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_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

合集下载

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O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O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3)显著性检验:单个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4)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处理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4)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处理:向后消除法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4)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处理:向后消除法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Yield -41999 5.64 Fertilizer 0.41Area - 0.24Disaster - 0.01Power 0.91Labor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2)模型拟合优度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3)显著性检验: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2

(4.93)
- 0.24Disaster 0.95 Labor (7.59) Ra 0.9461 F 145 .84
四、研究结论
2、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的五个研究假设中,假设一、二、三、五成 立,假设四不成立。 (1)农用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 (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 (3)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OLபைடு நூலக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组员:林泽钦 1336151015
骆小浩 1336151010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国家(2008年) 美国 欧洲 大洋洲 俄罗斯 中国 印度 朝鲜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

第34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92018年5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y 2018 1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潘彪,田志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剖析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情况,研究要素替代的阶段性特征及延续性,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的课题。

该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测算了2004—2016年小麦、玉米和水稻3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重点关注了作物和地区差异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机械化出现了“黄金十年”发展期,主要原因是实现了机械对劳动力广泛、有效和持续替代,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替代弹性分别达到0.581、1.324和1.153。

2)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趋于下降,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

3)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普遍高于其他区域,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4)替代弹性的时空收敛性变化特征解释了当前农机化进程放缓的现象,也意味着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要延续“黄金十年”的增长趋势,需要打破现有发展格局,重点从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作物;黄金十年;劳动力价格;替代弹性;时空收敛性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09.001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8)-09-0001-10潘彪,田志宏.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9):1-10.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09.001 Pan Biao, Tian Zhihong. Mechanism of factor substitution dur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8, 34(9): 1-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09.001 0 引 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标志。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粮食是国家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资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粮食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提高。

然而,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源不均衡、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种植面积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因此,研究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对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关键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包括种植面积、产量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2)探讨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如资源利用失衡、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种植面积结构不合理等;(3)研究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区位优化策略,以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和质量为目标,分析区位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和差异。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变迁及其原因;(2)实地调查法:结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的生产数据和社会反馈,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现状;(3)统计分析法: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的规律以及区位优化的策略。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变化和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区位优化的策略,以提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预期成果如下:(1)详细描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变化和现状,分析其演变规律;(2)明确中国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制定优化策略提供依据;(3)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优化策略,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质量;(4)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变动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变动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变动分析
李光泗;朱丽莉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本文利用三大谷物数据,从生产要素关系变动角度,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投入及要素关系变动,进而考察新形势下粮食生产技术变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扩大,劳动对粮食生产影响日益凸显,耕地、劳动、机械、化肥的产出弹性均大于零,其中劳动对粮食生产的作用程度最大;从要素间替代弹性变动来看,机械、化肥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均较小,而耕地与劳动的替代弹性较大,粮食生产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下降的不利影响;从三大地区层面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劳动弹性均高于其他要素产出弹性,三大地区的耕地、机械、化肥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差异明显.
【总页数】6页(P143-148)
【作者】李光泗;朱丽莉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3;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粮食连年增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 [J], 任爱胜;程长林
2.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粮食品牌塑造策略浅析 [J], 黄珊珊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及政策需求——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 [J], 上官彩霞; 郑国清; 张伟; 张颖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新冠疫情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J], 刘三妹;代诗练
5.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生产技术转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J], 朱丽莉;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地理】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高考地理】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2023·浙江卷)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

完成下面小题。

1.“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B.劳动力成本上升C.饮食消费结构升级D.耕地分布不平衡2.该项土地整治可以()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B.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C.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答案】1.B 2.C【解析】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推广实施的需要,因此实施小田变大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故B正确;为了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政府都积极对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大户给予资金补贴,因此耕地流转费用有所降低,故A排除;该举措主要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饮食消费结构升级关系不大,故C排除;该举措主要由于我国耕地破碎,机械化耕作不方便,主要在耕地集中分布地区实施,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选择B。

2.土地整治可以减少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因此能够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故C正确;小田变大田,能够减少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故A排除;该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流出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和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故B、D排除;因此排除A、B、D,选择C。

3.(2023·浙江卷)距陆地5千米以外、水深2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因其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已被广泛开发利用。

下图为深层海水部分应用领域示意图。

深层海水深受水产、食品等产业青睐是因其()①氧气充足②清洁少菌③矿物营养多④光合作用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详解】深层海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较少,所含有的细菌较少,②正确;深层海水很难见到阳光,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矿物质元素大都能够保存下来,氧气含量较低,①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中国省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省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6月第48卷 第3期Jun . 2023V ol.48, No.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现在国际局势持续动荡,自然灾害肆虐,粮食产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面积退化和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过多次波动,这是因为粮食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31个省市区2020年相关粮食产量的截面数据来探究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回归模型方程,并结合现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增加粮食产量的建议。

1 相关文献回顾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柱,对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国内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来进行探究,主要有粗糙集理论、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种。

欧阳浩等[2]选取1996—2012年的数据,利用粗糙集理论对广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化肥用量、水库总量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

周志刚等[3]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来分析。

结果表明,各个影响因子具有阶段性,但总的来说,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表现的是增长效应,且播面单产对粮食增长的贡献比复种指数的大;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表现的是减量效应,且种植结构变化带来的粮食减产要比耕地面积变化带来的粮食减产多得多。

李心慧等[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发现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中国省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和亚晴,李 治(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粮食生产水平对一个地区和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计量经济学论文

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计量经济学论文

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0944047本文系本人所写,不存在抄袭现象,否则后果自负。

签名:日期:摘要:文章针对2003年到2009年期间各地区的粮食产量,运用多元回归的计量分析方法,系统的探讨了中国在2003年到2009年的各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

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考虑到的因素中,粮食产量受农业劳动力人数的负面影响最大,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越多粮食产量相应越少;其次就是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正面影响最大。

除去这些非自然因素,我们还可以看到日照时间、降雨量、温度等自然因素反而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地区年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引言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结果的逐渐显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未来的生活及其质量,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就要数自己的温饱问题了,当然我国的粮食产量也越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了。

虽然2005年左右,朱镕基总理在华商大会上已经说过中国人民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并且根据中国统计局中2010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粮食自给率很高,已经超过了99%,但是中国人民还是显得忧心忡忡,大部分人对于这种乐观的数据持有怀疑的态度。

其实在之前已经有国外学者预言过,按照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与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人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生活在饥饿之中。

在我看来,虽然这种预言以及中国人民的担心可能只是杞人忧天,但毕竟粮食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民生的大问题,所以这些担忧也不无道理。

因而研究一下现今中国的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一旦清楚了中国每年各地的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国的人民会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多的信心。

鉴于此,本文通过针对2003年至2009年全国31个主要地区的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方法,系统详细地讨论了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并且比较这些因素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大小,最后得出本文结论。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有关于粮食产量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的简述,第四部分是近几年各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第五部分是基于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 1C b -D u ls . b o ga 生产 函数 o
物的生产函数 , 并同时估计各要素间的替代弹性 ,
收稿 日期 :O 7 O 5 2 O —1 —O
o b o gs C b -D u l 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柯布 a
作者简介 : 马文杰 , 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讲师 , 华 研究方 向为农业技术经济、 粮食经济 。
进入一个徘徊、 下降的变动周期, 库存连续下 降, 粮食连续 4 产不足需, a 产需缺 口 持续扩大。20 03 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 4 3 亿 t较 2 0 年减产 .1 , 02
5 8 尽管 20 年粮食生产扼制住了连续 5 的 . %。 04 a 下滑, 粮食总产量达 4 6 亿 t比 20 年增加了 .9 , 03 0 3 亿 t增产 88 , .8 , . 实现了近几年的首次增产 , 但我国粮食 产量的发展现在仍不乐观 , 存在着许 多发展隐患和障碍。 在研 究粮食生产方面, 研究人员普遍认 为粮 食产量 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地、 农业劳动力 、 化肥、 农业机械动力、 技术进步等。胡瑞法等 (01 20 年) 测算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 ( 劳动、 化肥、 机械、 其他) 17 —19 在 99 97年 的结构 变化[。周 四军 (0 3 采用上述变量运 用 c 20 年) —D生产 函数对 18 —20 年 粮食 产量做 回归得出在我国粮食 93 01 生产主要 依赖 于有效播种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 量, 而劳动力和技术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 。 引 王 明利 (03 、 2 0 年)王芳 (04 利用《 20 ) 全国农产品成 本收益资料汇编 ̄90 20 年数据 , 18 - 0 2 根据 c —D
1 引言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 自 1 9 年粮食 总产 量达到创 纪录的 5 1 98 . 2亿 t 后, 粮食生产呈现持续下滑的局面, 我国粮食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