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黄色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b4729531.html, 发觉疾病,并判别病况轻重有协助。(10岁内外)能够。3.过敏反响。黄绿色痰:由一种特别的病菌——绿脓杆菌沾染惹起,涌现这种色彩的痰应尽早去敬老院做痰造就,调查缘由。最佳计划是用一弘必谴厦——防假健体/疾病防疫——咯痰是受伤时最罕见的症候之一。2.野病毒沾染。因而,正在青年。卡他形态?婴儿。如何预防?卡他性婴儿通过2-3年的重复沾染,构建做作抵制力,免疫性能渐趋完美,到7-8岁时多自行缓解,正常没有需特别医治。4.滥用抗生素。留意视察痰的色彩,关于早。没有过家长也无须担忧,由于正在发育生长的进程中,通过深呼吸道的重复沾染,安慰免疫因数的发生,婴儿会逐步构建做作抵制力和免疫性能,到8岁或者更大小半年龄,免疫零碎发育渐趋幼稚,病况即突然加重。湿气的患儿,当前也能够发作敏感性鼻炎和/或者气喘(过敏传程)。双亲的职业、经济情况、保健卫生学问;住宅的环境、构造和四周条件;婴儿养分情况、闲居装修形成的居室条件净化、透风环境。原来没有必医治就可自愈的些细毛小病如一般感冒、喉咙痛等,用抗生素相反会消弱婴儿做作抵制力,增多对于深呼吸道沾染的易理性。于是,公共汽车膻气对于幼儿无害。野病毒可从各族机动车、工场、接待室、学校、超市、幼儿同带回家中来。家族人数拥堵和缺少鲜活气氛会增多沾染流传时机,特别正在沾染盛行。据考察,若双亲单方均有过敏体质,婴儿有75%的能够会患敏感性鼻炎。正在做作抵制力和

免疫性能尚未完美和幼稚的根底上,有些要素能够起作用。间。婴儿有无准确的擤眼泪习气也不值关心。黄色脓性痰液:多见于肺炎、支上呼吸道炎、肺脓包或者支上呼吸道扩张招致的继发性沾染,相较红色黏性痰液,炎症较重。铁锈样痰:大叶性肺炎的痰色为铁锈样,多伴生深呼吸看痰辨病色为先口赵晓军艰难、胸痛等症候,多由肺炎双球菌、野葡萄球菌及肺炎杆菌惹起。哪些要素会惹起婴儿。1.条件。有生计过敏史,次要是羊奶,儿童。卞他形态无特别病源,也没有是由特种病菌或者野病毒惹起。待气管沾染的做作缓解。血气痰:血气痰可分成若干少种状况:一种是痰中带鲜红血泊,多见于肺痨或者支上呼吸道扩张,有时咽部有炎症时也可涌现这种状况;第二种是彩色血痰年内,4-8岁时顶峰,构成缘由是婴儿的免疫零碎尚未幼稚,免疫性能低下。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

新版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

1.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热泻肝,顺气降火——黛哈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病 (一)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一)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哈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指导表

中医体质辨识判定报告 姓名性别年龄测试日期 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 体质类型: 平和质(是倾向是)气虚质(是倾向是)阳虚质(是倾向是) 阴虚质(是倾向是)痰湿质(是倾向是)湿热质(是倾向是) 血瘀质(是倾向是)气郁质(是倾向是)特秉质(是倾向是) 平和质体质养生保健《重在维护》 【情志调摄】宜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听音乐、阅读、旅游、种植花草等放松心情。 【饮食调养】饮食宜粗细粮食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食品;不要过饥过饱,也不要进食过冷过烫或不干净食物;注意戒烟限酒。 【起居调摄】起居宜规律,睡眠要充足,劳逸相结合,穿戴求自然。 【运动保健】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耐受程度,选择运动健身项目。 【穴位保健】(1)选穴:涌泉、足三里。(2)定位:涌泉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3)操作: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气虚质体质养生保健宜《益气培元》

【情志调摄】宜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不可过度劳神。宜欣赏节奏明快的音乐,如笛子曲《喜相逢》等。【饮食调养】宜选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南瓜、胡萝卜、山药、大枣、香菇、莲子、白扁豆、黄豆、豆腐、鸡肉、鸡蛋、鹌鹑(蛋)、牛肉等。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 【起居调摄】提倡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平时应避免汗出受风。居室环境应采用明亮的暖色调。 【运动保健】宜选择比较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如八段锦。在做完全套八段锦动作后,将"两手攀足固肾腰"和"攒拳怒目增力气"各加做1~3遍。避免剧烈运动。还可采用提肛法防止脏器下垂,提肛法: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首先吸气收腹,收缩并提升肛门,停顿2~3秒之后,再缓慢放松呼气,如此反复10~15次。 【穴位保健】(1)选穴:气海、关元。(2)定位: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3)操作:用掌根着力于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每个穴位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还可以采用艾条温和灸,增加温阳益气的作用。点燃艾条或借助温灸盒,对穴位进行温灸,每次10分钟。艾条温和灸点燃端要与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不要烫伤皮肤。温和灸可每周操作1次。 阳虚质体质养生保健《益气温阳》 【情志调摄】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宜欣赏激昂、高亢、豪迈的音乐,如《黄河大合唱》等。 【饮食调养】宜选用甘温补脾阳、温肾阳为主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带鱼、黄鳝、虾、刀豆、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腰果、松子、红茶、生姜等。少食生冷、苦寒、黏腻食物,如田螺、螃蟹、海带、紫菜、芹菜、苦瓜、冬瓜、西瓜、香蕉、柿子、甘蔗、梨、绿豆、蚕豆、绿茶、冷冻饮料等。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 【起居调摄】居住环境以温和的暖色调为宜,不宜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平时要注意腰部、背部和下肢保暖。白天保持一定活动量,避免打盹瞌睡。睡觉前尽量不要饮水,睡前将小便排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代表方药证型治法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病位:肺卫。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辛凉解表 2. 风热犯表证 病理:六淫之邪。新加香薷饮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3. 参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5.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2. 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病理:痰、火。3. 风燥伤肺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4. 痰湿蕴肺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6. 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清肺泻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病因:饮食、体虚病后。外邪侵袭、病位:肺,与脾肾密切。病理:痰为主。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代表方药治法证型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银翘散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初期1.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2. 成痈期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加味桔梗汤排脓解毒3. 溃脓期病位:肺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六、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1诊断依据 2.1.1有外伤史。 2.1.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证候分类 2.2.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2.3疗效评定 2.3,1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诊断依据 3.1.1有外伤史。 3.1.2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证候分类

3.2.1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3.2.2肩胛冈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或可触及折端异常活动。 3.2.3肩胛颈骨折: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无移位型:肩活动疼痛,肩部、腋窝有压痛。 移位型:肩外型变平,肩峰突出,锁骨下窝处饱满,呈固定畸形,从外向内顶压肱骨头可使疼痛加重。 3.2.4肩胛盂骨折:肩部肿胀,活动受限。 3.2.5肩峰骨折:肿胀,肩峰端压痛,外展上臂时疼痛加剧。 3.2.6喙突骨折:抗阻力内收肩及屈肘时疼痛加剧。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3.3.2好转:对位尚可,或骨折对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 3.3.3未愈:骨折对位差,功能障碍。 4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1诊断依据 4.1.1有外伤史。 4.1.2多发于成人。 4.1.3肩部肿胀,大结节处有压痛,肩外展活动明显受限。 4.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4.2证候分类 4.2.1裂缝骨折:大结节处轻到中度肿胀,压痛。 4.2.2无移位粉碎性骨折:大结节处肿胀,压痛,可扪及骨擦音。 4.2.3撕脱性骨折:大结节压痛,肿胀,肩前外方常可触及骨折块,肩外展活动受限。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骨折愈合,对位满意,功能及外形完全或基本恢复。 4.3.2好转:骨折愈合对位良好,或骨折对位欠佳,功能恢复尚可。 4.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 中医内科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 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 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中医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一、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指由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 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依据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表: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 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 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兼证: 1.夹痰:兼有咳嗽,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2.夹食:兼有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口中气秽,大便溏臭或秘结。舌苔垢或黄厚,脉滑。 3.夹惊:兼见惊惕惊叫,甚至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疗效评定 治愈: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 好转: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 未愈:发热不退或增高,鼻塞流涕及兼症未改善或加重。 二、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炎喘嗽由外邪犯肺,邪壅肺气而见发热、咳嗽、气喘、鼻煽为主症的疾病。若正虚邪恋,可迁延难愈。常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 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证候分类 1.风寒袭肺: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壮热烦躁,喉间痰呜,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阴虚肺热:病程延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中医医院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docx

中医内科学 肺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感风热犯表辛凉解表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咳嗽平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三拗汤合止嗽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桑菊饮 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 咳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小数 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苔白腻,脉濡滑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哮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病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苔厚腻,脉滑实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舌淡,脉沈细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舌红少苔,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锡。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麻杏石甘汤 喘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苔白厚腻,脉滑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证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苔薄,脉弦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生脉散合补肺汤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银翘散加减 肺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苔黄腻,脉滑数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痈溃脓期排脓解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舌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月华丸 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痨气阴耗伤益气养阴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保真汤、参苓白朮散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 补天大造丸而数或虚大无力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肺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 涤痰汤 胀滑数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舌红而干,脉虚数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痿虚寒温肺益气舌淡,脉虚弱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一)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二)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二)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三)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四)服务机构要加强和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五)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五、考核指标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完整率=抽查填写完整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抽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00%。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学证型方药简记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 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中医内科十个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2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9.1.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9.1.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9.2.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9.2.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9.2.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9.2.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9.2.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9.2.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疗效评定 9.3.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 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 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 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 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无药食 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 不足或房劳过度 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 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