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晋江市首峰中学:杨少伟(2013、4、22)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职业要求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

而今天,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所以,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变“塑魂的工程师”同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新时期的教师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因人而异、科学合理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其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2、变“辛勤的园丁”同时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师只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止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3、变“无私的蜡烛”同时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身示范,彼此尊重、信任,师生才会有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打心里信服教师,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进而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即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确定学生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中求知,去温故知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才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5、变“甘为人梯的导师”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和把学生当成“贮藏器”,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由偏重教法转向偏重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多数”。

6、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策略

(一)"反思日记"制度化

要求教师具有反思能力和对反思性教学的强调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理论层面的诉求,但是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就涉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操作问题。笔者认为,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方式是形成教师反思能力与批判精神,进而取得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策略。下面以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反思日记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性。

案例:一名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接受任务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行动,我参与了离我比较近的两个小组的活动。这两个小组的组长迅速分配了角色后,组内的同学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其中一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了两遍,另一个组有一名学生对组内其他同学的朗读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五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朗读任务。这时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只有一个组的读书活动还在进行,我心想,按照时间计算,朗读活动已经进行了七八分钟,为什么还有的组没有读完呢?我只好再多等一会儿,这时教室里只有他们这组的读书声。或许他们不愿意过多地浪费大家的时间,或许他们真的读完了,半分钟后我们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评课研讨时,碰巧听课的一位专家就在这个小组旁边,她告诉我一个使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情况:这个组从开始就围绕到底谁读哪个角色而争论不休,谁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谁都不愿意为顺利地进行小组活动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小组长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这个组也没有完成分角色朗读任务。为什么小组活动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弄清原委,我分别找这个小组的4名学生了解情况。其中3名组员都说到:我想读某某角色,别人也想读。我又问他们:是读自己想读的角色重要,还是完成小组的任务重要?他们都回答完成小组的任务更重要。他们真是这样想的吗?我又找小组长,小组长是一名性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的男孩子。我问他:那3名同学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时你应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给他们分配了,他们都

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我给他们分配了角色,他们都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这两个事实抓得非常到位,这可能也是在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障碍。)简单而又真实的回答使我意识到这节课以及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原本不是一个简单而是复杂的过程,这促使他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原来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遇到如此实质性的障碍,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疑,反思日记的形式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利的,当前,教师利用"反思日记",来转变其教学观念的方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制度化。笔者认为,"反思日记"制度化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有益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而反思的旨趣是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开始阶段。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在产生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想到,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否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为此,教师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其他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然而,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实质上,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

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新课改呢? 1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因此,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过程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建构综合化的教学模式。 2课程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的统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与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促进者和研究者。新形势下,要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①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只有当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活动、产生实际的教和学的行为时,“课程”的意义、“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②课程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篇1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的培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进步,这是我从事多年教学的理论体验。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p ,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根本特点可详细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老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老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这就需要老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展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时,老师觉察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这里,老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外表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向。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获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本来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异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开展之中,只是两者开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的亦不一样。老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开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那么是一种以成长和开展为目的的互动。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塑造人,以人为本。“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教师的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 2.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上得如何,这种“满堂灌”的方法是最落后、最省力但也是最不负责的教法。 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注意是“实现”而不是“体现”。老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老师懂并不代表学生就会。现代教学认为:并非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学生感悟了、才能发展。教师讲得再好也是自己在表演,有时还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的'怪现象。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复需教”。叶圣陶讲“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教师“教”的最高层次不是教会,教懂,而是会学,教会学生终身做人的道理和受益的学习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叫“学校”,不叫“教校”,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据联合国科教文《学生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教师要转变课堂上角色 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正如“一支粉笔绘华厦,三尺讲台有雷声”。小小讲台,能展示古今中外,能讲出五洲风雨,能讲出千军万马。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然而教师在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不要忘了学生。教师应是导演,应组织学生演好“戏”,排好“节目”。教师应是教练,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导他们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赛!不仅战术,思想上也负责。有了骄气要批评,缺乏斗志要鼓励。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千方百计地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动手写、独立地投入教学活动。课堂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合乎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程需求的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进入崭新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滞后,直接制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理论具有解释教学现实、探索教学规律、预测教学未来等多种功能。同时教学理念能够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知识,使教师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素养高的教师往往借助科学的教学理论去检查自己陈旧教学观念,作出自己观念的选择。因此学校要强化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组织教师每个月都要集中进行两次有关新课程理念方面的业务讲座或观看教学实录。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每天自学1课时的时间,内容为教育理论类书刊和反映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随笔、教育手记等。同时,要求教师记好读书笔记,学校领导要不定期地检查教师自学情况,目的是使教师达到和养成教育理论学习自觉化的程度。教师通过学习将所学到的新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当教师感受到新教学理论并通过其教学活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时,那么教师本人就会主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对其教学观念的转变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倡导和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教学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开始。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观念提供基础,同时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至此,学校领导要具有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意识,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条件和措施,大力倡导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的每个学科都要有适合自己本身特点的研究课题,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问题研究,所研究的课题要小而精,问题要具体而有针对性,要真正符合本学校的教学实际。学校通过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教师能够真正明确教学和科研始终结合在一起的,“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参与科研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3学校要构建教师参与教学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间交流 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使教师的思想能够得到碰撞,思维能够得到启发,能够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新的教学观念发生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并能收获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学

新时代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新时代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熊小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推进,它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倡导的教育了理念,摒弃以前的陈旧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实际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直观主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的教学观念应该转变。 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曾经也是在使用陈旧的教育方式。课堂上总是不停的给学生讲,让学生在书上抄满笔记,把课文内容讲得仔仔细细,课下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年年月月致力于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应付各种考试,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学生学得很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创造性的题,学生都答得不好,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做,直接空着。当时我以为是学生不够努力,或者是学生偷懒。自从在网上学习了新课改后,我明白了自己当时是“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我意识到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是一味的死板的说教。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作出了明确要求:要从单纯的知识教育传授向知识探析转变,多提问题;由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实现课堂学习主体转化,由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向结果、过程并重的转变;树立学习情感意识,由传统的唯师独尊向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注重差异化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在学习了新课改的理念后,我也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观念。一、在教学过程中,摆正教师自身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关键是学生的学。在上语文课中,我更多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当学习课文时,总是不断的质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同桌间互相探讨,最后让大家各抒己见,学生们因此参与感更强了,个个十分活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打破了之前沉寂的课堂,学生们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了。二、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课堂中,我更多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少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我总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动画或搜集相关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也是投其所好,比如我在教认生字中采用游戏法,避免了以前重复单调的教法,学生们兴趣更弄了,尤其是埋炸弹读字法,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自然就会学得更好更快。四、重视教师自身积累,拓展知识,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延伸。在语文教学中,以前我只是注重课本,上好课本,而了解新课改后,我意识在这个飞速发展、信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

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

(完整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 (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晋江市首峰中学:杨少伟(2013、4、22)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职业要求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 而今天,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所以,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变“塑魂的工程师”同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新时期的教师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因人而异、科学合理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其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理念有如下弊端:首先,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教育成为一个控制的过程,成为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其次,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基于此,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 其实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着力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从来就不仅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也在塑造学习者理想的道德人格。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回应这种挑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书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只是一些既定的学习材料,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经验的媒介。单纯的“教书本”根本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书本。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大圩镇甘岭小学:谭淑文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一、变“教师教”转为“学生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要使学生会学,而且应在教学中表现“学生观”,即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重点放在“学”字上,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开拓学生的智能,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养教育。 激发爱好,培育爱学。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这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理念。挖掘潜力,求得乐学。精讲在于冲破一点,以最有效的方式去牢牢抓住学生思维中的最有能动性的地址,使学生扎实地把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及时反馈,有效调控。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对教师来讲是了解学生,改良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从教师那里取得反馈、矫正、评判后的信息,巩固和强化学习的途径,咱们应当专门好地重视。目标让学生明。每节课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什么内容,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学目标就像学海中的航标,有了它,学生就可不能在学海中迷失方向。讲义让学生读。语文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问题让学生议。对待学生学习中显现的问题,教师不该大包大揽,一问即答,而应该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释疑,从而找出正确的结论。成效让学生评。目标是不是实现,达到了什么层次,能够让学生自测、自析、自评,使他们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矫正,采取补救方法。 二、变“三等生”(好、中、差)为“个性生” 树立面向全部、增进全部学生全面进展的教育观念,树立“不要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才”的观念。 教学中教师要使各类学生都取得关注,专门是被传统教学遗忘的学困生,教师更应该为他们营造成功的机遇,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一句口头夸奖,一次热情的鼓舞,一次表现机遇的给予,对学生来讲都是兴奋人心的。即便学生回答不上来,咱们也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到咱们教师是和善可亲的,咱们的课是可爱有趣的。切忌利用训斥、处惩等违背心理规律和损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和手腕。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讨精神,使学生在挖掘爱好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进展。 三、变“教书”为“育人” 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易被教育者轻忽,故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难以落实,素养教育也就成了一句废话。要排除学生的不良心态,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帮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是社会的栋梁,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对于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教师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转变和更新。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一、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教育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转变观念,提倡平等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不仅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今,教师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提倡平等教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平等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四、转变观念,注重教师自身发展 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观念,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探析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转型。而作为高校思政课的 主要教育者——思政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灌输和塑造,强调对学生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政教 育的单一教育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愈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政教师需要重新审 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教学的转型与升华。 一、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思考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习体系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向以实 践为主的知识体系转变。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而更应该以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主要目标。 教师需要将学科理论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让学 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同时,思政教师使用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参与性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教学上精心设计反馈机制,及时纠 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仅仅依靠老师单调的传授与学生被动接收的 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玩味性强的课程更加感兴趣, 因此思政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多元化的思政资源,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同时在课程内 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社会新闻的报道、热门事件的分析和课程设计上加入与最新社会热点相关的 内容,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2.教学手段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的创新也可以为思政课的教学带来新的内容和活力,如摄影、视频制作、演 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活动来加深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式教学,如借助网络直播,建立线上互动课堂、使 用微课程,既可方便学生及时获取信息,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教育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教师的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知识结构,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是在哪里听,被动的接受,整个课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是教师讲解,更有甚者是整个课堂全由教师一个人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满堂灌”。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现代社会也不再只需要有基础知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是学生善于提问、敢质疑,不满足用一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程序,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更具活力,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的实践证明,一刀切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也有害于人才的培养。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支配,受教师灌输,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际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师生只有在课堂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兴的、平等的关系。 四、知识结构的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较多,与其他学科有关知识有机联系较少,这样的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造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实践化转变,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从语文能力来看,它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而不是认识的。但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学将教学过程的本质界定为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影响,在我国,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学习也被认为其本质就是认识的过程,导致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重分析、概括、归纳等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畸形发展的后果。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语言交际的实际情景和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才会使语文能力的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因此,以往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意识和做法必须彻底改变。语文教育教学应步入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轨道上来。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封闭的课堂教学

堵塞语文教学源头活水的状况,实施大语文教育,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向课外延伸和扩展,去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语言材料,参加广泛、实在的语言交际活动,从中领会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积极的旁观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力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具有机械灌输意味的窘迫状况,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师生构建的不是一个表象精美的表演课堂,而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学变成是一种对话、参与、建构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应当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是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是自身专业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