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我国土地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我国土地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我国土地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年11月18日

目录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

(一)、各项土地利用概况 (1)

(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二、存在的问题 (2)

(一)、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2)

(二)、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2)

(三)、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2)

(四)、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2)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各项土地利用概况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704.74万公顷(98557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192.24万公顷(4788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208.27万公顷(183124万亩),园地面积为1154.9万公顷(17323万亩),林地面积为23574.11万公顷(35361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6214.38万公顷(39321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3.09万公顷(3829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01.51万公顷(390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30.85万公顷(34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9.87万公顷(5398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997-200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35万公顷(305万亩),与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1997-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225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近2万个,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27.6万公顷(3414万亩),年均补充耕地25.29万公顷(379万亩)。

──国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1997-2005年,全国累计实现生态退耕686.25万公顷(10294万亩),沙地面积减少19.52万公顷(293万亩),裸土地面积减少5.01万公顷(75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2005年全国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优质耕地只占全部耕地的1/3。耕地后备资源潜力1333万公顷(2亿亩)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

(二)、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据调查,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公顷(400万亩)。全国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0.3-0.6,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997-2005年,乡村人口减少9633万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近11.75万公顷(17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三)、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00万公顷,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达13500万公顷。一些地区产业用地布局混乱,土地污染严重,城市周边和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

(四)、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2007年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清查结果显示,全国“以租代征”涉及用地2.20万公顷(33万亩),违规新设和扩大各类开发区涉及用地6.07万公顷(91万亩),未批先用涉及土地面积15万公顷(225万亩)。总体上,违规违法用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详细全面整理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 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 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 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 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 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 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5.2.1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 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交通用地——分析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交通用地类型所占的比重;道路网的密度;路面等级结构及分布等。 水域——分析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流、湖泊、沟渠等各种水面所占比重;可利用的水面面积;已经利用的水面面积;水域的分布特点等。 未利用地——分析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布位置;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 5.2.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由于土地评价的重点是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用途有争议的土地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的评价,对已经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只分析土地单元在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上的水平高低就可以。 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便以认识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分析利用问题及调整结构。 1、多样性分析——采用吉布斯?马丁公式计算,可以测算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

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分析摘要: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之症结所在。为此,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既是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现有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土地改革模式土地制度缺陷 一、土地制度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土地制度的概述: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我们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而至于什么是土地制度,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国内外理论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简单来说,存在以下五种代表观点: 1、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一个国家与社会因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以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即由国家社会定制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制规范与政策。 2、土地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土地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制度。 4、土地制度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侠

义的土地制度主要指土地所有、使用与政府管理三大制度。 5、土地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制度,一是土地的所有制度,而是地权制度即土地产权制度。 上述的五种专家学者的观点反映出其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前四种属于广义的土地制度,后一种是侠义的土地制度。从发展的观点来讲,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人地关系的演进,因此从本质上讲,农村土地制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综合以上的学者观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二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三是农村流转与配置制度;四是农村土地收益制度等。 二、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 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 是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看,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承包期不稳定、宅基地产权不清等。同时 由于土地要素配置时间长、效率低、交易成本过高, 造成土地闲置、浪费和稀缺并存。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 中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集体”是哪一级,在法律规定中则较为含糊。例如,在《宪法》中被笼统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在《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则指乡(镇)、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为此,在集体所有制下,“谁”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是不明晰的。所有权的虚设造成产权模糊,“责、权、利”不清,法律赋予农民的权益,由于实现形式的模糊不清而得不到落实和保证,但农民却要承

《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把启动农村宅基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村土地生产要素功能提高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用地流转,使农业用地生产要素功能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断提高等六项建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功能 一、引言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缓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使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有效发挥,使之真正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各项收入。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农民进行投资、积累财富以及在代际间转移财富的主要途径。可以这样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没有土地也就没有农民。选择、设计和安排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关系到与土地价值、地租相关的农民经济利益,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只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排他的使用权和收益的独享权,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的观点,一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享用权,以及自由的转让权。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由于我国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资源产权是残缺的,导致利用该资源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一方面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也就是说,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其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行为者才会产生对它的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参与,将信息传递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因此, 2000年后随着土地法律政策的调整,有关改革土地制度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受到重视。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制度安排不同,人们对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状况便不同。合理、有效、遵循经济规律、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安排,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积极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释放其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相反,则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民增收。具体来说:第一,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经营资料和生活保障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财产存在的形式,农民凭借对土地的直接占有,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第二,农民通过对土地的经营,包括纯粹的土地本身经营和对土地产出物的经营,可以获得经营性收入;第三,农民将自身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结合, 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功能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点上,即保障性功能,经营性功能和生产要素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较大演变:第一阶段是土地改革阶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㈠土地利用特点 ⒈建设用地增加较快。与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相比,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了12371.4亩,增长1.74倍;交通用地增加了1719.8亩,增长1.08倍。上2类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2013亩。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家、省、市建设用地不少,如东深三期供水工程,广深准高速铁路、东深公路和莞惠公路改扩建等,先后征用土地约1300多亩;二是港澳台同胞及外商在本地投资办厂、置业等十分涌跃,已成为投资热点之一;三是本地房地产十分红火,经批准房地产项目120多个,已建在建80多个,已销售3万多套商品房,大部分已为香港居民购买,每逢周末、节假日,大量香港人回来短住、访亲、度假等,又促进了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自身各项建设用地等。 由于地形狭窄,中心区城镇建设已到了见针插缝的地步,同时高层建筑不少,已建成10层以上多层商住楼有93座,最高商住楼为43层,这对于镇级城镇建设来说是少见的。 ⒉园地大量增加。本地种果历史悠久,加上荔枝经济效益较可观,近年来农民上山种以荔枝为主的果树热情高涨,园地面积大量增加。与1989年详查比较,新增加园地1万亩,增幅66.1%左右,新增园地基本上为荔枝园地。 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耕地减少过速。1989年土地详查耕地面积为8949亩,至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则为2971.9亩,减幅很大。1989年人均耕地为0.6亩左右,现只为0.15亩。80年代初耕地种植以水稻为主,粮食可自给;现在耕地以种菜为主,所需粮食大部外购,变化巨大。1989年以来减少的耕地面积约1200亩用于挖鱼塘、耕地种果、退耕还林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约4800亩用于城乡居民点、工业、道路、房地产开发及水利水工设施建设等。 ⒉土地开发随意性较大,土地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土地宏观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同时过去对外商、国内投资方等用地选址过于迁就,造成土地开发随意性较大、布局不够合理等现象,不利土地利用与保护协调工作。1992年前后经济过热时平整了大量土地,以及石场到处开采废石渣大量堆填形成的平整地等,至1996年底止,土地利用中,存在少征多用,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现象,全镇闲置地尚有3500多亩,有的已闲置多年,造成资金积压浪费且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 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

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和对策

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和对策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征地制度不合理、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城镇化进程、消费需求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并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应按照渐进式改革思路分步推进改革:近期应打破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局面、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完善征地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远期可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多元化。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土地使用权我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滞后,现行土地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实际所有权虚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仅限于耕种权、部

分收益权和极少量的处置权。由于土地权能残缺,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并影响土地利用效 2、农村土地流转制不健全,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但都存在行政推动、市场化程度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宅基地使用权多处于禁止流转之列。 这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并引发撂荒、“空心村”等现象。 3、征地制度不合理。与国外征地必须用于公共利益、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相比,我国征地制度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征用土地既可用于公共目的,也可用于经营目的,公益性用地的界定范围过宽。部分地区出现的“圈地运动”与此不无关系。二是征地补偿标准没有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农民利益严重受损。三是征地程序不完善,农民只能被强制接受征地,尚未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 4、对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实行行政审批和指标控制。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中央政府还对各地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年度指标管理和转用审批。在严格的行政审批和指标控制下,城市土地供应无法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增加的需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及现状浅析对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建议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从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集属性等不同方面看,土地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土地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的本身属性,不动性质的土地,亦即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等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形成土地的区位、地理、土壤、地址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土地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由于每块土地之间都存在着这种那种差异,使每块土地都具有独特性。 (二)土地的可更新性及其限制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当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优.选)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任务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始于50年代,但只是零散的,局部的。自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报告》的通知下发后,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又根据形势要求,开展了以“指标+用途管制”为模式的新一轮跨世纪的土地利用规划。纵观此轮规划,其主要特点与任务如下: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1)、总量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是每年耕地减少与新开发、复垦耕地总量上的平衡,即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建国初期,我国耕地面积在50年代虽然因开垦造田曾经一度有所增加,但在总体上是大大减少的。鉴于“用”与“补”相差较大,耕地总量严重失衡的状况,中央明确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2)、供给制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加上对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由欲望引发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以供给制约需求的全新思路。 (3)、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作为中央提出的保护耕地治本之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农地转换为非农地的限制,以及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必将真正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

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在协调供需平衡过程中,必须遵从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使土地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总体最优。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条件,在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加以合理组织并作为土地利用空间的基础和依据。(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作用是确定在何时、何地和由何种部门使用土地以及使用的数量和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最终落实于土地之上,以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宏观布局主要解决用地的数量和位置,微观设计则要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它是土地资源内涵挖潜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一:知识和技能: 1. 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 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 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ppt 六:方法和过程: 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ppt1、2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观看ppt3。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板书: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ppt4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分析ppt5)问题ppt6 人口多耕地少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 草地 0.30 世界0.50 (60℅) 林地 0.15 世界0.60 (25℅) 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特点。板书: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板书:类型齐全 读图课本中P67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ppt7、8、9。(引导学生怎样看图) 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几点认识 农业经济管理2010级博士郭铖2010000525 摘要:本文根据经济学中产权、规模经济、激励等理论对当前中国土地制度中的所有权问题和经营方式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地认识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认为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必须长期坚持。但坚持并不等于固守,本文还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对土地制度的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权规模经济激励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土地问题尤其是土地制度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关于土地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即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二是土地的经营方式问题,即土地是分散经营还是规模经营。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对我国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判断一种制度的好坏首先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构成了判断的依据。笔者认为,判断一种土地制度是否是坏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好的土地制度应该能促进而不是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是否能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9亿农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团结和安定,也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将在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对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和经营方式问题进行分析。 一、土地所有权问题 首先看土地的所有权问题。科斯等经济学家的产权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土地私有化的呼声就从未间断过。西方产权理论认为:包括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在内的产权应该配置给那些能最有效地利用该权利的人。这是主流经济学对产权问题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的。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以及当前印度的土地私有制也告诉我们一条铁的定律:土地私有及土地所有权的交易会导致土地集中,而土地集中则会造成贫苦农民的流离失所,导致社会的动乱。中国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社会保障制度都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地私有制,随着土地逐渐集中于一部分人,剩余失地农民既无法有效转移到非农产业又得不到足够的社会保障,必然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问题在于,土地私有制虽然能够给农业生产提供充分的激励,但它的有效性是有一定前提的。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二三产业发展水平高,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例都很小,在地多人少的情况下,土地基本可以满足每一个农户,人地关系比较缓和。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健全,即使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也不至于面临生存问题。在农民生存和社会稳定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当然应该尽可能追求生产的高效率,这正是西方产权理论产生和适用的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渐废除了以社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土地集体所有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农民虽然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农民可以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自由地安排生产活动,生产成果也主要由自己支配,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土地集体所有又可以避免土地的集中,使每个农民都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二元结构突出的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构成了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对保证农民的生存和我国社会的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集体所有和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直到现在仍是适应中国国情的。

株洲市土地利用特点1

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12622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9632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5.53%;建设用地面积838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5%;其他土地面积790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2%。 专栏一2005年株洲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公顷,% 地类面积占一级地类比例(%)占全市土地比例(%) 土地总面积1126220 —100.00 农用地农用地合计963289 100.00 85.53 耕地202749 21.05 18.00 园地16521 1.72 1.47 林地669780 69.53 59.47 草地2482 0.26 0.22 其他农用地71758 7.45 6.37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合计83884 100.00 7.45 城乡建设用地小计70240 83.73 6.24 城市9437 11.25 0.84 建制镇5771 6.88 0.51 农村居民点50528 60.24 4.49 采矿及独立建设4504 5.37 0.40 交通水利用地12568 14.98 1.12 其他建设用地1076 1.28 0.10 其他土地其他土地合计79046 100.00 7.02 水域18480 23.38 1.64 滩涂沼泽7086 8.96 0.63 未利用土地53480 67.66 4.75 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的渌江流域、洣水流域及湘江株洲段上游两岸的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及溶蚀平原区;林地主要分布在炎陵、茶陵东南部、攸县东部、株洲县南部及市区东北部、市区南部;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在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攸县,其中株洲市区建设用地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27.18%;未利用地面积茶陵县最多,达18963公顷,其次是攸县,为18263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北部市区土地投入产出率高,但人均土地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为28.96%;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中部土地垦殖率高,为20.1%,农业用地条件好;南部山地资源丰富,但垦殖率低,为6.95%,投入产出率低。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2.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设用地比重大,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全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5%,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自1996年以来,建设用地年平均增加624.55公顷,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单位面积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从1996年的5.68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9.15万元/公顷,同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GDP从26.24万元/公顷增长至62.48万元/公顷,年均增长超过10%。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 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为的强度活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则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来着力营造“三北”防护林,开始调整半农半牧地带的产业结构和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恶性蔓延。 盐碱化也是影响土质的重要问题。全国盐渍化土地约有14.87亿亩(包括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和潜在盐渍化土壤2.6亿亩)。全国耕地中受盐渍化制约的有1亿多亩,占5%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大量施用农药等原因,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全国受大工矿业“三废”物质污染的耕地达6000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有2800万亩,受农药严重污染的农田有2.4亿亩,三者合计达3.28亿亩。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土地污染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乡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综合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总体安排。首先它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实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其次它包括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规划,而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的综合规划。 (2)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土地利用的安排。涉

及的年份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50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方案一经确定对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的土地利用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还指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原来的规划就会显现出小足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检查规划方案。各乡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常抓不懈。 (3)战略性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就决定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区域的划分、骨干工程用地的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方针的确定等等。 (4)指导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它所确定的都是土地利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宏观控制性,并以定性为主,定量相对较少,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中期或年度实施计划和详细规划来实现。 (5)动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