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合集下载

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规程

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规程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1期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侯军梅(芜湖市湾沚区农技推广中心,安徽芜湖241100)摘要为加快芜湖市湾沚区再生稻(一种两收)生产发展,本文在试验、示范技术基础上,制定了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遥关键词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020-02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09回歐虑i回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j再生稻又称稻孙子,即种一茬收获2次的水稻o 通常是利用中稻或早期收获后的稻茬上经过合理的施肥、灌溉、耕作,促进其基节上的侧芽萌生出分蘗(再生蘖)[1]o如果气候适宜,再生蘖长出20~30d后便可抽穗,2个月左右成熟。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再生稻也不例外。

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2],该模式的重点是在一季稻收割过后,利用留下的约1/3稻茬和根系,适当灌溉、施肥,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3]o—般水稻第1季成熟收割之后还存在一些腋芽(在收割时不会受到破坏),这些腋芽在原有的根系基础上萌发,继续生长、分蘖、抽穗,约2个月后稻穗即可成熟。

一般第2次生长产出的稻谷千粒重较第1季低,稻谷籽粒相对较小,但分蘖数多,使得稻穗数增多,再生稻的产量较高o2季产量总计可较单季稻增产50%左右,对增加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栽培再生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技术简单,成本较低。

再生稻栽培是一项比较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培育方式o再生稻的栽培不再需要育秧、耕地、移栽等多项种植环节可节约人力、物力。

二是生育期短。

光源充足的地区,再生稻充分利用光照的基础上生育期一般为60~70do有些地区生长1季水稻有富余,生长2季又略显不足,这就可以利用一季稻收割后的稻茬在原有的根系上萌发、培育,使其产生新的稻穗,节约了很多时间,提高了产量。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对增加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水稻种植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一、品种选择种植优良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性状优良、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和品质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推广的优质米品种“五优57”、“五优16”等,这些品种具有抗倒伏性好、抗逆性强、耐候性强等特点。

二、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肥是水稻生产的重要保证。

施肥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要和肥料配比合理等因素进行,不能盲目施肥或偏肥。

常规施肥一般分基肥、追肥和穗肥三个时期进行。

还可以采用全程控释肥、生态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以提高肥效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亩产提高水稻亩产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耕作水平,以及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手段,探索亩产提高的途径。

如采用作物间套种、种植高效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单产水平。

四、防治病虫害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采取防治措施以减轻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

常用的防治方式包括农药防治、生物防治等。

但是也要注意绿色防治,适量施肥,并保持土壤水分等多方面综合控制。

五、生态化种植生态化种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它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根据当地环境和土壤的特点,采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等方式,落实“生态、低碳、循环”的种植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总之,针对当前水稻种植面临的诸多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品种、科学施肥,并加强生态化种植等方面的措施,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水稻高产栽培集成配套技术及推广优

水稻高产栽培集成配套技术及推广优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极有可能导致水稻的生长缓慢,水分过多也将会使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等情况。

严重缺水甚至可能导致水稻因缺水而死亡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对田间的水分进行适量的调整,避免水分过低或者水分过高的情况发生,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可以进行晒田处理,避免因长期水分较大而滋生病菌,晒田的时间需要保持在一周以内,适当的晒田时间可以为水稻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并且可以避免水稻出现倒伏的情况。

后期需要进行科学施肥,水稻施肥的量需要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在水稻种植前需要科学施用底肥,充分的底肥可以为水稻的长期生长提供充分的保障,但需要确保底肥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微妙的平衡状态之下,肥料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肥料用量调控,尽可能分批调控,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将施肥的种类以及用量进行准确有效的调整,尽可能保证每公斤加入45千克的磷肥、40千克的氮肥以及50千克左右的钾肥,此类肥料的加入都可以为水稻的长期生长提供充分的保障,而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均需要进行适当的追肥,并对病虫害等情况进行防治。

水稻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且处于不同阶段生长的水稻所适宜生长的温度也会有所改变,若水稻全阶段的生长过程中均具有相应的生长温度,则水稻可有效避免冻害与热害等情况的发生,为水稻的品质以及产量等提供充分保障。

江苏省水稻生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段高温时节,而正在高温期间内水稻极有可能出现水分流失等情况,而对水稻的长势等造成影响,这时候可以通过浇水的方式来进行物理降温,并加施一些肥料来为其产量与品质保驾护航,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人工降雨等方式来达到降低温度的影响。

而在水稻刚进行育苗与插秧的过程中,受各类环境因素影响,将会导致水稻出现冻害,冻害的出现将会导致花粉的产出,进而影响水稻整体产量,若在水稻生长的灌浆期遇到低温,则水稻的光合作用会因此受到影响,造成水稻整体产量的下降。

2017年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总结

2017年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总结

2017年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总结作者:王玉勇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8期一、项目“三区”划分基本情况1.技术攻关区。

建设面积:160亩;建设地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杂交中籼稻新品种对比筛选试验、开展主导品种展示、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示范、开展杂交中稻机插秧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

2.核心示范区。

建设面积:3.0万亩;建设地点:全县30个乡镇,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核心区,每个核心区面积1000亩,其中在**乡、***乡、**镇建立稻虾共养双千田;建设内容:全部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将前茬作物收割时粉碎均匀抛撒一次完成,然后深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技术要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我县地力特点,增施钾肥,减少磷肥;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加大生物农药应用技术、运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放毒·蜂杀虫卡等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主要做到移栽时基本苗定量、施肥定量、管水定量等措施,做到精准栽培。

3.辐射推广区。

建设面积:160万亩,占全县水稻生产面积80%;建设地点:覆盖全县30个乡镇;建设内容:通过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培训、专家指导和产业化推动并举,促进技术成果在项目区的传递和转化,实现大面积粮食增产增收。

资金资助物联网系统建设:建4mX5m数字化显示大屏,在全县30个乡镇按每乡镇选1个点,安装摄像头、传感器,搭建农业物联网络,采集实时影像、共享实时数据;同时建设农机GPS定位及接入农事服务平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气象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农业可视化系统、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病虫害情监测系统。

二、主要做法1.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农业部方案,我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5人领导组,同时成立了栽培、土肥、植保等专家技术指导组,做到部门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积极配合。

生态农业知识:水稻生态栽培技术介绍

生态农业知识:水稻生态栽培技术介绍

生态农业知识:水稻生态栽培技术介绍水稻生态栽培技术介绍水稻是人类主食中的重要作物之一,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高耗能、高污染、低稳定等问题。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水稻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稻生态栽培技术是在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观念、现代农学技术、伦理道德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资源、水资源、肥料资源、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等多种资源的科学种植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水稻生态栽培技术。

一、生态水稻种植技术1.稻田选址首先要选择较高的地势以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保证稻田的通水和排水性能,有利于减少积水影响。

2.稻田整地和返青对于在秋季将稻草要归入田中就地恢复的田地,要先进行翻耕处理。

翻耕后,要待微微返青时,再进行踏实紧实,达到平整,有利于水分均匀分布,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3.稻种选用在生态水稻生产中,需按照年度种实不少于60斤,年产粮达6000斤的标准选用优质、抗逆、高产、多抗的水稻品种。

4.稻种处理将选好的种子透水后浸泡3-4小时,取出晾干,再用水沤稻10小时。

处理过的水稻籽以68°C干燥,凹细胞感染和黑斑病感染率明显降低,能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节水栽培技术1.精确定植水稻生态栽培要求亩种植数控制在10万株以内,栽植距离需根据品种特性、生长期、水分状况和盈亏平衡等因素来确定。

2.远离反季风春季旱季,可通过灌浆冲洗除草来达到节水效果。

3.湿地灌溉抗旱节水灌溉是水稻生态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可采用肥水配合、稻田溢流、湿度调控来实现水肥的高效利用和水资源的节约。

三、病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增加生态效益,同时还能培育绿色农业生产环境。

1.病虫防治可采用生防药剂来控制病虫害,此类药剂对环境没有影响方法是用微生物菌剂或植物提取剂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又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2.种植绿肥适当种植绿肥,可防止田间别的蓝蝴蝶、毛虫损害了水稻,还可以有效地吸收过量的氮肥,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有机肥料。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水稻种植概述 (3)1.1 水稻种植的意义与特点 (3)1.2 水稻生长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第2章育秧技术 (5)2.1 秧田选择与准备 (5)2.1.1 地块选择 (5)2.1.2 土壤处理 (5)2.1.3 秧田准备 (5)2.2 育秧方式及选择 (5)2.2.1 播种方式 (5)2.2.2 育秧材料选择 (5)2.2.3 播种量与播种期 (5)2.3 秧苗管理 (5)2.3.1 水分管理 (5)2.3.2 肥料管理 (5)2.3.3 病虫害防治 (6)2.3.4 秧苗锻炼 (6)2.3.5 秧苗移栽 (6)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3.1 土壤类型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6)3.1.1 黏土 (6)3.1.2 沙土 (6)3.1.3壤土 (6)3.2 土壤改良措施 (6)3.2.1 物理改良 (6)3.2.2 化学改良 (7)3.2.3 生物改良 (7)3.3 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控 (7)3.3.1 土壤肥力监测 (7)3.3.2 土壤肥力调控 (7)第4章水稻品种选择与布局 (7)4.1 水稻品种的分类与特点 (8)4.1.1 常规稻品种 (8)4.1.2 杂交稻品种 (8)4.1.3 特种稻品种 (8)4.2 品种选择原则 (8)4.2.1 适应性原则 (8)4.2.2 产量原则 (8)4.2.3 品质原则 (8)4.2.4 抗逆性原则 (8)4.2.5 经济性原则 (9)4.3 品种布局与轮作 (9)4.3.1 品种布局 (9)4.3.2 品种轮作 (9)第5章水稻播种技术 (9)5.1 播种时间与播种量 (9)5.1.1 确定播种时间 (9)5.1.2 播种量 (9)5.2 播种方法与播种质量 (9)5.2.1 播种方法 (9)5.2.2 播种质量 (10)5.3 播种后的管理 (10)5.3.1 水稻出苗期管理 (10)5.3.2 水稻分蘖期管理 (10)5.3.3 水稻拔节孕穗期管理 (10)5.3.4 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管理 (10)第6章水稻灌溉与水分管理 (10)6.1 水稻需水量与灌溉原则 (10)6.1.1 水稻需水量 (10)6.1.2 灌溉原则 (10)6.2 灌溉方式与灌溉技术 (11)6.2.1 灌溉方式 (11)6.2.2 灌溉技术 (11)6.3 水分管理策略 (11)6.3.1 分阶段水分管理 (11)6.3.2 土壤湿度监测 (11)6.3.3 水稻生长状况监测 (11)6.3.4 节水技术应用 (11)6.3.5 灌溉制度优化 (12)第7章水稻施肥技术 (12)7.1 水稻营养需求与施肥原则 (12)7.1.1 水稻营养需求 (12)7.1.2 施肥原则 (12)7.2 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 (12)7.2.1 施肥方法 (12)7.2.2 施肥时期 (12)7.3 水稻专用肥的选用 (12)第8章水稻病虫害防治 (13)8.1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13)8.1.1 病害识别 (13)8.1.2 虫害识别 (13)8.1.3 病虫害监测 (13)8.2 病虫害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 (13)8.2.1 防治策略 (13)8.2.2 防治方法 (13)8.3 农药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 (14)8.3.1 农药安全使用 (14)8.3.2 环境保护 (14)第9章水稻收获与储藏 (14)9.1 水稻成熟度判断与收获时机 (14)9.1.1 成熟度判断 (14)9.1.2 收获时机 (14)9.2 收获方法与收获后处理 (15)9.2.1 收获方法 (15)9.2.2 收获后处理 (15)9.3 水稻储藏技术与管理 (15)9.3.1 储藏技术 (15)9.3.2 储藏管理 (15)第10章水稻种植效益分析 (15)10.1 水稻种植成本分析 (15)10.1.1 物质成本 (15)10.1.2 人力成本 (15)10.1.3 机械成本 (16)10.1.4 土地成本 (16)10.2 水稻产量与产值估算 (16)10.2.1 产量估算 (16)10.2.2 产值估算 (16)10.3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途径与措施 (16)10.3.1 选用优良品种 (16)10.3.2 科学施肥 (16)10.3.3 病虫害防治 (16)10.3.4 优化灌溉管理 (16)10.3.5 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16)10.3.6 节本增效 (16)10.3.7 政策扶持 (17)第1章水稻种植概述1.1 水稻种植的意义与特点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五要点”

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五要点”

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五要点”1. 引言1.1 概述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南粳9108是一种优质的食味水稻品种。

机插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方式,可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

绿色栽培技术是指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种植方法,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结合了这三种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南粳9108水稻具有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适合机插种植。

机插高产技术包括了优质种子选育、适时机械插秧、科学管理等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绿色栽培技术强调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对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通过科学实施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能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2 意义重大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意义重大,首先体现在其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做出积极贡献。

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还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而且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还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对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了解南粳9108水稻的特点南粳9108水稻是一种具有高产性、优质性和抗倒伏性的新品种,是我国水稻育种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具有矮秆、穗粒紧密、结实、耐倒伏、耐病虫害等特点,适宜于机插栽培,并且在干旱、涝害、土壤贫瘠等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一定的产量稳定性。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课件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课件
高抗病性和产量。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 力和气候条件,确定适 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群
体结构合理。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 稻需肥规律,合理施肥 ,满足水稻生长所需养
分。
水分管理
掌握好灌溉和排水时间 ,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 ,促进水稻正常生长。
高产水稻种植案例分析
1 2
案例一
某地区高产水稻种植模式介绍,包括品种选择、 种植密度、施肥和水分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需肥 规律,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 用率。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 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损
失。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追肥管理
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适时追施氮、磷、钾等肥料,促进水稻高产。
灌溉管理
水层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 调节水层深度,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 。
排水晒田
在水稻生长后期,适时排水晒田,促 进根系发育和抗倒伏能力。
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全球分布
水稻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 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 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 形态和生长习性,水稻可分为籼 稻和粳稻两大类。籼稻株型较高,米 粒较细长;粳稻株型较矮,米粒较圆 润。
品种繁多
全球范围内有众多不同的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习性、适应性、产量 和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温度
适宜的温度对水稻的生长 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 温度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 和产量。
降水
适量的降水对水稻生长有 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 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品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作者:尹海庆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4期一、发展水稻产业的指导思想在稳定和恢复水稻面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着力打造豫南和豫北两个优质水稻基地,积极鼓励农企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扶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推广优质良食味水稻品种,加快豫南“再生稻”发展,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水稻和有机水稻,促进“优粮优价”,打响河南优质好吃稻米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安全产品供给。

二、高效种植方式的选择积极推行以稻麦两熟为主的种植制度,提高全年粮食产量;豫南低洼地、久水田推广再生稻种植;水资源相对紧张的稻田,可以发展轻简化直播稻作生产;水源充沛的稻区应有计划连片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生态稻米和水产品。

充分挖掘各稻区的增产和提质增效潜力,促进河南水稻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广水稻机械化高效种植技术,提倡稻田深耕深松,秸秆粉碎深翻。

优化机插盘育秧技术,推广钵毯一体化盘育机插秧技术和钵苗摆栽新技术,提高秧苗素质与机插秧质量,提高机插秧水稻增产潜力;丘陵山区稻田推广软盘钵苗抛秧技术,解决劳动力紧张插秧难问题;推广直播稻机械化精量条播穴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三、优质高效品种的选择重视优质抗病品种的选用,根据种植茬口和种植方式,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通过國审和河南省审定或引种备案的品种。

好吃的大米已成为消费者的宠儿,选用优良食味的品种才能生产出好吃的大米。

沿黄稻区着重推广种植优良食味的粳稻品种;豫南稻区选用优质杂交籼稻或常规籼稻,积极发展优质粳稻种植。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种植方式的要求和市场消费的需求:①消费升级,要求优质、好吃、健康。

不管是籼稻还是粳稻,好吃的品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2018~2019年,农业农村部连续两年评选出50个粳稻和籼稻优良食味金奖品种。

“好吃”已经成为选育品种的重要目标。

②生产需要轻简化、资源节约型品种。

适宜机械化直播或机插种植,选择耐密、抗倒、不早衰的品种;抗病性强、营养高效利用、节水型品种等。

③规模化生产要求不宜单一品种种植。

鉴于目前生产条件限制,生产效率及季节紧张因素,要多种种植方式组合应用,需要不同类型品种搭配。

④粮食刚性需求,要兼顾产量。

品种要丰产稳产,不能一味追求品质而牺牲产量。

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很强,切忌盲目引种。

四、栽培技术要点(一)培育壮秧“秧好一半谷”,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关键。

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浸种消毒,以预防水稻大田发生病害,如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稻瘟病等。

把握好播种量,以实现稀播培育壮秧,一般常规稻大田亩用种量2.5kg~3.5kg,露地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25kg~35kg,盘育秧每盘用干种子100g~120g;杂交稻大田亩用种量1.0kg~1.5kg,秧田亩播种量8kg~10kg,盘育秧每盘用干种子60g~80g。

做好秧田培肥,重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及锌铁等微量元素配合。

1叶1心时,每平方米苗床用0.5mg/L的多效唑药液0.15kg~0.30kg,喷苗,确保矮健多蘖。

视苗情在2叶1心时追施断奶肥,每平方米施尿素10g~15g。

秧苗栽前4~7天,每平方米施尿素10g~15g作送嫁肥。

2叶1心期前,秧田干湿管理,以促长根;2叶1心期后,秧田湿润、浅水管理,避免长期淹灌。

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灰飞虱、苗瘟等病虫害,移栽前打一次净身药,做到带药下田。

豫南再生稻早春育苗,做好保温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膜内温度做到前保、中控、后炼,育秧棚内温度由小苗期25℃~30℃到大苗期15℃~20℃,移栽前适宜外界温度环境。

机插秧秧龄一般在20天左右,根据前茬时间,做好分期播种计划。

(二)大田耕整培肥冬闲田应在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灌水泡田,栽秧前结合施肥,再耙田耥平。

麦茬田,麦收后抓紧翻耕压埋麦茬,灌水5~7天后再耙田耥平。

注意打捞漂浮秸秆。

绿肥田于盛花期翻耕炕晒后,灌水泡田15天再犁耙、耥田。

整田要求泥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软下实。

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cm。

田面无杂草残茬等残留物。

插秧前水深1cm~3cm,泥浆沉淀不板结。

整地施入基肥,有机肥1t~2t、复合肥40kg,均匀混入土壤中。

(三)栽插技术品种类型不同,插秧密度有不同要求。

提倡宽行窄株、宽窄行栽插。

常规品种每亩1.6万~2.0万穴、杂交稻每亩1.3万~1.7万穴。

肥田稀植,瘦田密植;早插稀,晚插密。

东西行向种植,植株透光性和叶面受光量增加,更能有效利用光能。

养殖稻田尽可能插足苗数,渔沟边适当密植,以增加基本苗。

尽量不插隔夜秧(手插)、浅插(2cm)、均匀有序插秧、不漏插。

机插秧大田泥浆要适当沉实,瓜皮水插秧;调整插秧机的株距、栽插苗数、横向取样次数、插秧深度等。

抛秧田泥要软烂,无水层抛秧,秧苗带土入泥2cm。

条状或条带抛栽,通风透光,便于管理。

(四)大田肥水管理水稻吸收N、P、K平衡协调,才能取得最大肥效和最高产量。

一般来说,N、P2O5、K2O三者的比例为1∶0.45∶1.0。

因土壤质地及肥力水平不同,土壤的P、K有效供给水平也不同。

一般每生产稻谷100kg,粳稻需吸收氮(N)1.8kg~2.1kg,籼稻需吸收氮(N)1.7kg~1.9kg。

一般亩产700kg产量,需要亩施纯氮19kg~21kg。

水稻对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肥高峰。

氮素以返青至分蘖期为最高,磷和钾以拔节期为最高。

氮肥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施用;磷肥一般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按基肥和拔节期前后两次施用。

返青分蘖期:深水护苗活棵,浅水促分蘖。

插秧后3~7天,追尿素4kg~5kg。

插秧后10~15天,追尿素10kg~12.5kg。

分蘖达到计划苗数后,开始晒田。

拔节孕穗期:分蘖盛期后,稻苗起身圆秆即拔节,同时也开始幼穗分化,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

此时叶色落黄酌施穗肥,尿素4kg~5kg+硫酸钾5kg~10kg。

此后的粒肥看叶色酌施或不施,以叶面施肥为主。

抽穗扬花期:需水旺盛期,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

长期保水层,影响根系活力,不利于健康生长。

土壤也不能过干,避免生理失水,造成早衰。

水稻抽穗后,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2~3次,兑水50kg~75kg。

灌浆成熟期:结实期耐旱性,杂交籼稻>常规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

灌浆前10天湿润灌溉,以后浅湿交替,逐步减少灌水。

避免长期保水层,也不能使土壤干旱。

收获前7~10天排水,切忌断水过早,影响谷粒充实度,也影响稻米品质。

五、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监测预警,早防早控,分区治理,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控害能力。

协调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一)非化学防治技术1.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农艺措施翻耕灌水灭蛹。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健身栽培。

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清洁田园。

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生态工程田埂留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寄生蜂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路边沟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4.性信息素诱杀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始蛾期開始,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

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cm~80cm为宜。

5.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

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cm~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cm~10cm为宜。

6.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

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7.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病毒病。

(二)合理用药技术在落实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实施药剂防治。

一是做好种子处理。

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病毒病;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毒氟磷苗期喷雾,培育壮秧。

二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前期用药。

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三是做好穗期保护。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综合用药,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三)建议用药品种防治二化螟、大螟,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甲氧虫酰肼等。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噻虫嗪;喷雾选用金龟子绿僵菌、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等。

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

防治稻瘟病,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齐穗期第2次施药。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或三环唑、丙硫唑等化学药剂。

防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施药。

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采用井冈·蜡芽菌、高含量井冈霉素、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或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等化学药剂。

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噻霉酮、噻唑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