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3节《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参考教案2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课标及解读

课标: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内容教义:因信称义、上帝和《圣经》才是绝对权威、世俗统治权高于教权;教会:建立廉洁教会、建立民族教会、教会是教徒的结社;

影响A掀起反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讲授新课】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知识扩展】加尔文简介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来到瑞士,开始了流亡生活。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1536年,来到日内瓦,宣传宗教改革,但被当地的保守势力以“异端”罪名驱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的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1、原因

A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B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C1530年,发表《基督教原理》,宣传宗教改革主张;

D支持宗教改革的日内瓦政权的邀请。

2、内容★★★★★

A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B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C核心是“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选民注定会发财致富,这是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加尔文的“先定论”?

“先定论”主张:上帝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上帝已经预先挑选好哪些是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的恩典,不以人的善恶功罪(指的是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为转移。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他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加尔文则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的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他认为在发展生产,聚敛财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为上帝增加了更多荣耀的人,也一定是为上帝所拣选的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上越受尊重的人。

上帝的先定谁都无法改变,但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因此,人们就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证明是上帝的选民,就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C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教阶制度),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加尔文改革教会组织,由教徒选举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各地教会成立联谊会,领导教务,使教会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

D改组市议会,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加尔文在日内瓦工作二十余年,帮助日内瓦市建立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不过,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探究学习】比较加尔文与马丁.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点。

3、评价

A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

B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教对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影响。

C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探究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后,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其动机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教师将背景小结为:

A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B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国内:占领土地和财富,干涉世俗事务;国际上,偏袒英国的对手);

C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D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学生阅读第71页的“历史纵横”)

2、过程

A 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B 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至尊法案”;

C 16世纪中期,伊利莎白一世改革。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关于英国宗教改革内容的相关部分,概括指出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成果和局限性。与德意志和瑞士的改革相比,英国的改革有何特点?

成果:

A 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B 打击了教会的势力(改革派教士领导教会、召开宗教会议必先经国王同意、没收教会财产)。

C 建立了英国民族教会:英国国教。

D 确立了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根据等基本的教义原则。

局限性:

A 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B 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特点:

A方式: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B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C影响: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进行了清教徒运动。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

【探究学习】出示《欧洲宗教改革形势图》,指出西欧一共形成了哪几个新教派别?各自传播到哪些地区?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国;

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英国国教(又称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因此,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产生的影响也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A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B确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

C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D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深刻的心灵角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E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起来的。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考点阐讲】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 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胡腾说:“路德是日耳 曼解放者。”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 材料二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 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 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6分) ,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9分) 作用: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不同:①德意志宗教改革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宗教改革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②德意志宗教改革体现了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宗 教改革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德意志宗教改革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英国宗教改革采用自上 而下的方式。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教随国定”;英国宗教改革则确立了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尽管发生了各种内部战争,还是把整个封 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 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 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 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卡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 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 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卡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 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旧制度与大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6分) ,说明欧洲大学在推动宗教改革中发挥的作用。(9分) 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神化了教权,迫,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会是重要的封建 势力;要推翻教会的特权地位,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进行宗教改革。 (2)作用:欧洲大学影响并推动着宗教改革。大学教授凭借丰富的宗教知识,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大学教育有利于形成严谨的宗教改革理论;大学之间对宗教改革的论争,改变了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主宰地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大学教育推动了欧洲各地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 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 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赎罪券;?教权;?卡诺莎之辱;?学校教育;?解释权;?宗教色彩;?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5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括。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 (1)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特别提醒]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 (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宗教思想 (1)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认为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2)每个信徒都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 (3)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特别提醒]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2.对欧洲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高二历史: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compulsory Renaissance and religious refor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学法指导 1.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成为欧洲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必要前提。首先应该明确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因素是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繁荣,其次应该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 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该从兴起原因、性质、指导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扩展及积极意义等几个方面掌握这场运动。 3.认识: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关于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 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等级观念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学 (2)人文主义的含义 ①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现世生活,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他们批评教会的腐败,但并不反对宗教。 (3)今天,作为一个处于自我、国家和世界中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独立、宽容、敬畏 2.有关文艺复兴 (1)根源: ①社会根源(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在意大利,那里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提出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时间:16世纪) ⒈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主教面临的挑战使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a.占有大量土地财富; b.教会的轻商思想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教会贪婪腐败,引起各阶层不满,德国尤其严重(直接原因) 二、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a. 经济因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b.政治因素: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c.现实因素:教会盘剥,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d.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熏陶; e.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f. 主观因素:路德立志改革 ⑵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③改革教义,④~⑤为改革教会组织)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追求地位平等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4)意义 ①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②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③形成新教路德宗 ④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2.卡尔文宗教改革 (1)内容: 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思想核心:“先定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欧洲宗教改革

第九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基督教的概况 (1)派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2)信仰核心:“原罪”和“救赎”。 2.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 (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2)政治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3)社会生活: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事事都受教会的控制和影响。3.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根源:14、15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的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4)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5)目的: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深化探究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思考 (1)结合材料一说明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影响。 (2)材料二中文艺复兴的性质是什么?对教会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重点精讲]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这是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天主教会的腐化、贪婪导致它与欧洲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而教皇派人在德国出售“赎罪券”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名师点拨] 欧洲宗教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廷、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欧洲宗教改革

课时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⒈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⒉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形式更激进、影响更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⒊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⒈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⒉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所摒弃。 从天主教会面临的内外困难,了解到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进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欧洲的宗教改革 教案

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 教案 第一部分 专题概述 一、专题综述 本专题讲述了14—16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复兴,天主教神权受到有力的挑战。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君主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的民族化,欧洲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欧洲宗教改革前后持续近一个世纪。这场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文化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德国的改革影响最大。欧洲的宗教改革提出了以“因信称义”为中心的新的宗教思想,要求建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服从于国家主权的民族教会。宗教改革推翻了罗马教皇在新教国家宗教生活中的至上权威,大大削弱了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2.理解宗教改革的有关主张。 三、专题教学建议 适度回归单元,做好知识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1.模块间的知识整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的确立和发展 必修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必修三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专题五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 线 必修二 知识点 专题 模块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3)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观察图片《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②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③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④宗教改革是不同势力利益纷争的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围绕正宗问题,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宗教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所以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各平需要宗教宽容。 2.(2010年安徽屯溪一中)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D 解析注意从“实质”分析,A、B、C三项都是表象。 3.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题干材料的实质是考查力。尔文的“先定论”。 4.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们()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要求建立长老制教会⑤要求改革国教中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辨析可知:①②③④⑤都符合题意。 5.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注意结合史实分析各项。“教随国定”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结果;建立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只符合英国。 6.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C.“先定论”D.“进化论” 答案C 解析加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7.下列有关17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英国宗教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起英国国教教会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5-2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练习 精品

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练习) 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和措施有( ) ①英国新贵族剥夺了天主教会的大量财产②卡尔文鼓励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③卡尔文创建的宗教组织带有民主化色彩④设立宗教裁判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分析材料回答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⑴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⑵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⑶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试从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认识宗教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4.马丁*路德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 5.为什么说卡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与德国、瑞士相比,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A 2.⑴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⑵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⑶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特点:出现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试从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认识宗教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从文明史观看: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而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原则和“宗教宽容”,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从近代化史观看: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4、代表德意志民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原因是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在德国出售赎罪券,主张“因信称义”,在

2020-2021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2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性质、时间;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法国的宗教战争和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分析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背景: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在政治上,还掌握着最高的世俗权力(行政、司法、甚至于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同时中世纪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教会的政治权力及其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障碍。(这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在当时宗教垄断一切的形势下,斗

争的形式也只有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即宗教改革,另一种宗教形式,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 实质: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时间:16世纪开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欧诸国。 二、宗教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一)各国宗教改革的经过 1.德意志宗教改革 原因:德意志受教会压榨最严重地区。 目的: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内容:A、“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简化宗教形式 作用:A、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2.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原因:瑞士日内瓦资本主义发展 内容:A、否定罗马教皇权威。 B、建立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教会。 结果: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遍及欧洲。 3.法国的宗教战争 背景:A、加尔文教在法国传播,被称为胡格诺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