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与镜头语言应用

剪辑与镜头语言应用

一、镜头组接剪接点的准确性
剪接点是影视剪辑专业的名词术语,它的含义就是把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概念,简而言之,两个镜头画面相连接的点就是剪接点,它的代表符号为:

剪接点的准确性,是指从镜头画面的实际出发,选取到最合适、最恰当的剪接点,使镜头之间完美契合相连,产生艺术合力,呈现出生动、流畅、通顺、自然的状态,从而达到镜头之间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转换。
剪接点可分为两大方面:画面剪接点(包括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包括对白、音乐、音响效果剪接点)。
不论是画面剪接点还是声音剪接点,都是以镜头画面内的主体动作为依据的,而主体动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人物形体动作,人物形体动作,通常又是通过三种情态予以体现:
 人物的面部情态
 人物的声音情态
 人物的动作情态
 
 1、画面剪接点
1)动作剪接点(包括歌舞、戏曲中的舞蹈动作)
这类剪接点主要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
在歌舞、戏剧中,以舞蹈动作和程式化的变现动作为依据,结合音乐旋律、节奏、乐句、乐段和戏剧的锣鼓点来处理。
在歌唱场面中,则要依据歌词内容、乐句和节拍,结合画面造型因素来选择剪接点。
例子:以一个人参加会议,进入会场,接着镜头从门口跟摇人走到桌前坐下。
2)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要以“心里动作”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态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
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影视片中,情绪的剪辑点处理可将相关的镜头放长些,而绝不能短。
影片分析:《罗拉快跑》 00:31:00 00:51:57
情绪的剪接点不同于形体动作的剪接点,它在镜头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画面内人物的外部动作的局限,只是着重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
情绪剪接点的选择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格式,很难用一般的规则去加以规范,只能去理解。
3)节奏剪接点
节奏剪接点是指没有对白的镜头画面,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性质和剧情的总节奏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结合戏剧情节、造型因素、语言动作、情绪节奏以及画面造型的特征,用比较的方式处理镜头剪接长度。
节奏剪接点在过场戏、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影片《任长霞

》的结尾戏——“送葬”。(01:38:52~)
电影《枪》开头,马山发现枪丢了。开始用了一组飞快寻找的镜头,节奏非常明快。这时候要的就是“寻找”的节奏,通过节奏的急促来体现主题——丢枪的重要性。
 2、声音剪接点
1)对白剪接点(包括戏曲韵白的剪接点)
对白剪接点主要以任务的“语言动作”为基础,以对话内容为依据,结合“规定情境”中的人物性格、言语速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
人物对白剪接点可分为两类剪辑方式,五种处理方法
⑴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平剪(也称“同位法”)。它有三种方式:
①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和画面都要留有一定的时空;下一个镜头切入时,声音和画面也留有一定的时空,上下镜头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选择剪接点。

这种方式适合于表现会议上人物发言,人物正常情况下的对话聊天。
②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和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切入时,声音和画面也留有一定的时空。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一个镜头声音一完就切,下一个镜头则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动作,结合剧情的需要,恰当选择剪辑点。
这种剪辑反应方法在人物对白中最为常见。表明上一个镜头人物话音一结束,就表现下一个镜头人物的,比较灵活的剪辑。
③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和画面立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和画面立即切入。

不常用,在两人吵架,整的面红耳赤时候适用。
以上三种声音剪接点的共同特点是:平稳、严肃、庄重。
⑵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即串剪(也称“串位剪”),有两种剪接方法:
①声音和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地切入和切出。上一个镜头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一个镜头的画面上;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要与本镜头的口形、动作相吻合。

②声音和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地切入和切出。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捅到上一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2)音乐剪接点
音乐剪接点主要以乐曲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句段和戏曲的锣鼓点为基础,以剧情内容、主体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基本规律,处理音乐长度,选择剪接点。
如MTV音乐剪接点。

3)音响剪接点
音响剪接点主要以戏剧动作为基础,结合各场戏的规定情境,以人物动

作和情绪为依据,掌握音响与形象的关系,按照剧情的要求加以对比和选择。
音响剪接点还是要注意声音的衔接,包括强接强、弱接弱,强接弱、弱接强等不同方式。

二、镜头组接时空观的合理性
 1、影视的时空结构与时空观
运动的镜头画面,既具有空间因素,又具有时间因素,镜头组接的时空结构处理必须建立于时空观的合理的基础之上,直接关系到时空结构的优劣,关系到影视片的艺术真实性。
 影视时空结构也就是影视镜头组接的结构,有顺时序叙述式结构(按时间顺序),有倒叙式的时空结构(从过去到现在),有交叉式的时空结构(多情节的交叉)等等。
 2、有限时空与无限时空
 早期的电影的时空都是现实时空,现在电影镜头的分切与组合,使电影时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形成了电影电视独特的时空艺术,产生了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
 有限时空表现在银幕上的时空是有限时空,时间取决于影视片的长度,空间取决于银幕的大小;
 无限时空指呈现给观众的内容(即所要讲述的故事)的时空是无限时空。
 3、时空的延长与缩短、扩大与压缩
 影视后期剪辑可以使影片的时空观打破了原来纯属现实时空的制约,产生了全新概念的影视时空,同时也出现了处理时空的新手段和技巧。影视后期制作中,剪辑既可以延长时间和扩大空间,同时也可以缩短时间和压缩空间;既可以进行时空的大跳跃,也可以让时空凝滞或倒退。
 举例:缩短时间和压缩空间,《公民凯恩》中的一个片段
 
 4、各种时空的镜头组接
1)同一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方法
同一时空,也就是在同一房间、客厅、会议室、教室以及室外广场、小院、小巷等一个场景内主体动作的组接。

上一个镜头主体动作在不出画时剪,下一个镜头主体动作进画后切出(注意左右脚的合理性)

2)不同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方法
不同失控,也就是说,主体活动是在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内进行的,它们之间的租界属于不同时空内主体动作的组接。如下图,一个小孩写完作业,高兴地说“看电影去了”可以有多种不同剪辑方案。


3)相异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方法
相异时空是指在大的环境下,主体动作在小环境中的活动,人在运动场、机场、集市行动,等等。相异时空内主体动作组接的要领:一场戏的头尾镜头,主体动作可出画,可入画;中间一序列镜头,主体动作不出画,不入画,本主体接本主体。
《罗拉快跑》




三、主体动作的连贯性
1、

人物形体动作的剪接
1)分解法
分解法,就是一个完整动作通过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将它表现出来。即上一个镜头人物动作去掉下一半,下一个镜头人物动作曲调上一半,把上一个镜头的上半部动作与下一个镜头的下半部动作连接起来,还原成一个完整动作,就是分解法。简单说,分解法就是一半一半地剪辑,又称为常规减法。
分解法包括人物的起坐、拥抱、握手、脱帽、开关窗、喝水、穿衣、起卧、走路等,在拍摄过程中将一个个完整的动作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分别拍摄而成。剪辑就是把这些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动作组接起来,剪接点的选择在动作变换瞬间的暂停处,而这个暂停处也就是镜头景别转换的所在地。才能保证一个完整的动作不间断且流畅、无跳跃感通过不同景别表现出来。
①起、坐
起作过程中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个停顿就是剪辑转换位置,它在电影磁带上有1-2格,在电视上有1-2帧,这是形体动作规律。剪辑时要注意:上一个镜头必须要把停顿的瞬间(1-2帧)全部保留,而后一个镜头就是要从停顿后动起的第一帧用起。这样衔接起来,动作就极为流畅,无跳跃感。

②拥抱
剪接时,上一个镜头手一搭在肩上的瞬间停顿处、在手收拢的那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手收拢的第一帧用起。
从抱住到松开也是同样的道理,上一个镜头从手松开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手松开的第一帧用起,动作自然流畅。
③握手
最适合的位置应该是在握手动作起幅的顶点和落幅的极限。起幅的顶点,落幅的极限也就是动作瞬间停顿的地方,是景别转换的所在地。

④脱帽
脱帽的剪接:上一个镜头手拿住帽子,在摘下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手摘下帽子的第一帧用起。戴帽与脱帽一样,上一个镜头将帽子戴在头上,在手放下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手放下的第一帧用起。

⑤开关门
两个镜头的剪接点应该选择在手一接触门窗后,在打开或关上的那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打开或关上的第一帧用起,如果不这样剪会出现动作重复或动作停顿的感觉,而且镜头跳,不连贯。
动作出现重复的效果是由于手接触门窗后,打开或关上几帧才剪,下一个镜头如果仍从打开或关上时用起,就会出现动作重复。如果剧情需要表现激烈、紧张、愤怒、恐怖等等,就不要按照这种常规的剪辑技法来剪辑,要以上一个镜头一接触门窗就剪,下一个镜头门窗一打开一条缝或关上1—3帧用起,这样动作加快了,合乎剧情的要求。

 

 ⑥喝水
剪接点应选在手举杯喝,在喝完后往下放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嘴边往下放的第一帧用起。

⑦穿衣
剪辑点选在衣服披在肩上、手往袖子里伸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手往袖子里伸的第一帧用起。

⑧起、卧
剪接点应该选在上一个镜头人物起身到动作的瞬间停顿处,将停顿的1-2帧保留,下一个镜头从停顿后的第一帧用起。和起坐是一样的道理。

⑨走路
走路的剪接是主体动作接主体动作。这里并不一定本人接本人,可以是本人接旁人,旁人再接旁人,总之是人物动作接人物动作。
在剪接人物的走路时,左右脚的起幅、落幅一定要合理。也就是说上一个镜头在左脚踩定后,在右脚抬起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从右脚抬起的第一帧用起。同样的道理,上一个镜头右脚踩定后,在左脚抬起的第一个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右脚抬起的第一帧用起,这样的衔接自然流畅。

在镜头转换时,如果景别里看不见主体人物的脚步动作,那就看主体动作的左右肩;如果左右肩也是看不见,就看人物主体的头部动作。无论如何都是在主体动作的起幅、落幅处剪,不可以在人物动作的一半处选择剪辑点。

如果演员在表演上左右脚的步法混乱,衔接不上,而又非要用不可这个动作的情况下,在选择剪接点时可以不用考虑主体动作左右脚的合理性,而是借用镜头转换的景别远近、角度变化大的特点,利用视觉上的错绝感受,来进行剪接。
比如跨门槛这个动作,上一个镜头主体动作的右脚落幅在门槛里,下一个镜头主体动作却是左脚落幅在门槛里。这时可以用分解法来剪接:把上一个镜头右脚落幅用足,在左脚抬起的第一帧之前剪;下一个镜头将左脚落幅用足,还从右脚抬起的第一帧用起。利用镜头转换时,景别、角度变化大,造成人门视觉上的一种错觉。

当一个人或多数人正面由远及近向镜头走来时,就不能用常规的剪接方法选择剪接点,而是要在“动中剪”。从脚抬起后往下踩的那一帧用起,这样动感极强。不能用常规从起幅第一帧用起,否则就有半拍的停顿感。因为起脚第一帧到脚抬起往下踩的第一帧之前这段动作幅度不大,动作感不强。所以剪辑时一定要选用在动作、动感强的转换处剪用。

分解法主要抓住主体动作的瞬间停顿处即可,但是要注意,所有分解法的主体动作连接时,上一个镜头必须将瞬间的停顿出全部保留,下一镜头从主体动作的第一帧用起。这样才能保持主体动作的连贯及画面的流畅。
2)增

减法
就是一个完整动作要通过两个角度,两个景别把它表现出来,即上一个镜头也许留用动作1/3或2/3,下个镜头也许留用动作2/3或1/3,将上一个镜头留用的1/3或2/3动作与下一个镜头所留用的2/3或1/3动作连接起来,就是要选用的这个完整动作,这就是增减法,也叫变格剪辑。
在影视镜头中,在拍摄人物的形体动作时,如果由于景别、角度变化较大,出现动作的快慢不一致,人物的情绪不连贯的情况,就需要用增减法来剪接。
如上一个镜头是远景、全景,那就多留一些;下一个镜头是近景、特写,就少用一些。原因是不同景别使得画面的视觉感觉不一样。
增减法的剪辑对生活中人物的回头、低头、抬头、转身、弯腰、直身等最为适宜。
⑴、回头
回头、低头、抬头、转身等动作时会发现不受人物主观意识所支配的小动作,那就是要闭一下眼睛。经过分析,这个小动作是人物在做一个大的动作之前的预备动作,其提示作用,说明回头动作即将开始。
剧情的不同,情绪的不同,速度快慢也是不同,眼睛闭的结果也是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眼睛都有闭实的那一帧。在剪接时,上下镜头找到眼睛闭实的那一帧作为两个镜头的剪接点。
②上一个镜头眼睛有闭实的那一帧,而下一个镜头眼睛没有闭实的那一帧。这时剪接,上一个镜头用眼睛闭实的那一帧,下一个镜头用眼睛睜开前虚的那一帧。同样道理,上一个镜头用眼睛刚闭虚的那一帧,下一个镜头就用眼睛闭实的那一帧。

③上下镜头,眼睛都没有闭实的那一帧。剪接时,就要选用上下镜头中眼睛闭虚的第一帧或第二帧作为两个镜头的剪接点。

⑵转身《罗拉快跑》1:14:08
按常规的人物转身剪法是90°在45°处剪,180°在90°处剪,360°在180°处剪。
影视片中由于景别,角度不同,演员表演的速度不一致,因此,剪接时要把近景、中景多剪掉一点,也就说360°转身要多剪掉30°;180°转身要多剪掉15°。人物转身动作多数是近景、中近景接全景或远景。所以一般剪上面的镜头多,剪下面的镜头少。

⑶弯腰、直身
主要考虑人物的弯腰、直身镜头一般都采用多角度、正反拍摄的方法来表示,剪辑时一般采用主体动作不出画、不进画的原则,即上一个镜头主体动作不完全出画面切换,即留1/4的动作在画面;下一个镜头主体动作则已进入画后切出,也就是取3/4动作进来。
3)错觉法
错觉法是利用人们视觉上对事物的暂留及残存的影像,恰当地运用影视艺术的特殊手法,根据上下镜头主体动作快慢的相似,镜头景

别的相似,角度变化与空间大小的相似以及主体动作形态的相似等等相似之处切换镜头,造成观众的错觉,误认为动作是连贯的,因而获得视觉上残存的连续性效果。
错觉法一般应用于武打片、动作片、枪战片、惊险片等武斗场面。错觉法的运用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看两个画面的动作(人物、镜头、景物)是否相似(相同主体、相异主体、速度快慢)
看两个画面得造型是否相似(构图、景别、方向、角度、光影、色彩)
看两个画面得时空(背景)是否相似(时空变化,环境气氛)
看两个画面得打斗速度快慢是否相似(动作、造型、时空、速度四个方面)
错觉法主要有助于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加强节奏感、制造紧张气氛、解决失真问题、增强可视性。
港台影视界人士说:“动作片是否好看,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作业:
 1、观看影片,仔细揣摩影片中分解法、增减法和错觉法的使用。
 2、用不同景别、角度拍摄生活中人物的起坐、拥抱、握手、脱帽、开关窗、喝水、穿衣、起卧、走路的各种动作,用分解法做后期剪辑,要求剪接点准确,上下镜头流畅。按照小组进行,每四人为一小组,摄像设备不限!
 3、用不同景别、角度拍摄生活中人物的回头、低头、抬头、转身、弯腰、直身的各种动作,用增减法做后期剪辑,要求剪接点准确,上下镜头流畅。按照小组进行,每四人为一小组,摄像设备不限!
 4、下周交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