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等古诗四首练习含答案

竹里馆等古诗四首练习含答案
竹里馆等古诗四首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 思考,交流 指名回答 齐读 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

朗读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读注释 小组交流 全班指名回答 思考,交流 读译文 感情朗读 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岳西县姚河中心学校李愈芸 《竹里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 体味古诗意境。 3. 背诵古诗。 4.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5.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 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 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赏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灿若群星。身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华灿烂文 化而骄傲;身为一个中国人,为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而羞愧。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沉淀,努力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使我们慢慢变成一个有学养、有素质的人。这节 课我们来学习两首经典唐诗。 (二)、多媒体展示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这节课我先学前两首。 (三)、多媒体展示课件《竹里馆》题图及书法 (四)、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 关于作者: 王维(701 —761), 河东( 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 祖籍太原祁县, 唐代著名 诗人、画家, 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 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 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 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 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 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 学庄信道, 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尤长五言, 多咏山水田园,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 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 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 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 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 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 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 而命笔成篇的。 (五)、读诗歌 1. 朗读诗歌。 (1) 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六)、品诗意 1. 易错字:幽篁(hu áng) 长啸(xi ào) 辋川(wǎng) 2. 词语释义 竹里馆: 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 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hu áng): 幽深的竹林。 啸(xi ào): 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深林: 指“幽篁”。 相照: 与“独坐”相应, 意思是说, 独坐幽篁, 无人相伴, 唯有明月似解人意, 来相映照。 3. 指名学生解释翻译诗句大意。 4. 展示课件 (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怀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 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 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 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 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竹里馆》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观猎》。《竹里馆》本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原文: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竹里馆

课外古诗四首

(七下)课外古诗四首小页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詩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本诗描会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有“独坐”、“弹琴”、“长啸”。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微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会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悦的心情。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神深林的昏暗。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或长而清脆的声音。 6、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7、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1.全诗紧扣“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是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美妙。 5、从诗的未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表现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为什么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折柳”,其原因是:“折柳”即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竹里馆王维全诗鉴赏

竹里馆王维全诗鉴赏 《竹里馆》全诗描写了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一】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

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

古诗—竹里馆教案

闵行区民办文博小学备课教案 学 设计者孙学静执教者孙学静 校 学 语文单元课题竹里馆 科 课 1课时班级执教日期 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本册书的开篇之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学习过王维的诗,所以对于诗人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快,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引导也很容易理解古诗,古诗本身短小精悍,学生很喜欢学习古诗。 三、板书设计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竹里馆》齐读诗名明确本

出示自学要求 二、初读古诗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课的自学要 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理解诗的意思。 3、了解诗人(出示资料)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 读,老师请同学来读 2.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听录音范读 一边,注意诗的节奏 3.要求学生齐读 4.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馆弹复深 生自读要求 指名学生读 齐读,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学习生字 课的学习 要求和任 务 初步感知 古诗,读 准字音 三、深入学习古诗,了解诗意1.同学们,从我们刚刚读过这首诗 里,你们觉得哪些方面你不理解, 或者词语不理解的,请同学们提出 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 2.出示词义: 竹里馆:是作者在辋川别墅二十景 之一。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子。 长啸: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 音。 3.同学们根据词的意思,和同桌讨 论一下,每句诗是什么意思,老师 请同学老汇报 4.教师小结诗意:自坐在幽静的竹 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悠闲长啸。竹 林深处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为我 映照。 5.简单小结诗人写诗的心情。 生自由提问 生自由读一读 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自读一边 通过古 诗的朗 诵,和同 学们对词 义的了 解,加上 学生自己 的理解, 和老师的 引导,学 生基本了 解了诗 意。 四、指导背诵,作业1.小组齐读 2.指导背诵 3.抄写古诗、背诵古诗 齐读、背诵 在了解的 基础上达 到背诵的 目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竹里馆》等四首古诗练习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指清幽的竹林。“长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反衬。 6、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竹林幽静、诗人与明月相伴的景象。 8、(2016长沙模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例: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9、“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答: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2分)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亲怀乡的思想感情。 3、(1)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闻折柳”是指听到《折杨柳》笛曲。

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公开课优质教案

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公开课 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篇一:古诗——《竹里馆》 篇二:《竹林》教案 (导入)(第一张)同学见过竹么?有同学见过竹林吗,见过竹子开花吗? 竹子是开花的,只是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便是枯萎。《山海经》曾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盛放之后便是终结,多可惜啊,是我我就不开花了。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是不开花的竹子,终其一生,庸庸碌碌,正是如此才更显出那些开花的竹子的可贵。比如曹雪芹就是一棵开花的竹子,一生呕心沥血只开出《红楼梦》这一朵花。正是这朵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还有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写就《飘》,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这一朵花用尽了竹子贮蓄的所有养分和,可惜吗,不可惜。能开出这样的一朵花哪怕之后便是枯萎也足够了。 竹子虚心直节,宁折不屈,不畏霜雪,像极了中国的文人,文人也因为它这些崇高的品质将它与梅松誉为“岁寒三友”,与兰菊梅并称“四君子”。文人墨客中爱咏竹者极多,比如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四十年画竹”爱竹成痴天下闻名,留下不少与竹相关

的诗词和画作,《竹石》便是其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hai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扬了岩竹宁折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人就要像竹子一样挺直脊梁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素材:竹子开花竹的气节) (第二张)然而我最爱的诗人是王维,于是任性的把并不是咏竹的《竹里馆》加了进来给同学们做个积累。虽不是咏竹却也是拿竹林作为背景,渲染作者寂寞的情怀。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3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①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老虎一声长啸。②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月下长啸。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第三张)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就是一位画家的大作《竹林深处人家》 (第四张)作者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第五张)老规矩检查早上预习的字词。 重点:屏名副其实匾箪山涧差不多策(自己查字典,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 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 2.词语释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版权所有:21教育】【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创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人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里,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胸怀。表现了诗人情韵的高雅。 竹:里:馆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作品原文 王维的作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 宗城王忠(王正和)楷书斗方 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1]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2] 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

《竹里馆》练习题及答案

《竹里馆》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当堂背诵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并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师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个人自主背诵。(推介《相思》《杂诗三首(其二)》《送别》《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 二、预习检测 1.说说竹里馆是哪里? 2.掌握作家常识。 3.了解写作背景。 三、读诗释义 1.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参考课下注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四、诵诗寻美 1.感受画面美。 诵读诗歌,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

呢?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2.悟诗人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后,会是作者一种怎样美丽的高雅志趣呢?(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做赏析。)(拟人、想象、联想、以声衬静等) 补充: 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竹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清俊挺拔的精神象征。 琴:琴是瑶琴,中国传统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标配,号称是“无故不撤琴瑟”,说琴声就是高山流水,就是诗人内心的清雅之音。明月:意蕴丰富。此指高洁之士,诗人的知心朋友。 (诗人志趣导航:诗人在竹林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来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中,自得其乐。) 五、小结升华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但是整首诗读下来,却是那么宁静安详、清幽绝俗,它让人感觉到这月夜竹林的景色是如此空明澄澈、一尘不染,而其间弹琴长啸的诗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明月、幽篁和诗人相互映衬、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六、板书设计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清幽宁静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安闲自得 七、课后练习 1.背默《竹里馆》。 2.试将《竹里馆》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竹里馆

《竹里馆》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大都喜欢上了古诗。但是进入了初中以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还要学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因此,古诗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不少学生考试的“拦路虎”。这里我应学校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准备这堂关于古诗《竹里馆》的诗歌鉴赏课。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总体来说,可谓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首先,我理清重点,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此外,我还侧重于,全诗以写景为主的特点,让学生读诗观察景物,分析景物特征,了解写景的顺序和写景的方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穿插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全诗的思想情

感。当然,王维的诗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是很不容易的,诗人的儒家、佛家的思想是不可断章取义的,而这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即使讲解他们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所以,我在本节课中,对这些难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忽略处理。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以及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竹里馆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三、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从节奏、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2.指名读

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练习

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竹里馆》作者是 _____ 代的诗人、画家_____________ 后人称其为 诗佛。 2.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是诗仙 ____________ 。 3. 《逢入京使者》作者是唐代的边塞诗人 __________ 。 4. 《晚春》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_________________ 。 二、填上下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坐幽篁里,。(《竹里馆》) 2. _____________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园东望路漫漫,。(《逢入京使者》) 4. _____________ ,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三、理解性默写 1.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表现自己思乡之情这一主旨的诗句是: 2. 王维《竹里馆》中描写诗人活动的诗句是: 3.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两句诗是:

4. 岑参《逢入京使者》中写作者离开故乡,思乡之泪却怎么也擦不干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而引发浓浓思乡 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 岑参《逢入京使者》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 方式表达怀亲指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 韩愈《晚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 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8.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可以彻底放松的诗句是: 9.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表现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的诗句是: 10.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因悠扬的笛声和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的诗句是: 11. 岑参《逢入京使者》一诗中,表现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 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的诗句是: 12. 韩愈《晚春》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告诫人们要放弃自卑,抓住时

古诗竹里馆教案范文

古诗竹里馆教案范文 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该如何进行学习?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