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各章节知识点与重难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知识要点】

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2、“属于”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元素如: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如果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3)图示法(Venn图)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要点】

1、“包含”关系——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2、“相等”关系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A B B A

???

3、真子集

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4、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知识要点】

1、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 交B”),即A∩B={x| x∈A,且x∈B}.

2、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 | 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

A∩A = A,A∩φ= φ, A∩B = B∩A,A∪A = A,A∪φ= A ,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1)全集

如果集合U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2)补集

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即A?U),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 U A ,即C S A ={x | x∈U且x?A} (3)性质

C U(C U A)=A,(C U A)∩A=Φ,(C U A)∪A=U;

(C U A)∩(C U B)=C U(A∪B),(C U A)∪(C U B)=C U(A∩B).

1.2 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知识要点】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注意】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3、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

(1)定义域一致;

(2)表达式相同(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知识要点】

1、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曲线最多有一个交点。

(2)函数的表示法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

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2、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应写成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注意:(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3、复合函数

如果y=f(u),(u ∈M),u=g(x),(x ∈A),则 y=f[g(x)]=F(x),(x ∈A) 称为f 是g 的复合函数.

4、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 ∈A)中的x 为横坐标,函数值y 为纵坐标的点P(x ,y)的集合C ,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

C 上每一点的坐标(x ,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 、y 为坐标的点(x ,y),均在C 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 ∈A }

图象C 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于Y 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 、描点法

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 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 、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对称变换和伸缩变换 (Ⅰ)对称变换

①将y= f(x)在x 轴下方的图象向上翻得到y=∣f(x)∣的图象如:书上P21例5

②y= f(x)和y= f(-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如1x

x

x

y a y a a -??

=== ???

③y= f(x)和y= -f(x)的图象关于x 轴对称。如1log log log a a a

y x y x x ==-=与

(Ⅱ)平移变换

由f(x)得到f(x ±a) 左加右减; 由f(x)得到f(x)±a 上加下减 (3)作用

A、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B、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

C、提高解题的速度;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5、映射

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

(1)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

(2)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

(3)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函数的解析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

A、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

B、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

C、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分段函数的概念,映射的概念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映射的概念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知识要点】

1、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注意】

(1)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必须是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①任取x 1,x 2∈D ,且x 1

②作差f(x 1)-f(x 2);

③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④定号(即判断差f(x 1)-f(x 2)的正负);

⑤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同增异减

【注意】

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4、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常用的结论

①函数()y f x =-与()y f x =的单调性相反;

②当函数()y f x =恒为正或恒有负时,

1

()y f x =

与函数()y f x =的单调性相反;

③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C =+(C 为常数)的单调性相同;

④当C > 0(C 为常数)时,()y f x =与()y C f x =的单调性相同; 当C < 0(C 为常数)时,()y f x =与()y C f x =的单调性相反;

⑤函数()f x 、()g x 都是增(减)函数,则()()f x g x +仍是增(减)函数;

⑥若()0,()0f x g x >>且()f x 与()g x 都是增(减)函数,则()()f x g x 也是增(减)函数; 若()0,()0f x g x <<且()f x 与()g x 都是增(减)函数,则()()f x g x 也是减(增)函数;

⑦设()0f x >,若()f x

()(0)k f x k >、()(1)n f x n > 都是增函

数,而1

()f x 是减函数.

5、函数的最大(小)值定义

(ⅰ)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

(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x)≤M ;

(2)存在x0∈I,使得f(x0) = M

那么,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

(ⅱ)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1)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

(2)存在x0∈I,使得f(x0) = M

那么,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

【注意】

○1函数最大(小)首先应该是某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0∈I,使得f(x0) = M;

○2函数最大(小)应该是所有函数值中最大(小)的,即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f(x)≥M).

6、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方法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1.3.2 函数的奇偶性

【知识要点】

1、偶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注意】

①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②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③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4、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f(-x)与f(x)的关系;

③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

若f(-x) =-f(x) 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5、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①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③若()f x 为偶函数,则()()(||)f x f x f x -==.

④若奇函数()f x 定义域中含有0,则必有(0)0f =.

⑤定义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任意一个函数,都可表示成“一个奇函数()F x 与一个偶函

数()G x 的和(或差)”.如设)(x f 是定义域为R 的任一函数, 则()()

()2

f x f x F x --=,

()()

()2

f x f x G x +-=

. ⑥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

⑦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0f x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函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知识要点】 1、根式的概念: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0.

【注意】

(1)n a =

(2)当 n a = ,当 n ,0

||,0a a a a a ≥?==?-

2、分数指数幂

(1)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0,,,1)m n

a a m n N n *=>∈>且 (2)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_1

(0,,,1)m n

m n

a

a m n N n a

*=

>∈>且

(3)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0,,)r s r s a a a a r s R +=>∈ (2)()(0,,)r s rs a a a r s R =>∈

(3)(b)(0,0,)r r r a a b a b r R =>>∈

【注意】

在化简过程中,偶数不能轻易约分;如122

[(1]1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知识要点】

1、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x

y a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01 图象

性质

定义域R ,值域(0,+∞)

(1)过定点(0,1),即x=0时,y=1

(2)在R上是减函数(2)在R上是增函数

(3)当x>0时,0

当x<0时,y>1

(3)当x>0时,y>1;

当x<0时,0

共性向x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过定点(0,1)0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当x>0时,0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当x<0时,y>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

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

慢;

a>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增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当x>0时,y>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当x<0时,0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

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

快;

2.2 对数函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知识要点】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x a N =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 a — 底数, N — 真数,log a N — 对数式)

【注意】

(1)注意底数的限制,a>0且a ≠1; (2)真数N>0;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2、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10log lg N N 记为 ;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log ln e N N 记为.

3、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log x a x N a N =?=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a → 幂底数 对数← x → 指数 真数← N → 幂 【结论】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log a a=1, log a 1=0,特别地,lg10=1, lg1=0 , lne=1, ln1=0 (3)对数恒等式:log N a a N =

4、如果a > 0,a ≠ 1,M > 0,N > 0 有

(1)log M N log log a a a M N ?=+()

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和

(1)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差

(3)log log n n a a M n M =∈(R )

一个正数的n 次方的对数等于这个正数的对数n 倍

【说明】

(1)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2)有时可逆向运用公式

(3)真数的取值必须是(0,+∞)

(4)特别注意: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5、换底公式

()log lg log 0,1,0,1,0log lg c a c b b

b a a

c c b a a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①a b b a log 1log = ②log log log log a b c a b c d d =③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知识要点】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函数log a y x = (a>0,且a ≠1)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log 1a y x =-log 2a y x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a>0,且a ≠1

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对数函数log y x =(a>0,且a ≠1)

0 < a < 1

a > 1

图像

性质 定义域:(0,+∞) 值域:R 过点(1 ,0), 即当x =1时,y =0 在(0,+∞)上是减函数 在(0,+∞)上是增函数

当x>1时,y<0

当x=1时,y=0 当00

当x>1时,y>0 当x=1时,y=0 当0

【重要结论】

在log a b 中,当a ,b 同在(0,1) 或(1,+∞)内时,有log a

b>0;

当a,b 不同在(0,1) 内,或不同在(1,+∞) 内时,有log a

b<0.

【口诀】底真同大于0(底真不同小于0).

(其中,底指底数,真指真数,大于0指log a

b 的值)

3、如图,底数 a 对函数x y a log = 的影响.

规律:底大枝头低, 头低尾巴翘 4考点

Ⅰ、log a b, 当a,b 在1的同侧时, log a b >0;当a,b 在1的异

y

x

0 (1,0) y

x

(1,0)

侧时, log a b <0

Ⅱ、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由底数决定的,底数不明确的时候要进行讨论。掌握利用单调性比较对数的大小,同底找对应的对数函数,底数不同真数也不同利用(1)的知识不能解决的插进

1(=log a a)进行传递.

Ⅲ、求指数型函数的定义域要求真数>0,值域求法用单调性.

Ⅳ、分辨不同底的对数函数图象利用1=log a a ,用y=1去截图象得到对应的底数。

Ⅴ、y=a x(a>0且a ≠1) 与y=log a x(a>0且a ≠1) 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y=x对称。

5 比较两个幂的形式的数大小的方法

(1)对于底数相同指数不同的两个幂的大小比较,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来判断.

(2)对于底数不同指数相同的两个幂的大小比较,可以利用比商法来判断.

(3)对于底数不同也指数不同的两个幂的大小比较,则应通过中间值来判断.常用1和0.

6 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函数单调性(同底数);(2)利用中间值(如:0,1.);(3)变形后比较;(4)作差比较

2.3幂函数

【知识要点】

1、幂函数定义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一般地,形如y xα

α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

(1,1);

(2)α>0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0,+ ∞)上是

增函数.特别地,当α>1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0<α<1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α<0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

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逼

近y轴正半轴,当x趋于+∞时,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轴正半轴.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知识要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y=f(x),使f(x)=0 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的意义

方程f(x)=0 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零点定理

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至少有一个零点c,使得f( c)=0,此时c也是方程f(x)=0 的根.

4、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y=f(x)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f(x)=0 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5、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f(x)=ax2+bx+c(a≠0).

(1)△>0,方程f(x)=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f(x)=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f(x)=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知识要点】

1、概念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确度ε;

⑵求区间(a,b)的中点c;

⑶计算f(c),

①若f(c)=0,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②若f(a)f(c)<0,则令b=c(此时零点x0∈(a,c))

③若f(c)f(b)<0,则令a=c(此时零点x0∈(c,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a-b|<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为a(或b);否则重复⑵~⑷

3.2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知识要点】

1、评价模型

给定模型利用学过的知识解模型验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几个增长函数模型

一次函数:y=ax+b(a>0)

指数函数:y=a x(a>1) 指数型函数:y=ka x(k>0,a>1)

幂函数:y=x n(n?N*) 对数函数:y=log a x(a>1)

二次函数:y=ax2+bx+c(a>0)

增长快慢:V(a x)>V(x n)>V(log a x)

解不等式(1) log2x< 2x < x2 (2) log2x< x2 < 2x

3、分段函数的应用

注意端点不能重复取,求函数值先判断自变量所在的区间.

4、二次函数模型

y=ax2+bx+c(a≠0) 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在求函数的对称轴,看它在不在定义域内,在的话代进求出最值,不在的话,将定义域内离对称轴最近的点代进求最值.

5、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分布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各章节知识点与重难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知识要点】 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2、“属于”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元素 如: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如果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3)图示法(Venn图)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要点】 1、“包含”关系——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2、“相等”关系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A B B A ??? 且 3、真子集 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全

高 中 数 学 必 修 4 教 案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全册完整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其中R 为AB 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 222 222222 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a b c C ab ?+-=?? +-? = ?? ?+-=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 222 C A B π+? =- 222()C A B π?=-+.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 ?中,sin sin ;a b A B A B >?>?> 若sin 2sin 2,.2 A B A B A B π ==+=则或特别注意,在三角函数中, sin sin A B A B >?>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n a 与n S 之间的关系: 1 1,(1),(2). n n n S n a S S n -=?=?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⑶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或(n a pn q p q =+、是常数). ⑷前n 项和公式: ()() 11122 n n n n n a a S na d -+=+ = ⑸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2m k m k k a a a ++,仍组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 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汇总

- 1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步骤1. 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 得到b b a a sin sin = 同理,在△ABC 中, b b c c sin sin = 步骤2. 证明: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 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 所以C R c D sin 2sin ==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 ii A B C R R ==2c R =;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 (4)R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 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易错点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易错点 数学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一场噩梦。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只要能把数学成绩提上来,总成绩也就能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且相对于语文英语等大科来说,数学想要提分也是最容易的,只要能多拿下一个选填题就能多拿下五分。而就经验而言,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其总成绩也一定不会差,而要想总成绩能名列前茅,数学必须要有120以上。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数学是一定要攻克下来的难关。 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数学难点以及易错点,请对照查看自己的掌握状况。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

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假期回顾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概念,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c =,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优秀教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1.1任意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学法 回忆-观察-讲解-归纳-推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 ?? ~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 ?? ~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

端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 ,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的始边,OB 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 叫做叫α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 (即转体2周),“转体1080?”(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360?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 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 如教材图1.1.3(1)中的角是一个正角,它等于750?;图1.1.3(2)中,正角210α?=,负角150,660βγ??=-=-;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为了简单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α”或“α∠”可简记为α. 3.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象限角这个概念. 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如教材图1.1-4中的30?角、 210?-角分别是第一象限角和第三象限角.要特别注意: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

高中数学必修4重难点

P x y A O M T 高中数学必修4重难点 第一章 三角函数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则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0y x x α=≠. 9、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 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0、三角函数线:sin α=MP ,cos α=OM ,tan α=AT . 1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21sin cos 1αα+=()2222sin 1cos ,cos 1sin αααα=-=-;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重难点整理

数学重点内容概括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高三生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方程的实根,即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这是这一章的难点,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有必要的还要在做题时结合草图,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做题表求表面积时注意好到底有几个面,到底有没有上下底这类问题就可以。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 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 数集包含0;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正弦定理(重点) 1.正弦定理 (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R(其中R是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正弦定理的应用(重难点) (1)已知任意两角与一边: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先算出第三个角,再有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两边 (2)已知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先应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与角(注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解的个数的判断问题,一解,两解,或无解) (3)面积公式 111s i n s i n s i n 222C S b c a b C a c ?A B =A ==B 二余弦定理(重点) 1.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 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以求出第三边 2.推论 222 cos 2b c a bc +-A =, 222 cos 2a c b ac +-B =, 222 cos 2a b c C ab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其中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 ,B ,C 为其对角,R 为外接圆半径. 变式: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二、余弦定理 1.定理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变形: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 cos 2a b c C ab +-= 2.可解决的问题 ①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②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 ③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 (1)111 222 a b c S ah bh ch ?===. 其中h a ,h b ,h c 为a ,b ,c 三边对应的高. (3)如果一个数列已给出前几项,并给出后面任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关系式,这种给出数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其中的关系式称为递推公式. (4)一个重要公式:对任何数列,总有 111, (2).n n n a S a S S n -??? ??==-≥ 注: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要注意数列与函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数列的公差. (2)递推公式:a n +1=a n +d . ( 3)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4)求和公式: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5)性质: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归纳5篇分享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归纳5篇 分享 说到高一数学,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一、一次函数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 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 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高中数学必修4重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4重点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