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犍陀罗佛教雕塑和马图拉佛教雕塑-模板
多彩的文明——亚非拉美术

金字塔 埃及
狮身人面像(雕塑)埃及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 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 迹。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 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
非洲美术
世界文明的起源——两河流域(巴比伦)。 亚述人凶悍好战,亚述皇宫的浮雕大多是为了歌颂国王 的功绩。
印度美术
印度文明最早繁荣在印度河两岸,被称为印 度河文明,印度宗教的发展成为印度美术创作的 题材与源泉。
犍陀罗佛陀立像
马图拉佛陀立像
舞王湿婆铜像(青铜)
建筑
装 饰 繁 复ຫໍສະໝຸດ 结 构 复 杂壁画
这幅画被认为是古 代印度壁画的重要代表, 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现实 生活的场景,说明有世 俗化的倾向。
持莲花菩萨图(局部)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 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 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 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 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非洲雕刻
诺克头像(赤陶)
伊费国王奥尼头像(青铜) 贝宁母后头像(青铜)
思考讨论
(1)诺克、伊费、贝宁雕塑的艺术特色? (2)非洲木雕的艺术特色? (3)非洲面具的艺术特色?
探究与发现
意大利艺术家莫迪利 亚尼的创作曾受到非洲雕 刻的启发,比较这两件作 品(如图),分析莫迪利 亚尼在哪些方面借鉴了非 洲木雕的形式处理。
拓展学习
佛祖千年的微笑——吴哥窟石雕像
中国佛教造像中印度笈多马图拉式艺术的影响

中国佛教造像中印度笈多马图拉式艺术的影响作者:杨晓静刘玮张素秋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8期摘要:纵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个古老的文明体系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就明显受到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尤其受到印度笈多王朝马图拉艺术的影响。
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西汉时期沿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东汉明帝曾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并在洛阳建白马寺。
佛教艺术从此传入中国,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留下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佛教造像笈多马图拉笈多王朝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印度人建立的统一帝国,作为印度美术史上的笈多时代,通常指公元320年—600年。
笈多时代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鼎盛时代,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
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气质,精神美与肉体美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和谐、统一,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
印度艺术家在笈多时代的两大雕刻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样式的“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的“裸体佛像”。
笈多式佛像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土各地和后来的波罗王朝的佛像造型,而且影响了中亚、中国、南亚与东南亚诸国的佛像。
就这两大样式来说,中亚与中国更多的受到笈多马图拉式样式的影响,南亚与东南亚诸国更多的受到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影响。
马图拉曾是贵霜时代的佛像雕刻中心,到笈多时代已经积累了两个多世纪的经验,终于完成了从贵霜马图拉式佛像向笈多马图拉式佛像的过渡,创造了“湿衣佛像”的样式。
笈多马图拉式佛像的造型比希腊化的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脸形椭圆形,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形向上挑起,眼睑既不凸出也不深陷,眼睛半闭,眼帘比健陀罗佛像垂得更低,更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梁高隆笔直,属于“希腊鼻子”,嘴唇宽厚,耳垂拉长,下巴丰满圆润,颈部出现三道明显的折痕(三十二相之一:颈部三折),顶上肉髻是一圈圈排列的整整齐齐的螺旋状右旋的螺发(三十二相之一:螺发右旋),头后背光已不是犍陀罗佛像的朴素的平板圆片,而是装饰着华丽繁复图案的圆形浮雕,身披半透明的单薄纱衣,有种“湿衣”效果,衣纹从肩部垂下,形成V字形或U字形纹路,极富韵律,身材颀长匀称,神情宁静内敛,气度雍容,有种圣哲气质。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在色彩方面,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以暖色调为主,特别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佛像的皮肤颜色呈深褐色,与鲜红色的衣裳、金色的饰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 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二、宗教内涵
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的宗教内涵主要涉及信仰、伦理和思想等方面。首先,造 像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佛教教义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印度 民众的精神支柱。佛教造像作为传播佛教教义的载体,通过直观的形象传达了 佛教的信仰内涵。
参考内容二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 内涵。在传播佛教教义、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佛教造像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 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和世俗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早期 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概念内涵、研究现 状、重点问题以及创新观点和结论。
其次,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体现了佛教的伦理观念。佛教强调慈悲、平等和 无私等伦理准则,这些准则在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佛像的面容慈 祥,眼神充满关爱,展示了佛教对慈悲和无私精神的追求。
最后,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佛教倡导四大皆空、因 果报应等思想,这些思想在造像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例如,佛像的宁静安详 的面容和优雅端庄的姿态,传达了佛教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和追求。
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佛教教义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这 一时期佛教造像的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的交流与互 动等问题,为全面认识和理解印度佛教艺术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启示。
参考内容
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佛教在中国 内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的历 史背景、造像特征、代表作研究以及研究现状,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节 印度美术121026

塔门上的石雕
桑奇药叉女
桑奇大塔东门上的隅 撑砂石圆雕,全身扭 曲成S形曲线,初创 了表现印度女性人体 的“三屈式”规范。
2.印度盛期佛教美术(1-7世纪)
以犍陀罗佛像和笈多式佛像为代表。根据 大乘佛教的观念,佛陀和菩萨已成为普度 众生的救世主,信徒需要崇拜的偶像,更 兼希腊化神人同形的拟人化观念的影响, 人形的佛像、菩萨像应运而生,取代了早 期的象征手法。
第二节 印度美术
一、印度河文明 二、印度佛教美术 三、印度教美术 四、莫卧儿时代美术 五、印度现代美术
导言
古代印度美术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美 术,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 美术。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以后, 印度美术仅指今印度境内的美术。古代印 度佛教美术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佛教美术 影响巨大。
舞女的造型具有印度土 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黑 色人种相貌特征。
吠陀时代与印度宗教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消失了。来自 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 著居民,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推进,印度文 明的中心也转移到恒河流域。从约公元前1000年 雅利安人的圣典《梨俱吠陀》成立到公元前600年, 史称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及以后兴起的印度本土 三大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为千百年 的印度美术提供了永恒的主题。
孔雀王朝的雕刻
印度孔雀王朝(约 前321-前185年第三 代皇帝阿育王(约 前273-前232年)曾 皈依佛教,在孔雀 帝国境内和佛教圣 地树立了约30根独 立纪念圆柱,铭刻 诏谕,弘扬佛法。 米,上有坐狮,下有覆 莲。阿育王石柱最珍贵 的地方在于其柱身上, 有古老的波罗密文字, 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 文。
萨尔纳特狮子柱头
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

・
% &’
有人说越贴近现实生活的形式越容易被现实所摧残。但 作为浮世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却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 个事实: 越是贴近生活的, 体现民族性的艺术, 越能够发!!!!!!!!!!!!!!!!!!!!!!!!!!!!!!!!!!!!!!!!!!!!!!!!!!!!!!!!!!!!!!!!!!!!!!!!!!!!!!!!!!!!!!!!!!!!!!
-. !"# $%&’ ()*+ $!,+%#$
学 学术 术随 随笔 笔
丝 绸 之 路 文 论 总 第 七 期
再看日本美术浮世绘
! "
浮世绘是日本文化中最灿烂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艺术。应该说最初的浮世绘混血性格是毋庸置疑的。唐宋的 佛画, 明初的小说插图, 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 都为日本浮世 绘艺术提供了优秀的技巧典范和生动的视觉形象。 但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表达市民 生活的浮世绘开始由混血演变成本土化的东西, 并成为江户 浮世绘又被大 时期日本美术的主导。一直到 #$ 世纪后半叶, 量流传到西方, 当时西方画家马奈、 莫奈、 德加、 梵 ・ 高、 高更、 毕加索等人从浮世绘中汲取养分、 得到启迪, 从而兴起绘画革 新运动, 以致影响到设计和建筑, 从而引发了欧洲文化史上的 日本主义运动。 解读日本浮世绘奇特的成长过程, 在当今社会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日本本土文明还未形成体系时, 唐文化就 远在 % 世纪, 被引进日本, 木版画也随之传入。 日本木版画初期在技法上只 此时的 是摹仿唐人之法, 内容也多为仿效唐宋佛画。! 所以, 木版画只限于在寺院和贵族等少数人群中间流传。经过两个 世纪的酝酿, 日本文化出现了 “国风” 倾向, 日本艺术家以自 日本民族艺 己的聪明才智, 发展了本民族艺术。 到了 #& 世纪, 术发展成熟, 产生了 “大和绘” 这一艺术流派。这个画派追求 更能体现日本民情的装饰风格, 注重线条、 空间分割, 以及绚 丽的色彩。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 绘制室内的障子和屏风, 也一改 “唐绘” 之习, 选题多为四季风景、 名胜古迹, 表现日本 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深厚的写实基础, 为以后 浮世绘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先路。 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 随着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 市 民阶层逐渐壮大, 画坛上反映市俗生活, 注重感官刺激的美学 意识也理所当然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风气的支配, 风俗画逐 渐取代了游乐情景的屏风画, 导致风俗画需求量的增大。 此时, 从我国传入的可批量印制的木版画, 遇到了适合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作者:李静杰何平来源:《敦煌研究》2021年第05期內容摘要: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
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
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关键词:犍陀罗;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5-0034-14On Three Newly Discovered Gandharan ReliefsLI Jingjie1 HE Ping2(1.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 100084;2. Pakistan Culture Dissemination Center, Tsinghua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The recently discovered three reliefs respectively with the themes, Nirvana and Maitreya,Prātihārya in Sravasti, and false gate of a stupa,have changed people’s previous understanding of Gandhara culture in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image combination of Nirvana and Maitreya and their symbolic ideas of the decline and inheritance ofdharma, as well as the yamaka-prātihārya and the mahāprātihārya which formed the prātihārya in Sravastifirst appear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Gandhara, and the false gate of a stupa is a clever combina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from central India and northwest India.Thus it reflects how it absorbed the cultural elementsfrom central India, Greece and Rome, and influenced the culture of Central As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Keywords:Gandhara; relief of Nirvana and Maitreya; relief of Prātihārya in Sravasti; relief of false gate of astupa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即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推测出自白沙瓦盆地、斯瓦特及其周围地方,内容丰富又独特,令学界耳目一新,为考察犍陀罗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以及犍陀罗与中印度、南欧、中亚及西域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犍陀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犍陀罗是中国传统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发展至唐代达到巅峰。
它是佛教石雕的一种,以其细腻的雕刻技巧和栩栩如生的造型而闻名。
犍陀罗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犍陀罗以精细的雕刻技巧为特点。
犍陀罗精巧而细腻的雕刻工艺,不仅表现在形象的雕刻上,还包含了石头的选择、刻画的方式等方面。
犍陀罗经常使用软石进行雕刻,这种石材质地柔软,可以更好地表现细腻的纹饰和表情。
犍陀罗的雕刻师傅还善于利用石头的纹理和色彩,巧妙地运用光影效果,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形象。
犍陀罗的造型生动逼真。
犍陀罗的作品通常都是以佛教形象为主题,如佛陀、菩萨、众生等。
这些形象不仅要准确地表达佛教教义,还要具有生动的表情和姿态,以更好地传达佛教思想。
犍陀罗的造型十分精细和逼真,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肢体语言和装饰。
犍陀罗作品的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犍陀罗的线条不仅要准确地表现出形象的轮廓,还要具有舒展自然的感觉。
线条在犍陀罗作品中承担了表达形象的重要任务,犍陀罗的雕刻师傅常常对线条的运用进行精心的构思和设计,以使作品具有流畅而有节奏感的美感。
犍陀罗的作品注重细节的处理。
犍陀罗作品不仅要表现形象的整体效果,还要注重细节的塑造。
细节塑造的精细程度决定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精致度。
犍陀罗的雕刻师傅善于利用细腻的纹饰和精细的装饰,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犍陀罗以其精细的雕刻技巧、生动逼真的造型、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犍陀罗的艺术特征不仅在于创作时的技巧和风格,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内心的震撼。
犍陀罗交脚弥勒菩萨像考

表现为圆形磨光形式,佩戴耳铛,以及多重璎珞, 4.[日]宫治昭.涅 和弥勒的图像学.文物出版社,2009
5.[日]肥 隆著,邬利明译.莫高窟第275窟交脚菩萨像与犍陀 罗的先例.敦煌研究,1990
耳铛
璎珞 二重:项圈 /U 形双 层金属绳挂宝石 二重:项圈 /U 形厚 重金属绳挂宝石 四重:项圈 /U 形绳 挂龙口衔宝石 / 结珠 双层斜搭右肩 / 络腋 二重:项圈 /U 形厚 重金属绳挂宝石
圆环
说法印
British Museum
有
圆环
华
+单环
说法印
Royal Ontario Museum Private collection Japan Lahore Museum Bajaur
3.
敷巾冠, 左右两侧束带外张
圆形 磨光
无
三兽 金属穗
单环 腕钏
左肩环绕右肘向内搭左臂,于腹 前呈 U 形帛带,帔尾搭左臂下垂
出土的交脚像大多为菩萨像,按其所处的位置可分 为六类:1. 过去七佛与交脚菩萨;2. 一铺三尊胁侍 菩萨;3. 经变中的交脚菩萨;4. 并坐菩萨中的交脚 像;5. 单独像;6. 主尊像,指出作为主尊的交脚菩 萨,不论是持水瓶还是结转法轮印的,均可视为弥
帛带表现,印相表现为说法印或右手施无畏印与左 目名称:中印文化交流视角中弥勒造像文化特征的
①
雕,以旧马尔丹所在地的“占梦”场面中可以看到 交脚像的典型, “占梦”场面中间一王者形象以交 脚形式表现,头戴宝冠,着上袒下裙,帔帛绕左肩 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双手表现为右手仰掌于胸前 前伸呈施无畏印状,左手抚膝,而阿私陀仙人以及 他的弟子均手持长颈圆腹水瓶。 在犍陀罗的故事浮雕雕刻中,画面构图中央是 周围众人面向中央并作赞叹状。中央较大的菩萨像 多做结跏趺坐与交脚坐。其中央以弥勒身份表现 者, 有学者认为有 “释迦菩萨面对诸神劝请” 与 “兜 率天上的弥勒菩萨”两种场面④。但是需要注意的 是,虽然在“释迦菩萨面对诸神劝请”场面中,有 交脚菩萨具有弥勒菩萨的特征,但通过佛传场面的 前后关系进一步认定,应为释迦太子作交脚菩萨 状,而可以推定为“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佛传场 面中的交脚像,则可作为弥勒菩萨遗例。 现存犍陀罗浮雕“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场面 中表现交脚弥勒菩萨,即是行将成为未来佛的弥勒 菩萨形象的代表,主要有拉合尔博物馆藏勒柯克从 恰尔桑达携来的浮雕;欧洲个人收藏的浮雕;藏恰 迪尕尔博物馆浮雕以及现藏吉美美术馆绍托拉克出 土的浮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印度犍陀罗佛教雕塑和马图拉佛教雕塑
佛教雕塑艺术形成于古代印度,最初“无佛”时期的佛教雕塑是采用象征性手法,通过佛足印、法轮、菩提树、宝座等作为佛陀的象征和信徒礼拜的对象来替代性地表现。
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地区和马图拉地区创作出具有“人形”的佛陀造像。
一、西化的犍陀罗佛教雕塑。
犍陀罗地区位于古代印度的西北部,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的一部分。
历史上是东、西民族冲突和文化交融的舞台。
先后有波斯人、希腊人、塞卡人、大月氏人等侵入,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明,使外来的文化艺术与印度本土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交流、融合。
特别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带来了希腊化的文明,至此,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的融合成为犍陀罗雕塑艺术的主旋律。
犍陀罗佛教雕塑艺术的兴盛是在大月氏人统治的贵霜时代。
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
大乘佛教背离了禁止偶像崇拜的原始教义,认为释迦牟尼是作为宇宙中至高无上神“如来”的化身之一来普度众生的。
即,释迦牟尼是人格化的神。
而这正与亚历山大东征所带来的希腊化文明“神人同形”相吻合。
于是,在贵霜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创造出具有“人形”的佛陀形象。
这种犍陀罗式的佛教雕塑是在原有印度的佛教造像基础上融入了希腊·罗马成熟的雕刻技术。
为此,犍陀罗佛教雕塑又称为“希腊·罗马式佛教雕塑”.现在收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的《迦腻色迦金币》(白沙瓦沙基奇里德大塔遗址出土)通常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犍陀罗式佛教雕塑之一(图1)。
金币正面是双肩冒出火焰,身着游牧民族装束的迦腻色迦王,背面是佛陀的立像。
这可以从立像右侧的希腊字母铭文“DODDO”得到印证。
佛陀立像后有背光,头顶生有肉髻,身着罗马长袍式通肩僧衣,左手握着僧衣折边,右手施无畏印,体现出早期犍陀罗佛教雕塑的特征。
由于佛是人历尽苦难修行得道,大彻大悟后而取得的正果,所以佛的形象是常人但又不同于常人,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三十二相”.如头顶肉髻相,眉间白毫相,手足缦相等。
同时,古代印度艺术家还创造出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五种手势,并通过站姿和坐姿的变化来传达佛的丰富情感。
犍陀罗佛教雕塑在印度传统造像药叉的基础上大量借鉴、融合了希腊罗马的写实主义雕刻技法,将佛陀、菩萨等形象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巴基
斯坦拉合尔博物馆收藏的《佛陀立像》是标准的犍陀罗式佛教雕塑之一(图2)。
人们透过厚重的罗马长袍式僧衣,能够看到佛陀的站姿延续了希腊雕塑的动态表现。
佛陀右腿直立,承担着身体的重量,左腿弯曲,使整体造型产生略微的动势,打破了身体直立产生的僵硬感,增加了作品的动感。
此尊造像给人感觉到佛陀正在说法,亦或降魔。
实际上,印度佛教雕塑的这种动态造型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巽伽时代的巴尔胡特佛塔的药叉造型中已经展现出来。
与拥有护法身份的药叉相比,犍陀罗佛陀立像的宗教氛围更加浓郁,呈现出庄重、沉稳、静穆的气度。
佛陀背后附有毫无装饰的头光,但对佛陀本身的塑造却运用写实的手法并辅以线刻,将波浪式的卷发整齐地束在头顶并延至肉髻,展现出富有节奏的形式美感。
佛陀面部造型继承了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特征,脸型略圆,嘴唇、鼻梁、眉弓被整理成简洁明快的面块,棱角分明。
特别是笔直的鼻梁被塑造成希腊式的通天鼻与额头连成一体,加大了面部的纵向深度,增强了形体的立体感。
佛陀半开半闭的双目透露出智者的深邃,紧闭的双唇、内敛的嘴角又显现出圣人的威严与包容。
在衣纹的处理上,犍陀罗佛教雕塑借鉴了希腊雕塑的表现手法。
佛陀身着通肩大衣,颈下肩部偏左动势的“U”形衣纹与胸部偏右动势的“U”形衣纹形成呼应,静态的上半身显现出动态的变化。
下半身的“U”形衣纹因为微微抬起右腿的缘故,产生出偏左的动势。
人们可以透过排列有序、深浅变幻、自然流畅的衣纹线看到人体的结构及变化。
以上诸多特征形成了犍陀罗佛教雕塑的造型风格。
二、本土的马图拉佛教雕塑。
在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地区诞生“人形”的释迦牟尼造像的同时,位于印度北部恒河支流的耶木纳河西岸的马图拉地区,
也开始进行具有“人形”的佛陀造像创作。
马图拉是连接印度北部和中部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往来的中心要道,也是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等各种宗教活动的中心。
与希腊式的犍陀罗佛教雕塑风格不同,马图拉的佛教雕塑是在继承印度本土本民族的药叉像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现存于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的《马图拉菩萨立像》是马图拉早期佛教雕塑的代表作品之一(图3)。
由马图拉特有的红色砂岩雕成的菩萨像虽然失去了右臂,眼、鼻、嘴等五官的损坏也比较严重,但是从其粗犷雄武、强劲有力、充满体量感的造型来看,与印度固有的药叉像一脉相承。
这可以从出土于帕尔卡姆,收藏于马图拉博物馆的《药叉立像》得到印证。
药叉虽然双臂已失,但其粗犷厚实的体躯,宽阔圆满的双肩,浑圆隆起的腹部,粗壮有力的双腿等仍然体现出强劲的力量感。
在最初创作释迦牟尼的形象时是没有具体的佛教造像可以参照的。
同犍陀罗佛造像吸收由亚历山大东征所带来的希腊罗马雕塑造型一样,马图拉的佛陀造型借鉴了印度固有的药叉造型,在药
叉像的基础上施以佛“三十二相”的特征使其成为最初具有“人形”的佛教雕塑。
近3米高的菩萨像身着呈露出右臂的偏袒右肩式僧衣,透过排列有序、疏密相间,辅以阴刻线手法表现的衣纹线可以看到人体结构及动态变化。
与犍陀罗佛造像单腿承重的“S”形造型不同,马图拉菩萨立像是双腿叉开直立共同承担身体的重量,强调的是稳重端正的正面律。
在这古朴的正面律中,马图拉佛造像又在寻求着变化。
其向前挺起厚实的胸部,端起宽阔的双肩,特别是左手握拳强有力地置于腰部,全身肌肉绷紧,整个雕像呈现出一股向上之势,充满生命力,较之犍陀罗雕像更加显得充满活力。
不同于犍陀罗佛教雕塑面部呈现西方式的雅利安人特征,马图拉佛教造像是以印度本土人为模特进行创作的,面部造型呈现印度本民族的特征。
乔巴拉出土保存在马图拉博物馆的《佛陀头像》是典型的马图拉式造像(图4)。
佛陀面部呈方圆型,面颊丰满,额头宽广,发际线被整理成一条弧线,头发向上拢起束成三段式的卷贝形肉髻,肉髻上的发丝被处理成排列整齐的环线。
鼻子虽然破损,但是从残存部分仍然可以看出鼻梁原有的挺拔,与月牙般弯曲隆起的眉弓连成一体,棱角分明。
两眉间被雕刻成一个圆洼,可以推想当初应该是镶嵌琉璃宝石类来体现白毫相。
与犍陀罗佛造像半开半合的双目不同,佛陀双眼全睁,目光前视,上下眼睑线雕刻成锐利的弧线,透过眼睑,眼球的形状清晰可见。
上下嘴唇棱角清晰、厚重而富有弹性,嘴角上翘呈现出古风式的微笑。
耳垂拉长,体现出佛陀不同常人的面相。
总的来说,佛教自创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中,没有出现使用具体“人”形象来表现释迦牟尼,而是使用象征性手法,通过佛足印、法轮、菩提树、宝座等来替代性地表现。
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地区和马图拉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人形”的佛教雕塑创作。
犍陀罗佛教雕塑是在印度土着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采用希腊罗马雕塑的雕刻技术来塑造佛陀形象,身着罗马长袍式厚重僧衣,面部造型具有西方雅利安人的特征,造像整体呈现出庄重沉稳、静穆内敛的气度。
马图拉佛教雕塑与印度固有的药叉像一脉相承,身穿薄衣,偏袒右肩,面部造型呈现东方印度本土人的特征,造像整体强劲有力充满活力。
印度的佛教雕塑艺术形成后传播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