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张洪中学庞雅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将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那么做为物理这一门学科,我们将怎样对课堂进行设计与实施才算是高效而有智慧的课堂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将带领大家共同探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困惑一:教材中大量的探究实验,我们该怎么把握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困惑二:对于探究式实验课堂,由于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的多样性,我们该如何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完成教学进度。

困惑三:教学效果考核该如何与教学管理相统一

困惑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该不该统一模式

困惑五:课堂中该如何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针对以上困惑,结合我们张洪中学理化教研组“六步导学法”高效课堂模式的使用,以及我们理化组所有老师的努力实践,同时借鉴兄弟学校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个人结合我们的

六步导学法认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插入六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内容

(1)课前预习掌握基础(课前完成)

上课前,学生对前面所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与本节课的学习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复习回顾,

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依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本节课作一认真预习,了解

本节课知识结构与层次,对基本概念和规律做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能理解的简单知识通

过预习题的完成进行巩固。

(2)导入新课解读目标

教师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本节课学

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中来,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

(3)预习展示提出质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学生的自主研习,他们的学习就会非常被动,一味地接受

别人的所学,而没有自我独特的思考,这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我们要求学生在这里不仅

展示他对预习题目的完成情况,而且要展示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后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知

识结构的梳理、发现问题找出疑虑,对重要知识内容进行识记、背诵、与应用等情况,以便老

师有目的的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4)合作研讨解决疑难

合作研讨是课堂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学生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同学在上个环节提出的质疑,教师也可以参与合作研讨,最后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最终达到释疑解惑、掌握知识的目的。合作研讨对于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合作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小组长领头的作用和兵教兵的效力。学生通过自主研习掌握课本知识点,通过合作研讨解决心中的困惑问题,其学习效果必然大大增强。交流、展示既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现,又是巩固提高学习成果的途径,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敢解、敢演的精神。尽量让学生自主展示,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和分析归纳。

(5)反思总结归纳提升

反思总结是整合学生学习心得体会、优化课堂效益最好的平台。教师将结合前4个教学流程,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所学,展示学习成果与心得感悟,初步行成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6)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当堂训练题,检测当堂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反馈与矫正,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点评解题,总结方法和规律,拓展延伸课堂知识,确保课堂的效益。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步: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确定要科学,所谓科学就是适度,度掌握得越好,科学性就越强。教学目标的确定艺术就是准确把握目标确定过程中的度,度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育对象的制约。低了达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高了超越学生实际接受水平。

目标制定应遵循的原则是:

(1)教育发展的原则。主要依据学科教学大纲,明确相关知识教和学要达到的度,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依据性,目标的高低要有度,体现对教和学的约束性;

(2)中考改革的原则。主要依据中考说明和往年中考试题,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实效性,拓宽和提高要有价值,要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3)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目标高要可攀,要体现因材施教,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例如:分析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电功和电能表部分知识主要是以填空或选择、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电能表的使用以及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物体运动部分主要是以填空或选择、计算等形式考查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定义式的简单计算应用。所以针对考点,我们确定如下学习目标。(插入教学设计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二步:重点、难点与关键点的确定

课堂教学不能平均用力,好多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的,同时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教学的重点,指所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中重要的或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是根据知识的地位和功能,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重点突出,采取的措

施是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其意义,强化相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是:避免无重点和重点太多的两个极端。

教学难点,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不易解决或容易产生障碍的地方。教学难点的确定原则是根据理解和接受该部分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学生实际具备的能力、可能实现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突破难点,同时应采取的措施是针对补偿,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应注意的问题是:应避免难点太多,同时不要向学生投放难点,防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点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和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所以结合教学目标我们确定上面两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插入幻灯片展示两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课题的导入

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的开幕戏,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即要学什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及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使师生共同进入实战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简洁自然,具有激发作用。

通常采取的方式有:

1.从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导入;

2.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与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激起学习兴趣。杨振宁讲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跃跃欲试的境界。

3.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导入;

4.进行情景演示,通过提出问题导入等。(插入课件中导入部分)

第四步:知识点的过渡

知识点的过渡艺术,就是指教学过程中,由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转入的教学艺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在学生急待探究新知识的关键时刻导出新的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要避免跨度太大,增加学生的思维难度;另一方面要避免过渡繁杂,冲淡了新知识。

第五步:重难点知识的点拨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互动过程,是师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引发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的原则是:揭露矛盾,提出疑问,指导方法。

教学中的难点知识之所以难,是因为该知识点的变化以及拓展较多,通过一个知识点可以变化出多种题型,学生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和理解这个知识点,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时就很难找到切入点。教师在进行难点知识讲解时要抓住其核心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其关键的解题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一个公式的引申,或者是对某个题型的变化,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模式。所以对重难点知识点拨时必须做到:

(1)要切实注意问题与点拨的区别:问题是要求学生得出某种答案,启发是为了使学生产生某种行为。

(2)要抓住关键,及时点拨启发。要注意时机,要抓住学生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真正的点拨启发一节课只有两三个,不要搞成了整节课都是点拨启发,没有思维。

(3)突出重点,重锤击鼓。要注意准确:学生感到难懂的重点、难点处,易错易混的疑点处,知识间有重要区别与联系的盲点处,能举一反三的(问题)闪光点处。

(4)点拨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强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研究对策;

②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讨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疑点;

③讲练结合实现双向沟通,通过练检验认识暴露错误,通过暴露的错误找准切入点;

④牢牢把握课堂调控主动权,抓住机遇,适时点拨,学生练要有度,教师讲要到位。

(插入赵飞老师的浮力专题复习课件)

浮力这部分知识中阿基米德原理知识是重点,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内容是难点。赵飞老师在复习这节课的时候利用动画重现这个实验,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验思考,再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了:浮力的大小只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和物体的密度、质量,及所处的深度均无关。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内容,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利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以及浮力的几种计算方法。增加了复习的容量,又使课堂科学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第六步:全课结束的归纳与拓宽

归纳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归纳,才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一节课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把新知识、新能力充实到学生的知识贮存库中。根据目标理出纲,抓住内涵列出目录,通过外延找联系,最后纳入知识库。回扣教学目标,理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拓宽知识外延,延展学生思维。(插入压强总结归纳)拓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每节课非拓宽不行,拓宽的主要内容是新知识的外延,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带来的新问题,为下节课的继续再学习埋下伏笔。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学情分析

每堂课教学前,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要通过与学生对话等,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掌握了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二)、注意制定三维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三)、注意确定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因此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要依据《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八问题:(插入注意确定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应从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为出发点?

2、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

3、在网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

5、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6、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7、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

8、在练习中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四)、注意设计教学活动(插入注意设计教学活动)

1.合理安排物理教学活动

①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把握知识点,挖掘所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了解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选取相关辅助资料做知识的“活化剂”。

②注意哪些物理知识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插入片段简单介绍2)

③注意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加以点拨引导?

④注意哪些物理知识需要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插入片段1简单介绍问题情境创设)

⑤采取何种教学使涉及的实验内容实施得更有效、组织得更合理? 等等

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选用物理教学方法

物理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用讲授或引导自学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

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用实物或模型演

示的用实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出结论。

3.恰当选择物理教学组织形式

以实验探究式为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的数据,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准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倡用身边的生活器具来做物理实验。教师设计一组组引人入目,引人入思,引思飞跃的问题,开放问题的时空条件,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物理,并逐步养成学会探究,怎样探究和终身探究的能力。(插入片段1)但决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教学形式,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式。(插入教学设计案例)

五)、注意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即“教后反思”。通过“教后反思”的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插入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到底对你有没有帮助,我不敢肯定,但也希望大家批判着看待。以下是我们张洪中学理化教研组在高效课堂改革中的有关课堂设计的一些做法:(插入教学反思)

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探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是初中理、化课程的主要课型,所以我们主要以“六步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插入教学设计幻灯片)

二)、“自学型”课程:对于一些自学性的课程,如八年级物理中《水循环》、《宇宙探秘》、九年级化学中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等内容,我们拟采用“学生自学——教师释疑——巩固练习”这种模式。(插入张磊老师和赵飞老师的课件)三)、“实验型”课程:像《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等课型,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设计——学生实验——讨论分析——巩固练习”这样的模式比较适合。(插入吴娅娅老师的伏安法测电阻设计和蒙美玲浮力课件)

四)、“复习型”课程:模式“学生归纳——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插入庞雅梅简单电路复习课件和赵飞老师的《浮力》复习课件。)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

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

张洪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实践报告

——“六步导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与学案辅助教学

一、引言

当“365”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我校全面的展开情况下,我们理化教研组也初步探寻出了适合我们这个学科的六步科学探究导学法教学模式。关于高效课堂的问题,研究和论述颇多,但概括起来: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高效课堂的实施模式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的高效与否,所以无论是什么模式” ,都强调从自身教学的硬、软件条件以及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来探索和组织教学。而《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我校生源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实施六步导学法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科学探究,手段是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所以我介绍以下: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

高效课堂是把三维目标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物理作为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研工作者搞科研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体验探索乐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不难发现,科学探究过程与高效课堂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们将科学探究式教学作为课堂高效的首要保证。

(一)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针对物理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一步,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精心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知识上。(插入片段1)

(二)以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加强探究

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假设,我们的探究历程只能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在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解释之后,我们的学习任务才算最终完成。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实验、合作学习是很有效的一种探究式教学的途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探究任务,从综合能力最强的小组长到基础最薄弱的组员,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由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小组长进行评价,老师付分评出优胜小组。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都有很大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组的最大优势在于每个小组的学生,不论知识基础的好与差,他们已经是利益相关的一个整体了,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必然会急切地向好的学生靠拢,而基础好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位“小老师”了,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受体,也是知识的载体。这也正符合高效课堂的特征:学生主动、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收获,各有所长,各有所得。

三、学案辅助教学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学案辅助教学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一方面,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学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课改版教材过于强调探究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学习,缺少可读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案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物理组在初二年级开始探索用学案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主体实施思想

通过调研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论证了学案辅助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确立了“每课一学案”的主体实施思想。

(二)学案的设计

在这种模式下,学案的科学性和使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工作的重头戏。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形式制作学案,在制作过程中,组内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考纲、相关中考题以及练习题,并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每一份学案都由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制作,其他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最后共同审议通过。这样,每名教师都是参与者,既保证了学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各抒己见的审议过程也是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学案的形式

学案作为课堂中师生共用的一种辅助材料,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体现导向性、梯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所设计的学案均涵盖了以下几个环节:学习目标环节、知识回顾环节、学习

过程环节和课堂反馈环节,充分体现了我们课题组六步导学法的思想。在学习目标环节中,我们系统地给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内容;知识回顾环节是对前面章节知识的复习;学习过程环节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其内容会根据不同的教学章节做不同的调整。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会前置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还会设计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示或生动有趣的漫画,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课堂反馈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精选了三到五个习题或实验设计,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程度。(插入学案)

(四)学案的使用过程

学案的使用情况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学案使用贯穿于整个课堂,目的在于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活动。首先,在知识回顾环节,学生要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几个小问题,教师检测评价。接下来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学生要阅读学习目标模块,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反映在学案上都是问题思考的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并且在学生动手写的过程中,教师会做个别指导。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点,根据学案上的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达到“生教生”的效果;对于相对较复杂的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探究交流、点拨完成;最后的课堂反馈练习也是学生需要当堂完成的内容。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按照学案提供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步伐,动脑想问题,动笔记知识,课堂 45 分钟不再纯粹是教师的说教,而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而学生又完成了学案之后,学案上留下的将是本节课的所有重点和难点知识,这样,学案既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又可以是日后很好的复习资料。

(五)学案辅助教学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案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其次,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更好的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再次,学案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检测与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初步的实施效果来看,学案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通过这种模式,学生

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的要求: 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

但是由于我们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之前的实践及数据作为对比,因此我们无法定量的反映学案辅助教学模式的效果,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期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和研究。

(六)学案辅助教学的思考

定性分析来看,学案的使用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优越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是不是只用学案才是辅助教学的最好手段?我们认为不是。高效课堂是开放与展示的课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 是不是学案的使用一成不变?我们认为不是。就目前学案的备写和使用,都不是完美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那么学案的导学方式也要随着学生的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案的合理使用方式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四、小结

基于组内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本文简单概述了我们的实施方案以及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在教学改革的路途中,我们迈出的仅是很小的第一步而已,高效课堂的实施还有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思考。

附:张洪中学物理高效教学导学案(幻灯片上插入导学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初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初稿) 在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准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是一项按照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明确的目的” 可以是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也可以是教学思想或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哪种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有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1、设计 设计是指在一项活动或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事先对该活动或工作进行的一种计划或安排。因此,设计必然具有超前性、预演性、动态性等特点。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 简称ID) ,是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既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又是教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和工业化培训领域,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目前,教学设计在许多领域都都有广泛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角度看,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可应用于全民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工农业、金融等各行业、各部门

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以及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甚至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系统重新设置,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对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是指微观的、具体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由于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绢的全过程。” 王辉等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田慧生等则认为,“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反映了学者们侧重点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高一物理组李兆锋执笔 2008年 3月 【课题】教科版《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研读】 1.《课标》原文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物理 XXX XX中学 一、概述 1、内容介绍: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共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 一课时,主要掌握定律的内容,公式,并根据实验导出数学表达式。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基础。 2、重难点: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 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高斯定理

课堂教学设计4:高斯定理 【授课内容】:高斯定理 【所在章节】:第7章:静电场与恒定电场7.2节:高斯定理 【授课对象】:2018级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数字工程、网络工程专业) 【教学学时】:2学时 一、学情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书将“高斯定理”编排在第7 章“静电场”的第2节,是整个电学部分两个基本定理之一。在本节之前,教材已经介绍了库仑定律求解真空中静止点电荷周围激发的静电场问题,学生感觉利用该定律求解静电场在有些情况下比较复杂.本节内容安排了从特殊到一般的高斯定理的归纳过程,由特殊的以点电荷为球心的球面积分模型出发,进行不断变化,最终得出一般表达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高斯定理的推导过程.根据电荷的分布特点,选择适当的高斯面,使用此定理能够更为方便地求出具有对称性分布的电场强度,将高斯定理与库仑定律联系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用高斯定理求解具有某种对称性的带电体周围分布的电场时较一般方法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说明了静电场是有源场.电场中高斯定理的学习为之后稳恒磁场高斯定理的学习和理工科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电磁场与波》的学习)中计算电场强度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该定理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验物理学中的对称和谐之美。 (二)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掌握了利用库仑定律求解真空中静止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E,体会到利用该定律求解对数学尤其是积分运算要求较高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那么,求解带电体周围激发的静电场E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便的方法?静电场是否是有源场?这些都是要和学生共同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对称性,静电场的学习将为后续稳恒磁场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深刻理解电场强度E的闭合曲面积分(或E的通量)与该闭合面所包围电荷之间的关系; 2、电通量概念的理解和正负的判断; 3、对于多个点电荷或连续分布带电体周围激发的电场,理解闭合曲面上E的本质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14-10-07 物理论文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作者/方升钱摘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涌现,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新时期下,课堂教学不光是简单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成长与多元次生命交流的过程。课堂实践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与感情融合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教师用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理念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实验,因为物理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过后,教师要将实验穿插在物理概念的讲授之中,以给予学生具体鲜明的认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对现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描述》这一章中的《时间与位移》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教授学生认识知识,并通过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让学生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区别。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位移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联系与矢量与标量之间的关系。在本课中,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理解位移的概念。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进行情境导入(例如可以为学生讲授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过程中的趣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上课之前就为学生展示一定的学习目标。 2.教师在授课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17T09:15:38.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王英新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 王英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256800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不同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三、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的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一些必备的、基础的、重要的分组实验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一些其他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下面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在我校建立的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零碎的各种用电器元件(电灯、电阻、变阻器、电容、电铃、电磁铁等等)以及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源、开关分别放在不同类别的栏目里面,探究的时候教师只要把需要的元件往平台上拖拽,就可以很快地组成各种简单或者复杂的电路图。这样比较在黑板上作图而言,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且可以当场演绎连接实物图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正确的、形象生动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物理学习的创造性。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总之,要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

最新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版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

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难点 领悟科学发现的方法和感受其艰难历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最新整理)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热机教学设计 教师胡静年级九年 级 学生人数44 授课时间9.12 课题热机课时安排 1 第 1 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 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 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机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由于条件限制, 又不可能到热机生产厂去参观。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去了解热机内 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让他们掌握本 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效率。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模型和课件动画演示并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 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 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 系。 ·教学难点掌握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 要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本身和升高的温度有关,人们烧水都需要热量,这些热量是怎么得到的?(由生活中的常识引入新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 受。) 二、新课教学 1、讨论:用燃料燃烧来烧水,常常看到壶盖被顶起 来,这是为什么呢? 2、多媒体动画播放:在试管中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 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什么现象?讨论这一过程中能 量的转化情况、安全性和改进的方向。(注意:软木塞 不要塞得过紧,免得试管炸裂伤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2019-2020年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标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受力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想:按新《课标》的要求,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标》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教材中特意设计成了探究式的实验,以便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课本中提供的实验参考方案由于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理解两方面难度较大,鉴于实验器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采用打点计时器打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贯彻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了解并在实验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3) 会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并知道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Excel 软件)协助完成;从数据结果能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和计算机处理数据,认识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相互交流、讨论,勇于改进实验方法。 (2)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能体验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严谨;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提问1:从牛顿第一定律里可以得出力和运动之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提问2:从该定律中能不能得出物体受力后它的运动状态会怎样改变? 引入新课,(进入多媒体课件) 2、观察现象。 观看短片:一台小汽车与一台大货车从同一地点同时起动。 3、提出问题。 问题1:从运动性质来看,两车有什么不同?(两车加速度不同。) 问题2: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跟物体质量和受力有关。) 问题3: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受力之间有什么定性关系? 探究1: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受力之间的定性关系。 问:用什么方法可使探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简单?(引导学生回忆欧姆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