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txt
2006年第 2期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方言与地域文化


□王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
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
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
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
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
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
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
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
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一、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
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
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
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
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是不
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
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
重要的。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
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用牛拉犁、主
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
食品名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
多。用大米制作的粉条就有“粉、米粉、粉干、米线”
等说法;北方的种植以小麦、杂粮为主,用驴马赶
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
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玉米又说“棒子、包谷、玉麦、
六谷”,馄饨又说“扁食、水饺、清汤、抄手”。在日常
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北方说洗澡、抹澡,
“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
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
就说“冲凉”了。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
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
要按原来的套路去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



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茸
(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
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鹅
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在居处方
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大院,南方
的木屋、草寮、吊脚楼,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
构造方式,都各有不同的名称和说法。这是不同的
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造成方言词汇
的差异。



在高原地区有塬、梁、沟、峪,在丘陵地带有
墩、坑、坂、坡、坪。在沿海有岛、屿、礁、港、
角、洲、澳。这些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通名是不同
的地形地貌在方言中凝固下来的差异。在山说山,
山区、丘陵地多有“山前、山下、山顶、山脚、山崖、
山沟、山腰”一类地名;在海说海,沿海地区则多“海
滨、海口、海南、海坪、海涂、海湾、海沙”一类地
名。也有说出矛盾来的,比如,云南管湖叫海(洱
海、程海、阳宗海),福建管海叫江(鹭江、石井江、
涵江)。至于以江海、鱼虾或是山林鸟兽为题,演绎
各种引申含义,附会成为传说故事,凝炼成哲理名
言,这就更是不可胜数了,而且在不同方言区有明
显不同的说法。昆明许多谚语就是拿山、
水、林木作题的:水到沟自开,花多蜂自
来,树多水自流;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山
高也在脚下;小草本无力,避风自弯腰。可见,地
理事物不但决定了地表名称的注记,而且还会影响
居住在那里的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不同认识,从而
造成不同的方言差异。

二、方言与戏曲小说

首先,汉语方言与地方文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明显的例证是中国的地方戏。
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或者说戏曲先是
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有如艺术先是民族的,
而后才是国际的。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戏剧文
化,尤其在戏剧音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更

-31



2006年第 2期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是独具特色,异常丰富。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
繁富的方言土语,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地
方音乐如民歌小调等,都给千姿百态的地方戏曲的
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丰富的地方戏
曲声腔的产生和变化来源于复杂的方言,中国各种
戏曲曲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演唱腔调的不同上,声
腔的不同来自于方言和地方音乐的不同。方言不同,
字音调值不同,必然造成旋律、行腔的变异。京剧
的昂扬激越离不开北京话的抑扬顿挫,粤剧的南国
风味离不开广东方音的特殊音系。单就声调来说,
北京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音
与音之间音值差别较大,故音调变化明显,戏曲唱
腔就有发音宏亮、抑扬顿挫之感;而粤方言的声调
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
中入、阳入等九个声调,音与音之间音值差别较小,
故音调变化不如北京话明显。即使北方方言内部一
致性很大,但北曲仍然因“五方言语不一”而有中州
调、冀州调之分(见魏良辅《南词引正》)。沈德符
《万历

野获编》认为北派声腔有金陵、汴梁、云中
的不同,这些不同或区别都是由于方言的歧异而产
生的。广东四大剧种中,粤剧自清末以来用粤语演
唱,故流行于两广的粤语区(包括香港);潮剧因用
属于闽南语的潮洲方言演唱,故流行于潮洲方言地
区,即潮安、汕头、揭阳、普宁、陆丰、海丰、南
澳、丰顺及福建的东山等地;琼剧本是潮汕地区高
腔剧种的分支,全改用闽语的海南方言演唱,故流
行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海南方言区;广东汉剧则
是客家方言区的主要地方剧种。而粤剧、潮剧、汉
剧还广泛流行于聚集着众多广东华侨的东南亚国家
地区。可以说,方言的差异是造成中国戏曲、曲艺
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方言与中国小说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方
言词语的有选择的使用对增强作品的地方色彩、塑
造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丰富作品的人物形象有很大
的作用。比如《红楼梦》中,除了主要用北京话作
为主要写作语言之外,还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下
江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份。再如老舍的《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构成了一卷卷京都风俗
画,这与他熟练地掌握北京方音有密切的关系。鲁
迅小说中对吴语的提炼和巧妙使用,使他的小说带
有明显的江南特色。刘震云《手机》中的人物对话
较多地运用了四川方言、河南方言,恰如其分地刻
划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
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
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
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32


三 方言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个地区(自
然文化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在全国各地
存在着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不管是日常生活、岁
时节日.还是婚丧嫁娶、祈祥或禁忌都是充满了浓郁
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

各种风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称。从命
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
抵、行业褒贬,名目之多,难以计数。清明上坟或
称“扫墓、拜山、挂纸、献纸、压纸、祀地”:七月十
五的祀鬼,或称“鬼节、中元、七月半、普渡”。在闽
南,也许是因为千百年来远渡重洋而葬身大海的人
很多,又有“初普、重普、水普、陆普”等各种说法,
各村约定一日,轮流祭祀,邻里之间相互走访、宴
请,活动十分隆重。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
重午、五月节、五日节、五月初五”等说法。民间神
医吴真人则还有“吴真君、医神、真人仙师、吴公真
仙、医灵真人、大

道公、帝君公、紫微帝君”等叫法。

自古以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创造了不少语
言避讳现象。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避讳。病、
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普遍有避讳的说法。病说“不
舒服、不安逸、艰苦、辛苦、唔自然、难受、吃亏”,
连喝药也改说喝茶。死则说“老了、去了、走了、行
去了、过面了、没了”。不过,在这方面也有因地而
异、这里避讳、那里不避讳的情况:北京旧时口语
忌用“蛋”字,在以下几个词中都避用“蛋”字:鸡子儿
(鸡蛋)、炒黄花(炒蛋)、松花(皮蛋)。“蛋”只作贬用:
浑蛋、坏蛋、捣蛋、滚蛋、狗蛋、王八蛋。但上海
口语却不忌用“蛋”而忌用“卵”字。因为它专指人的私
处,所以“卵”字只用于詈语:老卵、阿胡卵。由语
言禁忌还发展为民俗中行为的回避。例如沿海居民
吃鱼时,吃完半边不能将鱼翻过来吃另一边,而要
小心地把整条鱼脊骨挑起放在一边,再吃另一边鱼
肉,这是忌讳翻船的“翻”字。旧时杭州吃梨要吃整
个,不能切开,因为“梨”、“离”同音,被认为暗示离散,
到今天男女情侣吃梨时仍忌这一点。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情风俗,实际上是中国人语
言禁忌在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汉民族有着
悠久辉煌的文明史,但是中国人却由于相对保守稳
定的文化传统与心理作用,对于语言的禁忌的原始
心理相对于其它民族更明显、更普遍。语言的禁忌
成了长久根植于中国人心灵中的文化传统,也形成
了不同方言区多姿多彩、风趣各异的民俗文化。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