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理念在城市新城规划中的实践

产城融合理念在城市新城规划中的实践
产城融合理念在城市新城规划中的实践

产城融合理念在城市新城规划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18-11-17T17:10:58.2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沙佩建

[导读] 摘要:在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一个前提条件,在现阶段,实现产城的融合,是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总公司天津 301700

摘要:在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一个前提条件,在现阶段,实现产城的融合,是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现代化的新城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现代化城市功能的不断升级,实现产业化城市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产业通过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可以实现产业的重新激活,同时根据城市功能的不断升级,可以促进一些新型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兴起

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设,我国的城镇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城市的发展建设和产业的转移都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必须加强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在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1产城融合

1.1产城融合的概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从古时候的城和市是分开的,城主要是军事方面的,用来抵御外敌的,以此就形成了最早的城。市主要是用于商品的流通也就是经济方面的,慢慢的就形成了后来的集市以及城市。在近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使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如果一方不能健康发展就会造成另一方面的发展问题。

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服务业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引导着城市的优化升级,因此,良好的产业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的向前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1.2产城融合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有紧凑型的欧洲模式,也有蔓延式的美国模式。紧凑型的城市发展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必须保证人口规模,同时很多的就业岗位都是本地提供的,这就集中了人口,紧凑型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的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在发展建设时不断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3城镇化不等于土地的城镇化。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的不断扩张。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理解成了简单的城市面积的扩大,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的地方。在现阶段的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的本质表现应该是产业、人口等在一定空间上的高度集中,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集中是人口集中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城镇人口的增加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基础。城市人口的增加不是单指常住人口,是真正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过程,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解决居民的居住以及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1.4城镇化不等于政府的城镇化。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城市化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主导模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例如,欧洲和美国的发达国家主要完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生产城镇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理念认为,城市化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

2.1 适合产城融合产业的遴选与规划。加强适合生产城市一体化产业的选择和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城市一体化的主要措施。生产城市的整合强调“生产”,“城市”和“人”的有效合作与互动。其中,产业是基础,城镇是环境,人才是动力。首先,有必要对园区的愿景和建设理念进行升级改造,将工业园区纳入整体区域背景,逐步将其从“工业岛”转变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适当的行业选择和布局。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创新在园区发展和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我们选择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并根据相关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园区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与现有产业形成有效互动,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2.2用地功能混合。园区内土地利用功能的混合是城市一体化的主要手段,园区负责人应当与企业的规划人员和负责人积极和沟通。在充分考虑园区,企业,产业和整个区域办公区,生产区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规划商业区等各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合理设定各地区的距离和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员工,企业和行业的适当混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2.3 交通系统的梳理。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促进产城融合。一方面要全面调查分析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在掌握行业联系的基础上,掌握连接不同行业的运输路线,促进健全合理的交通规划,为园区内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建设”快速,慢速交错进入各功能区便捷的交通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业效率,降低了占用成本和停留时间,形成了“生产,城市,人”的真正融合,促成良好的运输系统。

2.4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总量和标准。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整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对区域人口和主要产业的综合分析,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服务设施布局引导人才流向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从而带动了区域内相关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2.5 合理布置适合产业链各级人才居住的产品。加强适合产业链各层次人才长期居住的产品安排,是生产与生产一体化的有效措施,人才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地区能否留住人才不仅取决于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外部住房设施。区域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内特别是园区内不同行业和经济收入水平的员工的住房需求,建设满足需求的住房产品。合理制定产品的价格,功能和空间布局,在为人才提供良好住房保障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6产业园区要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产业园区建设一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热点,也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专业规划,缺乏前瞻性和领先的产业布局,以及绩效考核体系和吸引投资体系,行业产业定位低,产业链薄弱,投资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933677.html,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作者:许明强魏伟 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产城融合本质上是城市人口、工业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之间的融合,基于这种理解形成综述的分析框架,通过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障碍、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呈现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发现产城融合的界定等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其历史经验、计量分析、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服务功能,工业污染,实现路径,述评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62-70 收稿日期:2016-03-26 1 引言 产城融合是针对“孤岛”和“空城”提出的,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十八大报告语)的重要实现路径,近年对其研究较多。 二三产业、人口、载体(土地和设施)是城市的三个要素,产业本身是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鉴于这个逻辑和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可以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产业和城市其他要素——人口和载体的融合。即:人口(含就业人口及其眷属)、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相互之间,以及生产功能区内部的工业和载体(工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服务功能区内部的服务业和载体(服务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比例均衡,布局合理,相互支撑(见图1)。 本综述将分类梳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在产城融合的内容方面,以笔者对产城融合上述界定为分析框架展开。文章最后指出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 对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从它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分类介绍。 2.1 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及评价体系 2.1.1 产城融合命题的提出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5T16:24:01.8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彭俊 [导读] 本文首先叙述了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项目概况,而后对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 彭俊 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城融合已然成为现如今新的热点话题,且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也越发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对旅行文化、社区功能以及产业设计等融合的设计方式,对该地区设计方案的确定尤为有利,但因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起步偏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缓,致使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之多的,对此,应对其中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以探析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设计;石家庄;策略 前言: 产城融合为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步伐,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水平。所以,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应分析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积极找寻应对问题的设计策略,实现对城市的有效设计。本文首先叙述了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项目概况,而后对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该项目研究范围为23.32km2,城市设计范围为18.87km2。以核心区范围来说,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功能业态以及项目聚焦这三个方面,其中生活服务属于一项关键产业,也为社区服务节点。功能业态,是沿着活力街区与活力带所分布的办公、教育及业态复合等方面内容,属活力中心位置。项目聚焦,一般为项目布置,如商业街、创意区以及活力公园等。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为城市有机部分,也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可将其视为发展契机,落实优化城市用地,平衡城市产业和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城市形象得以保持。 2 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如城市间联系较弱,生活功能较差、融合水平相对较弱以及历史资源挖掘程度不够等,以上都为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深入分析其中问题,探寻问题产生之根源,以期依据此落实对问题的改正。细致来说产城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体现如下: 第一,城市间联系较弱。此为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产城融合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一般以功能分区内容作为理论基础,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城市倒挂问题,这里指的是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石家庄南新区发展速度,致使石家庄南新区出现配置不全现象,城市功能也出现了相对单一的状况,相较于城市母体,空间布局层面上还存在不少的距离,且交通体系也相对匮乏,导致产城出现分离状况,难以达到融合目标[1]。 第二,生活功能较差。若生活功能较差,也会给产城融合带来不小的影响。以用地比重来说,石家庄南新区用地比重相对较小,同时商业服务用地比例也相对较低,然而石家庄南新区的人口数量并不在少数,若用地比例较低,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难以满足人们高标准的生活需求。 第三,融合水平相对较弱。石家庄南新区的实际规模并非很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不但要对主题规模加以突出,也应对次级功能加以重视。但以石家庄南新区发展状况来看,因规模并不大,所以难以对城镇旅行功能等进行大规模开发,甚至会导致石家庄南新区陷入至一种融合瓶颈中。 第四,历史资源挖掘不够。历史资源对产城融合是有很好推动作用的,且利于凸显该城市的文化内涵,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然而以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石家庄南新区产城融合时,对历史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甚至在融合过程中,破坏了某些历史文化,致使当地文化特色陷入至危险境遇之中。 3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来说,主要通过功能融合、交通规划以及文化生态这三方面来实施的,以期推动石家庄南新区产城融合进程,促进城市化与产业化两者的共同发展,最终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因此得到提高。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南新区南部产业区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体现: 3.1 功能融合 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功能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对功能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产城融合的进程,也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所以说,务必应重视对产城的设计,积极实现对功能的融合,使石家庄南新区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详细阐述,在进行功能融合时,应善于追求功能,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石家庄南新区的总体规模并不大,对产城融合的要求也并不是很大,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当地功能的打造越发受到重视,功能分区不但要包括旅行、以及居住等,还应涵盖地产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应注重功能之间的融合,促进各个功能分区的有机结合,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获得里程碑式的飞跃[2]。 除此之外,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将功能予以匹配,如在发展模式之中,要追求一种等量发展的规模,并要注重对产业组团以及居住组团等的建设,促进其一同进步与发展,且还应对两者所占据比例予以保持。再者,也应重视当地的商业用地,确保用地范围的合理性,使石家庄南新区商业化特征也能够获得凸显,从而使商业发展能够对城市发展予以推动。 3.2 交通规划 在进行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时,也应加强对石家庄南新区位置交通的规划,良好的交通环境与秩序,也利于推动产城发展,进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黄伟锋 摘要:城市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以及新型城镇化“排头兵”,需要积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主动对接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扭转以往过于关注“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核心。宁波杭州湾新区作为国内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新区转变,从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通过深入解读新常态下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以及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着人去制定发展战略,从定人、招人到留人、育人、管人等多个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产城人融合宁波杭州湾新区 1.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头羊”,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新阶段,53.7%的人已经住到城市中,未来需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排头兵”,更需要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为例,解读新常态下新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在科学理性分析产、城、人三者相互关系基础上,在战略层面探究未来新区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区发展的新常态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素有“南上海、北宁波”之称。新区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其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 一、城市新区类型与产城融合 1、产业型新区 许多城市的新区都是在原城市外围一定区域内划定一定范围,以相对聚集有关产业和拓展城市空间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如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等,均是如此。改革开放后,早期阶段城市新区的扩展多以此类型为主。这类新区的优点是产业优势明显,不足是社会服务功能薄弱。 2、综合型新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产业型新区功能单一,园区和母城的功能割裂,自身功能又难以完善,因此,在开拓新区时,除了突出产业聚集功能外,还综合规划和考虑了产业布局、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学校、商场、医院等)配套、商品房开发等诸多功能,新区就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善和独立的新城区。目前,城市新区的开发主要以此类型为主。 3、产城融合 根据国内新区建设的实践,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新区建设时,政府追求的产城融合一般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成为功能完整的城市新区;二是城市新区产业的甄选和布局与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性质或者代表国内未来一个时期的优势产业;三是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既希望缓解老城区的拥堵压力,又期盼代表新时期现代都市的特质,最终实现新老城区的共生和新陈代谢。前两个层次产城融合中的产主要是产业的概念,包括一、二、三产业,尤其是二产的竞争力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和三产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否达到产业自身与城市新区和整个城市的融合。后一个层次产城融合中的产是指产业聚集区,是一个区域概念,主要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融合关系。 二、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人口城市化压力大,社会服务设施与城市基本功能薄弱 一般情况下,城市新区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是推动新区发展的催化剂,其目标是实现经济功能和设施功能的双赢。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大型公共设施的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导向虽然由城市政府决定,但各城市政府又受自身实力、建设资金和空间需求的限制,造成其从属功能的规模、性质等标准降低。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城市在建设大型公共设施项目时,有时只注重项目本身配套功能的建设,而普遍存在商业、商务、办公的从属功能和综合服务设施的定位偏低,未达到带动新区发展的门槛规模,无法满足城市新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开发管理模式实行的是谁开发,谁配套的运作模式,这样就导致配套设施分散,规模较小的现象,未能带动城市功能的有效集聚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城市新区就有可能首先建成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大型片区。 国内新城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任何新城区都要经历一个社会功能逐渐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校、医院、商场、游园绿地从无到有,从没有得到认知、认可到成为著名社会服务机构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有城市专家认为,任何一个新开发的区域,前三年做市政配套,接下来五年做第一轮房地产开发,第二个五年继续开发、导入人口,再下一个五年,人口才会聚满。也就是说,建一座新城一般要花18 -20年的时间。此外,由于一些城市新区圈地范围较大,把周边许多农村区域也涵盖在内,使大量的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换,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了变化,便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镇人口。 这种虚假的城镇化使得人口城市化的任务非常繁重,无法保证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以**市东部新区为例,该区域范围内有农村人口57.8万人,超过城镇人口数量(52.2万),面临着将农村人口转化安置为城市人口的巨大压力。据调研,经过十年左右建设的**新区,除了**县原有的一些社会服务设施外,**新区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和商业设施等体现城市功能的社会

推动产城融合_促进城市转型发展_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Propelling Ci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Master Planning of Pudong New Area 许 健 刘 璇 作者简介 许 健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刘 璇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规划管理处 “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the main means for optimiz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core functions. The master planning of Pudong New Area focus 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as a key point, and embodes the idea from the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velopment goals, spatial structure, l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tegrated traffic optim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for 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转型发展 | 产城融合 | 总体规划 | 浦东新区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 Master planning | Pudong New Area 1 “产城融合”概念的提出与内涵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以各类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或在远郊以产业园区配合综合住区设立独立新城,是大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普遍采取的方式。因各类产业园区大多以分散组团形式布局在主城区外围,同时以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为指导,产业区与城市综合服务区普遍采取相对分离的布局模式,不仅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不连续,也表现在内在主体功能、用地布局、发展重点的差异性和独立性。随城市发展进 入到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转型发展对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产业区内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要求提高综合居住区内产业服务功能,创造和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促 进城市住区与产业区的融合发展,核心功能的提升,从而在城市发展上体现为“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最终表现在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上海市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心城及拓展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郊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重点推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新城。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将“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之一。从城市规划角度看,“产城融合”是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 1 浦东新区空间管制规划图 2 浦东新区生态系统结构图 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

城市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测度及其优化模式研究

城市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测度及其优化模式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集中于城市外围的单一功能集聚的新区建设模式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产城关系矛盾逐渐显现,产生诸如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配套功能不完善、钟摆式交通、“空城”与“睡城”等职住不平衡现象,不利于城市与产业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产城融合发展是解决目前产城问题的良好途径。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城市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测度为出发点,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步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城市多样性理论、紧凑城市理论以及职住平衡理论等对于产城融合发展内涵进行了阐释,然后通过梳理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关系的发展演变,总结出产城关系发展的三种模式类型;之后经过总结美国尔湾市、法国马恩拉瓦莱以及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经验,明晰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我国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第二步在深入剖析城市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产城融合发展内涵,通过区域系统分析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建立产城融合测度体系,将该体系的产城融合目标层分为产业支撑、城市建设与人文发展3个层面,对应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系统的3个子系统,然后细分为9个因子,之后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4个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指标,并通过熵值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协调度模型等具体的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完整的产城融合测度模型。第三步通过引入重庆梁平工业园区与中心城区具体案例,对第二步所建模型进行

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区城市转型发展升级

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区城市转型发展升级 1.引言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以各类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或在远郊以产业园区配合综合住区设立独立新城,是大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普遍采取的方式。因各类产业园区大多以分散组团形式布局在主城区外围,同时以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为指导,产业区与城市综合服务区普遍采取相对分离的布局模式,不仅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不连续,也表现在内在主体功能、用地布局、发展重点的差异性和独立性。随城市发展进入到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转型发展对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产业区内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要求提高综合居住区内产业服务功能,创造和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城市住区与产业区的融合发展,核心功能的提升,从而在城市发展上体现为“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最终表现在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2.产城融合的内涵解析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

“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 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 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 即便再高端, 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 不能一快一慢, 脱节分离。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 人本导向,功能融合,结构匹配。 2.1人本导向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 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 以下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 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 2.1. 1 第一阶段: 初始期。 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产业以工业为主导, 产值年均增长几乎都在50 %以上,从空间上看, 面积大约几平方千米, 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 功能单一。 2.1.2 第二阶段: 成长期。 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