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ppt

初中化学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阅读第1页最后一段)

二、了解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过程。我国劳动人民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与化学四大发明有关的有造纸,和火药。还制造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例如;酒,醋,染料、烧瓷器等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

四.如何学好化学?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向课堂要质量。

3.作业:认真-独立-质量的完成作业。

4.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遗忘规律)。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课前提问、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复习、作业五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其次,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要在勤复习、勤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第1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初中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是指多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简称多变一 2、分解反应指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生成物,简称一变多 3、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4、复分解反应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 1、化合反应的特点通俗一点就是“多变一”即反应后多种化合物转变成一种化合物。 2、分解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物质“一变多”。 3、置换反应特点。一换一(即一种单质置换出另一种单质:A-+B-C=B- +A-C 其中A,B 为单质,BC 为化合物) 4、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前后不会有化合价的变化条件:一方面是对反应物的要求:酸盐、酸碱一般行,盐盐、盐碱都需溶;另一方面是对生成物的要求: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初中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四种,即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基本的反应类型,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教材,将初中化学知识串为一起,所以,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对比分析,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突破及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化合反应用字母可以表达为:A+B+ ........................ C=D , 用文字可以表达为:即由 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初中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金属单质+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绝大部分金属单质,都可以和氧气在点燃、加热或高温的条下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而且,金属越活泼,与氧气的反应也就越容易。 如:Mg+O2 Al+O2== Fe+O2== Cu+O2== 2、非金属单质+氧气==非金属氧化物,许多非金属单质如C、Si、S、P、H2、N2 等都可以和氧气在点燃、加热等条件下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 P+O2== H2+O2== C+O2== 3、碱性氧化物+水== 碱在常温下,只有可溶性碱对应的氧化物才能与水反应 生成碱,而不溶性碱对应的氧化物则不能能与水反应,如CaO+H2O== K2O+H2O== BaO+H2O== NaO+H2O== 而Fe(OH)3 Cu(OH)2 对应的氧化物如Fe2O3 CuO 则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4、酸性氧化物+水==酸 CO2+H2O== SO2+H2O== SO3+H2O== P2O5+H2O==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在初中阶段,还有非常多的化合反应,如以下的反 5、其它类型的化合反应应,均为化合 反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ppt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ppt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 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 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 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难点:如何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 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 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 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

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 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新 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 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 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 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 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 程序: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 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 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演 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 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 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八年级下册7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PPT课件(3)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的原理及装置的选择,并在其中渗透气体制取的试剂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 知识要点:1.制取CO2气体的试剂选择及反应原理; 2制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及其依据; 3.制取CO2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及其依据;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鉴于学生掌握了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通过回忆、对比分析等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同时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作出对比性总结,为今后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懂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己推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依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而找出合适装置的方法; (2)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比较不同装置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O2气体制取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CO2气体制取的试剂和反应原理; (2)CO2气体制取的装置选择及其依据; 2.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内容为气体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验的方式来完成,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讨论、争辩的形式对实验装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试剂选择、装置选择的依据,并进一步明确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CO 2的实验室制法知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确定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 通过探究比较,找出实验室制取CO 2的理想原料,熟练记住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 3. 学会实验室制取CO 2的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前自主学习〗 1.实验室是如何制取O 2的?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O 2时发生装置有何不同?为什么能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你所知道的能产生CO 2的反应有哪些?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O 2的方法,而CO 2在实验室中又是如何制取的呢? 〖课中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实验室中制取CO 2的试剂选择 [思考] 有CO 2生成的化学反应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 2吗?请根据课前找到的能产生CO 2的反应,思考其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CO 2,并尝试说明原因。 1.C + O 2 ==== CO 2 2.C + CuO ==== Cu + CO 2↑ …… [实验]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记录下表: 反应原料 现象 反应剧烈程度 碳酸钠(粉末) + 稀盐酸 点燃 高温

2016人教版南方新中考初中九年级化学精品复习课件专题复习一:推断题练习

推断题专题练习 类型一、框图型推断题(中考最常见题型) (一)、非酸碱盐式: .根据以下图推断(假设能发生反应的均反应完全) 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气体D的化学式为,白色沉淀E的化学式为,钡盐B的化学式为。 (2)原混合物中含有的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的化学式分别为、、。(三)、综合式推断题 5.(原创)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下图为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________,G.________。 (2)写出D→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用Cu、O2和H2SO4作原料制得Cu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3营口6分)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指向生成物。)其中B是红色粉末,A、C常温下是气体,H和I中含有一种相同元素,H不溶于稀硝酸。请回答下面问题: (1)物质I的化学式是;物质E的化学式是。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物质F属于(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4)物质C的用途有(写一点即可)。 (5)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类型二、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7、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 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结论: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 8.(2014绥化)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测定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 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导语】学习化学除了最基本的预习、听课、复习、做题、总结以外,还要把每一个进程做到极致,由于学霸学习时不会草率去做每一步,他们会把没一个步骤都比普通学生做的好一些,所以才能把化学这科学的更到位。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仅供大家查阅。 1.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连续采取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进程的描写,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说明,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产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进程中同时相伴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换 媒体挑选: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进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产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知道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 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定: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020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课时作业: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

第3课时几种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1几种常见的碱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种物质的是( C)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碳酸钙生石灰Ca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Ca( OH )2 D.氢氧化钠石灰石NaOH 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可治疗胃酸过多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沾到皮肤上要立即涂上3%~5%的硼酸溶液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性质:有腐蚀性 B.制备:可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 C.储存:敞口放置 D.用途:可改良酸性土壤 知识点2碱的化学性质 4.( 滨州中考)下列物质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C)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石灰石

5.下列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D) A.向Ca( OH )2 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B.将浓氨水和酚酞溶液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然后用大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酚酞溶液变红 C.向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有白色沉淀生成 6.( 成都中考)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 ( 1 )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OH-。 ( 2 )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氢氧化钠固体。 ( 3 )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 CaCO3↓+H2O。 综合能力提升练 7.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 装置气密性均良好)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A) 8.已知:CO2+H2O+CaCO3Ca( HCO3)2,碳酸氢钙易溶于水,下列图像表示将CO2气体缓缓通入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某些量随通入CO2的质量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的是( D)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3.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重点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学习内容一燃烧的条件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28-12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老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把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名师归纳】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凡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燃烧后的生成物一定是气体 D.燃烧时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C)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3.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是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从而使木头燃烧起来。 4.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B)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学习内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29-13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只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3.学生分组做第130页的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名师归纳】 灭火时降温,使温度降到物质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另外,不管灭火还是燃烧都要对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2.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D) A.用水泼灭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C)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4.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C)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八年级全一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年级:初三年级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师姓名:陈会娟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四中学

一、课件整体设计说明 课件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的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件主要应用Promethean普罗米修斯电子白板交互平台软件制作,整合了各类常见的教学资源,如Ppt和Flash等,课件重于电子白板的互动优势,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件主要由上课课件和说课课件两部分组成,在课件的首页提供了①整体说明②说课入口③授课入口。 (一)整体说明 在课件整体说明中定义及解释了,课件中具体操作的各类图标及内容,如下一页教学环节跳转,使用说明,环节说明等。 (二)授课部分 在上课课件部分,设计为:通过教学环节的跳转,实施整个教学,体现教学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各环节中每页右上方均提供本页面的设计意图利于使用者的理解。 二、技术名称、设计理念及操作指南 (一)教学流程图 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分别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练习反馈,归纳小结;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建立物质结构模型 演示实验: 1、将海绵和玻璃砖上分别放上水,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差异 2、教师擦黑板,前排同学通过光线能够看到,空气中有无数粉笔的粉尘 思考:颗粒在运动,我们是用肉眼看到了微粒吗? 【板书】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学生活动】 思考:为什么海绵可以吸水,而玻璃砖不能?进入情景,进行猜想,讨论并交流。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疑惑, 【设计意图】 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出物质的构成,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2.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初中教案课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 1、没有生成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都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2、生成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__________。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___________变化。 3、物质在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锈,煤和木炭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4、物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___________性质。 【练习】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放热 B、有气体放出 C、有颜色改变 D、有其他物质生成 2、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棉花纺成线 B、棉线织成布 C、棉布制成衣 D、棉衣着了火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 B.消毒液杀菌消毒 C.氮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4、世界因化学而精彩,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5、世界因化学而精彩,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6、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光合作用C.瓷碗破碎D.面包发霉 7、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8、下列各组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矿山开采矿石,将矿石粉碎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拉成钢丝 D.酒精挥发,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 2.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 4.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5.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和对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调查,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化学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增强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在调查和探究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 1.有机化合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教学过程: 教学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小猫烤火”图片观察、倾听、 思考 激发求知欲 望,引入课 题 板书板书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自主探究(指导探究) 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 99 的“活动与探 究”中的表格,并利用实物展台投影 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 比较和讨论。 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 从学生已有 知识入手, 比较、讨论 得出规律。 阅读讨论 归纳小结(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99 ~P 100 ,并依次讨 论下列问题: 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 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 点? 2、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 仔细阅读课 本。 积极讨论、思 考并回答有关 问题。 肯定和鼓励 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和交 流。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学习课件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初中化学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如何准备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根底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根底;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响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方案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场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历,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泼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4.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 3.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 4.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4.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5.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6.ppt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篇一: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人教版 上册 教师: 2022年下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篇二: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基本知识点汇总(下册)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汇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 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 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 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 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展示课件1:《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展示实物: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 引铁片。

学生观察回答: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阅读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 (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演示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板书:1.铁跟氧气的反应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零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