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章节、图文)

绪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提出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所有的物态变化都为物理变化,

所有的燃烧过程都为化学变化。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普通的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

乳白色,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

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

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

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

中,约1s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变黑。

3、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用于检

验二氧化碳),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

氧化碳。

4、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由蜡烛蒸气形成的白烟,点燃白烟,可以

燃烧并再次点燃蜡烛。

5、结构: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生成水,并产生能使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二氧化碳

气体。实验中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氧气,木条燃烧越旺,说

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课本中收集气体的方法为排水集气法,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用此

方法来收集。

5、取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使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1)向其中一瓶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向另一瓶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表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固体药品取用:

1、块状:用镊子夹取:要领:一平、二放、三慢竖。

2、粉末:用药匙,要领:一斜、二放、三直立。

3、用过的药匙、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液体药品的取用:

1、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手心。

2、瓶塞倒放的原因:防止腐蚀桌面和污染瓶中药品。

3、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的原因:防止药品外溅。

4、标签朝手心的原因:防止药液腐蚀标签。

5、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的原因:防止液体外逸,防止液体和空

气中物质反应变质。

6、用量筒量液体体积,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

最低处保持水平。

7、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

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

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

冲洗干净。

·物质的加热:

1、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

吹灭。

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用湿布

盖灭。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

·洗涤仪器: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

示仪器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主要 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空气组成实验:

1、五氧化二磷氧气磷点燃−−→−+

现象:发白光 P + O 2 −−→−点燃P 2O 5 放热

冒出大量白烟

2、做此实验:(1)装置不漏气

(2)红磷足量

(3)待装置冷却到原来温度才能打开弹簧夹。

·烟:固体小颗粒

雾:小液滴

·空气组成:(按体积分数)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糖水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不支 持燃烧。

用途:1、制硝酸和化肥 2、作为保护气:灯泡中充入氮气以延长 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3、医疗上用液氮作为

麻醉剂。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都是无色、无味不活泼

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用途:1、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充稀有气

体而耐用 2、制成多种电光源 3、用于激光技术和医疗麻醉 ·空气污染:

排放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煤气中毒)( 酸 雨 )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

注:二氧化碳可引起温室效应,但它不为有害气体。

课题2 氧气

·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

氧气。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氧化性)

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C +O 2 −−→−点燃CO 2 现象:发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的气体。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S +O 2 −−→−点燃SO 2

现象: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Fe+O 2 −−→−点燃Fe 3O 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 做此实验需在容器底铺上水或细沙,防止生成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

瓶底炸裂。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缓慢氧化的例子:动植物的呼吸、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 课题3 制取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原理: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反应原理:

(1)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H 2O 2 −−→−2MnO

H 2O +O 2↑ (2) 氯酸钾 −−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KClO 3 −2MnO

KCl+O 2↑

(3)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K 2MnO 4+MnO 2+O 2↑ 高锰酸钾(暗紫色) 锰酸钾(绿色)二氧化锰(黑色)

2、 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验满方法:将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口,木条复燃,氧气已满。

4、仪器装置:

过氧化氢制氧气:

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

用此装置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2)装入药品(棉花)

(3)固定装置(集气瓶装水,倒扣)

(4)点燃酒精灯加热(5)收集气体

(6)撤离酒精灯(7)熄灭酒精灯

操作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朝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2)试管口要塞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使氧气带色)

(3)开始有气泡冒出不能马上收集(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4)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5)导管不宜伸入过长(便于排净试管内空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4。C 时密度最大,在标准状

况下,凝固点是0。C ,沸点是100。C

·电解水实验: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

管A 和试管B 中所收集到的

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检验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A 中的气体,发现它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B

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

色,说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 −−→−通电H 2↑+O 2↑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

元素组成的。

实验注意事项: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混有

空气或氧气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4、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具体

做法: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

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纯了。

·纯净物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硫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氯酸钾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是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1、金属2、稀有气体3、其它(硫、炭)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课题3 水的净化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1、加絮凝剂:在农村常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来吸附杂质,使杂质沉

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活性炭吸附池:可以滤去水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

除去臭味。

3、投药消毒:可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

杀菌消毒作用。

·过滤: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紧靠

烧杯壁。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检验: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硬水软化的方法:煮沸、蒸馏。

·氢气还原氧化铜:

注意事项:先通(经验纯后的)氢,(排净试管内空气)氢

后点灯, 灯

灭掉灯, 灯

撤去氢。(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 氢

实验现象:黑色物质变红、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反应原理:氢气+氧化铜−→−

∆铜+水 H 2+CuO −→−

∆Cu+H 2O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电中性)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

跟它比较所得比值。(符号:A )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一个碳原子实际质量量该原子一个原子实际质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该元素一个原子

如:H :1、表示氢元素 2、表示一个氢原子

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共同

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一族,

共有16个族。

课题3 离子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远近;由近→远

能量高低:由低→高

·1——20号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密切。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如:H+、Mg2+、

Cl—、O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在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金正、非负、单质零(2)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氧元素通常显-2价(4)氢元素通常显+1价

·常见化合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三磷,氯一五七价长存。二三铁,三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长见。

2、化合价互质数,对着角落了户。

如:铝和氧化合价为+3和-2,化学式为Al2O3

3、化合价成倍数,小的脚下商常住。

如:碳和氧化合价为+4和-2,化学式为CO2

·化学式计算:

1、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2、CO2中碳和氧元素质量比=

3、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11克CO2中含氧多少克?

5、多少克CO2中含氧8克?

6、128克SO2中所含氧元素与多少克SO3中所含氧元素相等?

7、某氮元素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7:4,试判断该氧化物

化学式。

8、某NH4Cl样品中含氮元素24%,其中杂质不含氮元素,求样品中NH4Cl

的纯度。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

没有变化。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说明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如:S+O2点燃

SO2

1、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2、表示每32份质量的硫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

量的二氧化硫。

3、表示1个硫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

(1)、6克碳完全燃烧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2)、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多少克氧气?

(3)、将2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妻不再放出氧气时,可得15.4克固体混合物,则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质量分别为多少克?(4)、把2克氢气和4克氧气混合物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火使之完全反应,求生成多少克水?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碳跟氧气反应有两种情况。

(1)充分燃烧:C+O2

点燃

===CO2

(2)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

===2CO

3、还原性:高温条件下,碳跟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

(1)、C+2CuO

高温

===2Cu+CO2↑

现象:黑色氧化铜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2)、3C+2Fe2O3

高温

===4Fe+3CO2↑

(3)2C+CO

2

高温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不用硫酸的原因:CaCO

3+H

2

SO

4

=CaSO

4

↓+H

2

O+CO

2

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易附着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行.

·装置: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检验方法: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变浑小,证明气体为二氧化

碳。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外,木条熄灭,证明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4、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O+CO2=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的用途:1、灭火2、作致冷剂3、人工降雨4、温室气体

5、肥料

6、化工产品的原料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

1、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小

3、难溶于水·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点燃

===2CO2

燃烧火焰为蓝色

点燃前必须验纯

2、还原性:CuO+CO ∆

=Cu+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尾气应点燃。

3、毒性: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

力,使人缺氧死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

(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升高或降低。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除用于扑灭一般性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注意:可燃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接触,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怕危险。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 焦炭

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焦油

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石油经蒸馏可得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这个过程是利用石油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 成,是物理变化。

·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甲烷:

甲烷化学式:CH 4,俗称:沼气。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2、密度比空气小3、极难溶于水 甲烷化学性质:易燃烧,火焰是蓝色,

CH 4+2O 2 点燃

===2H 2O+CO 2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 煤的燃烧:因煤中含有少量的硫、氮,在燃烧时会排出二氧化硫、二

氧化氮等,这些气体溶于水,会形成酸雨。如果煤燃烧不充分,还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

2、 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

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1)、燃料中的上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酒精:

1、化学名称:乙醇化学式:C2H5OH

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气味且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3、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3O2

点燃

===3H2O+2CO2

4、有关知识:

证明酒精是否含水的方法:加入无水硫酸铜,看是否变蓝,若变蓝,则证明含有水。

饮用工业酒精中毒的原因:由于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

·氢气:

性质:无毒,极易燃烧,是最清洁的燃料。

2H2+O2点燃

===2H2O

实验室制氢气原理:Zn+H2SO4=ZnSO4+H2↑

装置: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的通性:有光泽、能够导电、有延展性、能够导热。

·一些金属的特性:铁、铝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是液体;

·金属之最:

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锇的密度最大

锂的密度最小钨的熔点最高

汞的熔点最低铬的硬度最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黑色金属:专指铁、铬、锰

有色金属: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合金: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几种常见的合金:

1、铁的合金:

生铁:含碳量为2%——4.2%的铁和碳的合金。

钢:含碳量为0.03%——2%的铁和碳的合金。

2、铝合金:铝中加入镁、铜、锌等金属形成的合金

3、铜合金:黄铜——铜锌合金

青铜——铜锡合金

白铜——铜镍合金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度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镁、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因此,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注:在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难跟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却能与氧气发生较复杂的反应,生成铁锈(Fe2O3)。

·金属与酸的反应:

Fe+H2SO4=FeSO4+H2↑Zn+2HCl=ZnCl2+H2↑

现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铁减少

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金属与其它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现象:铁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为浅绿色。)

·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注: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铁的冶炼: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原理:Fe

2O

3

+3CO

高温

2Fe+3CO2

现象:红色粉末变黑,石灰水变浑浊。

·金属资源保护:铁钉锈蚀的实质: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

·锈蚀:钢铁表面形成一层红褐色的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Fe

2O

3

·XH

2

O

·防锈方法:1、保持清洁干燥2、喷漆、涂油3、镀金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溶液: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特征:均一、稳定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体积〈溶剂体积+溶质体积

·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向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就是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洗涤剂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清洗衣服等上的油污的。·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的过程:1、溶质分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

2、溶质分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

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课题2溶解度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剂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变为不饱和溶液。

·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物质溶解性(20℃)

10克以上——易溶 10克——1克可溶 1克——0.01克微溶小于0.01克——难溶

·溶解度曲线:

1、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结晶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溶质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

大的溶质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计算:

一、用水稀释浓溶液

原理:浓溶液中溶质质量=稀溶液中溶质质量

例1、把100克98%硫酸溶液稀释成20%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例2、配制100克20%硫酸溶液需50%硫酸溶液多少克?

二、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原理:浓溶液中溶质质量+稀溶液中溶质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例2、要配制40%的硫酸溶液需100克80%硫酸溶液和多少克20克硫酸溶液混合?

三、100克硫酸溶液和13克锌恰好完全反应(1)生成多少克氢气

(2)参加反应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3)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四、在52克氯化钙和碳酸钙混合物中加入22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22克,求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必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必备 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 H氢 N氮 Cl氯 C碳 P磷 S硫 金属: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Cu铜 Hg汞 Ag银 Mn锰 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OH- NO3- CO3 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SO4 2- PO43- 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 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 K+ 、Na+ 、H+ 、Ag+ 、NH4+ +2价 Ca2+ 、Ba2+ 、Mg2+ 、Zn2+ 、Cu2+ 、 Hg2+、亚Fe2+ +3价 Fe3+ ,Al3+ -1价 Cl-、OH-、NO3- 3.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 ===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 CO3 ===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目录 绪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单元溶液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单元酸和碱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 错误!未定义书签。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常见物质的俗名 .................................................... 错误!未定义书签。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常见反应的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多功能瓶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除杂 .............................................................. 错误!未定义书签。鉴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12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12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绪言、第一单元考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1 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3页) ⒈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人)发现。 考点2. 化学研究的对象(4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7页8页) ⒈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2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8页) 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例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3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2页)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滴加法)可用胶头滴管。方法是将滴管“垂直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取大量液体(倾倒法)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一倒二向三斜四靠”。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定量的液体,(量取法)。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倾倒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考点7 物质的加热(20页) ⒈酒精灯的使用“两查三禁止” ⑴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少于1/3,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三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水槽等。 ⒉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考点8 仪器的连接(22页) 1.玻璃管用水润湿,再转动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手握观气泡,松开看水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包括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可 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 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不可燃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物理变化是指 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分子结 构并未改变,如溶解、融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败等。 第二章:原子与分子 1. 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能量。原子由原子核和外部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外部电子带有负电荷,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金属钠等。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组成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盐酸等。 3. 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第三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 1. 碳的化合物 碳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多种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如烷烃、醇等。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碳与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2. 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金属氧化物是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铝、氧化钙等。 3. 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元素具有较弱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等。非金属氧化物是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1. 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转变,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物质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表达的符号表示,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化学方程式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 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 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 (1)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 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 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b.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查—装—定—点—收—离—熄。 c.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4. 常见气体的用途: (1) 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2) 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超详细),期末复习必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超详细),期末复习必备! 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

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 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 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 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 柱状 颜色:乳白色状 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 下一块石 蜡,投入水 中 浮在水上, 难溶于水, 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 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 燃蜡烛,观 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三 层,第二层 最明亮,内 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 焰分三层,第二层(内 焰)最亮,最内层(焰 心)最暗,外焰温度最高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 外焰部分变 黑 外焰温度最 高,加热用 的是外焰 ⑶用一冷而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 水雾,石灰 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 成了水和二 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 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 变成液态,再汽化,而 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 烟 白烟燃烧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 科学。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这门学科。 一、化学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将物质分为元素、 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 则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4. 分子与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而离 子则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5. 化学符号与化学式:化学符号是表示化学元素的一种简化符号表示法,化学式则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6.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并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关系。 7.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和化学计算方法的学科。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等特征排列的一种化学元素分类工具。 3. 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原子的电子配置以及原子核的性质。

4. 分子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组成元素、原子间的键合方式以及分子结构有关。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物质的状态取决于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力和分子的运动能力。 2. 物质的溶解与溶液: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3. 物质的常见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化,包括硬化、氧化、还原等反应。 四、溶液的制备与应用

初三人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大全

初三人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大全 初三的化学是初三才新增的一门科目,对于初中的学生们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科目,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人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初三人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 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 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九年级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讲,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XXX化学:向着环境友好进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群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 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 “会”“能”“能够”等浮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干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群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含糊或有水珠浮现) 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不氧气和二氧化碳: 办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不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马上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办法②:分不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别准”原则:别尝、别闻、别接触。 即:①别准用手接触药品②别准用口尝药品的滋味③别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讲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总结(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总结(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铜铁铝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 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XXX、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 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分子和原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 元素和物质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1.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先读后写,再写顺序。 2. 化合价: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出正负号,正号在前,负号在后;化合物里正负号数相同,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与化学式计算有关。 三、物质的分类和组成

1. 纯净物和混合物:用化学式来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金属、石墨、氧气属于纯净物,水、空气、食盐水属于混合物。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混合物的组成复杂,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多种混合。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常见的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氧气、水、二氧化碳都是氧化物。大多数合金都是混合物。纯金属包括铝、铜、汞、锡、铂等;合金有生铁和钢等。根据熔点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常温下,金属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非金属是固体或气体。铝铁等大多数金属都可以被磁化。注意氢不是金属元素也不是非金属元素,它属于非固态元素,主要是因为它含有气态元素,且有较多的键级和相对较大的半径及能级(很复杂),由于它在元素周期表中为碱土族的一员而非氢族成员而被区别对待。大部分合金呈现了色散色散色散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原子在排列上产生了变化。大多数合金比各成分金属硬、不易变形,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大多数合金的熔点低,密度小,强度高,所以许多重要的工程材料采用合金钢等新型合金来替代原有的纯金属。单质、化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混合物都属于化合物的是纯净物;组成物质的最不可分的单位是元素或分子(及离子或原子团),则也必须都属于纯净物范畴。(应予以特别说明)。按照课本P70右下图去定义及分清分类方式所给的四种形态间的包含关系就很明白了:只要会分类就没必要将微观离子电子情况予以深究并试图添加出来为范畴作铺垫——凡是分为两大类的其组合无非是在元素范围内被并入下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由原反应新定义为广义概念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9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9单元知识点总结(总1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 身。 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 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考点三: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 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 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

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温度最高。证明方 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 生成,证明方 法:。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 高,。 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 CO ,其他气体和杂质。 2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于水,化学性质,可用作。N 2 稀有气体包括,直接由构成,化学性 质,可做。 2.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图课本27页) (1)实验现象:①; ②。 (2)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论:。 (4)注意事项: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则可能原因:①、;②、; ③、。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大于 1/5,则可能的原因:①、。 ②、。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學知識點全面總結 (完整版) 第1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科學。 2、我國勞動人民商代會製造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會煉鐵、煉鋼。 3、綠色化學-----環境友好化學(化合反應符合綠色化學反應) ①四特點P6(原料、條件、零排放、產品)②核心: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 4 (1)火焰:焰心、內焰(最明亮)、外焰(溫度最高) (2)比較各火焰層溫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現象:兩端先碳化;結論:外焰溫度最高 (3)檢驗產物H2O:用乾冷燒杯罩火焰上方,燒杯內有水霧 CO2:取下燒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盪,變渾濁(4)熄滅後:有白煙(為石蠟蒸氣),點燃白煙,蠟燭複燃。說明石蠟蒸氣燃燒。 5、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的比較 結論:與吸入空氣相比,呼出氣體中O2的量減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成分是相同的) 6、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

一般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與結論→反思與評價 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7、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常用儀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於加熱的儀器--試管、燒杯、燒瓶、蒸發皿、錐形瓶 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燃燒匙 只能間接加熱的儀器是--燒杯、燒瓶、錐形瓶(墊石棉網—受熱均勻) 可用於固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 可用於液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燒杯、蒸發皿、燒瓶、錐形瓶 不可加熱的儀器——量筒、漏斗、集氣瓶 (二)測容器--量筒 (1)量取液體體積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與刻度線及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準。(2)量筒不能用來加熱,不能用作反應容器。(3)量程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讀到0.1毫升。 (三)稱量器--託盤天平(用於粗略的稱量,一般能精確到0.1克。) 注意點:(1)先調整零點 (2)稱量物和砝碼的位置為“左物右碼”。 (3)稱量物不能直接放在託盤上。 (一般藥品稱量時,在兩邊託盤中各放一張大小、品質相同的紙,在紙上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全册 知识点归纳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 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 3、物理性质: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 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被点燃,蜡烛重新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 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相互关系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