,永远小于岩土颗粒的压力。③孔隙水的运动方向及趋势、永远向环境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④水具有触变性、流动性、不可压缩性、不具抗剪强度,在有水体流动的环境中、便是开放的环境,水是不可能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外来应力的。但会对沉入水体内的所有物质体、提供相应的、排开水体重量的浮力。⑤在水体中,在任何水平面上的水压力,与所处环境的水位差值相关,与水体界面的分布面积无关,所谓的界面A-A,上的u(ɑ-1)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2.2对于非饱和土体的孔隙水压与孔隙气压

那么在非饱和土体中,土体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孔隙气压力、即为大气压,非饱和土体中的水体是不连续的、既便产生了气体,多数情况下也是与大气和为一体,不可能在水位下产生气泡、并存在独立的孔隙气压。而对于非饱和土体中的结露水,只可能是被周围的大气所包围,而不可能包围大气、并在其内部产生一个孔隙气。那么对于运动中的毛管水,在运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孔隙气的因素和条件?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毛管水、所以形成,是顺着毛管上下运动,而非水平运动。无法对孔隙进行封闭、形成独立的孔隙气。对于毛管水来说,由于水分子和毛管壁间的引力(粘附作用)、水分子之间彼此相互间的引力(粘结作用),水将沿管上升、直至向下重力等于粘结力和粘附力时。在这个过程,水气接触,不会有产生气泡的机理和条件。如果有、可能是某些气体被水所溶解、成为水的实体,而不会产生气泡。多数情况下,孔隙气是与大气连通,成为大气的一部份,而对岩土体不会产生独特的作用。在岩土中、孔隙的大小可分为:大孔隙(大于l00um),有通气、排水作用,一般大孔隙有水,则属饱和土体范畴;对于中孔隙(100-30um)有导水性,毛管水运动快;小孔隙(30-3um),有持水性。在中孔隙、小孔隙,孔径如此小的环境中,毛管水的毛管壁间的引力和水分子之间彼此相互间的引力,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否形成30-100um的气泡,是值得研究的。如此小的气泡,不知那位地质学家见过。如果没有见过、而又对其探讨孔隙气压uɑ、及相应的面积为A。;那一定是件十分让人困惑、而不可理解的事情。

另外在非饱和土体中,对于诸如毛管水、或一些已经丧失与重力水相联系的独立水体,如结露水来说,阿基米德定律对其已经没有意意了。如果对其探讨水力坡度、渗透性、孔隙水压,确有荒唐之嫌。就好比人们从来不对结晶水探讨渗透性一样。

在饱和土体中,因为在地下水封闭的土体中有矿物体,有机体等混合相处的环境中,有产生气体的因素和条件。或因外来动力原因、随水流动从外部环境中来,也可能有一些孔隙气滞留在饱和的砂土体中。它们大小不一,孔隙气内部压力不一,存在于饱和砂土体中也只是暂时的,随着应力环境的改变,随时移动。如果不在封闭的环境中,不可能在某个稳定部位于岩土体共同承担压力。

因此;在非饱和土体的环境中,有效应力原理的模型断面A-A,只要在地下水位线以上,不管怎样取、讨论孔隙水和孔隙气的面积分布,压力关系,并借重力平衡等式、建立应力平

衡等式:σ'=σ-[uɑ-χ(uɑ-u w)][12];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所谓的孔隙气,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在饱和土体中假设其存在,又命其作用为“零”;而在非饱和土体中的存在与作用,一没有说清楚、二没量化过,其存在、只为了模型的假设需要,无任何实际意义。

2.3对孔隙水与渗透固结环境的讨论

2.3.1孔隙水压在岩土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在有效应力原理对孔隙水压力的基本描述中,原文:“土的变形及强度性状与有效应力密切相关,只有通过颗粒接触点传递有应力,才能引起土的变形和影响土的强度,而土中任意点的孔隙水压力和各个方向作用是相等的,因此它只能使土颗粒产生压缩(由于土颗粒本身的压缩量是很微小的,在土力学中可不考虑),而不能使土颗粒产生位移”[13]。试想;在静力学环境中,这个孔隙水压力,它即不能使土体产生位移,也不能对土粒间产生相互压缩的效果,且对土粒本身的压缩量、也是可以忽略的。说明它在土体中作用非常有限(除水位上升或下降过程中产生的浮力变化)。而在饱和土的渗透固结中,却认为它的作用非常大,以至可以承担全部的附加应力,即“当t=0时,即活塞顶面骤然受到压力σz作用的瞬间,水来不及排出,弹簧没有变形和受力,附加应力σz全部由水来承担,即u=σz,σ'=0”[14],这种过分地夸大水在无粘性土体中的作用,可能使土力学误入岐途,并使我产生了对土力学基本原理的怀疑和质疑的另一原因。

2.3.2有效应力原理的应力环境是糊莫糊不清的

有效应力原理本构模型,究竟是静力学环境、还是在动力学环境?对于这一问题并非多此一举。因为在其本构模型的最初假设,是以重力平衡等式基础上的。如重力平衡等式:

σA=σs A s+u w A w+ uɑAɑ

按应力平衡有

σ=σ'+u

在无粘性土的渗透固结中有“设其中的弹簧承担的压力为有效应力σ'圆筒中的水承担的压力为孔隙水压力u,按照静力平衡条件,应有:σz =σ'+u(4.47)”[15]

可以说有效应力原理的假设环境,自始至终、均在静力学环境中的应力状态。但在其假设的环境、试验的过程,让人非常迷惑不解;如“土颗粒接触面之间的应力σs却非常大,可能等于材料的屈服应力。”[16]在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变形破坏是力的不平衡所至,并伴随着动力学现象,这让我们对有效应力原理的应力环境、产生质疑。还有;在饱和土的固结试验中,常常有对动力学现象的描述,引入了时间、瞬间、诸如“压缩变形速率”[17],等动力学、运动学现象的表述。更不可思意的是、把岩土的静力学模型建立在“弹簧—活塞模型”[18],这种典型的、不平衡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

在物理学中、静力学与动力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静力学中,是研究力的平衡的、与时间无关、且没有加速度。而在动力学中;力是不平衡的、与时间有关、是具有加速度的。而在动力学过程中,因为力的突变,而产生变形、震动,物质体的相互运动,产生的摩擦力,顺至有一部份力转化为热量。这些力与能的转化过程,即可形成能量上的损失,这在静力学环境中,是无法测试和计量的。因此;有效应力原理的数学模型,在不平衡的动力学环境中,是很难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静力学的、应力平衡问题的。

2.3.3孔隙水在岩土环境中,是不可能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压力的。

有效应力原理,在饱和土的渗透固结中认为“由于模型中只有固、液两相介质,则对于外力σz的作用只能是水与弹簧两者来共同承担。”[19]然而;在水静力学中,水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触变性,不具抗剪性、压缩性的。在土体中无论是饱和、非饱和土体,对于孔隙水来说、都是较为开放的环境。即土粒中的水受压后,均会表现为水体的流动性,水位上升或下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可因浮力而改变土粒中的应力变化。然而;量是很有限的,只会在水位上升或下降后,从浮力增减上表现。是不能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压力的。

为验证这一结论,在图5中,可进行下例试验进行证实。以图1-单元饱和土体为例:

图中箭头E、F下、分别为两个测压计(并在F处、上部为孔隙水所包围,压力计底部,设置稳定的支承点,以确保孔隙水压力计的测量条件),用于测量同一水平面的粒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当附加应力为零时,箭头E下的测压计读数为e,箭头F下的测压计读数为f。

此时;在单元饱和土体顶面加一外力,当σz在σ+时、在E处的测压计表头、有所偏转、偏转量为+,而在F处的测压计表头、无所反映。

当σz由小到大即σ++时、在E处的测压计表头、压力增大、继续偏转、偏转量为++,而在F处的测压计、表头还无所反映。

当σz由小到大即σ+++时、在E处的测压计表头、压力增大、继续偏转、偏转量为+++,而在F处的测压计、表头还无所反映。

试验表明,孔隙水压力是不能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压力的。

Figure 5 图5

那么;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承担压力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只有在封闭的环境中。可见在渗透固结中的活塞模型、不具备这一条件。因为活门“2”常开(见图2),且无闭合功能。因此;孔隙水是不能与岩土颗粒共同承担压力的。不仅是渗透固结环境、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在验证。不论是静压桩、还是锤击桩,在饱和的砂土中,如地下水位在1-5米的孔隙水范围,成桩过程的压力一般在500-10000Kpa范围、由低到高逐渐加大。依照有效应力原理的说法,此时;地下水同时承担着桩尖的压应力,地下水会随着土中孔隙喷出地表,我们可看到壮观的、类似喷泉般的水柱、应该比喷泉更壮观。但是;在我经历的数百项桩基础工程中,从来没有见到、或是听说过这种情况。

按照有效应力原理的说法:“由于模型中只有只有固液两相介质,则对于外力σz的作用只能是水与弹簧两者来共同承担,σz =σ'+u……当t=0时,即活塞顶面骤然受到压力σz作用的瞬间,水来不及排出……弹簧没有变形和受力,附加应力全部由水来承担,即:u=σz,σ'=0;”[20]。以成桩过程的压力500-10000Kpa的最小值500Kpa计算,如接到测压管上,水可以喷出地表近50米的高度。这种壮观景象,不知那位地质专家见过。

2.3.4在有效应力原理,渗透固结试验模型中,与饱和土体的环境条件相差较大,是不能够摸拟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特征的。

在饱和土的实际环境中,四周都是开放的环境,不仅是孔隙水可以四处扩散,且应力也可以向周边传递扩散,然而;弹簧活塞模型是四周封闭的,人为的去限定孔隙水的渗透方向,这种不真实的应力渗透环境下的试验,其结果是很难与实际情况对应衔接的。

2.3.5有效应力原理的渗透固结模型,设计思想混乱,摸仿中随意性强,不伦不类、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在弹簧活塞模型中、没有“活门”,就不是传统意义上活塞了。如果说它类似于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的水压机模型原理,以印证σz全部由孔隙水来承担的现象,而在活塞面上,加设孔隙、又在活塞内部,设有与孔隙水共同承担压力的弹簧,使大小活塞面的压力永远不可能相等。这可说是借用传统经典模型的失败。这种需求和目标的不明确、是不可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更不可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3.6有效应力原理的渗透固结模型,缺陷是明显的,其试验过程和结果,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如;在渗透固结模型中说“在一个盛满水的圆桶中,装一个带有弹簧的活塞,弹簧表示土的颗粒骨架”[21]。可以认为弹簧与活塞面是一体的,而“当t=0时,即活塞顶面骤然受到压力σz作用的瞬间,水来不及排出图( a ) ,弹簧没有变形和受力,附加应力σz全部由水来承担”[22]。这分明是说,弹簧和活塞面处于悬空状态,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模型,中学生都能验证是错误的。

2.3.7在有效应力原理的渗透固结模型中,其假设前提和试验过程是自相矛盾的。

太沙基在单向固结理论的基本假设中假设了“土粒与水均为不可压缩体”[23],但在模型中却设置“一个带有弹簧的活塞,弹簧表示土的颗粒骨架[24],弹簧如果不能压缩可否称为弹簧呢?可能因为自相矛盾,又改变说法。假设“相对于土的孔隙,土颗粒和土中水都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土的变形仅是孔隙体积压缩的结果”[25],那么所谓“t=0时,……弹

簧没有变形和受力”[26],也就意味着孔隙水没有受压,反而在测管上看到水位上升,附加应力全部由水来承担,这不仅是自相矛盾,任何人在这个试验中,得不出其设想的结果。

2.3.8有效应力原理在概念上模糊不清、随意假借,似呼有意无意地掩盖着模型的缺陷,造成理解和验证上的困难和错觉。

如在模型设计最初,是以饱和的粒状土为研究对象,一般指饱和的无粘性土,如图1

所示,而到了渗透固结试验中,却以饱和粘性土为试验对象。然而;饱和无粘性土与饱和粘土不仅从形体上有具大的差别,而且在其渗透性、差别数十倍、至百倍,两种性质巨大差别的土体,这种前后研究对象不一致,其实质是掩盖模型上的缺陷。以致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

2.3.9饱和土的渗透固结模型及其试验,是不能摸拟无粘性饱和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的。

在图2或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书中第89页,图4.26;饱和土的渗透固结模型( b )、( c ) 中违反了水的静力学基本理论,任何人、任何专家都无法摸拟实现的,是根本不存在的现象。如果将有效应力原理理论、所谓的孔隙水压力理论、赋予一个不确定的围压,并将其视为剪力,参于到应力-应变试验、进行分析计算。我不知道其结果有多少真实性和实用性。可以说、自有效应力原理诞生以来、以此理论为基础的所有压缩试验、和各种三轴压缩试验,几乎没有与真实的实际情况有很好的、对应衔接关系。这似乎是自然对人的主观意识,一次次的提醒、一次次的警示。若长期漠视,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3结语

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很有限的,但是;对自身要求却是很高的。本文否认有效应力原理,并非否定整个土力学、也并非否定汰沙基的所有理论。只是想、因此;可能对土力学的发展更有宜,更能引起人们对土的深入思考。更严谨、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岩土体、应力应变的因果关系;更能激发岩土人对岩土孜孜不倦的研究,对真理务实的追求。有理由相信,并可以预见,土力学并非因此而摧毁,终究会不断充实、完善。土力学的明天依然广阔,前景依然美好。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1]吉见吉昭,姜敦超.1981.太沙基与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 1981年 03期.114~119

[2]李广信.2007.有效应力原理能够推翻吗.岩土工程界.第十卷.第七期.22~26

[3]龚晓南.2000.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第02期38~42

[4]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3

[5]黄文熙.1983.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49

[6]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3

[7]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3

[8]黄文熙.1983.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49

[9]常士骠.1992.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3

[10]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3

[11]介玉新.2005.有效应力原理几个问题探讨.北京:煤炭学报.30卷第2期.202~205

[12]黄文熙.1983.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48

[13]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64

[14]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15]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16]黄文熙.1983.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49

[17]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90

[18]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19]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20]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21]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22]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23]黄文熙.1983.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40

[24]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25]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90

[26]赵明华.200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89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exist?

LI Wei-li

(International Design Co., Ltd. Guangdong Nanhai Foshan City, 5280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study, questioned the effective stress principle, and from the constitutive model,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seepage consolidation, analysis, that: the effective stress principl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re are great defects, can not stand the practice and test, effective stress principle does not exist.

Key words: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constitutive Model ;pore water pressure ;infiltration Consolidation

有效应力原理是否存在?

李伟利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对有效应力原理提出质疑,并从本构模型、孔隙水压、渗透固结、进行分析,认为:有效应力原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巨大缺陷,是经不起实践和检验的,有效应力原理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有效应力原理;本构模型;孔隙水压力;渗透固结

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核心自诞生的那天起,一直被世界各国地质学家们所推宠。仅管其间,也曾有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怀疑、并提出批评,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原理的应用、推广。如“1935年秋, 太沙基回到奥地利, 而等待他的, 却是对他的土力学基本原理持怀疑态度的同僚们的猛烈批评文章。太沙基与付略里希。联名发表了三十三页的答复文章, 充分地论证了土力学原理是正确无误的”[1-26]。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却被认为是“有意或者无意推翻或者改写有效就力原理”[2]。那么;有效应力原理究竟有没有问题?能否作为土力学的基石?能否引导土力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岩土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确切地说,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引导着土力学也快接近百年了。它既不象传统的经典理论,象万有引力那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变永恒的魅力;也不象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前287年-212年)那样简单、明了、适用;所更具个性的是“自Roscoe与他的学生(1958~1963)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极少,严格地说尚没有”[3]。而今;更有人把有效应力

原理应用到混凝土、煤层、沥青路面。继续幻想着它、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难道有效应力原理真的那么有效?以我看、就目前地质界的普遍认可、信赖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有效应力原理、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如果要以审视、质疑的眼光、看待有效应力原理,那问题可就大多了。规结起来可以得出:有效应力原理,是不存在的;是不能真实地反映、无粘性饱和土体、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有效应力原理,在模型的设计上有缺陷,环境条件的假设、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推理不严谨,表达式、概念、违背基本的物理学常识;似是而非的想当然、多于理性的实践;事实上、有效应力原理,只讲了砂土(无粘性土)在渗透过程中,砂土的自重与浮容重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地下水的静力学问题、是阿基米德定律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的一般现象。如果把它的作用加以放大,再将这一现象、赋予复杂的土力学应力-应变关系、或单纯的以此建立土力学模型,可能是土力学本构模型理论,难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可能对岩土力学的研究、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有效应力原理及力学模型

1.1有效应力原理(本节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有效应力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所属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岩石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土力学(水利)(三级学科)

太沙基(K. Terzaghi)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碎散颗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这是土力学区别于其他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我们知道土是三相体系,对饱和土来说,是二相体系。外荷载作用后,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

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而通过孔隙中的水气传递的孔隙压力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没有贡献。这可以通过一个试验理解:比如有两土试样,一个加水超过土表面若干,我们会发现土样没有压缩;另一个表面放重物,很明显土样被压缩了。尽管这两个试样表面都有荷载,但是结果不同。原因就是前一个是孔隙水压,后一个是通过颗粒传递的,为有效应力。就是饱和土的压缩有个排水过程(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只有排完水土才压缩稳定.再者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水是没有摩擦力的,只有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应力)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土抗剪强度的一部分)

Terzaghi从试验中观察到在饱和土体中土的变形及强度与土体中的有效应力σ′密切相关,并建立了有效应力原理:

σ =σ′+μ

式中:σ为平面上法向总应力, kPa;σ′为平面上有效法向应力, kPa;μ为孔隙水压力, kPa。

有效应力原理阐明了碎散颗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有效应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总应力保持不变时,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可以相互转化,即:有效孔隙水压力减小等于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加。

1.2有效应力原理力学模型及文本参考

为了准确的对有效应力原理、进行描述。根据有关专家的推荐建议,本人采用了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第248-250页。和赵明华2003年《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年1月第22次印刷出版的版本第63-67页,两个版本,以确立对有效应力原理描述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下图1、是杨英华主编的《土力学》·地质出版社·1987年·高等学校教材,有效应力原理,假设的力学模型示意图。图2、是土的渗透固结模型图。

Figure 1 图1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几个问题

第33卷 第2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3 No.2 2011年2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eb. 2011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几个问题 李广信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要:分析了关于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理解,针对在饱和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是否需要折减,黏性土的结合水能否传递水压力,试验中和原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室浮力的量测以及岩石、混凝土和黏土中有效应力原理的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大量的试验成果表明有效应力原理对于饱和砂土和黏土都是适用的和有效的。 关键词:有效应力原理;孔隙水压力;结合水;孔压的量测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1)02–0315–06 作者介绍:李广信(1941–),男,黑龙江宾县人,博士,教授,从事土的本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igx@https://www.360docs.net/doc/e62288902.html,。 Some problems about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LI Guang-x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ome mistakes and wrong concepts about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in saturated soil are pointed out and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the field are discussed, for example, the reduc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in clay, the diffusion of bound water in clay, the accuracy of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in rock, concrete and clay, the measurement of pore water pressure in clay and uplift pressure on basement.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s of practice and experiments,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is applicable and effective in both saturated sand and clay. Key words: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pore water pressure; bound water; measurement of pore water pressure 0 引 言 J.K.Mitchell认为太沙基关于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是土力学的“拱心石”[1],亦即是石拱结构中封顶的那一块石头,可见其重要性。经典土力学中的太沙基一维渗流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及其指标,Skempton的孔隙水压力系数,水下土体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的计算,渗透变形,土中水的压力(扬压力与侧压力),地基的预压渗流固结,有水情况下的极限平衡法边坡的稳定分析等课题,都是建立在有效应力原理基础上的。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也是土力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力学学科的标志性理论。 可是近年来,笔者所见到很多与有效应力原理相悖的中国文献(发表或未发表),它们都涉及到黏性土中的浮力、自重应力计算和水土合算与分算等问题。其作法或者是将孔压u打折,或者是将压力的计算面积折减,或者不承认某些黏性土内存在孔隙水压力。实际上有意或无意在推翻或者改写有效应力原理。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基坑支挡结构物上的水土合算[2],地基基础浮力计算的折减[3]与用饱和重度计算有效自重应力[4]等都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但其也是有悖于有效应力原理的。 1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推导 一位作者在其文章开头就声称: “土力学中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几十年来有一个根本错误没有被发现。”他认为应由式(1)改为式(2) u σσ′ =+,(1) (1)n nu σσ′ =?+,(2) 式中,n是土的孔隙率。 还有一位认为孔隙水压力只与土孔隙内的自由水有关,式(1)中的孔压u应表示为 w u h ξγ =,(3) 式中,ξ是饱和土截面上自由水所占的面积与孔隙总面积之比[5],被称为水压率,h为该点的总水头。 ───────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732103) 收稿日期:2010–08–23

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和排水

第六章 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和排水 引言 通常所说的土是由固体颗粒和水两部分组成的,基础或挡墙上的荷载包含土颗粒和孔隙水上面的应力两部分。在没有土颗粒的船体外表面,法向应力就等于水压力;而在没有水的装有糖的盆底,应力就等于所装的糖的重量。问题就是土颗粒应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哪种组合决定着土的性质。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研究地基中的应力和水压力。 地基中的应力 在地基中,某一深度的竖向应力是由上面的一切东西的重量产生的——土颗粒、水和基础,所以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图(a)中的竖向应力为: z z γσ= 其中γ为土的容重(见节)。如果地基在水平面以下或者在湖底、海底的话(如图(b)所示),竖向应力计算公式就变为: w w z z z γγσ+= 如果在基础或路堤表面有荷载q 作用的话(如图(c)所示),那么竖向应力计算公式就变为: q z z +=γσ 这里面的γ是单位体积的土颗粒和水重量之和。因为z σ是由土体的总重量产生的,所以成为总应力。注意,图(b)中所示的湖中的水把总应力作用在底部同玻璃杯中的水把总应

力作用在杯底的方式相同。土颗粒的重度变化不大,一般来讲,饱和土的3 /20m kN ≈γ,干土的3/16m kN ≈γ,水的3/10m kN ≈γ。 同时也有水平向的总应力h σ,但是在z σ和h σ之间没有简单的关系。在以后的章节我们会对水平向的应力进行研究。 地下水和孔隙水压力 饱和土的孔隙水中存在的压力叫做孔隙水压力u 。在竖管中经常用w h 来简单地代替,如图所示。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竖管内部和外部的水压力相等,因此得到: w w h u γ= 当竖管中的水位低于地表面时(如图(a)所示),就称为地下水位。如果土中水是静止的,那么地下水位面就像湖面一样是水平的。然而,就像我们后面将要见到的那样,如果地下水位面不是水平的,那么土孔隙中就存在水的渗流。图(a)中地下水位面处孔隙水压力为零(这就是叫做地下水位),水位以下为正值,问题就出来了:地下水位面以上孔隙水压力是什么样的呢 图说明了地表面和地下水位面之间的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在地表面处有一层孔压为零的干土,这种情况很少见到,但是在高潮水面以上的海滩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在地下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由于土中孔隙的毛细作用,土体是饱和的。在这一区域,孔隙水压力是负值,计算公式如下: w w h u γ-=

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是否存在? 李伟利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对有效应力原理提出质疑,并从本构模型、孔隙水压、 渗透固结、进行分析,认为:有效应力原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巨大缺陷, 是经不起实践和检验的,有效应力原理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有效应力原理;本构模型;孔隙水压力;渗透固结 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核心自诞生的那天起,一直被世界各国地质学家们所推宠。仅管其间,也曾有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怀疑、并提出批评,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原理的应用、推广。如“1935年秋,太沙基回到奥地利,而等待他的,却是对他的土力学基本原理持怀疑态度的同僚们的猛烈批评文章。太沙基与付略里希。联名发表了三十三页的答复文章, 充分地论证了土力学原理是正确无误的”[1-26]。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有效应力原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却被认为是“有意或者无意推翻或者改写有效就力原理”[2]。那么;有效应力原理究竟有没有问题?能否作为土力学的基石?能否引导土力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岩土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确切地说,有效应力原理,作为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引导着土力学也快接近百年了。它既不象传统的经典理论,象万有引力那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变永恒的魅力;也不象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前287年-212年)那样简单、明了、适用;所更具个性的是“自Roscoe与他的学生(1958~1963)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极少,严格地说尚没有”[3]。而今;更有人把有效应力原理应用到混凝土、煤层、沥青路面。继续幻想着它、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难道有效应力原理真的那么有效?以我看、就目前地质界的普遍认可、信赖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