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陶瓷色料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

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

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ZnFe2O4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

共沉淀法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合成方法,能够有效控制ZnFe2O4的结构和形貌。

本篇文章将围绕“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这个主题展开分析。

第一步,准备原料。

Zn(NO3)26H2O、Fe(NO3)39H2O和NH4HCO3是共沉淀法制备ZnFe2O4的主要原料。

其中,Zn(NO3)26H2O和Fe(NO3)39H2O都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品,可以在实验室或化学品供应商处购买。

NH4HCO3则是一种白色固体,也可在实验室或化学品供应商处获得。

第二步,制备混合溶液。

将Zn(NO3)26H2O和Fe(NO3)39H2O分别溶解在蒸馏水中,制备出两种不同的金属离子溶液。

然后,将这两种金属离子溶液混合在一起,制备出混合溶液。

第三步,添加沉淀剂。

NH4HCO3作为沉淀剂,在中性或微酸性条件下,可以慢慢析出氢氧根离子,进而与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

将NH4HCO3逐渐滴加到混合溶液中,在搅拌下反应30分钟左右,便可看到白色沉淀物产生。

第四步,烘干与煅烧。

将制备好的沉淀物进行过滤、干燥,然后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煅烧,可获得粉末状的ZnFe2O4产物。

第五步,表征分析。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ZnFe2O4进行表征。

X射线衍射可以确定其晶体结构和晶面取向,扫描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观察其形貌和粒径分布等。

以上便是共沉淀法制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金属氧化物材料ZnFe2O4的步骤。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以在实验室或小规模化工场所中广泛应用。

在未来,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更多领域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

化学共沉淀法不仅可以使原料细化和均匀混合,且 具有工艺简单、煅烧温度低和时间短、产品性能良好 等优点。
化学共沉淀法可分为中和法和氧化法两种。中和法 是最早出现的方法,其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2Fe3++M2++ROH→MO-F2O3 式中R-Na+(NH4)+、K+…… M—金属离子 由中和法制得的铁氧体粉料颗粒太细,一般小于 0.05微米,难以成型。
加入量为硝酸盐总物质的量的8%:利用反向滴定法 将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溶液中.并迅速搅拌(滴定速度 小于2 mL/min。搅拌速度保持在200 r/min),同时保 证pH=9.0;滴定结束后,老化2 h;然后用蒸馏水清 洗3次。再用无水乙醇清洗3次:前驱体在烘箱中100℃ 干燥、研磨。之后装入坩埚内在1100~l 300℃的不同 温度下煅烧。得最终纳米粉体。
性能表征: 前躯体的FTIR分析
Ti:Al2O3纳米粉体的SEM分析 图为l 200℃保温l h的Ti:Al2O3粉体的SEM图
2.制备纳米氧化铁 此法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它是以方程式: 通常是把Fe ( Ⅲ)和Fe ( Ⅱ)盐溶液以2 ∶1 (或更大) 物质的量比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加入过量(2~3倍)的 NH4OH或NaOH,高速搅拌进行沉淀反应,然后将沉淀洗涤、 过滤、干燥,制得尺寸为8~10 nm的Fe3O4微粒。
背景
共沉淀现象早在1886年就为苏联学者魏鲁姆观察到了。
他指出, 硫化铂能从溶液中带走3 价铁离子和其它在 酸性溶液中不被硫化氢沉淀的金属。所谓共沉淀, 就 是指进行沉淀反应时, 溶液中的其他组分在该条件下 本来是可洛的, 但是它们却常被沉淀带下来而混杂于 沉淀之中。
定义
共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阳离子,它 们以均相存在于溶液中,加入沉淀剂,经沉淀反应后, 可得到各种成分的均一的沉淀,它是制备含有两种或 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重要方法。

化学共沉淀法ITO纳米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化学共沉淀法ITO纳米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化学共沉淀法ITO纳米粉末的制备与表征段雨露;周丽旗;肖丹;徐国富【摘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来制备ITO纳米粉末,探讨了反应终点pH值(分别为7,8及9)和煅烧温度(分别为350℃,650℃,750℃及850℃)对ITO粉体性能的影响,借助TG-DSC、XRD、SEM、HRTEM、FT-IR等分析手段对粉体进行了表征.得到如下结论:在液相中加入硅酸钠,反应温度为60℃,反应终点pH值为8,老化制度为60 min,煅烧制度为750℃/2 h的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ITO纳米粉不含SnO2相,呈显著的单相结构,是一种立方结构的In2 O3固溶体;粉体粒径在30~60nm之间,比表面积为34.26 m2/g,形貌为近球形,颗粒均匀,且分散性能良好,在波数840 ~3 164cm-1范围内对红外光的反射率高达66%~ 94%.【期刊名称】《湖南有色金属》【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纳米粉末;化学共沉淀;前驱体;ITO【作者】段雨露;周丽旗;肖丹;徐国富【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56.8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是一种锡掺杂、高简并的n型半导体材料[1~3],其ITO膜具有导电性好(电阻率10-4Ω·cm)、对可见光透明(透过率>85%)、对红外光具有高反射性(反射率>80%)、对紫外光具有吸收性(吸收率>85%)等一系列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能源、电子、光电、国防军事、航天航空、核工业和现代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液相共沉淀法

液相共沉淀法

液相共沉淀法液相共沉淀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合成方法,其中两种或多种稳定的溶液被混合在一起,使其中的离子发生共沉淀。

这种方法在化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纳米材料制备和化学分析中。

本文将探讨液相共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

基本原理液相共沉淀法是一种混合了两个或多个化合物的水溶液,一个化合物会沉淀并与其他化合物的离子形成沉淀颗粒。

这种方法利用了离子对彼此相互吸引的特性,以促进它们的聚集和结合。

当溶液中沉淀的物质增加时,颗粒大小也会增加。

随着结晶的不断增长,直至结束时形成最终产物。

常见的溶剂是水,但对于一些不易溶解的化合物,可以选择有机溶剂。

应用液相共沉淀法可用于合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硅酸盐、氢氧化物、碳酸盐等材料。

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单晶、多晶以及纳米材料。

将不同化合物溶解在水中,加入还原剂或焙烧产生化学反应,然后通过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所需的产物。

在生产和工业应用中,液相共沉淀法可用于制备氧化铁磁性颗粒、电子电导聚合物、超分子材料等。

优缺点液相共沉淀法具有许多优点,包括:1.简单易行。

液相共沉淀法使用简单,可以用常见的设备和反应器进行合成,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2. 高产率。

液相共沉淀法可以以较高的产率生成所需的颗粒,并且通常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

3. 可定制性强。

液相共沉淀法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条件来控制产品的形状和大小。

但是,液相共沉淀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结晶速度慢。

液相共沉淀法的结晶速度较慢,通常需要几小时以上进行反应,这可能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 形成难度大。

有些化合物释放的离子很难形成共沉淀颗粒,很难控制其凝聚状态。

3. 稳定性不高。

液相共沉淀法合成的材料通常具有较短的稳定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储存和使用。

总结液相共沉淀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化学合成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化学分析和材料工程等方面。

该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如高产率和可定制性,并且使用简单。

共沉淀法制备Y2O2S:Eu3+,Mg2

共沉淀法制备Y2O2S:Eu3+,Mg2

共沉淀法的优势 与其他方法相比,共沉淀法可以精确控制各 组分的含量,使不同原料组分之间实现分子或 原子水平上的均匀混合,从而降低烧结温度,获 得均匀致密的各种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的发光本质,是由激活剂和敏活剂离子 的电子结构特征来决定的。一般来说,d 区过渡金属 离子的发光,源自其 d 电子产生的d-d;稀土金属离子 的发光则源自其 d 电子和 f 电子产生的 d-f 和 f-f 跃迁。 由于相同类型电子轨道间的跃迁,d-d 和 f-f 属于自旋 禁阻跃迁,故这类发光较弱,而稀土离子的 d-f 则是 自旋允许的,所以它们发光较强。另外,尽管基质对 材料的发光没有本质的影响,但它们和激活剂一起决 定发光的性质。一般说,激活剂以及敏活剂离子与基 质环境之间作用越小,发光越接近气态单原子的发光, 发射光谱的线性越好,就成为窄带发光材料;反之, 发射带较宽,就是宽带发光材料。
现有的长余辉材料中,蓝色和绿色材料的余辉发光时
间可达12 h以上,而红色材料的余辉发光时间一般不 超过2.5 h,且仅限于硫化物体系。由于硫化物材料耐 候性、稳定性差及易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它 的应用。因此,合成具有优良耐候性和在可见光区有 强激发的新型红色长余辉荧光材料具有广泛的使用 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Y202S:Eu3+磷光体因为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色饱和 度而广泛应用于阴极射线管(CRT),但不具备余辉特性。 通过在Y202S:Eu3+引入Mg2+、Ti4+明显延长了材料的余 辉时间(余辉时间超过3h), Y2O2S:Eu3+ Mg2+ Ti4+由于比 其他红色长余辉材料具有窄的发射峰和较高的发光 效率,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实验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称量纸(数张),塑料药匙 (数个),滴管,玻璃棒,烧杯(数个), 干燥箱,量筒,托盘天平,实验室pH计,恒 温水浴锅,球磨机,带盖的氧化铝坩埚,马 弗炉,坩埚长钳

-特种陶瓷粉体的制备(1)

-特种陶瓷粉体的制备(1)

氧化锆超细粉的制备
水解沉淀法 • 此法是长时间地沸腾锆盐溶液, 使水解生成的挥发性酸HC|或 HNO 不断蒸发除去,从而使如下 水解反应平衡不断向右移动: • ZrOCI2+(3+n)H2O— Zr(OH)4· nH2O+2HCI • ZrO(NO3)2+(3+n)H2O— Zr(OH)4· nH2O+2HNO
直接沉淀法
• 沉淀操作包括加入沉淀剂或水解。 • 不同的沉淀剂可以得到不同的沉淀 产物,常见的沉淀剂为: NH3•H2O、NaOH、(NH4)2CO3、 Na2CO3、(NH4)2C2O4等。
直接沉淀法
•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对设备技术 要求不高,不易引入杂质,产品纯 度很高,有良好的化学计量性,成 本较低。 • 缺点:洗涤原溶液中的阴离子较难, 得到的粒子粒径分布较宽,分散性 较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学共沉淀法
• 化学共沉淀法是把沉淀剂加入混 合后的金属盐溶液中,使溶液中 含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阳离子 一起沉淀下来,生成沉淀混合物 或固溶体前驱体,过滤、洗涤、 热分解,得到复合氧化物的方法。 沉淀剂的加入可能会使局部浓度 过高,产生团聚或组成不够均匀。
化学共沉淀法
• 化学共沉淀法不仅可以使原料细 化和均匀混合,且具有工艺简单、 煅烧温度低和时间短、产品性能 良好等优点。 •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ATO粉体具有 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备条 件易于控制、合成周期短等优点, 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多的制备方法。
均匀沉淀法
• 应该指出,用均匀沉淀法仍不能避 免后沉淀和混晶共沉淀现象。
均匀沉淀法
• 均匀沉淀法中的沉淀剂,如 (C2O4)2-、 (PO4)3- 、S2等,可用相应的有机酯类化合物或 其他化合物水解而获得。 • 也可以利用络合物分解反应和氧化 还原反应进行均匀沉淀。

共沉淀法制备nico2o4

共沉淀法制备nico2o4

共沉淀法制备nico2o4
Nico2O4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材料,它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以用于电池、电容器、电解液等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共沉淀法制备Nico2O4的方法。

首先,将NiCl2和CoCl2溶液分别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加入NaOH溶液,搅拌均匀,使溶液pH值调节到9.5左右,然后将溶液放置在室温下,搅拌均匀,使溶液中的Ni2+和Co2+离子发生共沉淀反应,形成Nico2O4沉淀物。

接着,将沉淀物收集,用滤纸过滤,然后用热水冲洗,去除溶液中的杂质,最后将沉淀物置于烘箱中,在400℃下烘烤2小时,使Nico2O4晶体完全形成,最终得到Nico2O4粉末。

本文介绍了一种共沉淀法制备Nico2O4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有效地制备出高质量的Nico2O4粉末,为Nico2O4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基础。

典型共沉淀现象

典型共沉淀现象

典型共沉淀现象
(实用版)
目录
1.共沉淀现象的定义
2.共沉淀现象的类型
3.共沉淀现象的影响因素
4.共沉淀现象的应用实例
5.总结
正文
共沉淀现象是指在溶液中,两种或多种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共沉淀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时共沉淀,即两种或多种离子在溶液中同时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二是先后共沉淀,即先发生一种离子的沉淀反应,然后再发生另一种离子的沉淀反应。

共沉淀现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比例、溶液的pH 值、反应温度等。

反应物的浓度和比例会影响沉淀物的生成量和性质;溶液的 pH 值和反应温度则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状态。

共沉淀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实例,比如在废水处理中,可以通过调整溶液的 pH 值和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剂,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物质共沉淀,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另外,共沉淀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和化学分析等领域。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