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浅探 - Core
李东垣《脾胃论》治未病思想探讨

学术探讨李东垣《脾胃论》治未病思想探讨林柳兵沈艳婷阙任烨苏凯奇陈懿榕李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71)摘要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 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 防复三方面。
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 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关键词脾胃论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397X(2017)03-0014-03李东垣(1180—1251),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学史 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并对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学说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此外,李东垣在著作《脾 胃论》中还指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认为应当充 实元气,调理脾胃,亦折射出其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 治已病,此之谓也。
”[1]中医“治未病”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
狭义的“未病”指的是疾病的早期状态,身体 出现失衡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进一步进展成 “病”。
广义的理解为无疾病、欲病、已病与病愈四个 状态p]。
李东垣治未病思想涵盖了生理、病理、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
1未病先防1.1顺四时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顺四 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以及不暴 喜怒而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 损伤脾……而有病皆起。
”[3]顺应寒、热、温、凉四时 气候,作息时间规律,避免受到过寒、过热的刺激,饮食有节制,且保持心平气和,这些在预防疾病以 及调养身心中都具备一定的作用。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消渴,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在中医中,这种疾病被归为“消渴”范畴。
早在唐代,李东垣就已经提出了治疗消渴的方剂,被后人奉为经典。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李东垣提出了“阴火学说”,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以及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要了解李东垣的消渴方剂。
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李东垣详细地记载了一款名为“养阴清热汤”的方剂,其主治就是治疗消渴。
该方剂的组成为知母、石膏、石菖蒲、麦冬、甘草。
这些药物的性味为苦寒、苦寒、苦辛微温、甘寒、甘甜。
这种组合能够清热润燥、滋阴清热,调整阴阳平衡。
李东垣认为,消渴的产生是因为体内阴液亏虚、热势偏盛所致,因此通过滋阴清热的方式来治疗消渴,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我们要了解阴火学说在治疗消渴中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对立统一的规律。
阴阳失衡即为病理状态。
根据李东垣的观点,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就是调整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则会导致“阴不制阳,火大被风”,从而导致了“消渴”这种病症。
治疗消渴的过程中,要注意滋阴清热,调整阴阳的平衡,这也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关键。
我们要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
消渴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规律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
而在中医中治疗消渴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患者的整体阴阳平衡。
阴火学说启示我们,治疗消渴不仅仅是单纯的降血糖,更应该注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李东垣的消渴方剂,采用清热滋阴的中药进行治疗。
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和阴火学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基于《兰室秘藏·痔漏门》探析李东垣治痔学术思想

门》 中痔漏论及痔漏八方着手分析 , 结合《 东垣试效方》 中痔漏论和具体方药分析 痔漏方药的配伍特 点, 对李 东垣诊疗痔漏病证思路作 出研讨 。[ 结 果1 李 东垣从 湿、 热、 风、 燥四气而合论 治痔 漏, 多用当归、 秦 艽和血 润燥之药对 , 以疏风止痛 、 辛 润和血法阐述证治规律 , 重视痔 漏的饮食调 养。【 结 e e l 李 东垣《 兰室秘 藏》 内 容 丰富, 其对痔 漏的辨 治颇有心得体会 , 至今其论治思想对, l 盎 床肛肠科 疾病 的诊 疗仍 有重要指导意 义。
p r e s c ip r t i o n s f o r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mo r r h o i d s a n d a n ly a s i s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c o mb i n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wi t h t u mo s r i n” Do n g y u a n e f f e c t t e s t ’ ’
J i a l e I , H OU Y o n g  ̄ L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H e f i e i  ̄3 0 0 3 瞰C h i n a ; 2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t h e s p e c i i f c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m a d e a n a l y s i s o f a n a l i f s t u l a ,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n a l i f s t u l a o f r t h e s t u d y o f L I D o n g y u a n t h o u g h t .【 R e s u l t s ]L I
名医说:一文读懂岳美中眼中的李东垣

名医说:一文读懂岳美中眼中的李东垣导语今天推出的是岳美中先生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探讨与阐发。
众所周知,东垣之书经典却又难读难懂。
历代医家推崇东垣者众,莘莘学子读懂东垣者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跟岳老学习一下东垣学说,看岳老从理论到临床为我们条分缕析李东垣。
在古代医家中,除仲景之外,余特推崇东垣。
东垣上承《内经》、仲景,又根据当时情况与发病特点,在治病、用药、组方上注重阴阳,重视时令、气候、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采取升降浮沉的灵活治法。
创立了“补土”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
但在脾胃病的治疗上,东垣注重升脾而忽略降胃,注重内伤阳气偏于补阳而略于补脾胃之阴血,并忽略“肾为先天之本”的作用,这是他的短处;尽管如此,仍不失为医史上的一大家。
对东垣学术思想的精华,余曾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临床,加以体会和发挥,较为突出的有如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后天之本”的作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思想,开辟了一条治病由脾胃入手的路子。
实践证明,这在理论和临床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东垣认为,脾胃内伤不仅影响五脏六腑发生病变,亦可使四肢九窍不通,他在《脾胃论》中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又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藏于肾。
”从而阐发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
明确地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因此治病首先注意脾胃,如果脾胃本身有病,应调理脾胃无疑,即使脾胃与其他脏腑俱病,或其他脏腑疾病牵及脾胃日久,导致脾胃症状突出者,亦当从调理脾胃入手,或脾胃与它脏同治。
这样,脾胃既健,其他疾患随之迎刃而解者多有。
即使它疾不愈,脾胃调理通和,也可防止产生弊端。
因而,余治杂病,多本之。
肾炎患者李某,女性,31岁,尿蛋白(++),经久不退,1973年8月25日来诊,初用补肾化瘀诸法不愈,后考虑其每日食多不过三两,而每一下咽则先已腹满不饥,面色晄白无华,大便偏溏,身疲不任重物,遂投以补脾固精之芡实合剂90剂而愈。
浅析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浅析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王海娟;刘小菊;高杰;刘婉青【摘要】李东垣,名杲,脾胃论的创始人,他深入研习《内经》理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并提出“甘温除热”这一治疗大法.其脾胃论学术思想主要由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及阴火理论组成.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改变,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脾胃病的困扰,因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文章试就此作一浅析,以期造福广大患者.【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7【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阴火理论;甘温除热【作者】王海娟;刘小菊;高杰;刘婉青【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慧,喜好医药,待人宽厚。
在其二十岁时,母亲因患重病经多方诊治无效死亡,故其不惜离乡四百余里,后拜张元素为师,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尽得其学,益加阐发”。
李东垣身处兵祸连年、疫疠流行的金元时期,民众生活很不安稳,无休无止的苦役、饥饱无依、精神恐惧、紧张等皆造成脾胃损伤。
而对这些脾胃病人,时医却以大小承气汤、陷胸汤丸、茵陈蒿汤等方治之,没有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实质,造成诊治上的错误[1]。
正如李东垣所说: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劳逸不足之病,作外感寒邪、表实有余之证,及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
他首作《内外伤辨惑论》辨别外感与内伤的不同,后作《脾胃论》进一步阐释内伤脾胃的具体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治疗脾胃病的方药,故后世有云“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恒”。
《兰室秘藏》记载了李东垣生平治疗疾病的经方妙药,是其脾胃学说的临床精髓,实用价值极高[1]。
经过多年临证,其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故时人多称其为“神医”。
从补中益气汤看李东垣学术思想

从补中益气汤看李东垣学术思想【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李东垣学术思想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伟大医家,为易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补土派”。
一生著述颇丰,尤以晚年所著《脾胃论》等书标志着其医学理论造诣已达巅峰。
他所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及其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补充了《金匮要略》的不足,使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日瑧完善。
1 补中益气汤简介补中益气汤是李氏在《脾胃论》中为内伤热中证所创立的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名医方论》曰:“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
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
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若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
其病机自此可见。
主治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方中黄芪补脾而益肺气,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同时甘草可泻火热,有“急者缓之”之效。
上3味为除温热、烦热之圣药;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上行,扭转中气下陷之势,同时可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上行,补肺气而实皮毛,使卫外得以固摄,则恶寒,自汗可去;陈皮理气和胃,散滞气,有利于诸味甘温药物的运化和发挥作用;白术苦甘温,或消除胃中之热;当归甘温,补气养血,因具活血作用,故又可调和气血。
这种甘温除热是治本而除其产生阴火之源。
由此可见李氏独重脾胃、强调脾气升发在治疗内伤病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如患者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纵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中无减升麻、柴胡之处。
有文献报告补中益气汤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药理实验表明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升麻、柴胡时则不表现作用。
从李东垣学术思想看“东垣清暑益气汤”

从李东垣学术思想看“东垣清暑益气汤”摘要:“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亦见于《脾胃论》,该方由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加减而来,其中蕴含着李东垣众多的学术思想,如李氏的脾胃气机升降浮沉理论,阴火理论、及一些风药的使用理念。
该方使用得当,疗效不容小觑,今从理法方药及理论渊源来对本方做些梳理,并附验案一则,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阴火;风药;Abstract: "Dongyuan Qingshuiyiqi Decoction" from "internal andexternal injury discrimination theory", also seen in "The theory ofspleen and stomach", from Tonifying qi soup, astragalus ginseng soupplus or minus, which contains many of Li Dongyuan's academic thoughts, such as Li's spleen and stomach qi machine rise and fall floatingtheory, Yin fire theory, and some wind medicine use concept. This prescription is used properly and its curative effect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prescription is combed from the theory and theory sources, and a case is attach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Dongyuan Qingshu Yiqi Decoction;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Yin fire; The wind medicne;“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大家李杲”之《内外伤辨惑论》,亦见于《脾胃论》。
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浅识(上)

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浅识(上)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浅识(上)朱祥麟湖北鄂州市中医医院李东垣乃金元时期补土派大家。
其学说以脾胃为核心,旁及其它脏腑,阐明元气与阴火的矛盾变化;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以脾胃升降机能失调的基础之上,独具特色,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
因此,有必要对东垣脾胃升降理论作深入的探讨。
对脾胃升降机能的生理认识《内经》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其运动形式可概括为出入升降,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老壮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元器不有”。
李东垣指出:“万物之中,人一也。
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脾胃论》)。
他阐发《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认为人体呼出吸入,升清降浊进行新陈代谢,人生长壮老的过程,是符合“天地阴阳生杀之理”的。
而且他认为呼出吸入虽与升清降浊有所不同,其实出入只是升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故说“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根于内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皆不升而降也”(《脾胃论》)。
在他看来,升降运动几乎是事物运动的根本形式,而且升的运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若“皆不升而降”,生命也就要终止了。
李东垣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已后,地气主之,在乎沉浮也。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一年四季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符合阴阳运动规律。
人体则以脾胃为枢纽,体现出升降浮沉的运动。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他把精气的上升输布比做春夏升浮长养,把糟粕下泄比做秋冬的降沉收藏,这也符合阴阳运动的规律。
而且唯有脾胃之清气上升,才能产生机体所需营养热能,故说“胃气平和,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也”,这是机体进行升降浮沉运动的能量来源。
李东垣还认为,天地有春夏之升浮,而继之能转化秋冬之降沉,乃因中土斡旋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
”为取穴带来了方便。
二、对针灸文献和处方的收录:《千金》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许多医家的经验,其中不少内容,因原著亡佚而赖本书得以保存下来,唐代初期的著名针灸家甄权的著作,如《针方》、《明堂人形图》、《针经钞》等均已亡佚,而《千金》则做了不少介绍。
此外,《千金》还转载了支法存的灸脚气法,陈延之的针灸处方,以及扁鹊、曹翕、范汪、郭玉等人的针灸经验,所有这些,不仅是我们研究唐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参考资料。
《千金》还收录了大量针灸处方,约有四百条之多,治疗病症亦有一百种以上,孙氏的针灸处方,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前代医家的针灸文献,而且也有同时代医家的经验,如书中介绍甄权的针灸治疗经验时,提到治仁寿宫患脚病针环跳即能行方等。
特别是《千金》创立了用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如《千金方》卷二十九中说:“凡入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症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后世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保健灸法,就是在这个启示下发展起来的。
《千金》的针灸处方,至今验之临床仍有良效,如《千金翼方》中的妇人无乳取少泽,催产针肩井,治乳痈灸鱼际等。
《千金要方》的治癫狂取十三鬼穴等。
三、对灸法的大量介绍:孙氏对施灸的先后顺序,灸的壮数多少等均有较详细介绍,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左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至于壮数多少,孙氏认为,应取决患者体质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他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对于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孙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
”又说:“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
”这种知常达变的观点,颇有实践价值。
此外,他还记述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附子、葶苈子、商陆等,表明了孙氏对灸法的重视。
四、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针、灸、药三者,做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各有其所长,但在唐代却存在认识上的分岐,对此孙思邈曾无限概叹地说:“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者偏攻针刺,或者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药饵……。
”又说:“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内外相扶,病必当愈。
”他反复强调针灸与药物结合不可偏废的主张,并举例说:“如脚气一病,最宜针之,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在《千金》中就有以针为主,配服续命汤治疗疾病的记载,孙氏提倡针灸药物互相配合应用的主张,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明代针灸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重复了这个观点,指出:“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
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浅探361005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陆矾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从师于张洁古,并深得师传。
在长期的临证诊治中,李东垣以《内经》、《难经》为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辨证治疗理论,成为创立脾胃学说的一代大师。
然而后世多重视其在中医方药上的成就,忽视了他在针灸学术上贡献,笔者试就《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对其针灸学术思想作几点肤浅探讨。
一、原于《内经》,阐扬经旨: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源于《内经》,正如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所说的:“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
”“东垣针法悉本《素》、《难》……”。
李氏有关针灸的理论、针法、选穴多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阐发。
如对于“五乱”的治疗,《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乱。
……故气乱于心,则
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气在于心者,取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李东垣则在《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中阐扬经旨曰:“气在于心者,取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鱼际并太溪输)……,若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
因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
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
这里体现出李东垣治疗“五乱”源于《内经》的刺荥输的治疗方法,但他又不囿于此,而是根据临床实践,补充了新的腧穴和针刺手法,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又如针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李氏发挥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
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
”他又说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六阳。
”显示出李东垣精通内经旨要和丰富的的经床经验。
这一法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针灸临床,如用背俞穴治疗五脏病,用腹募穴治疗六腑病等等。
二、注重经络辨证和经脉气血多少:李氏虽开创脾胃学说之先河,但并不局限于脏腑辨证,在针灸临床上十分重视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审病因,定病位,循经取穴施治。
如他在治疗腰痛时说:“腰痛上寒不可顾,取足太阳、阳明;腰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俯仰,取足少阳。
盖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经所过处,皆能为痛,治之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
”李氏不仅重视依经选穴,而且注重根据经络气血的多少选穴施针,如他在治疗目疾时说:“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痒从目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古书记载手足太阳、厥阴经脉多血少气,阳明经脉多血多气,刺之可泻实清热,现今临床上也可观察到针刺这些经脉较易产生针感,泻热止痛作用亦较明显,由此也可见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重视“胃气为本”思想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学说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不仅在方药中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补益脾胃的方剂,在针灸临床上也突出了这一思想,他擅长应用脾胃经的腧穴及脾胃之募穴来调理胃气、升举中阳之气。
如他在《脾胃论》中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以补之。
”“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当从胃合三里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
”在《兰室秘藏》中治疗经漏不止时又指出:“乃因脾不统血,故用灸足太阳脾经中血海穴二七壮亦已。
”等等,确立了针灸治疗也应重视调补脾胃的原则,体现出李氏“胃气为本”学术思想在辨证选穴和辨穴用药上的一致之处。
四、擅用刺络放血疗法: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的另一特点是他擅长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多种疾病。
如在《兰室秘藏》中指出:“腰痛……血络中有凝血,外络脉病,皆去血络之凝乃愈。
”“露宿寒湿之地,腰痛不能转侧,两胁搐急作痛……去血络之凝乃愈。
”在《脾胃论》中又指出:“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
若汗不止者,于三里下三寸上廉出血。
”“治吐血久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等等,说明李氏不仅继承了《内经》的理论和老师的学术特点,而且他能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特色,特别是他认为虚证、实证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有许多医者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证。
本刊台湾联络处
地 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99巷7号
联系人:陈 里 钟
电 话:(02)7133080
F A X:(02)579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