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合集下载

再读世博会--关于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再读世博会--关于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够的约束 条件 , 依然存在过度与浪费的倾 向。 . 世 如 果 说 , 国人 用 30年 完 成 了工 业 化 、 镇 化 、 英 0 城 现 24 结论 : 博 会 引导 中国 的现 代 化 道 路 相 比较 日本 16 年 东 京 奥 运 会 与 17 大 阪 世 博 94 90年 代 化 与 全 球 化 , 天 的 中 国正 在 经 历 的是 “ 今 四化 ” 进 的 并 跨 越 式 发 展 。 国过 去 的 3 中 0年 , 在 没 有 资本 积 累 和 技 会 , 国的 18 年汉城奥运会与 19 是 韩 98 93年大 田世博会 , 中 0 8年北 京 奥 运 会 与 2 1 上 海 世 博 会 , 0 0年 术创新前提 下 , 民工潮” 工业 化 ) 外资 潮” 全球 国所 举 办 的 2 0 以“ ( 和“ ( 化) 相结合的过程 。 这一过程 中, 社会结构 、 文化观念与政 与其分别有 4 0年和 2 0年的差距 。 这一差距 , 不在 于 G P D 治体制的发展 , 远远落后于经济 的增长 。 因此 , 上海世博 总量 的比较 , 而在于整体社会的现代化程度 。 世博会上不乏技术创新 ,但要让技术创新结 出财富 会 就不 是 一 次 高 规格 的产 品 交 易会 或 一 个 超 尺度 的游 乐
海世 博 会进 行研 究和探 讨 。
关 键 词 : 博会 ; 市发 展 ; 世 城 现代 化 战略 中图 分 类 号 :2 92 F9.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 83 (02 1— 0 8 0 10 — 97 2 1)4 02 — 2
1 从历史发展看世博会的作用与特点
水 红
( 海 申元 工 程 投 资咨 询 有 限公 司 , 海 20 7 ) 上 上 00 0

面向基本现代化创新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面向基本现代化创新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面向基本现代化创新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建议作者:李璐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4期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递进的历史节点。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建立面向基本现代化的社会建设新思路,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引领性和创新性。

探索上海市面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性做法,对构建全国社会建设总体发展思路具有极强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新理念:强调专业化、高质量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近两年,从《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55号)提出“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到《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中提出“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不断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的目标,说明国家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兼顾均等化、标准化和普惠化、多样化目标,在满足人民需求与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演进。

在此形势下,上海市提出了公共服务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理念,这是在兼顾国家要求和本市需求的前提下,对公共服务发展的创新理念。

此外,上海开展对标国际大都市社会建设的比较分析,从人类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纽约、伦敦、東京等国际大都市指标进行横向比较,率先对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

(二)社会治理新理念:全民动员、法治保障日益重要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一文中提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并再次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魅力的培育与比较

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魅力的培育与比较
键词 :国际化 大都 市
城 市魅力
文章螭号 :o 5 l0 (0 2 2 03一l l0一 3 9 20 ) —0 0 4
中图分 类号 : 2 1 1 文献标识码 : F9 . A
去年 “ .1事 件后 , 91” 全球笼 罩在一片 阴沉的氛围 中。而 1 月金秋 时节 , 中国上海却 召 O 在 开 了一场有声有色 、 大气磅薄 、 深受世界 瞩 目的 A E P C会 议。会 议大获成功的 同时 , 上海 作为 个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也更 丰满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美 国总统布什对上海所发生 巨变


城市魅力 :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耀眼光环
( ) 市魅 力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的灵魂 一 城 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 以其魅力为特征 , 并成为 这些城市 的灵魂。如 纽约 、 伦敦 、 东京是 全球 金融 中心 ; 巴黎是世 界文化 、 艺术和时装之 都 ; 香港被誉 为世 界购物天堂 ; 兰克福 、 法 布鲁 塞 尔
争力 的重要体现。
城市综台竞争力基本上概括为 以下 因素 : 综合经济实力 、 综合发展环境 、 综合创新能力 、 综 合服务 能力 、 综合管 理水平 、 综合市民素质 。它也决定于城市 的经济社会总量 ( 经济规模 、 城市 规模 、 口规模等 )经济社会质量 ( 人 、 科技 水平 、 民素质 、 市 城市环境 、 度机制 等 )经济社会 流 制 、
《 ) 二 城市魅力是推动城 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城市魅力 的初始产 生是 自身努 力 的结果 , 一旦 开始形成 一定魅力 , 但 城市 受到世界 的注 意, 产生吸引力 , 这对城市的进 一步发展意义重 大。城市 的集 聚能力大大增强 , 聚能力增强 集 又带来辐射能力的提 高 , 聚和辐射相互推进过程 中 , 在集 加速城市发展 。 所谓城市魅力是城市发展 的加速器就是 指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 的魅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 效应 。当一个城市初显露 国际化大都市魅力时 , 各种企业公 司开始看 好这一城 市 。于是各种 投资行为纷纷产生 , 而这种投 资行为实际推动 了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 , 得城市 更具魅力 。相互 使 作用之下 , 魅力给城市发展按上 了加速 器 。当然 , 城市 魅力 所产生的加速发展效应 , 求城市 要

宝山:规划建设中的现代化滨江新区

宝山:规划建设中的现代化滨江新区
轴 ;以城 镇组 团发展为重点 的沿 沪太路 的南北 向城镇
发展轴 , 一带两轴 呈 “ ” H 型共 同构建宝 山新城 基本发
大通桥下的古栈仓
罗溪公 园和来龙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
_
维普资讯
炮台湾 湿地森林公 园眺望吴淞 口外
罗店新镇北欧风貌核心区商业街
特色。
灾体 系 , 加快城市灾害预 防和应急工程建设 , 提高{ 综合应 急处置 和防灾 能力。
( 形成 以市域快速交通网络为基础 的 、布局合 5) 理、 功能 明确的综合性 区域道路 网系统 , 加快城市主干 路 网骨架建设 以及综合换乘枢纽 站的建设 , 建立客货运 交通适 当分离的交通体 系。

中心 村 :加快新农村建设。
23 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
按 照城镇 一体 、 资源共享、 协调 发展 的方针 , 未来 宝山的城 镇和产 业发展形态将形成 以宝 山新城为核心 , 轴向带状发展的组 团布局结构。 具体结构概括 为 “ 一带 、两轴 、三分 区” 。


罗店一罗泾组团发展 区域; 加快推进宝山工业 园区建
展 框架。 “ 三分 区” 上海中心城宝 山部分 、宝 山新城 区和 : 北部 综合产业 区。 ( 上海中心城宝 山部分 1) 宝 山外环线 以内的地 区是上海 中心城 区的组成部 分。 主要 形成上海大学地 区组 团、 张庙地区组团及 沿江
发展组 团,以完善城市功能 、 改善居住 条件、 提升生活
和基础设施用地约 8 6平方公里。
1 区域发展 目标 。 3
按照上海加快 推进 “ 四个率先 ” 建设 “ 、 四 个 中心 ”的 目标 , 0 0 , 至2 2 年 把宝 山建设成为 与 上海 国际化 大都 市相 适应 的现代 化滨江 新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札记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札记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背景分析 (2)1. 城市发展与现代化背景 (3)2. 上海大都市圈概况 (5)3. 中国式现代化与都市圈规划关联 (6)三、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探索 (7)1. 规划目标与愿景 (8)2. 战略规划布局 (9)(1)经济布局 (11)(2)交通布局 (12)(3)生态环境布局 (13)3. 关键领域与举措 (15)(1)科技创新 (16)(2)人才培养与引进 (17)(3)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9)四、中国式都市圈规划特点分析 (20)1. 强调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相结合 (21)2. 注重区域协调与资源共享 (23)3. 坚持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4)4. 强调创新与科技引领 (25)五、上海大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7)1. 经济发展压力与转型升级挑战 (28)2.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 (29)3. 人口规模与城市建设平衡问题 (31)4. 政策落实与执行效率提升途径 (32)六、结语与展望 (33)1. 总结心得与体会 (35)2. 对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本书首先回顾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指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其都市圈规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思路与举措。

在实践与探索部分,本书总结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实施成效与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圈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上海话表达上海的句子

上海话表达上海的句子

上海话表达上海的句子1. 形容“上海”的句子有哪些1、在外滩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万国建筑博览群”中间看,明珠塔直指苍穹,璀璨的光芒闪耀在梦幻的夜空,也闪耀在历史的新篇章。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有着独特漂亮的外形,整座建筑在正午的阳光下闪亮着光茫,像一根银线上的三颗珍珠,又像一把直耸入云的宝剑,再仔细一看更像一个站在浦江边上保护这片土地的原古巨人。

3、上海的东方明珠有着独特、漂亮的外型,整座建筑高耸入云,像一串冰糖葫芦,又像筷子戳着三只汤圆,晚上在远处看,更像三颗从大到小的夜明珠在夜空中熠熠闪烁。

4、上海一直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座城市,从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到繁华的“十里洋场”,各国文化自此融会贯通: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静安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小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曲、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杏花楼的广式粤茶,红房子的法国大菜;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各有各的精彩。

5、暮色中的外滩格外艳丽。

高楼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闪烁,好像无数颗小星星在眨眼睛。

百度、新浪、中国石油等巨大广告牌发出耀眼的光芒,夺人眼球。

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好像在和霓虹灯对话,商量如何把外滩装扮的更美丽。

一艘艘巨大的游船从黄浦江上驶过,船上的人们,有的唱歌,有的说笑,有的向岸边的游客招手,他们欣赏这样的美景,多高兴啊!6、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

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科技文化)学生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科技文化)学生版

第1页,共计2页 第2页,共计2页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科技文化部分)【考点展示】现代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变化;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现代中国科技成就;双百方针;现代教育。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中国近现代四次生活变迁(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2)辛亥革命后:由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建立,政府的强制行动,物质生活上出现平均主义,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4)改革开放后: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凭票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人民总体实现小康,服装多样化,食品丰富化,住房舒适化,出行便捷化,票证取消。

(3)社会习俗: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环保助困等时代风尚。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 通讯工具:电讯、网络互联网:生活更加便捷,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传媒工具: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第四媒介,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 三、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国防与航天领域 (1)两弹一星目的: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和空间技术垄断 1964年,原子弹和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2003年,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农业领域:1973年袁隆平培植“南优2号”杂交水稻,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提高我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计算机领域:1983年银河系列计算机,居世界前列,加速国家信息化发展,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4、地质能源领域: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找到大庆等油田,摘掉“贫油”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新的技术革命)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3)破坏: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使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学艺术事业遭受沉重打击 (4)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把双百方针作为指导·方针,科学文化事业重幻生机 2、艺术繁荣(1)50年代: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2)文革时期,全国只能演出样板戏《红灯记》等(3)文革后,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及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出现 五、教育事业的发展 1、现代教育:(1)1949—1965: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面向工农大众,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2)1966—1976:由于文革,正常的教育秩序被破坏,导致青少年文化素质下降(3)1977至今: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作者:柴浩放来源:《中国市场》2023年第33期摘要:经过多年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市圈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既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重要手段,同时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有力抓手。

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需要科学划定都市圈范围,妥善处理府际关系,通过打造人性化多层次交通体系强化圈层间联系,促进同城化的发育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概念;城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33-0001-04DOI:10.13939/ki.zgsc.2023.33.001作为一个关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和状态的描述性概念,都市圈经历了在美国最初出现相关概念、引入日本并明确提出“都市圈”词汇、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等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市圈”这一概念已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构建,既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体系深化,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京津冀区域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三驾马车”。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已持续推进多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辨析入手,探讨构建的本底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

1都市圈概念的引进及其本土化理论演进最早明确提出和使用“都市圈”概念的国家是日本。

1954年日本借鉴欧美提出了标准城市地区的概念,并于1975年由日本官方确立了都市圈概念及其划定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大都市上海
繁华的都市——上海,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城市,处处显现
着她的独特魅力,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无一
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

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 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商业城市、商品流通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 也是中国东方最大的海、空交通运输中心。浦
东开发区将建设成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浦东新区的开发, 更使上海如虎
添翼, 一个现代化的东方大都会正在黄浦江畔迅速崛起。上海必将再展宏图, 重振雄风。上
海虽然不是风景城市, 但它独特的城市风貌,既蕴含着近代史的风流神韵, 又充满着朝气蓬
勃的现代化气息, 令人流连忘返, 催人奋发进取。 它是理想的“购物天堂”和主要的入出境口
岸, 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其中外环
线以内主城区面积610平方公里。境内的崇明岛面积1041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岛。上
海常住人口约1674多万,流动人口约200万。上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东是浩瀚无垠的
太平洋、与美国的西海岸隔海相望, 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界
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裹,是世界第三大港
和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是一个不断发展日渐强盛的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
也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其内外联系广泛, 交通、通讯比较发达,正在吸
引着越来越多注意的目光。

上海是一个不断发展日渐强盛的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西太平洋地
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其内外联系广泛,交通、通讯比较发达,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注意
的目光。
上海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因吴淞江支流上海浦而得名。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当
地渔民创造了捕鱼工具“扈”,称这一带为沪渎,东晋时在此筑沪渎垒以防海盗,故上海简称
“沪”。上海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两千年历史看西
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的“缩影”,拥有厚重的历
史底蕴。作为党的诞生地,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光彩。这里荟萃了多少风云人物,
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李鸿章、蒋介石、宋子文等许多名流的足迹散落
在上海各处的不同住宅建筑里,蕴含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往事。
迈入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
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
想在这里汇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无一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
情怀。

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繁华的大上海
处处显现着她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
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

矗立着几十幢欧洲风格建筑的外滩,是黄浦江畔标志性的景观,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
会”。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财产的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了“从苏伊
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最讲究的建筑”。这些大厦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中
西合璧式等,在建筑设计上追随西方文明的建筑群,又跟现代气息有惊人的吻合。天然的地
标优势,让这黄浦江畔的建筑群,成了中国顶级的时尚商业区,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
客和都市白领,感受上海东西交汇的特色和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