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闻一多读后感

死水闻一多读后感
死水闻一多读后感

死水闻一多读后感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死水闻一多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作者憎恶的“死水”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死水读后感。从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会现实: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二、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

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诗歌中反映的厌恶、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读后感《死水读后感》。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

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

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败黑暗

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在此基础上,又

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

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导读: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 泼向“死水”都是“火” ——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

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何以言之?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完整版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 课程名称:《经典名着赏析》 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李坤 学号: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 任课教师:史连成 职称:统计师 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 《死水微澜》是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 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

《死水微澜》赏析

《死水微澜》的戏剧艺术赏析 上了许多次课,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死水微澜》的片段。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所以听见浓厚的乡土口音感觉特别亲切。那次课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观看,感慨良多。于是,我想通过那次课之后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首先自然要感谢原著者精彩绝伦的作品,然而我们更要感谢查丽芳,一部戏剧作品,当在舞台上获得了自然生命之后,又能在人们的反复谈论中获得绵长的文化生命,并因为较早地深入到对戏剧艺术本质内核的探究而获得理论品性的升华,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观照价值的事。《死水微澜》的川味是很迷人的,以至于看视频的时候旁边还有几个外乡人啧啧赞叹。 导演构思的核心问题不是从剧本所提供的回味空间中寻找舞台伸发的可能,而是用自己对世道人情真切的感触重新解释人物性格和事件性格,从众多可供选择的舞台呈现形式中遴选出最能开掘剧本原始立意的一种,从而直达舞台艺术的完美境界。虽然那次课只看到前面的两场戏,但是这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往下观看的欲望。 剧情处理:从开场到出嫁 这是个极有仪式感、极有雕塑性的戏剧场面,以凝固开头,以凝固中蕴涵的爆发开头,这是导演一个寓动于静的处理为暴风雨到来打好铺垫。记得张艺谋在《红高粱》的开头也给了一个较长的黑屏,配了画外音解释“我奶奶”的故事,给了人遥远的遐想。“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一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含蓄而悠远。为什么要安排水滴?代表着绵延的痛苦,交代似水的青春,还是故事开始的前奏? 邓幺姑一生三嫁中的第一次出嫁。从开场袍哥们念白头帖子的荒凉悲怆感,到邓幺姑的明丽欢快的出场,这需要仔细而周到的衔接。导演使用的是“黑纱”。整个舞台上弥漫的是黑纱的意象、黑纱的气味,有硕大的十字架被众教民簇拥而上,列成纵队,像是“徘徊在中国上空的幽灵”。几点零星的幽蓝,在充满了清雾的教堂前,显出几分恣意和恐慌。一个黑暗的背景和一个低压的心情。天边——在那里,温暖的橘黄色逆光从大墙布景的裂缝中倾泻而出,映现的是邓幺姑天真烂漫、美丽活泼的剪影。让人自然联想到邓幺姑悲剧的命运,在一段黑暗中的小单纯会有怎样的命运谁都知道,可是我们还是存在那么一点小幻想。最令人佩服的还是接下来的空间转换,也是老师所推崇的。从邓家到“兴顺号”喜堂,也就是原地转个圈的事儿。邓幺姑一会儿向观众诉说心事,一会儿倾听母亲的嘱咐;送亲的队伍刚开始下场,迎亲的队伍已经来到台上,场景自然从乡下变成了天回镇,花轿到,揭盖头,入洞房,众人惋惜,新郎惊喜,幺姑误会,罗德生心动,红绸子一掀,响起一阵有力的婴儿哭声!……一连串场面,繁杂、紧凑,但舞台上并没有变换布景,没有熄灯,甚至连人物上下场之间的空隙也没有留。只是红色弥满了舞台空间,成为一种符号,邓幺姑从姑娘变成“大嫂”。就是如此简单,规定情境的交代、人物关系的建立、戏剧的“伏笔”埋设,就在这不露痕迹或者说太露痕迹的时空流动中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特别是结束时候,按照常规,应该是换场景演出下一幕了,但是一声“拿酒!”之后的婴儿啼哭声,无疑成为了一个场景转换的经典。这样就发挥了东方戏剧的优点,将瞬间感受扩大到最大化,选择了最有表现力的场景来写意传情。这是西方戏剧所无法达到的层次。 意念的传递者:红绸与黑纱 纵观整部剧,一直都有一个“血的意象”——红绸子。所不同的是,这块红绸子仿佛延伸出了多重解释:红绸翻飞,化为红盖头,化为红裹肚,化为红油纸伞,化为血染的裹足布。时而是婚嫁喜堂的点缀,时而是邓幺姑爱情的写意,最终成为顾天成婚礼的殷红地毯,从具象走向抽象,走向象征,象征权势得胜。红色装点了说不清是写实还是写意的戏剧情境,当它遮裹在邓幺姑的身上,显然是对罗德生具有严重挑逗意味的写实性装束,而当它被铺垫在顾天成的脚下,又毫无疑问变成了象征主义者们感兴趣的“背景”。凡是看过的观众,一定不

闻一多《死水》原文

闻一多《死水》原文 导语:《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死水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1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2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3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作品注释 ?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漪沦:细波。

?破铜烂铁:指破旧锈烂的铜铁器。 4 ?翡翠:玉器。 ?罗绮:丝绸衣裳。 ?霉菌:真菌。 ?酵:有机物由于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鲜明:指色彩明亮。 ?丑恶:丑秽邪恶。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5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 6 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

最新整理闻一多诗作《死水》创新教案

最新整理闻一多诗作《死水》创新教案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教学目标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 学生回答。 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 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 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 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 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 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 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

死水微澜赏析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风情的小说,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子们的“川辣子”气。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多的道德谴责。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尝东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先生对于四川的文化是非常了解,有研究的。而这一切又说明李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成都。 作为一名以李先生的故居“菱窠”来命名学校的老师,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培养孩子们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那次世界文化遗产日,我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了李劼人爷爷的故居——菱窠博物馆。孩子们如饥似渴的仔细阅读着李劼人爷爷的资料,并不时地做着笔记.以后我一定要以劼人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成都争光,为中国争光!” 因此,作为一名成都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引导孩子去了解成都,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 许多人提到《死水微澜》,一般都说是反映义和团运动前后当时的四川社会的“袍哥”和“教民”之间的摩擦,其实那只是故事的外部结构。作家花大力气描写的,乃是辛亥革命之前完整的晚清社会各阶层众生相,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沉溺在各自的尘俗生活与欲望中,没有一点宗教超越的因素——一般人,比如贪恋男欢女爱而乐不思蜀的罗歪嘴与邓幺姑固然没有宗教信仰,而小地主顾天成之所以“奉洋教”,也只是想借洋教“曾师母”的力量报复曾经在赌场设局坑害过他的仇人罗歪嘴,但是恩典慈爱何曾降临到他头上。 这实在是一潭未曾被外界新鲜空气吹拂过的“死水”,一个卡莱尔在同情的意义上所说的“异教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自己的神,信仰的基础却根深蒂固,只是那些民间的信仰不仅早已丧失了和本源的联系,变得不伦不类,而且始终处在晦暗状态,经不起一再的追问。罗歪嘴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某位乡绅名流关于“为什么该打教堂?”的文白夹杂的长篇大论,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那里面几乎集中了当时不少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误解和因为误解而产生的仇恨。邓幺姑自幼长在乡间,一听别人在闲谈中说到自己其实从未接触过的“洋教”如何跋扈,就怒从心起,责问罗歪嘴们为什么不敢把它灭掉,这一段情节虽然是他们男女调情必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 201130401031 汉语言文学周扬 [摘要]:《死水微澜》作为大河三部曲之一,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乡土小说社会风貌 在中国新文学兴盛之期,李劼人作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但是在当时,巴蜀作家里已经有了大成之家,如郭沫若、巴金、沙丁。这导致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初期并不辉煌,但是尽管这样,李劼人和他的大河三部曲,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大河三部曲中的《暴风雨前》和《大波》也是其不朽力作,不过我却对《死水微澜》印象最深。 《死水微澜》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小市民的生活景象。故事发生在清末,洋人入侵、洋教的大规模传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汹涌的事件,传到偏远的西南小镇天回镇,虽掀不起激烈的动荡,却也在这一潭死水的水面上搅起了些微动象。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写中心,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将近60多人,刻划的都人有其情,各有其质。《死水微澜》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根据《死水微澜》改编而成的电影《狂》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此之前李劼人的创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的影响,然,20世纪30年代《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创作,给李劼人带来了较好的文字声誉。这三部小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鲜活地勾画了那段过去了的时光。 就《死水微澜》来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

闻一多《死水》赏析

在绝望中呼唤希望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可见他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又是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他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读着这些似美实丑,似讥似笑的诗句,我们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诗人的犀利和睿智。诗歌第三四两节侧重从动态角度来讽刺死水的可恶可笑。沿袭第二节的写法,把腐臭难闻的死水想象成芳香扑鼻的绿酒,把肮脏腥噪的白沫说成是银光闪闪的珍珠。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不管是群魔乱舞的蚊蝇,还是寡廉鲜耻的青蛙,这些都是死水的滋生物,嗅味相投,一丘之貉!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诗人对“死水”,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特别是对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充溢着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同时,《死水》中还有一股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只有失望与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可发现在讽刺、诅咒、揶揄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延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诗人并不是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决心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注。同时在艺术上,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微澜读后感

死水微澜读后感 导读: 死水微澜读后感(一)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风情的小说,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子们的“川辣子”。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多的道德谴责。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死水微澜》读后感3篇作文。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尝东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死水微澜读后感(二) 刚刚把《死水微澜》看完了。真是本好书。 这书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一,那时候语文老师的爱徒正在看,老师得知后,赞许得点头,紧接着就在班上跟我们吹,看看人家,已经看《死水微澜》这么高深的书了,云云。其实我很怀疑他本人是否看过,因为他只字未提这本书讲什么。由于这样的遮遮掩掩,加上题目字面意思,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探讨政治制度的册子,因为我一向对于政治兴味索然,也就撂下了,那时甚至不知道这书的作者是谁。只知道,看一本大部分人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一件比较拉风的事情。于是后来我也曾装逼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封面只有书名的这六个字,白底红字,仿宋体,像政府的红头文件,后来还拿里面的理论去给人家解梦,差点被打残。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要知道生活里面没有妹子的话是很枯燥的,从事其他活动虽然有趣有快感,但是总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比如说打球,于是就慢慢地又开始看书了。前两天把《围城》看完的时候,感受很深,钱钟书先生对人情世故的刻画简直堪称神作。我也确信自己看这书的时间不晚,早几年肯定得不到类似的震撼。网上闲晃的工夫发现了这本《死水微澜》,心想一时半会也不会有妹子让我分心,索性就拾起来开始读。 作者叫做李劼人,是跟鲁迅先生同时代的着名作家。中学三年的语文教学唯一使我感到受益终身的是老师告诫我们的四个字:知人论世,既在看书读报的时候让我受益匪浅,也在人际交往中解决了我

最后的演讲 死水 闻一多(16开打印稿)

最后的演讲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关于死水的读书笔记

关于死水的读书笔记 关于死水的读书笔记《死水》绝不是闻一多最好的诗,然而是他调子最抑郁的一首。究其原因,不过是“梦想破灭”四字而已。但他的梦想,果真破灭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死水》之外找答案。闻一多的个性是如火的热情,惟其热情,方容易失望,但并不容易消沉。他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原以为可以做一番事业,为中国走向光明而出力,但现实的黑暗让他失望之极:他并没有作好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许多归国学子都有过这种经历,鲁迅、郭沫若等均不例外。在失望的时候,说说绝望的话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勇士并不相信绝望,即使黑暗再黑再浓,他们也要奋起,反抗绝望,试图在没有黎明的黑夜里点起一支烛来。 闻一多正是这样一个勇士。他不是圣人,写《死水》时,他是太偏激了。但他没有选择白杀,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这一点与鲁迅也有几分相似。鲁迅是绝望的,他心里有最浓重的黑暗,他不愿相信人性的善以至宁可相信人性恶。但归根结底,他有光明在心底,正因为有了这个光明的底子,他才能有拿起笔来傲然与黑暗作战斗的勇气。闻一多也是如此。他天性中有比鲁迅更多的光明与热情,更多的诗人的莽撞。在《死水》之后,他又写了《红烛》,写了“忽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总是相

信光明是存在的,因此才会有只身对抗国民党特务的恐吓,无视死亡的威胁,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的壮举,并实践了自己生命的诺言。匹夫敢挑天下任,这是怎样的勇气? 只有看到了绝望并反抗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勇敢,否则最多称之为匹夫之勇甚至只是鲁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上大夫的风骨所在。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正在于此。现实是冷酷的,再加上黑暗且恶,则尤其容易使热情敏感的诗人绝望。于是剩下的,便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光明的信仰一有这信仰的人,才能够以个体的渺小对抗社会的强大,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抗绝望。 关于死水的读书笔记第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

读死水微澜的心得

读死水微澜的心得 《死水微澜》是一部揭露1900年代四川当地乡土风情的的一本书,也是他最受 推崇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 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 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 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 子们的“川辣子”气。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 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 多的道德谴责。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 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 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 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场、东 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 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 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先生对于四川的文化是非常了解,有研究的。 而这一切又说明李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成都。 作为一名以李先生的故居“菱窠”来命名学校的老师,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培 养孩子们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那次世界文化遗产日,我带着孩子们去参观 了李劼人爷爷的故居——菱窠博物馆。孩子们如饥似渴的仔细阅读着李劼人爷爷 的资料,并不时地做着笔记。有孩子在回来后的作文中写道:“李劼人爷爷真是 太厉害了,他不仅是咱们成都人的骄傲,更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以后我一定要 以劼人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成都争光,为中国争光!” 因此,作为一名成都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引导孩子去了解成都,培养他们 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 上课时间: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李坤 学号: 201104030055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11城市规划 任课教师:史连成 职称:统计师

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 《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 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从《死水微澜》看李人的民族风情-最新文档

从《死水微澜》看李人的民族风情 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 (一)川西辣妹子――蔡大嫂 《死水微澜》里的蔡大嫂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妹子形象,敢爱敢恨,外表泼辣,心底善良,性格也较复杂。她倔强好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企图通过自己的反抗和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韩二奶奶的“教诲”下,常常做着要嫁到成都当少奶奶的梦。成都梦破灭后,她退而求其次,嫁给天回镇一个开杂货铺的老板蔡兴顺。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但依旧感到生活的缺失,于是袍哥罗歪嘴的出现弥补了她心灵的空洞。然而,罗歪嘴与顾天顺较量,袍哥败北,罗歪嘴逃走。蔡大嫂为了救丈夫、情人,在紧急无可奈何之下,忍痛嫁给了顾天成。她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胆识的妇女,在她与罗歪嘴对洋人洋教的询问时,那些谈吐、观念见解,让罗歪嘴“心中不觉很为诧异:‘这女人倒看不出来,还有这样的气概!并且这样爱问,真不像乡坝里的婆娘们!’”①沙汀在《为川西坝人民立传的李?老(代序)》中说,《死水微澜》是反帝反封建的,蔡大嫂正是这类人物,她不满意自己的丈夫,因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与罗歪嘴是情投意合,出于自愿。发生教案后,罗歪嘴逃跑,不管顾天成如何追求她,她都不愿意,因为她讨厌洋教徒。[1]我觉得沙汀的分析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蔡大嫂是一个乡村妇女,她对外界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还

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她喜欢谁,完全是由她内心的感情所决定的。她后来也不是没有答应顾天成的追求,在顾天成说明三番五次来看她的缘故时,曾当着父母、顾天成的面说“只要我顾三奶奶有钱,一肥遮百丑”。①可见,蔡大嫂并没有像沙汀说的那样,反帝反封建,她只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二)哥老会的袍哥代表――罗歪嘴 罗歪嘴原名罗德生,他是蔡兴顺的表哥,不喜读书,故参加哥老会外出跑滩。他“能够走官府,进衙门,给人家包打赢官司,包收烂账”,[2]具有民间社会草根英雄的特点。而当三道堰事件爆发后,受顾天成的诬告,被官府捉拿,他仓皇出逃,而这些体现出他色厉内荏的一面。他设赌局、烫毛子、嫖妓女,满身的袍哥流氓气息。而郝家大小姐被流氓痞子调戏时又奋勇相救,具有正义感。据《李?人图传》中解说,李?人的儿子曾被票匪绑架,全家皇急欲死,后来终因托一有力袍哥邝瞎子,多方说合,借款上千,历经27天的奔波,才将儿子救出来。于是邝瞎子就成为《死水微澜》中罗歪嘴的原形,绑票事件似也能在其的情节中找到痕迹。[3]所以说,“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底”的人物描写在李?人的笔下完全颠覆了,罗歪嘴身上积聚着人类普遍的性格特征,应该说是对人物更真实的刻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 二、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方言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倡导白话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算是众人皆知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李?人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

最新闻一多《死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一多《死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诗歌《死水》,完成1 ~4 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2.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死水微澜读后感

《死水微澜》读后感 合上《死水微澜》这本书,静静看着泛黄的书页,我仿佛看到天回镇里发生的一幕又一幕,那样精彩,那样悲怆。读完后总感觉自己还沉浸在作品里,那么丰富逼真的人物,那么浓郁的地方色彩,那么深邃的内涵寓意让人忍不住一样一样去细细品味。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人情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谈及这部小说,不得不提其中性格分明的人物。主角蔡大嫂就不用说了,在这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配角最令我印象深刻——顾天成的亡妻。那个女子真真是那个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在那个年代,腐朽落后,社会观念落后,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权利。男勇女卑的腐朽思想早已深深刻进了她们的骨髓,几乎一辈子都得对男人们言听计从,毫无反抗的权利。每个女性年少时,只能在自己房间里学习那些女人们该学会的东西比如说刺绣。在她们心中极其期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贯规定下能嫁个好人家,而往往这个也不能如愿。出嫁从夫,以夫为纲的思想使得她处处对丈夫言听计从。有了孩子以后,一心扑在照顾,教育孩子身上……就这样过来一辈子。女人这一辈子都在男人的指挥中麻木前行。最可拍的是,当时的女人还没有觉醒,她们还坚信这是理所当然的,几千年的腐朽思想早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哎,这是多么可悲啊! 读过许多的文学作品后,我们不是不了解那个年代女子的地位,只是没有想到女子的地位竟卑微到如此地步。面对丈夫在外面赌博,嫖娼等行为,不能有一丝的怨言,还得附和丈夫。读来让人错愕,可笑而又无奈。与之相反,本节的主人公“蔡大嫂”却是那个年代的另类,她的大胆叛逆,成为打破这一汪“死水”的希望。少女时代的蔡大嫂,姿色出众、任性、要强、向往都市。对于大城市的痴迷程度之深竟让她甘愿去做大户人家的姨太太。后来嫁给了乡镇上的掌柜蔡傻子。其实我认为,这对于她是一个很好的归宿,只可惜蔡大嫂去不满足。蔡大嫂始终无法爱上蔡傻子。所以这场婚姻对于他们两个来说都是折磨,同时也桎梏这蔡大嫂的天性。 当袍哥罗歪嘴、妓女刘三金突然闯进蔡大嫂平静如水的生活后,她的思想情感便泛起了层层“微澜”。她的内心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她对刘三金说:“像你这样的人,也比我强!你们终究还是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些世面,。虽说人不合意,总能快活起来,总也得到一些人的情爱……”这些话竟出自一个本应本分的妇女之口,真实大逆不道啊!然而真些话却字字出自蔡大嫂的内心。她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然而她不仅说“惊世骇俗”之言,还做“惊世骇俗”之事。她爱上了罗歪嘴,并且不惜成为他的情人。她爱得情深,爱得投入,爱得大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