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车基本控制

智能小车基本控制
智能小车基本控制

模块一:智能小车基本控制

基本控制模块主要设计思想

先应用C51单片机产生能够控制伺服电机旋转方向和转速的各种控制信号,然后利用这些控制信号去实现对伺服电机的旋转方向和转速的控制;用单片机控制伺服电机旋转方向和转速是轮式机器人实现各种导航动作的重要基础,后续模块中都要用到,因此本模块所设计的控制函数可以用作功能模块被后续模块直接调用;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让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掌握单片机并行I/O口的基本应用方法;

◆学会单片机C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

◆掌握直流伺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利用单片机的软件延时方法产生各种伺服电机控制信号;

基础控制模块任务及要求

1.任务

(1)基础模块功能描述;

(2)电机正转控制(学生做);

(3)基础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思路(老师讲);

(4)电机正转、反转、停转控制以及正转、反转、停转三种方式切换(学生练);

2.要求

(1)能控制伺服电机的旋转方向

(2)能控制伺服电机的旋转速度

任务一:基础控制模块设计方案

功能模块描述

基础模块如图1.1,由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机驱动芯片、直流伺服电机、程序下载端口四个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功能如下:程序下载端口

综上所述基础控制模块是整个智能小车的控制核心。

任务二:电机正转控制(做)

操作步骤及要求

(1)根据给出原理图直流伺服电机旋转工作电路,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绘制出直流伺服电机旋转原理图。

(2)根据给出的程序设计及思路,利用KEIL C ,编写调试程序。

(3)在PROTEUS仿真环境里控制直流伺服电机旋转,画出详细的程序流程框图,给出程序设计清单并加上必要的注释参考源代码。

(4)列出元件清单并选型,在万能版上焊接电路。

(5)自行装配、接线和调试,并能检查和发现问题,根据原理、现象和测量数据分析问题所在,加以解决。

任务三:基础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思路(讲)

在任务2,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原理图和基础程序代码进行电路仿真和实际制作,看到了电机正转现象,下面针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讲解。

1.硬件电路工作原理

(1)伺服电机工作原理

案例所采用的伺服电机是PARALLAX公司生产的连续旋转伺服电机,控制信号时序是:低电平时间固定为20MS,高电平为1.3~1.7MS之间。有三条控制线:电源、地及控制线,控制信号要求是一个周期的正向脉冲信号,其高电平时间通常在1MS~2MS,低电平时间应在5MS 到20MS。

(2)电机控制信号的产生(电机转速及方向控制)

电机控制信号由单片机最小系统产生,它由C语言编程实现。例如:现在选择P1.0作为输出,首先让P1.0输出一个高电平“1”,然后调用延时程序,让高电平维持1.3MS;再将P1.0输出取反,输出低电平,再调用延时程序,让低电平维持20MS;整个过程形成如图1-4所示波形,电机便会顺时针全速旋转,重复图1-4波形,电机就会持续全速旋转动作。

同理,要使电机逆时针旋转或停下来,则只要编程产生图1-5和1-6所示的波形即可。

这三种方式如何自动转换:方法一是每次下载不同程序到单片机中实现,方法二是在硬件上设置方式选择按键,如图1-7所示,每次按不同的按键实现不同的电机旋转方式。方法一太机械、不易操作、不适用;本设计采用方法二,请同学们按照图1-7所示的硬件电路并结合软件设计思想自行在任务三练习环节实现这一功能。

3.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思想

在本设计中,软件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电机旋转的各种控制信号和旋转方式选择,软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A.主函数MAIN()

B.按键扫描函数

C.电机顺时针旋转子函数

D.电机逆时针旋转子函数

E.电机停止旋转子函数

(2).程序框图

(3).关于延时函数

在实际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程序功能需要,经常要编写各种延时程序,延时时

间从数微秒到数秒不等。实现延时方法:一是使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硬件延时,该方法可以提高CPU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做到精确延时;二是软件延时,在各个模块中经常调用的两个延时函数原形如下:

其中DELAY-NMS()是毫秒级延时,DELAY-NUS()是微秒级延时。如要想延时1毫秒,可以使用语句DELAY-NMS(1);延时100微秒则使用语句DELAY-NUS(100)来完成。注意:上述延时函数是在外部晶振为12MHZ的情况下设计的。

任务四:电机正转、逆转、停转控制以及正转、逆转、停转三种方式的切换(练):

硬件资源分配:

根据任务要求,对硬件资源做如表1-1和1-2所示的分配

根据以上两表,利用按键查询或触发中断方式,实现智能小车的前进、后退、原地打转、画弧线、左转、右转灯不同运动方式。

模块二:智能小车的人机交互

智能小车的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思路

利用LCD模块的显示功能,作为智能小车状态显示窗口。通过编写LCD驱动程序,使智能小车的运行状态信息实时显示。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熟悉按键及LCD驱动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掌握按键及LCD驱动程序设计

智能小车的人机交互模块任务及要求

1.任务

(1)认识LCD显示器

(2)编写LCD模块驱动程序

(3)用LCD显示机器人运动状态

2.要求

能通过按键选择小车运动模式并在LCD模块显示小车的运动状态。

任务一认识LCD显示器(讲)

LCD显示器介绍

本案例使用的LCD为字符型点阵LCD模块(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简称LCM,或字符型LCD。可以显示两行,每行16个5*7点阵的字母、数字、符号等。

任务二在LCD上显示字符(做)

1.电路原理图

2.程序结构

(1).利用初始化工作将显示屏幕内容清除LCD-DATA=0

(2).确认光标位置SET xy LCM(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

(3).显示字符串DISPLAY-LIST-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s)

函数DISPLAY-LIST-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s)是将S中内容送到X行Y列位置开始显示。

函数SET xy LCM(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确定光标的位置。

任务三深入了解LCD及其驱动程序设计(讲)

1.LCD显示器硬件连接如图2-2所示

传统的连线时图2-2所示八位数据线接法,本案例采用四位数据线传输方式来进行LCD显示,因此在传输时要传输两次才能完成一次操作。

2.1602LCD引脚说明

3.LCD控制基本操作

在控制LCD时,要特别注意它的时序,在讲E置高电平前,先设置好RS和R/W信号,在E下降沿到来之前,准备好写入命令或数据。

4.初始化过程

任务四用LCD显示机器人状态(练)

现将机器人运动状态显示到LCD上

(1).要求应用C语言高级编程思想。比如宏定义、指针等。

(2).讲前面调试通过的LCD显示字符的程序,打包成为LCD.H。

(3).要求按下S1小车向前走,LCD显示如图2-4,要求按下S2小车向右走,LCD显示如图2-5。

模块三智能小车的触觉避障

触觉避障模块设计思路:给小车增加触觉传感器,然后利用单片机的输入/输出接口通过触觉传感器来获取外界信息,CPU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小车完成一系列的避障动作。通过避障模块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触觉避障模块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触觉避障的控制程序设计

触觉避障模块学习步骤

触觉避障模块任务及要求

1.任务

(1).安装并测试智能小车触须

(2). 触须导航

(3).机器人进入死去后的人工智能决策

2.要求

(1).通过触觉传感器导航

(2).实现小车避障

任务一:制作安装小车触须(做)1.硬件元件清单

2.触须电路组装示意图

任务二:测试小车触须

1.物理测试小车触须

观察图3-3所示触须示意图,显然每条触须都是一个机械式的、接地常开的开关。

2.编程测试小车触须

通过编程让单片机探测什么时候触须出动。由图3-3可知,连接到每个触须电路的I/O引脚监视着10K上拉电阻上的电压变化。当触须没有被触动时,连接触须的I/O引脚电压时5V;当触须被触动时,连接触须的I/O引脚电压时0V。

(3).串口调试对触觉触须进行测试

不碰左右两边的触须。注意观察调试终端的显示值;如果显示为如图,那么触须正常。

碰右边的触须。注意观察调试终端的显示值;如果显示为如图,那么触须正常。

碰左边的触须。注意观察调试终端的显示值;如果显示为如图,那么触须正常。

碰左右边的触须。注意观察调试终端的显示值;如果显示为如图,那么触须正常。

任务三:触须导航1.触须导航设计思路

2.触须避障触须设计

任务四:智能小车进入死区后的人工智能决策

你或许已经注意到机器人卡在墙角里的情况。当机器人进入墙角时,左触须触墙,于是它右转,向前行走,右触须触墙,于是它左转,向前行走,又碰到左墙,因而它就会一直困在墙角里尔而出不来。

试试编程逃离墙角死区

可以修改RoamingWithWhiskers.c来让小车碰到上述问题时逃离死区。技巧是记下触须交替触动的总次数。关键是程序必须记住每个触须的前一次触动状态,并和当前状态对比,如果状态相反,就在交替总数上加1.如果这个交替总数超过了程序中预先给定的阈值,那么就让机器人做个“U”行转弯,并把触须交替计数器复位。

归纳总结

(1).触须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2).触觉导航的控制程序设计

(3).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小车通过触觉避障。

模块四:小车红外导航

设计思路:模块三利用触须碰到障碍物达到导航效果,本模块学习利用红外导航模块实现远距离导航从而提高小车导航效果。

在本模块给小车装上红外发射二极管及红外线(IR)接收/检测器装置,利用光线反射的原理探测小车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通过红外线(IR)接收/检测器内置的光滤波器检测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就可以确定前方是否有物体。

红外导航模块任务及要求

1.任务

(1).搭建并测试IR发射和探测器对

(2).探测和避开障碍物

(3).高性能的IR导航

(4).尾随小车

2.要求

(1).掌握IR发射和探测器对与单片机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2).掌握红外导航控制程序设计

(3).能使小车实现红外避障功能

(4).能实现小车尾随

任务一制作小车红外传感器(做)

1.元件清单

(1).两个红外检测器

(2).两个IRLED

(3).四个470欧电阻

(4).两个9013三极管

2.搭建红外线前灯

电路板左右两角安装IR组(IRLED和检测器)

断开主板和伺服系统的电源

建立图4-3所示的电路,可参考实物图4-4

3.测试红外探测器对

源代码:TESTLEFTIRPAIR.C

步骤:保持下车与串口电缆的连接

放一个物体,比如手或一张纸,距离左侧组大约2到3CM

验证当你放一个物体在IR组前时,调试终端是否会显示“IRDETECTLEFT=0”,当你将物体移开时,它是否显示“IRDETECTLEFT=1”。

任务二红外导航

1.红外传感器原理

红外传感器由发射管发射红外线,根据接收管所接收到得红外线量的不同,,其电阻也不同。

2.红外检测程序(TESTLEFTIRPAIR.C)

3.左红外IR发射和探测器对检测

(1)保持下车与串口电缆的连接

(2)放一个物体,比如手或一张纸,距离左侧组大约2到3CM

(3)验证当你放一个物体在IR组前时,调试终端是否会显示“IRDETECTLEFT=0”,当你将物体移开时,它是否显示“IRDETECTLEFT=1”。

(4)如果调试终端显示是预料值,没有发现物体显示1,发现物体显示0,正确。

(5)如果调试终端显示不是预料值,试试按排错部分里步骤进行排错。

4.右红外IR发射和探测器对检测

任务三红外导航程序设计

IR检测器的输出为没有检测到物体时,输出为高;检测到物体时,输出为低。本任务中,更改程序ROAMING WITH WHISKERS.C使它适于IR检测器。进行IR探测时,使用AT89S52的四个引脚:P1-2、P1-3、P3-5、P3-6。下面用宏定义各个引脚:

#Define LeftIR P1-2 // 左边红外接收连接到P1-2

#Define RightIR P3-5 // 右边红外接收连接到P3-5

#Define LeftLaunch P1-3 // 左边红外发射连接到P1-3

#Define RightLaunch P3-6 //右边红外发射连接到P3-6

任务四尾随小车(练)

让一个小车跟随另一个小车行走,跟随的小车也叫尾人走小车,尾人走小车必须知道引导车右多远。如果尾人走小车落后,它必须察觉并加速,如果尾人走小车跟随太近,它必须察觉并减速,如果距离正好合适,它会等待直到测量距离变远或变进。

1.尾随小车右边速度控制原理

图4-6所示的框图描述了智能小车用到的比例控制过程的步骤。即机器人用右边的IRLED/探测器探测距离并用右边的伺服电机调节小车之间的位置已为维持适当的距离。

控制环都有一组方程来主导系统行为,从图4-6归纳出来的方程关系及结果:

2.尾随小车左边速度控制原理

左边的IRLED/探测器以及左边的伺服电机控制框图如图4-7所示,与右边的运算法则类似。不同的是比例系数KP的值有+70变为-70.假设有右边的测量值一样,输出修正的脉冲宽度应该为1640。

3.尾随小车编程控制

归纳总结

1.C51输出接口驱动能力有限,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2.障碍物与尾随小车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在本模块却用同一个传感器进行探测,分析其

中的道理是什么?

3.比较触须避障和红外导航的效果,在试试在触须模块的基础上加上红外模块会达到什么

效果?

模块五小车距离检测

设计思路:超声波传感器发射一组声音脉冲并记录下回声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从发射脉冲到接收到回波的时间可以用来计算距离物体有多远。如果小车检测到前方物体的距离,就可以编程让小车跟随物体行走而不会碰上它。通过该模块学习与实践,可以让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实现小车队前面物体距离的检测。

探测系统的软件主要由主程序模块、中断服务程序模块、传感器发射接收模块组成。主要对探测系统主程序模块加以说明。主程序流程框图如图5-2所示.

超声波传感器和伺服电机测控模块分属不同的单片机控制。因此感测系统与移动小车的上位机必须依靠单片机间的I/O口及串行异步通信实现。标志位T是用来切换动作的,T=0,OFF=0同时满足时,是超声波传感器寻常的探测过程;T=1,OFF=0是每一个循环测量前调整方位角用;T=1,OFF=1是等待下一次动作。计算回波的时间采用定时器T0,因此距离值D=0.334*(TH0*256+TL0)/2。每测完一次,给伺服电机一个触发脉冲。然后判断下一个动作,是做传感器探测还是小车自身方位角调整,这样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车辆1003 20104043 李琳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自从汽车被发明以来,人类对于驾驶汽车的看法就一直存在分歧,一部分人热衷于让汽车变得越来越好开,强调驾驶乐趣,让你的双手舍不得离开方向盘;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更热衷于让汽车变得越来越“傻瓜化”,甚至要将驾驶者的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上世纪80年代开始热播的美剧《霹雳游侠》当中的KITT,正是后者思想的集大成者。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您也许就曾经被无敌的KITT 所深深吸引吧?当然人类的科技还根本无法达到科幻电视剧当中的效果,KITT 无与伦比的人工智能、让主人公高枕无忧的自动驾驶、车身超级耐打击的能力以及几乎不用加油的动力科技看上去几乎都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实版“KITT”正在向人们走来,近些年来许多厂商都致力于无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宝马在这领域走在时代的前边。 现阶段的技术成果虽然无法实现《霹雳游侠》或者《钢铁侠》里面那样强大的技术,但是让车子短暂脱离驾驶员的控制而自主驾驶,还是已经成功实现了。宝马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设备集成到了一辆看似非常普通的5系轿车里,这些设备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时,接管驾驶员的所有操作,自主进行油门、刹车甚至超车的动作。 车辆自主变线超车 借助布置在车身四周的传感器,它甚至可以发现从辅路匝道进入主干道的车辆,自主采取加减速或者变道的措施,而具体选择那种操作,也是通过计算当时的行驶条件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具备了自主判断交通状况的能力。而这一切,目前都能够在130km/h以下的车速来完成。

其实这些对于驾驶员来说再容易不过的驾驶操作,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可是超级复杂的一件事情。车辆不仅需要随时准确侦测出自己处于道路中的哪一条车道上,更要认出车身周边的车辆或者物体。实现这样的感知,不仅需要普通雷达,更需要激光、超声波以及摄像头的辅助。 若要精确做出判断,上述的集中探测装置至少需要两种协同作用。目前这辆能够自主驾驶的宝马5系轿车已经在驾驶员极少干预的前提下,安全行驶了3000英里。这都要归功于全车所有精良的设备。再有一点就是,这项技术的应用普及速度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有消息称该技术在2014年的宝马i3上就会开始搭载,届时你可要分清路上开车的到底是人还是车自己了。然而一向强调给驾驶者带去驾驶乐趣的宝马开发这么一个产品,缺失会让人觉得有些意外,宝马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项技术并不会完全将驾驶者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抽离开来,所以不要指望你能在开车上班的路上睡上一觉…… 1 悬架的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1] 悬架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智能悬架系统的物理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 a.悬架力学模型理论研究。悬架力学模型是振动理论中的隔振和减振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振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全面综合研究悬架的减振和隔振性能、悬挂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未来几年中,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下述研究前沿值重视:①高维非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

序号: 4 编码:甲4B02704B 第十一届“挑战杯” 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 学校全称:平顶山学院 个人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闫翔 指导老师姓名:王艳辉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制作 小发明创造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必将迎来它的发展新时代,我们想如果能将其运用到煤矿勘测,环境信息采集等方面,将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款智能小车。该设计采用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驱动芯片 L298N构成双H桥控制直流电机,利用传感器检测道路上的障碍,控制电动小汽车的自动避障,快慢速行驶,自动寻迹和寻光等功能。在软件设计方面,则分为三个模块,即数据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控制器控制电机模块。其中软件系统采用C程序,整个系统的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可靠性能高。此设计实现了小车的无人驾驶,通过对路面的检测,由单片机来判断控制小车,使其变得智能化,实现自动的前进,转弯,停止功能.此系统完善后可以应用到道路检测,安全巡逻中,同时,可以以此为基础,将其应用到生活或者工业制造中去,即增添我们的生活乐趣也提高了工业效率,最重要的是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性。 关键词:单片机;自动循迹;驱动电路

目录 1绪论 (4) 1.1本课题的研究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4)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1.3本设计的研究方向 (6) 2 方案设计 (7) 2.1小车车体的选用 (7) 2.2 主控芯片的选用 (7) 2.3 PWM调速系统的实现 (8) 2.4 系统原理图 (9)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11) 3.1单片机电路的设计 (11) 3.1.1单片机的功能特性描述 (11) 3.1.2晶振电路 (12) 3.1.3复位电路 (13) 3.2红外线循迹避障模块 (14) 3.2.1黑线循迹模块 (14) 3.2.2避障模块设计 (15) 3.3 声控模块 (16) 3.4 比较模块 (16) 3.5 测速模块和循光模块 (17) 3.6 电源模块 (18)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 学院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 班级:电信092班 姓名:杨介派学号09401180228 指导教师:胡劲松职称教授 定稿日期:2013 年1 月26 日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 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是目前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向。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动化技术要求的不断加深,智能车辆已在许多工业部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汽车工业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对智能车辆的研究都是必要的。而智能小车的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也将有利于我国在此领域技术发展与进步。因此,研制一种智能,高效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智能车辆的现状研究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 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该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路线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的特征即无人驾驶。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智能车辆开展可卓有成就的研究,在欧洲,普罗米修斯项目于1986年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在美洲,美国于1995年成立了国家自动高速公路系统联盟,其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发展智能车辆的可行性,并促进智能车辆技术进入实用化。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开始,智能车辆进入了深入、系统、大规模的研究阶段。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一共完成了Navlab系列的自主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国内智能车辆的现状研究 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进行ITS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随着ITS研究的兴起,我国已形成了一支ITS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队伍。交通部已将ITS研究列入“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相信经过相关领域的共同努力,我国ITS及智能车辆的技术水平

5.智能小车-按键控制小车的启动

实验五:树莓派平台-------按键控制小车启动实验 1、实验前准备 图1-1 树莓派主控板 图1-2 按键开关 2、实验目的 ssh服务登录树莓派系统之后,编译运行按键控制小车启动实验后,按下KEY 启动小车,小车会自动先前进1s,后退1s,左转2s,右转2s,原地左转3s,原地右转3s,接着停止0.5s。 3、实验原理

按键消抖:通常我们的按键开关一般都是机械弹性开关,当机械触点断开,闭合时,由于机械触点的弹性作用,一个按键开关子在闭合时不会马上就能稳定的接通,在断开时也不会一下子彻底断开,而是在闭合和断开时会伴随着一连串的抖动。 图3-1 按键抖动状态图 抖动时间一般都是由按键的机械特性决定的,一般都会在10ms以内,为了确保程序对按键的一次闭合后一次断开只响应一次,必须进行按键的消抖处理,有硬件消抖和软件消抖。 其中,软件消抖指的是检测出键闭合后执行一个延时程序,产生5ms~10ms 的延时,让前沿抖动消失后再一次检测键的状态,如果仍保持闭合状态电平,则确认为真正有键按下。当检测到按键释放后,也要给5ms~10ms的延时,待后沿抖动消失后才能转入该键的处理程序。 硬件消抖是在开关两段接一个0.1uf的电容。本次实验我们采取的是软件延时去抖。 4、实验步骤 4-1.看懂原理图

图4-1 树莓派主控板电路图 图4-2 按键

图4-3 树莓派40pin引脚对照表 4-2 由电路原理图可知按键是直接连接到主控板上的wiringPi编码的10口。我们设置10口为输入模式,并当按下按键时通过检测该引脚的电平状态,来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 4-3 程序代码如下:

智能小车控制程序1

/*实现前进与后退功能*/ /*控制智能车向前行驶10秒,然后停3秒,再向后行驶6秒,停止*/ /********************************************************/ #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进行端口声明时,应与具体硬件连接相对应,如不相互对应,将影响程序功能的正常实现*/ sbit S1=P1^3; //对电机端口声明 sbit S2=P1^4; sbit S3=P1^5; sbit S4=P1^6; /*功能函数定义*/ void delay(uint del) //延时函数,延时del毫秒 { uint i,j; for(i=0; i

{ go(); //前进 delay(10000); //前进10秒 stop(); //停止 delay(3000); //停3秒 back(); //后退 delay(6000); //后退6秒 stop(); //停止 }

汽车智能化报告

关于汽车智能化的报告 鲁居印 15101415 1006465719@https://www.360docs.net/doc/e7183183.html, 钟鸿敏 15101417 1326872385@https://www.360docs.net/doc/e7183183.html, 孙坚 15101427 260237727@https://www.360docs.net/doc/e7183183.html, 吉大汽院车辆14班 2010/11/14 摘要Abstract 本报告对汽车智能化的功能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如何应用智能化解决汽车工业中的安全和拥堵问题。在汽车工业迈向驾驶无人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在一定环境下根据计算机记忆系统和传感系统实现自动驾驶的设想。 This report makes a conclus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utomobile intelligence and discusses how to use intelligence to solve the safety and congestion problem in automobile industry. During the process to driving without person, we put forward to an imagination that we can achieve driving with no person in addition to computer memory system and sense system under designated environment. 前言Instruction 智能化汽车是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从事智能汽车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设计

第1章系统概述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中国自1978年把“智能模拟”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开始着力研究智能化。从概念的引进到实验室研究的实现,再到现在高端领域(航天航空、军事、勘探等)的应用,这一过程为智能化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石。智能化全面的发展是实现其对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大大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实现现有工业生产水平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实现当今智能化发展由高端向大众普及。从先前的模拟电路设计,到数字电路设计,再到现在的集成芯片的应用,各种能实现同样功能的元件越来越小为智能化产物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本设计以智能化全面发展的普及与应用为目的,整体开发过程简单易懂,所选择的平台与各电子元件恰当合理,无需花费过多的人力财力便可达到预期所要求各功能的实现,也符合课题研究的意义。设计的理论方案、分析方法及特色与创新点等可以为国内自动运输机器人、采矿勘探机器人、家用自动清洁机器人等自动半自动机器人的设计与普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小车也可以作为玩具的发展对象,为中国玩具市场技术含量的缺乏进行一定的弥补,实现经济收益,形成商业价值。同时作为高校毕业设计研究课题,对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以及总结论述等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有利于以后独立及全面的发展。设计主要以简易智能机器人为开发平台,选择通用、价廉的51单片机为控制平台,选择常见的电机模型车为机械平台,通过细化设计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实现小车的各种功能。设计完成以由无线电遥控、红外线对管的自动寻迹、红外线自动避障以及语音控制组成的硬件模块结合软件设计组成多功能智能小车,共同实现小车的前进倒退、转向行驶,自动根据地面黑线寻迹导航,检测障碍物后停止和语音信号的控制等功能,实现智能控制,达到设计目标。 1.1智能小车的意义和作用 自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机器人的发展已经遍及机械、电子、冶金、交通、宇航、国防等领域。近年来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不断探讨、改造、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制造能替代人劳动的机器 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感觉传感器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视觉传感器成为 自动行走和驾驶的重要部件。视觉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系统,对于视觉

51单片机控制智能小车解析

单片机项目 报 告 班级:自动化21091 姓名:邸维汉刘会丽石钱坤学号:1020103304 2010103215 2010103122 智能小车控制

目录 一、前言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1)控制器模块选取 2)电机模块选取 3)电机驱动器模块选取 4)电源模块选取 三、硬件设计 1)主控系统 2)电机模块 3)电机驱动模块 4)电源模块 5)按键模块 四、软件设计 1)直行设计 2)转弯设计 3)调速设计 五、调试中存在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一、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汽车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全国电子大赛和省内电子大赛几乎每次都有智能小车这方面的题目,全国各高校也都很重视该题目的研究。可见其研究意义很大。本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指导教师已经有充分的准备。本题目是结合科研项目而确定的设计类课题。我们设计的智能电动小车该具有圆形运行、三角形运行、矩形运行和三者一起运行的功能。都是运行一循环自动停车。 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如下方案:在现有玩具电动车的基础上,加了四个按键,实现对电动车的运行轨迹的启动,并将按键的状态传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然后由单片机根据所检测的各种按键状态实现对电动车的智能控制。 这种方案能实现对电动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控制,控制灵活、可靠,精度高,可满足对系统的各项要求。本设计采用STC89C52单片机。以STC89C52为控制核心,利用按键的动作,控制电动小汽车的轨迹。实现四种运行轨迹。STC89C52是一款八位单片机,它的易用性和多功能性受到了广大使用者的好评。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1)控制器模块选取 我们采用STC公司的STC89S52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STC公司的单片机内部资源比起ATMEL公司的单片机来要丰富的多,它在5V供电情况下,最多支持80M晶振、且内部有512B的RAM数据存储器、片内含8k空间的可反复擦些1000次的Flash只读存储器、1K的EEPROM、8个中断源、4个优先级、3个定时器、32个IO口、片机自带看门狗、双数据指针等。但是不兼容Atmel。 从方便使用的角度考虑,我们选择了此方案 2)电机模块选取 采用普通直流电机。直流电机运转平稳,精度有一定的保证。直流电机控制的精确度虽然没有步进电机那样高,但完全可以满足本题目的要求。通过单片机的PWM输出同样可以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速度,实现电动车的速度控制。并且直流电机相对于步进电机价格经济。 3)电机驱动器模块选取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 ——ARM控制模块设计 EasyARM615是一款基于32位ARM处理器,集学习和研发于一体的入门级开发套件,该套件采用Luminary Micro(流明诺瑞)公司生产的Stellaris系列微控制器LM3S615。本系统设计是以EasyARM615开发板为核心,通过灰度传感器检测路面上的黑线,运用PWM直流电机调速技术,完成对小车运动轨迹等一系列的控制。同时利用外扩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出各个参数。以达到一个简易的智能小车。 本文叙述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法,讨论了ISR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据观察,普通的玩具小车一般需要在外加条件下才能按照自己的的设想轨迹去行驶,而目前可借助嵌入式技术让小车无需外加条件便可完成智能化。在小车行驶之前所需作的准备工作是在地面上布好黑线轨迹,设计好的小车便可按此黑线行驶,即为智能小车。其设计流程如下: 1、电机模块 采用由达林顿管组成的H型PWM电路。PWM电路由四个大功率晶体管组成,H桥电路构成,四个晶体管分为两组,交替导通和截止,用单片机控制达林顿管使之工作在开关状态,根据调整输入控制脉冲的占空比,精确调整电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管子工作只在饱和和截止状态下,效率非常没。H型电路使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简单化,且电子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调整技术。 具体电路如下图所示。本电路采用的是基于PWM原理的H型驱动电路。该电路采用TIP132大功率达林顿管,以保证电动机启动瞬间的8安培电流要求。

2、传感器模块 灰度测量模块,是一种能够区分出不同颜色的的电子部件。灰度测量模块是专为机器人设计的灰度传感器。例如:沿着黑色轨迹线行走,不偏离黑色轨迹线;沿着桌面边沿行走,不掉到地上,等等。足球比赛时,识别场地中灰度不同的地面,以便于进行定位。不同的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率不同,黑色最低,白色最高;它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测量红外线被反射的强度来输出反映物体颜色的电压信号,有效距离3-30毫米。 其技术规格如下: 已知灰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0-3.3V,所以可通过ARM615开发板上的ADC 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不断测试得出黑线与白线的大概参数值,完成对小车传感器部分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中选择二个灰度传感器,其实现效果与布局如下所示。

智能小车原理

一、前言 设计背景: 在科学探索和紧急抢险中经常会遇到对与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测,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基于这一系统开发而成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未知空间和人类所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索逐步成为热门,这就使机器人的自动避障有了重大的意义。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自动避障机器人中的一类。自动避障小车可以作为地域探索机器人和紧急抢险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让机器人在行进中自动避过障碍物。成员情况本组三位成员均为2005级基地班学生,都选修过数字电路课程。二、总体方案设计 1、设计要求 小车从无障碍地区启动前进,感应前进路线上的障碍物后,根据障碍物的位置选择下一步行进方向。并可通过两个独立按键对小车进行控速。 2、小车自动避障的原理 小车车头处装有三个光电开关,中间一个光电开关对向正前方,两侧的光电开关向两边各分开30度,(如右图所示)。小车在行进过程中由光电开关向前方发射出红外线,当红外线遇到障碍物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光电开关接收。小车根据三个光电开关接受信号的情况来判断前方障碍物的分布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光电开关的平均探测距离为30cm。 3、模块方案比较及论证 根据设计要求,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主要由六个模块构成:车体框架、电源

及稳压模块、主控模块、逻辑模块、探测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组成。各模块分述如下: 3.1车体框架 在设计车体框架时,我们有两套起始方案,自己制作和直接购买玩具电动车。方案一:自己设计制作车架自己制作小车底盘,用两个直流减速电机作为主动轮,利用两电机的转速差完成直行、左转、右转、左后转、右后转、倒车等动作。减速电机扭矩大,转速较慢,易于控制和调速,符合避障小车的要求。而且自己制作小车框架,可以根据电路板及传感器安装需求设计空间,使得车体美观紧凑。但自己制作小车设计制作周期较长,且费用较高,因而我们放弃这一方案。方案二:购买玩具电动车 玩具电动车价格低廉,有完整的驱动、传动和控制单元,其中传动装置是我们所需的,缩短了开发周期。但玩具电动车采用普通直流电机驱动,带负载能力差,调速方面对程序要求较高。同时,玩具电动车转向 依靠前轮电机带动前轮转向完成,精度低。 考虑到利用玩具电动小车做车架开发周期短,可留够充分的时间用于系统调试,且硬件上的不足我们有信心用优良的算法来弥补,故我们选择方案二。

智能车控制算法

智能车转角与速度控制算法 1.检测黑线中点Center:设黑、白点两个计数数组black、white,从第一个白点开始,检测到一个白点,白点计数器就加1,检测到第一个黑点,黑点计数器就加1,并且白点计数器停止,以此类推扫描每一行;黑线中点=白点个数+(黑点的个数/2) 2.判断弯直道: 找出黑线的平均位置avg (以每10行或者20…作为参照,行数待定) 算出相对位移之和(每一行黑线中点与黑线平均位置距离的绝对值之和) 然后用Curve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弯直道(Curve的阀值待定)。 3.控制速度: 根据弯度的大小控制速度大小。 //*****************************弯度检测函数*******************************// Curvecontrol () { int black[N]; //黑点计数器 int white[N]; //白点计数器 int center[N]; //黑线中点位置 int avg; //黑线中点平均位置 int curve;//N行的相对位移之和 if(白点) ++white[N]; //判断黑白点的个数 else ++black[N]; center[N]=white[N]+black[N]/2; //每一行的黑线中点avg=(center[1]+center[2]+...+center[N])/N; //求出黑线中点的平均位置 curve=(|avg-center[1]|+|avg-center[2]|+...+|avg-center[N]|)/N //求出N行的相对位移之和 return curve; //返回弯度大小

基于某51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课题名称基于51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 系(院)名称电气工程系 专业及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11 月19 日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开始越来越普及,各种高科技也广泛应用于智能小车和机器人玩具制造领域,使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小车是一个多种高薪技术的集成体,它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到当今许多前沿领域的技术。 整个小车平台主要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无线遥控实现前进后退和转向行驶,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实现小车的自适应巡航、避障等功能。设计采用对比选择,模块独立,综合处理的研究方法。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出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对比方案优劣选出最优方案进行设计。从电机车体,最小系统到无线遥控,红外线对管的自动寻迹再到红外线自动避障和语音控制,完成各模块设计。通过调试检测各模块,得到正确的信号输出,实现其应有的功能。最后将各个调试成功的模块结合到小车的车体上,结合程序,通过单片机的控制,将各模块有效整合在一起,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完成最终设计与制作,能使小车在一定的环境中智能化运转。 关键字:智能小车,单片机,红外传感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 1.1.1智能循迹小车概述........................................................................................................- 1 - 1.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 1.1.3智能循迹小车智能循迹分类.......................................................................................- 3 - 1.1.4智能循迹小车的应用....................................................................................................- 3 - 第二章方案设计 ..........................................................................................................................- 5 - 2.1 主控系统.........................................................................................................................- 5 - 2.2单片机最小系统 ...............................................................................................................- 6 - 2.2.1 STC89C52简介...................................................................................................- 6 - 2.2.2 时钟电路...............................................................................................................- 8 - 2.2.3复位及复位电路....................................................................................................- 8 - 2.3 电机驱动模块................................................................................................................ - 10 - 2.4 循迹及避障模块............................................................................................................ - 11 - 2.5 机械系统......................................................................................................................... - 11 - 2.6电源模块......................................................................................................................... - 11 - 第三章硬件设计 ..................................................................................................................... - 12 - 3.1总体设计......................................................................................................................... - 12 - 3.1.1主板设计框图..................................................................................................... - 12 - 主板设计框图如图3-1,所需原件清单如表3-1 .................................................. - 12 -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开题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智能小车控制系统研究 系部车辆工程系 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毕设地点 2016年1 月16 日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 综述: 一丶选题背景 智能汽车的概念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由美国提出,随着智能控制算法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设备的快速更新,对智能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加快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车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当前世界公路的总里程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同时汽车的总量也在成倍增加,其中我国的增量更是非常明显,随着汽车的越来越多,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的想法,而智能车是众多想法中最可行的一种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许多国家在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些研究结构已经研制成功了智能车的原型,并进行相关试验。最近10 年在传统汽车中半导体和电子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多。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电子时代,智能汽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12 年之后生产的汽车,汽车上电子装置系统占整个汽车总成本超过30%,甚至在一些配置较高的汽车上,比重超过5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迅速崛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每年都在提高,拥有一辆汽车也不在是一个的梦想,而是变成了一个很多家庭都能消费的起的代步工具,当前我国的汽车数量,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然而我国的公共配套却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严重的交通问题,道路拥挤十分严重,出现了开车不如骑车快的现象。 因此发展智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会在交通拥堵、减少事故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未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汽车的自动行驶,对于我国汽车、控制、电子等领域在新时期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机械、电子、自动循迹、自适应控制、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一项研究。智能车通过多个传感器模块的协同工作,经过控制单元进行决策实现汽车的自动行驶、最优化路径等功能。 同时无人驾驶智能车在货运、农业生产、军事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发展智能汽车控制技术能够提高我国在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电机控制等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水平。同时随着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也能够有效的改善现有的交

智能小车控制基本原理

【机器人创意工作室教程一】WIFI智能小车机器人基本原理 [复制链接] liuv ikin g 管 理 员 做 中 国 人 自 己 的 W I F I 机 器 人 ! 贡献 2 4 9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8:5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分享到:11 WIFI智能小车机器人是很多人童年时的梦想,就好比当年看着《小鬼当家》里面的那个视频遥控车一样,看着就激动! 然而对于大部分初学者而言,本身并非电子专业,也不是计算机专业,可是却对WIFI/蓝牙控制的智 能小车机器人情有独钟,怎么办呢?对于一个专业不对的人来说,确实是隔行如隔山,但是没有关系,从今天起,WIFI机器人网·机器人创意工作室不间断地推出一系列教程,手把手教你如何DIY一个属 于自己的智能小车机器人。 鉴于蓝牙智能车和WIFI智能车其实很类似的,只是把WIFI模块换成了蓝牙模块,所以蓝牙车就不再 详细阐述了,弄明白了WIFI车,蓝牙车也一样的。 OK,进入正题,机器人创意工作室教程第一讲《WIFI智能小车机器人基本原理》 我们的这款WIFI智能小车机器人采用的路由器+PC或者手机、网页控制方式。其基本原理分为4大块: 1、把普通的无线路由器通过刷入开源的Openwrt系统,使之成为一个运行了Linux系统的小电脑,何 为Openwrt? 请看: 什么是OpenWRT? 1. 关于 OpenWrt 当Linksys 释放 WRT54G/GS 的源码后,网上出现了很多 不同版本的 Firmware 去增强原有的功能。大多数的 Firmware 都是99%使用 Linksys的源码,只有 1%是加上去的,每一种 Firmware 都是针对特定的市场而设计,这样做有2个缺点,第一个是难以集 合各版本Firmware的长处,第二个是这版本距离 Linux 正式发行版越来越远。OpenWrt 选择了另一 条路,它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的把各软件加入去,使其接近 Linksys 版 Firmware的功能,而OpenWrt 的成功之处是它的文件系统是可写的,开发者无需在每一次修改后重新编译,令它更像一个小型的 Linux 电脑系统,也加快了开发速度。 以上解释摘自百度百科。简而言之,就是从思科的路由源码改造过来的,一个适用于某些特定芯片的 路由器的小型Linux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路由就不再是上网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在上面安 装各种程序、驱动,以路由为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地加载USB摄像头、网卡、声卡、等等设备。 我们的WIFI板上运行着一款程序,叫做mjpg-streamer,这个程序可以把USB摄像头的视频进行编码,然后通过WIFI返回给上位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来自机器人的视频了。 同时路由一般都预留有TTL串口,TTL串口是用来调试或者刷机用的,我们把这个TTL串口引出来, 然后通过安装在路由里面的Ser2net软件,就能把来自WIFI信道的指令转到串口输出,而串口在这里 的作用就是与单片机芯片MCU通信,让单片机知道用户要让他做什么动作。关于TTL的介绍,请看后 文。 WIFI(路由)模块:

毕业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循迹小车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目前,在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对自动化技术要求不断加深的环境下,智能车辆以及在智能车辆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产品已成为自动化物流运输、柔性生产组织等系统的关键设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智能车辆的研究和开发设计。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于20世纪06年代。当时斯坦福研究院(SRI)的Nils Nilssen和charles Rosen等人,在1966年至1972年中研制出了取名shakey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目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复杂环境下,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规划和控制。从此,移动机器人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多,智能车辆作为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及白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智能车辆也叫无人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并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进。智能车辆在原有车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能化技术设备: (1)计算机处理系统,主要完成对来自摄像机所获取的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析、识别等工作; (2)摄像机,用来获得道路图像信息; (3)传感器设备,车速传感器用来获得当前车速,障碍物传感器用来获得前方、侧方、后方障碍物等信息。 智能车辆技术按功能可分为三层,即智能感知/预警系统、车辆驾驶系统和全自动操作系统团。上一层技术是下一层技术的基础。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1)智能感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得车辆自身、车辆行驶的周围环境及 驾驶员本身的状态信息,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主要包括碰撞预警系统和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碰撞预警系统可以给出前方碰撞警告、盲点警告、车道偏离警告、换道/

51单片机-循迹小车项目报告材料(完整)

职业技术学院 《单片机系统设计》 项目设计报告 项目设计题目:智能寻迹小车 系部: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班级:电子 XXXX 班 组号:第四组 小组成员:XXX 指导教师:XXX 2017年10月10日

目录 一、引言 (3) 二、方案论证 (4) 三、小车车体设计 (7) 四、硬件系统设计 (8) 1、单片机最小系统 (8) 2、循迹电路 (9) 3、电机驱动电路 (9) 五、软件系统设计 (12) 六、系统的制作、仿真与调试 (14) 七、总结 (15)

一、引言 当今世界,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机械、电气和电子信息已经不再明显分家,自动控制在工业领域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智能”这个词也已经成为了热门词汇。现在国外的自动控制和传感器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日本,比如日本本田制作的机器人,其仿人双足行走已经做得十分逼真,而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还据说其智商已达到6岁儿童的水平。作为机械行业的代表产品—汽车,其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速度也显著提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电子装置占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的价值量比例逐步提高,汽车将由以机械产品为主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也很有可能成为依托整车制造业和用车提升配置而快速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汽车开始向电子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其不仅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同时能具有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等多种功能。无容置疑,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都开始重视起来,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各种大型的创新比赛,比如:亚洲广播电视联盟亚太地区机器人大赛(ABU ROBCON)、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众多重要竞赛都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兴趣与强化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知识。但很现实的状况是,国不论是在机械还是电气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作为电子专业学生,必须加倍努力,为逐步赶上国外先进水平并超过之而努力。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汽车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要求,提出简易智能小车的构想,目的在于:通过独立设计并制作一辆具有简单智能化的简易小车,获得项目整体设计的能力,并掌握多通道多样化传感器综合控制的方法。所以立“智能循迹小车”一题作为尝试。此项设计是在以小为基础,采用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实现能够自主识别黑色引导线并根据黑线走向实现快速稳定的寻线行驶。

智能控制在汽车上应用的进展综述

智能控制在汽车上应用的进展综述 一、简介 1.1汽车智能化综述 从上个世纪的末期,全球的汽车以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主题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到本世纪初,随着ICT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系统随之诞生,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 “智能汽车”是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汽车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汽车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汽车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 从汽车自身的智能化来讲,我们现在处于这种汽车的一种智能化的初级阶段,即智能驾驶辅助这个阶段,其终极目标就是无人驾驶。另外从智能汽车发展模式来讲是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自身车载传感决策和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驾驶。另外一种是通过协同的方式,借助通信的技术,利用车联网和物联网的整合,来实现它的整个一种智能化的驾驶。 总之,汽车的智能化可以归结为两轴或者两个发展,一个是纵轴,就是由现在的部分功能的替代到以后完全的无人化驾驶,另外一个就是自身的提升,单车的智能化并不能解决交通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网联化把汽车和交通系统,交通所有参与者在一个平台上一个系统下进行完全的可控可调,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交通社会现在面临的诸如安全、拥堵、节能的问题。所以未来期望或者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智能网联的汽车。 智能汽车它会带来对我们社会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关注的是安全,通过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交通事故可以降低到目前的1%。现在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概130万,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全球交通事故死亡率会低于1万甚至更低,未来接近的目标是零死亡零事故。第二,对于交通拥堵、油耗,对于整个经济,还有对于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有非常高的期待。 1.2国内外汽车智能化研究现状 就汽车智能化发展而言,从美国来讲,从本世纪初他们对于智能汽车提出了一个定义,把它分为五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就是没有智能化,第二个等级是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些驾驶辅助,第三个等级是一个部分的自动驾驶,然后是高度自动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以及无人驾驶这样五个等级,它设计的目标是到2025年能够实现完全智能驾驶。所以基于此,美国专门成立了交通变革研究中心,另外其交通部将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在。对于欧盟来讲,它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路径图,就是从当下现有的驾驶辅助到2030年实现无人驾驶,或者能够产生无人驾驶的这种技术和产品,这是它的愿景。从日本来讲,不光从车,还从车和路两端来进行协调的发展,日本这一个计划详细地定义了从汽车、道路到各种法规协调发展的一个庞大的技术。 发展汽车智能化一个强劲的动力是标准,汽车这个技术持续的迭代是依托于标准的,一个是排放的法规,一个是碰撞的法规,现在主动安全或智能安全的一些项目,已经纳入了汽车的法规评定体系DSRC里,这是对于技术持续进步的一个强大的推进力。 从欧美整个发展情况比较来看各有特色,美国主打推动IT企业,并在该领域独领风骚,另外它在程序还有法规方面也是领先一步,从日本来讲,它的信息化体系是全球做得最为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