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脑干疾病影像表现汇总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9.0%~21.9%。
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引起其内部的多个神经结构受损,出现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了解脑干综合征相关知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根据TOSAT病因分型分为4种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综合征最重要的病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通常发生管径大于400μm的大中动脉。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载脂动脉阻塞穿支开口最为常见,其次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以及混合性。
➤心源性栓塞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的,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
常见的栓塞部位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小动脉病变最常发生于脑桥,小动脉的管径多为200μm以下,且多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穿支病最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
➤动脉夹层颅外椎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5%〜30%。
椎动脉夹层的病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外伤或按摩、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偏头痛、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耽氣酸血症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后颈部或头部疼痛;也可能是无痛的,发病前通常无明确的创伤史。
➤少见病因临床上少见病因起病表现为不同的脑干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细菌、结核、螺旋体、脑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神经-白塞病)、纤维性肌营养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等。
经典脑干综合征经典脑干综合征中Wallenberg综合征较为常见,而其他综合征较不常见,近些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报道存在差异性,且对经典的脑干综合征病因的报道不尽相同,临床患病率和不同病因统计见表1,其中闭锁综合征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脑部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鉴别诊断
桥小脑astatic tumors)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 易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儿 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多 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MR增强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evn影像学表现

Evn(Encephalitis Virus,Nervous System)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类脑部感染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特征,具体取决于病毒的类型、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病毒性脑炎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出的特征:
1. 弥漫性脑水肿:病毒性脑炎可能导致脑组织弥漫性肿胀,这在CT 扫描上表现为脑室周围的白质低密度影,而在MRI上则表现为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2. 局灶性病变:某些病毒性脑炎可能导致局灶性的脑组织损伤,表现为脑内单个或多个病灶,这些病灶在CT上可能呈现为低密度影,在MRI上可能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或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3. 脑膜病变:病毒性脑炎可能伴有脑膜炎,这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脑膜增厚、强化,特别是在增强扫描中更为明显。
4. 脑室扩大:由于脑组织肿胀或局部病变的压迫作用,可能导致脑室系统扩大,这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脑室增大。
5. 脑白质病变:某些病毒性脑炎可能导致脑白质的病变,这在MRI上表现为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特别是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
6. 脑干受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可能累及脑干,导致脑干肿胀或病变,这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脑干增大或局部病变。
7. 脑神经病变:病毒性脑炎可能导致脑神经的病变,这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脑神经增粗或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病毒类型、病程阶段、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脑部影像诊断学 pdf

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以下是对脑部影像诊断学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一、颅骨影像诊断颅骨是头部的保护结构,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
常见的颅骨病变包括颅骨肿瘤、骨髓炎、颅骨骨折等。
颅骨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二、脑实质影像诊断脑实质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
常见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病变、脑炎等。
脑实质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三、脑室影像诊断脑室是脑内部的空腔,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室病变包括脑室扩大、脑室肿瘤等。
脑室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四、脑池影像诊断脑池是脑内部的一系列间隙,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池病变包括脑池炎、脑池肿瘤等。
脑池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五、脑膜影像诊断脑膜是覆盖在脑表面的薄膜,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
常见的脑膜病变包括脑膜炎、脑膜肿瘤等。
脑膜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六、头皮影像诊断头皮是头部的皮肤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
常见的头皮病变包括头皮肿瘤、头皮感染等。
头皮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七、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脑血液循环是维持脑功能的重要环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
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0314-2-11脑变性疾病影像学诊断

★MR: ◆黑质致密带萎缩,黑质短T2信号消失 ◆苍白球、壳核短T2信号 ◆弥漫性大脑皮质萎缩
◆1H-MRS:NAA↓,Cho↑
帕金森病(图)
三、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一节
★ Wilson病,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铜代谢障碍
★ 多见于少年或青年
临床与病理
第十一节
★ 病理: ◆ 肝硬化、 ◆ 角膜Kayser-Fleisher色素环(K-F环) ◆ 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胶质增生;壳 核,皮质、脑干、小脑等
★ 临床: ◆ 构音障碍、震颤、手足徐动症和痉挛
影像学表现
第十一节
★CT: ◆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 ◆脑干、皮层或小脑等低密度 ◆脑萎缩 ◆肝脏早期脂肪沉积,后期肝硬化
★MR: ◆豆状核对称性T2高信号
肝豆状核变性(图)
1、字体安装与设置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2、替换模板
第十一节
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
方法一:更改图片
第十一节
一、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第十一节
★ 又称老年性痴呆或Alzheimer型老年性 痴呆
★ 约占痴呆48%~65% ★ 女:男=3~5:1;65岁以后起病 ★ 病因未明,与年龄、教育、家族史、冠
心病等有关
临床与病理
第十一节
★ 病理: ◆弥漫性皮质萎缩,神经元丧失,胶质增生 ◆6期:Ⅰ~Ⅱ,内嗅皮质区;Ⅲ~Ⅳ,边缘 系统;Ⅴ~Ⅵ,大脑新皮质区,额、颞叶
因不明,40~70岁好发
医学影像-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DWI影像

+ 病毒性脑炎
ADC值与正常脑实质接近
多发性硬化:急性细胞毒性斑块
+ 【散发性脑炎】
+ 散发性脑炎又名散发性病毒脑炎、非特异
性脑炎及非典型性脑炎等。它是神经系统 常见的综合征之一,主要包括散发的、病 原一时不明的病毒性脑炎和感染后变态反 应性脱髓鞘性脑病等两类疾病,但临床上 难以区分。
+ MR表现:
+ 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高
信号,出血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 号,晚期可见脑萎缩,脑软化。T1WIC+: 斑片状,脑回状强化。
ADC值稍高或稍 低于正常脑实质
ADC;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或皮质 -纹状体-脊髓变性,是一种侵犯牛中枢 神经系统的慢性的致命性疾病,由一种非 常规的病毒——朊病毒(Prion)引起的一 种亚急性海绵状脑病,通常见于40-80岁 成年人,进行性痴呆,不过10%的患者可 存活过2年。
+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
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 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其主要成分 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蛋白酶具有抗 性。正因为这种结构特点,使其具有易溶 于去污剂、有致病力和不诱发抗体等特性, 给患病动物及人类的诊断和防治带来很大 麻烦,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 重的威胁。
+ MRI检查: + ① T1WI正常。 + ② T2WI及T2FLAIR像可见脑萎缩,双侧壳核和尾状
核对称性均质高信号, + ③DWI对本病的显示有重要意义,优于常规T2WI 及T2FLAIR显像,大脑皮质呈彩带样高信号。 ADC 正常或稍升高。 + ④无增强效应。 + ⑤“棒球棍征”(变异型CJD),丘脑枕和丘脑背 内侧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