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暑温讲稿

温病学   暑温讲稿
温病学   暑温讲稿

暑温讲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暑温,本周我们刚学完了春温,春天过去,夏季来临。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分别是风温与春温,是温热病的两个代表。风温是新感温病的代表,因为它包括冬温,春温是伏气温病的代表,春天过去,就是夏天,夏天暑热盛,可以见各种暑病,暑温是其中一种,这个概念大家要明确,夏天的温病不都叫暑温,暑温是个独立的病种,而且是最大的病,在暑病里面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除了暑温之外,冒暑、冒咳、中暑、暑秽等等,还有其他的暑病你夏天的感冒,和乙型脑炎是一个病吗,夏天的感冒叫冒暑,乙型脑炎叫暑温,大家要把概念分清楚。不是说夏天所有的病都叫暑温,应该说都叫暑病,暑病包括暑温。那我们来看下暑温是什么病呢?

一:概述

(1)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以阳明气分热盛为特征,即初起高热,大汗,渴欲冷饮,脉洪大等临床表现。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化火闭窍动风之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明显的季节性:在《素问·热论》有这样一句话“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按这说法,夏至的前一天发病是春温,过了夏至就是暑温。那么具体指什么季节?在雷少逸《时病论》有这样一句话“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现在发病季节:从六月下旬夏至开始,到九月上旬处暑。我们了解完上的暑温的一些特点,我们总结它的定义为: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2)沿革:最早在《内经》中有病暑之名:“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而后叶天士明确提出了“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创暑温之名, 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分为了暑温本病、暑温兼证、暑温类证三类。暑温兼证:包括了暑温兼湿、暑湿兼外寒。暑温类证:包括了暑厥、暑秽、冒暑、暑风、暑瘵。暑温分类的认识有1:元代戴思恭奖之分为中暑、伤暑、冒暑三类;2:张元素将之分为阴暑、阳暑两类。暑温在现代病名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热射病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轻者可为轻微的自限性发热;重者可出现急性炎症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症状如黄疸、出血、尿毒症等,也可出现脑膜的炎性症状如神志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病人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二:病因病机

暑温的病因是:暑热病邪,暑热病邪多发生于盛夏,盛夏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加之夏季雨水较多,故而湿邪多,挟湿——暑湿病邪。

暑湿的发病条件分为了元气素虚、素体湿盛两类。元气素虚是由于素体虚弱、劳作过度、饮食失节造成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病机演变,见表。

暑温的诊断要点有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我们先来看一下诊断依据:①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

②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病变过程中变化多、传变快,易有津气外脱、内闭、

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症。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鉴别诊断:①湿温:暑温兼湿与湿温颇为相似。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缓,病程初起多表现为湿邪偏盛,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暑温兼湿则起病急骤,初起即以暑热炽盛证候为主,虽兼挟湿邪,但暑热偏盛的症状表现较为突出。②疟疾:疟疾中的暑疟、瘴疟发于夏季或夏秋之交,严重时,亦有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易与暑温混淆。暑疟和瘴疟多具反复发作、高热、烦渴随汗出而退的特点,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可与暑温鉴别。③疫毒痢:疫毒痢与暑温发病季节相似,其起病突然,多见于小儿,可发生热盛动风、内陷心包,甚则发生阳气外脱等证,与暑温往往不易鉴别。疫毒痢除厥脱证候出现比暑温更早之外,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取大便检查,方能作出鉴别。

“治暑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张凤逵

指初起用辛寒请清气,辛凉重剂白虎汤,第二,继用甘寒,用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最后,暑邪已去,津气大伤,用酸味的药配合甘、苦“酸泄酸敛”,酸苦泄热,酸甘养阴,因为暑邪很少出现腑实证,所以不必用下。

原话:<伤暑全书>“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酸苦而收,不必用下”经叶天士加工《幼科要略》说的,又经王孟英整理收入《温热经纬》说出的。

三: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从三方面入手:有无兼夹邪气、辨邪热轻重、辨传变趋向。

2、治则:清暑泄热

3、治法: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3、治疗禁忌:①运用下法,明断病机。②多夹湿邪,慎用滋腻。

那么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暑温的各种证治。

主要证治

A、气分证治

首先我们先来讲

1.暑热证中的第一种症候

(1)暑入阳明顾名思义,大家第一想到的是阳明气分→白虎汤。

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无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大汗、大渴、大饮、脉洪大。苔黄燥。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

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

注意清暑益气汤同名方剂比较

(3)津气欲脱

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刷喝欲脱,脉散大。

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

2.暑温证

(1)暑湿在卫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无汗或微汗,脘痞,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若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胸脘痞闷,舌苔薄腻,脉象浮弦。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

香薷-解表散寒,涤暑化湿

厚朴-燥湿和中

银花、连翘、扁豆花-清热涤暑

卫分宣湿饮

香薷-解表散寒,涤暑化湿

青蒿-清解暑邪,宣化湿热

杏仁-宣畅肺气

鲜荷叶-芳香清暑

滑石、茯苓、通草、冬瓜皮-通利暑湿

淡竹叶-清热生津

(2)暑秽猝中

症状:突然头痛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辛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

厚朴-行气化湿,宽胸除满

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大腹皮、陈皮-理气化湿和中

苏叶、白芷-疏表散邪

桔梗-宣肺利膈

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猪牙皂、细辛等分。为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

玉枢丹(又名紫金锭) (《外科正宗》)

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霜、红芽大戟、朱砂、雄黄、麝香。制成丸药。

(3)暑湿困阻中焦

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

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

(4)暑湿弥漫三焦

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

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

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B、营血分证治

(1)暑入心营

症状: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神昏,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舌绛,脉数。(暑厥)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或用红灵丹、行军散等成药

(2)暑热动风

症状:灼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高热之后,如抽搐持续则预后不良,或易留下后遗证。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本证的治疗应注意祛除引起动风的原因;每与清心开窍剂同用;对痰涎壅盛者,加用胆星、天竺黄、竹沥或猴枣散以注意清化痰热,或及时吸痰;可配合虫类息风药。

(3)暑入血分

症状:灼热躁扰,斑疹密布,色紫黑,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乌黑声漉漉,舌绛苔焦。

辨证要点:多从气营分证发展而来,主症为“动血”。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金汁、银花、连翘、紫草、板蓝根、黄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

天花粉(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豆豉(紫草、生地)——凉血透斑

石菖蒲——化痰开窍

(4)暑伤肺络

症状:灼热烦渴,咳嗽气粗或喘促,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舌质红,苔黄而干,脉

象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暑安络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C、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

症状: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

辨证要点:发生于后期,属肾水不济心火。

治法:清心火,滋肾水

方药:连梅汤

黄连——苦寒清心火

乌梅——配合黄连酸苦泄热,配合生地、麦冬酸甘化阴

生地、麦冬、阿胶——甘寒养阴

注意春温黄连阿胶汤与暑温连梅汤证治鉴别

2.余邪未净

(1)暑湿未净,蒙扰清阳

症状:低热未除,头目不清,昏眩微胀,口渴不甚,舌淡红,苔薄腻。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药:清络饮(《温病条辨》)

(2)暑热未净,痰瘀滞络

症状:或有低热,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纯,默默不语,甚或痴呆,失语,或手足拘挛,强直,或抽搐、瘫痪。

辨证要点:见于后期,易发生于神昏、痉厥持续较久者。

治法:清解余邪,化痰祛瘀,

方药:三甲散加减。

地鳖虫、炒鳖甲、炮山甲、僵蚕——通络化痰

柴胡——配合鳖甲入阴以透邪

桃仁——活血破瘀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5、选方:清营汤加至宝丹

最新《温病学讲义》歌括讲课稿

《温病学讲议》歌括 唐伟华著 题辞 温热一病当细讲,变速耗阴关存之。三焦细审勿孟浪,卫气营血须推详。然人禀赋不一样, 须分老幼与强弱。更兼温病多病象,春夏秋冬各分张。如此确实难慕仿,手有天士推门墙。 继起诸家发挥当,《条辨》《经伟》已臻详。尤有今日《讲议》尚,辨征施治法甚彰。集合 诸家本不妄,真乃后学之津梁。余因仿之作俚唱,自愧识浅多骑墙。为使记诵稍便当,故 敢厚颜告同窗。修饰润色师友望,以啟初学之聋盲。 风温证治歌 温邪容入首肺经,逆传则往心包行。倘若顺传入胃肾,清将证治悉敷陈。风热犯肺连卫分, 舌赤苔白口渴凭,发热微寒脉数审,治宜辛凉银翘平。银翘服后但咳甚,桑菊宣肺法颇灵。 邪热未在卫分净,热壅于肺喘咳频,身热而渴数右寸,丞将麻杏来调停。热扰胸膈烦懊闷, 舌苔薄黄卧不宁,轻宣透邪梔豉靖,表加薄蒡渴蒌根。膈热若兼腑实证,急需凉膈上下清。 热在阳明有三经,审证确切须分明。无形之热大渴饮,烦热不解汗涔涔。治当辛凉清气血, 白虎汤方或加参。燥坚腑实证已定,潮热谵语需调承。犹有肠热不利证,宜用葛根与连芩。 热入营中夜热烦,舌绛昏烦或斑疹。脉细而数渴不饮,法当清营救其阴。肺热发疹先胸闷, 必见身热喘咳情。治宜银翘加减胜,宣肺透疹并凉营。卫分失治传逆经,内陷心包神谵昏。 舌绛衙蹇肢厥冷,清宫汤调牛黄吞。或取紫雪至宝任,总在开窍及凉营。热极肝风内动劲,手足抽搐神识昏。脉弦而数肢厥允,舌赤无苔亦无津。急煎羚角钩藤进,凉肝熄风可回春。 风温后期风温甚,阳亢心烦脉细频。身热苔赤苔黄审,黄连阿胶当急迎。真阴欲竭神倦困, 手足背热次其心。口燥舌干聋不听,脉虚而大为准绳。此乃邪少虚多证,加减复脉法甚饮。 水不涵木虚风引,其证治法分三层。手指蠕动欲发痉,内风将起二甲斟。手蠕心憺转重症, 脉细而数三甲呈。疼厥瘈疭神倦定,脉虚将脱大定挽。夜絷早凉伏阴分,热退无汗赢瘦形。需煎青蒿鳖甲饮,俾邪自阴出阳云。总之风温新感病,初期须向卫分寻。倘若治卫法不稳, 邪深入气功血营。在卫必有恶寒证,在气状热烦渴频,暮热舌绛营卫进,伤阴动血血分清。 把握病机仔细认,千变万化不出伦,在卫解表辛凉正,切忌温燥徒伤阴。在气则用苦寒品, 撤其气热病自轻,入营犹可透营分,引邪外出从气行。入血须将血凉定,又恐血蓄须散凝。 学子于此细推论,触类而长入医门。 春温证治歌 冬不藏精伤于寒,入春病温《内经》言。邪热多从少阳现,故有口苦及烦渴。但热不寒溲 赤短,舌苔薄黄脉细弦。治本通里从胆见,黄芩汤方加味煎。春温伏邪兼新感,或气或营 分两端。气分兼表渴少许,头痛寒热溲赤烦。清里解表治两面。葱豉桔梗是妙丹。营分兼 表舌绛验,苔白咽干烦渴连。灼热恶寒少汗伴,加减葳蕤效应先。热传阳明风温辨,腑实 阴亏则当注。身热便秘兼腹满,唇裂舌焦而口干。当从增液承气选,水活舟动方而圆。腑 实气液又涣散,更见少气懒语言。脉沉而涩或不显,新加黄龙攻补痊。本病营病亦可犯, 证治宜从风湿参。兼表仍可银翘散,然须加入丹地玄。热入血分燥灼见,甚则狂妄或昏谵。 斑疹紫黑血动患,舌色必见深绛然。急须凉血将血散,犀角地黄妙难言。气血两燔证何验, 状热口渴而躁烦。舌绛苔黄斑疹显,甚或吐血衂血券。证如上述轻重判,故尔治法又分三。 轻者玉女煎加减,发斑直须用化斑。吐衄乃是血上窜,白虎犀角地黄拈。血入下焦血瘀变。 热血相结对君谈。脉沉而实神昏乱,小便自利少腹坚。桃核承气勿待缓,清下逐瘀得安然。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温病学》练习题

练习题 1. (单选题)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的舌象为:( )(本题3.0分) A、白砂苔 B、灰腻苔 C、白苔如碱状 D、白腻苔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2.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的临床表现?( )(本题 3.0分) 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C、间有谵语 D、舌纯绛鲜泽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3. (单选题) 在通下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本题 3.0分) A、本法适用于有形实邪内结的实热证候 B、津枯肠燥便秘者忌用苦寒攻下 C、病邪传里,但未内结成实者忌用 D、邪入血分,瘀热结于下焦者忌用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4.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 )(本题 3.0分) A、非邪闭心窍之神昏,不可滥用开窍法 B、邪入营分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的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相混 D、湿热类温病不用开窍之剂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5. (单选题)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本题3.0分) A、调胃承气汤 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6. (单选题) 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的处方是银翘散:( )(本题3.0分) A、不加减 B、加知母、黄芩 C、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D、加花粉、石斛 学生答案: 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3 7. (单选题)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无:( )(本题3.0分)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

第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袁班、史可法、叶天士、喻嘉言、吴鞠通、华岫云)同学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讲瘟疫论,上次咱们谈到吴又可的瘟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的专著,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确立了温病特殊的治法,这是在温病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因为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只论述了温病里边的瘟疫,这一类疾病,而且瘟疫里面,他只论述了一个病,范围很窄,吴鞠通给他的评价,他说“得明季,就是明末吴又可,吴鞠通看到《瘟疫论》这本书,“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出他的学术观点好多都是前人没有提到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下面他有说“细查其法,再细看这本书,“未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就是不成体系,这句话说的也很中肯,瘟疫论确实不成体系,因为他只讲了一个病,他不可能成体系。评价他的功过两不相掩,他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有它的不足,所以他给他下了八个字的考语,他说吴又可,“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他说他用心是很好的,但是学术不精,这个评价用咱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有点苛刻,因为在吴又可那个时代,他能够写出这一部书来已经是难能可贵,因为他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水平不比清代,不比吴鞠通那个时代。到了吴鞠通那个时代又经过了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很多医家的努力,温病学又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吴又可那个时代要高很多,所以吴又可

那个时代,他学术就是这个水平,不是他本人水平的问题,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他能写出这部书来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但是呢,他也指出他的不足,确实是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这是关于第一部文学专著瘟疫论的评价。 下面咱们介绍一本特殊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证治心传》,这部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就是说温病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这本书,而且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少有人见到这本书,但是他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可以说占了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因为他的论述,他里面的论点可以说有惊人之论,就是说我们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它里面的内容和叶天士那篇文章,一会要讲,惊人的相似,很多话说的跟叶天士一模一样,它比叶天士早100年,大家看看谁跟谁学的?这不很明显吗?这本书成书于1643年,作者名叫袁班,字体庵,他是明末江苏省秦邮金高邮县人,古代叫秦邮,清代叫高邮。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我没有查到。书里面他也没有自己写序,所以其生卒年代不可考,但是它成书年代是很明确的,1643年,怎么知道,他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史可法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他守扬州,挂兵部尚书衔,袁班是史可法的幕宾,也就是他的私人顾问,史可法给他这本书写过一篇序,在序里,他对她写书的过程和这本书的价值做了评价,其中有一句话,具体的评价最明确的是这句,阐古今所必由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著名伤寒学家、内科医家李翰卿先生从医60余年,治学济人,学验俱丰,崇尚经典并能融合历代各家之长,善用经方且兼博采后世时方之精,临证最善起沉疴于妙用小剂之中,救危难于精析夹杂之间。李老所传俱为真知灼见,读后收获良多。本文便整理了李老43则临床辨证心法与广大读者同享。 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得证候群与温病得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就是区别表里多少得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就是区别虚实多少得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得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 者为虚。 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得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就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就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得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5.伤寒就是百病得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当归四逆汤也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就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就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 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与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6.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 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7.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瞧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8.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就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

温病学(9.1.4)--湿热类温病习题答案

湿热类温病(答案) 第一节 湿温 一、填空题 1.分解湿热,湿去热孤 2.湿热偏盛程度 病位上下深浅 审证情虚实变转化 3.苔腻,脉缓 4.脾胃 5.禁汗 禁下 禁润 6.湿热病邪 7.感受兼有湿邪的温邪或暑湿病邪 8.伤阴、伤阳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9.E。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0.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1.B。答案分析:湿温病起病较缓,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其他选项均为湿温病的特点。 12.D。答案分析:初起卫气同病,湿邪偏盛者,宜芳香透表里之湿,可用淡渗利湿。如藿朴夏苓汤中用猪苓、赤苓、生苡仁、泽泻淡渗利湿,并可泄热,为湿邪寻求出路。 13.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4.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5.C。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6.D。答案分析:见王叔和《脉经》。 17.C。答案分析:见王叔和《脉经》。 18.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辩》。 19.D。答案分析: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故属于湿热性质病证。 20.D。答案分析:根据起病缓慢,初起邪遏卫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诊断为湿温。湿温多发于长夏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到。 (二)B型题 21.A。答案分析:见《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22.E。答案分析:见宋·朱肱《类证活人书》。 23.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24.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三)X题 25.ABCD。答案分析: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初起湿浊上泛,应是口干不欲饮。 26.ABCDE。答案分析:湿温病诊断要点: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27.BCD。答案分析: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28.BCDE。答案分析:湿温病属新感温病,故无需辨新感抑或伏邪。 29.ACE。答案分析:昏蒙谵语属上焦病变,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属下焦病变。 30.ABC。答案分析:胸脘痞闷,呕吐,恶心属中焦病变;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属下焦病变。 31.ACE。答案分析:发热较高,汗出不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属热重湿轻的症状。 32.BCD。答案分析:身热不扬,早轻暮重;苔白滑腻,舌质略红属湿偏盛,热较轻的证候。 三、改错题 33.改为:湿温病是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答案分析:湿为土气,脾胃属土。湿热病邪侵人,多以口鼻而入,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外感湿热病邪乘机侵袭,内外相合而发为湿温,出现一系列脾胃证候。 34.改为:湿温病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 答案分析:湿温病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转化,故湿温病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其分辨的着眼点主要在发热、出汗、口渴二便及舌苔脉象的具体表现。 四、简答题 35.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是湿温病常见的病因和发病特点。内因主要是脾胃先伤。如饮食不节,不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本专辑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诊断学:在这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中医诊断学讲座视频里,朱教授详细讲解了中医学中的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它辨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法与辨证运用等内容。 部分教程截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本部分视频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孙鸿辉王飞岳仁宋三位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本部分视频由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阐述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

讲稿:温病学—发热

温病学之发热讲稿 第五章温病的常见诊法 二、温病的常见症状 (一)发热 温病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温邪入侵后,邪正相争引起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必然是不同的,其中发热是温病必有的主要症状。 发热是指患者体温的升高,是各种温病必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症状。传统中医认定发热是通过患者和医生的感受而确定的,这与现代临床依据体温指数有所不同。温病过程中出现发热,一般是由于人体感受温邪后,正气抗邪、邪正相争而引起阳热偏盛的结果,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发热对于人体而言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发热是人体阳气亢奋的表现,对祛除病邪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发热给病人带来主观上的不适与痛苦,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消耗人体阴液和正气甚至导致脏腑组织的实质损害。 人体在感受温邪后的发热表现与邪正相争的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在发热之后,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如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难退;如发热过亢或久热不退又可耗气伤津,甚至可能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如壮热的热势突然下降,并伴有汗出淋漓,则为正气外脱的表现。 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但其性质在不同阶段的虚实之分。在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位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热势不强;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热势多盛,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伤,其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温病后期,阴液大伤而余邪未尽,此时发热多属虚多邪少之证,或是由阴虚而引起的虚热,热势较低。 发热不仅可见于温病的过程之中,在某些内伤杂病中也可出现,而温病的发热与内伤杂病的发热有所区别。内伤杂病发热的原因多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临床表现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的相应症状。温病的病因总的来说就是温邪,具体来说就是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发热的临床表现则见起病急聚,病程较短,初始时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战寒壮热,继则热势较盛,往往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表现。 在伤寒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可见发热的症状,伤寒与温病均为外感热病,都由外邪引起,但也有所区别。伤寒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引起,初起属表寒证,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以伤阳为主,后期多表现为虚寒证;温病发热系外感温邪所致,初起多表现为表热证,病变过程多按卫气营血传变,以伤阴为主,后期多表现为虚热证。 温病的发热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多见于温病初起。 发热重,恶寒轻:常见于温病初起。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风热之邪在肺卫,卫气失和之象;如温病初起见发热恶寒而少汗,头身沉重,肢倦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者,为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湿遏卫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 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 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18.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 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20.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 21.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 23.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时。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时发高烧,5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2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27.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28.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 30.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

岭南温病研究

学术探讨 岭 南 温 病 研 究 彭胜权3 李迎敏3 林培政3 史志云3 提 要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出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主题词 温病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发展研究 @岭南 在1985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上,提出了把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Ξ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同一病而各地治法不同的记载;吴又可《瘟疫论》中说“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蒲辅周名老中医指出,临床必须掌握地域有五方之异,也是辨证论治、掌握常变的重点之一(《蒲辅周医疗经验》);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过程。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邓铁涛医话集》)。 岭南医家对温病辨治的方药认识甚早,晋?葛洪《肘后方》、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已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清?何梦瑶《医碥》对火与湿的论述、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衍《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良方释疑》等对岭南温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是择叶天士理法方药应用于岭南,录其验者而著;陈任枚、刘赤选《温病学讲义》已对岭南温病特点有所阐发;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古昭尧《痘疹证治》、吕楚白《幼科要旨》、《郭梅峰医案》、《甘伊周医案》、《景天室医案》、《百砚室医案》等等,不乏记有防治岭南温病的独特经验。但是,系统整理岭南温病学说的理论专著并无一册;专门总结、分析其证候特点及选用方药的也无专书;更没有运用其理论指导防治现代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目的 岭南温病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通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途径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温病疾病谱变化,利用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 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 2新 中 医 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0号(510407)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 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 业、解惑的历史重任。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 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

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当今的中医 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讲稿有着时 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点,沉淀了他们多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由于地城等原因的限制,能够索耳聆听名家、名师授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力了惠及更多的中医人,我们策划了“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分辑陆 续出版,旨在使后人学有所宗。 第一辑【共13种):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温病学 课本归纳

第一单元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首创“秋燥”病名,创制了治疗燥热伤肺的燥救肺汤。10.风湿之名首见《伤寒论》 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①致病因素:温邪②发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临床表现:a 起病急,传变快 b 发热为主症,热像偏重 c 易燥化伤阴d 易内陷生变 3.温病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4.温病根据发病特点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5.简述温邪的含义和其种类温邪:是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湿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分类:a 风热病邪--风温 b 暑热病邪--署温 c 湿热病邪--湿温 d 躁热病邪--秋燥 e 温热病邪--春温f 疫疠病邪--戾气g 温毒病邪--温毒 的一类温病②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伏气,是指感受邪气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 11.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比较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图文稿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 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 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 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 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 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 业、解惑的历史重任。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 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 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 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 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 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温病学题库——风温-湿温习题集剖析

第八章风温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A.调胃承气汤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D.宣白承气汤 2.白虎汤的功效是:() A.清泄阳明经热B.清泄少阳里热 C.清热宣肺D.泄热攻下 3.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 4.风温病的病因是:() A.温热病邪B.风寒病邪 C.风热病邪D.燥热病邪

5.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A.银翘 散B.桑菊饮 C.麻黄 汤D.麻杏石甘汤 6.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的内容:() A.脉浮弦而细者B.脉沉者 C.身热汗出者D.不渴者 7.生脉散的功用是:() A.益气敛阴固脱B.益气回阳固脱 C.清热益气生津D.滋阴养液清热 8.临床上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抽搐痉挛,舌质鲜绛,脉细数或弦数者,首选的中成药是:() A.安宫牛黄丸B.至宝丹 C.紫雪 丹D.苏合香丸 9.下列哪项不属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A.身热咳嗽B.下利色黄热臭 C.肛门灼热D.苔黄焦燥,脉洪大 10.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A.石 膏B.知母 C.生大 黄D.杏仁 11.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A.潮热,便秘B.腹胀满痛拒按 C.时有谵语D.口干唇燥 12.“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语出:() A.《温病条辨》B.《外感温病篇》 C.《温热论》D.《温热逢源》 13.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得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很重要得学科,它涉及得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得性质来说,它应该就是临床课程,但就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得桥梁课程,可以说就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得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得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得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得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得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得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得理论体系,后世对它得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就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得时期应该说就是清代得中期,到现在也就就是260年得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年轻得学科,就是经过历代医学家得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得,而且在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得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得古代医学书籍与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得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得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就是温病、什么就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就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就是外感寒邪所导致得外感热病,它得病因就是寒邪;而温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