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届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已经和疟疾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
19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
此后,奎宁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后来氯喹失灵,问题就出在____________上。
人类想置病毒于死地,病毒也在不断寻找生存方法。
(____________)人类就可能在疾病面前____________,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
从40多年前屠呦呦课题组在190次失败后成功____________青蒿素,到研制出杀虫较彻底的、作用时间长的复方蒿甲醚,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____________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们深知,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停滞;只有不断扩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已知世界带来的给人类生存的危险系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抗药性举无遗策汲取攻克B.抵抗力举无遗策提取攻占C.抗药性束手无策提取攻克D.抵抗力束手无策汲取攻占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A.如果病毒的变异速度,跟不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B.如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能跟上病毒的变异速度C.如果病毒的变异速度,能跟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D.如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有不断扩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已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B.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共同善”字面意思指“共同具有的好的事物或品德”。
“共同”的意思是“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大家一起做的”;而“善”笼统地说有“善物”和“善德”两重含义。
但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概念,“共同善”理论的内涵比较复杂。
对于何谓“共同体的道德”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共同善”理论。
在西方思想史的脉络中,“共同善”理论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这一共同体视为政治主体,认为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主张,“国家就是共同体,‘共善’是国家的目标,也是共同体的原则”。
在西方思想史中,“共同善”理论似乎是他们的专利。
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另一种将个人意志与共同体意志视为一个有机体的“共同善”理论。
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的“尚同”思想就较为典型,“尚同”思想的要义就是,如果“一同天下之义”,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和平,至臻和谐。
战国初期,天下大乱。
墨子认为,乱的根本原因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义是正确的,别人的义是不正确的,彼此纷争不断。
针对这样的现状,墨子提出“一同天下之义”的共同善论断,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与同时代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共同善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还更具体。
墨子深知个人意志的复杂性,“一同天下之义”的实现需要以一套从上至下的组织治理为基础,因此,墨子构想了大致的共同体的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以继承西周封建制的制度形式为前提,按照范围大小分为“天下—国—乡—里”,对应的行政长官为“天子—国君—乡长—里长”,最后才是个人的意志。
墨子说:“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这样的组织原则保证了“尚同”思想的执行力,但是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如果“上”本身出了问题怎么办?为此,墨子将“尚贤”作为“尚同”的前提。
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考上学期期中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展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迷昏欲睡的中华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漫,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秫悉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
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
三商穷蹙几欲自尽。
公慰之曰:“汝货木及船,尚为我物。
2024-2025学年扬州市邗江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扬州市邗江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
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
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
外在形象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
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
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
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
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
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
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2024.10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
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材料二: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
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
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
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
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
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
江苏省扬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扬州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10一、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
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
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
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
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
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一语文2023.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
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
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
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
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
“道可道,非常道。
”“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
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
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
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材料二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
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
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
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
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
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
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是对现实缺憾弥补,寄寓着诗人美好的希望。
B. 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中有些意境虽是虚构之境,但其材料一定出于自然,构造也一定遵循自然法则。
C. 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使词人们更能关心国事,词中意象出现变化,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一点。
D. 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是对辛弃疾“金戈铁马”意象的接受延伸,比辛词更优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既要有古人的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 诗歌要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是悟“道”得“意”的过程,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 诗词创作者只要关注现实,走进现实,感受时代的悲喜,就一定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D. 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某些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 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感情的呼唤。
B.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C. 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融合在一起。
D. 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 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
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
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
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
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
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
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
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
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