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学号:201100254130

班级:社工111

姓名:洪坤越

目录

1.研究背景 (3)

1.1本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3)

1.2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3—4

1.3本研究的意义………………………………5-6

2.研究设计 (6)

2.1研究假设研究框架、思路和理论 (6)

3.研究方法与资料,研究结果与分析……………………………………7--22

3.1以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研究总体,选择几个城市抽取样本。以其家庭为分析单位,以城市贫困家庭中的父代作为资料收集对象。把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子代阶层地位作为因变量,把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在内的先赋性因素、后致性因素以及制度——政策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22——23

5参考文献与附录 (24)

提要: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并非必然。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子女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状况、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是影响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贫困是困扰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在农村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凸显,并呈现出代际传递的特征,最终加剧社会结构固化的趋势"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包括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与社会条件"割裂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发挥辅助作用!贫困人群自身发挥主动性"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市反贫困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社会流动;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1.1本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逐步加快,对社会流动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以往的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首先,关于社会流动意识的研究。人们的社会流动意识,尤其是底层群体的社会流动意识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其次,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安排转向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社会流动。在社会流动过程中自致性因素的作用增多,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减弱。再次,关于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民工群体,也涉及低收入群体、底层群体等,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理论主要有社会排斥理论、贫困文化理论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理论。而21世纪初兴起的阶层继承与地位获得的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试图从贫困群体的内部因素来探讨贫困存在的长期性、持续性、复杂性的原因,开创了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最后,关于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王爱君、毕瑨等研究对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关丽丽、周晓桂、田华纲等提出了对贫困个体通过教育等增强其流动能力、对社会通过调整公共资源配置等提供更多向上流动机会和途径的措施,对社会流动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本课题的研究趋势是内容上更加关注持续性的城市贫困问题,解释上运用了等多种理论,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

1.2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

通过对我国诸多学者的理论著述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诸如,城市贫困是多方面的原因的,各个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如张兵就从理论的轨迹方面加以阐述说明,详细的说明了城市贫困代际问题的传播以及传播的途径及传播的秘密。而学者郭丛斌则从城镇居民的教育以及收入之间的差异来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同,等等

1.3本研究的意义

实践上,为解决持续性的城市贫困问题提供新思路。这对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试图对城市贫困存在的长期化、固定化原因做出重新解释,建立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机制的分析模式。而通过对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开放程度。而城市贫困阶层的下一代目前正进入就业高峰期,因此,这一研究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贫困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直挥之不去!难以摆脱的幽灵,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天敌"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政府长期致力的目标"然而,就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农村扶贫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却悄然而生,且其规模在急剧增长,已到了不得不倾力解决的程度"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的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明显上升,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贫困现状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继而陷人到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贫困代际传递无疑成为一个危险信号,贫富的代际转移造成了一个割裂的社会,富裕被垄断,贫穷被/世袭,社会的贫富状况被固定化!结构化了"2006年3月,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学习!家庭寄养!社会抚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改善其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l]"这是/贫困代际传递概念在官方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说明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已引起相当关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返贫战略的新趋向"通过查阅统计数据资料,笔者将城市贫困群体分为三大类:一是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失地农民;三是传统意义上的/三无人群,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本文将根据社会流动理论把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分为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以及社会条件:1.先赋性因素,父辈的职业地位!收人水平和受教育水平"2.自致性因素,子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3.社会条件,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针对影响城市贫困代际传递因素的探讨将会对割裂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消除城市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贫困家庭成员的研究,我们难以准确预测其能否摆脱贫困,以及会不会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哪些因素与代际传递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过,学者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是多视角的,主要有社会代际流动、贫困文化、经济收入等。本文拟根据社会

流动理论分析探讨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贫苦境遇的改善与摆脱,既可以看做是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割裂,也可以说

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获得,在社会阶层中体现为一种向上的流动。人们发生何种社会流动,大致有着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依赖于单位、家庭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中观与微观层面是从非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社会地位的获得的,即社会成员是凭借什么来实现这种

流动。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研究框架、思路和理论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也是研究假设是:城市贫困阶层的阶层认同比较强,而向上社会流动的意识比较弱,反映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性程度低。这种阶层意识的客观基础是因为城市贫困阶层处于长期性、持续性的贫困之中,而城市贫困阶层处于长期性、持续性贫困之中的原因在于目前已经形成了贫困的生成机制:在以社会关系和能力为主的先赋性因素、以教育为主的后致性因素、以社会排斥为主的制度——政策因素中,各种因素以制度——政策为背景,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具有劣势资源的城市贫困家庭子代进入到社会上层,影响了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流动。本研究要通过对城市贫困家庭的抽样调查来检验以上的研究假设。研究通过建立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子代阶层地位获得模型来分析其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在对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促进城市贫困阶层合理社会流动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辅之以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研究框架与思路、研究理论与假设,并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通过调查研究,来检验研究假设。

研究工作方案:

本课题研究工作方案包括:(1)全面收集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2)研究过程中及时与相关专家沟通,并召开研讨会。(3)通过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检验研究假设。

本课题已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有:收集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确立了研究框架、内容、重点、难点,确定了抽样调查的总体和收集实证调查资料的途径。

3.研究方法设计与资料

3.1研究内容

详细探究城市贫困问题代际传递的原因及其深刻影响,由此造成对

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发展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贫困问题的减少甚至降低至最低水平从而使城市贫困问题得到一个好的解决。

3.2 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本研究课题的分析单位是城市家庭贫困人口,抽样方案为随机抽样,即采用问卷的方式来随机调查,以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以及最基本的代表性,以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研究总体,选择几个城市抽取样本。以其家庭为分析单位,以城市贫困家庭中的父代作为资料收集对象.现将分析结果,数据结果列表如下。

1、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描述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统计了139名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工作单位、政治面貌、收入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性别构成:男性为68名,占总调查人数的48.9%;女性为71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1.1%。

年龄组成:40岁及以下的为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41—50岁的为6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8%;51—60岁的为50人,占总调查人口的36.0%;60岁及以上的为16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1.5%;错误填写的为1,占总调查人口的0.7%。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15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0.8%;初中为58人,占总调查人口的41.7%;高中或中专为52人,占总调查人口的37.4%;大专及以上为13人,占总调查人口的9.4%;缺失为1,占总调查人口的0.7%。(如下图所示)

职业状况: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为48人,占总调查人口的34.5%;专业技术人员为10人,占总调查人口的7.2%;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为6人,占总调查人口的4.3%;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为34人,占总调查人口的24.5%;下岗/失业/无业人员为24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7.3%;其他为17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2.2%。

工作单位:国有企业为73人,占总调查人口的52.5%;集体企业为25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8.0%;私营及个体企业为26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8.7%;其他为15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0.8%。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为12人,占总调查人口的8.6%;民主党派为5人,占总调查人口的3.6%;群众为117人,占总调查人口的84.2%;

缺失为5,占总调查人口的3.6%。

月收入:月收入水平在500元及以下的为2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4%;月收入水平为500元以上至1000及以下的为10人,占总调查人口的7.2%;月收入水平为1000元以上至1500元及以下的为71人,占总调查人口的51.1%;月收入水平为1500-元以上至2000的为29人,占总调查人口的20.9%;月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上至2500的为4人,占总调查人口的2.9%;缺失为23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6.5%。(如表1所示)

2、调查对象家庭基本情况描述

跟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统计了139名被调查者家庭子女的情况,包括子女性别构成、子女年龄、子女文化程度、子女的职业、子女的工作单位、子女的收入状况;统计了139名被调查者配偶的文

化程度、职业状况。结果如下所示:

(1)被调查家庭子女的状况:

性别构成:子女中儿子为66人,所占比例为47.5%;子女中女儿为72人,所占比例为51.8%;缺失为1,所占比例为0.7%。

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在10—19岁的有10人,所占比例为7.2%;分布在20—29岁的有107人,所占比例为77.0%;分布在30—39岁的有11人,所占比例为7.9%;分布在40—49岁的有5人,所占比例为3.6%;分布在50—59岁的有5人,所占比例为3.6%;分布在60—69岁的有1人,所占比例为0.7%。(如表2所示)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5人,所占比例为3.6%;初中为24人,所占比例为17.3%;高中或中专为42人,所占比例为30.2%;

大专及以上为68人,所占比例为48.9%。(如表3所示)

职业状况: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为3人,所占比例为2.2%;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员工为19人,所占比例为13.7%;专业技术人员为17人,所占比例为12.2%;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为7人,所占比例为5.0%;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为33人,所占比例为23.7%;下岗/失业/无业人员为20人,所占比例为14.4%;其他为39人,所占比例为28.1%;缺失为1,所占比例为0.7%。

工作单位: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为16人,所占比例为11.5%;国有企业为13人,所占比例为9.4%;集体企业为13人,所占比例为9.4%;私营及个体企业为46人,所占比例为33.1%;其他为44人,所占比例为31.7%;缺失为7,所占比例为5.0%。

收入水平: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及以下的为23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6.5%;月收入水平为1000元以上至2000及以下的为79人,占总调查人口的56.8%;月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上至3000元及以下的为16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1.5%;月收入水平为3000元

以上至4000元及以下的为2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4%;月收入水平为4000元以上至5000的为0人,占总调查人口的0;缺失为18人,占总调查人口的12.9%。(如表4所示)

(2)被调查配偶的状况: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16人,所占比例为11.5%;初中为52人,所占比例为37.4%;高中或中专为39人,所占比例为28.3%;大专及以上为31人,所占比例为22.3%;缺失为1,所占比例为0.7%。

职业状况: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为32人,所占比例为23.0%;专业技术人员为12人,所占比例为12.2%;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为8人,所占比例为5.8%;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为29人,所占比例为20.9%;下岗/失业/无业人员为31人,所占比例为22.3%;其他为27人,所占比例为19.4%。小

(二)结果与数据分析

1、父辈的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学者常常依据经济资源(即收入高低或拥有财产多少)、组织资源(在政府或企事业组织中担任的职位高低,通俗说为是否有权)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即学历文凭高低)来这三类指标来对当代社会的个人或群体做阶层划分。本研究也遵循此划分,从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三方面分析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父辈所拥有的组织资源、教育资源对社会流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父辈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对子辈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影响结果无确切的数据支持。

(1)父代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对子代经济资源的影响

通过对父辈和子辈目前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做相关性的分析,得

R=0.141,P=0.099>0.05(两端检定),即二者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如表5所示)

我们考虑到收入的影响因素与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有很重要的关系,父辈参加工作时间较子辈参加工作时间长。因此,此统计得出的结果能否作为分析问题的原因还有待考证。

(2)父辈所拥有的组织资源对子辈组织资源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对象、其配偶的职业与子代的职业做多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可得B1=0.073,t=0.871,P=0.385>0.05,即二者不具有相关关系;B2=0.379,=4.507,P=0.000<0.001,即二者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可知,父辈拥有的组织资源对子辈的组织资源有重要的影响。(如表6所示)

(3)父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对子代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通过对父代和子代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多因回归分析,得出R2=0.352,即用父辈的教育资源解释子辈的教育资源可以消减35.2%的误差;F=36.456(df= 2),P=0.000<0.001,即所得样本数据可以推论到总体;通过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和调查对象配偶的文化程度与子代的文化程度做多因回归分析,可得B1=0.233,t=2.864,P=0.005,即二者有相关关系;B2=0.438,t=5.392,P=0.000<0.001,即二者有相关关系。(如表7、8、10所示)

可知,父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对子代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影响。

表7 模型汇总

2、子辈的受教育程度、受教育质量和能力对收入的影响

通过对子辈的文化程度和目前的月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可得

R=0.321(两端鉴定),P=0.000<0.001.即二者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

表11所示)

通过对对子辈所读大学的类型和目前的月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可得R=0.303(两端鉴定),P=0.002<0.01,即二者有显著相关。(如表12所示)

可知,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对收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关于“孩子是如何找到工作的?”的调查中。有32.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凭借孩子能力”,比例高于其他找到工作的途径。在关于“您认为通过哪种方法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调查中;有3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靠孩子能力比例高于其他理想的找工作的途径。(如表14、16所示)

可知,孩子的个人能力对找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

在关于“孩子是如何找到工作的?”的调查中。有3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赖亲友家庭关系,是第二大途径,仅低于“凭借孩子能力”

32.6%比例的0.8%;高于“人才市场应聘”22.7%比例的9.1%;远远高于“孩子自己创业”。(如表13所示)

在关于“孩子找工作时亲朋好友起了多大的作用?”的调查中。

16.2%的掉擦对象认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8.4%的调查对象认为有点起作用。即54.6%的调查对象认为亲朋好友在孩子找工作时起到了作用,只有45.4%的调查对象认为亲朋好友在孩子找工作时没起作用。(如表14所示)

在关于“您认为通过哪种方法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调查中。有

16.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人才市场招聘;有11.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靠政府安排;有31.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靠亲友家庭关系;有3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靠孩子能力;有3.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依靠孩子自己创业。(如表15所示)

可见,社会关系在子代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常见的贫困原因现将城市贫困原因分析罗列如下

1.明显的代际性:祖辈或父辈本身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加之祖

辈父辈本身的一些原因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导致了贫困的一代代接力传递

2.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因为导致了思维

的僵化,不能很好的运用文化知识来使自己有改变自己的想

法,这是不可取的地方

3.缺乏一技之长:没有一个很多的技艺,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

是注定要落伍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和高新技

术将是热门行业,这叫需要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紧跟社会潮流,从而适应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4.缺乏必要的平台:没有一定的外部关系,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发

展的平台

5.收入较少: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

4,解决的建议

1.: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但反对的专家认为,依靠服务产业脱贫可能在经济发达地区走得通,但在贫困地区就不一定行得通。

2.就近实现城镇化,减轻农村贫困转移的程度

3.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城市贫困的来源之一,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贫困人口,城市政府应该给予相对宽松的环境,沿海发达城市应把这一部分人口统一纳入城市管理之中,积极探索外来人口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

4.此外,还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农村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减缓农村贫困的转移程度。

5.对城市化过快的质疑,有专家指出,当前的关键是要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集中转移到少数几个较大的城市中来,就近实现城镇化、市民化。

制度纠偏,政府的公共政策急需做出调整

6.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曾说:“穷人贫穷并不仅是因为他们观念落后,而是一些政策性歧视造成的。”所以要改变穷人的观念。

7.政府必须在教育上,更多地向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条件不利的社会群体倾斜。给年轻一代的发展创造平等的条件,让年轻一代能力普遍得到培育,是防止贫困代际转移的第一步。尤其是早期教育,要把较大的资源花费在智力较差而不是较

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约为2.5亿人。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从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和贫困人口能力培育扶贫战略,中国贫困人口己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中国农村贫困规模和贫困发生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而且呈集中性分散性特点。有些地方返贫率较高,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全文也就是围绕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这一主题,借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概念体系及研究工具进行分析解释,并对消除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作了全面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贫困返贫率贫困代际传递政策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之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都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人们。贫困的一般定义是指,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对于贫困的概念我们不难理解,贫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贫困现象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复杂的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及政治经济因素。换句话说,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而贫困问题也同样深入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在一个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又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研究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为我们调整反贫困战略,寻求对贫困者及其子女在社会政治权利的分享、经济机会的获得、受教育权利的保证、社会安全网的构建等制度(体制)层面上加以创新,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保障贫困者及其后代的发展机会与各项社会权利,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借鉴。 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1978年以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约为2.5亿人。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扶贫开发和贫困人口能力培育扶贫战略,这就是已经完成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一2000年)和正在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战略。中国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8000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中国农村贫困规模和贫困发生率发生了巨大变化。 根据2005年绝对贫困人口(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为收入低于683元)和低收入人口(低收入人口的标准为收入低于944元)的计算标准,2005年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2365万人,比上年减少245万人,减少了9.5%,贫困发生率为2.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数量为4067万人,比上年减少了910万,减少了18.3%。农村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4.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从当前农村绝对贫困的发生率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比重来看,这两方面的数据虽然已下降到很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农村总人口的基数较大,这就决定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规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数量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反贫困的成效来看,中国农村贫困

关于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 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机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访贫困户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8公里。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 / 37

自20**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 经过实地调研,确定在黄金村交通便利的显月寺规划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8户,其中:实施42户搬迁户,设计两户连体二层建筑,每户131平米,3室2 厅2卫1厨,造价每平米不超过1000元;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16户,按50平米建设,1室1厅1厨1厕。该安置点于2018年9月初启动建设后,吗、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可主体竣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宣传,目前已有36户缴纳了首付款,共计133万元(首付每户至少缴3万元)。 (二)建果园,特色产业增收换穷业 抓搬迁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如何让群众利用现有土地增收成了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黄金村土地条件差,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无特色农业产业。为此结合黄金村实际,县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从四川苍溪县引进红阳猕

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的代际传递 伍亚超1012795 社会工作 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各界学者都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显然,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它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家庭和地区存在贫困的待机传承现象,从而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根据最一般的定义,贫困代际传递指的是“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地区或阶层范围内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时候带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对于贫困代际传递概念的解释很多,具体来说,包括斯坦因伯格的三种相关性解释、刘易斯的从贫困文化概念方面的解释、米德的福利救济改变家庭价值观的解释、贝克和托马斯强调贫困与劳动力市场关联等等。这些人的研究从人力资本,相关的非经济资源等方面给出了解释。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后来向理论方向发展,其最早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马克思关于阶级贫困化的理论。马克思经典作家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入手,解释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趋势,得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结论:即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此之后,该理论经过在社会分层、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扩充。社会分层学家的逻辑很简单即: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型社会)。因而,子女只能从父辈那儿继承社会地位。阶级继承是子女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另外的一种方式看起来就别那么容易了——后天努力。在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国家层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他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考察了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根源,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贫困,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列”造成的,其中,“贫困的恶性循环”居于支配地位。此外,他还从资本的循环方面做出了一些解释。从文化角度讨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 贫困传递的观点主要有要素短缺论、智力低下论、贫困文化论、环境成因论、素质贫困论、功能贫困论、社会排斥论、能力贫困论,这些理论从字面上大致可以看出主要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有些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智力低下论,其本身就带有歧视的意味。 无论是对什么问题的研究,最主要的还是解决办法。贫困代际传递的解决办法很多。暂且先不管是否可行,在这里罗列一下: 1、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2、就近实现城镇化,减轻农村贫困转移的程度; 3、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贫困人口,城市政府应该给予相对宽松的环境,沿海发达城市 应把这一部分人口统一纳入城市管理之中,积极探索外来人口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 4、从源头抓起,加强农村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机制、 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减缓农村贫困的转移程度; 5、要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集中转移到少数几个较大的城

高校创新扶贫模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高校创新扶贫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发表时间:2019-04-22T11:55:08.9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廖萍[导读] “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脱贫多重合力,才能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教育代际流动与机会均等化研究”。 摘要:“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脱贫多重合力,才能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思考高校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其优势,为打赢精准脱攻坚这一硬仗献智献力。关键词:扶贫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把它列为现阶段三大战役之一。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采取给钱给物修桥铺路这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要巩固这些战果,需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力,从本质上使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要从智力扶贫、智慧脱贫上做文章。百年树人,只有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知识改变命运,家境贫寒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似乎只有高考这座独木桥,正所谓一考定终身。一个贫困家庭一旦出了个大学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从此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贫困地区孩子在通往高考的道路又比城镇家庭的孩子要艰难得多。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特色专业课程教师短缺等等,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社会各界从“教”、“学”、“管”上献智献力。就高校而言,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创新师资队伍帮扶模式,解决“教”的问题帮助贫困地区重构教师教育体系,高校义不容辞。高校有人才和智力优势。动员全国各高校从师资培训入手,帮助贫困地区批量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留得住的优秀教师队伍,让学生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从根子上扶贫。 (一)贫困地区教师走出来与高校教授“亲密接触” 高校开办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来自贫困地区的骨干教师。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办中小学各主要学科、特色学科师资培训班。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高校送教下乡,把培训班开到县级,方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就近参加进修培训,省去外出的差旅费,缺点是短期行为,缺乏持续性。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启动了英语特色教育帮扶计划,连续几期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滇西边境八州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快速提高参训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该地区学生英语成绩。另一种方式是,高校开门办班,乡村教师走出来。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高校在本校内固定设点,持续性强,乡村教师走进高校,能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增长见识,缺点是增加高校的人员容纳量,需要后勤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参训教师要支出一定的生活费。不管是送教下乡还是校内办班,一个共同特点是能够进行小班精品培训,不仅让参训的教师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更发挥出了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受训人员返校后,学以致用,给本校教师讲示范课、公开课,共同交流研讨,相当于开展二次培训,有力促进当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第三种方式是网络培训。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开展网络师资培训。各高校把精品培训课程制作成课件、视频甚至更高层次的AI系统,对贫困地区教师开放,可随时随地上网点击享受优质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克服了集中培训需要较多的人财物投入的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缺点是互动性差,需要参训人员有较高的自觉性。 (二)高校师生沉下去,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1.开展“教师进小学”活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师进小学”系列活动,如组织教师到定点扶贫县广西南丹县怀里、南山、果化小学,和小学师生们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有的教师给同学们上“新时代筑梦南山青春践行中国梦”的思想政治课,有的教师介绍电脑基础知识,有的现场讲解“生活中的经济学”,有的现场与小学生一起放飞无人机,并介绍无人机在军事、农业、救灾等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一系列活动,给贫困地区学校带去了新知识、新理念,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深受当地师生的欢迎。 2.高校派出支教生。安排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已成为高校教育扶贫的一个流行的做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支教生在给当地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带去了新的知识、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起到新的示范作用。短期的支教虽然帮不了他们太多,但支教生们用一颗平常的心、谦卑的态度对待那些孩子,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用他们身上的一股青春朝气,去感染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支教更大的意义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把爱延续下去。针对贫困地区学生,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他们的眼界,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在人生目标上给予他们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支教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在传授知识、树立学风、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帮扶“量”的问题走出去也好,沉下去也好,都难以满足贫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量大的问题。依托互联网,利用各地的远程教育系统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贫困地区,是当前高校在教育扶贫上行之有效的措施。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将自己的课件、教育心得上传到远程教育平台,让各地乡村教师无偿使用。有的高校则向社会上商业性教育机构采购特色专业课件,再捐赠给对口扶贫的地方教育部门或直接捐给帮扶的中小学校。如清华大学每年通过卫星向其对口帮扶的云南南涧中小学领导、教师、干部无偿推送远程培训课程;广西某大学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工程,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与贫困地区的师生开设远程互动课堂,开展远程教研活动。如今,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教师从中获益。他们利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随时回放,直到满意为止。他们学完之后,将自己的体会、感想发布到网络社群中,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 二、实施对口精准帮扶工程,解决“学”的问题

浅谈贫困代际传递

浅析贫困代际传递 一、贫困代际传递概念 “代”的概念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借用到社会学中,便具有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示人类自身繁衍过程中祖辈、父辈、子辈等代际之间的关系;其社会属性是指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代沟”。在后代与前代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在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就是“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概念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美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承现象,从而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二.对贫困代际传递概念的多种解释。 斯坦因伯格(Stenberg,2000)就提出了三种相关性解释,即:与文化行为相关、与政策相关、与经济结构等因素相关。[6]第一种解释强调文化行为因素,与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 1965,1969)的观点相类似。刘易斯在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后认为,贫困代际传递以具有各种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和心理的特征为表征。例如,缺乏适当的学校教育, 穷困的经济境遇,猜疑和缺少社会活动的参预,或者缺乏除了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资源,构成贫困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代际传递。一个坚固的核心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可产生强烈的相互依赖和信任关系,这样可以使年轻一代从年老的一代那里继承其价值观、态度和习俗,从而确保贫困文化代际传递。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解释特别强调了福利依赖的代际传

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应家坞村部分贫困住户进 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 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扶贫调查收取的17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1500元(浙江省20xx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12户。12户贫困户共有人 口34人,劳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 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 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 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 土草房2户,占16.7%,住土瓦房5户,占41.7%,住砖瓦房及板房2户,占16.7%,住危房1户,住楼房1户,无房户1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 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调查情况, 贫困原因有: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12个 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2户,占16.7%,小学文 化程度的有5户,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户,占25%,高中 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占16.7%,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2户家

“贫困代际传递”原因及对策分析的研究

“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秦李毅 11级植物丁颖班 201130400113 摘要:贫困代际传递(IGT)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子女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既复杂又相互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和资源向优势群体集中,限制了底层人民对资源的分享,而下一代在父辈的限制条件下仍然很难摆脱,包括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医疗制度的获益,从而导致这样一个群体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问题。但同时看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策,可以从医疗体系、教育制度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收入差距、医疗制度、对策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狭义的来说,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上一代传递给后代,是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1】;但随着研究群体的扩大,广义的解释为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如国家)、社会阶层等方面,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传递给后代,从而在成年期重复贫困境遇。那么在中国,有以下五种贫困群体【2】:(1)农村贫困人口、(2)城市中的农民工、(3)城市中下岗失业贫困人群、(4)残疾人群、(5)老龄与高龄人口。而且贫困率不断上升,使得“城市贫困区”成为社会矛盾的聚集地【6】。 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向优势群体中集中,限制和剥夺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分享;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其支出的增长速度;三是体制障碍减少了社会流动机会,增加了流动成本。常见的例如,义务教育变成竞技教育,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子女成为城市户口,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效率低下等。而在内因方面,一是贫困家庭对子女能提供食宿、教育、与亲代沟通机会和途径等早期准备的必要条件相对较差,往往表现为贫困子女有屈从意识、对未来茫然、质疑权威等,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从而代代相传;二是所受教育质量与别人存在差距,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缺乏知识和技能【3】;三是贫困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是最底的,极少的参与政治决策,很难保障自身的权利;四是贫困学生过分依赖学校所提供的保障,没有积极主动寻求更多出路和机会,导致就业不理想,重复父辈的境遇。具体点来说,失业、不稳定就

关于贫困家庭调查的实践报告

关于贫困家庭调查的实践报告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布置下,我利用暑假时间在XX省XXXX县进行了一次以陕西贫困农村致贫原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这次活动从7月15日至8月15日,历时1个月。在这次为期1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自己所居住的农村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将此次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和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我国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在农村发展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至今仍存在贫困县及贫困家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处理好农村的发展问题,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年生活水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目的

通过开展这次对关于贫困农村致贫原因调查的社会实践,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生活现状,增强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调查中总结农村致贫原因,探求农村脱贫致富的方法与对策。 三.调查时间与方式 此次关于贫困农村致贫原因的社会实践从7月15日至8月150,历时一个月。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以座谈的形式向调查对象询问家庭基本情况及对农村脱贫致富的看法和建议。 四.农村致贫原因调查结果 (-)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观念保守,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接受先进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较差,不能及时有效的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琅琅读书声来自海拔3400多米的马 牙雪山深处。近日,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代乾教学点,记者看到,6个穿着藏袍的孩子正在一间教室里齐声诵读。教室里电脑、暖气一应俱全,藏族教师在触摸屏上寥寥几笔,身后的屏幕上就出现 漂亮的板书!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定为脱贫的“五个一批”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持续提升。据最新统计,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比上年增长7.89%。党和国家实施一系列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教育政策。《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680个连片特困县编 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440多亿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截至当前,3347.5万农村 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吃上营养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面向贫困 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 两年增长10%以上。 在党的扶贫政策阳光下,贫困地区的学生及其家庭表现可喜变化。变 化表现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今年3月起,甘肃省70余万名在园幼儿每 人每年得到1000元保育教育费补助。变化发生在技能创造财富上。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大堰沟村,村干部把在县职业中学所学 技能用于家乡建设,村里的高原苹果出口东南亚,成为全州前三名的 富裕村。变化体现在新型农民身上。海南省保亭县六弓乡村民胡亚伟 接受免费技能培训,成了养鱼专业户,一举甩掉了穷帽子。该省“十 三五”期间计划扶持贫困群众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等职业教育培训 6.6万人次。

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回顾及评论 (3) 二、研究设计 (3) (一)核心概念 (3) (二)研究方式 (4) 三、结果与分析 (4) (一)样本描述 (4) (二)结果及问题析 (9) 四、对策与建议 (18) 五、结论 (20) 六、附录 (21) (一)参考文献 (21) (二)调查问卷 (22)

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 摘要: 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了解河南省城市贫困人口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职业流动状况及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城市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和教育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引入社会工作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城市贫困阶层贫困代际传递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至今已实行将近40年,那些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群体与未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群体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其差异表现在所掌握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逐步

加快,对社会流动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在关注社会阶层流动的同时,关于“富二代”和“穷二代”的报道层次不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了贫困传递的现象。即穷者越穷、富的越富,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富一代”、“穷一代”和“富二代”、“穷二代”。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向上流动的重要资本,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网络)。与此同时,在中国固有存在的“关系本位”的人际交往方式,更是深化了社会资源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另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以解释中国的人际交往,他把人际交往对象区分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流动困难性。 那么,针对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由此形成了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实践上,为解决持续性的城市贫困问题提供新思路。这对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理论上,试图对城市贫困存在的长期化、固定化原因做出重新解释,建立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机制的分析模式。而通过对城市贫困阶层社会流动影响

论暂时贫困、长期贫困与代际传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0007093.html, 论暂时贫困、长期贫困与代际传递 作者:王卓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02期 〔摘要〕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 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暂时贫困;长期贫困;代际传递;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2-0098-08 21世纪中国政府以“精准扶贫”为指向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绝非易事,注定是一场与贫困的“鏖战”。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贫困内涵、外延及其类型,是中国扶贫攻坚战略部署与调整之重要基础和前提。 一、贫困及其测量 贫困像癌症一样,种类繁多、程度不同。关于贫困的定义和说法很多。中国古代的荀子讲“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之者穷”。很显然,荀子是从唯物的角度并以财产货物的多少来划分贫富的。贫、穷都表现为缺乏财产货物,但是在程度上荀子认为穷比贫要更加深刻。从字面上解读,“穷”是屋檐下只有“力”,再无他物,也就是“家徒四壁”。最极端的是居无定所、没有安身之地的那些人。“贫”是指财产货物的分割,“贫”不仅是缺乏财产货物的积累,而且还将已有的财产货物不断分割、分散。在西方,最早对贫困进行科学研究的是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在20世纪初,他通过在英国约克郡对居民家计的实地调查和长期观察,发现一些家庭因为收入微薄,不足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资料,一日三餐就是“早餐:面包加肉汤,午餐:肉汤加面包,晚餐:面包加肉汤”。①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那么这个家庭就是贫困的。这些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住房、衣着和其他必需的项目。这实际上是以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界定的贫困(primary poverty),称之为“绝对贫困”,也成为后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用于制定贫困线的出发点。 在尔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贫困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归纳起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以朗特里为代表的科学家从生物学方法认识和界定绝对贫困;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汤森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在质疑绝对贫困的存在性和可测量的同时,以社会学视角用收入不平等方法提出的相对贫困;三是进入六七十年代,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更加多元,维

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情况汇报:走访贫困户情况汇报

情况汇报式总结简称总结报告,指将已经完成的某一时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査、分析、研究和归纳,形诸文字或报送上级领导机关或在本单位有关会议上报告工作情况的一种总结性公文。以下是分享的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情况汇报:走访贫困户情况汇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情况汇报:走访贫困户情况汇报 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让偏远贫困地区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川硐镇多举措继续抓好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把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行动,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把遍访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组织镇领导干部深入3个贫困村3个一般村贫困户、深入群众,掌握情况,解决问题。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的重要意义、措施办法、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领导干部随机走访贫困户,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把国家和省的惠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在全镇营造帮促贫困户脱贫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检查监督。镇纪委把遍访贫困户工作列入重点督查计划,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督查结果。领导干部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中,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等有关纪律规定,发扬务实作风,对于增加农户负担,损害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形象的行为坚决曝光。 四是严防形式主义。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党和政府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做好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既要做到身到,也要做到心到,真实细致了解情况,真心实意帮贫济困,真真正正见到效果,切实防止蜻蜓点水、形式主义。 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情况汇报:走访贫困户情况汇报 6月15日,长堡镇镇长覃礼贵带领工作队到行溪、马家溪、东山等5个贫困村贫困户走访,主要是为了推进2015年长堡“减贫摘帽”工作,了解“654321”精准扶贫工程实施进度,制定“33668”扶贫攻坚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以查阅村委会和驻村干部工作台账的方式,深入了解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及驻村干部帮扶情况,在听取村支书“减贫摘帽”工作汇报、走访贫困户基础上,真真切切了解各村的贫困情况。 通过查阅台账、听取汇报、入户走访后,覃礼贵对村委会和驻村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亲自走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清楚各村贫困户数及人数,根据各村贫困程度及主要经济来源制定有相应的增收脱贫计划;驻村干部要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结合各个贫困户实际情况开展帮扶,多为贫困村做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严禁搞“遥控板、办公室”指挥,要走村入户了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整合扶贫资金和项目,为长堡2015年304户1250

贫困户调查报告

通安驿镇西岔村贫困户张树林家的 调查情况报告 根据陇西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在通安驿镇西岔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陇执法发…2012?8号)文件精神,我于2012年3月1日到自己帮扶的通安驿镇西岔村特困户张树林家进行入户走访,现将调查情况及帮扶计划措施报告如下。 一、特困户基本情况 张树林,家住陇西县通安驿镇西岔村阳坡川社,农民,现年51岁,家中有人口3人,为妻子(董维君,现年51岁)和儿子(张宝元,现年25岁,现在南京一家企业务工,专业为数控机床操作);家中有劳动力2人,承包地12.4亩,全部为旱地,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药材和玉米为主,2011年底人均占有粮食为150公斤;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来源;家庭住房面积4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生活较为困难。 二、贫困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儿子上大学支出费用较大,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致富的路子。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收入为主,而其耕地全部为旱川地,十年九旱,

农业辛勤劳作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致富的路子比较窄。 (三)、缺乏致富信息。由于家庭居住比较偏僻,交通不便,长年在家务农,对如何发家致富心中没底,致富信息闭塞。 (四)、缺乏致富技术。由于其文化程度较低,长期在家务农,没有外出务工的经验和技术,没有致富的技术。 三、帮扶计划和措施 针对贫困户张树林的情况,经和本人探讨,制定以下帮扶措施: (一)是与县、乡、村等单位部门联系,督促其积极参加县、乡、村举办的各类成人技术技能培训会(班),使其掌握一、两门外出务工实用技术,为其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与同村有外出务工经验和技术的人联系,通过相邻同村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克服外出务工的畏难情绪,使其在农闲时节或条件具备时,能积极外出务工,拓宽致富路子,增加收入。 (三)是根据自然规律,调整农作物种植的粮经比例,增加收入。在农业种植上,一是压夏扩秋,算好产量帐,根据我县前季雨水少后季雨水多的现状,压缩夏粮种植面积,扩大秋粮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压粮扩经,算好经济帐,增加种药材、土豆等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以四川省昭觉县为例

M 丨和谐社会建设H 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学术新苗”课题资助项目《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以凉山深度贫困县为例》(sass2017)阶段性成果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以四川省昭觉县为例 李?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县昭觉县为例,分析了昭觉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深度贫困县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包括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三方面。提出了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要提升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家庭脱贫,助力贫困家庭以多种方式走出贫困;同时,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均要做出教 育层面的努力,确保教育扶贫能够顺利实施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对策;昭觉县 有关贫困的研究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议题,由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全球性讨论的焦点。在中国,随着方法与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带领以及多方民间力量的介入,精准扶贫的工作已不再是经济单向扶贫,如今已是参与式扶贫。而教育对于改变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的作用已经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从长远来看,对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有深远意义。 一、昭觉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地区,曾是凉山州的州府,距离西昌市一百多公里。昭觉县总人口大约为21万人,其中彝族人口接近20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之一。昭觉县作为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基数大,同时少数民族传统的观念和封闭发展很难接受现代的先进价值观,在精准扶贫中返贫的概率很大,因此值得本课题进一步去研究发现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教育扶贫带来更多的可行性措施。 本研究调研组成员分别对昭觉县四个村169户贫困及非贫困户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其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教育期望,对待受教育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调研方式以入户调查为主,选用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为主。 根据问卷的分析表明,本研究的三代中,第一代受教育程度基本为文盲;第二代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其中占比84%,大学占比为0;而从第三代开始,文化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异,其中初中文凭为最多。受教育程度出现差异,初中毕业人数占比43%,大学毕业占比为3%。由此可以发现,受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 通过对父辈家庭年均收入与子辈文化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父辈年收入在10000以内的,子代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占比例较大;而父辈年收入在2万-3万,子辈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占比47%;而父辈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子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占比60%,而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比3.7%。因此,可以看到贫困家庭的子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父辈的收入影响子辈的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呈正相关。 学界有关彝族地区的长期性贫困问题研究,基本已形成一致,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发展,能真正摆脱贫困,因此要提倡“造血式”扶贫,首先把教育扶贫对彝区扶贫作为重点工程。(谢冰鑫,2016)2016从提出教育扶贫至今,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有明显的成效,凉山彝族地区的小学辍学率每年实现递减趋势,小学辍学率持续降低,基础教育方面,全州入学率为99.24%,实现了稳步的增长,与全国基础教育入学率水平基本相同。 然而,受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县地区,教育过程仍然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经济发展是物质脱贫,那么教育文化就是精神脱贫,通过教育使家庭整体摆脱贫困,从而推进彝族的发展,但这一过程相当缓慢,甚至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是指贫困与由贫困附带的因素,由父辈传递给子辈,使子女长大后复制父辈的贫困状态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 二、深度贫困县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分析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较有影响的观点包括:要素短缺论、智力低下论、贫困文化论、环境成因论以及贫困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其中本人认为比较有借鉴的是学者陈文江提出的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是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 根据在昭觉县的调研考察,总结归纳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有以下一些原因。 1、先赋性因素:教育程度高促进子代向上流动 在个案访谈中,父辈的职业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很大,同时30%的访谈对象认为父辈的社会关系网络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影响很大。 父亲是村里的村支书,从小就嘱咐自己要多读书,父亲上过小学,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在村里很有威望,人人都敬重他,村上的老师小学时也对我倍加照顾,然后成绩一直在班上前几名,高中考大学也是父亲拜托朋友找的房子,当时高三住在学校外面,母亲来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最后考上大专,毕业后回来考了公务员分配到现在乡上工作。(ID QA:乡干部) 还有一个访谈对象说:“招工的时候干部的子女先上,接着是老师的孩子,再接下来是跟干部有关系的,都要看父母的职业,最后轮到我们,工作也招完了”(ID YU 农民)因此可以看到,父亲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同时也会鼓励子代教育,关注子代的成长和发展。 2、社会性因素:教育程度低导致人力资本缺乏竞争力 26%的访谈者认为父亲给予的经济援助和经济收益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影响很大。来自父亲及其他亲戚的支持,可以影响子代的经济境遇,可以说是外部性的社会支持。同时有34%的个案认为社会流动对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相当重要。 25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中旬刊

摘要4:贫困代际传递

1.西南大学对我国6个省的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经济资本维度中家庭收入来源和家庭财富状况、人力资本维度中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对子女受教育支持程度、社会资本中是否是单亲家庭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最显著,即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农村贫困家庭摆脱代际贫困的基础,此外还需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维护好社会网络资本。 ——选自西南大学王志章:《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发表在《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1.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2.社会: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3. 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含国家)、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 4.贫困代际传递因素: (1)要素短缺。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资源、科学、技术等。物质资本匮乏、收入来源少、收入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最突出的特征。最直接的就是物质财富的继承,贫困家庭子女相较于非贫困家庭子女从父代处继承财富数量少,有时甚至是债务,单从这一点来说陷入贫困的几率就要大。从长远来说,贫困家庭要素的贫困将导致其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少。 (2)贫困文化。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穷人和其他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相对隔离,因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的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而在“圈内” 加强,并且可以世代传递,父辈消极、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