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几种新模式

合集下载

艺体类大学英语“全员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艺体类大学英语“全员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42020年45期总第537期ENGLISH ON CAMPUS艺体类大学英语“全员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王瑞尧一、前言因为艺体类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底子薄、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与传统大学英语相比,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

但是艺体类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因此根据艺体类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本研究尝试针对艺体类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进行“全员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全员参与”是指课堂中没有一个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置身事外,每个教学活动都要求并实现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这种理念并非理想化,科学而有目的的教学形式和设计可以将所有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合作。

二、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现状1. 艺体类学生课堂参与率低、沉默现象严重。

由于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艺体类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率低、沉默现象较为严重。

他们往往对英语课不感兴趣,课堂注意力较差,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个别学生有逃课现象和学习抵触情绪。

2.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艺体类学生。

在艺体类课堂中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问题:(1)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贯穿教学的所有环节;(2)课堂活动少,教师讲解多,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3)传统教学环节无法有效实施。

三、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1.转变教学理念——将“全员参与”理念全面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力求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中来,教学的所有环节都以“全员参与”为基本设计理念。

2.重点改革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全员参与”的各个教学活动。

实现“全员参与”式课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全面了解并征集建议;(2)精心设计促进“全员参与”的各类课堂活动,如“荣辱与共”小组、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3)调整考核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第 2 卷 第 5期 8
V0 . 8 N . 1 o5 2
长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nl f hncu o a U i rt( u aie dSc l c ne) ora o C aghnN r l n e i H m n i a oi i cs m v sy ts n aS e
[ 收稿 日 】20 — 3 8 期 O9 0 —1
[ 作者简 介]柳 宏 (94 ) , 16 一 女 吉林长春人 , 深圳大学外 国语 学院副教授 。 从事外语教学法研 究。

19 ・ 3
的 ,那 就是 丰富 的接触 和使用 目标语 的机会。 而学 习 的环 境则 主要 是非 目标语 国家 ,有 较少 的接触 目标语l 的 机 会 。从二 者的特 点上看 ,习得语 言知识需 要有 足够 的输 入量 ,因为 习得要 从 “ 多 的证 据” 中找 到 规律 , 众 发 现规 则 ,从 而 内化规则 。所 以相对而 言 ,习得 比较费 时低 效 ,但 是运用 能力较好 。外 语学 习则需要 教师直 接将语 言规 则教授 给学生 ,学生 再将规 则套用在 具体 的语 言 中 ,这 样大 大地节省 了探索 规律 的时间 ,但是 由 于学 习过程 缺少 了 “ 运用 ” 的环 节 ,则 产生 的是 一种机械 的知识 ,运用起 来不灵 活 。如果在学 习 的过 程 中加 上运用 环节 ,那 么语言 不就可 以学得 了吗?所 以 ,如果说 对二语来 说 ,语 言知识 是通过 习得而 获得 的 ,那 么
难 度 的 制 约 , 同 时也 受 到 学 习 者 水 平 的 制 约 。为 此 ,教 师 应 该 根据 外 语 学 习者 的不 同 水 平 和 学 习 内 容 的 不 同 难 度设 计 出新 的教 学 模 式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活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活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活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摘要】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及就业单位需求的合格外语人才。

因此,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出发,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取长补短,汲取精华,以活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外语人才;综合运用;活化课堂教学0 引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外语教育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树立新型的实践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1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1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1)变革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掌控着整个教学流程,仿佛教师一人便可完成知识的整个讲授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记录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却收获甚微,影响了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英语习得效果。

2)变革死板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一板一笔的授课方式,既无法提升讲课效率,也无法提高讲课质量,与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既无法获得大量相关的最新资讯,也无法获得视听方面的极大享受。

相比之下,没有图片、没有影音资料共享的传统教学手段与方式使得英语教学枯燥而乏味。

3)变革保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地强调了语法知识与语言规则的输入,却忽视了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出与语言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过分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低下,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智慧化教学模式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智慧化教学模式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智慧化教学模式探究发布时间:2022-03-17T07:34:54.03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8期作者:李艳原琳阳许婷婷[导读] 智慧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李艳原琳阳许婷婷哈尔滨石油学院摘要:智慧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量身打造出了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课堂学习模式。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以智慧教学环境为支撑,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探索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的新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创建出学生智慧成长的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1.智慧化教学的内涵智慧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构建出的智能化、个性化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信息数据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评价及时化等特点。

刘邦奇(2015)认为,智慧课堂概念有两个角度的理解:一是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是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二是信息化视角,认为智慧课堂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

崔晓慧(2016)认为,智慧课堂是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课堂,是促进学生生长的课堂。

智慧教学淡化了传统课堂的概念,突出线上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化是其重要的特点。

2.互联网+模式下的智慧教学新特点2.1 学习环境的智慧升级课堂环境的智慧升级是智慧课堂发展的第一步。

根据学习情况,各高校可利用不同的智慧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创建学生的学习网站、班级主页、学习资源库等等,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通过宽泛化的学习路径,学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IRF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下的新模式

IRF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下的新模式

IRF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下的新模式摘要:1975年Sinclair和Coulthard对课堂言语活动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理论为后来著名的“起始、回应、反馈(IRF)”模式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对某一英语课的师生课堂话语观察后,笔者发现师生之间的课堂话语并不是完全遵从固定的IRF模式,IRF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转化;课堂中不被期望发生的事情也会打破这一模式。

本文将以Sinclair和Coulthard的IRF为理论根据,以课堂中通常发生的三种师生之间的对话为现实依据,重新构建IRF模式。

关键词:IRF;外语;新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00-00作者简介:田泽中(1982-),女,唐山,讲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学;谷双,(1982-),女,唐山,助教,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李凤兰(1970-),女,河北省魏县,副教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邮编063000一、引言Sinclair和Coulthard(1975: 27)将课堂互动结构分为五级:行为(Act)、话步(Move)、交换(Exchange)、活动(Transaction)、和教学(Lesson),Sinclair和Coulthard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遵从着一种非常严格的顺序,且结构严密。

此后,Coulthard 和Montgomery (1981)、Sinclair和Brazil(1982)继续研究了短小的话语结构。

这些研究大多数使用的是话语分析研究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且研究的是“交换(Exchange)”级(如:Michael Stubbs, 1983)的对话。

Sinclair和Coulthard(1975: 44)提出“交换”分为界限交换(Boundary Exchange)和传授交换(Teaching Exchange)两种类型。

大学英语教研活动方案(3篇)

大学英语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制定本大学英语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3. 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4. 增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活动时间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四、活动内容1. 教学观摩与研讨- 观摩课时间:每月第二周周五下午- 观摩课地点:各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 观摩课内容:选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观摩,课后进行集体研讨,分析教学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教学案例分享- 分享时间:每月第三周周三下午- 分享地点: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分享内容: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3. 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培训时间:每月第四周周五下午- 科研培训地点: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培训内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科研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4. 教学技能比赛- 比赛时间:2024年3月- 比赛地点:大学多功能厅- 比赛内容:举办大学英语教学技能比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环节,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技能。

5.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 培训时间:每月第二周周一上午- 培训地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培训内容:邀请专家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如慕课、翻转课堂、在线教学平台等,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6. 英语角活动- 活动时间:每周六下午- 活动地点:大学英语角- 活动内容:组织英语角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口语交流的平台,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观察19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李冬媛 王丽丽 杨丽华 王 慧 白丽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具有巨大优势,翻转课堂将信息化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着教学流程,更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翻转课堂是在美国学校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外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课或其他网络学习资源,相对独立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内经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完成解疑、作业、巩固、应用等知识吸收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故也称“颠倒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衔接和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巨大的优势第一,知识学习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内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了知识的传递,吸收内化是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的。

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内化来说,传统的课堂是难以达到实际目的的。

而翻转课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新构建。

“知识传递” 阶段由学生在课下进行,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提供微课和在线学习资源,还可以提供在线辅导,解决了学生知识内化时教师不在场的尴尬局面。

“吸收内化”则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辅导,同时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

第二,以学生为本,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学生忙忙碌碌地记笔记,完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好奇,而翻转课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堂和学习的乐园。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第40卷第3期Vol.40 No.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李孟端1,张琳瑜2(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2.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㊀要]本研究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大学英语教学,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成绩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㊂同时,通过对6名学生的访谈,分析对分课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㊂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英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㊂[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中图分类号]G642.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3-0182-04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㊂我国自2002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㊂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指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是当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之一㊂在技术条件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微课(Micro-lecture)和慕课(MOOCs)的诞生为大学英语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㊂然而, 微课㊁慕课实质是翻转时间和地点,而不是接受性学习 [1-2]㊂教育智慧化的逐步推进,加剧了学生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抵触情绪,使课堂改革呼声不断㊂为了应对新形势㊁新要求㊁新挑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㊂本文尝试将对分课堂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探究其实际教学效果㊂一㊁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㊂所谓对分课堂,是指将课堂教学时间分割为两个部分,分别分配给师生,在师生的交互讨论中开展教学㊂类似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注重先教后学㊂类似于讨论式课堂,对分注重生生和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3]㊂对分课堂由讲授(Presentation)㊁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讲授主要强调对重㊁难点知识的讲解,缓解教师的上课负担;内化吸收是指学生根据讲授内容,增强自身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讨论是指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师生㊁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㊂对分课堂实现了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有效结合㊂对分课堂的出现巧妙地化解了语法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孰优孰劣的争论㊂运用对分课堂于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实现两种教学法的有机融合㊂对分课堂既注重教授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㊂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课上学习的新知识﹑独立思考以及准备课堂展示﹑对话﹑交流和讨论,还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讨论疑点﹑分享心得﹑加深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便捷平台㊂此外,对分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一致㊂[收稿日期]2020-12-21[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 大学英语的 对分 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证研究 (QJY201710113)㊂[作者简介]李孟端,女,讲师,博士,从事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张琳瑜,女,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和典籍翻译研究㊂㊀㊀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法对实验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㊂课堂教学结束后,对部分学生展开了半结构式访谈㊂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对分课堂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何种影响㊂(二)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教学对象均为海南某综合类高校2019级的85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㊂我们将这85名学生安排在两个教学班,一班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6人,女生26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㊂二班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6人,女生27人),采用常规教学模式㊂在试验开始前,我们收集了这些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全国卷,满分150分)㊂随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办法分析数据,两组数据的均值分别为120.862和120.567,详见表1(t=-.148,df=83,P>0.05),未见显著差异,这表明两个教学班在试验前的英语水平相当㊂实验教学时间从2019年9月持续到2019年12月,共计四个月㊂该校大学英语课程每周授课2次,每次2节,每节课45分钟㊂其中,读写课1次,听说课1次㊂实际上课16周,其中读写课32课时,听说课32课时㊂表1㊀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英语成绩统计情况分组人数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42120.48 6.236.883对照组43120.28 6.064㊀㊀(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㊂1.定量研究(测试)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本文先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这两个组的英语水平没有差异㊂随后,我们在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㊂经过四个月的实验教学和常规教学,基于期末考试①成绩,通过SPSS22.0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分析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㊂2.定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笔者在实验组以便利抽样的形式选取了6名学生(男同学和女同学各3名)进行访谈㊂访谈内容围绕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态度展开㊂例如,你怎么看待对分课堂?你认为对分课堂对你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影响?你希望你的老师继续运用对分课堂于大学英语教学吗?每位同学的访谈时间约为15-18分钟㊂所有访谈都通过录音笔记录㊂访谈结束后,笔者首先将访谈录音手工转录成文本㊂然后,基于访谈文本分析与本文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重要信息,并对相似的信息进行分类,旨在探究对分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㊂(四)实验过程两组学生由同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授课,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进度和考核方式㊂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和‘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版)㊂第一个教学周的第一次课由教师向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对分课堂,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班学生的学习需求㊂随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组,每组六名同学,为接下来的对分课堂教学做好前期铺垫㊂对分课堂可分为三个教学环节:教师讲授环节,学生内化﹑吸收环节,讨论环节㊂该教学模式主要通过 隔堂对分 和 当堂对分 两种教学形式来呈现㊂1.隔堂对分(1)教师讲授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教师在讲授环节仅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内容进行单向﹑简要的讲授,不作深入讲解,不组织讨论,不覆盖细节,使学生对章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随后布置讨论课涉及的提问和讨论内容㊂比如,在读写课的第一次课第一学时,主要以口语活动的形式引入单元主题,然后介绍Section A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㊂在第二学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中心大意,引导学生剖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讲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长㊁难句等㊂在第二学时结束前,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或隔堂讨论涉及的讨论内容㊂作业形式以 亮考帮 (学生在听课和课后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和最欣赏的内容等被称为 亮闪闪 ;把自己弄懂但别人还存在疑惑之处用问题的形式列出来被称为 考考你 ;将自己存在困惑且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讨论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被称为 帮帮我 )的形式呈现㊂(2)内化﹑吸收环节内化﹑吸收环节被安排在讲授环节后,一般给学生为期一周的准备时间㊂另外,教师还会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至 对分易 平台,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提供指导﹑协助和参考㊂(3)讨论环节经过一周的内化﹑吸收,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疑问进行组内或组间互动交流,寻求答案㊂随后,可以开展全班探讨和交流㊂教师可以布置如口语汇报﹑组间辩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并要求学生展示作业成果㊂最后,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并总结和评价教学过程㊂2.当堂对分当堂对分是 隔堂对分 的简化形式㊂譬如可以将一堂45分钟的课分割为五个环节,即:讲授环节:讲授(15分钟);内化﹑吸收环节:独立学习(8分钟)和独立完成作业(7分钟);讨论环节:小组讨论(8分钟)和全班交流(7分钟)㊂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所有教学环节均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㊂在作业呈现上,我们没有设计 亮考帮 环节㊂同时,也未使用 对分易 平台辅助学习和交流㊂三、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问题一:对分课堂能否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实验实施前,两组的英语水平一致㊂经过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笔者基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详见表2(t=-3.916,df=79.240,p<0.05)㊂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均差为7.05㊂这一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㊂这一结果也说明,对分课堂明显优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发现一致[4-6]㊂表2㊀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英语成绩统计情况分组人数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4270.549.0560.000对照组4363.497.437㊀㊀研究问题二: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何种影响?参与访谈的6位同学都对对分课堂持肯定态度,均表示对分课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㊂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在对分课堂下更加注重知识提炼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㊂此外,教师还会在全班交流环节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㊂其二,对分课堂改善了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㊂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传统课程教学(包括高中英语课)大都采用单词讲解﹑课文分析和课后练习讲解的教学思路,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思路颠覆了传统教学路径,融合了讲授和讨论两种教学方式,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㊂相较传统课堂,他们认为对分课堂的趣味性更强,在对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更丰富㊂其三,对分课堂改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㊂一些受访学生表示对分课堂中设置的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任务和全班交流等环节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逐渐有了去图书馆学习的习惯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动力,还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和意义㊂其四,对分课堂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㊂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很多学生表示对分课堂增强了班级同学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融洽﹑活跃,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㊂尤其是以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对各自所在的小组有了很强烈的归属感,有受访者认为当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课堂上有优异表现时,自己也会为他们感到自豪㊂另有学生表示,本学期英语课程结束后,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密,甚至互相约定下学期还要在同一个组一起合作和学习㊂其五,对分课堂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㊂ 亮考帮 是受访学生提及频率最高的对分课堂教学活动㊂他们认为,这一活动可以检验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听取他人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呈现自己的闪光点㊂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建议被其他同学采纳时,会很有成就感,对英语学习越加有兴趣和信心㊂其六,对分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㊂受访者认为对分课堂模式能有效提升他们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写作技能㊂他们认为,对分课堂培养了他们的思辨意识,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分析和构思一篇作文㊂综上所述,对分课堂充分结合了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㊂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有备而来,不再让课堂的讨论流于形式,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㊂该教学模式还能营造轻松㊁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㊂以上均表明,对分课堂能够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联性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决定性因素[7-8]㊂可见,对分课堂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㊂四㊁结语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对分课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㊂研究发现,对分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是一种优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㊂基于学生的访谈结果,笔者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降低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㊂由于主㊁客观原因的影响,本研究还有诸多未完善之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实验时间较短,缺少对研究效果的跟踪研究,不能观察到学生更多的学习变化㊂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采用动态的历时性研究,以期对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测量㊂[注㊀释]①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题由英语教研室统一命题㊂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㊂[参考文献][1]胡懿.关于对 慕课 微课 与 翻转课堂 的几点质疑[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3):98.[2]郑小军,张霞. 微课 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4]刘晶晶. 对分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19-22.[5]许福兰,李守华. 对分课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4),96-100.[6]胡伶俐.2019.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9(23):102-103.[7]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8]Deci E L,Ryan R M.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M].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A Mixed-method Study of PAD Teaching Mode-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LIMeng-duan1,ZHANG Lin-yu2(1.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2.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gular teaching group by applying PA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one semester.In the meanwhile,After carrying out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six students,the study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AD teaching mode influence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a positive way.Key words:PAD;teaching mode;college Englis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
第28卷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Vol.28
(总298期)
TotalNo.298

收稿日期
:2012—07—29
作者简介:刘璃蔧(1976—),女,黑龙江尚志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几种新模式
刘璃蔧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决定教学质
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现状,提出交互式英语教学及情景式英语教学,意在探究出
几种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新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教学;交互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1580(2012)10—0076—02

一、大学英语课堂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堂内
容呆板、形式单一。如今,大学英语教师依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上课期间只知道记笔记,课下忙着写作业、背单词。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无法在工作中用英语交际。其次,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作为单一的接受者,这种接受式教学方法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找到一种合适的课堂教学法来改变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现状。二、交互式英语教学(一)交互式英语教学的定义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交互式教学强调语言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并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建具有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效率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教学大纲特定任务而展开。它最初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思想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二)交互式英语教学的特点1.通过双向有效互动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
教学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
向互动从而达到掌握课堂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

学中是教学主体,所以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
为课堂接受的主体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要调动
所有器官来获取生动的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作为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来设
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3.提倡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强

调知识的学习,又应强调能力的发展。不仅使学生
的知识增加、能力提高,而且使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即
情商得到发展,于是综合性知识教育便成为交互式
教学的必然要求

4.激励学生探究,打开学生的视野。
交互式教

学是一种极具开发性的教学方式。交互式教学能为
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进入社会实
践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
心理状态

5.交互式教学鼓励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布鲁纳

的教育真谛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交互
式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例

67
如,做好讨论课的内容及所提问题。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使学生的质疑活动积极而深入地进行。6.具有互动性的交互式教学确定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来完成。交互式教学理论给教师的角色这样定位:教师是教学的管理者、咨询者、顾问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授者地位改变之后,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会和他人合作。三、情景式英语教学(一)情景式英语教学的定义情景教学法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设计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外语教学法,70年代后这种教学法被引进中国。现在我们可以在许多流行的外语教科书中看到情景教学法的影子。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生动的符合教学内容的一些场景,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二)情景式英语教学的特点1.认知原理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习得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他的说法有些绝对,但从中可以肯定,在教学活动中认知原理对学生接受新知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是基于认知原理,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置的情景或场景,使学生融入到情景当中去。情景教学的优点在于能使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2.人类情感和学习个体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检,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情感对认知发挥了动力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作用。情景教学法所创设的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愿意上课,对学习不抵触,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四、交互式英语教学及情景式英语教学可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动教学对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教师应学会运用交互式英语教学及情景式英语教学进行课堂授课。无可厚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课堂活动
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全神贯注
地投入到教师教授的内容中来,让学生达到一种最
佳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式教学来构建语
言的立体空间,同时运用交互式教学提高大学英语
课堂效率

情境构建语言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
每一篇课文都出自于某一作者之手,作者都会有情
境铺设,如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等内
外部条件,教师需将文章的主体由抽象的平面语言
概括为学生脑中的立体空间,让学生以作者或者第
三者的身份融入到课文中去,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作
者的每一句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因此

教师创建的语言立体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轻松的环
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挥,积极动脑,启发他们
的思维,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
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上课的
效率

五、结束语
可见,情景教学法丰富了语言场景并设计了动
态的学习过程,融直观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仿佛
置身其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

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从而丰
富了语言感受,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而交互式教
学法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和使用,通过交互
式教学法能充分挖掘和调动起学生和教师的潜力和
能力。高校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如果能运用
情景式教学设立教学活动,同时运用交互式教学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能够达到提高
大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富华.浅析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模式[J].
重庆电力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2]符吉祥.高师“英语教学法”教材和教法改革的思考[J].
广

西高教研究
,2000,(02).
[3]毛霞,陈健.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学习方法的初探[J].

济师
,2003,(8).
[4]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朱光冰.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J].
广

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