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异位妊娠(EP)是最常见的妇科急腹症,可危及生命,常造成女性永久不孕。在自然妊

娠中其发生率约为1%[1]。近年来,随着未婚先孕、流产次数的增加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广

泛开展等,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有报道辅助生殖技术(ART)周期中异位

妊娠的发生率为2.1%—8.6%,明显高于自然妊娠。为了解异位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承德

市4家医院中确诊的135例异位妊娠妇女进行问卷式调查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异位妊娠发生

的高危因素及有效地预防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承德市4所医疗机构确诊为异位妊娠的病例

中随机抽取135例,对照抽取135例同期住院确诊为正常妊娠的作为对照组。

1.2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因素包括:年龄、孕产史、妇科疾病史、流产史、下腹部手术史、宫内节育器史、异位

妊娠史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对危险因素通过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估算其相关性。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年龄分布表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相关因素分布表

2.3异位妊娠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表4

表3 异位妊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4 异位妊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 统计结果分析:异位妊娠的高危险因素为年龄、异位妊娠次数、使用宫内节育器、

盆腔炎症、下腹部手术及分娩次数;其他因素有妊娠次数、流产史、社会因素等。

3.讨论

3.1妇科炎症:众所周知,妇科炎症是引起异位妊娠最主要的原因。Jeah等[2]认为盆腔

炎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可引起输卵管炎。Lnger等研究发现沙

眼衣原体感染的女性患EP的风险是没有沙眼衣原体感染妇女的2倍[3]。因此通过对沙眼衣

原体等感染的筛查和治疗可能有效地减少EP的发生。有资料显示,发生输卵管的异位妊娠

最常见,约占异位妊娠的90%-95%[4]。主要为输卵管黏膜炎可引起管腔部分堵塞,黏膜褶皱

粘连,输卵管管腔狭窄僵硬,影响受精卵运行,致该处着床,发生宫外孕。其他如盆腔炎,

附件炎等常可侵及宫旁结缔组织等,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输卵管炎从而导致宫外孕发生率上升。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的破坏时,这些常驻菌群便可成为致病菌,上行至输卵管引起炎症,是EP发生的关键。所以必须有效地控制妇科炎症,对于急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规范化治疗,一

定要避免由于不规范治疗造成患者耐药或疾病迁延,转为慢性盆腔炎的可能,这样才是有效

地预防异位妊娠的最佳措施[5].

胆结石诊治指南

胆结石诊治指南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胆结石的诊治 疾病简介: 胆结石(Gallstones)是指发生在胆囊(Gall bladder)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发病原因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快速体重丧失(>wk)、代谢综合征、特殊疾病等等。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wk),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三类。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胆固醇过饱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1).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对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4.6%,发生在2h内84.2%;产后出血的原因主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危险性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甚至死亡,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1],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仍是目前产科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产后出血380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产后出血38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1~45岁,按1:1随机选配同期分娩无产后出血380例作配比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胎儿娩出2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400ml,或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2]。出血量的计算: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立即放置一个有刻度的特别塑料盆于产妇臀部,读取2h数据;剖宫产者计算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与手术台上手术巾类吸拭出血之和;产妇回病房后24h内出血由两个专科医生共同估算。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时间;引起出血的原因;观察两组患者在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孕产史(经产妇、有流产史者)、分娩方式、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早接触及早吸吮等方面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组间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4.6%(380/8260);出血量510~3010ml;发生在2h 内84.2%(320/380)。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63.4%(241/380)、胎盘因素

手术室护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

手术室护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6-06-07T10:08:58.3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作者:王晓玲王文婧 [导读] 医院应当组织手术室护士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并接种相关医疗,从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保障手术室护士权益。王晓玲王文婧 莒南县人民医院 2766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临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对手术室25名护士开展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加以总结,并据此提出可行性护理预防措施。结果:手术室护理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损伤性危险因素、感染性危险因素和吸入性危险因素三种。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干预。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室护理中面临的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多,手术室护理风险作为医疗卫生体系中的职业危险之一,也逐渐受到医务工作者及医院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客观、科学的评估手术室护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保障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本文于2012年5月-2015年10月对手术室25名护士开展问卷调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职业防护现状加以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术室共有护士25名,年龄在21-46岁之间,平均年龄(26.41±4.28)岁,工作时间在2-13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6.15± 2.40)年,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15名,学历:中专2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13名。 1.2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手术室25名护士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一般资料(年龄、职称、文化程度、工作时间等)、认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职业危险认识、职业防护知晓情况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加以总结,并据此提出可行性护理预防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①损伤性危险因素。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室护理的特殊性使护士需要经常各种影像学检查设备,部分设备所释放的电离辐射会对护士身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锐利器械损伤:手术室护理中需要经常接触针头、手术刀等尖利器械,这些器械在装卸、传递、清洗过程中都有可能割伤护士或成为疾病传播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室25名护士中参与锐利器械装卸的有11名,占44.0%,参与器械传递的有23名护士,占92.0%,参与器械清洗的有16名护士,占64.0%;②感染性危险因素。接触患者体液、排泄物等:手术室护理操作中需要经常接触患者体液、排泄物等,调查结果显示,接触胃液(参与吸引胃液)的有25名护士,占100.0%,接触尿液(参与导尿)的护士有19名,占76.0%,接触排泄物(参与肠道手术或接触引流口)的护士有23名,占92.0%。接触血液: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的机会较多,包括手术出血、穿刺操作、样本送检等,其中,手术切口敷料是护士最常接触血液的手术操作之一,25名护士均参与切口敷料操作,其次为针管拔出过程,有17名护士,占68.0%,其他接触血液的原因包括穿刺、样本送检等。③吸入性危险因素。器械消毒、环境消毒、标本浸泡等使手术室环境中经常存留甲醛、含氯消毒剂等物质,长时间吸入会对护士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室中的刺激气体主要包括消毒剂所释放的挥发性气体、麻醉废气、烧灼烟雾、粉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消毒剂所释放的挥发性气体,包括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消毒剂在杀灭环境细菌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挥发性刺激气体,护士长时间驻留在含有刺激性气体的环境中会出现皮肤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 2.2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在接触感染性危险因素时,经常戴手套的护士有17名,占68.0%,偶尔戴手套的护士有5名,占20.0%,其余3名护士无戴手套习惯,占12.0%,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3讨论 3.1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理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损伤性危险因素、感染性危险因素和吸入性危险因素三种,损伤性危险因素包括电离辐射损伤、锐利器械损伤;感染性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患者体液、排泄物、血液等;吸入性危险因素包括消毒剂所释放的挥发性气体、麻醉废气、烧灼烟雾、粉尘等。 3.2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护理预防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危险因素,首先应当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使其意识到职业危险的存在及职业防护的必要性。其次,应当开展手术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由资深护士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进修培训,向其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讲解常用器械的使用、传递、清洗方法,避免发生器械损伤。在处理患者分泌物、血液时应当注意穿戴好隔离服,双手戴手套,必要时佩戴隔离眼镜,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因防护隔离措施而接触到污染物,需要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3]。对于手术室环境存在的各种吸入性危险因素,应当定期检查各种仪器设备防止气体泄露,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此外,应当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如果必须接触应当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损伤体表或皮肤。最后,应当加强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避免其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出现错误操作。医院应当组织手术室护士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并接种相关医疗,从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保障手术室护士权益。参考文献: [1] 许多.手术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56-57. [2] 管恩玲.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33-2734. [3] 王立新.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480-3481.

班组作业场所危险因素分析模板(电焊工)

班组作业场所危险因素分析模板 一、班组概况 重点说明:班组名称、人数、主要工作任务。 作业场所的设备、设施(名称、数量)及工作中所涉及的主要工具等。 二、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照班组作业场所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三、制定相应防X措施(注明曾发生过的事故(含未遂)案例)。 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挤、压、撞、倾覆等); 3)机械伤害(绞、碾、碰、割、截戳); 4)起重伤害; 5)触电(含电击);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空堕落; 10)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坍塌和土石方等); 11)冒顶片邦;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15)燃气爆炸(包括粉尘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物爆炸、炉堂钢水爆炸); 19)中毒和窒息(包括燃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 20)其他伤害(包括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

附件3:分析案例 (一)某电焊班 一、班组概况 金属结构安全电焊班,金属结构分厂某部某工段班组成员10人,班长:安某某,主要工作任务:担负公司结构件焊接任务;生产能力:15吨/人*天,班组所用设备某型电焊机5台,配合10吨天车一部。 二、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戴防护镜、不穿防护鞋、不戴口罩、与天车工配合不当等。 2、设备故障缺陷引起的危险因素:天车吊索具缺陷。 3、结构件相应危险因素:固定不牢,防倾倒设施不完善,物体打击等。 4、方法不当:引起的触电伤害、火灾、爆炸伤害、灼伤、弧光导致的眼病等。 5、环境方面:作业场所活件占用通道引起摔伤、磕碰伤等。 三、相应的防X措施。 1、加强班组安全教育,每名组员必须熟知本班组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存在的伤害类型,具有有效防X力。 2、严格遵守本工种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违规行为。 3、加强组员相互间安全监督,杜绝“三违”行为。 4、为了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电弧焊所用工具必须安全绝缘,所

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7T17:20:48.3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作者:周彩梅 [导读] 观察组产次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均属于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周彩梅(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收的分娩并出现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收的分娩并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次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均属于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关键词]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分娩并发症,指的是产妇产后阴道出血量大于等于500ml[1]。产后出血病情危急,如果无法及时有效止血可能会危急产妇生命。在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剖宫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剖宫产率显著提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随之增加[2]。为提供有效预防产后出血措施,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提高产妇分娩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分娩出现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且针对相关因素制定出有效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收的分娩并出现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收的分娩并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27.4±5.2)岁;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8.3± 2.2)周;平均体质量为(67.9±7.5)kg;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12例。观察组年龄为21-44岁,平均年龄为(27.9±6.1)岁;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8.5±2.1)周;平均体质量为(678.2±8.1)kg。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两组年龄、产次、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次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分娩死亡的重要因素,对此类患者需给予有效止血治疗措施。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主要为年龄、流产次数、凝血功能等[3]。在本研究中,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异常和软产道裂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而高龄、流产次数、剖宫产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观察组上述因素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李锐[4]的研究相类似。子宫收缩乏力是首要高危因素,其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①分娩时出现负性情绪,过度紧张;②产程时间过长,导致产妇疲劳,降低子宫收缩能力;③羊水过多、巨大儿以及多胎妊娠导致子宫过度伸展,产后恢复困难;④分娩次数过多,造成子宫纤维损伤;⑤产妇存在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疾病导致子宫纤维发育不良;⑥产前发生妊娠合并高血压等疾病,导致机体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微血管发生病变,显著提高血管脆性,进而诱发子宫收缩乏力[5]。而胎盘异常中主要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造成胎盘附着部位血窦无法闭合;而软产道裂伤主要为阴道裂伤,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为产妇自身具有凝血功能疾病,均为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6]。为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有效筛查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②做好有效心理护理,消除产妇负面心理情绪,向产妇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产妇放松心态。③在第一产程加强产妇营养补充,合理休息;在第二产程有效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合理使用缩宫素降低产后出血量;在第三产程帮助产妇娩出胎盘,并且仔细检查产妇胎膜的完整情况,并且严密观察产妇阴道出血量、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情况。 综上所述,年龄、流产次数、剖宫产、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均属于产后出血相关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

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 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造成异位妊娠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中心明确诊断为异位妊娠的8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收集同期正常生产的3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记录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造成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慢性盆腔炎病史、不孕史、流产史、既往异位妊娠病史等是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异位妊娠高危因素的确定有助于早期对可改变的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ectopic pregnancy through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y.Method:80 women who diagnosed as ectopic pregnancy in our center from July 2009 to July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group.300 cases for normal production were collected in the same perio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recorded,the risk factors of ectopic pregnancy were screen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ectopic pregnancy,including:the history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infertility history,abortion history,past history of ectopic pregnancy.Conclusion:By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is helpful 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the modifiable factors,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ctopic pregnancy. [Key words] Ectopic pregnancy;High risk fact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异位妊娠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威胁健康的疾病[1]。不同人群中发病率不相同,但有报道指出在所有妊娠中其发病率约为1%~2%[2]。国内外已有关于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相关因素未研究到或未纳入研究,并且,由于研究纳入样本量过小或研究设计等问题存在,使得对于异位妊娠发生相关因素的研究不尽如人意[3]。另一方面,由于人群自身因素的不同,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异位妊娠,如可确定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早期对可改变的因素进行干预,必然会减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及异位妊娠导致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中心的异位妊娠人群的病史特点,进一步筛选出导致异位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尽早诊断及防治该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笔者所在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中心明确诊断为异位妊娠的8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19~39岁,平均(23.3±4.6)岁,停经时间(32.4±17.3)d;所有患者既往月经正常,以异位妊娠常见的临床表现如阴道出血、伴或不伴有下腹隐痛、尿妊娠试验阳性就诊。入院后均完善B超及早孕二项检查,按照第7

2020年产科产后出血急救演练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产科产后出血急救演练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当此类事件发生时, 医护往往是首先的发现者和处理者,如何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医护的应急能力, 作为临床医疗第一线的产科,组织进行了产后出血急救演练。 演练时间: 2018年4月25日 地点:产房,产妇环境安全,温度适宜,适合抢救。 内容:产后出血的急救演练 目的: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急救流程 参加人员:二线医师、产科值班医师、助产士、护理人员3人。 病例摘要:产妇李萍,女, 32岁,以“停经40周,腹阵痛5小时伴阴道流水2小时”之主诉急诊入院, 经产妇,足月单胎,无妊娠合并症,定期产检,产前血红蛋白110g/l,凝血功能正常。产前检查:胎心130次/分, 宫缩40-50秒/1-2分钟, 估计胎儿大小4000g , 内诊:宫口开大10cm , 先露:头, S+2,胎膜已破,见羊水清亮,骨产道,软产道无明显异常。给予分娩指导。于10点自然分娩一体重4300克的男性活婴, 胎儿娩出后常规给予缩宫素10单位肌肉注射,预防产后出血,臀部放置弯盘,测量出血量100ml ,5分钟后胎盘自然娩出,胎盘胎膜娩出完整,弯盘测量,阴道出血量达400ml。 助产士:胎盘娩出后阴道出血增多,达400毫升,色暗红,有血块,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李萍:你现在出血有点多,请您放松,我帮你检查一下,胎盘娩出后,阴道有活动性出血,约400ml,伴有血块,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检查软产道完整,护士淮靖,通知一线医师及两名护士,启动一级预警。 护士孙敏:一线医生产房1床产后出血,请带2名护士马上过来抢救。 一线医师到、护士淮靖到、护士孙敏到。 一线医师:小杨产妇什么情况?

胆结石健康指导

胆结石的健康指导 1、定义 胆结石是在胆囊里,由消化道液沉积后形成的硬化物。您的胆囊是一个小梨形的器官,位于腹部右侧,在肝脏的正下方。胆囊所特有的消化液称为胆汁,可进入小肠。 胆结石可小到一粒沙,大如高尔夫球。有些人只产生一个胆结石,而其他人可能产生多个胆结石。 有胆结石症状的人往往需要进行胆囊摘除手术。若胆结石无任何明显迹象或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 2、症状 胆结石可能无迹象或症状。若胆结石在导管中形成,造成堵塞,那么会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如下: ?右腹部上方突发且迅速的疼痛 ?胸骨下方,腹部中央突发而迅速的疼痛 ?肩胛骨之间的背部疼痛 ?右肩疼痛 ?胆结石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分钟到几个小时。 何时看医生 当您担心某种迹象或症状时,请及时与医生预约。如果您感受到明显的胆结石 并发症症状或迹象时,如:

?腹部剧烈疼痛,导致您坐立不安 ?皮肤发黄和眼睛巩膜黄染 ?高热寒战 3、病因 ?胆汁中含有过多胆固醇正常情况下,胆汁有足够的化学物质以溶解肝脏分 泌的胆固醇。但是如果您的胆汁含有过多的胆固醇,未被溶解的胆固醇则形成晶体,最终变成石头。胆汁中的胆固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没有关系。 ?胆汁中含有过多胆红素胆红素是当血红细胞被破坏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 在肝脏的代产物。特定条件下肝脏会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包括肝硬化,胆道感染和某些血液疾病。 ?您的胆囊没有适时排空如果您的胆囊没有完全排空或经常过饱,胆汁可能 会浓缩,就会促进结石的形成。 胆结石的种类 胆囊中胆结石的类型包括: ?胆固醇结石。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类型,是胆固醇结石,多呈黄色。此类结石 主要由未溶解的胆固醇构成。 ?色素结石。当胆汁中的胆红素过多时,就容易形成深褐色或黑色的石头。 4、风险因素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急救对策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急救对策 发表时间:2019-03-04T16:17:1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第01期作者:肖小莉 [导读]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需按照孕产妇实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合理选择急救对策,避免患者术后出血率,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改善预后。 重庆市合川区第三人民医院 401543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急救对策。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其中100例行剖宫产后未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常规组,100例行剖宫产后出现产出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急救对策。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主要为:多胎、子宫肌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贫血等因素有关;术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切口出血、胎盘 因素出血、宫缩乏力。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需按照孕产妇实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合理选择急救对策,避免患者术后出血率,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改善预后。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急救对策;预后 选择本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急救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其中100例行剖宫产后未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常规组,100例行剖宫产后出现产出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认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研究组最大年龄为36岁,最小年龄为24岁,中位年龄为(29.5±2.1)岁;最长孕龄为43周,最短孕龄为38周,平均孕龄为(41.1±0.2)周;常规组最大年龄为34岁,最小年龄为22岁,中位年龄为(27.5±2.1)岁;最长孕龄为42周,最短孕龄为38周,平均孕龄为(40.1±0.2)周。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对中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为子宫收缩乏力、多胎妊娠、年龄等。 1.3 评定指标 产后出血评价标准。胎儿娩出后1d内度产妇失血量超过500mL;采用容积法+面积法测定产妇产后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00例产妇的临床指标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卡方检验,以%形式展开患者计数资料,t检验,以形式展开患者计量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研究组1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占比。即前置胎盘25例,妊娠高血压20例,贫血10例,胎盘早剥10例,多胎10例,子宫肌瘤5例,其他20例。其中前置胎盘为产后出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2.2 产后出血原因 研究组1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及占比。即凝血功能异常10例,子宫切口出血5例,宫缩乏力70例,胎盘因素出血15例,可见,剖宫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

非常规作业活动危险因素分析范文

【一、高处作业风险分析】 1、作业人员不熟悉作业环境或不具备相关安全技能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熟悉现场环境和施工安全要求,按《高处作业证》内容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作业。 2、作业人员未佩戴防坠落防滑用品或使用方法不当或用品不符合相应安全标准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拴安全带,穿防滑鞋。作业前要检查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作业中应正确使用。 3、未派监护人或未能履行监护职责作业监护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与岗位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工况变化,并坚守现场。 4、跳板不固定,脚手架、防护围栏不符合相关安全要求搭设的脚手架、防护围栏应符合相关安全规程。 5、登石棉瓦、瓦檩板等轻型材料作业在石棉瓦、瓦檩板等轻型材料上作业,应搭设并站在固定承重板上作业。 6、登高过程中人员坠落或工具、材料、零件高处坠落伤人高处作业使用的工具、材料、零件必须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持物。不准空中抛接工具、材料及其他物品。易滑动、易滚动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坠落。 7、高处作业下方站位不当或未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高处作业正下方严禁站人,与其他作业交叉进行时,必须按指定的路线上

下,禁止上下垂直作业。若必须垂直进行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 8、与电气设备(线路)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或未采取有效的绝缘措施在电气设备(线路)旁高处作业应符合安全距离要求。在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式进行带电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绝缘工具。 9、作业现场照度不良。高处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 10、无通讯、联络工具或联络不畅30米以上高处作业应配备通讯、联络工具,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并将联络相关事宜填入《高处作业证》安全防范措施补充栏内。 11、作业人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恐高症等职业禁忌症或健康状况不良患有职业禁忌症和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酒后人员及其他健康状况不良者,不准高处作业。 12、大风大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从事高处作业如遇暴雨、大雾、六级以上大风等恶劣气象条件应停止高处作业。 13、涉及动火、抽堵盲板等危险作业,未落实相应安全措施若涉及动火、抽堵盲板等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 14、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高处作业证》。 【二、吊装作业风险分析】 1、无证操作吊装和指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 (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加强产前保健

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新编版)

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新编版)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该项目产生粉尘的主要工艺有:切割、磨削等。 这些粉末被人吸入后可能对呼吸系统带来一定损害,长期吸入可能造成矽肺或尘肺病变等职业危害;误入人眼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该项目中切割修磨工序较多,如果抽排风系统工作不正常,通风不良,将使厂房内产生的粉尘不能及时抽排出去,将对现场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伤害。长期接触职业危害性粉尘,如果未采取的防尘措施或不按规定佩带劳动防护用品,会导致人员产生多种职业病,如尘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皮肤疾患、眼疾患、致癌作用等。

高温灼烫 热处理炉作业为高温环境作业,主要危害如下: 1、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尤其在夏季,可能影响到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工作能力降低,因此,有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 2、高温环境作业受到热辐射危害。热辐射可引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系统变化,因此,有中暑危险。 且高温环境作业,接触炽热物易引起灼烫危险。 3噪声危害 该项目的噪声振动源主要为带锯机、金属加工机械、起重机械、运输机械等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和机械振动,以及金属切割修磨等作业产生的工作噪声。 噪声会引起人员的心理恐惧、烦躁,同时对安全报警信号起一定的掩蔽作用,容易造成生产事故。且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

胆结石.

胆结石 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成因及过程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_0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本次主要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减少产妇死亡率。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1例产后出血患者,了解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121例患者中,初产妇57例(47.11%),剖宫产77例(63.64%),子宫收缩乏力占比例57.02%、胎盘滞留占比例25.62%、阴道损伤占比例10.74%、凝血功能障碍占比例6.61%。产妇分娩后均接受相应的预防和临床处理,并未出现因产后大出血致产妇死亡,产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在产科中产后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大部分产妇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出血,因此需要进行产后预防,减少出血现象。 标签:产后出血;原因;危险因素;临床 在产科中产后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后并发症,胎儿分娩后在24小时之内产妇阴道出血量大于500毫升(剖腹产产妇出血量大于1000毫升),则被判定了产后出血。在临床上,需要深入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出血量,减少产妇死亡。本文收集了产后出血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1例产后出血患者,产妇平均年龄为(31.8±2.2)岁,平均产前体重为(63.6±6.5)kg,平均孕周為(38.5±2.5)周,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1256±246)ml;其中58例为经产妇,63例为初产妇;92例为剖宫产,29例为顺产。患者经过阴道检查后,结果没有出现异常,通过对患者的失血量、症状以及病史进行评估之后,明确引发出血的原因;娩出胎儿后,患者24小时阴道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患者排除标准:不能够配合治疗者、存在有活动性心肺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分析产后出血原因 1)子宫收缩乏力。有些患者因为自身体质较为虚弱,本身有慢性疾病史或急性疾病,潜在的疾病影响产妇子宫收缩,造成失血过多。而有些产妇的子宫膨胀较为严重,肌纤维收缩受到影响,出现了产后羊水过多等问题。加上产妇分娩时,精神状态较为紧绷,产妇配合度较低,容易出现大出血情况。除此之外,麻醉和难产等原因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无力,从而引起产后出血问题。 2)孕育状况。孕育因素影响着产后出血,如果产妇出现了巨婴或是多胎妊娠,则容易引起子宫膨胀,而膨胀过大,则会造成产妇子宫纤维拉伸,如果产妇子宫纤维持续拉伸,极容易出现产后出血。产妇如果出现了多次怀孕或有堕胎史,也会影响产妇的子宫纤维变形,十分容易出现阴道大量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