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与起源揭秘
朝鲜族面具舞的表演风格特点

朝鲜族面具舞的表演风格特点作为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的朝鲜族面具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承,它反映着朝鲜族的传统文化根基。
有证可考,最早记录铁岭及周边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上溯到汉代。
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了约5世纪前后多种壁画,形象描绘了当时朝鲜族先民的舞蹈场景。
面具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是表演者利用面具把面部或头部蒙住之后,扮演另一个人物或动物的舞蹈形式,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戏剧色彩,而且最能体现平民百姓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的民间艺术。
面具舞产生于祈祝农业丰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动。
后经历史的发展,面具舞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农耕社会人们为祈盼丰收,举行庆典仪式的一种舞蹈艺术。
朝鲜族面具舞的动作风格无论是农乐舞中的面具舞表演,还是独立的面具舞,铁岭朝鲜族面具舞都十分注重舞蹈,也离不开舞蹈。
朝鲜族的舞蹈语言中,有律动、动作、面部表情等表演手段。
每个民族的舞蹈语言,都来自,该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条件、民族性格、民族趣味和民俗习惯等主客观条件。
朝鲜族特别喜欢白鹤,舞蹈中有不少白鹤飞天、白鹤迈步般悠悠自在的舞蹈语汇,讲求“静”和“动”相结合,内在律动和外态节奏相结合,直线美和曲线美相统一。
从表面上看,它长于流畅、柔和、外柔内忍、富于曲线美,动作过程象流水般自然流畅。
在律动中讲究呼吸的作用,做到呼吸、节奏、韵律紧密相连。
手势动作多于下半身和腿部动作,律动和韵律发达,技巧中“转”的动作多于跳跃动作。
朝鲜族面具舞的优雅、柔和、细腻、典雅、雄壮等舞蹈语言,赖于多姿多态的手势动作。
面具舞的舞蹈动作既是规范的,又是即兴的。
规范是说,群舞时整齐化一的动作;即兴指的是,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演员们都会各显神通,无拘无束地展露舞姿。
朝鲜族面具舞中的舞蹈随着小锣、大锣以及长鼓和圆鼓的古朴、坚实、沉着的朝鲜族传统古格里长短、扎津莫里长短、打令长短、安当长短(注:长短是朝鲜族语言的音译,节拍的意思,一般为3/4、4/4拍、12/8拍、6/8拍)节奏,头带各种面具的表演者,表演“亮面”“转面”“摆面”;运用跳步、鹤步的技巧,以观、逗、哄、喊、跳跃、踏地、顿足、拍手、旋转等动作渲染气氛,舞姿夸张大方,动作幅度大一些;有时也在打令的旋律中用手部、手臂、腿部、肩部、颈部以及挥动长衫袖子翩翩起舞,主要用腿部和脚部做绕抬腿、跳跃、垫步、顿步、前后弹提步的动作;用手和手臂做围手、交叉腰围手、肩围手、扛手、甩手、飞手、弹手、里外划手、甩袖、划袖、绕袖等动作,根据“舞”和剧情的需要,时缓时快、悠悠自在地舞动;也可以配合舞蹈剧情的需要,安排劳动动作和狩猎射箭等动作,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与演员起舞,表演现场气氛特别活跃。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朝鲜民族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
朝鲜族的古典舞蹈在古朝鲜、秽貊、扶余、新罗、百济、高句丽及三韩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朝鲜族民间舞蹈则与农耕劳作、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流传于辽宁各地城乡的《农乐舞》,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实际上是融合多种舞蹈(如《象帽》、《手鼓舞》、《长鼓舞》等)为一炉,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舞蹈品种。
其他舞蹈有反映勇士精神的《刀舞》,筵宴中跳的自娱性即兴舞蹈《手帕舞》、《碟舞》、《顶瓶舞》、反映男女爱情的《春香传》、《樵夫和村女》,反映宗教和祭祀生活的《僧舞》、《巫堂》等以及《扇子舞》等。
《农乐舞》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
每年五月播种之后,“以牺牲祭天,并歌舞达旦”。
“数十人排成一行,左右踏步,有高有低,手足并用,舞姿轻快,长短强弱,节奏动听”。
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
《丰铮》是流行最广的《农乐舞》,是在插秧或锄草时跳的。
那时,先把“农者天下之本”的大旗插在中央场地上,旗杆顶上挂有野鸡头以求吉利。
在出工之前,要到这里欢快地跳一场《农乐舞》,然后以互助的形式轮流到各家田地里干活。
《僧舞》,僧舞是佛教影响下产生的有代表性的朝鲜民间鼓舞之一。
据传说: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诵读经时,有五色彩云笼罩。
其弟子迦叶见到此景,便击鼓起舞以示庆贺。
后人模仿迦叶的动作编排了《僧舞》。
因此,僧舞作为佛教界的法舞,具有威严的宗教色彩。
另一种传说是朝鲜李氏王朝的著名诗人兼舞蹈家黄真伊,为了戏弄伪装的智足禅师,戴着高帽,身着长衫,腰系红带,编排了僧舞。
也有破戒僧为了排遣苦闷创造僧舞之说,还有起源于戴假面的路葬舞之说。
总之,现在流行至今的僧舞,是把佛教意识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的〈鼓舞〉。
《刀舞》又称〈剑舞〉或〈剑器舞〉。
公元4世纪时已在古朝鲜民族中广为流传。
从公元4世纪出土的墓葬壁画中就可以看到挥舞长刀的舞姿。
统一朝鲜的新罗歌舞中便有剑舞。
浅谈朝鲜族刀舞的艺术特征

浅谈朝鲜族刀舞的艺术特征朝鲜族刀舞是朝鲜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武术的表演艺术。
朝鲜族刀舞以舞者手中的刀为道具,通过舞者的动作和配合音乐的节奏,展现出了朝鲜族人勇敢、豪迈、柔和的民族性格。
在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刀舞是十分重要的演出节目,也是展现朝鲜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朝鲜族刀舞的艺术特征。
一、舞者的动作和技术朝鲜族刀舞的舞者往往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舞者和武术高手,他们不仅在舞蹈技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武术刀法方面也是非常专业。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长刀,配合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舞姿和动作。
这些动作既有刚猛的动作,又有柔和的舞蹈动作,刚柔并济,使人印象深刻。
在刀舞表演中,舞者需要非常熟练地掌握刀法,刀的大小、重量、长度等都需要精确把握,以确保表演的安全性和艺术效果。
舞者用刀做加重器材进行体能训练,在长期的刀法训练之后,达到一定的舞蹈技术水平之后,练习一手刀法十分注重基本功,并具备了在人群中熟练操刀,不伤人的能力。
二、音乐的配合朝鲜族刀舞的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强表演的氛围,让舞者的动作更加生动。
刀舞的音乐一般以鼓点为主,另外还配以笛子等乐器,从而达到更好的舞蹈效果。
音乐的节奏要与舞者的动作相协调,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
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者的动作更能凸显出朝鲜族人的豪迈与勇敢。
三、丰富的表现形式朝鲜族刀舞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有独舞,也有多人合作舞蹈,甚至还有刀剑对打的舞蹈形式等。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展现了刀舞的魅力与韵味。
独舞时,舞者可以尽情展现个人的舞技和魅力,多人合作舞蹈则更能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刀剑对打的舞蹈形式则能展现出刀法的高超和对抗的艺术性。
四、富有特色的服饰和道具在朝鲜族刀舞中,舞者的服饰和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既可以突出舞者的角色,又能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舞者的服饰一般为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

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介绍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是中国朝鲜族民族舞蹈的代表作品。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
他们的舞蹈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而闻名。
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世界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历程起源和发展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起源于古代朝鲜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作品不断创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舞蹈作品通常结合音乐、服饰和道具等元素,充分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可以分为多个艺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其中,以下是一些知名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1.剪纸舞蹈–旋风剪纸:以剪纸为主要道具,在旋转的动作中展示剪纸的美丽和神奇。
–剪纸花环:舞蹈者将剪纸花环围绕自己的身体舞动,展示了朝鲜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
2.扇子舞蹈–扇面舞:舞蹈者手持扇子,以独特的舞步和扇子的摇动展示优美的形象和节奏感。
–舞灯:舞蹈者手持灯笼舞动,通过舞蹈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热情和喜庆的生活态度。
3.绸缎舞蹈–舞绸缎:舞蹈者手持绸缎,在空中飞舞和转动,展示了绸缎的柔美和舞动的韵律感。
–绸缎对舞:两位舞者手持绸缎,通过舞动展示了合作和默契的艺术形式。
4.鼓舞蹈–铜鼓舞:舞蹈者手持铜鼓,通过击鼓和舞蹈动作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力量和激情。
–鼓舞春风:舞蹈者手持小鼓,以轻快的舞步和鼓声展示了朝鲜族人民对春天的期盼和欢庆。
舞蹈技巧和风格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的舞蹈技巧和风格独特多样。
舞蹈者们通常会通过身体的表情、手势、脚步和身体姿势等形式来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
他们注重整体形象和团队合作,舞蹈作品往往以舞蹈团体的形式呈现,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
此外,中国朝鲜族舞蹈作品也融合了其他舞蹈元素和艺术形式,如音乐、服饰和道具等。
舞蹈作品的音乐通常由传统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和锣鼓等,为舞蹈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氛围。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每一种舞蹈都有其意义,它代表着民族美,自然美。
而朝鲜族文化就向我们展现一种形态万千的长鼓舞,独具朝鲜民族风。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其背后隐藏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宛如他们跳的不是舞蹈,是一种生命的诠释,青春,勇猛与震撼。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
朝鲜族民间乐器。
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
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
”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
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风格特色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
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
【民族文化】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

【民族⽂化】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 在众多民族的舞蹈⾥,朝鲜族⽂化中的⼑舞最让⼈⽿⽬⼀新。
这是由于他们以前是封建社会,那种⼑光剑影时代,⼑是他们守卫家园的利器。
⼑也逐渐变成了⼀种舞蹈,⼀种⽂化,来表现他们的勇猛,⼤⽓的民族⽓概。
下⾯就随店铺⼩编⼀起了解⼀下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吧。
【民族⽂化】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 朝鲜⼈⾃⼗⼋世纪中叶由中朝边境陆续迁⼊我国,逐渐在东北三省定居扎根,成为我国众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朝鲜民众在迁移的同时,把原先的朝鲜⽂化与中国民族⽂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朝鲜族⽂化,其中朝鲜族代表性舞蹈“⼑舞”,尤为出众。
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浪漫潇洒的风格,使⼑舞更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概的典型性。
近⽇,笔者作为⼀名在⼤学从事⾳乐教学的教师,前往延边朝鲜族⾃治州对吉林地区朝鲜族⼑舞进⾏了深⼊研究。
极具特⾊的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集歌舞乐为⼀体,有欢歌有热舞。
朝鲜民族不仅民谣形式多样,舞蹈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在19世纪50年代最盛⾏的顶⽔舞,即舞者头顶⽔罐,闻歌起舞,其基本步伐有:挫垫步、踏波步、碎步等。
长⿎舞即是敲击长⿎,边⿎边舞,这种舞蹈形式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朝鲜⼈民最喜爱的⼀种舞蹈形式,具有不分性别与年龄,不挑剔地点,易学与掌握,极具参与性等特点。
扇⼦舞也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朝鲜族原始的传统巫术,后来逐渐演变成⼀种舞蹈的形式,它多⽤来展⽰体态轻盈、动作优美的⽩鹤或者是鸟类,现今逐渐演变成为中⽼年⼈晨昏时候锻炼⾝体的⼀种⽅式。
还有⼀种就是在欢庆新年或者是欢庆丰收时,以传统舞蹈为内容进⾏的群众性的表演⽅式,是朝鲜⽂化与中国古⽼⽂化相结合的产物。
⼑舞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朝鲜族⼑舞是朝鲜民族⼀种独特的民俗民间舞蹈,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由剑舞演变⽽来的,所以也称之为剑舞或者是剑器舞。
与剑舞所不同的是,剑舞所使⽤的道具是长剑,⽽⼑舞所使⽤的道具是双⼑。
浅谈朝鲜族刀舞的艺术特征

浅谈朝鲜族刀舞的艺术特征
朝鲜族刀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该舞蹈以刀作为表演道具, 通过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的配合,表现出朝鲜民族精神风貌和智勇、豪爽、潇洒的形象。
在朝鲜族刀舞中,刀被视为“将军之器”,在刀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
刀的使用
手法包括旋转、翻转、反手和交叉等多种方式,舞者还会在使用刀的同时配合各种动作,
如跳跃、转体、翻滚等,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
另外,朝鲜族刀舞的音乐也是表现其独特艺术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的音乐由鼓、锣、笛等乐器组成,节奏紧凑、跳跃,让人感受到豪迈和气势。
从舞蹈形态来看,朝鲜族刀舞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舞蹈角度多样,高低起伏,舞
者身段立体,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变化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由于动作的特殊性质,朝鲜族刀
舞具有极高的技巧要求,掌握好刀的运用和舞蹈技巧,才能表现出刀舞独特的魅力。
另外,朝鲜族刀舞的表演内容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从表演主题来看,朝鲜族刀舞多以
祭祀、重阳节、春节、丰收、战争防卫等为主要题材。
舞者对于这些主题的情感表达非常
深刻,充分体现出朝鲜族人的精神和信仰。
总之,朝鲜族刀舞是朝鲜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
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在舞蹈和音乐的配合下,刀舞呈现出一种美妙的视觉
和听觉体验,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艺术形式。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介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它是中国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一般流传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
农乐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
其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
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
农乐舞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与起源揭秘
中国舞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两种,古典舞可能非专业学习的话了解的人不多,古典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中国古代宫廷里跳的舞蹈,到唐代的时候发展到了最高峰,后来又衰落一些,现在的古典舞就是宫廷舞蹈流传下来的,民间舞比较好理解就是各种少数民族的舞蹈,比如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整个文化特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内敛含蓄,刚柔并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鹤脚”,直与勾,出脚的爆发和落脚的绵延,据说排下来是中专最难学的一支舞。
朝鲜族舞蹈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
朝鲜族看起来只有几个动作蛮简单,其实里面的气息超级难.
朝鲜族舞蹈气韵主在丹田,有“沉”“提”两方面构成。
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关于高丽人的文化艺术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代,《高丽乐》、《百济乐》就已传入了我国中原地区,唐代乐舞《十部伎》中也记载着《高丽乐》,到了宋代《队舞》传入朝鲜族,经过朝鲜艺人们的借鉴和发展,出现了《献仙桃》、《五羊曲》、《抛球乐》、《莲花台》等歌舞剧目,并形成了新的朝鲜族舞蹈风格,从而使朝鲜族舞蹈成为东方歌舞艺术舞台上一枝名花。
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
我们在欣赏朝鲜族民间舞蹈时,首先要注意演员在节奏及表现力方面的处理,因为不同的动作具有不同的节奏特点.
如:"古格里"的表现应该是深情的,节奏的处理是均匀而缓慢的;
"安旦"的表现应该是活泼、明朗的,节奏的处理是带有跳跃性的;
"他令"的表现应该是深沉有力的。
其次,要注意呼吸的运用是否准确,因为人们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
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
最后,我们要看舞蹈演员膝部和腕子的控制力是否强,同时要看他在舞蹈表现中神与形的统一。
另外,需要说的是现代舞是从西方的芭蕾舞发展衍生出来的,但又与芭蕾舞完全不同的华丽服饰和刻板的技巧,更加注重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