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讲义17传送带模型-习题集(教师版)

高一物理必修一讲义17传送带模型-习题集(教师版)
高一物理必修一讲义17传送带模型-习题集(教师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速度:单位m/s 1、速度和平均速度 v=Δx/Δt 或v=x/t 2、瞬时速度 v=Δx/Δt (Δt →0)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v=s/t 二、加速度: 单位m/s 2 a=Δv/Δt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0t a t υυ=+? 2、位移公式: X 201 2 s t at υ=+ t v x = 二、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02 t υυυ+= 2、速度——位移公式:22 02t as υυ-=X 3、中时速公式:0 2 2 t t υυυυ 4、中位速公式:2 2 202 t x υυυ+= 。 (2 2 x t υυ?)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从运动开始,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 υ1::υ2:υ3:…:υn =1:2:3:…:n (提示:t a t υ=?) (2)从运动开始,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 X 1:X 2:X :……:X n =12: 22: 32:……:n 2 (提示: X 2 12 s at =) (3)从运动开始,在第1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提示:X Ⅰ=X 2-X 1) (4)从运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① t Ⅰ:t Ⅱ:t Ⅲ:……:t N =1:1):2):……:1n ) ② t 总Ⅰ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掌握好物理公式是解决物理题目必不可少的,为方便学生学习,下面是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 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练习:第三章本章高效整合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 一、选择题 1.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解析: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是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是“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一定产生弹力,故选D. 答案: D 2.两个大小分别为F1和F2(F2

A.F f甲>F f乙>F f丙B.F f乙>F f甲>F f丙 C.F f丙>F f乙>F f甲D.F f甲=F f乙=F f丙 答案: D 5.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 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右图所示).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该实验验证两个分力的效果等效于其合力的效果,不必要求两分力等大,故B错;与两绳长短无关,A错;但需使两分力与合力在同一平面内,故C正确. 答案: C 6.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F2-F1 l2-l1 B. F2+F1 l2+l1 C.F2+F1 l2-l1 D. F2-F1 l2+l1 解析: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l0, 当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时,由胡克定律得F1=k(l0-l1)①当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时,由胡克定律得F2=k(l2-l0)② 由①②解得k=F2+F1 l2-l1 ,故C正确. 答案: C 7. 如右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B所受的拉力F=25 N,则物块A受到B的摩擦力为( ) A.0 N B.大于0 N,小于25 N C.25 N D.都可能 答案: A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

v , ①末速度: v = gt = 2 g h ②下落高度: h = 1 gt 2 ③下落时间: t = 2h 2 g 2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 1 公式 1. V=X/t V 是平均速度(m/s ) X 是位移(m ) t 是时间(s ); 2. Vt=Vo+a0t Vt 是末速度(m/s ) V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2)t 是时间(s ); 3. X=Vot+(1/2)at2 X 是位移(m ) Vo 是初速度(m/s ) t 是时间(s ) a 是加速度(m/s 2); 4. Vt2-Vo2=2aX Vt 是末速度(m/s ) V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m/s 2)X 是位移(m ); 5. h=(1/2)gt2 Vt=gt Vt2=2gh h 是高度(m )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2≈10m/s 2) t 是时间(s ) Vt 是末速度(m/s ); 6. G=mg G 是重力(N ) m 是质量(kg )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 2≈10m/s 2); 7. f=μFN f 是摩擦力(N ) μ是动摩擦因数 FN 是支持力(N ); 8. F=kX F 是弹力(N ) k 是劲度系数(N/m ) X 是伸长量(m ); 9. F=ma F 是合力(N ) m 是质量(kg ) a 是加速度(m/s 2)。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 2 公式 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v 0 与 F 合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 v 0 的方向 转向 F 的方向 合 2.船渡河问题 时间最短:α=90° t = L 船 v 路程最短: cos α = 水 ,s=L v 船 3.绳拉船问题 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 ③两个分运动 绳子伸缩 绳子摆动 4.自由落体运动 t 5.竖直下抛运动 ①末速度: v = v + gt ②下落高度: h = v t + 1 gt 2 t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13讲 牛顿第三定律(拔高版) 学生版讲义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 大量自然现象和实验都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典例精讲 【例1.1】(2019?云南学业考试)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所受重力为G、桌面对它的支持力为F支,它对桌面的压力为F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与F压是同一个力 B.F压与F支是一对平衡力 C.F压与F支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G与F支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2】(2018秋?安平县校级期末)“以卵击石,卵碎石全”下列关于卵、石之间作用力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鸡蛋是运动的,石头是静止的,所以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B.鸡蛋碎了,而石头没有碎,所以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C.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D.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平衡 【例1.3】(2018秋?桂林期末)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A.t=2s时最小B.t=2s时最大 C.t=8.5s时最小 D.t=8.5s时最大 【例1.4】(2017秋?宿州期末)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小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等 D.地面对大人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静摩擦力大 【例1.5】(2013秋?陈仓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当水平拉力为F=40N时,质量为m=10kg 的木板可以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若在木板上再放一个质量为M的铁块,为使它们匀速前进,需加的水平拉力为60N,求铁块的质量M. 【例1.6】(2014春?大观区校级期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现把木箱放在地面上,如果我们所研究的物体只有木箱和地球,涉及木箱和地球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几对?木箱所受到的力是这几对中的哪几个?地球所受的力是其中哪几个? 2.牛顿第三定律的特点 ⑴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瞬时对应的。 ⑵同质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速度:单位m/s 1、速度和平均速度 v=Δx/Δt 或v=x/t 2、瞬时速度 v=Δx/Δt (Δt →0)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v=s/t 二、加速度: 单位m/s 2 a=Δv/Δt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0t a t υυ=+? 2、位移公式: X 2 012 s t at υ=+ t v x = 二、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02 t υυ+= 2、速度——位移公式:22 02t as υυ-=X 3、中时速公式:022t t υυυυ+== 4、中位速公式:22 202t x υυυ+= 。(2 2x t υυ?)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从运动开始,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 υ1::υ2:υ3:…:υn =1:2:3:…:n (提示:t a t υ=?) (2)从运动开始,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 X 1:X 2:X :……:X n =12: 22: 32:……:n 2 (提示: X 2 12 s at =) (3)从运动开始,在第1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提示:X Ⅰ=X 2-X 1) (4)从运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① t Ⅰ:t Ⅱ:t Ⅲ:……:t N =1:1)::……: ② t 总Ⅰ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Ⅰ,X Ⅱ,X III ……X N ,则 △X =X Ⅱ-X Ⅰ=X III -X Ⅱ=……= X N -X N -1=aT 2 =恒量 推论: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n -X m =(n -m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 V 0=0, a=g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2、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3、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 ①0 t a t v v -= ②0t v v at =+ ③0 2t V v v +=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 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 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 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 ①中间时刻速度:0 22t t v v s 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 s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 二、力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练习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希望中学2010-2011高中物理同步练习 第一章第1课时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在2010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III中,从山东龙口港到大连是一条重要的闯关东路线.假如有甲、乙两船同时从龙口出发,甲船路线是龙口——旅顺——大连,乙船路线是龙口——大连.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以下关于两船全航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两船的路程相同,位移不相同 B.两船的平均速度相同 C.“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一句中,“两天”指的是时间,“下午 三点”指的是时刻 D.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可以把船视为质点 解析:在本题中路程是船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龙口指向大连的有向线段,两船的路程不相同,位移相同,故A错误;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故B正确;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故C正确;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船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D正确. 答案:BCD 图1 2.小明周末到公园坐摩天轮(如图1所示),已知该轮直径为80 m,经过20 min转动一周后, 小明落地,则小明在摩天轮上的平均速度为( )

A .0.2 m/s B .4 m/s C .0 D .非直线运动,不能确定 解析:平均速度是指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与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无关.小明在摩天轮上转动一周,总位移为零,故其平均速度为零,C 正确. 答案:C 3.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t =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 ,方向向东,当t =2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 ,方向仍向东,则当t 为多少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 ( ) A .3 s B .5 s C .7 s D .9 s 解析:a =v t -v 0t =8-122=-2 m/s 2,故t ′=v t ′-v 0a =±2-12-2 =5 s 或7 s. 答案:BC 图2 4. 北京奥运火炬实现了成功登上珠峰的预定目标,如图2所示是火炬手攀登珠峰的线路图, 请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的位移 B. 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所走时间的比等于登山的平均速度 C .在计算登山运动的速度时可以把火炬手当成质点 D .顶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拉萨的重力加速度大 解析: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的路程.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所走时间的比等于登山的平均速率.火炬手在运动中,忽略其大小,可以看成质点.顶峰的高度大于拉萨的高度,顶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拉萨的重力加速度小. 答案:C 图3 5.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某防空雷达发现一架飞机正在以水 平速度朝雷达正上方匀速飞来,已知该雷达发射相邻两次电磁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10 -4 s ,某时刻在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波形如图3甲所示,经过t =173 s 后雷达向正上方发射和接收到的波形如图1-1-10乙所示,已知雷达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 1×10-4 s ,则该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小约为( )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v=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②v=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基本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基本公式 高中物理基本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0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0)/2(分析纸带常用)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02+Vt2)/2]1/2 6.位移s=V平t=V0t+at2/2 7.加速度a=(Vt-V0)/t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分析纸带常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 强调:(1)平均速度是矢量;平均速率是标量(平均速率=路程/时间);(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0)/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决定于F/m)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0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强调:(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gt2/2 2.末速度Vt=V0-gt 3.有用推论Vt2-V0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0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0/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 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 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 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高一物理上学期必修一期末复习讲义

高一物理上学期必修一期末复习讲义 例1.(单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路程都是矢量 B.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D.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也一定在物体内 答案:C 例2.(单选)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单位有三个,这三个基本..单位是( ) A.m 、kg 、s B.m 、s 、N C.m 、kg 、N D.kg 、s 、N 答案: A 例3.(单选)如图所示,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的力 答案:A 例4.(单选)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以及加速度的关系,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 B.速度的大小不变的物体加速度一定为零 C.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 D.相等的时间内,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的变化一定大 答案:D 例5.(单选)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的位移图像,关于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同时开始运动 ②甲、乙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 ③前2s 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s 后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④在距出发点4m 处,甲追上乙,两物体相遇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s

例6.(单选)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别为() A.m=0.5kg,μ=0.4 B.m=1.5kg,μ=15 /2C .m=0.5kg,μ=0.2 D.m=1kg,μ=0.2 答案:A 例7 .(多选)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和位移—时间图像中给出了四条图线,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线1、3都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s—t图线中t1时刻v1<v2 C.v—t图线中0至t3时间内3和4平均速度相等 D.s—t图线中t2时刻表示2开始反向运动 答案:BD 例8.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L,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的速度是v1,车头过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v2B.2v2-v1 C. v21+v22 2 D.2v 2 2 -v21答案:D 例9.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打出纸带的一段.(单位:cm) (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利用图乙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__; (2)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 (3)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阻力的计算式为F=__________. s s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 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 (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 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 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 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 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 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 向相同)

高考物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1、质点(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

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练习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是绝对的,是相对的。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轻松过关锋芒初显能力拓展】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 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 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 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7.指出以下所描述的各运动的参考系是什么? (1)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2)月亮在云中穿行;(3)汽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 (sin30°8.一物体从O点出发,沿东偏北30度的方向运动10 m至A点,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运动5 m至B点。 =0.5) (1)建立适当坐标系,描述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 (2)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 9.在二战时期的某次空战中,一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在飞行中伸手触到了一颗“停”在驾驶舱边的炮弹,你如何理解这一奇怪的现象? 1.A 2.CD 3.ABD 4.AC 5. A 6. 地面、地心 7.(1)地面(2)云(3)汽车 8.(1)坐标系如图,线OAB为运动轨迹(2)x A=53m y A=5m; x B=53m y B=0m 9.由题意可知,炮弹以飞机为参考系,是静止的,所以飞行员不会被炮弹击伤;炮弹相对地面以很大的速度运动,站在地面上的飞行员是不敢抓炮弹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得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 =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2 –V 2 0=2ax 3)、中间时刻速度 V 2 t =v =(V+V 0)/2 4)、末速度V=V 0+at 5)、中间位置速度V 2x = 2220t v v + 6)、位移x= v t=v 0t + at 2/2=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X=aT 2 (ΔX 为相邻连续相等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 只就是量度式,不就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x--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0=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h=gt 2/2(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得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X=V 0t- gt 2/2 2)、末速度Vt= V 0- gt (g=9、8≈10m/s 2) 3)、有用推论V 2t –V 20=-2gX 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20/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得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得运动----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 3)、水平方向位移X= V 0t 4)、竖直方向位移Y= 21gt 2 5)、运动时间t=g y 2 (通常又表示为g h 2) 6)、合速度V t = ()220y v v +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an β=V y /V x =gt/V 0 7)、合位移S= ()22y x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 α=Y/X =gt/2V 0 注:(1)平抛运动就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瞧作就是水平方向得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得自由落体运动得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得关系为tan β=2tan 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 就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得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注:(1)平抛运动就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瞧作就是水平方向得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得自由落体运动得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得关系为tan β=2tan 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 就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得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1讲 基本物理量(简单版) 学生版讲义

基本物理量 1.机械运动 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比如车辆的行驶、机器的运转、树叶的摇摆等等都是机械运动。 典例精讲 【例1.1】(2018秋?岷县校级月考)下列哪些现象不是机械运动() A.神舟5号飞船绕着地球运转 B.西昌卫星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 C.钟表各指针的运动 D.煤燃烧的过程 【例1.2】(2015秋?如皋市期末)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下列成语中描述距离的是() A.风驰电掣 B.疾如雷电 C.一箭之遥 D.蜗行牛步 【例1.3】(2015秋?浦东新区期末)一只篮球从离地面1m高处竖直下落,与地向碰后,反向弹回至0.4m高处.在这一过程中,皮球经过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A.1.4m,1.4m B.1m,0.4m C.1.4m,0.6m D.1.4m,0.4m 2.参考系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某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典例精讲 【例2.1】(2019春?慈溪市期中)2018年2月4日晚,台湾花莲1小时内发生12起地震,其中7起达到4级以上。如图所示,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上空,钻井平台位于飞机正下方,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飞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A.伤病员B.直升飞机 C.钻井平台 D.直升飞机驾驶 【例2.2】(2018秋?海安县期末)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考系是() A.桥B.水C.人D.地面 【例2.3】(2016?丹阳市学业考试)下列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中,有关参考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面上的船为参考系 B.“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为参考系 C.“钟表的时针在转动”以表盘为参考系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摩擦力同步练习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摩擦力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高一下·辽宁期末)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作用在物体上的滑动摩擦力只能使物体减速,不可能使物体加速 B . 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 . 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 D . 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 2. (2分)(2016·杨浦模拟) 某同学骑自行车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1 ,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1;推自行车时,地面对前轮摩擦力为F2 ,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f2 ,则() A . 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B . 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C . F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D . F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3. (2分) (2016高一上·桐乡期中) 关于动摩擦因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由公式μ= 可知,μ与摩擦力Ff成正比,与正压力FN成反比 B . μ只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C . μ只跟两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D . μ既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粗糙有关

4. (2分) (2018高三上·宁波期末)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在楷书笔画中,长横的写法要领如下:起笔时一顿,然后向右行笔,收笔时略向右按,再向左上回带,该同学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为防止打滑,他在白纸的左侧靠近边缘处用镇纸压住。则下列关于行笔过程中各物体的受力情况() A . 毛笔对纸的压力一定大于毛笔的重力 B . 镇纸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 C . 白纸受到了3个摩擦力 D . 桌面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 5. (2分)关于摩擦力,有如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B .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 .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D . 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二、多项选择题 (共2题;共6分) 6. (3分) (2017高一上·临桂期中)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速度反向 B . 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但不一定受到摩擦力 C .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D . 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静摩擦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