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寄生虫病的关系-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寄生虫病的关系-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寄生虫病的关系-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勿遗忘查寄生虫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李浩人体血液不断地流动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相联系,参与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造血系统或全身其他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

临床上常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的有皮肤过敏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及过敏性疾病。但是多种寄生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往往被临床上忽视。多种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感染常伴有周围血液及虫体(或卵)所在局部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以组织内(血内)寄生的血吸虫﹑肺吸虫﹑丝虫﹑旋毛虫﹑猪囊虫和包虫感染以及内脏幼虫移行症较为明显。在蠕虫感染中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调节过敏性变态反应,损伤蠕虫及吞噬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功能。

临床上为了诊断某些寄生虫病的需要,常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分类百分比作为疾病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现举例如下:如由蛔虫幼虫引起的蛔蚴性肺炎,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畏寒发热,主要是由于蛔虫蚴虫在人体肺内移行所致。

如寄生人体肌肉中的旋毛虫病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达10-20ⅹ109/L之间(正常值0.03-0.44ⅹ109/L),分类百分比中嗜酸性粒细胞占10%-40%,最高达75%。(正常值5%以下)如由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急剧的头痛,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一般在分类百分比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大

于10%,在其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明显升高,该病常有“酸脑”之称。

再如寄生人体小肠的亚洲带绦虫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达1.0ⅹ109/L,分类百分比中嗜酸性粒细胞亦可不同程度增高,再如由于吃了未煮熟的蟹、虾而得的肺吸虫病,其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达4.0-5.0ⅹ109/L或更高,分类百分比中嗜酸性粒细胞占10-50%。另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寄生虫病还有华枝睾吸虫病﹑钩虫病﹑鞭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为此,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和分类百分比增高的时候,应警惕是否患了某种寄生虫病,此项指标对临床诊断相关寄生虫病颇有帮助。在寄生虫病诊断时不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辅助诊断依据之一,还需和其流行特征(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临床表现密切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1、嗜酸性粒偏高的原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内CFU-s经过单向嗜酸性祖细胞(CFU-EO)阶段在有关生成素诱导下逐步分化成熟为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少见仅为0.5-5%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是无杀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石破天惊生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发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此外实验症明它还参加与对嚅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至少有六大来源:①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而来的组胺(histamine);②由补体而来的C3AC5A、C567其中以C5a最为重要;③从致敏淋巴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④从寄生虫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⑤从某些细菌而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⑥从肿瘤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上务因素均可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故经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换算而来的绝对值误差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在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时应采用直接计数法[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类繁多虽想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它细胞的物质和着染嗜酸性粒细胞的物质(如溴甲酚紫、伊红、石楠红等)可根据本实验室的条件选择配制[参考值](0.05-0.5)×109/L[临床意义] 2、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考试大纲---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病因: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生型分枝杆菌或非洲分枝杆菌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和增生 本质:结核性肉芽肿 1.变质——干酪样坏死。 状似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2.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增生——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干巨累(类)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儿童。 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少数病情恶化,可播散。 (1)淋巴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 (2)血道播散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结核性败血症,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形成密集分布、大小一致、灰白色界限清楚的小结节。

2)肺粟粒性结核病。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成年人。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1.病变特点——注意跟原发性对比。 (1)多从肺尖开始。 (2)局限在肺内(机体对结核菌有免疫力和变态反应)。 (3)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肺门淋巴结不受累,血道播散也很少。 (4)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5)病程长,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2.病理类型及结局 (1)局灶型:增生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最常见。特点: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如未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第3型); 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或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导致。 (5)结核球: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分解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 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C、医学昆虫学 D、医学微生物学 3、下列哪项不是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A、致病性 B、地方性 C、季节性 D、自然疫源性 4、人体抗寄生虫的免疫多表现为: A、非消除性免疫 B、消除性免疫 C、先天免疫 D、伴随免疫 5、寄生物是指: A、二种共栖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B、二种互利共生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C、寄生关系的二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D、寄生关系二种生物中的任何一方 6、下列对寄生虫的描述,哪项不恰当: A、一生离不开宿主 B、可自宿主体表获得营养 C、可自宿主体内获得营养 D、对宿主造成损害 7、专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的: A、整个生活史中均需过寄生生活 B、整个生活史中均需选择特殊宿主 C、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过寄生生活 D、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严格选择宿主 8、第一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 A、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B、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C、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D、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9、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7.001 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https://www.360docs.net/doc/e910944645.html, ;王建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wangjx@https://www.360docs.net/doc/e910944645.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a (2017)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0944645.html,;Wang jianxiang,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wangjx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0944645.html,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 ):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 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 (HE FA )、继发性(反应性)HE (HE R )、原发性(克隆性)HE (HE N )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 (HE US )的四大类。 (1)HE FA :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 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 R 和HE N 证据。 (2)HE R :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 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 ǒeffler 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 病等。 (3)HE N :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主要包括:①髓系和淋系肿瘤伴PDGFRA 、PDGFRB 、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7-9];②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 ),包括那些伴ETV6-ABL1、ETV6-FLT3或其他激酶融合基因;③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CML-Eo );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 );⑤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偶见);⑥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偶见); ⑦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ML-Eo ),特别是伴t (8;21)(q22;q22)或inv (16)(p13.1q22)(仅偶见);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来源于恶性克隆;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证实为克隆性)。 (4)HE US :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发或继发原因。 4.HE 相关的器官受损[1,5]:器官功能受损,伴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广泛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且至少有以下1条:①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② 血栓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1.doc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1 1 下列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不恰当的 (A)筛状软化灶形成 (B)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 (C)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 (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脑桥最严重 2 下列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 (A)小血管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套袖状浸润 (B)大脑内有软化灶形成 (C)大脑神经元变性坏死 (D)蛛网膜下腔大量白细胞 3 下列有关暴发性脑脊髓膜炎时的临床病理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 (B)皮肤黏膜广泛瘀点及瘀斑 (C)蛛网膜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 (D)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

4 下列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A)引起颅内压升高症状 (B)引起脑膜刺激征 (C)引起脑脊液浑浊或脓样 (D)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5 下列不符合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A)接吻传播 (B)母婴传播 (C)异性性交传播 (D)输血传播 6 晚期艾滋病患者淋巴结的病变是(A)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 (B)淋巴滤泡增生 (C)窦组织细胞增生 (D)淋巴细胞消失殆尽 7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属

(A)Ⅱ型超敏反应 (B)Ⅰ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8 当机体抵抗力强、结核杆菌数量少、毒力弱时,结核病变呈(A)渗出性病变 (B)增生性病变 (C)病变扩大 (D)坏死性病变 9 下列符合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是 (A)多发生于成人 (B)结核性脑膜炎是主要死因 (C)大多数病情恶化 (D)病变不发生播散

10 患者男性,31岁,1年来,低热、疲倦、乏力、夜间盗汗,并有咳嗽。X线检查,可见两肺上叶多个大小不等的厚壁空洞。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符合该患者疾病的描述是 (A)空洞壁由干酪样坏死物构成 (B)可发展为硬变性肺结核 (C)可引起大咯血 (D)属开放性肺结核 11 下列不是经血源播散导致的肺外器官结核病是 (A)肠结核 (B)肾结核 (C)骨结核 (D)结核性脑膜炎 12 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多见于 (A)精囊 (B)前列腺 (C)输精管 (D)附睾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 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1.4 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近年在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发现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7〕。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传染病宣传材料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防控常识 (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 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d)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6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版序:2005-1 页码:第1 页,共2 页 [原理]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通过人工计数得到血液标本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含量。 [试剂及仪器] 1,器械: (1)经校准的微量计数板。 (2)一次性20 ul微量吸管。 2,试剂: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种类较多,各有一定的优缺点,尚待大家继续实验,找出最佳配方。下列3种稀释液供参考。 1. Hinkelmann液 伊红 0.2g 95%石炭酸 0.5m1 40%甲醛 0.5ml 蒸馏水加到 100m1 2.乙醇—伊红稀释液 90%乙醇 30ml 甘油 10ml 碳酸钾 lg 枸橼酸钠 0.5g 20g/L伊红液 10ml 蒸馏水加至 100m1 本配方背景清晰,嗜酸性粒细胞着色鲜明,缺点是含10%甘油,比较粘稠,细胞不易混匀,故计数前必须充分振摇。 3.伊红—丙酮稀释液 20g/L伊红液 5ml 丙酮 5ml 蒸馏水 90ml 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1次。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用EDTA-K2 0 .2ul抗凝静脉血1ml,轻轻摇动抗凝。凝集,溶血,血量小于0.5 ML或抽血时间超过四小时为不合格标本,拒收。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6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版序:2005-1 页码:第2 页,共2 页 [操作步骤] 1.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l。 2.常法取末梢血20μ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3.静置3—5min,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结果计算] 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lO=嗜酸性粒细胞/L [质量控制] 1,必须使经校准的微量吸管和微量计数板。 2,操作工作人员必须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步骤。 3,试剂必需在有效期内使用。 [参考范围] (50-300)×10E6/L(50-300/μl) [临床意义] 1.直接计数主要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2.其他变化的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 术后、烧伤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附注] l. 血液稀释后应于1h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 当延长混匀时间。 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但也有着浅红 色的,其颗粒较小。 4.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5.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医院三基考试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总分:6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65,分数:65.00) 1.不符合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的是: ?A.心肌广泛出血坏死,心脏破裂猝死 ?B.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C.发热、低血压、休克 ?D.三红(颜面红、颈部红和胸部红) ?E.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A.空洞壁的中、外两层分别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 ?B.肺内常见新旧不一的播散病灶 ?C.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 ?D.空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不易找到结核杆菌 ?E.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形成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关于生殖系统结核病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是男女不孕的原因之一 ?B.多与周围器官的结核病有关 ?C.女性好发于输卵管 ?D.直接由血源感染所致者,男多于女 ?E.男性好发于附睾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有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浅表脑皮质可伴有轻微水肿,但从不累及脑实质?B.病变主要累及蛛网膜和软脑膜 ?C.蛛网膜下腔积脓,以脑底部为著 ?D.脑脊髓膜血管弥漫扩张、充血 ?E.脑室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在伤寒病的潜伏期中,伤寒杆菌在哪种细胞内寄生、繁殖: ?A.巨噬细胞 ?B.肝细胞 ?C.胆囊黏膜上皮 ?D.小肠黏膜上皮 ?E.淋巴细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6.有关中毒型痢疾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多由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一、实验目的: 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使大部分的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破坏,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将稀释的细胞悬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一定体积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说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三、实验材料: 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试管、试管架、20uL的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四、实验步骤: 1、加稀释液:吸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2、采血及加血:用微量吸管采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3、混匀:将试管中的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4、充池: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用玻璃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注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2个计数池中,室温静置3~5min。 5、计数: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计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 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为8个。 嗜酸性粒细胞/L=8÷10×10×20×106=0.16×109/L。 六、讨论: 1、计数应在60min内完成,因时间太长,嗜酸性粒细胞会被逐渐溶解,造成结果偏低。 2、血液加入稀释液后应立即摇匀,否则易导致血液凝固和细胞聚集,因嗜酸性粒细胞易 破碎,震荡不易太猛烈。 3、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临床上主要见于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1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十单元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本单元复习思路 本章复习重点:两个基本病变+两组不同 1.肺结核、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 2.菌痢和伤寒的不同 3.流脑和乙脑的不同 第一节结核病 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尘埃造成肺部感染。 一、基本病理变化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一)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二)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 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记忆口诀:干累多领先!) (三)变质为主的变化 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二、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结局 (一)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病变特点: 首先在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形成肺内原发灶。 开始为渗出性,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 很快侵入淋巴管,到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坏死。 重要知识点:原发综合征! 肺的原发灶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三种合为原发综合征 (二)原发性肺结核发展和结局 1.淋巴道播散:浅表淋巴结结核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2.血道播散: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播散方式。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杭医医学寄生虫简答题

总论 1.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而无需自外地输入 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对寄生虫本身,或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有明显的影响 自然疫源性: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 2.寄生虫能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 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主均来自宿主。有些寄生虫还能妨碍宿主对营养的吸收。 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移行和定居,可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或破坏。直接损伤或压迫,屏蔽作用,对细胞裂解作用。 毒物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物、分泌物、脱落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3.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有哪些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 生物因素:有些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这些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对这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等。 4.寄生虫病流行应具备哪些基本环节?举例说明。(填空、选择) 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宿主体继续发育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例如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可以是人或猫、犬、猪等动物。 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某些传播因素侵入另一宿主的全过 程。 经水: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得血吸虫病。溶组织阿米巴成熟包囊污染的水。 食物 土壤:钩虫卵、鞭虫 空气:蛲虫卵 节肢动物:疟疾 经人体直接传播:阴道毛滴虫、疥螨 2.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蛔虫、鞭虫、肝吸虫、猪带绦虫 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 经昆虫媒介感染:疟原虫、丝虫 经胎盘感染:弓形虫 呼吸道:蛲虫 输血:疟原虫 自体感染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