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

浅析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

摘要:本文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探讨城市特色风

貌塑造的重要性。通过对该项目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对城市形象提升、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分析了扬州市邗江区大运

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特色风貌塑造,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大运河原点公园;城市形象;文化传承;

引言

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建设和经济

发展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城市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破坏和忽视。因此,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这些特色是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所在,通过保护和塑造城市特

色风貌,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而且保护和传承城

市的历史文化,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

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由此可见,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

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性

2.1城市形象的塑造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中的重要方面。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

过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文化遗产和景观等方面,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城市也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

的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

城市可以让居民感到自豪和自信,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提

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2.2文化传承的推动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至关重要。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文化传承可以培养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传承和弘

扬城市的文化,可以让居民对自己的城市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

豪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稳定发展。

1.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特色风貌塑造

3.1项目背景

构思方案: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

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邗沟。邗沟成为了大运河的原点,因此项目定

位于“大运河原点公园”。围绕这个定位,我们整合夫差广场,在古邗沟设置码头,增加夜游项目,整合空间功能,推动空间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利

用古邗沟文化的唯一性,展示“邗沟十三变”,慢行系统线型模拟京杭大运河设置,展现大运河沿线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古邗沟展示馆周边景观重点展示春秋

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的丰功伟绩。

主要建设内容:场地清表、现状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地形整理、园路和铺

装场地工程、植物种植工程、建筑物新建、构筑物新建、给水排水工程、供配电

系统工程、照明工程、标识系统工程、公园配套设施、智能化系统工程。其中新

建建筑物包含:古邗沟展示馆和公厕。新建构筑物包含:古邗沟码头门楼、花廊。园路和铺装场地工程包含新建园路、木栈道和木平台。供配电系统工程包含新设

箱变和杆线下地工程。

3.2项目概况

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基地位于古邗沟北岸,北临邗沟路,东至

吴王夫差广场,西至史可法路。东西长约610米,南北宽40-80米不等,占地面

积约39500平方米(如图1所示)。本带状绿地即为扬州市永久性保护绿地,同

时承担着应急避难场所和周边居民健身休闲的功能。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京

杭大运河·古邗沟故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点之一。

图1 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

3.3现状分析

图2 大运河原点公园及周边环境

如图2所示,场地位于史可法路的西侧,现有文化地点形象标识,文化历史

遗址,能直观正面的展示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周围商业店铺林立,人流有保障,

不会将场地荒废;植物生长茂密,但缺乏精致绿化景观场景,游人观感体验差,

缺少景观文化载体,不能全面的体现当地文化底蕴。而且,卜扬中转站和绿地,

沿河设有步道,现状绿化量已初具规模,在入口处设有一些健身设施,但文化类

景观缺乏,不能凸显古邗沟作为运河源头的重要性地位。

由此可见,史可法路的西侧地块有着历史遗址,可视作景观文化的起点地段,史可法路的东侧地段则作为延续,将景观设计推向高潮,承接起点地段的同时弥

补起点地段的不足之处

3.4基地限制性因素

在改项目改造中存在基地限制性因素,因为扬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认为邗沟风光带是我市第二批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范

围内的地块,社会关注度高。会议决定,同意邢沟风光带永久性绿地提升政造。

会议要求,该项目提升改造,一要严格按照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保证永

久性绿地性质不变,绿地面积不少,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不降。二要加强对现有

绿地景观植物的杭理,现状大树原则上不移植,提高通造性与景观效果。三要加

强景观提升叠加与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保证景观与周边风貌相协调。

3.5设计原则

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设计原则总体上要遵循“生态优先、韧性健康、

全龄友好”,保证绿地面积不减少,营造林下空间,打造城市天然氧吧。因此,

在设计中应保留现有的自然景观、增加绿地覆盖、引入本地植物物种等。通过合

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环境。而且公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设施和活动场所,鼓励人们参与户外运动

和休闲活动,考虑到人们的安全和舒适感,公园设计中应设置阴凉遮阳设施、提

供饮水设施等。此外,为满足全龄友好原则,公园应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活动区、健身设施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此外,公园还应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进出和活动。

公园通过合理布置座椅、休息区、散步道、户外运动设施等,为人们提供舒

适的休闲场所,这不仅可以增加公园的利用率,还可以提供清凉的遮荫和自然的

氛围。

3.6建设过程和成果

功能布局:从东到西分为三段,东端链接夫差广场,打造“运河之魂”主题,听见运河历史的脉络,代表过去,入口展示“邗沟十三变”的变迁历史。中段利

用绿地林下空间和大草坪打造“运河之肺”主题,听见运河当下的活力,沿大运

河35城步道,穿越林下空间和大草坪,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途径古邗沟

码头,夜游古邗沟。西端打造“运河之心”古邗沟展示馆,采用当今的高科技手

段情景再现春秋时期的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

的丰功伟绩。如图3所示

图3 功能分区

针对“运河之心”,建筑是运用“古代战船”理念延伸,景观设计延续了建

筑折线特点,图4是“运河之心”的平面标注。对于公园的植物将最大程度的保

留现状植物,现状大乔木基本得以保留,梳理现状植物空间,重要节点适当补植

植被,打造林下节点精致花镜,可以为公园提供更丰富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在邗

沟春秋(公园入口)植入邗沟春秋文化元素,呼应运河展馆建筑立面。或者设置

拍照打卡点:“吴王战船”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儿打卡拍照。对于全龄活动区,

设置了适合儿童玩耍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蹦床、攀爬架等。这些设施应

符合安全标准,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设置户外健身器材,如跑步机、健身器械、伸展区等。这样可以吸引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锻炼,促进健康和活力。并且设置休闲区,提供舒适的座椅、遮阳伞和休息亭,供人们休息和放松,例如

可以设置一些棋牌桌、围棋、象棋等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

图4 “运河之心”的平面标注

针对“运河之肺”,如图5所示,设置了阳光草坪(应急避难场所),选择

公园中一个开放的、安全的空间设置阳光草坪的位置,远离道路和建筑物,从而

减少潜在的危险和干扰。林间冥想区域可以提供一个安静、宁静的环境,让人们远离城市喧嚣,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放松。而沿河亲水栈道能让市民及游客更好的亲近运河,感受运河,为确保亲水栈道的设计符合安全标准,设置了坚固的栈道结构、防滑表面和适当的护栏。此外,600m沿河步道(2m宽度)上铺设了10厘米宽的自发光石,并且在彩色透水沥青里点缀荧光颗粒,成为市民的打卡点。

图5 运河之肺的平面标注

针对“运河之魂”,如图6所示,其中的玉林雅径,是对吴王夫差广场的文化上拓展延伸,展现吴王夫差一生功绩及对扬州深远的影响:破越败齐,逐鹿中原,筑邗城,凿邗沟。

图6 运河之魂的平面标注

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地段风貌结构清晰,特色鲜明、构成要素丰富。遵循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加强对周边夫差广场、古邗沟的景观风貌保护利用,建筑和景观风格均采用灰色调、新中式风格,打造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色风貌。项目区位良好,通过古邗沟连接大运河,进而串联众多遗产点,能够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系统优化。

4.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案例分析,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系统优化。项目具有公共性强、设计特色鲜明、相协调的特色风貌、服务设施完善、改善生态环境等特色,为城市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文嘉,吴伟.诗境空间视域下的当代城市风貌塑造研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空间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01):82-85.

[2]王欢.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塑造初探——以湘潭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为例[J].智能城市,2019,5(12):119-120.

[3]戴蓓蕾,刘弘涛,陈关竹.探索美学视角下城市风貌的特色塑造——以湖南凤凰古城为例[J].四川建筑,2016,36(01):46-48+51.

[4]单长江,李元,尹文华.基于山水格局影响下的城市规划研究:以桐庐县江南新城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杭州,2018:70-81.

[5]王曈,姜滢,叶江山,等.文旅型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风貌塑造路径探索——以南京栖霞古镇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7:904-916.

[6]孙畅. 借鉴传统文化营造地方特色的城市设计思路:以《临海市杜桥镇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J]. 城市建筑,2021(21):28-31.

浅谈“三个扬州”建设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浅谈“三个扬州”建设 摘要:扬州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入分析扬州所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位、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战略部署。建设“三个扬州”是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是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是凝民心聚民力的行动指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名城品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而努力奋斗。作为扬州重要组成部分的邗江区,围绕“三个扬州”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为“三个扬州”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邗江区、建设、以人为本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它又是一个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一座有着幸福底色的城市。江泽民主席曾对家乡作出要求“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入分析扬州所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位、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战略部署。建设“三个扬州”是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是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是凝民心聚民力的行动指南。 中共扬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燕文从坚持创新发展、建设精致城市、创造幸福生活等三个方面作题为“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名城品质,为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描绘了“三个扬州”建设的要义和路径。 一、建设“创新扬州”。

滨水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xx沿岸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概况 *******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于地级宿迁市,南濒洪泽湖,北连沭阳县,西南与泗洪县接壤,西北与宿豫区毗邻,东部与淮安市淮阴区交界。泗阳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年建县史的古老城市,夏商时属徐州,周代属青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凌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在泗水下游之北臵*******,始称泗阳。西汉泗水国都城驻跸之所,中国唯一的“杨树之乡”。中国八大名酒——洋河大曲自此发源,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依膝而卧。 京杭运河是我国发展内河水运“两横一纵两网”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中南北纵向大通道,是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宿迁段全长112km,等级为内河二级,经徐州从宿迁西北横贯东南,主要承担从山东、徐州到苏南、上海、浙江的煤炭、矿建、水泥等运输任务,根据宿迁段四个梯级船闸的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全年货物通过量为59986万吨。可以说她是宿迁境内最重要的内河航道,在宿迁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与公路、铁路一起构成的宿迁交通运输总骨架中发挥着水路运输的重要作用。 按照新一轮*******城总体规划确立的“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的定位,由运河北岸中心城区、运河南岸古镇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构成的“三区”用地格局已经形成。 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是旨在保护古运河,为古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实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古城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泗阳城市新亮点、新名片的一个文化、旅游、商贸景区综合建设项目;需要进一步挖掘运河水文化,彰显滨水城市特色,充分发挥运河的历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 二、项目思考 1、本案重点解决的问题1(1)如何避免城市与河关系的脱节?

关于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关于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你司报来《关于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项目立项的请示》(嘉城集〔2020〕60号)收悉。该项目已列入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根据《嘉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嘉政发〔2015〕94号)规定,经研究,原则同意嘉兴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编制的项目建议书。现将项目主要内容批复如下: 一、项目名称 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度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努力打造“红船魂、运河情、江南韵、国际范”的城市风貌,以崭新的面貌向建党百年献礼的目标要求。借助嘉兴迎接建党百年重大契机,加快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及沿河老旧区块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运河沿线城市环境、提升人居品质,是提升运河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建设国际知名的运河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必然要求,是嘉兴市推进“两美”建设、打造品质化中心城区、江南水乡典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嘉兴市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综上,本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 三、项目选址 项目位于大运河苏州塘、杭州塘、环城河(二塘一河)段及沿线,新建项目用地约104.75亩。 四、建设规模和内容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1.河(路)沿线景观绿化带、照明亮化、桥梁提升改造,恢复环城河段21个景观节点;2.河(路)沿线荷花堤区块、大年堂区块、梅湾街东区块、府南街区块、三塔里区块有机更新;3.文生修道院、月河历史街区房屋修缮,旅游配套设施、景观提升改造;4.大年堂区块新建民俗文化街区和公园绿地,梅湾街东区扩建梅湾街历史街区,府南街区块建设古城历史文化中轴大街及旅游街区,三塔里区块迁移血印寺,新建三塔里旅游文化街区。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548830.5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为447803.2万元,工程其他费用为34892.56万元,预备费24134.79万元,建设期利息42000万元。 资金来源为市财政安排,其中拟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350000万元。 六、项目业主:嘉兴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浅析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

浅析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 摘要:本文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探讨城市特色风 貌塑造的重要性。通过对该项目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对城市形象提升、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分析了扬州市邗江区大运 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特色风貌塑造,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大运河原点公园;城市形象;文化传承; 引言 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建设和经济 发展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城市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破坏和忽视。因此,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这些特色是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所在,通过保护和塑造城市特 色风貌,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而且保护和传承城 市的历史文化,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 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由此可见,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 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性 2.1城市形象的塑造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中的重要方面。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 过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文化遗产和景观等方面,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城市也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 的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

城市可以让居民感到自豪和自信,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提 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2.2文化传承的推动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至关重要。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文化传承可以培养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传承和弘 扬城市的文化,可以让居民对自己的城市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 豪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稳定发展。 1.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特色风貌塑造 3.1项目背景 构思方案: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 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邗沟。邗沟成为了大运河的原点,因此项目定 位于“大运河原点公园”。围绕这个定位,我们整合夫差广场,在古邗沟设置码头,增加夜游项目,整合空间功能,推动空间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利 用古邗沟文化的唯一性,展示“邗沟十三变”,慢行系统线型模拟京杭大运河设置,展现大运河沿线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古邗沟展示馆周边景观重点展示春秋 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的丰功伟绩。 主要建设内容:场地清表、现状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地形整理、园路和铺 装场地工程、植物种植工程、建筑物新建、构筑物新建、给水排水工程、供配电 系统工程、照明工程、标识系统工程、公园配套设施、智能化系统工程。其中新 建建筑物包含:古邗沟展示馆和公厕。新建构筑物包含:古邗沟码头门楼、花廊。园路和铺装场地工程包含新建园路、木栈道和木平台。供配电系统工程包含新设 箱变和杆线下地工程。 3.2项目概况 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基地位于古邗沟北岸,北临邗沟路,东至 吴王夫差广场,西至史可法路。东西长约610米,南北宽40-80米不等,占地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为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靠乡村旅游来展现与传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重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 的民俗文化,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扬州,乡村 游中主要以农家乐、农村民宿、农产品体验等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发展基本上 不太成体系,旅游配套也不够全面,除了本地的游客之外,外地游客几乎不太清 楚有哪些特色乡村旅游,形式上也非常的单一毫无吸引力。打造一种能够轻易让 外地客人熟知且吸引客人的创新型乡村旅游项目非常的迫切。 一.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自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一直发挥着 运输、灌溉、防汛、南水北调等重要功能,彰显着“世界运河之都”的内涵。为 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扬州坚持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标准化的发展 方向,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扬州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域划入大 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和新区的地级市,扬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并被评为“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样板城市”。此外,2020年被 选为“东亚文化之都”。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 标准化的发展方向,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

则,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又打造“运河十二景”,瘦西湖、运河 三湾、七河八岛、明清古城、茱萸湾、双宁古韵、盂城驿、北湖湿地、平山堂、邵伯古镇、瓜洲古渡和高旻禅寺,运河十二景的打造彰显中 国大运河原点城市、世界运河之都的内涵。 二.大运河沿岸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目前, 运河沿线乡村旅游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区 未能充分保护好乡土运河文化资源。二是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 是运河沿岸乡村旅游建设同质化明显,没有如运河文化带建设一样成为一个体系 性建设,缺少规划性,部分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工艺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三.大运河文化带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1.运河十二景框架下乡村旅游文化带的规划 在扬州有利的大运河文化带特色下,由于多米诺效应,采取运河景点+乡村 的框架模式,即以游客熟知的扬州运河段上重要景点,即瘦西湖、运河三湾、七 河八岛、明清古城、茱萸湾、双宁古韵、盂城驿、北湖湿地、平山堂、邵伯古镇、瓜洲古渡和高旻禅寺为原点,以其周边乡村区域为打造对象,这无疑会加乡村旅 游的明星效应。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的同质性问题首先需要深挖运河文化带周边乡村的旅游 文化资源,整合运河文化带周边乡村的历史、自然、文化等资源,选出具有各异 旅游资源的乡村,从宏观规划上先确定各具千秋的打造主题,形成乡村文化旅游带,再进一步打造各乡村点的特色旅游。 2.风格各异的乡村点旅游形式打造 乡村旅游文化带规划之下整合当地的自然、历史、民俗等资源以多样化的方 式来为每个乡村点旅游打造风格各异的创新型旅游形式。可以通过与当地的农民

浅析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

浅析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 摘要:河流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共同的礼物,人与河流是相互陪伴,相互依 存的关系。城市河流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 诸多问题的出现。加之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的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京杭大运河苏 州段河道水位持续上涨,汛期区域内经常出现水浸情况,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京 杭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次对运 河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针对大运河苏州段暴露的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作出了相应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生态绿廊建设,实施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 关键词:大运河;防洪;海绵;步道贯通;文化遗产 引言:京杭大运河是全球惟一一条以保障粮食运输为目的的水路,它不仅是 中国漕运体系的见证人,而且与沿途的农业、商业、文化交流等密切相关,是中 国东部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经济、文化走廊,对沿途各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京杭大运河西起苏锡交界的沙墩港,南至苏浙交界的鸭子坝,全长81.8公里, 位于运河苏南段下游。途径苏州市相城区、高新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等 五个行政区,除航运“黄金水道”外,还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景观等多种 重要功能,在调节水量、转承水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运河两岸堤防防洪 标准不足,造成防洪安全重要隐患,自2015、2016年出现历史最高水位的防汛 险情后,防汛形式日益严峻,且针对沿线环“脏、乱、差”的情况,因此京杭大 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是以防洪安全和环境整治为两个基本建设任务,以建成 集防洪安全、环境整治、遗产保护、健康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五位一体”的生 态绿廊为目标,全线进行堤防加高、加固建设,保障沿线两岸地区的防洪安全。 项目严格按照“1+2+N”功能定位要求,在“一带、两心、四镇、八园、多点”

3.《无锡市京杭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草案》等材料

关于制定《无锡市京杭大运河梁溪河滨水 公共空间条例(草案》的说明 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大运河唯一抱城而过的河段,是集防洪排涝、水源调配、生态景观、交通航运、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轴带;梁溪河,无锡最古老的自然河流,也是沟通城区水系、京杭大运河、太湖的重要水系。“两河”整治,是对百姓所盼的积极响应,也是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之举。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两河’整治提升工程,相关规划编制、征收拆迁等工作有序推进,一批重要节点工程和示范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当前,我市虽已形成涉水“1+8”法律体系,但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河道整治管理,对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沿岸特色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保护、共享与共治、法律责任等方面缺少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规范指引。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条例》,发挥立法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实现‘两河'滨水公共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条例(草案)》制定依据和过程 《条例(草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无锡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

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考了上海、南宁、西安等地滨水公共空 间的立法实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计划安排,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成立了立法起草小组,在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法制工委和市司法局的提前参与下,开展立法起草工作。起草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论证会商和开展立法风险评估,形成了《条例(送审稿及《条例(送审稿》报送市政府后,市司法局按照立法程序,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基层立法调研、网站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各区政府、园区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会同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法制工委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进行论证和修改, 并书面征求了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意见,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形成了现在的《条例(草案 三、《条例(草案)》有关问题的说明 《条例(草案》共七章四十八条,主要内容包括滨水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设施设置与维护、共享与共治、历史文化保护等。 (-)关于滨水公共空间管理机制 为了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管控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计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要求的总体思路,《条例(草案》规定:一是市人民政府负责滨水公共空间工作统一领导,建立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建设管理工作,

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两篇

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两篇 篇一: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 一、XX湿地公园的范围 XX湿地公园位于XX新区、XX上游,包括XX、XX、XX、XX以及XX江、XX河、XX河等水系湿地,向南整合XX新区XX片区水域,向北囊括XX水库、XX水库、XX水库和XX水库,往东拓展至高新区XX上游,往西北沿外环高速路两侧300m 绿化带。XX、XX江、XX河、XX河自北向南注入蜿蜒而过的XX,XX水库、XX水库、XX点缀其中,总面积约2万亩,超出XX“中国水城”规划水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XX湿地公园近期建设主要包括XX、XX、XX江、XX河、XX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XX—XX连通运河等项目,内容涉及河道整治、生态恢复、雨污管网、生态补水、景观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目前XX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已进入后期阶段,XX公园河道主体工程及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核心区全面达到“湖清、岸绿、水畅、景美”的“中国水城”建设要求。公园景观面貌焕然一新,行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修复,配套项目逐步建设,成为市民观赏游玩的一大生态景观园区。XX—XX连通运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桥梁灯光亮化和景观绿化提升方案已通过规划审批。XX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景观工程、XX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XX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XX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

目正有序开展。 三、XX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建设XX湿地公园有利于提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XX现代宜居城市品质,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城市和XX“首善之区”建设,是还景于民的为民公益项目。通过XX湿地公园建设,使环XX水系成为畅通的行洪道,使XX湿地公园成为以生态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文公园,使公园成为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全区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中国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水城”的最佳展示窗口。 四、XX湿地公园的建设主体及组织结构图 XX湿地的建设与管理统一在XX新区管委会的指导下,由XX投资建设发展公司作为建设平台,湿地公园建成后,采取分段分步的方式移交给其子公司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 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四库”、“三湖”、“两河”、“两江”、“一岭”,下设1个湿地公园管理机构,1个水库森林管理机构、1个河道管理机构及1个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暂定)。 五、XX湿地公园建设时序 XX湿地的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移交的模式。 建设时序如下: 一期:20XX年—20XX年,以XX、XX为重点,向东西两侧用地拓展。完成XX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二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要素提升。建成XX湿地公园核心区,争创国家4A级甚至5A级旅游胜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扬 州市为例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的兴起为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产业以其独特的乡村风貌、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本文将以扬州市为例,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民宿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宿产业的现状 扬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扬州市的民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为民宿的建设热点,市区的老城区也逐渐兴起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民宿。这些民宿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独特的装修设计和精心打造的服务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入住。 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扬州市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乡土特产等都成为民宿业主们创收的重要来源。同时,民宿的兴起也为当地就业带来了新的机会,让更多乡村居民能够参与其中,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 二、民宿产业的问题 虽然民宿产业在扬州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由于民宿的兴起比较快,一些民宿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如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低下等,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其次,缺乏综合配套设施的完善。虽然民宿本身具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环境优势,但在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一些民宿缺乏完善的停车、餐饮、娱乐等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再次,乡村振兴与民宿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注意与民宿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民宿产业应该能够与当地乡村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应该给民宿产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三、促进民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的评价和管理机制。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民宿进行分类管理和评级,给予表现优秀的民宿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整体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形象。 其次,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民宿业主开展餐饮、停车、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游客在乡村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再次,加强乡村振兴与民宿产业的协同发展。政府应该建立乡村振兴与民宿产业的沟通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宿业主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框架,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乡村振兴视域下民宿产业在扬州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才能进一步促进民宿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乡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以平凉市国土空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专题为例

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以平凉市国土空 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专题为例 摘要:魅力国土空间塑造是在对自然与人文的特色识别挖掘基础上进行特色利用,通过延申与强化自然人文特色价值,实现特色资源价值外延,是城市形象与品牌的输出。本文以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为例,研究魅力国土空间的规划思路与途径,主要包含魅力国土空间的识别、塑造和落实三大方面。 关键词:市级国土空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平凉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处于陕甘宁结合部,市辖一区六县,市域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平凉市域横跨六盘山脉,地处黄土高原陇中陇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有“西出长安第一城”的称号,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优越。 本次规划为市级国土空间的专题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在空间范畴上包含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文化空间。 二、魅力国土空间识别 1.魅力生态空间识别 魅力生态空间以国土空间双评价为基础,在底线约束、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特色识别利用。 魅力生态空间的识别与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识别方面,通过从全国、黄土高原、甘肃省、平凉市域四个层面来对比识别自然地理的同质化景观和异质性景观,从而确定平凉市所处地区的共性景观与特色景观,并对景观的特色价值进行定性梯级排序。定量识别方面,专题利用GIS技术,在原有地形、遥感影像、规划图纸基础上,分析出景观评价区域的用地类型情况,选

取山、水、田、林、草作为自然景观评价要素,进行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 量与定性结合并科学构建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识别评价,平凉市魅力 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一是呈现六盘山-关山南北、崆峒-太统山-灵台县南部区域 的两条南北向廊道,二是呈现沿河谷廊道分布的规律。 1.魅力文化空间识别 魅力文化的识别评价同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方面,从 大区域与市域两个层面入手研究,其中大区域研究包含河陇文化区、陇东南祖脉 文化区、陕甘宁红色文化区、关中平原城市群、渭河流域及六盘山系地区。通过 研究对比,明确平凉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区域内的共性和特色梯级排序。定 量评价主要依据为各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量与定性结合 并科学构建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平凉市的文化魅力最具特色的 为道教祖脉文化,其次为丝路文化与防御军事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是平凉所 处地区最为普遍的共性文化特征。魅力文化的空间主要沿泾河、汭河分布,集中 于崆峒山及关山大景区,其次是沿葫芦河、达溪河、黑河分布。 1.魅力生产空间识别 魅力生产空间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产空间。根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 划以及平凉优势特色产业现状与规划,明确平凉市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为苹果业、城镇主导特色产业为能源化工和安口陶瓷,通过对生产空间的加权重新计算,利 用GIS叠加分析法,直接生成平凉魅力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静宁县苹果集中种 植区域及华亭县安口镇。 1.魅力生活空间识别 魅力生活空间从城镇魅力生活空间、乡村魅力生活空间两个层面进行识别, 结合平凉市城镇体系规划、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规划、交通优势来进行评价。平 凉市生活魅力空间分布中,城镇呈现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三级分布,乡村以六 盘山脉为界,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魅力生活空间是未来平凉市塑造城市形象和 控制风貌的重点区域。 1.魅力国土空间分布

城市风貌规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以 某地区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风貌规划更是成为了城市 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城市风貌规划不仅可以改变城市的外观,提高城市形象,更可以对城市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某地区为例,探讨城市风貌规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城市风貌规划对旅游业的促进 城市的形象和风貌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 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在某地区进行城市风貌规划后,文化街区得到重点改造和提升,使得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更为优美的环境和更为舒适的旅游服务。这些改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城市风貌规划对商业发展的带动 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更可以促进商业的发展。 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商业地产的开发和建设是重点之一。通过对商业地产的改造和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前来开设店铺,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力。在某地区,通过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商业街区得到了重点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前来入驻,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三、城市风貌规划对吸引投资的作用 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城市带来更 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强调城市面貌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这种面貌的提升可以为城市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和国内企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某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前来投资建设。这些投资的企业不仅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更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城市风貌规划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 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和商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居 民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重点关注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某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公共设施的水平。城市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基础公共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和文化娱乐等等,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总之,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城市风貌规划的改造,可以促进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城市发展中,对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视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建设

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建设 作者:刘怀玉 来源:《群众》2018年第10期 近期,省委书记娄勤俭先后到淮安、镇江和扬州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淮扬运河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集遗产廊道、黄金水道、输水廊道、生态廊道于一身,其历史悠久、功能多样、效益显著,在中国大运河乃至世界大运河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运用系统性思维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淮扬运河又称里运河,南起扬州市六圩,北至淮安市淮阴船闸,全长168公里。淮扬运河由2500多年前古邗沟演变而成,是我国权威文献中确切记载的最早开通的运河,也是持续使用时间最长,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运河,当属典型的线性活态遗产。相较于先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发挥旅游休闲功能的加拿大里多运河、法国米迪运河等,淮扬运河承载功能多(水上运输、南水北调、灌溉排涝、运河旅游、生态涵养等)、综合效益大,对地方乃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了中国大运河的最高水平。 淮扬运河遗产众多、类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大运河遗产要素,遗产点段连贯而密集。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运河申遗牵头城市、运河沿线城市中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淮安是运河沿线城市中世界遗产面积最大的城市。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实际上是典型的运河文化带,江苏省先后于2015年7月和2017年9月在淮安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积极部署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淮扬运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可以说,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来看,淮扬运河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和最有希望成为大运河文化示范带。当然,也要看到淮扬运河长期超负荷运行、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冲突比较明显等问题的存在,黄金水道、南水北调与运河遗产保护,黄金水道与清水走廊等在功能上存在相悖的情况,容易侵蚀运河的综合效益。因此,建设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必须要在高质量上下功夫,在“最淮扬”上求突破。 在发展思路上,发挥加减乘除效应。建设运河文化带,既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先人一招,更要尊重历史,造福子孙,恪守当年运河申遗时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庄重承诺。要吸取我国一些世界遗产点保护不力的教训,从长远计,充分发挥加减乘除效应。一是加法,加强运河保护,始终坚持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准则,以敬畏之心、科学态度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体及其风貌环境。二是减法,适当控制或减少运河交通流量以及一般工程的增量。三是乘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优化产业体系,拓展运河文化利益的增量,提升合理利用的整体水平。文化产业是集文化、科技、信息于一体的混合型现代产业,物化需求少,低能耗、少污染,还可以和运河遗产本体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是解决运河保护和开发矛盾的最佳选择。四是除法,大力去除运河周边过度的商业气息,尤其要严格控制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下的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下的淮安 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 摘要: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全国的运河城市掀起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热潮。淮安做为运河之都,以此为契机,深入谋划、精心设计,提出了建设百里画廊,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思路。本文从淮安的运河文化背景入手,从国家、文化、公园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设计及建设情况,为其他运河城市的建设提供思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淮安力量。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运河规划建设 1.背景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运河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提出距今仅6年,各个运河城市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缺少相关的思路及成熟的案例。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这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提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与沿线地区功能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为例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沿线地区功能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为例 摘要: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京杭运河沿线文化遗 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现状进行把脉,概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协同重点,通过 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规划解读,总结出优化环境功能、增加文化载体、协调 沿线风貌和布局文化通道等运河沿线文城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保护;城市发展;协同;文化载体;文化通道 引言:在国家层面对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下,京杭运河沿线地区亟需从整体 统筹,把脉运河两岸城市功能,挖掘运河特色文化,解决运河沿线地区城市发展 和文化保护的矛盾。 1.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沿线地区发展现状 1.1.运河沿线功能混杂,资源环境和岸线功能亟需优化提升 运河沿线资源环境形势严峻,黄河以北部分郊野段运河出现了断流的严重问题,运河部分郊野段生态空间缺乏整体规划,岸线未得到有效维护。运河城市段 部分产业功能低效且具有较大的污染性,沿线多布局小、散、乱码头,对运河沿 线整体风貌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整体岸线功能亟需系统性的优化提升。 1.2.沿线遗产保护压力大,传承质量不高,与城市功能联系较弱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部分优质的文化资源 长期闲置,与城市功能融合程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展示作用不足, 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协同发展重点 在运河沿线功能有待提升、文化遗产亟需保护传承的现状需求上,如何挖掘 运河文化,在保证沿线城市生活、产业等功能的发展的同时,通过文化体系的构 建将挖掘的运河文化遗产有效地展示出来,是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协同的重点问题。 2.1.空间载体:优化滨河岸线功能,预留文化展示空间 文化保护及展示需要空间载体。京杭运河两岸滨水空间是文化遗产展示的最 佳空间载体,通过归并整合小散乱码头、清退运河城市段低效且污染性较大的产 业功能等措施,优化滨河岸线功能,增加文化展示空间。在保护运河两岸文化遗 产的同时,通过增加滨水空间的文化要素,建设重点文化项目,打造临水、面水 的公共性界面,提升运河滨水活力,强化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2.2.文城互动:增强文化和城市功能的互动,构建文化展示框架 文化保护及展示需要与城市功能建立联系。京杭运河两岸现有多处文化遗产,但尚未得到系统性的展示。通过新增体验、展览式的文化场所,打造文化体验通道,构建系统性的文化展示框架,增加文化遗产与城市功能的联系,能够有效地 打造文化品牌,强化市民活动与运河遗产保护的互动性,从而使得京杭运河文化 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能够协同发展。 3.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案例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苏州段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河段,在运河文 化带建设的政策背景下,苏州段对运河文化规划对运河全线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 借鉴作用。 3.1.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地区规划基本情况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以江苏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以江 苏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为例 周丽娜 【摘要】衰败的历史街区其更新发展是必然的,但每一处历史街区都是一个城市的乡愁地,如采取大拆大建的更新改造模式,将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街区文脉的断裂和历史氛围的消失.历史街区的更新应当是一种有机更新,本质上是街区复兴.江苏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是大运河水利及盐漕纲运的实地证明,是仪征最大规模完整成片的历史街区,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基于历史街区与大运河价值的研究,通过保护、恢复、传承、活化的规划策略与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19(000)007 【总页数】7页(P85-91) 【关键词】大运河;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 【作者】周丽娜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城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1 研究背景 1.1 大运河遗产背景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有着典型的“线性遗产”、“文化线路”的特征:即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且各部分遗产独立的自身价值小于大运河遗产整体价值。尽管如此,大运河沿线各历史街区内留存着的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部分内容,却仍是大运河遗产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失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都将影响到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因此,针对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是保证大运河遗产历史文化价值完整性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如何结合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持续开展保护工作必须要做的功课。 1.2 街区发展背景 图1 元代京杭运河示意图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建设较早、空间跨度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而真州(今仪征)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境内的重要水运河道——仪扬运河真州段,西经仪征城南大码头接入长江,东达扬州接入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是各船只出江入运的重要河道。史料记载“真州,扼江、淮、河运道之要,转运半天下”,有着“东南水会、纲运喉舌”之称[1],仪征亦因水道而兴盛(图1)[2]。 仪征城南大码头作为仪扬运河真州段入江运口所在地,曾因水运的发展空前繁荣,盛极一时。随着盐、漕两运政策的改变,运口的转移变迁,古仪扬运河的运输功能

城市设计背景下的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研究——以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建筑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设计背景下的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研 究——以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建筑风 貌规划为例 摘要:本文以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建筑风貌规划为例,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分级控制方法,建立城区-片区-街坊-建筑的城市风貌控制体系,构建点-线-面多层次、多维度的风貌规划体系,探索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路线和编制方法,为城市风貌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风貌;编制方法;编制内容 1.风貌规划概念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着地域特色减弱,“千城一面”与“一城千面”的风貌问题造成了城市难以形成风貌特色,目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是非法定规划,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与标准,缺乏实际的实践意义,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亟需风貌规划的相关指导。 1.项目背景 2.1规划范围 项目规划范围为滨海港工业园区(东至黄海、南至淮河入海水道、西至临海高等级公路(G228)、北至灌河)和港城功能区(东侧、北侧至黄海、南至淮河大道、西至颐航大道)范围内的所有新建建筑及其附属物,总规划面积约13.44平方公里。 2.2规划起源 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是一个南北交融、文化多元,滨海新城与工业园区配套新城兼容的地区,设计中首要满足工业园区的生活、居住及办公需求,同时对

现有的月亮湾旅游度假区进行提升发展,通过对盐城当地自然文化与人文特色的 研究,挖掘出地域性色彩、文化符号及建筑风貌特色与现代的城市建筑设计规划 手法有机融合,落实到特色街道及重要节点,展现盐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形象。 1.研究框架 规划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分级控制方法,建立城区-片区-街坊-建筑的城市 风貌控制体系,分别从“点”(建筑)、“线”(街道)、“面”(片区)三个 方面来加强城市的风貌整体性,保留并凸显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具 体体现为在“面”(片区)层面从总体风貌结构、风貌色彩、风貌片区、建筑布 局等多个方面对城市风貌进行管控,同时考虑不同片区功能,分别对居住组团、 黄河湾CBD片区、港城启动区、月亮湾旅游度假片区等色彩、建筑风貌、典型街坊、街道家具等要素进行引导,在“线”(街道)层面从街道类型、滨水空间、 慢行系统、街道界面等多个方面对城市风貌进行管控,最后针对“点”(建筑) 从居住、公共管理、商业、办公、旅游度假、工业六类建筑类型分别提出立面、 色彩、材质、细节等十二项的风貌引导,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控制体系。 1.滨海港工业园区建筑风貌规划总体结构 4.1风貌定位 滨海港工业园区风貌规划旨在从“海”、“陆”、“河”、“人”四个方面 体现人事、人居、人情、人文的地域特色,在“水映蓝城、和美港城”总体方针 指导下,通过对建筑风貌、环境、街道等多重维多点的控制体系,强调城市整体 环境协调性,彰显建筑文化、时代特点, 打造具备国际风范、东方风采、滨海风韵和渔港风情的创新型港城建筑风貌。 4.2风貌结构 规划在充分研究滨海港工业园区现状风貌特征的基础上,考虑整体空间布局 特色,打造“一带六轴四片区” 的风貌结构(见图1),“一带”是指滨海活 力岸线娱乐带,沿滨海岸线布局国际渔村、冰雪世界、度假酒店群等休闲娱乐功能,引导滨水岸线的公共空间建设,提升滨水区域活力,形成文化娱乐、度假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